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7252发布日期:2019-08-30 22:46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当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这些显示装置时,例如使用这些显示装置进行登陆账户、阅读文件、回复信息等行为时,显示装置上所显示的信息有可能被其他人看到,使得用户的隐私得不到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利用防窥槽的侧面将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内,使得可视角度范围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从而实现防窥功能。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第一基底;

防窥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且具有多个侧面;所述侧面相对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具有第一预设夹角;

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防窥槽中;其中,

所述第一预设夹角满足,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内进行出射。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第一基底上设置防窥槽,并将防窥槽的侧面相对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倾斜设置,同时将第一发光器件设置在防窥槽中,使得防窥槽的侧面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内进行出射,从而使可视角度范围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以实现防窥功能。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预设夹角满足,能够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中,以所述可视角度范围内最大的可视角照射至所述防窥槽侧面上的光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的方向进行出射。

优选的是,所述防窥槽的深度h,按照如下公式确定:

其中,θ为所述最大的可视角的角度,α为所述第一预设夹角,y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高度,x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宽度。

优选的是,所述防窥槽的侧面设置有反射膜,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

优选的是,所述反射膜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基底作为所述防窥槽的底面;所述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基底限定出所述防窥槽。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基底作为所述防窥槽的底面;所述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四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基底限定出所述防窥槽。

优选的是,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发光器件;

所述防窥槽之间连接有一平面,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平面上。

优选的是,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发光器件,设置在第一基底上;

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限位槽,与所述防窥槽同层设置;

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交替设置,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防窥槽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区域。

优选的是,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防窥态开关和正常态开关;

所述防窥态开关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相连;

所述正常态开关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相连。

相应地,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a-a'方向剖切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防窥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器件的出光光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防窥槽的槽深度与出射光线的几何关系;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背光模组沿b-b'方向剖切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模组包括:第一基底01、防窥槽02和第一发光器件03。

其中,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a-a'方向剖切的剖面图,图3为图2中防窥槽的结构示意图。防窥槽02设置在第一基底01上,第一发光器件03设置在防窥槽02中。防窥槽02具有多个侧面021,每个侧面021相对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第一预设夹角α满足: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所发出的光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可视角度范围a1为,以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为中线,分别向中线的两侧偏离θ角所形成的范围,即可视角度范围a1的角度范围为[-θ,+θ],θ角为最大的可视角。也可以说,以视线正对第一基底01的方向为中心,若视线相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离的角度小于或等于θ角的角度(即为可视角度),人眼可以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若视线相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离的角度大于θ角的角度,则人眼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可视角度范围a1可以根据防窥的需要进行预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第一基底01上设置防窥槽02,并将防窥槽02的侧面021相对所述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同时将第一发光器件03设置在防窥槽02中,使得防窥槽02的侧面021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从而使可视角度范围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也即,不能够观看到显示画面,以实现防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器件03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并且第一发光器件03可以是任意类型的led,例如微缩化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等。若第一发光器件03为microled,第一基底01可以是驱动基板;若第一发光器件03为miniled,第一基底01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当然,第一发光器件03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发光器件,只要符合本实施例的原理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防窥槽02的侧面021相对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第一预设夹角α满足,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所发出的光线中,以可视角度范围a1内最大的可视角θ照射至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上的光线,沿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进行出射。

参见图4,l1”和l2”之间的范围为可视角度范围a1。l1和l2为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中,沿最大的可视角θ照射至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上的光线,光线l1和光线l2经过防窥槽02的侧面021反射,沿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出射(即图2中的出射光线l1'和l2')。由图4和光线反射原理可知,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中,出射角度小于最大的可视角θ的光线,不会照射到防窥槽02的侧面021,其将沿着原本的光路出射;而出射角度大于最大的可视角θ的光线,会被防窥槽02的侧面021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例如,图4中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l3,其出射角度大于最大的可视角θ,光线l3照射到防窥槽02的侧面021后被反射,沿着l3'的方向出射,出射光线l3'相对于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角度,大于光线l1'相对于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角度,但不会大于l1”相对于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角度,即出射光线l3'不会超出可视角度范围a1外。依次类推可知,防窥槽02的侧面021相对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第一预设夹角α满足,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所发出的光线中,以可视角度范围a1内最大的可视角θ照射至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上的光线,沿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进行出射,即可使防窥槽02的侧面021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所发出的光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进而使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以达到防窥效果。

进一步地,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如上述的第一预设夹角α,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确定第一预设夹角α的角度:

首先,确定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l2的方向,以及光线l2经防窥槽02的侧面021反射后的出射光线l2'的方向。l2的方向为沿最大的可视角θ的角度出射的方向,l2'的方向为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

接下来,作出光线l2与光线l2'的中心线c2,中心线c2与光线l2的夹角为β1,中心线c2与光线l2'的夹角为β2,β1=β2。

最后,作一条与上述中心线c2相垂直的实线c3,实线c3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夹角即为第一预设夹角α。

若沿着实线c3设置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中心线c2即为光线l2和光线l2'在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上进行反射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法线,从而可以确定第一预设夹角α的角度。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确定第一预设夹角α的角度,只要符合本实施例的原理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如上述,在设置好防窥槽02的侧面021相对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第一预设夹角α的角度后,还需确定防窥槽02的深度h。若防窥槽02的深度过深,会增加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若防窥槽02的深度不够,则无法将第一发光器件03的发光面上发出的光都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a1内,因此,若第一发光器件03的宽度为x,高度为y,防窥槽02的深度h应大于y,且防窥槽02的侧面021距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最高处,可以将第一发光器件03的发光面的中点处发出的光中,以可视角度范围a1内最大的可视角θ照射至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上的光线l1,沿垂直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的方向进行出射(即出射光线l1')。

具体地,根据前述,光线l1、出射光线l1'、防窥槽02、第一基底01及第一发光器件03的几何关系如图5所示,为了更好地说明,图5中以三条虚线为辅助线,与第一基底01的上表面形成矩形。根据正切函数可得,h=h-y;由此,防窥槽02的深度h,可以按照如下公式确定:

其中,θ为最大的可视角的角度,α为第一预设夹角,y为第一发光器件的高度,x为第一发光器件的宽度。当然,防窥槽02的深度h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确定,只要符合本实施例的原理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2所示,防窥槽02的侧面021设置有反射膜022,其用于反射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

可选地,反射膜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材料,只要能将第一发光器件03照射至防窥槽02的侧面021的光反射,不影响第一发光器件03的出光率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可以根据需要防窥的方向设置相应的防窥槽02的侧面021,以将第一发光器件03向相应的方向发出的光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内进行出射。以下举例说明。

方式一、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若需要对第一发光器件03相对的两个出光方向进行防窥,则可以以第一基底01作为防窥槽02的底面,设置两个相对的防窥槽02的侧面021,例如图6中所示的第一侧面0211和第二侧面0212。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以及第一基底01的底面限定出防窥槽02,且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将第一发光器件03设置在防窥槽02中,且位于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之间,第一侧面0211及第二侧面0212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中,照射至防窥槽02的第一侧面0211及第二侧面0212上的光线,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以实现第一侧面0211及第二侧面0212对应的方向上的防窥功能。

方式二、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若需要对第一发光器件03的四个出光方向都进行防窥,则可以以第一基底01作为防窥槽02的底面,设置两组相对的防窥槽02的侧面021,例如图6中所示的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第三侧面0213和第四侧面0214。其中,第一侧面0211与第二侧面0212相对设置,第三侧面0213与第四侧面0214相对设置。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第三侧面0213、第四侧面0214,以及第一基底01的底面限定出防窥槽02,且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第三侧面0213、第四侧面0214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将第一发光器件03设置在防窥槽02中,第一侧面0211、第二侧面0212、第三侧面0213、第四侧面0214位于第一发光器件03的四周,第一至第四侧面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线中,照射至防窥槽02的第一至第四侧面上的光线,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以实现第一发光器件03的四个出光方向上的防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方式只是举例说明防窥槽02的侧面021的设置方式,不对此进行限定,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防窥的需求在任意方向上设置对应的防窥槽02的侧面021。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防窥槽02的底面也可以不是第一基底01,例如可以增加一层层结构作为防窥槽02的底面,与防窥槽02的侧面021限定出防窥槽02,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发光器件04,第二发光器件04用于正常态的显示,即当第二发光器件04处于发光的状态时,在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也能接收到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第二发光器件04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并且第二发光器件04可以是任意类型的led,例如微缩化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等。

可选地,参见图1、图2,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防窥槽02之间连接有一平面,第二发光器件04可以设置在平面上,当第二发光器件04处于发光状态时,位于第二发光器件04的发光角度范围内的人都可以接收到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

可选地,如图6、图8所示,图8为图6所示的背光模组沿b-b'方向剖切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二发光器件0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01上,第一基底01上还设置有限位槽05,与防窥槽02同层设置。第二发光器件04位于限位槽05中。在制作背光模组的过程中,当第二发光器件04转移至第一基底01上,但未经过固化时,通过限位槽05将第二发光器件04限制在限位槽05之中,防止第二发光器件04在第一基底01上的位置发生位移。

相应地,设置在第一基底01之上的防窥槽02,在实现防窥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对设置在防窥槽02中的第一发光器件03进行限位,在制作背光模组的过程中,当第一发光器件03转移至第一基底01上,但未经过固化时,通过防窥槽02将第一发光器件03限制在防窥槽02之中,防止第一发光器件03在第一基底01上的位置发生位移。

可选地,参见图6、图7,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限位槽05包括多个侧面051,可根据限位方向的需要,或制作背光模组的工艺的需要,设置多个限位槽05的侧面051。例如,如图6所示,设置两个相对的限位槽05的第五侧面0511和第六侧面0512,第五侧面0511、第六侧面0512和第一基底01的底面限定出限位槽05,以防止第二发光器件04在第五侧面0511和第六侧面0512对应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又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两组相对的限位槽05的侧面051,第五侧面0511和第六侧面0512相对设置,第七侧面0513和第八侧面0514相对设置。第五侧面0511、第六侧面0512、第七侧面0513、第八侧面0514和第一基底01的底面限定出限位槽05,以防止第二发光器件04在第一基底05上的位置发生位移。当然,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设置限位槽05的侧面051,上述仅举例说明设置限位槽05的侧面051的方式,不对此进行限定。

可选地,参见图8,上述限位槽05的各个侧面051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具有第二预设夹角ω,第二预设夹角ω应当小于第一预设夹角α,以使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可以在可视角度范围a1外进行出射,从而使位于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可以接收到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本背光模组的发光状态包括正常态和防窥态,第一发光器件03用于防窥态的显示,第二发光器件04用于正常态的显示。当处于防窥态时,第一发光器件03处于发光状态,第二发光器件04处于熄灭状态,通过防窥槽将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限定在预设的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使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从而达到防窥功能;当处于正常态时,第二发光器件04处于发光状态,第一发光器件03可以发光也可以熄灭,由于第二发光器件04设置在两个防窥槽02之间的平面上,或设置在限位槽05中,且限位槽05的侧面051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二预设夹角ω,小于防窥槽02的侧面021与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形成的第一预设夹角α,从而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可以在可视角度范围a1外进行出射,使得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可以接收到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

若上述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之中,显示装置处于防窥态时,位于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无法看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内容,从而达到防窥效果;显示装置处于正常态时,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内容可以被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看到,即可以与其他人分享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内容。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器件03和第二发光器件04交替设置,以使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在防窥态时能均匀地进行显示,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在正常态时能均匀地进行显示。并且,第二发光器件04在第一基底01上的正投影,与防窥槽02在第一基底0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区域,也就是说,第二发光器件04设置在防窥槽02外,以使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不被防窥槽02所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发光器件03与第二发光器件04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交替设置,只要能使第一发光器件03与第二发光器件04发出的光能够均匀地进行显示即可。例如,如图6、图7所示,第一发光器件03和第二发光器件04可以分列或分行交替设置,即以一列(或一行)第一发光器件03与一列(或一行)第二发光器件04相间隔的方式进行交替设置。又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以一个第一发光器件03和一个第二发光器件04相间隔的方式进行交替设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防窥态开关和正常态开关。防窥态开关与第一发光器件03相连,正常态开关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04相连。防窥态开关可以控制第一发光器件03出光,使第二发光器件04处于熄灭状态,正常态开关可以控制第二发光器件04出光。通过设置防窥态开关和正常态开关,使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在防窥态和正常态之间进行切换,当上述背光模组应用到显示装置中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防窥态和正常态之间进行切换,以选择是否向他人分享所使用的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内容,增加了使用显示装置的便利性。

可选地,若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到显示装置上,正常态开关与防窥态开关可以是实体的开关,安装在显示装置上,也可以是虚拟的触控开关,通过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上对应的触控位置,点击正常态开关或防窥态开关进行显示状态的切换。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型背光模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两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根据第一发光器件03的宽度,和第二发光器件04的宽度及显示装置所需的亮度及显示面板的尺寸来设计,只要符合本实施例的原理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第一基底01上设置防窥槽02,并将防窥槽02的侧面021相对所述第一基底0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同时将第一发光器件03设置在防窥槽02中,使得防窥槽02的侧面021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限定在可视角度范围a1内进行出射,从而使可视角度范围a1外的人无法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03发出的光,以实现防窥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