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0936发布日期:2021-02-03 12:3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升华转印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


背景技术:

[0002]
热升华转印纸仅可实现单次热身换转印,目前缺少有效的措施实现转印纸的仓储量和运输成本压缩,受限于流水线产能的影响,仓储和运输成本成为制约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集成了双层印刷层,利用剥离层实现热升华转印纸的二次复用,能有效降低至少一倍的转印纸仓储和运输成本,同时改善原材料的废弃量,充分提高转印纸的利用率。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包括原纸层、第一吸附层、第一吸收层、剥离层、隔离层、第二吸附层、第二吸收层、棱条,所述原纸层表面覆盖有第一吸附层,所述第一吸附层表面覆盖有第一吸收层,所述第一吸收层表面覆盖有剥离层,所述剥离层表面覆盖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表面覆盖有第二吸附层,所述第二吸附层表面覆盖有第二吸收层,所述第一吸附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等间距铺设有棱条。
[0005]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棱条呈十字架结构。
[0006]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棱条分别与第一吸收层、原汁层镶嵌。
[0007]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棱条有若干条,沿纵横方向交错布置构成网状结构。
[0008]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棱条的排布间距不超过0.1mm。
[0009]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棱条中空且内腔体抽真空。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集成了双层印刷层,利用剥离层实现热升华转印纸的二次复用,能有效降低至少一倍的转印纸仓储和运输成本,同时改善原材料的废弃量,充分提高转印纸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2]
图1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4]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0015]
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包括原纸层1、第一吸附层2、第一吸收层3、剥离层4、隔离层5、第二吸附层6、第二吸收层7、棱条8,所述原纸层1表面覆盖有第一吸附层2,所述第一吸附层2表面覆盖有第一吸收层3,所述第一吸收层3表面覆盖有剥离层4,所述剥离层4表面覆盖有隔离层5,所述隔离层5表面覆盖有第二吸附层6,所述第二吸附层6表面覆盖有第二吸收层7,所述第一吸附层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等间距铺设有棱条8。
[0016]
吸收层用于初步吸收墨水中大量水和少量染料微粒,吸附层用于吸收大量染料微粒,几乎无染料渗透至隔离层5。隔离层5进一步防止打印及转印时的染料渗透。
[0017]
如图所示,第一吸附层2、第一吸收层3构成1类涂层,第二吸附层6、第二吸收层7构成2类涂层,剥离层4可有效分离1类涂层和2类涂层,同时有效阻挡微粒渗透至1类层。2类层进行打印、转印后,通过剥离层4,使2类层脱离,剩余结构为:原纸-第一吸附层2-第一吸收层3。可进行二次使用,打印并转印不同图案。
[0018]
其中,所述棱条8呈十字架结构。
[0019]
进一步的,所述棱条8分别与第一吸收层3、原汁层镶嵌。
[0020]
进一步的,所述棱条8有若干条,沿纵横方向交错布置构成网状结构。
[0021]
进一步的,所述棱条8的排布间距不超过0.1mm。
[0022]
进一步的,所述棱条8中空且内腔体抽真空。
[0023]
在剥离层4剥离过程中,为了保障层与层的结合作用力破坏涂层,即为了防止1类涂层遭到结构破坏,通过上述技术方式,增加的棱条8能有效实现1类涂层的结构强度提升,保障二次使用的可靠性。
[002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热升华转印纸,集成了双层印刷层,利用剥离层4实现热升华转印纸的二次复用,能有效降低至少一倍的转印纸仓储和运输成本,同事改善原材料的废弃量,充分提高转印纸的利用率。
[00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