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4502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地质类实验装置在进行驱替实验时不能较好的模拟河口坝内部构型,从而使获得的实验结果缺乏准确性。其特征在于:在实验台的上面固定岩芯箱分布台,台上开有若干横向移动槽和纵向移动槽,实验台的右侧有烘干箱;还包括若干个岩芯箱,箱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行走轮,轮间距与横、纵向移动槽相配合;箱内置有四方体框架,架上有岩芯网板插入槽,框架外固定有弹性橡胶板,弹性橡胶板上开有两个注入口,分别与注液管、胶粘剂注入管相连接;框架为铜质框架,框架内布设弹性纱布网。本装置能够较好的模拟河口坝内部构型,使获得的实验结果能够作为油田制定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专利说明】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河口坝砂体是三角洲前缘沉积最具特色的砂体,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类型。前人对河口坝储集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侧重于河口坝的宏观分布及垂向层序,将河口坝作为一套成因单元、同一个连通体或一种结构要素,而对其内部层次结构研究较少。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提高以及油田的储量逐渐被开采出来,水驱后和聚驱后的油藏剩余油的开采已经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些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的物理模拟驱替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进行驱替实验时不能较好的模拟河口坝内部构型,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对指导油田制定开发方案所起到的实际意义很小。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该种实验装置能够较好的模拟河口坝内部构型,使获得的实验结果能够作为油田制定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内置有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的实验台,实验台具有压力表和控制面板,并由所述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分别引出气体注入管、注液管以及胶粘剂注入管。其独特之处在于:在实验台的上面固定有一个岩芯箱分布台,岩芯箱分布台上开有若干横向移动槽和纵向移动槽,横向移动槽和纵向移动槽彼此交叉贯穿,在岩芯箱分布台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挡板;在实验台的右侧有一个烘干箱。此外,所述实验装置还包括若干个岩芯箱,岩芯箱的背部箱体封闭,前端铰接有一个带有透明视窗的箱门;岩芯箱的底部安装有2对万向行走轮,万向行走轮的固定轮间距与横向移动槽和纵向移动槽相配合,以实现岩芯箱在岩芯箱分布台表面的横向或纵向无障碍移动。
[0005]另外,在岩芯箱内置有四方体框架,四方体框架上沿垂向分布有岩芯网板插入槽,四方体框架的边上开有带内螺纹的紧固盲孔;四方体框架外通过紧固螺栓固定有六块弹性橡胶板,弹性橡胶板上开有两个注入口和紧固螺栓孔,两个注入口上分别开有外螺纹,通过连接软管分别与注液管以及胶粘剂注入管相连接。
[0006]其中,岩芯网板的框架为可弯曲的铜质框架,在所述框架内布设弹性纱布网。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该种实验装置,首先根据待开发井区的河口坝内部构型确定各个地质层面的倾斜角度和层数,然后将岩芯组分配料附着在各层岩芯网板上,胶粘后,弯曲岩芯网板,放在烘干箱内烘干;然后按照河口坝内部构型将各层定好型的岩芯网板插入岩芯箱的四方体框架内,再填入浮砂,填实后,盖合箱门后启动实验台,注入胶粘剂。之后,按照实验需要将若干个制备好内部岩芯的岩芯箱放置在岩芯箱分布台上,按照驱替实验要求,分别注入各种液体,增加岩芯围压,从而获得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结果。由于本种实验装置能够较好的模拟河口坝内部构型,使获得的实验结果能够作为油田制定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0008]【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岩芯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岩芯网板弯曲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四方体框架,2-紧固盲孔,3-岩芯网板插入槽,4-弹性橡胶板,5-紧固螺栓孔,6-注入口,7-岩芯网板,8-弹性纱布网,9-箱门,10-透明视窗,11-横向移动槽,12-纵向移动槽,13-烘干箱,14-控制面板,15-压力表,16-实验台,17-万向行走轮,18-注液管,19-胶粘剂注入管,20-气体注入管,21-岩芯箱,22-岩芯箱分布台。
[0013]【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由图1所示,该种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内置有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的实验台16,实验台16具有压力表15和控制面板14,并由所述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分别引出气体注入管20、注液管18以及胶粘剂注入管19,在这些现有技术基础上,本技术方案作出改进之处在于:
[0016]在实验台16的上面固定有一个岩芯箱分布台22,岩芯箱分布台22上开有若干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彼此交叉贯穿,在岩芯箱分布台2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挡板;在实验台16的右侧有一个烘干箱13。
[0017]另外,所述实验装置还包括若干个岩芯箱21,岩芯箱21的背部箱体封闭,前端铰接有一个带有透明视窗10的箱门9 ;岩芯箱21的底部安装有2对万向行走轮17,万向行走轮17的固定轮间距与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相配合,以实现岩芯箱21在岩芯箱分布台22表面的横向或纵向无障碍移动。
[0018]此外,最重要的是,如图2所示,在岩芯箱21内置有四方体框架1,四方体框架I上沿垂向分布有岩芯网板插入槽3,四方体框架I的边上开有带内螺纹的紧固盲孔2 ;四方体框架I外通过紧固螺栓固定有六块弹性橡胶板4,弹性橡胶板4上开有两个注入口 6和紧固螺栓孔5,两个注入口 6上分别开有外螺纹,通过连接软管分别与注液管18以及胶粘剂注入管19相连接。
[0019]岩芯网板7的框架采用可弯曲的铜质框架,当然,其他软质金属也在可选范围内,同时,在所述框架内布设弹性纱布网8。
[0020]利用本装置进行实验时,首先根据待开发井区的河口坝内部构型确定各个地质层面的倾斜角度和层数,然后将岩芯组分配料附着在各层岩芯网板上,胶粘后,如图3所示,弯曲岩芯网板,放在烘干箱内烘干;然后按照河口坝内部构型将各层定好型的岩芯网板插入岩芯箱的四方体框架内,再在各层岩芯网板之间的空隙内填入浮砂,填实后,盖合箱门后启动实验台,注入胶粘剂。之后,按照实验需要将若干个制备好内部岩芯的岩芯箱放置在岩芯箱分布台上,按照驱替实验要求,分别注入各种液体,增加岩芯围压,通过可视窗口观察岩芯变化情况,并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实验结果,从而获得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的物理模拟驱替实验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河口坝内部构型控制剩余油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内置有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的实验台(16),实验台(16)具有压力表(15)和控制面板(14),并由所述气体增压泵、注液泵以及胶粘剂注入泵分别引出气体注入管(20)、注液管(18)以及胶粘剂注入管(19),其特征在于: 在实验台(16)的上面固定有一个岩芯箱分布台(22),岩芯箱分布台(22)上开有若干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 ),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 )彼此交叉贯穿,在岩芯箱分布台(2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挡板;在实验台(16)的右侧有一个烘干箱(13);所述实验装置还包括若干个岩芯箱(21 ),岩芯箱(21)的背部箱体封闭,前端铰接有一个带有透明视窗(10)的箱门(9);岩芯箱(21)的底部安装有2对万向行走轮(17),万向行走轮(17)的固定轮间距与横向移动槽(11)和纵向移动槽(12)相配合,以实现岩芯箱(21)在岩芯箱分布台(22)表面的横向或纵向无障碍移动; 岩芯箱(21)内置有四方体框架(1),四方体框架(I)上沿垂向分布有岩芯网板插入槽(3),四方体框架(I)的边上开有带内螺纹的紧固盲孔(2);四方体框架(I)外通过紧固螺栓固定有六块弹性橡胶板(4),弹性橡胶板(4)上开有两个注入口(6)和紧固螺栓孔(5),两个注入口(6)上分别开有外螺纹,通过连接软管分别与注液管(18)以及胶粘剂注入管(19)相连接; 岩芯网板(7)的框架为可弯曲的铜质框架,在所述框架内布设弹性纱布网(8)。
【文档编号】G09B25/06GK203573562SQ201320803625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9日
【发明者】仇恒远, 闫百泉, 孙雨 申请人:东北石油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