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7396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背光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背光是一种照明的形式,常被用于液晶显示上。电子设备在被使用时,机身的显示屏发出背光,以便更清晰的显示内容。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光线的亮暗变化,以及用户使用习惯,需要调节显示屏的亮度和对比度。传统的背光在低亮度输出情况下一致性存在差异,导致显示屏边缘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和装置,可以避免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的问题。

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

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若否,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线性关系。

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判断出所述亮度值小于所述亮度阈值时,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以及判断出所述亮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亮度阈值时,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线性关系。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

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若否,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线性关系。

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检测背光的亮度值,比较亮度值与亮度阈值,若亮度值小于亮度阈值,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可在低于亮度阈值时,保证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边缘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和装置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指数模式和线性模式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客户端称为第二客户端,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客户端称为第一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两者都是客户端,但其不是同一客户端。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和装置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应用环境包括计算机设备110,该计算机设备110上设置有控制背光亮度的进度条120或背光亮度值输入框等。计算机设备110获取用户移动进度条后进度条所处的位置或获取用户在背光亮度值输入框中输入的亮度值得到背光的亮度值,判断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若否,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还包括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该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用于实现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计算机设备中的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运行提供环境,该内存储器中可储存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该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网络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网络通信等。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等,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也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手机、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穿戴式设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302,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可分为0至255。可通过进度条上的刻度表示亮度值0至255,接收对进度条的移动指令,根据移动指令移动进度条到指定位置,获取指定位置的刻度得到对应的亮度值,即亮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背光的亮度值输入框,获取用户在背光的亮度值输入框中输入的数值,获取该数值作为背光的亮度值。

亮度值的单位为坎德拉/平方米。

步骤304,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若是,执行步骤306,若否,执行步骤308。

在一个实施例中,亮度阈值是用于设置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变化标志位的亮度值。亮度阈值可根据需要设定等。

步骤306,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

步骤308,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线性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是指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呈指数函数关系。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的之间呈线性关系是指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呈线性函数关系。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指数模式和线性模式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42表示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指数模式,44表示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线性模式。其中,横坐标为背光的亮度值,纵坐标为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由42可知,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电流值与亮度值呈指数函数关系。由44可知,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电流值与亮度值呈线性函数关系。

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检测背光的亮度值,比较亮度值与亮度阈值,若亮度值小于亮度阈值,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可在低于亮度阈值时,保证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边缘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还包括: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指数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指数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还包括: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线性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线性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电流值的单位可为毫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分别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和线性关系映射表,且在以所述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或差值为0。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和指数关系映射表。当线性关系映射表绘制成的趋势线与指数关系映射表绘制成的趋势线相交点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相同。预设范围和预设值根据需要设定,例如预设范围为-5至+5,预设值为1。例如亮度阈值为100,则预设范围的亮度值为95至105,亮度值95至100对应的电流值为8,亮度值101至105对应的电流值为9。控制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可保证在亮度阈值附近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相对平滑,避免出现在亮度阈值附近出现输出模式来回切换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是否存在连续多次的检测的亮度值不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若否,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保持为指数模式。

连续多次可根据需要确定,如2次,3次等。通过判断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是否不小于亮度阈值,降低了电流输出模式从指数模式切换到线性模式的灵敏度,可保证在小于亮度阈值情况下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亮度值范围,将亮度值范围划分为多个区间,为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亮度值范围为[0,100],区间个数可根据需要设定,如10个,则可将区间[0,100]划分为[0,9]、[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90,100]。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如[90,100]对应的电流值为10毫安。为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可使得在一个亮度值区间内电流不变,电流输出一致性得到保证。

将不同区间的亮度值与集成电路电流值配置成指数关系或线性关系。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500,包括检测模块502、判断模块504和模式切换模块506。其中:

检测模块502用于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

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可分为0至255。可通过进度条上的刻度表示亮度值0至255,接收对进度条的移动指令,根据移动指令移动进度条到指定位置,获取指定位置的刻度得到对应的亮度值,即亮度值。或者,通过背光的亮度值输入框,获取用户在背光的亮度值输入框中输入的数值,获取该数值作为背光的亮度值。

判断模块504用于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

模式切换模块506用于判断出所述亮度值小于所述亮度阈值时,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以及判断出所述亮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亮度阈值时,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的之间呈线性关系。

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检测背光的亮度值,比较亮度值与亮度阈值,若亮度值小于亮度阈值,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可在低于亮度阈值时,保证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边缘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500,除了包括检测模块502、判断模块504和模式切换模块506,还包括第一关系表生成模块508和第一电流调节模块510。其中:

第一关系表生成模块508用于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

第一电流调节模块510用于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指数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指数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关系表生成模块508还用于获取亮度值范围,将亮度值范围划分为多个区间,为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将不同区间的亮度值与集成电路电流值生成指数关系。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500,除了包括检测模块502、判断模块504和模式切换模块506,还包括第二关系表生成模块512和第二电流调节模块514。其中:

第二关系表生成模块512用于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

第二电流调节模块514用于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线性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线性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关系表生成模块512还用于获取亮度值范围,将亮度值范围划分为多个区间,为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将不同区间的亮度值与集成电路电流值生成指数关系。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8所示,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500,除了包括检测模块502、判断模块504和模式切换模块506,还包括第三关系表生成模块516。其中:

第三关系表生成模块516用于根据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分别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和线性关系映射表,且在以所述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或差值为0。

控制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可保证在亮度阈值附近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相对平滑,避免出现在亮度阈值附近出现输出模式来回切换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504还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不小于亮度阈值。

所述切换模块506还用于若存在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不小于亮度阈值,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以及若不存在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不小于亮度阈值,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保持为指数模式。

连续多次可根据需要确定,如2次,3次等。通过判断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是否不小于亮度阈值,降低了电流输出模式从指数模式切换到线性模式的灵敏度,可保证在小于亮度阈值情况下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种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可包括检测模块502、判断模块504、模式切换模块506、第一关系表生成模块508、第一电流调节模块510、第二关系表生成模块512、第二电流调节模块514和第三关系表生成模块516中任意可能的组合。

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显示屏背光控制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检测显示屏的背光的亮度值;判断所述亮度值是否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若否,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所述指数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之间呈指数关系,所述线性模式为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的之间呈线性关系。

上述计算机设备,检测背光的亮度值,比较亮度值与亮度阈值,若亮度值小于亮度阈值,则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指数模式,可在低于亮度阈值时,保证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边缘背光显示不均匀有暗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

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指数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指数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指数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

在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获取背光的亮度值,根据所述线性关系映射表获取与所述背光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为所述电流值。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当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为线性模式时,根据背光的亮度值从指数关系映射表中可查找到对应的电流值,再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调节到对应的电流值。通过线性关系映射表可快速查找到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从而快速控制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分别生成指数关系映射表和线性关系映射表,且在以所述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或差值为0。

可先将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值与背光的亮度值一一对应生成线性关系映射表和指数关系映射表。当线性关系映射表绘制成的趋势线与指数关系映射表绘制成的趋势线相交点的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相同。预设范围和预设值根据需要设定。控制亮度阈值为中心的预设范围内亮度值对应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可保证在亮度阈值附近的集成电路电流的输出相对平滑,避免出现在亮度阈值附近出现输出模式来回切换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判断是否存在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不小于亮度阈值,若是,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若否,则将所述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模式保持为指数模式。

连续多次可根据需要确定,如2次,3次等。通过判断连续多次检测的亮度值是否不小于亮度阈值,降低了电流输出模式从指数模式切换到线性模式的灵敏度,可保证在小于亮度阈值情况下背光的集成电路电流输出的一致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亮度值范围,将亮度值范围划分为多个区间,为同一区间的亮度值配置同一集成电路电流值。将不同区间的亮度值与集成电路电流值配置成指数关系或线性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