居中定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3580发布日期:2020-07-14 16:4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居中定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居中定位平台。



背景技术:

对于移印机而言,移印机上一般安装有专门的用于弧形玻璃等承印件定位夹紧的居中定位平台。实际操作中,机械手在夹取玻璃放置到居中定位平台上时,需要居中定位平台上的定位结构配合夹住玻璃以定位玻璃。但是,由于各定位结构均是固定在对应的驱动装置上的,且定位结构设计过程往往存在一定误差,难以保证各定位结构与玻璃的贴合情况。因此,常规的居中定位平台很难可靠夹住以定位玻璃。

因此,如何使居中定位平台对承印件更加可靠地进行定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居中定位平台,能够更加可靠地定位承印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居中定位平台,包括用于对承印件提供z向支撑的支撑座和若干个定位装置,各所述定位装置用于沿垂直于所述z向的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夹住并定位承印件,至少一个所述定位装置为可调定位装置;

所述可调定位装置包括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所述第一固定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所述可调定位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且旋转中心沿所述z向延伸,所述第一固定定位部与所述可调定位部设于所述支撑座的两侧,以在所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相靠近、以夹住并定位承印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定位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第一固定连杆,所述第一固定连杆上间隔固定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柱;所述可调定位部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可调连杆且旋转中心沿所述z向延伸,所述可调连杆上间隔固定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夹住并定位承印件的第二定位柱。

优选地,所述可调定位装置的输出部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可调连杆的摆角范围的限转结构。

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预设定位方向为x向的第一定位装置以及预设定位方向为y向的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为所述可调定位装置,所述x向、所述y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为固定定位装置;所述固定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定位驱动装置和固定于所述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定位部设于所述支撑座的两侧,以在所述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相靠近、以夹住并定位承印件。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定位部在所述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的固定位置可调。

优选地,所述可调定位部、所述第一固定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定位部在所述z向的高度可调。

优选地,各所述定位装置的定位驱动装置均包括一个旋转驱动器和连接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的丝杆螺母组件,所述丝杆螺母组件的丝杆包括两个旋向相反的螺纹段;所述定位装置中的两个定位部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螺纹段的螺母上,以使两个所述定位部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同步反向运动,从而夹住并定位承印件或松开承印件。

优选地,各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其所述定位部的感应器,所述定位驱动装置、所述感应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应器的感应结果控制对应的所述定位驱动装置的启停。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在所述z向上的一侧设有中间防撞块,且所述中间防撞块设于各所述定位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定位平台包括支撑座和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中,可调定位装置包括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第一固定定位部固定于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可调定位部转动连接于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且旋转中心沿z向延伸,第一固定定位部与可调定位部设于支撑座的两侧,以在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相靠近、以夹住并定位承印件。

定位过程中,承印件位于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之间的支撑座上,可调定位驱动装置沿着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驱动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相靠近运动,在夹住承印件时,由于可调定位部的可转动设置,可调定位部可以推动承印件与第一固定定位部相贴紧,同时调节自身角度,使可调定位部自身也与承印件相贴紧。

可见,在可调定位装置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上,通过第一固定定位部作为定位基准、可调定位部在承印件的作用下适应性调整自身的角度以适应第一固定定位部的方向,使承印件能够被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适应性夹住以定位,避免承印件在该可调定位部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上发生晃动,能够有效提高定位的可靠性,有利于实现对承印件的精密居中定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居中定位平台的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居中定位平台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居中定位平台中可调定位装置的结构图。

图1至图3中:

1-承印件;

21-承印治具,22-治具底板;

31-第一支持板,32-第二支持板,33-中间防撞块;

41-x向支持座,42-x向导轨,43-x向丝杆,44-第二可调块,45-第一可调块,46-x向马达,47-固定套,48-伸缩杆,49-第三定位柱,410-x向螺母,411-x向感应器;

51-y向支持座,52-y向同步轮,53-y向丝杆,54-y向同步带,55-y向马达,56-限转结构,57-第二定位柱,58-第一定位柱,59-第一y向感应器,510-y向导轨,511-第一固定连杆,512-可调连杆,513-第二y向感应器,514-y向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居中定位平台,能够更加可靠地定位承印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x向”、“y向”、“z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居中定位平台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3,包括支撑座和若干个定位装置。支撑座用于对承印件1提供z向支撑。定位装置用于沿垂直于z向的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各定位装置分别对应一个垂直于z向的预设定位方向作为其定位承印件1的方向,在定位装置夹住承印件1后,可以限制承印件1在该定位装置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上移动。

其中,至少一个定位装置为可调定位装置。如图3所示,可调定位装置包括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第一固定定位部固定在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可调定位部转动连接在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且可调定位部的旋转中心沿z向延伸。第一固定定位部与可调定位部设置在支撑座的两侧,第一固定定位部与可调定位部能够在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相靠近、以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

其中,x向、y向和z向两两垂直,如图2所示,实际使用中,x向、y向为水平面上的两个直线方向,z向为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直线方向。

其中,定位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当定位装置仅为一个时,该定位装置即为可调定位装置。

其中,该居中定位平台可以应用于移印机中或者其他需要对工件定位的装置或系统中。

承印件1位于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之间的支撑座上,在可调定位装置中,可调定位驱动装置沿着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如,y向)驱动第一固定定位部和可调定位部相靠近运动,在夹住承印件1时,由于可调定位部的可转动设置,可调定位部可以推动承印件1与第一固定定位部相贴紧,同时调节自身角度,使可调定位部也与承印件1相贴紧。

可见,在可调定位装置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上,通过第一固定定位部作为定位基准、可调定位部在承印件1的作用下适应性调整自身的角度以适应第一固定定位部的方向,使承印件1能够被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适应性夹住以定位,避免承印件1在该方向上发生晃动,能够有效提高定位的可靠性,有利于实现对承印件1的精密居中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定位部包括固定于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第一固定连杆511,第一固定连杆511上间隔固定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柱58。可调定位部包括转动连接于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可调连杆512,且可调连杆512的旋转中心沿z向延伸,可调连杆512上间隔固定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57,第二定位柱57用于与第一定位柱58配合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

若直接采用一个板状结构接触以定位承印件1的一个表面,当板状结构加工误差较大或者承印件1表面为曲面时,难以保证该板状结构与承印件1的接触面积。而本实施例中,采用至少两个定位柱相配合的方式定位承印件1的一个表面,各定位柱可以分别与承印件1侧面上不同位置保持良好接触,进而保证定位效果,同时有利于节约连接部的制作材料,降低加工难度。

其中,第一定位柱58与第二定位柱57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其他数量。可调连杆512与第一固定连杆511上的连杆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同一连杆上,相邻定位柱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3,可调连杆512上并列固定设置两个第二定位柱57,第一固定连杆511上并列固定设置两个第一定位柱58。其中,可调连杆512上设置的两个第二定位柱57与可调连杆512的旋转中心优选等间距设置。在夹住承印件1的过程中,经可调连杆512的适应性摆动调整,两个第一定位柱58与两个第二定位柱57可以均接触到承印件1。

进一步地,可调定位装置的输出部上设有用于限制可调连杆512的摆角范围的限转结构56。通过限转结构56的设置,可以将可调连杆512的摆动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可调连杆512能够更加快速地调整至贴住承印件1的状态,无需在定位过程中大幅度摆动。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限转结构56包括分别设置在可调连杆512两侧的限位块,当可调连杆512绕其旋转中心摆动至与限位块相抵时即不能继续原向转动。又或者,限转结构56可以包括连接在可调连杆512上的编码器和固定在可调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气缸,气缸与编码器均电连接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编码器对可调连杆512转动角度的检测控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挡住可调连杆512,从而避免可调连杆512沿原方向继续转动。

进一步地,定位装置包括预设定位方向为x向的第一定位装置以及预设定位方向为y向的第二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为可调定位装置。通过预设定位方向相垂直的两个定位装置的设置,可以保证对承印件1在垂直于z向的方向上的全面定位。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装置为固定定位装置。固定定位装置包括固定定位驱动装置和固定于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设置在支撑座的两侧,以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相靠近、以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

具体请参考图2,各第二固定定位部分别为一个固定于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第三定位柱49,在x向上,通过两个第三定位柱49相配合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此时,两个第三定位柱49、两个沿x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柱58、两个沿x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柱57能够相配合将承印件1夹在中间。当然,各第二固定定位部中的第三定位柱49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其他值。

对于长方形结构的承印件1,以手机玻璃为例,在支撑座上,手机玻璃的长度方向平行于x向,宽度方向平行于y向。固定定位装置可以用于夹紧短边对应的侧面以定位,由于边长较短,直接通过不可绕z向轴转动的第二固定定位部即可进行可靠定位,进一步再配合可调定位装置对手机玻璃长边对应的侧面夹紧与定位,可以保证整个手机玻璃的可靠定位,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定位部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的固定位置可调,例如,沿y向可调或者沿x向可调,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的相对位置,提高适用性。其中,第二固定定位部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调整位置后,第二固定定位部相对于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固定。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2,第三定位柱49固定在第一可调块45上,第一可调块45固定在第二可调块44上,第二可调块44固定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通过第一可调块45沿y向螺钉连接在第二可调块44上的不同位置实现对第三定位柱49的固定位置的调节。又或者,第二固定定位部也可以通过气缸连接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通过气缸的伸缩实现第二固定定位部的位置调节,气缸由控制器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可调定位部、第一固定定位部与第二固定定位部在z向的高度可调,从而可以提高该居中定位平台的适用性,根据承印件1在z向的位置和厚度适应性调整定位部的位置。

具体地,各定位柱为伸缩杆48,以此实现对应的定位部在z向的高度调节。以第二固定定位部为例,如图2所示,第三定位柱49包括固定在固定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固定套47和可相对于该固定套47z向伸出或回缩的伸缩杆48,伸缩杆48与固定套47具体可以螺纹连接、卡接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以在调整好z向相对位置后固定在一起。又或者,定位部在z向的高度调节也可以通过在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与对应的定位部之间设置z向伸缩的气缸实现,该气缸优选由其电连接的控制器进行控制。

另外,请参考图1,该居中定位平台具体包括由第一支持板31、设置在第一支持板31z向上一侧的第二支持板32、设置在第一支持板31和第二支持板32之间的周板构成的盒体。各定位装置设置在盒体内,由盒体进行防护。支撑座包括设置在盒体外侧的位于第一支持板31上的治具底板22和设置在治具底板22上的承印治具21,承印件1设置在承印治具21上。第一支持板31上z向贯穿设置用于为对应的定位柱提供活动空间的导向孔,各定位柱可以经对应的导向孔伸出盒体之外以对承印件1进行定位。由于定位柱是z向高度可调的,在不工作时,可以使各定位柱回缩至盒体内,有利于延长定位柱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各定位装置的定位驱动装置均包括一个旋转驱动器和连接于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的丝杆螺母组件,丝杆螺母组件可以将旋转运动转为直线运动。丝杆螺母组件的丝杆包括两个旋向相反的螺纹段,定位装置中的两个用于定位承印件的定位部分别连接于两个螺纹段的螺母上,以使两个定位部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同步反向运动,从而夹住并定位承印件1或松开承印件1。此时,螺母即为定位驱动装置的输出部。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驱动装置为定位装置中用于驱动所述定位部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运动的装置。此处的定位装置可以为可调定位装置,此时,定位驱动装置为可调定位驱动装置,两个定位部分别为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定位装置也可以为固定定位装置,此时,定位驱动装置为固定定位驱动装置,两个定位部分别为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当然,定位装置还可以为该平台中其他通过两个定位部配合夹住并并定位承印件1的定位装置。

通过此种定位驱动装置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对定位部的驱动效率,且有利于节约能源以及设备占空间。同时,在一个定位装置中,当一个定位部的运动距离确定后,由于同步运动,另一个定位部的运动距离也相应确定,便于对定位部运动距离的控制。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定位驱动装置包括x向马达46和x向丝杆螺母组件,x向丝杆螺母组件包括x向丝杆43、x向导轨42和x向螺母,x向丝杆43、x向导轨42均沿x向延伸,x向螺母410滑动连接在沿x向延伸的x向导轨42上,以避免x向螺母410在x向丝杆43上旋转运动,且x向螺母410螺纹连接在x向丝杆43上,x向马达46的旋转运动可以经x向丝杆43的传动以及x向导轨42的限位转变为x向螺母410的直线运动。x向马达46的输出轴与x向丝杆43可以通过同步带组件传动连接,也可以通过联轴器或者其他方式直接固定连接。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分别固定在两个x向螺母410上。相应地,可调定位驱动装置中包括y向马达55和y向丝杆螺母组件,具体构造可以参考以上对x向马达46和x向丝杆螺母组件的描述,不再赘述,其中,两个y向螺母514上分别连接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两个直线驱动器,此两个直线驱动器分别与定位装置中的两个定位部对应连接,直线驱动器能够驱动其上定位部沿着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直线往复运动,实现对定位装置中两个定位部的分别控制。又或者,定位驱动装置可以为双向气缸,定位装置中的两个定位部分别连接在双向气缸的两个活塞杆上,该双向气缸优选电连接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其启停。

进一步地,各定位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其用于定位承印件的定位部的感应器,即,感应器能够感应是否有定位部运动到其感应范围内。定位驱动装置、感应器分别电连接于控制器,定位驱动装置为定位装置中用于驱动所述定位部沿对应的预设定位方向运动的装置,控制器用于根据感应器的感应结果控制对应的定位驱动装置的启停。感应器通过感应定位部可以确定定位部的位置,从而为控制器控制定位部的移动距离提供便利,能够保证每个承印件1均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处。

一种具体应用中,请参考图3,对于y向定位的可调定位装置,在第一固定定位部x向的一侧,第一y向感应器59、第二y向感应器513沿着y向且靠近可调定位部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固定定位部上固定设置与y向感应器相配合的y向感应片。在靠近可调定位部运动的过程中,当第二y向感应器513感应到y向感应片时,控制器控制y向马达55停转,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同步停止运动并夹住承印件1;在需要松开承印件1时,控制器控制y向马达55反向启动,第一固定定位部远离可调定位部运动,当第一y向感应器59感应到y向感应片时,控制器控制y向马达55停转,可调定位部和第一固定定位部同步停止运动。其中,由于可调定位部与第一固定定位部同步运动,只需在第一固定定位部的一侧对应设置y向感应器即可,可调定位部无需配合设置y向感应器。对于x向定位的固定定位装置,其x向感应器411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以上y向感应器,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支撑座在z向上的一侧设置中间防撞块33,中间防撞块33设于各定位部之间。优选地,中间防撞块33可以为弹性结构,以减少撞击损伤。中间防撞块33将各朝向承印件1运动的各定位部隔开,可以对定位部进行有效保护,减少定位部之间的撞击损伤。如图3所示,由于中间防撞块33的设置,可调定位部、第一固定定位部和两个第二固定定位部之间不会直接发生撞击。

在应用于移印机时,第二支持板325下方优选设置xxy精密对位平台,xxy精密对位平台对居中定位平台及其上承印件1的整体位置进行调整,居中定位平台用于实现承印件1的精密重复定位,xxy精密对位平台用于实现承印件1位置与移印头图案的精密对位,如此,通过以上两个组件来实现承印件1与移印图案的自动精密对位。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居中定位平台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