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7250发布日期:2019-08-30 22:4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包括显示面板和摄像头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产品的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功能性,同时也更转向于设计性、艺术性以及具有良好的视觉体验性方面,比如具有高屏占比的全面屏越来越受欢迎。所谓屏占比就是屏幕面积与整机面积的比例,较高的屏占比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以手机为例,由于手机正面需要放置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部件,现有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在屏幕顶端设计一个非显示区,例如现在被广泛采用的“刘海屏”、“水滴屏”等解决方案,很难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实现屏下传感器设置区正常显示,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邻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非透光区,所述非透光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类非透光区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类非透光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类非透光区之间形成所述透光区;

所述第一类非透光区和所述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像素阵列区,所述像素阵列区包括至少三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所述第一类非透光区和所述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所述第一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三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多条信号走线;或者

所述第一类非透光区和所述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第一像素阵列区,所述第一类非透光区和所述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二像素阵列区和第二走线集中区,所述第二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至少两条信号走线。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所述传感器模块的感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第一显示区相邻的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非透光区,非透光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类非透光区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类非透光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相邻两个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相邻两个第二类非透光区之间形成透光区;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像素阵列区,像素阵列区包括至少三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第一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三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多条信号走线;或者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第一像素阵列区,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二像素阵列区和第二走线集中区,第二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至少两条信号走线。通过在第二显示区设置多个透光区,可以使外界光线由透光区透射显示面板,从而被传感器(例如摄像头)接收,通过在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中其中一者或两者设置像素阵列区,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通过在非透光区设置走线集中区,走线集中区将信号走线集中到一起,可以有效增大透光区的面积,还可以降低透光区和不透光区形成的光栅结构对外界光线入射时的衍射,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中未设置第一走线集中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5中剖线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阴极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第一显示区相邻的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透光区和多个非透光区,非透光区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类非透光区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类非透光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相邻两个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相邻两个第二类非透光区之间形成透光区;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像素阵列区,像素阵列区包括至少三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第一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三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多条信号走线;或者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一者包括第一像素阵列区,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二像素阵列区和第二走线集中区,第二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至少两条信号走线。

示例性的,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与第一显示区10相邻的第二显示区20,第二显示区20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第二显示区20包括多个透光区21和多个非透光区22,非透光区2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二类非透光区222,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其中第一方向x可以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为列方向,或第一方向x为列方向,第二方向y为行方向,图2中示例性的示出第一方向x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为列方向。相邻两个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相邻两个第二类非透光区222之间形成透光区2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显示区10为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域,按照常规方式设置像素,例如可以是红绿蓝(rgb)循环排列的条状分布、rgb错位排列的三角分布等形式,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第二显示区20为传感器预留区,其中传感器可以为摄像头。由于摄像头对光线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在显示区边缘或内部设置一个挖空区域,挖空区域无法显示,很难实现真正全面屏设计。由于摄像头接收光线的孔径一般设置为圆形,因此图1中示例性的示出第二显示区20为圆形区域。

现有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驱动电路可以选用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7t1c)的驱动电路,其中7t1c电路包括沿行方向的扫描信号线(s1和s2)、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参考电压信号线(vref)以及横向电源信号线(h-pvdd),沿列方向的数据信号线(data)以及纵向电源信号线(v-pvdd)。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其中一者包括像素阵列区,像素阵列区包括至少三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例如可以是rgb子像素,从而实现第二显示区20的正常显示;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第一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三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多条信号走线,例如当图2中所示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包括像素阵列区,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时,第一走线集中区包括多条数据线及至少一条纵向电源电压线;或者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其中一者包括第一像素阵列区,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其中另一者包括第二像素阵列区和第二走线集中区,第二走线集中区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并列设置的至少两条信号走线。通过设置走线集中区,将走线集中化处理,可以减少单条走线引起的光线衍射,还有利于增加透光区的面积,降低透光区和不透光区形成的光栅结构对外界光线入射时的衍射,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显示区设置多个透光区,可以使外界光线由透光区透射显示面板被传感器(例如摄像头)接收,通过在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中其中一者或两者设置像素阵列区,可以实现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通过在非透光区设置走线集中区,走线集中区将信号走线集中到一起,可以有效增大透光区的面积,还可以降低透光区和不透光区形成的光栅结构对外界光线入射时的衍射,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

可选的,传感器预留区设置的传感器包括相机;继续参考图2,沿第二方向y,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位于相邻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或者,沿第一方向x,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和位于相邻的第二类非透光区222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透光区21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的宽度a满足:

a≥fλ/δx(1);

其中,δx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f表示相机中透镜组的焦距,λ表示入射光的波长。

可以理解的是,δx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为光栅结构发生衍射时零级明条纹的宽度,δx越小,衍射越弱,摄像头成像越清晰,具体δx的值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入射光范围内为390nm~760nm可见光,在本实施例中,选取λ=550nm作为参考值,当λ取550nm时,小于550nm波长的光线衍射都可以满足要求,而由于人眼对绿光最敏感,绿光的波峰在550nm以下,对应于550nm以上的光,人眼敏感度较低,因此大于550nm的光存在一定的衍射时也不影响人眼观察的清晰度。在本实施例中,设计a≥100μm能够达到摄像头成像要求。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可选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包括像素阵列区30,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40;像素阵列区30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循环排列,且共用同一扫描信号线s1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第一走线集中区40包括分别与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连接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ata1、第二数据信号线data2、第三数据信号线data3和至少一条电源信号线vdd1。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像素阵列区30的子像素沿横向排列,图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一条扫描信号线s1,驱动电路的横向走线(包括扫描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参考电压信号线以及横向电源信号线)均集中于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从而减少对外界光线的遮挡以及走线引起的衍射;而驱动电路的纵向走线(数据信号线、纵向电源信号线)都集中到第一走线集中区40,从而减少纵向走线对光线的遮挡以及引起的衍射。

示例性的,图4所示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中未设置第一走线集中区的结构示意图。对比图3和图4,不设置第一走线集中区,则不同像素阵列区30的纵向走线(包括数据信号线data、纵向电源信号线vdd)会从透光区穿过,由于走线一般为不透光的金属层,在第一方向x上形成透光区较窄的光栅结构,而且多条走线会有一定的遮光作用,导致衍射效果增强,影响摄像头成像效果。

可选的,传感器预留区设置的传感器包括相机;继续参考图3,沿第二方向y,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位于相邻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或者,沿第一方向x,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和位于相邻的第二类非透光区222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b满足:

b≥fλ/nδy(2);

其中,δy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n表示光栅结构的光栅周期数,f表示相机中透镜组的焦距,λ表示入射光的波长。

可以理解的是,δy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为光栅结构各级明条纹的宽度,δy越小,衍射越弱,摄像头成像越清晰,具体δy的值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入射光范围内为390nm~760nm可见光,在本实施例中,选取λ=550nm作为参考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透光区的透光性能,第一类非透光区221的宽度b的值不宜过大,因为b越大,显示面板的透过率越低,甚至影响摄像头成像。为了保证透光率大于或等于50%,需要设计b<a,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计60μm≤b≤90μm。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可选的,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包括像素阵列区30,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包括第一走线集中区40;像素阵列区30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循环排列,且共用同一数据信号线data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第一走线集中区40包括分别与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连接的第一扫描信号线组s01、第二扫描信号线组s02、第三扫描信号线组s03。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所示的像素阵列区30的子像素沿纵向排列,图中仅示意性的示出每组扫描信号线组中的一条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横向走线(包括扫描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参考电压信号线以及横向电源信号线)均集中于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从而减少对外界光线的遮挡以及走线引起的衍射,其原理与前述类似,此处不再详述;而驱动电路的纵向走线(数据信号线、纵向电源信号线)都集中到像素阵列区30,从而减少纵向走线对光线的遮挡以及引起的衍射。

可选的,传感器预留区设置的传感器包括相机;继续参考图5,沿第二方向y,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和位于相邻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或者,沿第一方向x,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和位于相邻的第二类非透光区222之间的透光区21形成光栅结构;第二类非透光区c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c满足:

c≥fλ/nδy(3);

其中,δy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n表示光栅结构的光栅周期数,f表示相机中透镜组的焦距,λ表示入射光的波长。

可以理解的是,δy表示光栅结构对入射光线衍射相关的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为光栅结构各级明条纹的宽度,δy越小,衍射越弱,摄像头成像越清晰,具体δy的值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入射光范围内为390nm~760nm可见光,在本实施例中,选取λ=550nm作为参考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透光区的透光性能,第二类非透光区222的宽度c的值不宜过大,因为c越大,显示面板的透过率越低,甚至影响摄像头成像。为了保证透光率大于或等于50%,需要设计c<a,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计60μm≤c≤90μm。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类非透光区和第二类非透光区都设置rgb依次循环排列的子像素,横向走线和纵向走线均集中于非透光区,以提高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提升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可选的,第一类非透光区221包括第一像素阵列区31,第二类非透光区222包括第二像素阵列区32和第二走线集中区41;第一像素阵列区31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循环排列的红色子像素r、蓝色子像素b和绿色子像素g,且第一像素阵列区31所有子像素的长轴方向沿第一方向x;第二像素阵列区32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同色子像素,且第二像素阵列区32所有子像素的长轴方向沿第二方向y;沿第一方向x,多个第二像素阵列区32包括依次循环排列的绿色子像素g、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第二像素阵列区32的绿色子像素g位于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之间,第二像素阵列区32的红色子像素r位于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蓝色子像素b和绿色子像素g之间,第二像素阵列区32的蓝色子像素b位于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绿色子像素g和红色子像素r之间;第一类非透光区221还包括分别与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像素阵列区31和第二像素阵列区32中的子像素连接的同一扫描信号线s1;第二走线集中区41包括分别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像素阵列区32中的子像素连接的第四数据信号线data4,还包括与该第二像素阵列区32相邻的多个第一像素阵列区31中的同色子像素连接的第五数据信号线data5和至少一条电源信号线vdd。

可以理解的是,图6中所示的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子像素沿横向排列,第二像素阵列区32的子像素沿纵向排列,沿x方向循环排列的rgb三个子像素可以视为一个像素单元,同一行中所有子像素共用同一扫描信号线s1。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仅示意性示出一条扫描信号线s1,驱动电路的横向走线(包括扫描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参考电压信号线以及横向电源信号线)均集中于第一类非透光区221,从而减少对外界光线的遮挡以及走线引起的衍射。第二走线集中区41包括连接第二像素阵列区32中子像素的数据信号线data4,还包括相邻列多个第一像素阵列区31中同色子像素连接的第五数据信号线data5以及至少一条电源信号线vdd,图6中示例性的为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子像素的数据信号线向右侧集中(第一列的r子像素数据信号线集中到第二列的g子像素),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子像素的数据信号线向左侧集中(第三列的b子像素数据信号线集中到第二列的g子像素),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通过将数据走线集中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纵向走线对光线的遮挡以及引起的衍射。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仅在每个第二走线集中区41设置一条电源信号线,第一像素阵列区31的子像素与第二走线集中区的电压信号线连接,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走线集中区的宽度,增大透光区面积。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6,第一显示区中的子像素的长轴长度为d,短轴长度为e,第二显示区中子像素的长轴长度为x,短轴长度为y,x>d,y>e。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第二显示区的透光性能,会适当减少第二显示区子像素数量,为了弥补第二显示区因分辨率降低造成的亮度差异,可以设计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的面积,例如可以设计x>d,y>e,其中y可以为e~2e之间,即将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相对于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做一定的拉伸,进一步,可选的,x/y>3,以使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的面积,弥补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差异。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子像素包括阳极以及驱动电路,阳极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驱动电路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示例性的,以图5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图7所示为沿图5中剖线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0,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蓝色子像素b分别包括阳极r10、g10、b10及对应的驱动电路r20、g20、b20,其中驱动电路可以为相同的7t1c电路,每个阳极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对应的驱动电路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此种设置方式有助于降低非透光区宽度,从而减小非透光区的面积,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光性。需要说明的是,oled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发光层、阴极等结构,图7中没有具体示出。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和阴极层,阴极层在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开口,开口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透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中,所有发光元件的阴极为整层设计,由于阴极层一般由金属形成,具有一定的光吸收性,通过设置阴极层在第二显示区的透光区对应位置设置开口,可以有效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光性能。示例性的,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阴极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阴极层在第二显示区的透光区对应位置处设置多个开口201,从而增加透光区的透过率。

可选的,每个子像素包括一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micro-led或有机发光显示二极管。

可以理解的是,一般发光二极管(led)晶粒的尺寸介于200μm~300μm,micro-led的尺寸比常规led小很多,示例性的可以为15μm以下,从而提高第二显示区的透光性。发光元件还可以采用oled,与第一显示区采用相同的发光元件,简化工艺。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每个透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状相同。可选的,每个透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矩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种。

可以理解的是,透光区的形状越规则,光栅结构的衍射越弱,摄像头成像效果越好,示例性的,图2中示出的透光区形状为矩形。在具体实施中,透光区可以设计成矩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以及遮光层,遮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走线集中区内相邻两条信号走线之间的缝隙或者第二走线集中区内相邻两条信号走线之间的缝隙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走线集中区或第二走线集中区可能包括多条信号走线,而信号走线之间可能会形成空隙引起衍射,通过设置遮光层进行遮挡,可以降低衍射发生的概率。进一步的,遮光层可以为金属层,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从而降低电源信号线的电压降,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可选的,第一显示区包括多种发光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包括多种发光颜色的第二子像素;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密度大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密度。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6,第一显示区包括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第一子像素r1、g1、b1,第二显示区包括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第二子像素r、g、b,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密度大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密度,通过降低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可以形成透过外界光线的透光区,既可以实现显示,又可以保证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获取足够的外界光线,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该显示装置1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2,还包括:传感器模块3,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第二显示区,且位于显示面板2的背光侧,传感器模块3的感光面朝向显示面板2。该显示装置1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

可以理解的是,传感器模块3可以为摄像头。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相同与相应的技术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