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8016发布日期:2019-09-17 23:5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oled以其可弯曲可挠曲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oled折叠或卷起可使较大尺寸屏幕所占用的空间减小,使其更加的便携,因此折叠和卷曲的显示设备成为柔性oled的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柔性显示设备中,由于柔性面板的弯曲半径的限制,使得折叠和卷曲的显示设备的向轻薄便携以及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受到了局限。在一些传统结构中,需要采用绕卷或折叠柔性面板,但这又会使柔性面板受到应力损伤。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能够解决传统柔性显示装置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携带,以及结构复杂,需要借助弹性结构绕卷显示面板,从而导致应力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相互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柔性显示面板的机壳组件,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之间形成容置腔,并且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在所述机壳组件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开口通道;

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对应所述机壳组件的相对另一侧表面分别设有互补的第一补偿结构与第二补偿结构,所述第一机壳的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机壳的所述第二补偿结构通过相互填补间隙,使得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相对移动;

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两端,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由所述开口通道远离所述转动组件的一侧绕过所述机壳组件表面与所述转动组件并由所述开口通道的相对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

其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二机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的移动用以改变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转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移动,以对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化进行补偿,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化量等于所述延伸部通过所述开口通道的长度变化量。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均为齿状结构,且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的齿间距相同,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错位设置以相互填补齿间的所述间隙。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轴向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的移动方向的第一滑轮与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远离所述第二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二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靠近所述第二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滑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机壳组件的厚度,所述第二滑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滑轮的直径。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机壳包括第一机壳主体以及所述第一补偿结构,所述第一补偿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机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补偿结构的其余部分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之间存在空隙;

所述第二机壳包括第二机壳主体以及所述第二补偿结构,所述第二补偿结构远离所述第一机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补偿结构的其余部分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滑轮位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之间。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滑轮的一部分内嵌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的一端,剩余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机壳主体表面并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接触,所述第二滑轮的一部分内嵌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的相对另一端,剩余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机壳主体表面并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接触。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以及所述第二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之间的所述空隙以及所述第二机壳主体与所述第二滑轮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有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靠近所述第一滑轮的一端通过第一贴合位点贴合,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滑轮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贴合位点贴合。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补偿结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补偿结构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当所述第二机壳向远离所述第一机壳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增大,所述第二机壳通过所述第二贴合位点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产生拉力,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用以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容置腔拉出至所述机壳组件的外表面。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当所述第二机壳向靠近所述第一机壳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减小,所述第二机壳通过所述第一贴合位点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产生拉力,带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用以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机壳组件的外表面拉回至所述容置腔内。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延伸部对应所述第一贴合位点之外的部分与所述机壳组件相接触。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设有锁扣,当所述第二机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移动时,所述锁扣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二机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锁扣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与所述转动组件接触的一侧表面贴合有支撑层。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第二机壳的移动方向为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的延伸方向。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上设有限位构件,所述限位构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二机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的移动范围。

在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开口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厚度,当所述第二机壳向远离所述第一机壳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开口通道的宽度增大,当所述第二机壳向靠近所述第一机壳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开口通道的宽度减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利用柔性显示面板搭载活动式的机壳组件,利用机壳组件移动带动柔性显示面板形成显示屏幕尺寸可变的显示设备,且该柔性显示装置的正面与背面均具有显示功能,通过两机壳间相对滑动可改变柔性显示装置的正面与背面显示屏幕尺寸的分配以及柔性显示装置整体的体积,可使该柔性显示装置具有小尺寸显示状态、大尺寸显示状态、以及中间状态等多种显示状态。另外,通过机壳的滑移可使柔性显示装置外表面与内部容置腔的屏幕尺寸变化相互补偿,使柔性显示装置在正面显示屏幕尺寸变化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不会受到柔性显示装置的拉扯而被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补偿结构与第二补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截面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结构分解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机壳11与第二机壳12,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可相对移动,并且相互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柔性显示面板2的机壳组件1;转动组件3,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11的两端,所述转动组件3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接触,并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移动。所述转动组件3包括轴向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的移动方向的第一滑轮31与第二滑轮32。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由所述机壳组件1的一端绕所述机壳组件1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滑轮31,并由所述机壳组件1的下表面经所述第二滑轮32进入所述机壳组件1的内部。

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包括显示区21以及非显示区22,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所述显示区21由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正面延伸至背面,因此,本申请的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正面以及背面均可用于显示。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结构分解图,图中a1和a2两个图示分别为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所述机壳组件1与所述转动组件3的分解图,所述机壳组件1与所述转动组件3被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包围。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对应所述机壳组件1的上表面分别设有互补的第一补偿结构111与第二补偿结构121,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使得所述第一机壳11的上表面存在间隙(局部空缺),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也是同理。所述第一机壳11的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的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通过相互填补所述间隙,使得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均为齿状结构,如图中所示的长条形的梳齿状,且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齿间距相同,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错位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移动时能够相互填补齿间的所述间隙。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齿间距的宽度可小于2mm,从而增大齿状结构的密度,使其为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与所述转动组件3接触的一侧表面贴合有挺性较好的支撑层(未图示),如厚度小于30微米的钢片等,可降低因齿状结构间隙造成的上表面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触摸不平感,使手在触摸时几乎感觉不到齿状结构的支撑间隙。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每个齿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齿间距,且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每个齿的长度均保持均一。其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齿的长度及宽度可根据实际制程以及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尺寸范围而设定,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无需设置其他定位结构即可实现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在移动方向上的任意止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锯齿形结构、矩形结构、弧形结构等。如图4中b1~b3所示的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均可通过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相互填补间隙从而引起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的相对移动。

当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之间相互完全填充所述间隙,即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的齿尖抵到所述第二机壳12上,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也是同理。此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尺寸最小。其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在所述机壳组件1的上表面形成平坦的平面,从而保证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平整性。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截面图。所述第一滑轮31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11远离所述第二机壳12的一端,所述第二滑轮32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11靠近所述第二机壳12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滑轮3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机壳组件1的厚度,所述第二滑轮3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滑轮31的直径。

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之间形成容置腔4,并且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在所述机壳组件1的下表面形成有开口通道5。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由所述开口通道5远离所述第二滑轮32的一侧绕过所述机壳组件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滑轮31以及所述机壳组件1的下表面并由所述开口通道5的相对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容置腔4内。

其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4内的延伸部20,所述延伸部20可以部分或全部具有显示功能,也可以不具备显示功能,此处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延伸部20不具备显示功能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机壳11包括第一机壳主体112以及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远离所述第二机壳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连接,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的其余部分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机壳12包括第二机壳主体122以及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远离所述第一机壳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连接,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其余部分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滑轮32位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之间。

所述第一滑轮31的一部分内嵌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的一端,剩余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表面并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接触,所述第二滑轮32的一部分内嵌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的相对另一端,剩余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表面并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接触。

其中,为了保证所述转动组件3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具有良好的传动作用,所述第一滑轮31的直径可以等于所述第一机壳11的厚度,且所述第一滑轮31的一半露出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的表面,从而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形成最大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二滑轮32与所述第一滑轮31的设计类似,也是截面的一半露出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的表面,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形成最大的接触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靠近所述第二滑轮32一侧的表面为弧面,且与所述第二滑轮32的弧面相匹配,能够进一步缩小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尺寸,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远离所述第二滑轮32一侧的表面可以为弧面,也可以为平面,此处不做限制。

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以及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与所述第一机壳主体112之间的所述空隙以及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与所述第二滑轮32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容置腔4。

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设有所述延伸部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靠近所述第一滑轮31的一端通过第一贴合位点a贴合,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相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壳主体122远离所述第二滑轮32的一侧表面通过第二贴合位点b贴合。其中,所述延伸部20对应所述第一贴合位点a之外的部分与所述机壳组件1相接触,但不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的厚度。一方面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贴合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时不会导致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误贴至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上,进而避免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移动时造成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撕裂。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移动时,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表面造成剐蹭。

请参照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结构分解图。并结合图9所示,所述第二机壳12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11向右侧移动,用以改变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12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远离所述第一机壳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12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增大,使得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上表面的面积增大。在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滑动时,与此同时所述转动组件3带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移动,以对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12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化进行补偿。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右侧移动时,所述第二机壳12通过所述第二贴合位点b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产生拉力,所述第二机壳12向右侧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滑轮31以及所述第二滑轮32转动,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滑轮31以及所述机壳组件1下表面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部分向所述机壳组件1的上表面移动,进而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所述延伸部20由所述容置腔4内拉出至所述机壳组件1的外表面。

在滑移过程中,由于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上表面尺寸变化引起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对应于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部分的尺寸缺失(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左侧移动时则多余),可通过所述柔性显示装置滑动时所述容置腔内的所述延伸部20产生的位移自行进行补偿。从而在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所述显示区21尺寸变化时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始终与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尺寸匹配,且不会受到来自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较大的拉扯。

参照图7和图8所示,为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尺寸变化的过程中,实际引起的是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尺寸变化,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下表面对应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尺寸大小不变。由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延伸部20不具显示功能,即为所述非显示区22,因此,在所述延伸部20被拉出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所述显示区21的尺寸增大,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下表面的所述显示区21的尺寸减小,相应所述延伸部20的所述非显示区22被拉出至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下表面。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延伸部20具备显示功能,因此,在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所述显示区21的尺寸增大的同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下表面的所述显示区21的尺寸不变。因此,使得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下,兼具双面显示的功能。

如图9所示,为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小尺寸显示状态与大尺寸显示状态之间的过度状态的截面图。其中,所述开口通道5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厚度,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远离所述第一机壳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开口通道5的宽度增大,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靠近所述第一机壳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开口通道5的宽度减小。为了保证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能够正常移动,所述开口通道5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厚度。

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12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化量等于所述延伸部20通过所述开口通道5的长度变化量。具体地,通过所述第二机壳12的位移“拉出”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在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增加的尺寸m,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在所述容置腔内减少(或被“送出”所述容置腔外)的尺寸m’相等,表示所述第二机壳12滑移造成的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屏幕(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增加同时由所述第二机壳12滑移导致的所述容置腔内屏幕“被送出”的部分补偿,所述第二机壳12滑移造成的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外表面与所述容置腔内屏幕尺寸的变化可以相互补偿。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由大尺寸显示状态向小尺寸显示状态过度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状态与上述图6~图9中的描述相似。当所述第二机壳12向靠近所述第一机壳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机壳12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减小,所述第二机壳12通过所述第一贴合位点a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产生拉力,带动所述转动组件3转动用以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所述延伸部20由所述机壳组件1的外表面拉回至所述容置腔4内。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结构分解图,当所述第二机壳12沿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和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形成的滑轨向右侧滑移至最右端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达到最大尺寸,此时,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的齿尖部分对应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齿尖部分,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11的移动达到最大限度,所述柔性显示装置上表面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尺寸达到最大,实现大尺寸显示。

如图11~12所示,为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所述显示区21全部滑移至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上表面,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下表面为所述非显示区22。当然并不限于此,若所述延伸部20具有显示功能,则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同时兼具大尺寸和小尺寸显示的功能。

如图13所示,为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大尺寸显示状态时的截面图。此时,所述开口通道5的宽度达到最大,所述延伸部20与所述第二机壳12贴合位置之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机壳12不接触,其中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滑轮32接触,另一部分拉出至所述柔性显示装置的外表面。此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达到最大尺寸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上设有限位构件(未图示),所述限位构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11的移动范围。例如,所述限位构件由位于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接触面的滑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上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块组成,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二机壳12的移动方向延伸,且止于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的齿尖,所述滑块嵌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限位构件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设有锁扣(未图示),当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11移动时,所述锁扣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二机壳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11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锁扣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壳11与所述第二机壳12的移动方向为所述第一补偿结构111与所述第二补偿结构121的延伸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利用柔性显示面板搭载活动式的机壳组件形成显示屏幕尺寸可变的显示设备,该柔性显示装置具有小尺寸显示状态、大尺寸显示状态、以及中间状态等多种显示状态,可在滑移至任意中间状态下停止。并且通过机壳的滑移可使柔性显示装置外表面与内部容置腔的屏幕尺寸变化相互补偿,使柔性显示装置在正面显示屏幕尺寸变化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不会受到柔性显示装置的拉扯而被损坏。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