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9364发布日期:2019-04-12 23:40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与流程

本揭示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型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面板的出现,其以简便轻薄、色彩真实且饱和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迅速被大众接受,广泛的应用在各领域中。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屏幕的显示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在液晶面板显示技术的调整工艺中,通过对驱动芯片(integratedcircuit,ic)内部寄存器进行调整,主要包括:屏闪烁(flicker)、伽玛(gamma)值以及色坐标。通常我们都是基于常温25℃条件下对驱动ic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后ic作用的温度范围为0-50℃,而我们都知道驱动ic在工作时,温度是变化的,当工作温度超出50℃时,上述的最佳光学参数将变得不准确,例如在高温时,flicker将漂移,gamma值也会偏离目标值2.2左右。如果驱动ic还按照设定的参数对屏幕进行调整,液晶屏幕的光学参数就会出现偏移,屏幕的光学效果就会出现问题,显示效果就不理想。

综上所述,当显示面板工作温度较高时,现有的驱动ic寄存器的调整工艺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容易造成液晶屏幕的光学参数出现偏移,降低屏幕的光学性能,不利于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方案。

揭示内容

本揭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水平中液晶屏幕光学参数在高温时出现偏移,显示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揭示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揭示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包括步骤:

s100:选取多组不同温度下的薄膜晶体管,根据所述薄膜晶体管的各自特性测定所述薄膜晶体的寄存器值;

s110:将所述步骤s100中得到的多组所述寄存器值写入系统中;

s120:通过检测器件对所述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进行检测;

s130:所述系统根据所述步骤s120中检测的所述温度,调用对应的所述寄存器值。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所述步骤s100中,每组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数量为复数个。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s200:分别对每组所述薄膜晶体管中得到的所述寄存器值求平均值。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20中,所述步骤s120中,所述检测器件为热敏电阻。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软板,所述热敏电阻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软板上,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软板与所述系统相连接,以取得所述步骤s120中检测的所述温度。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软板为柔性电路板。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软板用于电压信号的转换及传输。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00中,所述温度范围为-30℃~70℃。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00中,所述多组薄膜晶体管分为3组薄膜晶体管,所述3组薄膜晶体管分为低温组薄膜晶体管具有温度范围-30~0℃、中温组薄膜晶体管具有温度范围0~50℃以及高温组薄膜晶体管具有温度范围50~70℃。

综上所述,本揭示的有益效果为: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通过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薄膜晶体管的特性进行测定,并得到寄存器值,在将寄存器值提前写入到整机的系统中,当整机在正常工作时,整机的系统会根据显示面板的实时工作温度从寄存器中调入相应的寄存器值,进而减小液晶屏幕光学参数的偏移,提高屏幕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揭示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不同环境温度下显示面板的flicker值随温度变化曲线图;

图2为本揭示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揭示实施例中工作部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揭示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揭示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揭示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揭示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揭示保护的范围。

在本揭示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揭示和简化描述。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揭示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优化光学显示效果的方法是通过调整面板上驱动芯片上的驱动电压进而对显示效果进行调节,为了得到显示面板所需要的寄存器数值,通常在常温环境即在25℃范围内进行测定,但是,当显示面板在工作时,工作的温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也并非一直都是25℃,然而在常温下得到的最佳的寄存器代码只适应于常温环境温度范围,当显示面板的工作温度超出了限定的温度范围时,如果驱动芯片还按照上述得到的固定寄存器值进行运算,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真,数据参数也会出现明显的偏移,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方法。如图1所示,图1为不同环境温度下flicker(闪烁)值随温度变化曲线图。在本实施例中,选取不同环境温度范围内的若干组薄膜晶体管作为实验样品,将选取的样品分为5组,a、b、c、d、e,同时每组内有3个样品。实验温度分别选取为25℃、40℃、60℃,图中曲线1为25℃下测得的实验数据,曲线2为40℃下测得的实验数据,曲线3为60℃下测得的实验数据。可知,在环境温度为0~50℃时,曲线1和曲线2的变动几乎相同,并且都在同一水平位置附近。此时,将曲线1和曲线2得到的寄存器值输入到寄存器中,当显示面板的工作温度也在0~50℃范围内,整机可以直接调用所述寄存器值并进行运算,所述寄存器值对光学参数的影响很小,同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好。

当将温度升高到60℃,由于面板tft特性以及光学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变化,导致了光学参数也随之发生变化,发现曲线3的数值参数整体下移,与曲线1和曲线2相差很大。此时,测定的曲线3的寄存器值就与曲线1和曲线2差别很大。如果,显示面板的工作温度为60℃或者更高,而输入的寄存器数值依然按照曲线1和曲线2中测得的固定的寄存器值,显示面板的光学参数就会发生偏移,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具体的,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如图2所示,图2为本揭示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包括步骤:

s100:选取多组不同温度下的薄膜晶体管,根据所述薄膜晶体管的各自特性调试对应的寄存器值;

s110:将所述步骤s100中得到的多组所述寄存器值提前写入到整机的系统中;

s120:通过检测器件实时检测显示面板工作时的温度;

s130:所述整机的系统根据所述步骤s120中检测的温度,调用相对应的所述寄存器值。

上述步骤s100中选取的薄膜晶体管为多个,并分别对每组中得到的所述寄存器值求平均值,取求得的平均值作为寄存器值,以减小实验测定的误差。同时在所述步骤s120中,所述检测器件可以为热敏电阻,所述检测器件中还包括有软板,所述热敏电阻固定在液晶显示模组的所述软板上,所述软板为柔性电路板,用于电压信号的转换及传输。

如图3所示,图3为本揭示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示意图。显示面板300、驱动芯片301、热敏电阻302、系统303、寄存器304以及软板305,显示面板300通过软板305与系统303相连接,驱动芯片301设置在显示面板300内,软板305上还设置有热敏电阻302,寄存器304设置在系统303内,寄存器304用于寄存寄存器数据值。在具体操作时,例如,第一步:首先选取15份薄膜晶体管样品,并将其分为3组,每组5份。在-30~70℃温度范围内进行试验,这3组分别对应常温组、高温组和低温组。其中,常温组的温度范围为0~50℃,高温组的温度范围为50~70℃,低温组的温度范围为-30~0℃。

第二步:在测定时,对常温下的样品,以每10℃为一个间隔,从-30℃到70℃测量其在各个间隔温度内的flicker、gamma或色坐标等光学参数。得到数据后,对光学参数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各组的光学参数稳定的范围。

第三步:将常温组的寄存器值记为code1(码1),高温组的寄存器值记为code2(码2),低温组的寄存器值记为code3(码3)。然后再将寄存器值code1、code2和code3置于各自对应的温度环境中,测试相应的光学参数,进行验证。验证都满足后,在将code1、code2以及code3刻录到系统的整机中。

这样,在显示面板处于不同的工作温度环境中时,整机能通过置于软板上的热敏电阻实时监控面板所处温度,并能够从code1、code2或code3中调入相对应的寄存器值,从而减小了光学参数的偏移,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以上对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提高显示面板显示效果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揭示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揭示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