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28915发布日期:2020-10-23 19:4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纸板的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纸板是一种常用的物件,根据用途等,纸板需要进行印刷,现有的印刷是通过人工或者机械手将纸板放入到输送装置上,然后在通过输送装置将纸板输送到印刷装置下方,之后通过印刷装置对纸板进行印刷,采用人工进行纸板的摆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劳作,效率低下,而采用机械手进行纸板的取放,设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通过对输送装置的结构进行设计,配合特定的进料装置,能够确保纸板的连续自动上料,同时又能够降低设备成本,提高了纸板上料的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包括相互配合的输送装置和印刷装置,所述的输送装置还配合有进料装置,所述的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输送撑板,所述的输送撑板的前侧后侧上下表面嵌入有输送带,且输送带的上表面与输送撑板平齐,所述的输送带的外侧均匀的设置有输送推送块,所述的输送撑板外侧设置有输送罩,所述的印刷装置设置在输送罩上,所述的进料装置包括穿入到输送罩内的堆放筒,所述的堆放筒的下端面到输送带之间的间距与输送推送块的高度一致,所述的输送撑板处于堆放筒下方的部位设置有进料顶料块,且进料顶料块与堆放筒下底面之间的间距与纸板的厚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撑板上开设有用于与进料顶料块配合的顶料块活动槽,且输送撑板内嵌入有与进料顶块块配合的顶料块升降气缸。

优选的,相邻的输送推送块之间的间距为纸板长度的1.5-1.8倍,所述的输送罩上还设置有与纸板配合的拦截装置,且被拦截装置拦截的纸板与印刷装置配合,所述的拦截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罩上且气缸头穿入到输送罩内的拦截升降气缸,所述的拦截升降气缸下方设置有拦截块,且拦截块与纸板配合的一侧设置有拦截感应器。

优选的,所述的印刷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罩上的印刷架,所述的印刷架上设置有气缸头竖直向下的印刷升降气缸,所述的印刷升降气缸连接有印刷主体,所述的印刷主体下方连接有能够穿入到输送罩内的印刷头和印刷框,印刷头的下端面超过印刷框,且超出的高度与输送推送块与纸板的高度差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装置的末端配合有转送装置,所述的转送装置包括与输送装置输送端面平齐的转送座,所述的转送座的中部为空心,且空心部分设置有与其平齐的转台,所述的转台由转送电机驱动,所述的转台的上端面嵌入有电热块,所述的转送座上设置有转送罩,转送罩与输送装置配合的一侧开设有与纸板配合的转送进料口,且转送罩上板面远离输送装置的一侧开设有取料口。

优选的,所述的转台上表面中心设置有正方形的凸台,且凸台的四个侧面设置有与纸板配合的且由两块转送框板转送框,且转送框板的长度小于纸板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的转台的侧面和下底面嵌入有与转送座相切配合的转送滚珠。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进料装置与输送装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输送装置处于进料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输送装置与印刷装置及拦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图。

图中所示文字标注表示为:1、输送装置;2、印刷装置;3、拦截装置;4、转送装置;5、纸板;6、进料装置;11、转送座;12、转送罩;13、转送进料口;14、转送电机;15、转台;16、转送框板;17、电热块;18、转送滚珠;19、取料口;21、输送撑板;23、输送带;24、输送推送块;25、输送罩;26、拦截升降气缸;27、拦截块;28、拦截感应器;29、印刷架;30、印刷升降气缸;31、印刷主体;32、印刷头;33、印刷框;41、堆放筒;42、进料顶料块;43、顶料块活动槽;44、顶料块升降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的纸板印刷设备,包括相互配合的输送装置1和印刷装置2,所述的输送装置1还配合有进料装置6,所述的输送装置1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输送撑板21,所述的输送撑板21的前侧后侧上下表面嵌入有输送带23,且输送带23的上表面与输送撑板21平齐,所述的输送带23的外侧均匀的设置有输送推送块24,所述的输送撑板21外侧设置有输送罩25,所述的印刷装置2设置在输送罩25上,所述的进料装置6包括穿入到输送罩25内的堆放筒41,所述的堆放筒41的下端面到输送带22之间的间距与输送推送块24的高度一致,所述的输送撑板21处于堆放筒41下方的部位设置有进料顶料块42,且进料顶料块42与堆放筒41下底面之间的间距与纸板5的厚度一致。

具体操作如下,先将纸板5叠放到堆放筒41内,最下层的纸板5会被进料顶料块42支撑,输送带23由驱动装置带动移动,进而会使输送推送块24接触到最下层的纸板5,并使纸板5随之一起移动,进而使最下层的纸板5脱离进料顶料块42,进而落入到两个输送带23上,后续的纸板5自然下落一个工位,并被后续的输送推送块24输送走,如此实现了纸板5逐个自动的上料,纸板5输送到印刷装置下方时,印刷装置会对纸板5进行印刷,进而实现连续自动的上料,且相对于机械手逐个上料,确保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备成本。

如图2-3所示,所述的输送撑板21上开设有用于与进料顶料块42配合的顶料块活动槽43,且输送撑板21内嵌入有与进料顶块块42配合的顶料块升降气缸44。

顶料块升降气缸44可以调节进料顶料块42的高度,进而可以根据纸板5的厚度进行调整,进料顶料块42与堆放筒之间的间距始终与纸板5的厚度一致。

如图4所示,相邻的输送推送块24之间的间距为纸板5长度的1.5-1.8倍,所述的输送罩25上还设置有与纸板5配合的拦截装置3,且被拦截装置3拦截的纸板5与印刷装置2配合,所述的拦截装置3包括设置在输送罩25上且气缸头穿入到输送罩25内的拦截升降气缸26,所述的拦截升降气缸26下方设置有拦截块27,且拦截块27与纸板5配合的一侧设置有拦截感应器28。

拦截装置3的具体操作是通过拦截升降气缸26带动拦截块27下降,进而接触到输送带23,之后随着输送带23的继续输送,纸板5会被拦截块27拦截,直至纸板5的另一端被输送推送块24挡住,可以通过拦截感应器28的信号来判断纸板是否被输送推送块24挡住,比如拦截感应器28是高灵敏的压力感应器,纸板没被输送推送块24挡住时的压力和被输送推送块24挡住时的压力不同,如此可以进行判断。

如图4所示,所述的印刷装置2包括设置在输送罩25上的印刷架29,所述的印刷架29上设置有气缸头竖直向下的印刷升降气缸30,所述的印刷升降气缸30连接有印刷主体31,所述的印刷主体31下方连接有能够穿入到输送罩25内的印刷头32和印刷框33,印刷头32的下端面超过印刷框33,且超出的高度与输送推送块24与纸板5的高度差一致。

印刷装置2的具体操作如下:当纸板被拦截装置拦截后,然后再通过印刷升降气缸30带动印刷主体31下降,使印刷头32完成对纸板5的印刷,印刷框33的设计,可以避免印刷头的下降幅度过大压坏纸板5。

如图5-6所示,所述的输送装置1的末端配合有转送装置4,所述的转送装置4包括与输送装置2输送端面平齐的转送座11,所述的转送座11的中部为空心,且空心部分设置有与其平齐的转台15,所述的转台15由转送电机14驱动,所述的转台15的上端面嵌入有电热块17,所述的转送座11上设置有转送罩12,转送罩12与输送装置1配合的一侧开设有与纸板5配合的转送进料口13,且转送罩12上板面远离输送装置1的一侧开设有取料口19。

经过印刷装置2对纸板进行印刷,然后再继续输送,进而从输送装置1的末端经过转送进料口13进入到转送罩12内,并被转台15支撑,然后随着转台的转动移动到取料口19的下方,在转动的过程中,电热块17会对纸板5进行加热,进而会加速纸板5上的墨水干燥,同时整个转送过程均在平面上操作,不会使纸板产生倾斜,能够有效果的确保印刷的效果,之后再通过吸取机械手将纸板5从取料口19取出,后续的纸板5重复上述过程,实现连续印刷转送和蒸干,提高了整体加工效率。

如图5-6所示,所述的转台15上表面中心设置有正方形的凸台,且凸台的四个侧面设置有与纸板5配合的且由两块转送框板16转送框,且转送框板16的长度小于纸板5的长度。

转台15上表面中心正方形凸台的设计,配合四个转送框的设计,能够形成四个转送工位,能够避免在转送过程中纸板与转台产生较大的相对移动,且转送框板16的长度设计,可以确保在转送过程中仅对一个纸板产生卡位作用。

如图5-6所示,所述的转台15的侧面和下底面嵌入有与转送座11相切配合的转送滚珠18。

转送滚珠18的设置,能够确保转台15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心,同时也不会出现倾斜,能够进一步确保转送的效果。

在具体使用本专利时,可以配备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动力部件的协同工作,也可以通过各个动力部件的控制按钮实现整体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