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837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旋转操作使条状橡皮、唇膏、修正棒、笔芯、荧光芯、 胶棒、蜡笔类等条状物进出的条状物送出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条状物送出容器提出有如下装置,S卩,在具有嵌合槽的 自动铅笔的主体下部枢接有内表面具有螺旋槽的自动铅笔主体上部,并且该 自动铅笔主体上部能够自由旋转,在自动铅笔上、下部中嵌插有芯管,该芯 管的凸部嵌合到嵌合槽中,其中所述芯管在相向的位置上具有头部侧开放的 开放狭缝,在芯管内设置有使突部卡合到螺旋槽及开放狭缝中的橡皮托,在 橡皮托上嵌合有棒状橡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但是,在这样的条状物送出容器中存在如下缺陷,S卩,通过旋转操作主 体上部,能够从头部送出棒状橡皮,但在橡皮托的突部到达并停止在螺旋槽 的上端,变得不能送出橡皮,从而在橡皮无法使用时,橡皮嵌合在橡皮托中, 因此极难除去橡皮托内的橡皮残留部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如下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即,将 具有头部侧开放的开放狭缝的内筒,嵌插到一端开放的在内表面具有开放螺
旋槽的筒状帽(cap)中,该内筒在轴向不能移动而能自由旋转,在内筒内设 置有使夹持片及突部分别卡合在开放狭缝及开放螺旋槽中的条状物承受台, 由夹持片夹持条状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这种结构的条状物送出 容器中,若使内筒相对筒状帽旋转或者使筒状帽相对内筒旋转,则因为条状 物承受台的夹持片及突部分别卡合在内筒的开放狭缝及筒状帽的开放螺旋槽 中,所以条状物承受台一边沿着开放螺旋槽一边被开放狭缝引导地沿轴向移 动,被条状物承受台的夹持片夹持的条状物对应于不同的旋转方向从筒状帽 的前端进出。并且,在这种条状物送出容器中,在条状物由于使用消耗而剩 余一部分时,条状物承受台的夹持片能够变为从筒状帽的前端突出的状态, 因此能够极容易地去除被夹持片夹持的条状物剩余部分。专利文献l: JP实开昭57-132598号公报(第1图); 专利文献2: JP实用新型登录第2549741号(实用新型登录权利要求书, 图1)。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条状物送出容器中存在如下缺陷,即,条状物承 受台的夹持片卡合在内筒的开放狭缝中,从而该夹持片数量和大小被开放狭 缝的数量和宽度尺寸限制,其设计的自由度被限制。另外,在条状物由于使 用消耗而变为无法使用时,如果能够不用接触该条状物取出该条状物的剩余 部分就方便了。进一步,该条状物送出容器在将具有突部的条状物承受台设 置在内筒内后,将该内筒嵌插到筒状帽中,该内筒在轴向不能移动而能自由 旋转,但是,在现有的条状物送出容器中,在将条状物承受台设置到内筒内 时,不容易进行使突部插通到狭缝中的操作,存在其组装比较困难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该条状物送出容器在条状 物因使用消耗而无法使用时,能够在不用接触该条状物的情况下将该条状物 的剩余部分从条状物承受台卸下,并且比较容易组装。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对如下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改进,在一端开放的具有 开放螺旋槽的筒状帽中嵌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的内筒,将条状物承受台 插入内筒中,并将插入到内筒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安装到形成在条状物承受台 上的承受部,其中,所述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所述条状物承 受台具有通过狭缝卡合在开放螺旋槽中的突部。
其特征结构为,条状物承受台具有第一滑动部,在一端侧形成有承受 部,沿着轴向延伸形成有连通到安装在该承受部中的所述条状物的贯通孔; 第二滑动部,设置在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侧并能够沿轴向移动,且形成有突 部;突出销,设置为在第二滑动部从承受部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前端抵 接在安装到承受部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并且,该突出销插通在贯通孔中。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内筒的一端 上形成有能够与第一滑动部抵接的凸缘部,在第一滑动部上形成有通过狭缝 卡合到开放螺旋槽中的辅助突部,在筒状帽的内表面形成有空转部,所述空 转部在第一滑动部抵接在凸缘部上时,解除辅助突部与开放螺旋槽的卡合。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当条状物承受 台抵接在凸缘部上,并且第二滑动部靠近承受部而使突出销推出条状物时, 空转部解除突部与开放螺旋槽的卡合。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 内筒上相向形成有一对狭缝,并分别形成有从内筒的另一端侧连通到一对狭 缝的切口。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 4中任一项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 条状物送出容器设置有施力装置,以使第二滑动部从承受部离开的方式进 行施力;分离防止装置,防止第二滑动部从承受部离开规定的间隔以上。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施力装置具有 圆锥体,形成在第一滑动部上,并且尖端越靠近第二滑动部越细, 一对相向 片,立设在第二滑动部上,并且前端夹持圆锥体; 一对相向片在从承受部隔 开规定的间隔而分离开的第二滑动部靠近承受部时,前端由圆锥体扩开。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施力装置是螺 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呈螺旋状巻绕在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之间的突出 销的周围。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的发明,由六个突起构成 承受部,六个突起分别具有相交呈120度的两个夹持面,六个突起使两个夹 持面的顶角朝向中心并等角度地配设在同一圆周上,使得通过各自的两个夹 持面形成六芒星形。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对如下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改进,在一端开放的具有 开放螺旋槽的筒状帽中嵌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的内筒,将条状物承受台 插入内筒中,并将插入到内筒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安装到形成在条状物承受台 上的承受部,其中,所述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所述条状物承 受台具有通过狭缝卡合在开放螺旋槽中的突部。
其特征结构为狭缝呈一对并以相向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内筒上,在内筒 另一端侧形成有一对切口, 一对切口从内筒另一端侧分别连通到一对狭缝, 并能够使内筒另一端侧扩开,以扩大狭缝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条状物送出容器中,具有第一滑动部,形成有用于连通到
安装在承受部中的条状物的贯通孔,第二滑动部,设置在第一滑动部上并能够在轴向移动,突出销,插通在贯通孔中,设置在第二滑动部上,因此当从 承受部离开规定间隔的第二滑动部靠近承受部时,突出销推出条状物使其从 承受部脱离,因此在条状物因使用而消耗变为不能使用时,通过使第二滑动 部接近承受部,能够在不接触该条状物的情况下,使该条状物的剩余部分从 条状物承受台中脱离。
在此,如果在内筒的一端形成能够抵接第一滑动部的凸缘部,并且在第 一滑动部上形成通过狭缝卡合到开放螺旋槽中的辅助突部,则能够使第二滑 动部和第一滑动部间维持在规定的间隔,能够避免在通常使用状态下,突出 销推出条状物这样的问题。并且,如果在第一滑动部抵接在凸缘部上时,通 过空转部解除辅助突部向开放螺旋槽的卡合,则能够在条状物因使用而被消 耗变为不能使用时,仅使筒状帽或者内筒旋转这样的比较简单的操作使第二 滑动部接近承受部,由此能够借助突出销推出条状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条状物送出容器需要在将条状物承受台插入内筒中 时,使突部插通到狭缝中,但是在内筒上相向地形成有一对狭缝,并且形成 有从内筒另一端侧连通到一对狭缝的一对切口,因此若扩大一对切口的宽度, 则该一对切口所连通的狭缝的宽度被扩大,该内筒另一端侧被扩开。因此, 在使内筒另一端侧开放的状态下,能够将条状物承受台插入内筒中,能够使 突部比较容易的插通到狭缝中。然后,若在突部插通到狭缝中的状态下闭合 该切口,则条状物承受台就不会从内筒中脱离,能够使后续的组装操作容易。 然后,如果将内筒地嵌插到筒状帽中,并且该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 旋转,则能够通过该筒状帽防止内筒另一端侧的开放,能够避免插入到内筒 中的条状物承受台从该内筒脱离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条状物縮回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条状物突出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突出销推出该条状物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4表示将内筒组装到筒状帽中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该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该条状物承受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该被组装的条状物承受台的图6中A-A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突出销移动了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具有弹簧的其它条状物承受台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该其它条状物承受台中的突出销推出条状物的状态的与图9 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具有由6个突起构成的承受部的另外其它条状物承受台的分解立 体图。
图12表示由该6个突起构成的承受部把持剖面呈三角形的条状物的状态 的结构图。
图13表示由该6个突起构成的承受部把持剖面呈圆形的条状物的状态的 结构图。
图14表示由该6个突起构成的承受部把持剖面呈方形的条状物的状态的 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如图1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条状物送出容器10具有筒状帽11, 一 端开放并具有开放螺旋槽lla,且剖面呈圆形;内筒12,嵌插在该筒状帽ll 中。该筒状帽11及内筒12分别是树脂成型的物品,在筒状帽11成型时,开 放螺旋槽lla—体地形成在该筒状帽11内。在内筒12的一端形成有直径比 该内筒12大的凸缘部13,在该内筒12上相向地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狭 缝12a。并且,在内筒12的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切口 12b,该切口12b从内 筒12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连通到一对狭缝12a,能够使该内筒12另一端侧如 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打开。
在内筒12中能够沿轴向移动地插入条状物承受台16,该条状物承受台 16用于安装从一端侧插入到该内筒12中的条状物14的端部。如图6详细地 示出那样,本发明的条状物承受台16具有第一滑动部17,在一端侧形成 有用于安装条状物14端部的承受部17a,并沿轴向延伸地形成有连通到条状 物14的贯通孔17b;第二滑动部18,设置在该第一滑动部17的另一端侧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第一滑动部17为能够插通到内筒12中的圆柱状的树脂成 型的物品,贯通孔17b沿其轴心形成。承受部17a由一对夹持片构成,所述 一对夹持片通过在第一滑动部17的一端侧上立起第一滑动部17两壁而形成, 该一对夹持片17a与第一滑动部17形成为一体,能够由该一对夹持片17a夹 持插入到内筒12中的条状物14的端部(图1)。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条 状物14是棒状橡皮。
在第二滑动部18上设置有插通到贯通孔17b中的突出销19。如图1及 图2所示,在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突出销 19的前端与第一滑动部17的一端侧处于一个平面,使得前端抵接在条状物 14的端部上。因此,如图3所示,当从承受部17a离开规定间隔的第二滑动 部18沿轴向移动以靠近承受部17a时,插通在其贯通孔17b中的突出销19 也与第二滑动部18 —起移动,突出销19推出条状物14使其从承受部17a脱 离。
在该条状物承受台16上设置有施力装置21,以使第二滑动部18从承 受部17a离开的方式进行施力;分离防止装置22,防止该第二滑动部18从 承受部17a离开规定的间隔以上。本实施方式中的施力装置21具有圆锥体 21a,形成在第一滑动部17上,朝向第二滑动部18尖端越来越细; 一对相向 片21b,立设在第二滑动部18上,并且前端夹持该圆锥体21a。如图l及图 2所示,该一对相向片21b在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隔开规定间隔而分 离开时互相平行,如图3所示,在从承受部17a隔开规定间隔而分离开的第 二滑动部18靠近该承受部17a时, 一对相向片21b的前端被圆锥体21a扩开。 并且,如图3所示,前端被扩开的一对相向片21b因其弹性要使扩开的前端 闭合,该要闭合的力转换为从一对相向片21b前端推出圆锥体21a的力,由 此,该施力装置21使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离开。
另一方面,如图6 图8所示,分离防止装置22具有钩部22a,形成在 第二滑动部18上;被卡止开口部22b,形成在第一滑动部17的侧壁上,用 于在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卡止该钩部22a的 前端卡止部22c。该被卡止开口部22b在轴向形成得长,以便允许前端卡止 部22c从卡止状态向前方的移动。因而,允许钩部22a的前端卡止部22c从 如图7所示那样卡止在被卡止开口部22b上的状态,如图8所示那样在被卡止开口部22b的内部向前方移动。由于该钩部22a与第二滑动部18 —起移动, 由此,从承受部17a离开规定间隔的第二滑动部18能够靠近承受部17a。
如图5所示,在条状物承受台16上形成有突部23,该突部23通过内筒 12上的狭缝12a卡合到开放螺旋槽lla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突 部23形成在第二滑动部18上,形成在第一滑动部17上的辅助突部24具有: 贯通部24a,以贯通狭缝12a的方式在轴向上延伸形成;辅助卡合部24b,形 成在该贯通部24a上,实际用于卡合在开放螺旋槽lla中。相邻辅助卡合部 24b而形成有开放的切口部17c。
突部23具有插通部23a,插通在切口部17c,且贯通内筒12上的狭缝 12a;卡合部23b,实际用于卡合在开放螺旋槽lla中。插通部23a在被插通 到切口部17c中的状态下,能够与贯通部24a —起在狭缝12a内部沿轴向移 动。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离开规定间隔 的状态下,突部23位于切口部17c的另一端侧,辅助突部24的辅助卡合部 24b与突部23的卡合部23b的轴向距离即间距,形成为开放螺旋槽lla的轴 向间距的整数倍(在图1中为两倍),使辅助卡合部24b和卡合部23b两者 都卡合在开放螺旋槽lla中。并且,如图3所示,在第二滑动部18靠近承受 部17a的状态,即突出销19推出条状物14的状态下,突部23移动到切口部 17c的一端侧,使该卡合部23b和辅助卡合部24b接近。
内筒12嵌插在筒状帽11中,该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帽ll的一端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凸条llb,在与该筒 状帽11内周面滑动连接的内筒12的一端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嵌合环状凸条 11b的环状凹条12c。并且,如图1所示,使筒状帽11的环状凸条llb嵌合 到内筒12的环状凹条12c。由此,禁止环状凸条lib从环状凹条12c中脱离, 从而使内筒12在筒状帽11中不能沿轴向移动,但允许内筒12相对于筒状帽 ll旋转,并能够自由旋转。
如图2及图3所示,形成在内筒12 —端的凸缘部13抵接第一滑动部17, 以使条状物14不能再突出。该凸缘部13为环状构件,且与内筒12形成为一 体,在该凸缘部13外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把持突起13a (图5),该把持突 起13a用于在相对于筒状帽11进行旋转操作时易于进行把持。该把持突起 13a也会防止在不使用时条状物送出容器整体发生滚动。另外,在该凸缘部13上形成有剖面呈圆形的帽的支撑部13b和包围部13c。并且,凸缘部13构 成为,使构成条状物承受台16的第一滑动部17的承受部17a前端抵接在包 围部13c的内侧。
在筒状帽11 一端侧内表面上形成空转部llc,该空转部llc用于在第一 滑动部17的承受部17a抵接凸缘部13时,解除辅助突部24的辅助卡合部 24b与开放螺旋槽lla的卡合。该空转部llc形成在与筒状帽11开口端的环 状凸条llb相连续的内周面上。并且,如图3所示,该空转部llc在轴向上 的宽度形成为,突出销19推出条状物14而互相接近的卡合部23b和辅助卡 合部24b这两者都位于空转部llc中。此外,在此,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26 是保护帽26,该保护帽26螺接在凸缘部13的帽支撑部13b上,用于保护条 状物14的端部。
接着,说明组装该条状物送出容器10的顺序。
首先,组装如图5所示那样的条状物承受台16。对于该组装,如图6所 示, 一边在第一滑动部17的贯通孔17b中插入突出销19,且将突部23的插 通部23a插通到切口部17c中, 一边使第二滑动部18与第一滑动部17的另 一端侧重合,如图6的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使形成在第二滑动部18上的钩 部22a的前端卡止部22c卡止在形成在第一滑动部17侧壁上的被卡止开口部 22b上。于是,借助分离防止装置22,能够防止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部17a 离开规定的间隔以上,能够得到两者成为一体的条状物承受台16。
接着,如图5所示,将该条状物承受台16插入到内筒12中。此时,需 要使突部23和辅助突部24两者插通到狭缝12a中。在此,在本发明的条状 物送出容器10中,在内筒12上以相向的方式形成一对狭缝12a、 12a,并形 成有从内筒12的另一端侧连通到一对狭缝12a的一对切口 12b、 12b。因此, 若将该一对切口 12b的宽度扩大,则该一对切口 12b所连通的部分的狭缝12a 的宽度被扩大,内筒12的另一端侧被扩开。因此,在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 那样地使内筒12的另一端侧开放的状态下,能够使条状物承受台16插入该 内筒12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操作。
然后,通过在筒状帽11中安装内筒12,利用筒状帽11能够防止内筒12 另一端部开放。如在图4中详细地所示,从筒状帽11的一端侧开放端插入内 筒12,并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使筒状帽ll旋转,从而一边使突部23和辅助突部24两者卡合到开放螺旋槽lla中, 一边在筒状帽11中插入内筒12。在 此,当分别使突部23及辅助突部24两者卡合到开放螺旋槽lla中时,借助 分离防止装置22防止由施力装置21引起的加载力,从而能够使第二滑动部 18和承受部17a维持为规定的间隔。由此,通过仅使筒状帽11旋转这样比 较简单地操作,就能够使突部23和辅助突部24两者可靠地卡合到开放螺旋 槽lla中。然后,如图1 图3所示,使筒状帽11的环状凸条llb嵌合到内 筒12的环状凹条12c中。由此,能够禁止环状凸条llb从环状凹条12c中脱 离,内筒12不能在筒状帽11中沿轴向移动,但允许内筒12相对筒状帽11 进行旋转。
将条状物14从凸缘部13的包围部13c插入内筒12中,由承受部I7a夹 持条状物14的端部,从而将条状物14安装到条状物承受台16上。然后,使 内筒12相对筒状帽11旋转,或者使筒状帽11相对内筒12旋转,使条状物 承受台16移动到内筒12的另一端侧,使条状物14縮回内筒12内。
在这样构成的条状物送出容器10中,将保护帽26从帽支撑部13b取下, 当使内筒12相对筒状帽11进行旋转或者使筒状帽11相对内筒12进行旋转 时,由于条状物承受台16的突部23和辅助突部24分别卡合在内筒12的狭 缝12a和筒状帽11的开放螺旋槽lla中,所以条状物承受台16 —边沿着开 放螺旋槽lla—边被狭缝12a引导地沿轴向移动,如图2所示,被夹持安装 在条状物承受台16的承受部17a上的条状物14即棒状橡皮对应于不同的旋 转方向,从筒状帽ll的一端进出。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作为条状物14的棒状橡皮因使用而被消耗,条 状物承受台16抵接在凸缘部13上,从而处于不能够使条状物14再突出的状 态。在此,形成在条状物承受台16的第一滑动部17上的承受部17a最先抵 接该凸缘部13。在该状态下,禁止第一滑动部17再向轴向移动,但是由于 形成在第一滑动部17上的辅助突部24的辅助卡合部24b位于空转部llc, 因此允许内筒12相对筒状帽11进行旋转或者筒状帽11相对内筒12进行旋 转。
若从第一滑动部17抵接在凸缘部13上的图2所示的状态起,继续使内 筒12相对筒状帽11进行旋转或者使筒状帽11相对内筒12进行旋转,则因 为形成在第二滑动部18上的突部23还卡合在开放螺旋槽lla内,所以第二滑动部18与突部23 —起一边沿着开放螺旋槽lla —边被狭缝12a引导地沿 轴向移动,以靠近承受部17a。于是,形成在第二滑动部18上的突出销19 也与该第二滑动部18—起移动,如图3所示,推出条状物14并使其从承受 部17a脱离。由此,在条状物14因使用而被消耗导致无法使用时,能够在不 接触该条状物14地情况下就将该条状物14的剩余部分从条状物承受台16 上除去。
另外,在第一滑动部17抵接在凸缘部13上,并且第二滑动部18靠近承 受部17a而使突出销19推出条状物14的状态下,由于空转部llc的存在, 也解除突部23的卡合部23b与开放螺旋槽lla的卡合,因此允许筒状帽11 或者内筒12的旋转,能够消除限制其旋转时产生的负荷。然后,若从突出销 19推出条状物14的状态起,使筒状帽11或者内筒12向反方向旋转,即向 使条状物14縮回的方向旋转,则由于施力装置21要使第二滑动部18从承受 部17a离开,所以形成在第二滑动部18上的突部23从空转部llc迅速地移 动到开放螺旋槽lla中。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突部23及辅助突部24残留 在空转部llc中的情况。
另外,作为条状物14的棒状橡皮全长被内筒12包围,因此在使用时不 会产生晃动,不会断裂,而且,当然能够作为条状物送出容器10单独使用, 也能连接到未图示的笔具上使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包括圆锥体21a和一对对向片21b的 施力装置21,但图9及图10所示,施力装置21也可以是螺旋弹簧31,该螺 旋弹簧31呈螺旋状巻绕在第一滑动部17和第二滑动部18之间的突出销19 周围。在该施力装置中,借助螺旋弹簧31要伸长的力以使第二滑动部18从 承受部17a离开的方式施力,由于螺旋弹簧31巻绕在突出销19周围,所以 能够容易地将其组装。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承受部17a由一对夹持片形成的情况进 行了说明,但如图11 图14所示,也可以由分别具有相交呈120度的两个夹 持面的六个突起32构成承受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六个突起32使两个夹 持面的顶角朝向中心并等角度地配置在同一圆周上,以通过各自的两个夹持 面形成六芒星形。在这样的承受部中,能够通过单一的条状物承受台16夹持 或者把持多种剖面形状的条状物14,能够使部件种类减少,减轻管理负担。在这里,在图12中表示六个突起32从周围把持剖面呈三角形的条状物14 的情况,在图13中表示六个突起32从周围把持圆形的条状物14的情况,在 图14中表示六个突起32从周围把持方形的条状物14的情况。
进一步地,只要能够将内筒12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地嵌插入筒 状帽11中,也可以在筒状帽11 一端的内周面上形成环状凹条,在内筒12 的一端侧外周上形成嵌入该环状凹条的环状凸条,也可以仅筒状帽11和内筒 12中的一个上形成环状凹条或者凸条,在另一个上形成至少在一个与环状部 对应的凸部或者凹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在一端开放的具有开放螺旋槽的筒状帽中嵌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的内筒,将条状物承受台插入所述内筒中,并将插入到所述内筒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安装到形成在所述条状物承受台上的承受部,其中,所述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所述条状物承受台具有通过所述狭缝卡合在所述开放螺旋槽中的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物承受台具有第一滑动部,在一端侧形成有所述承受部,沿着轴向延伸形成有连通到所述条状物的贯通孔;第二滑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侧并能够沿轴向移动,且形成有所述突部;突出销,设置为在所述第二滑动部从所述承受部离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前端抵接在安装到所述承受部中的所述条状物的端部上,并且,该突出销插通在所述贯通孔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内筒的一端上形成有能够与第一滑动部抵接的凸缘部,在所述第一滑动部上形成有通过狭缝卡合到开放螺旋槽中的辅助突部,在筒状帽的内表面 上形成有空转部,所述空转部在所述第一滑动部抵接在所述凸缘部上时,解 除所述辅助突部与所述开放螺旋槽的卡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滑动部抵接在凸缘部上,并且第二滑动部接近承受部而使突出销推出条状物时,空转部解除突部与开放螺旋槽的卡合。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内筒上相向形成有一对狭缝,并分别形成有从内筒的另一端侧连通到 所述一对狭缝的切口。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该 条状物送出容器设置有施力装置,以使第二滑动部从承受部离开的方式进 行施力;分离防止装置,防止所述第二滑动部从所述承受部离开规定的间隔 以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施力装置具有圆锥体,形成在第一滑动部上,并且尖端越靠近第二滑动部越细, 一对相向片,立设在所述第二滑动部上,并且前端夹持所述圆锥体; 所述一对相向片在从承受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分离开的所述第二滑动 部靠近所述承受部时,前端由所述圆锥体扩开。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施力装置是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呈螺旋状巻绕在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之间的突出销的周围。
8.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由六个突起构成承受部,所述六个突起分别具有相交呈120度的两个夹持面,所述六个突起使所述两个夹持面的顶角朝向中心并等角度地配设在同 一圆周上,使得通过各自的所述两个夹持面形成六芒星形。
9. 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在一端开放的具有开放螺旋槽的筒状帽中嵌 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的内筒,将条状物承受台插入所述内筒中,并将插 入到所述内筒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安装到形成在所述条状物承受台上的承受 部,其中,所述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所述条状物承受台具有 通过所述狭缝卡合在所述开放螺旋槽中的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呈一对并以相向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内筒上,在所述内筒另一端侧形成有一对切口,所述一对切口从所述内筒另一端 侧分别连通到一对所述狭缝,并能够使所述内筒另一端侧扩开,以扩大所述 狭缝的宽度。
全文摘要
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在不接触条状物的情况下,将条状物的剩余部分从条状物承受台除去。条状物送出容器在一端开放的在内表面具有开放螺旋槽的筒状帽中嵌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的内筒,将条状物承受台插入内筒,将插入到内筒中的条状物的端部安装到形成在条状物承受台上的承受部,内筒不能沿轴向移动而能自由旋转,条状物承受台具有通过狭缝卡合在开放螺旋槽中的突部。条状物承受台具有第一滑动部,在一端侧形成有承受部,沿着轴向延伸形成有连通到条状物的贯通孔;第二滑动部,设置在第一滑动部的另一端侧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突出销,插通到贯通孔中并设置在第二滑动部上,在第二滑动部从承受部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前端抵接棒状物的端部。
文档编号B43M99/00GK101549608SQ20091012777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5日
发明者野口芳男, 齐藤受理 申请人:株式会社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