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744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构力学的教学实践领域,涉及静定、超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装置以及应用该装置进行的结构力学实验。

技术背景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必修学科,主要以梁、拱、桁架、刚架等杆件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力学原理研究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受力性能。

目前高等院校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学,缺少对相关力学原理的实验验证,导致部分同学对相关理论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相关理论产生质疑。因此,在结构力学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是其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发明多跨梁结构实验模型中的反力框架/第一种蜗轮蜗杆的加载方式与本课题组已经公开的中国专利(2015107123346一种将力法直观化的教学实验装置;2015107079593一种将位移法直观化的教学实验装置)中的内容相似,也是只起到支撑提供导轨和加载的作用,不为本发明的创新结构。

在结构力学教学各个章节中,均以梁式结构为最基本研究对象,所以发明一种装配梁结构实验装置用以研究结构力学相关理论,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改变目前结构力学教学中缺乏相关实验环节的现状,发明一种装配梁结构实验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可重复利用、测量结果准确,能够实现结构力学中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内力分布实验、位移互等定理和力法等教学内容的实验化。通过实验,使学生们更加准确理解结构力学相关理论和假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包括装配梁结构、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支承及约束装置和测量设备。

所述装配梁结构分为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两种基本结构,两种基本结构均通过杆件和结点连接而成。

所述的静定结构包括矩形薄壁杆件1c、1d、变刚度杆件1b和三种结点夹具;所述的变刚度杆件1b根据刚度不同有空心方杆、实心方杆和实心矩形杆三种不同形式。所述的变刚度杆件1b一端通过螺丝与铰结点夹具A2a相连,铰结点夹具A2a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B2b相连,铰结点夹具B2b通过螺丝与支座3连接,形成固定铰支座;变刚度杆件1b另一端通过螺丝与刚结点夹具C2c连接,刚结点夹具C2c另一端通过螺丝与矩形薄壁杆件1c一端相连,实现变刚度杆件1b和矩形薄壁杆件1c之间的固接;刚结点夹具C2c中部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B2b相连,铰结点夹具B2b通过螺丝与支座3相连,形成活动铰支座。所述的矩形薄壁杆件1c另一端通过螺丝与铰结点夹具B2b连接,铰结点夹具B2b再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A2a连接,铰结点夹具A2a通过螺丝与矩形薄壁杆件1d一端连接,实现矩形薄壁杆件1c和矩形薄壁杆件1d之间铰接;所述的矩形薄壁杆件1d的另一端通过螺丝与铰结点夹具A2a连接,铰结点夹具A2a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B2b连接,铰结点夹具B2b通过螺丝与支座3相连,形成活动铰支座。

所述的超静定结构包括矩形薄壁杆件1a、变刚度杆件1b和四种结点夹具2a、2b、2c、2d。所述的变刚度杆件1b一端、刚结点夹具D2d和支座3依次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实现固定支座;所述的变刚度杆件1b的另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C2c与矩形薄壁杆件1a的一端固定连接,刚结点夹具C2c中部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B2b相连,铰结点夹具B2b通过螺丝安装在支座3上部,实现活动铰支座。所述的矩形薄壁杆件1a另一端通过螺丝与铰结点夹具A2a连接,铰结点夹具A2a通过销栓2f与铰结点夹具B2b连接,铰结点夹具B2b通过螺丝安装在另一个支座3上,实现活动铰支座。所述的铰结点夹具A2a、铰结点夹具B2b具有与矩形薄壁杆件1a、1c、1d相同的刚度,刚结点夹具C2c、刚结点夹具D2d具有与变刚度杆件1b中实心矩形杆相同的刚度。

所述的蜗轮蜗杆加载装置有两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能够手动控制施加拉力和压力,实现加载与卸载,并通过力传感器5在计算机上显示所加荷载大小。

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用于对杆件进行加载或卸载,包括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A8。蜗轮蜗杆升降机4一端安装在小车平台10上,小车平台10通过底部的四块滑块安装到反力框架11导轨上,小车平台10能够沿反力框架11导轨水平移动。所述的蜗轮蜗杆升降机4另一端、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A8的一端依次通过螺纹连接,蜗轮蜗杆升降机4通过旋转手轮对装配梁结构施加荷载,球铰6通过其自身的自由转动避免加载装置对刚架结构产生弯矩的影响,杆件夹具A8用于将杆件夹持固定,杆件夹具A8另一端与矩形薄壁杆件1a、1c、1d或变刚度杆件1b连接,实现对杆件的加载与卸载,同时杆件夹具A8的插销连接方式避免弯矩传递。

所述的杆件夹具A8包括连接件A8a、圆柱形插销8b、H形杆件夹片8c和矩形杆件夹片8d;连接件A8a一端通过螺纹与加载杆6相连,另一端通过销孔与圆柱形插销8b相连;圆柱形插销8b再与带有销孔的H形杆件夹片8c一端相连;H形杆件夹片8c另一端通过螺丝与矩形杆件夹片8d相连,用于将杆件夹持固定。

第二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用于对结点位置进行加载或卸载,包括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B9;所述的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以及加载杆7依次相连。杆件夹具B9一端通过螺纹与加载杆7相连,另一端通过螺丝与铰结点夹具B2b相连,铰结点夹具B2b通过销栓2f能够与不同结点相连。

所述的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包括丝杠升降机12a、扭矩传感器12b、随动圆盘12c和连接件B12d。所述的丝杠升降机12a底部通过螺丝固定在矩形空心垫块12e上,矩形空心垫块12e通过螺丝固定在小车平台10上,矩形空心垫块12e保证丝杠升降机12a和杆件1a、1b、1c、1d高度一致,实现固定丝杠升降机12a的位置的作用。所述的扭矩传感器12b一端通过螺丝固定随动圆盘12c,另一端将其轴承插入丝杠升降机12a中。所述的连接件B12d一端通过其自身花键与随动圆盘12c相连;中间部分插入刚结点夹具E2e的锯齿状孔中,中间部分同时插入铰结点夹具B2b的圆孔中;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转角传感器,用于测量转角大小。所述的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能够用于约束装配梁结点处的转动,通过扭矩传感器12b测出结点处产生的弯矩;所述的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还能够通过对结点施加弯矩,使结点处产生角位移,通过转角传感器可测出角位移数值。

所述的支承及约束装置包括反力框架11和装配梁结构的约束支承。所述反力框架11为门形刚架形式,包括反力架11a和两个底座11b,底座11b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所述的反力架11a包括内置导轨的上下两个横梁和内置导轨的左右两个立柱,上横梁导轨安装小车平台10,小车平台10通过螺丝连接蜗轮蜗杆加载装置,下横梁导轨固定小车平台10,小车平台10通过螺栓固定矩形方墩13。所述的矩形方墩13上方通过螺丝固定圆柱体垫块14或固定滑道15,当矩形方墩13上方固定圆柱体垫块14时,圆柱体垫块14上方通过螺丝连接支座3,支座3上方连接铰结点夹具B2b或刚结点夹具D2d,实现固定铰支座或固定支座;当矩形方墩13上方固定滑道15时,滑道15上方通过螺丝连接铰结点夹具B2b,实现活动铰支座;上述固定支座、固定铰支座和活动铰支座构成支承结构。

所述的测量设备包括力传感器5、应变片、转角传感器12b和百分表。所述的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片杆件1a、1c和1d和变刚度杆件1b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内力大小和支座反力;所述的力传感器5测量外力对装配梁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所述的转角传感器12b通过螺栓固定于连接件B12d上,用于测得结点处转角;以上测量设备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计算机连接,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所述的百分表通过磁性表座固定在反力框架11上,用于测量矩形薄片杆件1a、1c和1d和变刚度杆件1b不同位置的位移。

上述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能够用于多种力学实验,具体如下:

1.当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用于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

第一步,组装静定装配梁结构,并确定各实验点位置,变刚度杆件(1b)从左到右依次为A、E、B,其中最左端标注A、右端和矩形薄壁杆件(1c)相连的位置标注B;矩形薄壁杆件(1c)再从左到右再依次为F、C,其中C在最右侧;矩形薄壁杆件(1d)再从左到右再依次为G、D,其中D在最右侧。测量各实验点之间的距离,即AE、EB、BF、FC、CG、GD之间的距离;杆件(1b、1c、1d)贴有应变片,测量各应变片的位置;

第二步,将安装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的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到实验点E;

第三步,对静定多跨梁结构进行预加载,并平衡力传感器;

第四步,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位置施加竖向荷载Fp,同时测量杆件上各点应变片的数值,计算出各点弯矩;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实验至少三次,求出实验点位置在Fp作用下各应变片处的弯矩平均值;绘制Fp作用在实验点位置时的多跨梁结构弯矩图;

第六步,改变变刚度杆件(1b),变换其刚度,重复重复第二步到第五步,比较变刚度杆件(1b)改变刚度时,静定多跨梁弯矩图的变化。

2.当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用于静定多跨梁主从结构判定实验

第一步,组装静定装配梁结构,并确定各实验点位置,矩形薄壁杆件(1a)从左到右依次为A、E、B,其中最左端标注A、右端和矩形薄壁杆件(1c)相连的位置标注B;矩形薄壁杆件(1c)再从左到右再依次为F、C,其中C在最右侧;矩形薄壁杆件(1d)再从左到右再依次为G、D,其中D在最右侧。测量各实验点之间的距离,即AE、EB、BF、FC、CG、GD之间的距离;杆件(1a、1c、1d)贴有应变片,测量各应变片的位置;

第二步到第五步,同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第二步到第五步

第六步,将安装第一种电动伺服加载装置的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到实验点F,重复第三步到第五步;

第七步,将安装第一种电动伺服加载装置的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到实验点G,重复第三步到第五步;

第八步,分析荷载作用点不同时静定多跨梁结构弯矩图的变化情况,分析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

3.当超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用于超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

组装超静定装配梁结构试验模型,实验方法同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

4.当超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用于位移互等定理实验

第一步,连接位移互等定理荷载作用实验装置,并确定各实验点位置,左侧矩形薄壁杆件(1a)两端为A和B,中间部位标注D,右侧矩形薄壁杆件(1a)右端标注C,测量AD、DB、BC的长度;在实验点D布置百分表测量D点位移,在B点布置转角传感器,测量B点转角;

第二步,将安装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的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到实验点D;

第三步,对超定多跨梁结构进行预加载,并平衡力传感器;

第四步,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位置施加竖向荷载FD,同时测量D点竖向位移ΔDD和B点转角θBD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实验至少三次;

第六步,拆卸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并在实验点B安装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组成位移互等定理结点弯矩作用试验装置;

第七步,转动丝杠升降机(12a)的手轮,对超定多跨梁结构进行预加载,并扭矩传感器(12b);

第八步,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位置施加弯矩MB,同时测量D点竖向位移ΔDB和B点转角θBB

第九步,重复第七步实验至少三次;

第十步,根据位移互等定理得到FDΔDB=MBθBD,进而得到δDB=δBD

5.当超静定装配梁结构实验模型用于超静定梁力法实验

第一步,连接超静定梁力法实验装置,并确定各实验点位置,矩形薄壁杆件(1a)两端为A和B,中间部位标注C,测量AC、CB的长度;在实验点B布置百分表测量B点竖向位移;矩形薄壁杆件(1a)上、下表面贴有应变片,测量应变片位置;

第二步,将安装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的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到实验点C;

第三步,对超静定多跨梁结构进行预加载,并平衡力传感器;

第四步,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位置施加竖向荷载Fp,同时测量杆件上各点应变片的数值,计算出各点弯矩;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实验至少三次,求出实验点位置在Fp作用下各应变片处的弯矩平均值;绘制Fp作用在实验点位置时的超静定多跨梁原结构弯矩图;

第六步,卸除实验点B处支座(3);实验点C进行预加载,并平衡力传感器;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位置施加竖向荷载Fp,测量B点竖向位移ΔB,同时测量杆件上各点应变片的数值,计算出各点弯矩,绘制Fp作用在实验点位置时的超静定多跨梁基本结构弯矩图;

第七步,重复第六步实验至少三次;

第八步,卸除第一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然后安装第二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于实验点B,预加载,并平衡力传感器;采用分级加载方式在实验点B点产生竖向位移-ΔB使所施加竖向荷载FB,同时测量杆件上各点应变片的数值,计算出各点弯矩,绘制未知力FB作用在实验点位置时的超静定多跨梁基本结构弯矩图;

第九步,重复第八步实验至少三次;

第十步,求出未知力FB,并将第六步和第八步所得弯矩图叠加与第五步的弯矩图比较,分析误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利用该实验装置进行不同的实验内容。该装置集结构力学实验模型、加载装置和测量装置于一体,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能够在杆件的不同位置粘贴应变片,在杆件的不同位置加载,实验模型灵活可变。通过实验验证,本实验装置所得实验结果与结构力学计算所得理论值相比误差很小,适合高校开展相关教学实验及进一步设计拓展。

附图说明

图1为连接件A详图。

图2为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侧视详图。

图3为铰结点夹具A详图。

图4为铰结点夹具B详图。

图5为刚结点夹具C详图。

图6为刚结点夹具D详图。

图7为刚结点夹具E详图。

图8为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装置图。

图9为静定多跨梁主从结构判定实验装置图。

图10为超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装置图。

图11为位移互等定理荷载作用实验装置图。

图12为位移互等定理结点弯矩作用实验装置图。

图13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原结构实验装置图。

图14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基本结构荷载作用实验装置图。

图15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基本结构未知力作用实验装置图。

图中:1a矩形薄壁杆件;1b变刚度杆件;1c矩形薄壁杆件;1d矩形薄壁杆件;2a铰结点夹具A;2b铰结点夹具B;2c刚结点夹具C;2d刚结点夹具D;2e刚结点夹具E;2f销栓;3支座;4蜗轮蜗杆升降机;5力传感器;6球铰;7加载杆;8杆件夹具A;8a连接件A;8b圆柱形插销;8c H形杆件夹片;8d矩形杆件夹片;9杆件夹具B;10小车平台;11反力框架;11a反力架;11b底座;12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a丝杠升降机;12b扭矩传感器;12c随动圆盘;12d连接件B;12e矩形空心垫块;13矩形方墩;14圆柱体垫块;15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装置可以进行多组实验,包括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静定多跨梁主从结构判定;超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位移互等定理;超静定梁力法实验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装配梁结构实验装置包括装配梁结构、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支承及约束装置和测量设备;所述的装配梁结构分为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两种基本结构,两种基本结构均通过杆件和结点连接而成;所述的蜗轮蜗杆加载装置有两种,蜗轮蜗杆加载装置手动控制施加拉力和压力,并通过力传感器5在计算机上显示所加荷载大小;所述的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包括丝杠升降机12a、扭矩传感器12b、随动圆盘12c和连接件B12d;所述的支承及约束装置包括反力框架11和装配梁结构的约束支承;所述的测量设备包括力传感器5、应变片、转角传感器12b和百分表。

实验装置的具体安装和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

图8为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装置图。

所述静定结构包括矩形薄壁杆件1c、1d、变刚度杆件1b和各种结点夹具2a、2b、2c。变刚度杆件1b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连接,实现固定铰支座;另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C2c与矩形薄壁杆件1c相连,实现变刚度杆件1b和矩形薄壁杆件1c之间的固接;刚结点夹具C2c中间部分通过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相连,实现活动铰支座。矩形薄壁杆件1c另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B2b和铰结点夹具A2a与矩形薄壁杆件1d连接,实现矩形薄壁杆件1c和矩形薄壁杆件1d之间铰接。矩形薄壁杆件1d另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相连,实现活动铰支座。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由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A8,依次首尾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杆件夹具A8能够与矩形薄壁杆件1c、1d、变刚度杆件1b连接,实现对静定多跨梁结构施加荷载。

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壁杆件1c、1d和变刚度杆件1b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和支座反力大小;力传感器5测得对静定多跨梁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以上测量设备均连接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连接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改变加载点的位置,使加载点作用在矩形薄壁杆件1c、1d和变刚度杆件1b的不同位置;通过改变刚度杆件1b的杆件形式,测得不同刚度情况下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分析刚度改变对静定多跨梁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

实施例2:静定多跨梁主从结构判定

图9为静定多跨梁主从结构判定实验装置图。与图8相比,将变刚度杆件1b换为矩形薄壁杆件1a,其他零件位置和连接方式不变。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连接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改变加载点的位置,使加载点作用在矩形薄壁杆件1a、1c和1d的不同位置;通过比较不同荷载作用位置下的杆件内力分布形式,判断图9中结构的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

实施例3:超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

图10为超静定多跨梁内力分布实验装置图。

所述超静定结构包括矩形薄壁杆件1a、变刚度杆件1b和各种结点夹具2a、2b、2c、2d。所述变刚度杆件1b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D2d与支座3连接,实现固定支座;另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C2c与矩形薄壁杆件1a相连,实现变刚度杆件1b和矩形薄壁杆件1a之间的固接;刚结点夹具C2c中间部分通过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相连,实现活动铰支座。矩形薄壁杆件1a另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相连,实现活动铰支座。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由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A8,依次首尾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杆件夹具A8能够与矩形薄壁杆件1a和变刚度杆件1b连接,实现对超静定多跨梁结构施加荷载。

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壁杆件1a和变刚度杆件1b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和支座反力大小;力传感器5测得对静定多跨梁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以上测量设备均连接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连接小车平台10水平移动,改变加载点的位置,使加载点作用在矩形薄壁杆件1a和变刚度杆件1b的不同位置;通过改变刚度杆件1b的杆件形式,测得不同刚度情况下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分析刚度改变对超静定多跨梁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

实施例4:位移互等定理

图11为位移互等定理荷载作用实验装置图。与图10相比,将变刚度杆件1b换为矩形薄壁杆件1a,将两杆之间刚结点夹具C2c换为刚结点夹具E2e,其他零件位置和连接方式不变。

在矩形薄壁杆件1a中间位置进行加载,通过力传感器5测量荷载大小;通过百分表测量加载点位置位移,百分表通过磁性表座固定在反力框架11上;通过连接件B12d连接的转角传感器测量结点处转角,此时连接件B12d不与随动圆盘12c相连。

图12为位移互等定理结点弯矩作用实验装置图。与图11相比,将蜗轮蜗杆加载装置去掉,在刚结点夹具E2e位置增加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

通过转角约束及加载装置12的丝杠升降机12a对结点处施加弯矩;通过扭矩传感器12b测量施加结点弯矩值;并通过连接件B12d连接的转角传感器测量结点转角;通过百分表测量与图11中荷载作用相同的位置处的竖向位移。

实施例5:超静定梁力法实验

图13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原结构实验装置图。

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原结构由矩形薄壁杆件1a和结点夹具2a、2b、2d构成。矩形薄壁杆件1a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D2d与支座3相连,实现固定支座;另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支座3相连,实现活动铰支座。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由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A8,依次首尾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杆件夹具A8与矩形薄壁杆件1a连接,实现对超静定多跨梁结构施加荷载。

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壁杆件1a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和支座反力大小;力传感器5测得对静定多跨梁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以上测量设备均连接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

图14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基本结构荷载作用实验装置图。与图13相比,去掉铰结点夹具B2b和支座3。

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壁杆件1a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力传感器5测得对基本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以上测量设备均连接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通过百分表测得铰结点夹具A2a结点位置竖向位移,其中百分表通过磁性表座连接在反力框架11上。

图15为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基本结构未知力作用实验装置图。

超静定梁力法实验基本结构由矩形薄壁杆件1a和结点夹具2a、2b、2d构成。矩形薄壁杆件1a一端通过刚结点夹具D2d与支座3相连,实现固定支座;另一端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相连,实现加载。

蜗轮蜗杆加载装置由蜗轮蜗杆升降机4、力传感器5、球铰6、加载杆7和杆件夹具B9,依次首尾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杆件夹具B9通过铰结点夹具A2a和铰结点夹具B2b与矩形薄壁杆件1a连接,实现对基本结构施加荷载。

应变片粘贴在矩形薄壁杆件1a上、下两侧不同位置,通过所测应变值计算杆件各点内力大小;力传感器5测得对基本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值;以上测量设备均连接于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通过百分表测得铰结点夹具A2a结点位置竖向位移,其中百分表通过磁性表座连接在反力框架11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