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9422发布日期:2018-12-19 06:0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显示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显示面板是显示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向柔性、可弯曲等方向发展,使得柔性屏成为显示面板的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供一种改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以及

与所述基板的背向面接触的缓冲层组,所述缓冲层组与所述基板形成为一个整体。

由于在基板的背向面设置缓冲层组,当显示面板受到来自发光侧的冲击时,显示面板受到的冲击力通过基板传递到缓冲层组,使得冲击力被缓冲层组吸收,从而减轻甚至避免了冲击力对像素和/或阳极和/或阴极,或其他器件的破坏,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正常发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组包括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一缓冲层包括多个缓冲部件,所述多个缓冲部件沿所述基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个缓冲部件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基板的缓冲部件形成第一缓冲部件,

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基板的缓冲部件形成第二缓冲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第二缓冲部件不相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缓冲部件之间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件;或,

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和所述第二缓冲部件交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缓冲部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缓冲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缓冲部的宽度的4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层还包括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的第三缓冲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三缓冲部件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和所述第二缓冲部件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组还包括与所述基板的背向面接合的第二缓冲层,以及覆盖所述第一缓冲层的第三缓冲层,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层和所述第三缓冲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件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层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及大于所述第三缓冲层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

一种显示母板,所述显示母板上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缓冲部件、第一支撑部件及第二支撑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缓冲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以及第三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缓冲部件、第一支撑部件及第二支撑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考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用于安装在显示终端上。该显示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10以及缓冲层组101。该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封装层120、处于基板110的正向面与封装层120之间的发光功能层130。缓冲层组101与基板110的背向面相接触。缓冲层组101与基板110形成为一个整体。

基板110的背向面是指基板110的与发光功能层130相背的表面。缓冲层组101可以通过胶层粘在基板110的背向面上,也可以通过先溅射再刻蚀的工艺形成在基板110的背向面。由于缓冲层组101设置在基板110背向面,不影响发光功能层130的发光,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100实现良好的发光效果。

由于在基板110的背向面设置缓冲层组101,当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见图1)的冲击时,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冲击力f会被缓冲层组101分散,从而减轻甚至避免了冲击力对像素和/或阳极和/或阴极,或其他器件的破坏,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正常发光。例如,发明人在柔性屏的落球实验中发现,在显示面板100的基板110的背向面设置缓冲层组101后,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的落球击中时,黑斑、亮斑、彩斑等显示异常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进一步地,参考图1,结合图2~图3,缓冲层组101包括第一缓冲层140,第一缓冲层140包括沿基板110的延伸方向而间隔排列的多个缓冲部件141。在基板110受到的冲击力时,冲击力会被这些缓冲部件141快速分散,而不是集中在显示面板100的一个小区域上,从而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和/或阳极和/或阴极,或其他器件不易受损。具体来说,请结合图1、图2和图4,任一个缓冲部件141具有第一端1411和与第一端1411相对的第二端1412。第一端1411的面积大于第二端1412的面积。根据缓冲部件141的设置方式可将其分为两类,即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第一缓冲部件141的第一端1411朝向基板110,第二缓冲部件141b的第二端1412朝向基板110。由此,在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的冲击时,基板110受到的冲击力大部分由第一缓冲部件141a的第一端1411承受,并且被第一缓冲部件141a快速分散。第二缓冲部件141b以第二端1412朝向基板110,这是一种稳态设置方式。在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的冲击时,第二缓冲部件141b仍然能够稳定地存在并且稳定地支撑基板110。由此可知,在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的共同作用下,不但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冲击力会被快速分散,而且基板110还能够受到稳定的支撑作用,由此可减少或避免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和/或阳极和/或阴极,或其他器件受到破坏,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正常发光。

参考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部件141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1413、第三表面1414、第四表面1415以及第五表面1416。第一表面形成缓冲部件141的第一端1411。第二表面1413、第三表面1414、第四表面1415以及第五表面1416依次首尾相连接,以致第二表面1413、第三表面1414、第四表面1415以及第五表面1416的交汇于一个顶点,该顶点形成第二端1412,从而第二端1412的面积几乎为0。从整体上看,缓冲部件141为四棱锥形,其纵截面呈三角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部件141的形状还可以是三棱锥、棱台、棱柱、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缓冲部件141的纵截面还可以是梯形等形状。

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第二缓冲部件141b不相邻,即任意两个第二缓冲部件141b之间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缓冲部件141a。例如,参考图5和图6,在两个第二缓冲部件141b之间可具有至少两个或三个第一缓冲部件141a,即,第一缓冲部件141a的数量比第二缓冲部件141b的数量更多。发明人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在显示面板100受到如图1所示的冲击力f的冲击时,冲击力f会更快地被第一缓冲部件141a分散,而第二缓冲部件141b的支撑能力不会减弱,从而进一步地保护了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和/或阳极和/或阴极,或其他器件不受破坏,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正常发光。

进一步地,参考图1,结合图2和图3,在缓冲部件141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缓冲部件141之间的距离l1为缓冲部件141的宽度l2的40%~60%。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缓冲部件141的排列方向包括横向排列方向和竖向排列方向。在缓冲部件141的横向排列方向上,缓冲部件141的宽度为l2。在缓冲部件141的横向排列方向上,相邻的缓冲部件141之间的距离为l1,如图1所示,相邻的两个缓冲部件141之间的距离l1是指这两个缓冲部件141之间的最短距离。如此设置相邻的缓冲部件141之间的距离l1,使得相邻的缓冲部件141能够保持一定间距,从而在基板11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会被第一缓冲部件141a快速分散,又能够使得缓冲部件141排列的不会太过分散,进而缓冲部件141能够对显示面板100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缓冲层组101还包括与基板110的背向面接合的第二缓冲层150以及覆盖第一缓冲层140的第三缓冲层160。第一缓冲层140位于第二缓冲层150和第三缓冲层160之间。

当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的冲击时,显示面板100受到冲击力首先通过基板110传递到第二缓冲层150上,再传递到第一缓冲层140上,最后传递到第三缓冲层160。如此,第二缓冲层150、第三缓冲层160以及第一缓冲层140对冲击力f的分散作用下,在显示面板100内部的器件上的应力集中很小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内部的器件不易受损,进而显示面板100不容易出现显示失效问题。

结合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140还包括设置在相邻的缓冲部件141之间的第三缓冲部件170。

优选地,第三缓冲部件170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小于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从而,显示面板100受到来自发光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部件141a容易向非发光侧传递并释放应力,第二缓冲部件141b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且第三缓冲部件170能够起到进一步的支撑和缓冲作用。

第三缓冲部件170所采用的材料可以和第二缓冲层150和第三缓冲层160所采用的材料相同,例如pi材料、橡胶等,有利于第三缓冲部件170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当然,第三缓冲部件170也可以第二缓冲层150和第三缓冲层160所采用的材料不同。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缓冲部件170设置在任意相邻的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之间,以及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部件141a之间。这样,第三缓冲部件170填充了任意相邻的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之间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部件141a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对显示面板100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缓冲部件17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71,第一支撑部件171充满任意相邻的第一缓冲部件141a和第二缓冲部件141b之间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缓冲部件141a之间的间隙,从整体上对显示面板10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并防止缓冲部件141移位。

如图3所示,第三缓冲部件170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部件172,第二支撑部件172的硬度大于第一支撑部件172的硬度,且第二支撑部件172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区域。第二支撑部件172的上表面的面积和下表面的面积相等,从而第二支撑部件172能够对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区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改善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失效问题。例如,第二支撑部件172可以为圆柱、棱柱等形状。第二支撑部件17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第二支撑部件172的上表面可以和第二缓冲层150相接触,第二支撑部件172的下表面可以和第三缓冲层160相接触,从而第二支撑部件172与第二缓冲层150的接触面积和第二支撑部件172与第三缓冲层160的接触面积相等,使得第二支撑部件172对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区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图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件172的数量为多个。越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中心点,第二支撑部件172排列得越密集,越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中心点,第二支撑部件172排列得越稀疏,从而既能够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冲击力能够被快速分散,又能使得第二支撑部件172能够对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区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部件172可以排列成多个环形,且多个环形共同围绕显示面板100的中心点。

第三缓冲部件170可以仅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71或第二支撑部件172中的一种。第三缓冲部件170还可以同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71和第二支撑部件172。

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部件141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大于第二缓冲层150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和第三缓冲层160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部件141所采用的材料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树脂,也可以为金属材料。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缓冲层150所采用的材料和第三缓冲层160所采用的材料均可以为弹性较好的非金属材料,例如pi(聚酰亚胺)或橡胶等。第二缓冲层150和第三缓冲层160的硬度小,能够对显示面板100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缓冲部件141的硬度比第二缓冲层150和第三缓冲层160大,从而能够对显示面板100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和力分散作用。

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也可以为硬屏(例如lcd屏)。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层140可以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或硬屏。第二缓冲层150、第三缓冲层160均可以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或硬屏。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母板(未示出)。显示母板上形成有多个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通过对显示母板进行切割等加工后,使得各个显示面板100相互分离,从而各个显示面板100能够独立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