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及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441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带及带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其打印期望的记载内容的带,并且涉及一种设置有卷绕有带的带卷的带盒。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知一种打印标签,该打印标签通过在形成切割的打印带上打印期望的字符或图形形式而获得(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根据现有技术,具有涂敷有粘合剂的背表面和待被执行打印的前表面的打印片材临时附贴到具有涂敷有剥离剂的前表面的基材,由此获得打印带。上述切割仅预先形成于包含粘合剂的打印片材上,并因此,能够仅将用作打印标签的打印片材从打印带剥离并然后粘着到粘附体(adherend)。

以上打印标签一体地包括:矩形显示部,在矩形显示部上形成预定打印;以及矩形附贴部,矩形附贴部从该显示部的一端侧向外延伸。在使用打印标签时,从剥离片材剥离打印标签,然后将显示部对半折叠并且使其成层,并然后将附贴部粘着到粘附体,从而打印标签能够用作层压标签。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3-58062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常规技术中,显示部和附贴部一体地形成,使得相对于附贴部向胶粘体(adherent)附贴的方向,打印形成的显示部的方向被固定。即,通过附贴部相对于粘附体的附贴方向确定了打印的方向,这可能使得难以读取打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及设置有带的带盒,所述带在被附贴到粘附体时具有高的自由度,且由此提高用户的方便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带,包括剥离片材、主标签部和副标签部。剥离片材具有伸长矩形形状。该剥离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主标签部被贴到所述剥离片材,并且包含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折叠线。副标签部被贴到剥离片材,且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排列。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分离,或者所述副标签部通过具有比该副标签部的宽度小的宽度的部分而一体地连接到所述主标签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使得主标签部和副标签部彼此分离。可替代地,主标签部和副标签部通过比副标签部细的细部分而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通过在所述细部分处切割而容易地将主标签部与副标签部分离。

利用此结构,能够相对于副标签部自由地改变主标签部的定向。因此,与主标签部和副标签部彼此一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当将主标签部通过副标签部附贴到目标时的自由度,以由此提高方便性。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带,包括剥离片材、主标签部和副标签部。剥离片材具有伸长的矩形形状。剥离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主标签部具有包括第一短边和第一长边的矩形形状。所述主标签部在将所述第一长边指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情况下被贴到所述剥离片材。副标签部具有包括第二短边和第二长边的矩形形状,所述第二短边比所述第一短边短。副标签部与主标签部分离,或者副标签部通过具有比该副标签部的宽度小的宽度的部分而一体地连接到主标签部。副标签部以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贴到剥离片材:(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i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以及(ii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

并且,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带,包括:具有伸长矩形形状的片材;标签,所述标签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标签经受打印装置进行的打印;以及附贴部,所述附贴部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附贴部被构造成在维持连接到所述标签的情况下贴到目标。所述附贴部在与所述标签分离的状态下贴到所述片材。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带,包括:具有伸长矩形形状的片材;标签,所述标签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标签经受打印装置进行的打印;以及附贴部,所述附贴部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附贴部被构造成在维持连接到所述标签的情况下贴到目标。所述附贴部与所述标签通过比所述附贴部细的部分而一体地连接。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带盒,包括:壳体;带卷,所述带卷是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以及墨色带卷。所述带包括剥离片材、主标签部以及副标签部。所述剥离片材具有伸长矩形形状。所述剥离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所述主标签部被贴到所述剥离片材,并且包含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折叠线。所述副标签部被贴到所述剥离片材,且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排列。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分离,或者所述副标签部通过具有比该副标签部的宽度小的宽度的部分而一体地连接到所述主标签部。所述墨色带卷是墨色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墨色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带盒,包括:壳体;带卷,所述带卷是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以及墨色带卷。所述带包括:具有伸长矩形形状的剥离片材,所述剥离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主标签部,所述主标签部具有包括第一短边和第一长边的矩形形状,所述主标签部在将所述第一长边指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情况下被贴到所述剥离片材;以及副标签部,所述副标签部具有包括第二短边和第二长边的矩形形状,所述第二短边比所述第一短边短,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分离,或者所述副标签部通过具有比所述副标签部的宽度小的宽度的微小连接部而一体地连接到所述主标签部。所述副标签部以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贴到所述剥离片材:(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i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以及(iii)所述第二长边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副标签部与所述主标签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墨色带卷是墨色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墨色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带盒,包括:壳体;带卷,所述带卷是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以及墨色带卷,所述墨色带卷是墨色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墨色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带包括:具有伸长矩形形状的片材;标签,所述标签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标签经受打印装置进行的打印;以及附贴部,所述附贴部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附贴部被构造成在维持连接到所述标签的情况下贴到目标,所述附贴部在与所述标签分离的状态下贴到所述片材。

此外,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带盒,包括:壳体;带卷,所述带卷是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以及墨色带卷,所墨色带卷是墨色带的卷绕,并且所述墨色带卷容纳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带包括:具有伸长矩形形状的片材;标签,所述标签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标签经受打印装置进行的打印;以及附贴部,所述附贴部被贴到所述片材,并且所述附贴部被构造成在维持连接到所述标签的情况下贴到目标,所述附贴部与所述标签通过比所述附贴部细的部分而一体地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带能够提供在被附贴到粘附体时的高自由度,从而提高用户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其上安装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带盒的打印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在其上安装带盒的盒保持器并且也图示打印装置中的盒保持器的周围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图示带盒的全体外观的透视图。

图4是图示打印装置及操作端子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是打印带的平面图,并且是沿着图5(a)中的线vb-vb截取的横向横截面图。

图6是如从剥离片材侧观察到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是图示创建的打印标签的外观的平面图及用于说明将打印标签作为p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8是表示p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9是图示创建的打印标签的外观的平面图及用于说明将打印标签作为t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10是表示t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11是表示π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12是表示桥型标签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13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相互接近定位的两个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4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单个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5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定位的单个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6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在输送方向上相互接近定位的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7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标签主体部通过穿孔线连接到卷绕部。

图18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标签主体部通过颈部连接到卷绕部。

图19是根据变型的包括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在标签主体部中,穿孔线在标签主体部的输送方向的中央位置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图20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在卷绕部中在输送方向上的偏离位置处形成标记线。

图21是用于说明根据图20的变型的形成有标记线的卷绕部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22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在卷绕部中,在输送方向上的偏离位置处设置收缩部。

图23是用于说明根据图22的变型的包括收缩部的卷绕部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24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在卷绕部中每一个端部设置有突出部。

图25是用于说明根据图24的变型的包括突出部的卷绕部的使用模式的视图。

图26是根据没有设置非标签部的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卷绕部在输送方向上伸长,标签主体部在输送方向上与卷绕部排列。

图27是根据没有设置非标签部的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标签主体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与卷绕部排列。

图28是根据没有设置非标签部的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卷绕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标签主体部在带的输送方向上与卷绕部排列。

图29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呈数字“8”的形式的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0是根据变型的预先移除了非标签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1是根据变型的包括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的打印带的平面图,卷绕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标签主体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并且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与卷绕部排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中描述的术语“前”、“后”、“左”、“右”、“顶”和“底”表示在附图中描述的方向,诸如“前”、“后”、“左”、“右”、“顶”和“底”。

<打印装置的整体结构>

在图1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能够选择性地执行对打印带50的打印和对打印管(未图示)的打印。打印带50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带。虽然在以上说明中打印装置1能够执行对打印带50的打印和对打印管的打印两者,但是它也可以被构造成仅执行对打印带50的打印。

打印装置1能够使用诸如热型、受体型、层压型的各种类型的带盒100。带盒100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带盒。在下文,打印装置1被假定使用受体型的带盒100。此外,打印装置1能够使用在打印带50的打印片材中形成切割从而将打印片材划分成标签部和非标签部的类型(模切标签类型)的和在打印带50的打印片材中没有上述切割的类型的带盒100两者。在图1的示例中,使用模切标签类型的带盒100。

打印装置1包括大致长方体的主体部11和开启/闭合主体部11的上开口的盖(未图示)。在盖附接到主体部11的状态下(图1示出了未被覆盖的打印装置1),盖可枢转移动地被支撑到主体部11的上左端部。在主体部11的后下表面部上设置电源连接器12及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13。打印装置1通过与usb连接器13连接的usb线14(参见图4)与操作端子300(参见图4)连接。打印装置1接收在操作端子300中被编辑的打印数据,并且基于该打印数据执行对打印带50(参见图2和图3)的期望的打印。打印装置1和操作端子3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而连接。虽然在以上描述中打印装置1被构造成基于操作端子300的操作来执行打印,但是它可以被构造成基于设置于打印装置1中的操作部中的操作来执行打印(所谓独立型)。

在与主体部11的上表面的右侧接近的位置处设置盒保持器8,该盒保持器8具有设置有打印带50的带盒10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的凹进的形状。为了弄清结构,图1图示了相对于盒保持器8比带盒100的实际的安装位置较高定位的带盒100。

在与主体部11的前表面的右侧接近的位置处设置排出口20。在由后述的热头22打印后的打印带50在由后述的压板辊25从盒保持器8向打印装置1的外部输送的同时通过排出口20排出。

<打印装置的内部结构>

将描述打印装置1的内部结构。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并且如上所述,在主体部11的上部处设置带盒10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的盒保持器8。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形部件形成的头保持器21竖立在与右侧接近的位置和盒保持器8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加热元件(未图示)的热头22设置在头保持器21的上表面上。热头22利用后述的墨色带127执行对从带盒100供给并且由压板辊25沿预定输送路径输送的打印带50的打印。

带卷取轴125竖立在头保持器21的左侧处。带卷取轴125配合在带盒100中设置的带卷取辊126的内部,并且驱动带卷取辊126旋转。带盒100进一步包括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墨供给侧卷128。围绕墨供给侧卷128卷绕墨色带127。带卷取辊126被带卷取轴125驱动以旋转,从墨供给侧卷128拉出墨色带127,并且卷绕使用完毕的墨色带127。

进给辊驱动轴23竖立在头保持器21的前方的位置处。进给辊驱动轴23是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带盒100的进给辊101的轴体。引导轴24竖立在与盒保持器8的左角部接近的位置处。引导轴24是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带盒100的引导孔102的轴体。

在主体部11的盒保持器8的下方布置有作为步进马达的驱动马达66(参见图4)。进给辊驱动轴23及后述的压板辊25通过未图示的多个齿轮与驱动马达66连接。随着驱动马达66的驱动,带卷取轴125(带卷取辊126)、进给辊驱动轴23(进给辊101)及压板辊25旋转。

并且,在盒保持器8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左侧处在下支撑表面上设置有盒传感器31(参见图4),该盒传感器31具有多个(5个,在本实施例中)竖立的被按下的传感器突起30。在带盒100附接到盒保持器8时,设置于带盒100中的被检测部110(细节将在以后描述)面对传感器突起30,并且利用被检测部110选择性地按下与带盒100的类型一致(换句话说,与后述的标签部95的形状一致)的传感器突起30中的每一个。盒传感器31基于传感器突起30的开(on)和关(off)的组合来输出表示带盒100的类型信息(换句话说,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的形状)的检测信号。

在主体部11的盒保持器8的上部的外侧布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状的压板保持器26。压板保持器26绕枢转部27可枢转移动地被支撑。压板辊25和压力接触辊28可旋转地被支撑到压板保持器26的前端部。压板辊25面对热头22,并能够与热头22接触和分离。压力接触辊28面对进给辊101,并能够与进给辊101接触和分离。在压板保持器26朝向盒保持器8枢转地移动,压板辊25移动到与热头22接触的打印位置时,使得压板辊25通过打印带50挤压热头22。同时,压力接触辊28通过打印带50挤压进给辊101。在该状态下,随着进给辊101、压板辊25及压力接触辊28的旋转,带盒100内的打印带50被输送,并且由热头22执行对打印带50的打印。

<盒的结构>

将参照图2和图3描述带盒100的结构。如在图3中所示,带盒100包括整体上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化的角部的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120。在壳体120的右表面的前侧处设置有带供给口103,并且从带供给口103拉出打印带50而进行供给。此外,在带供给口103的上部的附近中设置有贯通孔104,贯通孔104用于光学检测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50上的传感器标记(未图示)。传感器标记用于在其进给期间控制打印带50的位置。

在壳体120的上部的前部处设置有带卷支撑孔105,该带卷支撑孔105用于在壳体120的内部的位置处可旋转地支撑作为打印带50的卷的打印带卷51(带卷)。如在图2中所示,打印带50从打印带卷51被拉出,经受热头22进行的打印,并然后被引导至主体部11的排出口20。

在壳体120的下表面上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上述的表示带盒100的类型信息的被检测部110。被检测部110面对设置于主体部11处的盒传感器31的5个传感器突起30且包括形成于下表面上的插入孔部111和表面部112。插入孔部(一个或多个)和表面部(一个或多个)的组合表示带盒100的类型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被检测部110对包括带盒100中的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的形状的带盒100的类型信息进行规定。

插入孔部111是圆形的孔,并且在带盒100附接到盒保持器8时,插入孔部111作为不会按下传感器突起30的非按下部起作用。因此,与插入孔部111面对的传感器突起30被使得变成关。当带盒100附接到盒保持器8时,表面部112作为按下传感器突起30的按下部起作用。因此,与表面部112面对的传感器突起30被使得变成开。

<打印装置及操作端子的控制系统>

将参照图4描述相应的打印装置1和操作端子300的控制系统。

如在图4中所示,打印装置1设置有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具有包括cpu82的控制电路80。在控制电路80中,cpu82通过数据总线与rom83、eeprom84、ram85及输入/输出接口81连接。另外,替换eeprom84,可以使用诸如闪速存储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rom83存储控制打印装置1需要的各种程序。cpu82基于存储于rom83中的程序来执行各种计算和处理。

eeprom84以非易失性的方式存储关于打印带50的各种种类的信息(例如,将盒传感器31进行的关于插入孔部111和表面部112的检测的结果与带盒100的类型信息的关联)。由此,cpu82相对于涉及附接到盒保持器8的带盒100的检测结果来参照所述关联,以由此获取当前附接的带盒100的类型信息。

ram85临时性地存储由cpu82执行的各种计算的结果。

输入/输出接口81与热头驱动电路61、马达驱动电路62、操作部63、显示部64、光学传感器65及盒传感器31连接。

热头驱动电路61控制热头22的驱动。

马达驱动电路62控制驱动马达66的驱动。由此,如上所述,通过齿轮(未图示)向用于压板辊的齿轮及用于输送辊的齿轮(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以使压板辊25及进给辊101旋转。

光学传感器65通过在带盒100的壳体120中形成的贯通孔104向打印带50照射传感器光,并且检测其反射光的存在/不存在,来由此检测打印带50的输送状态。

如在图4中所示,操作端子300被设置具有cpu301的控制系统。cpu301与操作部302、显示部303、ram304、rom305及hdd306连接。

操作端子300通过usb线14而与打印装置1连接,并且能够因此与打印装置1交换信号。

在操作端子300中执行存储于hdd306中的应用程序320。利用应用程序320,操作者对操作端子300中的操作部302操作,从而创建用于要在打印装置1中创建的打印标签200上打印的打印数据,并向打印装置1传送所创建的打印数据。即,通过操作部303上的用户操作而向打印装置1输出包括打印数据的预定标签创建指示。然后,在打印装置1中,压板辊25和进给辊101通过马达驱动电路62和驱动马达66被驱动,使得打印带50从打印带卷51抽出。与此操作同步地,热头22的多个加热元件通过热头驱动电路61而被选择性地加热,使得从墨供给侧卷128取出的墨色带127的墨转印到被递送并输送的打印带50上。因此,对打印带50执行基于打印数据的打印。其后,从形成有打印的打印带50手动剥离卷绕部90(将在以后详细描述)和标签主体部91(将在以后详细描述),从而生成具有预定打印的打印标签200(参见图7)。以上剥离可以如下执行。也可以是,利用设置于主体部11的排出口20附近的切割器(未图示)将已经执行打印的打印带50切断成预定长度,并且然后从排出口20排出所切割的打印带。然后,从切断成预定长度的所排出的打印带50剥离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在对未图示的切割器按钮操作时,可以激活切割器,以切割打印带50。

<本实施例的特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创建p型标签或t型标签(后述),在上述打印带50中形成包括标签主体部和卷绕部的两种类型的标签部。标签主体部是如下部分,由打印装置1对该部分打印例如所期望的记载内容。卷绕部是用于将标签主体部附贴到粘附体的部分。即,在用户使用时,在标签主体部的记载内容指向期望方向的情况下,与标签主体部连接的卷绕部被附贴到粘附体。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标签主体部和卷绕部彼此分离地形成。这允许相对于卷绕部自由地改变标签主体部的方向。下文将描述细节。

<打印带>

图5图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带50。图5(a)是没有被执行打印的打印带50的平面图。在图5(a)中,左方向被定义为输送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并且上下方向被定义为带的宽度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vb-v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如在图5(b)的局部放大横截面视图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打印带50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依此次序从顶部层压的粘合片材52和剥离片材54。粘合片材52包括基础构件52b,基础构件52b设置在粘合片材52的上侧上(参见上下方向被定义(同样适用下文)的图5(b)的局部放大视图),并且打印通过热头22形成在基础构件52b的打印表面上。粘合片材52进一步包括在基础构件52b的下侧的粘合剂层52a。剥离片材54能够容易剥离地粘着到粘合剂层52a。换句话说,粘合片材52能够剥离地粘着到剥离片材54的上表面(对应于第一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粘合片材52粘着到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的带状的剥离片材54的整个表面,从而构成打印带50。

在本实施例中,半切割预先施加到打印带50,以便创建将在以后描述的p型标签92或t型标签93。如在图5(b)的局部放大横截面视图中所示,根据半切割处理,切割线55形成在打印带50的粘合片材52中,由此获得所谓的模切标签。如在图5(a)的平面图中所示,半切割被施加以便围绕预定区域,因此允许该区域中的粘合片材52从打印带50剥离。在本实施例中,待剥离的粘合片材52的部分被称为“标签部95”,并且粘合片材52的其余部分被称为“非标签部96”。

标签部95包括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在本实施例中,沿打印带50的长度方向预先形成多个组,所述多个组每一个包括相互分离的两个卷绕部90和一个标签主体部9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打印装置1对标签主体部91的内部区域施加预定打印(参见打印r1和r2)。

两个卷绕部90(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副标签部、第一副标签部、第二副标签部、或附贴部)每一个具有在输送方向(换句话说,带的纵向方向或长度方向(同样适用下文))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两个卷绕部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布置,并且在所述两个卷绕部9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布置有一个标签主体部91(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主标签部或标签),所述一个标签主体部91具有在输送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各卷绕部9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图5(a)中的右端)和标签主体部9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图5(a)中的左端)彼此间隔开。类似地,上侧卷绕部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图5(a)中的下端)和下侧卷绕部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图5(a)中的上端)彼此间隔开。两个卷绕部90布置成关于对称轴线cl对称,对称轴线cl在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在打印带50的输送方向上以相同的姿势(方向)排列多个组,所述多个组每一个包括作为一个组的具有上述位置关系的两个卷绕部90和一个标签主体部91。

在标签主体部91中通过半切割处理而预先形成穿孔91a的线。穿孔线在输送方向上延伸同时穿过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穿孔线91a形成为折叠线,标签主体部91沿着所述折叠线折叠。如在图5(a)的局部放大横截面视图中所示,作为穿孔线91a,每一个具有长度lha的半切割线hc以lda的间隔断续地形成,在本示例中,间隔lda设定成比长度lha大。穿孔线91a位于与对称轴线cl相同的直线上。折叠线并不限于穿孔线91a。即,可以在没有半切割的情况下而在与穿孔线91a相同的位置上预先打印作为折叠线的直线。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短边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小于在穿孔线91a与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图5(a)中的上端或下端)之间的长度wh(wm≤wh)。在图5(a)中所示的标签主体部91的矩形的短边和长边分别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一短边和第一长边,并且,所示的卷绕部90的矩形的短边和长边分别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二短边和第二长边。

<剥离片材上的传感器标记和斑马线标记>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中所示,在容纳打印带50的带盒100的壳体120的侧壁部121中形成贯通孔104,并且打印带50在剥离片材54面对贯通孔104的情况下穿过贯通孔104被输送。对应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6中所示,在剥离片材54上预先打印传感器标记59。具体地,如在图6中所示,在打印带50的剥离片材54上在随着打印带50的输送而以面对的方式穿过贯通孔104的宽度方向区域wa内的位置处,以预定间隔(与邻近组之间的间隔相等)打印传感器标记59。传感器标记59是具有与贯通孔104的形状和大小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的黑色实心的标记。即,贯通孔104形成于带盒100的壳体120的侧壁部121中以便面对传感器标记59的移动路径。在打印装置1中,光学传感器65(参照图4)通过贯通孔104光学性地检测传感器标记59,并且cpu82基于来自光学传感器65的检测结果顺序检测正被输送的标签主体部91的位置,从而在输送时实现打印带50的定位控制(这里省略详细的控制)。

此外,在剥离片材54的带端部侧(整个打印带50的最上游侧)上打印斑马线标记131。斑马线标记131包括多个黑色实心的标记,所述多个黑色实心的标记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以带形延伸并且被打印以便在输送方向上以短间隔彼此间隔开。光学传感器65(或者也可以是在与光学传感器65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设置的专用于带端部检测的光学传感器)检测该斑马线标记131,使得cpu82检测容纳于带盒100中的大致整个打印带50已经被消耗(到达带端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打印带50的剥离片材54上打印如此构造的传感器标记59和斑马线标记131,由此能够实现打印装置1中的打印带50的功能性输送。

<作为p型标签和t型标签的使用模式>

图7和图8是图示将从打印带50剥离的打印标签200(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用作p型标签92(后述)的情况的视图。在图7中,标签主体部91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并且排列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具有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相同矩形形状。第一标签区域16具有第一打印表面16a,由打印装置1在第一打印表面16a上形成打印r1。第二标签区域17具有第二打印表面17a,由打印装置1在第二打印表面17a上形成打印r2。在图示的示例中,作为打印r1,字符串“abc”在第一打印表面16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处以右调整(justification)在左右方向上作为直立的姿势打印,并且作为打印r2,字符串“xyz”在第二打印表面17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处以右调整在左右方向上作为以180°反转的图像打印。

并且,在使用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时,将图7(a)中所示的打印标签200从打印带50剥离。随后,如在图7(b)中所示,卷绕部90围绕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圆柱形或线缆状粘附体或目标19(在该示例中线缆(在下文,简单地称为“线缆19)卷绕,使得卷绕部19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定位在线缆19处并且然后卷绕部90被折叠(见图7(a)中的白色箭头)。此后,在卷绕部90的背表面上在一端部处的粘合剂层52a被粘着到在背表面上在另一端部处的粘合剂层52a。

然后,沿着定位于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之间的边界处的穿孔线91a山形折叠标签主体部91,以便使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背表面(粘合剂层52a)彼此粘着。此时,将折叠并粘着的卷绕部90的末端部(图中的右端部)插入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图中的左端部)之间。作为结果,形成p型标签92。

因此,如在图8(a)和图8(b)中所示,重叠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从粘着到线缆19的卷绕部90在左右方向上突出。即,包括线缆19的整个形状变成“p”字形。图8(a)图示如从前侧(从第一标签区域16侧)观察到的粘着到线缆19的p型标签92的外观。如所示,在第一标签区域16中,作为在直立的姿势中的打印r1,字符串“abc”在第一打印表面16a上打印,其中字符串朝向与卷绕部90相反的端部(字符串“abc”的后端)偏离。

图8(b)图示如从背侧(第二标签区域17侧)观察到的粘着到线缆19的p型标签92的外观。如所示,在第二标签区域17中,作为在直立的姿势中的打印r2,字符串“xyz”在第二打印表面17a上打印,其中字符串朝向与卷绕部90相反的端部(字符串“xyz”的前端)偏离。

此外,还能够将以上打印标签200用作t型标签93。图9和图10是图示将从打印带50剥离的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用作t型标签93的情况的视图。在p型标签92的情况中,将围绕线缆19卷绕的卷绕部90的折叠和粘着的端部插入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之间(参见图7)。另一方面,在t型标签93的情况下,如在图9(a)和图9(b)中所示,将围绕线缆19卷绕的卷绕部90的折叠和粘着的端部插入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标签区域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处的自由端部(上侧和下侧两者上的边缘部)之间。

因此,如在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将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用作t型标签93,在t型标签93中,在标签93与线缆19的附贴状态中,重叠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纵向方向与线缆19的纵向方向平行地延伸(即,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形成“t”字形)。

在p型标签92和t型标签93的两种情况下,足以在上述使用模式下准备一个卷绕部90。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地利用打印带50的宽度方向,包括一个备用卷绕部90的两个卷绕部90与标签主体部91作为一个组一起形成。

另外,可以将一个备用卷绕部90用于除了备用之外的目的。即,通过使用两个卷绕部90两者,能够实现如在图11中所示的“π”型标签94或者如在图12中所示的桥形标签。图11的π型标签94能够通过如下获得,即将两个卷绕部90围绕线缆19卷绕,以便在其间创建比标签主体部9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的间隔(space),并且然后将卷绕部90的末端部插入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自由端部(上侧和下侧两者上的边缘部)之间。图12的桥型标签97能够通过如下获得,即将两个卷绕部90在线缆19上的两个部分处围绕以大致180°弯曲的线缆19(或者未图示的两根平行的线缆)卷绕,并且然后将每一个卷绕部90的末端部插入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纵向端部(左侧和右侧两者上的端部)之间。

<实施例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地,在本实施例中,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彼此分离地形成。因此,能够相对于卷绕部90自由地改变标签主体部91的方向(参见图7至12)。作为结果,与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将标签主体部91附贴到线缆19时的自由度,由此提高用户的方便性。此外,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在输送方向上彼此并排排列(参见图5(a))。因此,能够将标签主体部91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宽地形成,由此确保大的可打印的区域。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标签主体部91具有穿孔线91a,穿孔线91a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并且定位在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卷绕部90与标签主体部91分离地形成,并且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在输送方向上与标签主体部91并排排列。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等于或小于在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与穿孔线91a之间的长度wh。利用此构造,在创建p型标签92等时,用户能够容易手动将标签主体部91沿穿孔线91a折叠,并且容易地将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背表面上的粘合剂层52a粘着。此外,由于长度wm被设定为等于或小于长度wh,所以在将卷绕部90的端部插入在相应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之间时,能够将已经折叠和彼此粘着的卷绕部90的两端部定位于标签主体部91内。相应地,能够提高所创建的p型标签92(或者桥型标签97)的外观。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标签主体部9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图5(a)中的左端)和卷绕部9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端(图5(a)中的右端)在剥离片材54上彼此间隔开。因此,在将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中的一个首先剥离时,能够避免将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中的其余一个错误的同时剥离。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组中,两个卷绕部90、90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并排排列(参见图5)。因此,在创建p型标签92或t型标签93时,一个卷绕部90能够用作在卷绕部90围绕线缆19的卷绕失效的情况下使用的备用。此外,通过准备2个或更多个卷绕部90,能够实现诸如π型标签94和桥型标签97的各种类型的标签。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组中的两个卷绕部90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彼此间隔开。即,上侧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和下侧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彼此间隔开。因此,在将两个卷绕部90中的一个首先剥离时,能够防止将卷绕部中的其余一个错误的同时剥离。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卷绕部90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关于对称轴线cl对称,对称轴线cl在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打印带5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因此,在通过打印装置1内的辊挤压和输送打印带50时,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挤压平衡变得满意,从而抑制打印带的曲折。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每一个具有矩形形状。这允许将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从剥离片材54容易地剥离。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包括作为一个组的一个标签主体部91和至少一个卷绕部90的多个组在输送方向上以相同姿势粘着到剥离片材54。因此,能够抑制在打印装置1内的输送期间打印带50的曲折,并且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一个打印带50创建多个p型标签92。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切割线55划分成标签主体部91、卷绕部90及非标签部96的粘合片材52粘着到剥离片材54的上表面。因此,即使当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形成为与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无关的各种大小和形状时,粘合片材52的厚度在整个打印带50上也是均匀的,从而抑制打印带卷51的扭曲和在打印装置1内输送期间打印带50的曲折。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各种各样地变型。在下文,将描述各种变型。

(1)标签主体部和卷绕部的布置的变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一个组中的两个卷绕部90、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布置。可替代地,如在图13中所示,两个卷绕部可以布置成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接触。在后者情况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并置并且粘着在剥离片材54上的两个卷绕部90、90中,一个卷绕部90(下卷绕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上端)与另一卷绕部90(上卷绕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下端)接触。

此外,如在图14中所示,可设置仅一个卷绕部90。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15中所示,一个卷绕部90被布置成关于对称轴线cl对称,对称轴线cl在打印带50的带的宽度方向上相等地划分卷绕部90的上部和下部。即,一个卷绕部90粘着到剥离片材54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能够抑制在打印装置1内输送期间打印带50的曲折。

(2)卷绕部和标签主体部不彼此分离的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在输送方向上彼此分离。可替代地,如在图16中所示,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可以被布置成在输送方向上彼此接触。即,标签主体部91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图中的左端)每一个卷绕部90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图中的右端)在剥离片材54上彼此接触。因此,粘合片材52的作为非标签部96而浪费地废弃的部分能够减少。

此外,如在图17中所示,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可以通过穿孔线91b连接。如在图17的局部放大视图中所示,作为穿孔线91b,每一个具有长度ldb的半切割线hc通过半切割处理以lhb的间隔断续地形成。在该示例中,长度是ldb大于间隔lhb。这允许卷绕部90容易沿穿孔线91b从标签主体部91切断。或者,如在图18中所示,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可以通过足够细的颈部56而连接。

在图17和图18中图示的任一情况下,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通过比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细的部分(在图17的情况下,每一个具有长度(间隔)lhb的多个部分)一体地连接。在使用时,通过切割细的部分,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能够容易地彼此分离。因此,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能够自由地改变标签主体部91相对于卷绕部90的方向。作为结果,与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将标签主体部91附贴到线缆19时的自由度,从而提高用户的方便性。

(3)穿孔线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沿着输送方向形成穿孔线91a。可替代地,如在图19中所示,可以在标签主体部91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中央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形成穿孔线91a。在这种情况下,使穿孔线91a的长度比较短,从而使得更容易折叠标签主体部91。此外,虽然未特别进行图示,但也可以可选地确定穿孔线91a的方向和位置。

替换穿孔线91a(在输送方向或者带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可以在相同位置处打印折叠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确定折叠线的方向和位置。

(4)在卷绕部中形成标记线的变型

如在图20中所示,卷绕标记可以形成在卷绕部90中。特别地,在图示的示例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标记线57打印在除了卷绕部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中央(参见单点划线)以外的部分上。通过在输送方向上偏心的位置处形成标记线57,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如在图21(a)中所示,当在标记线57与线缆19对准的情况下将卷绕部90折叠并且围绕线缆19卷绕时,如图21(b)所示,卷绕部90的端部彼此粘着使得卷绕部90每一个远侧端彼此移位。作为结果,粘合剂层52a在一个端部处暴露于大气。在该状态下,在卷绕部90的端部插入在标签主体部91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之间时,在卷绕部90的端部处暴露的粘合剂层52a与标签主体部91的粘合剂层52a接触,并且粘合剂层牢固地彼此粘着。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相比,这进一步增强了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之间的连接。

(5)形成收缩部的变型

在卷绕部90中,能够利用如在图22中所示的收缩部58实现与标记线57的功能相同的功能。收缩部58是通过使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弯曲的方式局部减少而获得的部分。也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变型(4)类似地,能够由暴露出的粘合剂层52a实现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之间的牢固的粘着。

在利用具有这种收缩部58的卷绕部的情况下,如在图23中所示,卷绕部90围绕线缆19卷绕,以使得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其余部分的狭窄的部分定位在曲率半径特别小的内弯曲侧处。利用这种卷绕,能够抑制作为粘着的结果的卷绕部的浮动,并且因此能够利用自然的外观实现牢固粘着。

(6)设置突出部的变型

如在图24中所示,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方向和上游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32a和132b可以设置在卷绕部90在输送方向上的每一个端处。突出部132a、132b定位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即,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输送方向上的最下游端(左端)处的突出部132a(对应于一个最端部)的宽度位置不同于设置在输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端(右端)处的突出部132b(对应于另一最端部)的宽度位置。另外,两个突出部132a和132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彼此大致相等。

通过在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上不同的卷绕部90的两端部处设置突出部132,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如在图25中所示,当在使用时将卷绕部90(在本示例中在收缩部58对准线缆的情况下)围绕线缆19卷绕时,在卷绕部的相应端部处的两个突出部132a和132b的粘合剂层52a在宽度方向上并排排列并且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暴露于大气。在该状态下,在将卷绕部90的端部插入在标签主体部91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之间时,在卷绕部90的端部处暴露的两个粘合剂层52a均与标签主体部91的粘合剂层52a接触,使得粘合剂层牢固地彼此粘着。作为结果,与变型(4)的情况中相比,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能够更加牢固地彼此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卷绕部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两端需要彼此对准。因此,在将要设置任何标记(在该示例中的收缩部58)时,标记应该位于卷绕部90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央处。

在以上示例中,使两个突出部132a和132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同时使突出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彼此大致相等。可替代地,两个突出部132a和132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可以彼此大致相等,同时可以使两个突出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彼此不同。即,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于在输送方向上的最下游端处的突出部132a(对应于一个最端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定位于在输送方向上的最上游端处的突出部132b(对应于另一最端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彼此不同。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突出部132a和132b中的至少一个的粘合剂层52a与标签主体部91的粘合剂层52a接触,以牢固地彼此粘着,由此能够将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牢固地连接。

(7)没有非标签部的结构

在上述示例中,粘合片材52包括标签部95和非标签部96两者。可替代地,粘合片材52可以仅包括标签部95而不具有非标签部96。例如,如在图26至图28中所示,可以将覆盖剥离片材54的粘合片材52的整个面积专门分配给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即,具有与剥离片材54相同形状的粘合片材52粘着到剥离片材54的上表面,其中,粘合片材52包括通过切割线55彼此分离的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

例如,在图26中所示的打印带50中,在一个组中,每一个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的两个卷绕部90、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地排列,其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是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的一半,并且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的一个标签主体部91布置在卷绕部90、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其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与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相等。另外,在本示例中,每一个卷绕部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m与标签主体部91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h大致相等。

也在该情况下,每一个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等于或小于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使得能够改进所创建的p型标签92(或桥型标签97)的外观。

此外,在图27中所示的打印带50中,在一个组中,具有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h的一个标签主体部91和具有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m(lm=lh)的一个卷绕部90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并排排列。即,卷绕部90与标签主体部91分离地形成,并且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与标签主体部91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并排排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和一个卷绕部9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的总和与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相等。

由此,这能够减小一个组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这能够增大要在打印带50中形成的卷绕部90和标签主体部91的组的数目。虽然没有特别图示,可以将两个卷绕部90、90在一个标签主体部9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图中的下侧)或者另一侧(图中的上侧)上并排排列。

此外,在图28中所示的打印带50中,在一个组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两个卷绕部90、90(卷绕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与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相等)在输送方向上并排排列。并且,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的一个标签主体部91被布置在卷绕部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其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与打印带50的长度w相等。即,卷绕部90与标签主体部91分离地形成,并且卷绕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大。在本示例中,每一个卷绕部90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m比标签主体部91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h小。

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小每一个组在输送方向上所需的长度,以由此增大打印带50中的组的数目。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一个组可以仅包括一个卷绕部90。

在图26至28中的任一个中示出的变型中,不存在粘合片材52的作为非标签部96而要废弃的部分。因此,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粘合片材52。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一个组中的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之间的边界上通过半切割处理而预先形成切割线55是足够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组之间的边界可以利用打印装置1的切割器来切割。

(8)除了矩形之外的形状

在以上示例中,标签主体部91以矩形形状形成。可替代地,如在图29中所示,标签主体部91可以包括两个大致圆形形状的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在整体上为8的数字),其中穿孔线91a处于第一标签区域和第二标签区域之间的边界处。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第一标签区域16和第二标签区域17可以每一个以包括多边形形状的任何形状形成,只要它们是镜像关系。

(9)预先去除非标签部的结构

在以上示例中,包括标签部95和非标签部96的粘合片材52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覆盖整个剥离片材54,或者仅包括标签部95的粘合片材52粘着到剥离片材54以便覆盖整个剥离片材54。可替代地,如在图30中所示,可以使用从粘合片材52预先去除(剥离)非标签部96的打印带50。在这种情况下,剥离片材54的除了被标签部95(标签主体部91和卷绕部90)覆盖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被暴露(在图中由虚线阴影线图示被暴露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带50不包括非标签部96,使得能够减小打印带卷51并因此带盒100的重量。

(9)预先去除非标签部的结构

例如,在打印带50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比较大的情况下,如在图31中所示,每一个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m的)的一个或多个卷绕部90(在本示例中2个卷绕部)和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带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具有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h的)一个标签主体部91可以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并排排列。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每一个组在输送方向上所需的长度,以由此增大打印带50中的组的数目。

<其它>

在说明中,术语“垂直”、“平行”、或“平面”并不是在严格的意义中使用。即,术语“垂直”、“平行”和“平面”也暗示,分别允许设计/制造公差和误差的“大致垂直”、“大致平行”和“大致平面”。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涉及外观或大小的术语“相同”、“相等”、或“不同”并不是在严格的意义中使用。即,术语“相同”、“相等”和“不同”也暗示,分别容许设计/制造公差和误差的“大致相同”、“大致相等”、或“大致不同”。

然而,涉及用作例如阈值或基准值的预定判定基准的值的术语“相同”、“相等”、或“不同”在严格的意义中使用,与上述不同。

在以上说明中,图4中的箭头表示信号的流的示例,并且不限制信号的流动方向。

此外,在实施例和变型中描述的任何技术可以除了所述的方式之外地适当地组合在一起。

此外,即使没有逐点例示,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改变。

附图标记列表

1打印装置

50被打印带(带)

51被打印带卷(带卷)

52粘合片材

52a粘合剂层

54剥离片材(片材)

55切割线

56颈部

57标记线

58收缩部

59传感器标记

65光学传感器

90卷绕部(副标签部、第一副标签部、第二副标签部、附贴部)

91标签主体部(主标签部、标签)

91a、91b穿孔线

92p型标签

93t型标签

94π型标签

97桥型标签

100带盒

104贯通孔

131斑马线标记

132突出部

200打印标签

cl对称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