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03547发布日期:2019-06-25 23:0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更高的屏占比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全面屏手机中,为了满足前置摄像头等的设计需求,往往会在手机显示屏的上部边缘区域开出一个凹槽。

由于对显示屏进行开槽,会形成异形显示区,若直接采用栅线连接凹槽左右的显示区域,会使异形显示区的像素数量少于规则显示区的像素数量,会导致异形显示区栅线上的电容缺失。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由于栅线上的电容缺失,会导致异形显示区的负载和信号延迟与正常区域不一致,因此,传统的全面屏手机存在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传统的全面屏手机存在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至一条栅线;

多个开关子单元,每一开关子单元连接一栅线,用于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后打开并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闭后关断;

每一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均与一虚拟栅线连接,虚拟栅线与一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可选地,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位于异形显示面板的异形周边区,开关子单元和薄膜晶体管位于异形显示面板的异形非显示区。

可选地,虚拟栅线在该虚拟栅线的中心位置处断开设置。

可选地,薄膜晶体管关于虚拟栅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可选地,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分别位于异形非显示区的两侧;

开关子单元的行数与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行数相等,且每一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和第二开关子单元,第一开关子单元与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与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

可选地,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于虚拟栅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第一开关子单元和第二开关子单元关于虚拟栅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可选地,开关子单元为二极管;和/或,

开关子单元为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作为输入端,漏极作为输出端。

可选地,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异形显示面板的异形显示区包括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

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同层设置,第一源极与第二源极同层设置,第一漏极与第二漏极同层设置。

可选地,异形非显示区包括若干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该薄膜晶体管对应位置处的数据线连接,漏极与该薄膜晶体管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电极连接。

可选地,栅极驱动电路还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行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

最后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最后一级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规则显示区和异形显示区,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阵列基板。

可选地,显示面板的形状为圆形,或为长方形。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三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行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

最后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最后一级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该方法包括:

同时向第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依次对异形显示区的栅线和规则显示区的栅线进行扫描。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用于驱动异形显示区的栅线的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以及多个开关子单元和多个薄膜晶体管;由于每一开关子单元连接一栅线,用于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后打开并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闭后关断;每一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均与一虚拟栅线连接,虚拟栅线与一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因此,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会自动打开该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对应的开关子单元,进而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都会打开串联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从而达到补偿凹槽部分栅线上的电容缺失,由于多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共用同一行薄膜晶体管,能够节省布线空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形成的显示面板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的异形全面屏无法实现窄边框,以及存在的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种异形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异形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驱动异形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位于异形非显示区左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位于异形非显示区右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和图5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异形非显示区;121-规则显示区;122-异形显示区;123-规则周边区;124-异形周边区;125-栅线;126-虚拟栅线;

31-第一栅极驱动电路;32-第二栅极驱动电路;33-开关子单元;34-薄膜晶体管;35-位于异形非显示区左侧的异形显示区包括的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的区域;36-位于异形非显示区右侧的异形显示区包括的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的区域;310-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20-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目前通过增加栅线与公共电极线等信号线的交叠面积,形成平板电容来补偿栅线上的电容缺失。由于只是补偿平板电容,和像素单元内的薄膜晶体管形成的电容不同,需要补偿的交叠面积较大,不能实现窄边框,而且该补偿方式显示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补偿时存在不能实现窄边框,而且补偿后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新的栅极驱动电路进行补偿的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

首先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异形显示面板,如图1和图2所示,异形显示面板包括周边区和显示区,由于异形显示面板具有开槽结构,开设的凹槽将显示区分为规则显示区121和异形显示区122,将周边区分为规则周边区123、异形周边区124和异形非显示区120,由于开设有凹槽,异形显示区122与规则显示区121相比,像素数量减少。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栅极驱动电路补偿异形显示区122像素缺失造成的栅线上的电容缺失。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异形显示面板,该栅极驱动电路包括位于异形周边区124并用于驱动异形显示区122的栅线125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31,以及位于规则周边区123并用于驱动规则显示区121的栅线125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32;第一栅极驱动电路31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每一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连接至一条栅线125。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开关子单元33和多个薄膜晶体管34,每一开关子单元33连接一栅线125,用于在该栅线125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开启后打开并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闭后关断;每一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均与一虚拟栅线126连接,虚拟栅线126与一行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用于驱动异形显示区122的栅线125的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以及多个开关子单元33和多个薄膜晶体管34;由于每一开关子单元33连接一栅线125,用于在该栅线125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开启后打开并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闭后关断;每一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均与一虚拟栅线126连接,虚拟栅线126与一行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因此,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开启会自动打开该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对应的开关子单元33,进而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开启都会打开串联的多个薄膜晶体管34,从而可以通过多个薄膜晶体管34达到补偿凹槽部分栅线上的电容缺失,由于多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共用同一行薄膜晶体管34,能够节省布线空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形成的显示面板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的异形全面屏无法实现窄边框,以及存在的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具体地,如图3所示,开关子单元33和薄膜晶体管34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虚拟栅线126在该虚拟栅线126的中心位置处断开设置,虚拟栅线126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更好的补偿凹槽部分栅线上的电容缺失。当然,在实际设计时,虚拟栅线126也可以不断开设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包括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位于图中左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位于图中右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分别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的两侧;任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中,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用于驱动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一侧的异形显示区122的栅线125,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用于驱动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另一侧的异形显示区122的栅线125。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采用双边驱动的方式,即同一行栅线125,由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同时驱动,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各驱动一半的栅线125。

如图3所示,开关子单元33的行数与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310的行数相等,且每一行开关子单元33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图中左侧的开关子单元33)和第二开关子单元(图中右侧的开关子单元33),第一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

具体地,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于虚拟栅线126的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开关子单元和第二开关子单元关于虚拟栅线126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每一行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为该行开关子单元33包括的第一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为该行开关子单元33包括的第二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所有第一输出端连接在一起,且与部分薄膜晶体管34(图中虚拟栅线126对称轴左侧的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所有第二输出端连接在一起,且与其余部分薄膜晶体管34(图中虚拟栅线126对称轴右侧的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

可选地,如图3所示,薄膜晶体管34关于虚拟栅线126的对称轴对称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异形非显示区120的对称轴左右两侧的电阻相同,能够更好的补偿凹槽部分栅线上的电容缺失。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关子单元33为二极管;和/或,开关子单元33为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入端,漏极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

具体实施时,可以所有的第一开关子单元和所有的第二开关子单元均为二极管;也可以所有的第一开关子单元和所有的第二开关子单元均为第一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所有的第一开关子单元为二极管,所有的第二开关子单元为第一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所有的第一开关子单元为第一薄膜晶体管,所有的第二开关子单元为二极管;还可以部分第一开关子单元或第二开关子单元为二极管,其余部分第一开关子单元或第二开关子单元为第一薄膜晶体管。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薄膜晶体管34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异形显示区包括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具体设置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中,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同层设置,第一源极与第二源极同层设置,第一漏极与第二漏极同层设置。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薄膜晶体管34可以与第二薄膜晶体管同时制作形成,能够节约生产时间,节省生产成本。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异形非显示区120包括若干像素电极,像素电极的具体设置方式与异形显示区122的像素电极的设置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34的源极与该薄膜晶体管34对应位置处的数据线连接,漏极与该薄膜晶体管34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电极连接,薄膜晶体管34的源极以及漏极的具体连接方式与异形显示区122包括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源极以及第二漏极的连接方式类似,本申请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34的大小以及数量根据需要补偿的电容大小,以及边框的空间进行调整。

具体实施时,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与异形非显示区120对应的位置处设置黑矩阵,使得该异形非显示区120无法进行显示。如:可以在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上设置黑矩阵,黑矩阵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区域覆盖该异形非显示区120。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栅极驱动电路32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320,每一行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320包括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位于图中左侧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320)和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位于图中右侧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320);最后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最后一级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具体设置方式与现有技术栅极驱动电路(gatedriveronarray,goa)的设置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级联方式,以及各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级联方式与现有技术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的设置。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31、若干开关子单元33和若干薄膜晶体管34,图中虚线区域35中示出了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异形显示区122包括的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本申请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34可以与第二薄膜晶体管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制作形成。

如图4所示,图中g1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一行栅线的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g2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二行栅线的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g3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三行栅线的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依此类推,gn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左侧的异形显示区第n行栅线的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

如图4所示,每一行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一开关子单元33,该开关子单元33为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入端,漏极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所有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在一起,连接后与所有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图4所示若干行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工作时序如图6所示。

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的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31、若干开关子单元33和若干薄膜晶体管34,图中虚线区域36中示出了位于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异形显示区122包括的若干第二薄膜晶体管,本申请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34可以与第二薄膜晶体管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制作形成。

如图5所示,图中g1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一行栅线的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g2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二行栅线的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g3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异形显示区第三行栅线的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依此类推,gn表示用于驱动异形非显示区120右侧的异形显示区第n行栅线的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

如图5所示,每一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连接一开关子单元33,该开关子单元33为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入端,漏极作为该开关子单元33的输出端,所有薄膜晶体管34的栅极连接在一起,连接后与所有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图5所示若干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工作时序如图6所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栅极驱动电路。本申请实施例中阵列基板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与栅极驱动电路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规则显示区和异形显示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阵列基板。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形状为圆形,或为长方形,当然,实际设计时,还可以为其它形状,这里并不对显示面板的具体形状做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栅极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该栅极驱动电路包括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行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包括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最后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左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最后一级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右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该驱动方法包括:

同时向第一级左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右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依次对异形显示区的栅线和规则显示区的栅线进行扫描。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级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和各级第二栅极驱动子电路的具体驱动方法与现有技术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用于驱动异形显示区的栅线的若干行依次级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以及多个开关子单元和多个薄膜晶体管;由于每一开关子单元连接一栅线,用于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后打开并在该栅线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关闭后关断;每一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均与一虚拟栅线连接,虚拟栅线与一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因此,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会自动打开该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对应的开关子单元,进而每一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开启都会打开串联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从而达到补偿凹槽部分栅线上的电容缺失,由于多行第一栅极驱动子电路共用同一行薄膜晶体管,能够节省布线空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形成的显示面板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的异形全面屏无法实现窄边框,以及存在的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