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供墨系统

文档序号:33482417发布日期:2023-03-15 12:5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供墨系统

1.本技术涉及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供墨系统。


背景技术:

2.喷墨打印技术过去主要应用在传统行业如印刷业、纺织业。按需式喷墨喷头的出现提高了该技术的打印精度和效率,从而拓展了该技术的服务范围,开始出现在如增材制造等制造业领域。大多数按需式喷墨喷头都需要稳定的循环供墨系统来保持墨水的稳定供给,同时带走打印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可能产生的气泡。目前大多数循环供墨系统都使用较多的组件和结构来实现稳定的供墨能力,这一方面带来了供墨系统较大的体积,另一方面增加了系统的能耗和成本,对于不同的液体还需要特殊设定系统参数,这些缺点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喷墨打印技术。
3.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负压控制系统》(申请公布号:cn114393929 a)公开了一种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负压控制系统,其原理是利用液压传感器与双负压泵来实现喷头循环供墨。该技术是用多级传感器来对供墨系统中各级信号进行监控,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来对双负压泵进行调控,在供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各个信号进行监控和调整,该系统需要用到多个传感器,提高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
4.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uv打印设备负压循环供墨装置》(申请公布号:cn216268233u)公开了一种uv打印设备负压循环供墨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正压气罐、负压气罐、冲气罐来实现对喷头的供墨和吸墨。利用控制板和三通阀控制气罐和供墨回墨盒的通断。该技术需要利用到正压气罐和负压气罐,带来了较大的整体体积,不能适用于小空间的情形。
5.现有中国专利文献《一种数码喷墨印刷机的全封闭双负压循环供墨系统》(申请公布号:cn106827821a)公开了一种数码喷墨印刷机的全封闭双负压循环供墨系统,该技术使用双负压生成器以及全封闭结构来实现对供墨循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能耗和体积较大。
6.如上可见,文献中所涉及的供墨系统具有较多的传感器,提高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或者需要使用长时间工作的负压生成器,带来了长期使用的能耗问题,体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具有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且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的有益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包括:
10.主供墨组件,主供墨组件包括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和回墨泵,所述墨桶、进墨
泵、进墨过滤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回墨泵与所述墨桶通过管道连接;
11.控制板,控制板上设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所述进墨泵、回墨泵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12.内循环供墨组件,内循环供墨组件包括配墨瓶、供墨腔、阻隔板、回墨腔、喷头和拉升器,所述供墨腔、阻隔板和回墨腔均设于所述配墨瓶内部,所述喷头与所述配墨瓶通过管道连接,配墨瓶联通供墨腔,供墨腔内的墨水经过管道流入喷头,喷头内循环后的墨水经管道进入回墨腔;所述阻隔板设于所述配墨瓶内,并将配墨瓶分为上下两部分,拉升器一端伸入于所述配墨瓶内,并与所述阻隔板连接,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配墨瓶,拉升器上下运动带动阻隔板同步运动,对回墨腔的容积拉伸或压缩。
13.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依次通过软管连接,所述回墨泵与所述墨桶通过软管连接。
14.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配墨瓶外部,空气过滤器一端直连空气,另一端通过软管与所述供墨腔相连,用来维持供墨腔内大气压稳定。
15.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抬升器和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所述抬升器和所述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均设于所述供墨腔内部,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抬升器与所述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连接,并带动所述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下降。
16.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所述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设于所述回墨腔内部,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17.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头的进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外部的出墨口端口相连,配墨瓶外部的出墨口端口内部联通供墨腔,供墨腔内的墨水经过软管流入喷头;所述喷头出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下方的回墨口相连,喷头内循环后的墨水经软管进入回墨腔。
1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墨瓶内设有液压传感器,所述液压传感器测量配墨瓶内的压力状态。
1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清洗瓶,所述清洗瓶与所述配墨瓶连接,可实现对喷头的定期清理,同时将配墨瓶洗净。
2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清洗瓶、进墨泵、回墨泵、喷头均与所述配墨瓶通过多通电磁阀连接。
21.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墨瓶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片,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片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通过温度传感器温度值控制加热片对瓶内墨水进行加热,维持温度稳定。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包括主供墨组件、控制板和内循环供墨组件,主供墨组件包括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和回墨泵,墨桶、进墨泵、进墨过滤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回墨泵与墨桶通过管道连接,控制板上设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进墨泵、回墨泵与控制板电连接,内循环供墨组件包括配墨瓶、供墨腔、阻隔板、回墨腔、喷头和拉升器,供墨腔、阻隔板和回墨腔均设于配墨瓶内部,喷头的进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外部的
出墨口端口相连,配墨瓶外部的出墨口端口内部联通供墨腔,供墨腔内的墨水经过软管流入喷头;喷头出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下方的回墨口相连,喷头内循环后的墨水经软管进入回墨腔,实现了循环供墨;阻隔板设于配墨瓶内,并将配墨瓶分为上下两部分,拉升器一端伸入于配墨瓶内,并与阻隔板连接,另一端伸出于配墨瓶,拉升器上下运动带动阻隔板同步运动,对回墨腔的容积拉伸或压缩,改变吸墨负压大小和进墨液压,以调节实际流速大小;本技术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本技术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循环供墨系统的原理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循环供墨系统的原理图。
28.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9.图4为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30.图中标识:
31.1、墨桶;2、进墨泵;3、进墨过滤器;4、空气过滤器;5、抬升器;6、配墨瓶;7、供墨腔;8、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9、阻隔板;10、回墨腔;11、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12、喷头;13、回墨泵;14、控制板;15、拉升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请参考附图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包括:
34.主供墨组件,主供墨组件包括墨桶1、进墨泵2、进墨过滤器3和回墨泵13,墨桶1、进墨泵2、进墨过滤器3依次通过管道连接,回墨泵13与墨桶1通过管道连接;进一步地,墨桶1、进墨泵2、进墨过滤器3依次通过软管连接,回墨泵13与墨桶1通过软管连接;
35.控制板14,控制板14上设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进墨泵2、回墨泵13与控制板14电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14为一常见的stm32开发板,stm32开发板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和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11的输出信号通过信号线连接到stm32开发板的gpio输入端口上,开发板可以读取到相关信号;进墨泵2、回墨泵13、拉升器15、抬升器5的启动触发线同样通过信号线与stm32开发板的gpio输出连接,开发板可以通过端口对这些配件发出工作/停止命令;
36.内循环供墨组件,内循环供墨组件包括配墨瓶6、供墨腔7、阻隔板9、回墨腔10、喷头12和拉升器15,供墨腔7、阻隔板9和回墨腔10均设于配墨瓶6内部,喷头12的进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6外部的出墨口端口相连,配墨瓶6外部的出墨口端口内部联通供墨腔7,供墨腔7内的墨水经过软管流入喷头12;喷头12出墨口通过软管与位于配墨瓶6下方的回墨口相连,喷头12内循环后的墨水经软管进入回墨腔10,实现了循环供墨;阻隔板9设于配墨瓶6内,并将配墨瓶6分为上下两部分,拉升器15一端伸入于配墨瓶6内,并与阻隔板9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于配墨瓶6,拉升器15上方通过丝杠机构实现上下运动,拉升器15上下运动带动阻隔板9同步运动,对回墨腔10的容积拉伸或压缩;进一步地,配墨瓶6整体材料为铝合金,阻隔板9材料同样使用铝合金,阻隔板9与配墨瓶6内壁之间采用橡胶圈密封。
37.本技术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14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本技术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
38.本技术供墨系统在工作时,stm32开发板根据端口信号判断供墨腔7、回墨腔10内部液面是否过高或过低,达到阈值则发出命令控制进墨泵2、回墨泵13工作,维持页面稳定;通过在开发板内部记录两次回墨泵13工作信号发出的间隔时间,结合回墨腔10内横截面积,计算出循环供墨流速,将实际流速与设定流速相比较;如果实际流速超过设定流速大小,则通过控制板14控制抬升器5让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下降,降低供墨腔7内液面高度,减小喷头12进墨口液压;同时通过控制板14控制拉升器15向下运动,以控制阻隔板9下降,减小喷头12出墨口的出墨负压;二者结合降低实际流速,直到实际流速与设定相等,则系统维持当前状态运行,反之亦然。
39.本技术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14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本技术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
40.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空气过滤器4,空气过滤器4设于配墨瓶6外部,空气过滤器4一端直连空气,另一端通过软管与供墨腔7相连,用来维持供墨腔7内大气压稳定;
41.进一步地,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抬升器5和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抬升器5和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均设于供墨腔7内部,并与控制板14电连接,抬升器5与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连接,并带动下降触发型浮子开关8下降;
42.进一步地,内循环供墨组件还包括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11,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11设于回墨腔10内部,并与控制板14电连接;当供墨腔7内液面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所述上升触发型浮子开关11被触发,发出信号到所述控制板14,控制板14控制所述供墨泵2停止向所述供墨腔7内供墨。
43.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还包括清洗瓶,清洗瓶与配墨瓶6连接,可实现对喷头12的定期清理,同时将配墨瓶6洗净。
44.进一步地,清洗瓶、进墨泵2、回墨泵13、喷头12均与配墨瓶6通过多通电磁阀连接。
45.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配墨瓶6内可设有液压传感器,液压传感器测量配墨瓶6内的压力状态,辅助系统判断配墨瓶6内液体状态;进一步地,配墨瓶6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片,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片均与控制板14电连接;控制板14通过温度传感器温度
值控制加热片对瓶内墨水进行加热,维持温度稳定。
46.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阻隔板9的上下运动除了已给出的实施例外,还可在阻隔板9内部放置一磁体,通过外部电磁铁改变磁场大小实现控制,具体地,比如在配墨瓶6最下方放置一个可调磁力大小的电磁铁,用斥力来抵抗重力,让阻隔板9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调节电磁铁磁力,再使斥力与重力相等,维持位置不变。也可以在最上方放置一个可调电磁铁,用吸引力来抵抗重力。也可通过在回墨腔10内部设置抬升机构,实现阻隔板9的抬升。
47.本技术无需使用负压生成器等耗能设备即可完成循环供墨,通过控制板14自动控制流速,针对不同液体无需人工调整系统参数,本技术部件少,无需使用大量传感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系统集成。
4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50.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