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头组件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4319发布日期:2021-01-05 17:3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头组件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打印头组件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一些打印机中,其热敏面朝上,在换纸时需要使用朝上开盖的方式实现打印头与机身的分离来实现快速的换纸。开盖时通过手指从打印机前方扣动打印头上的开盖把手,开盖把手挣脱机身上的扣合卡爪,从而让打印头脱离机身,实现开盖。

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现有的开盖结构需要手指从打印机前方去扣动开盖把手实现开盖,因此要在打印机前方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手指可去扣动开盖把手。这会让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有一段较长的出纸通道。这段出纸通道的存在会带来下列不良影响:

1、增加打印机整体的体积;

2、增加额外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3、出纸通道过长不利于出纸。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打印头组件及打印机,能改善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之间的出纸通道过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头组件,包括固定框架、打印头以及第一把手;其中,所述打印头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的下方,所述固定框架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对应设置有与打印机身上的插销的第一卡位配合的第一扣合件,所述第一把手的两个连接臂通过所述第一扣合件内的第一支撑轴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上,且所述两个连接臂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插销配合以推动所述插销移动的推块;所述第一把手的主体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方,并与所述固定框架保留有间隙;还包括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通过第二支撑轴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且所述第二把手在被提拉时,能够绕所述第二支撑轴沿第二方向旋转,并能同时带动所述所述第一把手绕所述第一支撑轴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框架的外侧边缘大致平齐;或者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边缘稍微突出所述固定框架的外侧边缘。

优选地,所述固定框架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还对应设置有与打印机身上的插销的第二卡位配合的第二扣合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把手包括提拉部、第一提拉臂以及第二提拉臂;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所述第一提拉臂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穿过所述主体部,并且所述第一提拉臂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的末端位于所述固定框架的外侧边缘上方。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支撑片以及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轴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与所述第二支撑片之间;所述第一提拉臂以及第二提拉臂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提拉臂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通过所述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轴上,并可绕所述第二支撑轴旋转。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片由所述所述第一过孔内的金属片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片由所述所述第二过孔内的金属片向内弯折形成。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框架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复位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包括打印机身以及如上述的打印头组件;其中,所述打印机身的两侧形成带有第一安装槽的卡合结构,在所述卡合结构的内侧通过复位压簧连接有插销,所述插销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对应的第一卡位以及与所述推块对应的推面;所述打印头组件的第一扣合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卡位实现卡扣固定;所述推块与所述推面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打印机身的上表面形成打印通道。

优选地,所述卡合结构还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插销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对应的第二卡位,所述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卡位与所述第二卡位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第二把手,并通过扣动第二把手来间接扣动第一把手,而不需要直接扣动第一把手,因此第一把手的主体部的前端不需要过多预留让手去扣动的空间,如此缩短了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之间的出纸通道的距离,进而改善了由于出纸通道过长而导致的打印机整体体积过大,设计和制造成本高以及出纸不利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组件的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组件在第二把手被提拉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头组件100,包括固定框架10、打印头20、第一把手30以及第二把手40;其中,所述打印头20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10的下方,所述固定框架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对应设置有与打印机身上的插销的第一卡位配合的第一扣合件11,所述第一把手30的两个连接臂31通过所述第一扣合件11内的第一支撑轴12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10上,且所述两个连接臂31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插销配合以推动所述插销移动的推块311;所述第一把手30的主体部32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10的上方,并与所述固定框架10保留有间隙。所述第二把手40通过第二支撑轴33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2上,且所述第二把手40在被提拉时,能够绕所述第二支撑轴33沿第二方向旋转,并能同时带动所述所述第一把手30绕所述第一支撑轴12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把手40包括提拉部41、第一提拉臂42以及第二提拉臂43;所述主体部32上开设有第一过孔34以及第二过孔35;且所述主体部3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支撑片36以及第二支撑片37,所述第二支撑轴3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36以及所述第二支撑片37,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43的臂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43通过所述第一过孔34以及第二过孔35穿过所述主体部32,所述第二支撑轴33穿过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43臂上的通孔,以实现将所述第二把手40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2上。其中,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43的末端位于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上方,在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所述第二提拉臂43的末端不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产生直接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片36可由所述所述第一过孔34内的金属片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片37由所述所述第二过孔35内的金属片向内弯折形成。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撑片36以及所述第二支撑片37也可独立设置在固定框架10下表面,并不一定需要与第一过孔34以及第二过孔35有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32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框架10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复位件50(例如复位拉簧),其中,所述复位件50在所述第一把手30被向上提拉时会产生弹性回复力,在提拉力消失后,该弹性回复力能使得所述第一把手30回复至未被提拉前的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32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大致平齐;或者所述主体部32的外侧边缘稍微突出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

由于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把手40来带动第一把手30的运动,因此用户并不需要直接提拉所述第一把手30,如此,所述第一把手30在其主体部32的前端不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手指去扣动,进而缩短了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之间的出纸通道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还对应设置有与打印机身上的插销的第二卡位配合的第二扣合件13。其中,所述第二扣合件11以及第二扣合件13可为扣合轴套,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可以与卡位进行配合实现扣合的结构,这些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打印头组件100初始通过第一扣合件11、第二扣合件13固定在所述打印机身上,并且被打印机身上的插销做了卡位限制。当用户需要将打印头组件100从打印机身上分离开时,用户可向上提拉所述第二把手40的提拉部41,此时所述第二把手40绕所述第二支撑轴33沿第二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第二提拉臂43的末端向下运动直至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产生接触以及对所述固定框架10整体施加一个大致向下的力或者是具有朝下方向的分力的力。根据力的反作用,所述固定框架10会对第二把手40施加一个大致向上的力或者是具有朝上方向的分力的力,由于所述第二把手40是固定在所述第一把手30上的,因此该力会对第一把手30形成一个向上的推力,推动所述第一把手30的主体部32绕所述第一支撑轴12沿第一方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所述第一把手30的连接臂31上的两个推块311会推动打印机身上的插销,使得打印机身上的插销失去对所述第一扣合件11以及所述第二扣合件13的卡位限制,进而所述打印头组件100能够从打印机身上分离开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把手30上设置第二把手40,并通过扣动第二把手40来间接扣动第一把手30,而不需要直接扣动第一把手30,因此第一把手30的主体部32的前端不需要过多预留让手去扣动的空间,如此缩短了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之间的出纸通道的距离,进而改善了由于出纸通道过长而导致的打印机整体体积过大,设计和制造成本高以及出纸不利等问题。

请参阅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包括打印机身2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打印头组件100;其中,所述打印机身200的两侧形成带有第一安装槽61的卡合结构60,在所述卡合结构60的内侧通过复位压簧70连接有插销80,所述插销80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槽61对应的第一卡位81以及与所述推块311对应的推面82;所述打印头组件100的第一扣合件1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61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卡位81实现卡扣固定;所述推块311与所述推面82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框架10的下表面与所述打印机身200的上表面形成打印通道。

其中,所述卡合结构60还形成有第二安装槽62,所述插销8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槽62对应的第二卡位83,所述推面82设置于所述第一卡位81与所述第二卡位83之间。

以下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在本实施例中,当打印头组件安装于打印机身上时,所述第一扣合件11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61内,所述第二扣合件13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62内,在所述复位压簧70的作用下,所述插销80的第一卡位81对第一扣合件11进行卡位限制,所述插销80的第二卡位83对第二扣合件13进行卡位限制,从而使得所述打印头组件100稳定的安装在打印机身200上。其中,此时,所述推块311是与所述插销80的推面对应设置的,二者可以有接触,也可以是彼此靠近而不接触。

当用户需要将打印头组件从打印机身上分离开时,用户可向上提拉所述第二把手40的提拉部41,此时所述第二把手40绕所述第二支撑轴33沿第二方向(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提拉臂42以及第二提拉臂43的末端向下运动直至与所述固定框架10的外侧边缘产生接触以及对所述固定框架10整体施加一个大致向下的力或者是具有朝下方向的分力的力。根据力的反作用,所述固定框架10会对第二把手40施加一个大致向上的力或者是具有朝下方向的分力的力,由于所述第二把手40是固定在所述第一把手30上的,因此该大致向上的力会对第一把手30形成一个向上的推力,推动所述第一把手30的主体部32绕所述第一支撑轴12沿第一方向(如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所述第一把手30的连接臂31上的两个推块311会跟随转动进而与打印机身上的插销80的推面82产生接触,并推动所述插销80使得所述插销80整体向所述复位压簧70的方向移动(此时复位压簧70会被压缩),进而所述插销80的第一卡位81以及第二卡位83失去对所述第一扣合件11以及所述第二扣合件13的卡位限制,如此,用户可以将所述打印头组件100从打印机身200上分离开来。在分离开后,所述第一把手30在第一复位件50的作用力下恢复至初始状态;同时两个插销80在复位压簧70的作用下也恢复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把手30上设置第二把手40,并通过扣动第二把手40来间接扣动第一把手30,而不需要直接扣动第一把手30,因此第一把手30的主体部32的前端不需要过多预留让手去扣动的空间,如此缩短了机芯的出纸口到打印机的出纸口之间的出纸通道的距离,进而改善了由于出纸通道过长而导致的打印机整体体积过大,设计和制造成本高以及出纸不利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