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238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仿真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



背景技术:

模型常常用作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展示和科普宣教。现有技术中,对水源进行净化的仿真模型一般是针对工业化废水进行人工处理,而针对湿地外缘的面源污染物、地表径流、雨水,并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进行净化的模型很少。且这类模型仅多用作展示景观,对净化的原理及作用表现不足,致使模型的科普意义削弱。

因此,提供一种仿真模型,能系统地展示水净化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模型对水净化的过程和作用机制展示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包括仿真道路模型、仿真浅水源模型、以及连接仿真道路模型和仿真浅水源模型的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仿真道路模型位于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的高处,仿真浅水源模型位于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的低处;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从上而下设置有仿真旱溪层模型、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仿真草本层模型和仿真石堆模型。

进一步地,仿真旱溪层模型为设有仿真潜沟的沟净水带模型,仿真潜沟的沟底中间自上而下第一层铺设砾石或碎石,第二层铺设砂,仿真潜沟的沟堤两旁设有仿真草本植物。

进一步地,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设置有仿真乔木和仿真灌木。

进一步地,仿真浅水源模型中设置有仿真挺水净化植物层、仿真浮水植物层和仿真沉水植物层。

进一步地,所述仿真石堆模型分散设于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和仿真草本层模型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能系统地展示湿地外缘面的源污染物、地表径流、雨水被净化的过程及作用原理,具有良好的科教意义,同时,本实用新型对于在现有多带湿地规划建设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仿真道路模型和仿真浅水源模型之间设置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并在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上从上而下设置有仿真旱溪层模型、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仿真草本层模型和仿真石堆模型,充分展现了不同模型对污染物的不同净化作用及净化过程,生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科教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仿真旱溪层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仿真浅水源模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仿真道路模型、2-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3-仿真浅水源模型、4-仿真旱溪层模型、5-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6-仿真草本层模型、7-仿真石堆模型、8-仿真草本植物、9-仿真乔木、10-仿真灌木、11-车行道、12-人行道、13-仿真挺水净化植物层、14-仿真浮水植物层、15-仿真沉水植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能系统地展示湿地外缘面的源污染物、地表径流、雨水被净化的过程及作用原理,具有良好的科教意义,同时,本实用新型对于在现有多带湿地规划建设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实用新型包括仿真道路模型1、仿真浅水源模型3、以及连接所述仿真道路模型1和仿真浅水源模型3的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所述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的坡度介于10-45度之间,所述仿真道路模型1位于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的高处,所述仿真浅水源模型3位于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的低处;所述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从上而下设置有仿真旱溪层模型4、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5、仿真草本层模型6和仿真石堆模型7。

仿真道路模型1可以细分为车行道11和人行道12,仿真石堆模型7可以用于对仿真水体进行过滤,同时还可以为该仿真系统中的仿真昆虫等提供栖息空间。

所述仿真旱溪层模型4为设有仿真潜沟的沟净水带模型,所述仿真潜沟宽1-1.5m,所述仿真潜沟的沟底中间自上而下第一层铺设砾石或碎石,所述砾石或碎石的粒径在2~200mm,铺设的厚度为200~400mm,第二层铺设砂,所述砂的粒径在1~2mm,铺设的厚度为200~400mm,所述仿真潜沟的沟堤两旁设有仿真草本植物8。所述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5设置有仿真乔木9和仿真灌木10。所述仿真浅水源模型3中设置有仿真挺水净化植物层13、仿真浮水植物层14和仿真沉水植物层15,仿真挺水净化植物层11可选用仿真芦苇、仿真花蔺、仿真香蒲、仿真菰、仿真慈姑和仿真紫萍灯;仿真浮水植物层12可选用仿真水憋、仿真槐叶萍、仿真莲、仿真芡实、仿真两栖缪、仿真茶菱、仿真菱、仿真睡莲和仿真荇菜等。所述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5和仿真草本层模型6中分散设有仿真石堆模型7。

本实用新型适于指导规划建设林木层宽度大于100m,并且近水地带草木层宽度大于50m的地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仿真道路模型1和仿真浅水源模型3之间设置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并在仿真岸坡缓冲带模型2上从上而下设置有仿真旱溪层模型4、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5、仿真草本层模型6和仿真石堆模型7。生动、系统地展现了湿地缓冲带从多级林木到草本的结构,也充分展示了岸坡缓冲带的多种形式的净水功能。仿真旱溪层模型4、仿真多级林木层模型5、仿真草本层模型6、仿真石堆模型7展现了岸坡缓冲带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方式对水源进行净化的作用机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