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滑动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推拉滑动板,属于教学用具,其结构包括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分别通过滑动装置与外框相连,外框包括上框、下框、左立框和右立框,滑动装置包括上滑动装置和下滑动装置,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上部分别通过上滑动装置与上框相连,下部分别通过下滑动装置与下框相连,上滑动装置包括双吊轨滑轮和与双吊轨滑轮相配合的双吊轨;下滑动装置包括下滑轮和与下滑轮相配合的下滑轨。本实用新型具有滑动板的前后定位准确,书写时不会前后晃动;滑动板更有利于滑动,滑动平稳灵活、噪音小;防止粉尘落入下滑轨内,避免滑动板滑不动,稳定性强,保证滑动流畅、噪音小、前后不晃动、经久耐用等特点。
【专利说明】推拉滑动板【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学用具,尤其是一种推拉滑动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步被改善。多媒体教室以多渠道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将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规模。
[0003]目前,在多媒体教室的应用中,常用的解决方案以投影机、实物展台、计算机等为主。这样的解决方案能方便的将实物、计算机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绝大部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板书”依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因为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即兴地插入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于是,多媒体教室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成为许多教师喜欢的教学模式。液晶电视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进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0004]但是现在推拉书写板中所使用的推拉滑动板上部采用单滑道,不利于滑动,噪音大,稳定性差,下部滑道为前置式,粉尘极易进入滑道内,使滑轮滑不动,降低了滑轮的使用寿命,而且滑动板前后定位不准确,书写时会出现前后晃动,使用不方便。
[0005]目前,还未有好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推拉滑动板,该推拉滑动板具有滑动板的前后定位准确,书写时不会前后晃动;滑动板上部采用双吊轨和双吊轨滑轮,更有利于滑动,滑动平稳灵活、噪音小;滑动板下部采用后置下滑轨,防止粉尘落入下滑轨内,避免滑动板滑不动,稳定性强,保证滑动流畅、噪音小、前后不晃动、经久耐用的特点。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所述的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分别通过滑动装置与外框相连,所述的外框包括上框、下框、左立框和右立框,所述的滑动装置包括上滑动装置和下滑动装置,所述的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上部分别通过上滑动装置与上框相连,下部分别通过下滑动装置与下框相连,所述的上滑动装置包括双吊轨滑轮和与双吊轨滑轮相配合的双吊轨,所述的双吊轨滑轮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顶部,所述的双吊轨设置在上框的下部,所述的每个双吊轨滑轮分别包括前滑轮、后滑轮、转轴和中间连接体,所述的转轴设置在中间连接体的中部,前滑轮和后滑轮分别设置在转轴的两端,所述的前滑轮和后滑轮与双吊轨相配合,所述的中间连接体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顶部;所述的下滑动装置包括下滑轮和与下滑轮相配合的下滑轨,所述的下滑轮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底部,所述的下滑轨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后侧的下框上,所述的每个下滑轮分别包括左滑轮、右滑轮、左转轴、右转轴和下连接体,所述的下连接体外端分别与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连接,内端设置在下滑轨的下部,所述的下连接体的内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转轴和右转轴,所述的左转轴和右转轴上分别设置有左滑轮和右滑轮,所述的左滑轮和右滑轮分别设置在下滑轨内,并与下滑轨相配合。
[0008]所述的中间连接体分别通过螺栓与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顶部固定连接。
[0009]所述的双吊轨滑轮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顶部的左右两侧。
[0010]所述的下滑轮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底部的左右两侧。
[0011]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滑动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滑动板的前后定位准确,书写时不会前后晃动;滑动板上部采用双吊轨和双吊轨滑轮,更有利于滑动,滑动平稳灵活、噪音小;滑动板下部采用后置下滑轨,防止粉尘落入下滑轨内,避免滑动板滑不动,稳定性强,保证滑动流畅、噪音小、前后不晃动、经久耐用等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是推拉滑动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是图1所示的A-A视图;
[0014]附图3是图2所示的I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附图4是图2所示的II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附图5是图1所示的左滑动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6是图5所示的左滑动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7是图6所示的V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附图8是图6所示的VI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附图9是图7所示的双吊轨滑轮的立体图;
[0021]附图10是图8所示的下滑轮的立体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上框,2、下框,3、左立框,4、右立框,5、左滑动板,6、右滑动板,7、双吊轨滑轮,8、双吊轨,9、前滑轮,10、后滑轮,11、转轴,12、中间连接体,13、下滑轮,14、下滑轨,15、左滑轮,16、右滑轮,17、左转轴,18、右转轴,19、下连接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滑动板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0024]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滑动板,其结构包括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所述的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分别通过滑动装置与外框相连,所述的外框包括上框1、下框2、左立框3和右立框4,所述的滑动装置包括上滑动装置和下滑动装置,所述的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的上部分别通过上滑动装置与上框I相连,下部分别通过下滑动装置与下框2相连,所述的上滑动装置包括双吊轨滑轮7和与双吊轨滑轮7相配合的双吊轨8,所述的双吊轨滑轮7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的顶部,所述的双吊轨8设置在上框I的下部,所述的每个双吊轨滑轮7分别包括前滑轮9、后滑轮10、转轴11和中间连接体12,所述的转轴11设置在中间连接体12的中部,前滑轮9和后滑轮10分别设置在转轴11的两端,所述的前滑轮9和后滑轮10与双吊轨8相配合,所述的中间连接体12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的顶部;所述的下滑动装置包括下滑轮13和与下滑轮13相配合的下滑轨14,所述的下滑轮13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的底部,所述的下滑轨14设置在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后侧的下框2上,所述的每个下滑轮13分别包括左滑轮15、右滑轮16、左转轴17、右转轴18和下连接体19,所述的下连接体19外端分别与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连接,内端设置在下滑轨14的下部,所述的下连接体19的内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转轴17和右转轴18,所述的左转轴17和右转轴18上分别设置有左滑轮15和右滑轮16,所述的左滑轮15和右滑轮16分别设置在下滑轨14内,并与下滑轨14相配合。
[0025]所述的中间连接体12分别通过螺栓与左滑动板5和右滑动板6顶部固定连接。
[0026]所述的双吊轨滑轮7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5顶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6顶部的左右两侧。增加了稳定性。
[0027]所述的下滑轮13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5底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6底部的左右两侧。增加了稳定性。
[0028]滑动板的前后定位准确,书写时不会前后晃动;滑动板上部采用双吊轨8和双吊轨滑轮7,更有利于滑动,滑动平稳灵活、噪音小;滑动板下部采用后置下滑轨14,防止粉尘落入下滑轨内,避免滑动板滑不动,稳定性强,保证滑动流畅、噪音小、前后不晃动、经久耐用。
[0029]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权利要求】
1.推拉滑动板,包括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分别通过滑动装置与外框相连,所述的外框包括上框、下框、左立框和右立框,所述的滑动装置包括上滑动装置和下滑动装置,所述的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上部分别通过上滑动装置与上框相连,下部分别通过下滑动装置与下框相连,所述的上滑动装置包括双吊轨滑轮和与双吊轨滑轮相配合的双吊轨,所述的双吊轨滑轮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顶部,所述的双吊轨设置在上框的下部,所述的每个双吊轨滑轮分别包括前滑轮、后滑轮、转轴和中间连接体,所述的转轴设置在中间连接体的中部,前滑轮和后滑轮分别设置在转轴的两端,所述的前滑轮和后滑轮与双吊轨相配合,所述的中间连接体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顶部;所述的下滑动装置包括下滑轮和与下滑轮相配合的下滑轨,所述的下滑轮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的底部,所述的下滑轨设置在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后侧的下框上,所述的每个下滑轮分别包括左滑轮、右滑轮、左转轴、右转轴和下连接体,所述的下连接体外端分别与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连接,内端设置在下滑轨的下部,所述的下连接体的内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转轴和右转轴,所述的左转轴和右转轴上分别设置有左滑轮和右滑轮,所述的左滑轮和右滑轮分别设置在下滑轨内,并与下滑轨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滑动板,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连接体分别通过螺栓与左滑动板和右滑动板顶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滑动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吊轨滑轮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顶部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滑动板,其特征是:所述的下滑轮分别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左滑动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和右滑动板底部的左右两侧。
【文档编号】G09B19/00GK203580431SQ201320803469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李清波 申请人:济南蓝贝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