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260733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更为详细地,涉及并排配置多个下述发光管(也称之为“显示管”或“气体放电管”)来显示任意图像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所述发光管通过在直径为0.5~5mm的细管内部设置荧光体层并封装放电气体而构成。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公知有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6141号公报和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6142号公报中记载的显示装置等。图9和图10示出了该例子。图10是图9的部分截面图示出了在垂直于发光管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截断显示装置的状态。
在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通过将并排配置的多个发光管1(发光阵列)夹持在一对玻璃或树脂等的平板状支撑体41、42之间来构成显示装置。另外,还公知有将透明膜片用于支撑体的技术。在发光管1的内部设有红色用荧光体层R、绿色用荧光体层G、蓝色用荧光体层B,并封装有放电气体。这三种颜色的发光管1作为一组而构成一个像素,并据此来进行全彩色显示。
在该显示装置中,使得在发光管的内部发生放电,用于该放电的电极形成在支撑体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并使电极与发光管的表面接触。
在该电极中,通常,地址(选择)用的第三电极A沿着各个发光管而配置在后侧支撑体42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用于显示的多个第一电极X和第二电极Y在与第三电极A交叉的方向上相邻而形成电极对,并被配置在前侧(显示面一侧)的支撑体41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
第一、第二电极X、Y通常由ITO膜或SnO2膜等构成的透明电极43和由金属膜构成的汇流电极44形成。第三电极A由金属膜形成。
图11是示出了图9所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与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的PDP(等离子显示面板)一样,以选址-显示分离式子场技术来进行显示时的驱动。因此,图中示出了用选址-显示分离式子场技术来进行驱动时的场结构和驱动电压波形的示例。
在该方法中,1帧由亮度不同的例如八个子场sf1~sf8构成。即使在例如由两个场(奇数场、偶数场)构成1帧的隔行扫描方式的显示中,同样由八个子场sf1~sf8构成各个场fi。八个子场的亮度的权重比为1∶2∶4∶8∶16∶32∶64∶128。
各个子场sfi由对所有发光单元(单位发光区域)的电荷进行初始化的重置期间TR、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期间TA、以及维持发光单元的放电的显示期间TS构成。
在重置期间,对显示用电极对中的例如第一电极X施加重置脉冲Pr,使得在该第一电极X与第二电极Y之间发生放电。
在选址期间TA,将显示用电极对中的第二电极Y用作扫描用的电极,并对第二电极Y顺次施加扫描脉冲Pc,在此期间,对期望的第三电极A施加选址脉冲Pa,使得在选址电极A和Y电极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以选择发光区域。
在显示期间TS,利用因选址放电而在发光区域的管内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向X电极和Y电极交替施加维持脉冲Ps,由此在显示电极对X、Y之间发生显示放电(也称为维持放电)以进行显示。
由此,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从形成有红色用荧光体层R的发光管1发出红色光45,从形成有绿色用荧光体层G的发光管1发出绿色光46,从形成有蓝色用荧光体层B的发光管1发出蓝色光47。
选址放电是在位于将发光管1夹在中间而相对的选址电极A和Y电极之间的发光管1的内部发生的相对放电,显示放电是在位于在平面上平行配置的两个显示电极X、Y之间的发光管1的内部发生的表面放电。通过这样的电极配置,在发光管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了多个发光区域(单位发光区域发光单元)。
但在这种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若在画面横宽的情况下纵向配置发光管,则发光管的使用根数会非常多,从而会加大制造成本。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考虑横向配置发光管,但在这种情况下,若在上述选址期间TA内将显示电极对中的Y电极用作扫描电极来进行扫描,则扫描线会增多,从而会延长选址期间TA。由于1帧通常为1/60(秒),并且上述的一个子场的期间受限制,因此,显示期间TS会相应地变短,从而会降低显示亮度。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矩形画面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与矩形画面的长边平行地配置发光管,并在选址期间,将沿着发光管而配置的选址电极用作扫描电极来进行扫描,由此来降低制造成本,增加显示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并排配置了多个在内部封装有放电气体的发光管,其特征在于,多个发光管与矩形画面的长边平行地配置,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与发光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横跨各个发光管的方式设置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并且,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管内部发生显示放电;以及多个第三电极,所述多个第三电极沿着发光管的长度方向并对应每一发光管而设置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并且在其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交叉部形成发光单元;当进行画面显示时,将对应每一发光管设置的第三电极用作扫描电极,并向多个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在此期间,向期望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选址电压,从而在期望的发光单元发生选址放电来选择发光单元,然后,通过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显示放电来进行显示。
根据本发明,由于减少了发光管的使用根数,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当用选址-离型子场技术进行显示时,能够缩短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期间。由此,可增大显示期间来增加显示亮度。


图1是示出本发明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出发光管阵列的管配置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器配置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第一比较例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第一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第二比较例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第二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以往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10是图9的部分截面图;图11是示出图9所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中,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具有矩形画面,并与该矩形画面的长边平行地配置了多个在内部封装有放电气体的发光管。作为该发光管管体的细管可使用具有任意直径的细管,但优选使用直径为0.5~5mm的玻璃制细管。细管的形状可具有圆形截面、扁平椭圆形截面、方形截面等任意形状的截面。
多个第一、第二电极,在与发光管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呈条纹状配置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并且,相邻的两个电极可在发光管中发生显示放电。
所述第一、第二电极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材料形成。用于电极的材料可例举出ITO、SnO2等透明导电材料、或Ag、Au、Al、Cu、Cr等金属导电材料。电极的形成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既可以使用印刷等厚膜形成技术来形成,也可使用利用物理沉积法或化学沉积法等的薄膜形成技术来形成。厚膜形成技术可以例举出丝网印刷法等。薄膜形成技术中的物理沉积法可以例举出蒸镀法或溅镀法等。化学沉积法可以例举出热CVD方法、光CVD方法、或等离子体CVD方法等。
多个第三电极沿着发光管的长度方向并对应每一发光管而设置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用于选择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形成在该第三电极与显示电极的交叉部上。
该第三电极也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材料和方法来形成。
在本发明中如下进行画面显示,即将对应每一发光管而设置的第三电极用作扫描电极,向多个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在此期间,对期望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选址电压,从而在期望的发光单元发生选址放电来选择发光单元,之后,在第一、第二电极彼此之间发生显示放电。
在上述结构中,发光管阵列优选在每一发光管中具有单色的、例如红色用、绿色用、蓝色用的荧光体层。
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最好是用n(n任意的自然数)个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矩形画面的长边比短边的n倍长。
具体来说,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最好是由红色(R)、绿色(G)、蓝色(B)这三种颜色的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且矩形画面的长边比短边的3倍还长的全彩色显示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最好还具有前侧支撑体和后侧支撑体,所述前侧支撑体被配置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并与发光管阵列抵接来支撑发光管阵列,所述后侧支撑体被配置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并与发光管阵列抵接来支撑发光管阵列。此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在前侧支撑体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第三电极形成在后侧支撑体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
另外,本发明是上述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在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当进行画面显示时,用多个亮度不同的子场来构成1帧,同时至少用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期间和使选中的发光单元发光的显示期间来构成各个子场,在选址期间,向对应每一发光管而设置的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并在此期间,向期望的第一或第二电极施加选址电压,从而在第三电极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由此来在发光单元内形成壁电荷,在显示期间中,向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从而在发光管内形成了壁电荷的发光单元发生显示放电,由此来进行画面显示。
在上述驱动方法中,优选在各个子场的选址期间之前设置对所有发光单元的壁电荷进行初始化的重置期间,在该重置期间,对所有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脉冲,以便在所有的发光单元发生重置放电。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
图1是示出本发明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该显示装置10是并排配置多个发光管来显示任意图像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管通过在直径为0.5~5mm的玻璃制细管的内部设置荧光体层并封装放电气体而构成。
在该图中,标号1是发光管,标号41是前侧(显示面一侧)支撑体(基板),标号42是后侧支撑体(基板),X、Y是作为主电极的第一、第二电极,A为第三电极。
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通过在画面列方向上并排配置多个发光管1来构成了发光管阵列。即是横向配置发光管的横条纹结构的发光管阵列。并构成了用前侧支撑体41和后侧支撑体42夹持该发光管阵列的结构。
前侧支撑体41和后侧支撑体42用PET膜之类的软片来制作。前侧支撑体41是透明的。后侧支撑体42由于显示对比度的关系,最好是不透明的。发光管1的管体用硼硅玻璃等来制作。
在前侧支撑体41的与发光管相对的面上,以横跨各个发光管的方式形成了多个条状的第一、第二电极X、Y。与以往的例子一样,第一、第二电极X、Y被用作显示电极,并且被设置在与第三电极A交叉的方向上并与发光管1相接触。该第一、第二电极X、Y分别由ITO或SnO2等透明电极43和用镍、铜、铝、铬等金属构成的汇流电极44构成。这些电极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电镀法、印刷法等本领域公知的方法来形成。
在后侧支撑体42的与发光管相对的面上形成了第三电极A。第三电极A虽然以往用于选择发光单元,但在本发明中被用作扫描电极,并且沿着发光管1的长度方向而设置并与发光管1相接触。该第三电极A不使用透明材料,而是用镍、铜、铝、银等金属材料形成。这些电极也是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电镀法、印刷法等本领域公知的方法来形成。第三电极A也可以直接形成在发光管1的外侧壁表面上。
这样,在本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横向(画面的行方向)配置了发光管1,并在发光管1的前侧纵向配置了第一、第二电极X、Y,在发光管1的后侧横向配置了第三电极A。总之,第一、第二电极X、Y与第三电极A在从平面的角度观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互相垂直配置,第一、第二电极X、Y与第三电极A的交叉部构成单位发光区域(单位放电区域发光单元)。
图2是示出发光管阵列的发光管配置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各发光管分别是红色(R)用、绿色(G)用、蓝色(B)用的单色发光管。如图所示,本发光管阵列具有沿画面的列方向并按照R、G、B的顺序横向配置了这些单色发光管的横条纹结构。
发光管的管体使用玻璃制细管。该细管具有圆形截面,并使用派热克斯玻璃(pyrex glass)(注册商标美国康宁公司制造的耐热玻璃)而制成,其管直径为0.7~1.5mm、壁厚为0.07~0.1mm、长度为220~300mm。
所述作为发光管1管体的细管如下制成用丹纳法制作圆筒管,并将该圆筒管加热成型,从而制作与要制作的细管形状近似的玻璃母材,然后在对该玻璃母材进行加热使之软化的同时,拉拔(拉伸)该玻璃母材。
发光管的内部结构和图10所示相同。即,在发光管1内部的放电空间中,在后侧按每种颜色设置了R(红色)、G(绿色)、B(蓝色)的荧光体层,并在导入含有氖和氙的放电气体后封住两端,由此在各个发光管的内部形成了同一颜色的多个发光单元。
当进行显示时,从发光管1发出红色光45、绿色光46、蓝色光47,这些相邻的R用、G用、B用的三根发光管中的三个发光单元作为一组而构成一个像素。发光管的内部可以具有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6142号公报中记载的本领域公知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发光管的截面呈圆形,但发光管不限于此,其截面也可以呈椭圆形、矩形、梯形等任意的形状。
下面说明本发明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图3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器配置的说明图。
图中,标号11是扫描驱动器,标号12是选址驱动器,标号13是X维持驱动器,14是Y维持驱动器。
显示的一个像素S被形成在由对应R、G、B这三根发光管中的每一根的第三电极与横跨这些发光管的成对的第一、第二电极X、Y的交叉部上。因此,图示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的纵横比为1∶5。
扫描驱动器11与第三电极A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三电极A施加用于选择发光单元的扫描脉冲。选址驱动器12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用于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脉冲。X维持驱动器13与第一电极X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维持脉冲。Y维持驱动器14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维持脉冲。
图4是示出本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在本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采用选址-显示分离式子场技术来进行显示时的驱动。因此,场结构和图11所示相同。
但如上述那样在本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在选址期间,将第三电极A用作扫描电极,将第二电极Y用作选址电极。在第一、第二电极X、Y之间发生显示放电这一点与图11所示相同。
即,用亮度不同的例如八个子场sf1~sf8构成1帧。当例如用两个场构成1帧时,各个场fi同样用八个子场sf1~sf8构成。八个子场的亮度的权重比为1∶2∶4∶8∶16∶32∶64∶128。
各个子场sfj由对所有发光单元的壁电荷进行初始化(使带电状态均匀)的重置期间TR、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期间TA、以及维持发光单元的放电的显示期间TS构成。
在重置期间TR,同时向第三电极A1、A2、A3、…A9施加重置脉冲Pr,从而在这些第三电极与第一电极X1~X15之间发生重置放电。
在选址期间TA,将第三电极A1~A9用作扫描电极,并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对第三电极A施加扫描脉冲Pc,在此期间,对期望的第二电极Y施加选址脉冲Pa,使得在第三电极A和第二电极Y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由此选择发光单元。
在显示期间TS,利用因选址放电而在管内部的发光单元中形成的壁电荷,向第一电极X和第二电极Y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Ps,从而在第一、第二电极X、Y之间发生显示放电。
由此,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从形成有红色用荧光体层R的发光管1发出红色光45,从形成有绿色用荧光体层G的发光管1发出绿色光46,从形成有蓝色用荧光体层B的发光管1发出蓝色光47。
选址放电是在位于将发光管1夹在中间而相对的第三电极A和第二电极Y之间的发光管1的内部发生的相对放电,显示放电是在位于在平面上平行相邻配置的两个第一、第二电极X、Y之间的发光管1的内部发生的表面放电。通过这样的电极配置,在沿着画面的列方向而排列的多个发光管各自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了同一颜色的多个发光区域(单位发光区域发光单元)。
图5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第一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例子中,通过在画面的行方向上并排配置多个发光管1来形成了发光管阵列。即是纵条纹结构的发光管阵列。画面的纵横比和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为1∶5。
图中,标号21是扫描驱动器,标号22是选址驱动器,标号23是X维持驱动器,标号24是Y维持驱动器。
驱动器的连接和图9所示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相同。即,扫描驱动器21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选址驱动器22与第三电极A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三电极A施加用于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脉冲。X维持驱动器23与第一电极X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一电极X施加维持脉冲。Y维持驱动器14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维持脉冲。
图6是示出第一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在第一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采用选址-显示分离式子场技术来进行画面显示时的驱动电压波形如图所示。在该显示装置中,将第二电极Y用作扫描电极,将第三电极A用作选址电极。
即,在重置期间TR,同时向第二电极Y1、Y2、Y3施加重置脉冲Pr,从而在这些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X1、X2、X3之间发生重置放电。
在选址期间TA,将第二电极Y1、Y2、Y3用作扫描电极,并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Pc,在此期间,对期望的第三电极A施加选址脉冲Pa,使得在该第三电极A和第二电极Y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由此选择发光单元。
在显示期间TS,通过向第一电极X和第二电极Y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Ps来在第一、第二电极X、Y之间发生显示放电,并由此进行画面的显示。
在该第一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由于多个发光管沿着画面的行方向而配置,因此,发光管的使用根数非常多,从而加大了制造成本。
图7是示出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第二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本例中,通过沿着画面的列方向并排配置多个发光管1来构成了发光管阵列。即,是横条纹结构的发光管阵列。画面的纵横比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为1∶5。因此,单看发光管阵列的配置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下面要说明的驱动器的连接方法却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图中,标号31是扫描驱动器,标号32是选址驱动器,标号33是X维持驱动器,标号34是Y维持驱动器。
扫描驱动器31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选址驱动器32与第三电极A连接,在选址期间,对该第三电极A施加用于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脉冲。X维持驱动器33与第一电极X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一电极X施加维持脉冲。Y维持驱动器34与第二电极Y连接,在显示期间,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维持脉冲。
图8是示出第二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在第二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采用选址-显示分离式子场技术来进行画面显示时的驱动电压波形如图所示。在该显示装置中,将第二电极Y用作扫描电极,将第三电极A用作选址电极。
即,在重置期间TR,同时向第二电极Y1、Y2、Y3、…Y15施加重置脉冲Pr,从而在这些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X1~X15之间发生重置放电。
在选址期间TA,将第二电极Y1、Y2、Y3、…Y15用作扫描电极,并按照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的顺序对该第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Pc,在此期间,对期望的第三电极A施加选址脉冲Pa,使得在该第三电极A和第二电极Y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由此选择发光单元。
在显示期间TS,通过向第一电极X和第二电极Y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Ps来在这些第一、第二电极X、Y之间发生显示放电,并由此进行画面的显示。
在该第二比较例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由于在选址期间TA将第二电极Y用作扫描电极来进行扫描,因此,扫描线增多,并延长了选址期间TA。由此相应地缩短了显示期间TS,从而降低了显示亮度。
通过与上述的第一比较例、2进行比较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由于将发光管阵列设置成横条纹结构,并将在发光管的长度方向上延长设置的第三电极用作扫描电极,因此,能够减少发光管的使用根数,同时能够缩短选址期间,进而能够提高画面的发光亮度。
具体来说,当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例如是横100cm×纵15cm,而发光管的直径为1mm时,如果纵向配置发光管的纵条纹结构,则需要1000根发光管。
与之相对,如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横向配置发光管的横条纹结构,则仅需要150根发光管。
另外,即使在横条纹结构的情况下,如果用常规的驱动方法(将第二电极Y用作扫描电极的驱动方法),则扫描线为1000条。因此,如果将一次(1条线)扫描时间设为5μs,则结束扫描需要5ms。
与之相对,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方法,则由于使用对应每一发光管并沿着其长度方向而配置的电极、即第三电极A来进行扫描,因此,扫描线变成150条。因此,如果将一次(1条线)扫描时间设为5μs,则扫描时间变成750μs,仅为上述驱动方法的六分之一以下。
如上所述,在本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中,由于将发光管阵列设置成横条纹结构,并使用对应每一发光管设置的第三电极来进行扫描,因此,能够减少发光管的使用根数,同时能够缩短选址期间,进而能够提高画面的发光亮度。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画面的纵横比为1∶5,但在全彩色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只要纵横比在1∶3以上,就可以获得上述的效果。
即,通常而言,只要是用n(n任意的自然数)根发光管构成一个像素的结构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并且纵横比在1∶n以上,就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并排配置了多个在内部封装有放电气体的发光管,其特征在于,多个发光管与矩形画面的长边平行地配置,该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与发光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横跨各个发光管的方式设置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并且,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管内部发生显示放电;以及多个第三电极,所述多个第三电极沿着发光管的长度方向并对应每一发光管而设置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并且在其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交叉部形成发光单元,当进行画面显示时,将对应每一发光管设置的第三电极用作扫描电极,并向多个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在此期间,向期望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选址电压,从而在期望的发光单元发生选址放电来选择发光单元,然后,通过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显示放电来进行显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管阵列的每一发光管具有单色的荧光体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是使用n(n任意的自然数)个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并且矩形画面的长边长度比短边的n倍还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是使用红色用、绿色用、蓝色用的三个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的全彩色显示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并且矩形画面的长边长度比短边的3倍还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支撑体和后侧支撑体,所述前侧支撑体配置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并与发光管阵列相抵接来支撑发光管阵列,所述后侧支撑体配置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并与发光管阵列相抵接来支撑发光管阵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在前侧支撑体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第三电极形成在后侧支撑体的与发光管阵列相对的面上。
6.一种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进行画面显示时,用多个亮度不同的子场来构成1帧,同时至少用选择发光单元的选址期间和使选中的发光单元发光的显示期间来构成各个子场,在选址期间,向对应每一发光管设置的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在此期间,向期望的第一或第二电极施加选址电压,从而在第三电极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交叉部发生选址放电,由此在发光单元内形成壁电荷,在显示期间,向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从而在发光管内形成了壁电荷的发光单元中发生显示放电,由此来进行画面显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管阵列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个子场的选址期间之前,设置对所有发光单元的壁电荷进行初始化的重置期间,在该重置期间,向所有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脉冲,从而在所有的发光单元中发生重置放电。
全文摘要
与画面的长边平行地配置多个发光管,在发光管阵列的显示面一侧,以与发光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发光管阵列的后侧,沿着发光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三电极,当进行画面显示时,将第三电极用作扫描电极,向多个第三电极顺次施加扫描电压,在此期间,向期望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从而在期望的发光单元发生放电以选择发光单元,然后,通过在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显示放电来进行显示。
文档编号G09G3/298GK1926599SQ2004800424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1日
发明者石本学, 粟本健司, 山崎洋介, 平川仁, 渡海章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