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2413发布日期:2019-10-09 03:5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装置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显示装置现已朝向薄型化趋势发展,为了从整体上使显示装置的厚度减薄,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模组也需随之进行薄型化设计。

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背光源灯条连接线通过一条电源线与电路板连接,为兼顾电源线的电阻,电源线在面板厚度方向上的几何尺寸较大,且在连接光源端子位置处需要折弯,导致显示装置边缘厚度较厚。这样的结构在微型显示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实现边框位置的超薄效果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背面的控制电路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连接线组件;

所述连接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转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线用于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线用于连接所述显示组件,所述转接结构固定于所述显示组件的背面;

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尺寸,且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线为多路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单位长度电阻。

上述显示模组提供的显示模组,显示组件与控制电路板之间通过连接线组件连接,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选用多端连接线,且在保证电阻的情况下,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减小第二连接线的尺寸,使第二连接线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线,有效降低整个显示模组边缘位置的厚度,有利于制造微型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均为多路信号线,且所述第二连接线每路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线每路的单位长度电阻。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于所述显示组件的背面以连接所述转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于所述显示组件的侧边以连接所述显示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显示组件插接、锡焊或各向异性导电胶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接结构通过双面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

或,所述转接结构通过螺钉与所述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

或,所述转接结构通过卡接组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结构和背光源结构;

所述背光源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面;

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转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结构的背面,且所述第二连接线分别与所述显示面板结构和所述背光源结构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设置有相连接的连接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

所述连接电路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

所述柔性电路板用于连接所述显示面板结构。

可选地,所述背光源结构包括光源、背光背板以及背光框架;

所述光源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背光框架外侧预设有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走线的安装凹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结构的一侧设置有覆盖所述连接电路板的保护盖。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结构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背面的光学膜、导光板、反射片以及背板;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接,所述转接结构安装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反射片的一面。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整机前框、整机后壳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显示模组;

所述整机前框和所述整机后壳可扣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显示模组的容纳腔,且所述整机前框设置有用于露出所述显示模组正面的窗口。

可选地,所述整机前框和所述整机后壳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组件、设置于显示组件背面的控制电路板2以及用于连接显示组件和控制电路板2的连接线组件;

其中,连接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线31、第二连接线3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之间的转接结构33;第一连接线31用于连接控制电路板2,第二连接线32用于连接显示组件,转接结构33固定于显示组件的背面。

图1为自显示模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以图1中M-M的路径展开显示模组形成剖面,如图2至5所示,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第二接线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线31的尺寸,且第一连接线31和/或第二连接线32为多路信号线,第二连接线32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第一连接线31的单位长度电阻。

控制电路板2在显示模组中能够控制各电元器件动作,其中即包括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具体地,控制电路板2通过连接线组件与显示组件电连接,以实现对显示组件的控制。

对比于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较大尺寸的连接线,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线组件分为三部分:第一连接线31、第二连接线3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的转接结构33。图1展示了第一连接线31、第二连接线32、转接结构33在显示组件背面的结构,第一连接线31一端连接转接结构33,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板2,第二连接线32一端连接转接结构33,另一端连接显示组件,实现了控制电路板2与显示组件的物理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至少一种为多路信号线,且第二连接线32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第一连接线31的单位长度电阻,能够保证信号的正常传递。

在显示模组的组装中,显示组件和控制电路板2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前后设置,即控制电路板2相对位于显示模组的背面。上述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的转接结构33固定于显示组件的背面,而第二连接线32用于连接显示组件,则第二连接线32会在显示模组的边缘发生弯折以连接位于显示组件背面的转接结构33和显示组件。为了减小整个显示模组边缘位置的厚度,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二连接线32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线31的尺寸,能够有效降低显示模组在边缘位置的厚度。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显示组件与控制电路板2之间通过连接线组件连接,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均选用多端连接线,且在保证电阻的情况下,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减小第二连接线32的尺寸,使第二连接线32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线31,有效降低整个显示模组边缘位置的厚度,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超薄化制造。

其中,上述转接结构33固定于显示组件的背面,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如图4中转接结构33通过双面胶332粘贴于显示组件的背面,此处的双面胶332可以为导热绝缘石墨片双面胶,也可以是普通的绝缘双面胶,这种连接方式简单方便,且能够保持结构内腔的整洁;或者,如图2、5或6中转接结构33通过螺钉331与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在显示组件的背面打孔;或者,转接结构33通过卡接组件与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转接结构33通过卡接组件与显示组件连接时,卡接组件可以是任一种能够实现卡接的结构,例如环形卡接、悬臂卡接都可以,且卡接组件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于拆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第一连接线31和第二连接线32均选用多路信号线,且第二连接线32每路的单位长度电阻小于第一连接线31每路的单位长度电阻。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生产组装中,可以先组装转接结构33、第二连接线32与显示组件的连接结构,在后期再进行转接结构33与第一连接线31、控制电路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组装。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线3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平行于显示组件的背面以连接转接结构33,第二连接部平行于显示组件的侧边以连接显示组件。

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上述转接结构33,因此,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显示组件的背面,且以平行于显示组件背面的形式设置。第二连接部垂直于第一连接部,自第一连接部远离转接结构33的一端延伸至显示组件,具体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显示组件相对于前后面的侧边,以平行于显示组件侧边、垂直于显示组件前后面的形式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线31为实体结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处可能并不是严格的直角结构,此处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垂直关系指的是二者的延伸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其中,第二连接线32的第二连接部与显示组件插接、锡焊或各项异性导电胶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如图2、4、5或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结构和背光源结构;其中,背光源结构设置于显示组件的一侧面;控制电路板2、第一连接线31、转接结构33以及第二连接线32设置于显示面板结构的背面,且第二连接线32分别与显示面板结构和背光源结构相连接。

如上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线32的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背光源结构和显示面板结构相连接,以使控制电路板2通过第一连接线31、转接结构33、第二连接线32与背光源结构电连接、与显示面板结构电连接。

具体地,显示面板结构包括显示面板111以及沿显示面板111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显示面板111背面的光学膜112、导光板113、反射片114以及背板115;显示面板111与第二连接线32相连接,转接结构33安装于背板115背离反射片114的一面。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结构与第二连接线32之间设置有相连接的连接电路板131和柔性电路板132;其中,连接电路板131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线32;柔性电路板132用于连接显示面板结构。

具体到显示组件整个结构中,连接电路板131设置于显示组件的背面,即背板115背离反射片114的一面;柔性电路板132设置于显示组件的背面。连接电路板131与柔性电路板132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线连接,在显示组件侧边预设有用于柔性连接线走线的凹槽。如图5所示,连接电路板131设置于第二连接线32的弯折处与第二连接线32实现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132设置于连接电路板131的一侧与连接电路板131实现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132沿显示面板结构的厚度方向延伸至显示面板结构的前面与显示面板111电性连接。

另外,显示面板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结构侧面的显示外框116,显示外框116的一部分平行于显示面板111背离光学膜112的一侧并沿显示面板111的边缘颜色将显示面板111的边缘包覆,显示外框116另一部分垂直于显示面板111包覆于显示面板结构的侧面并将背光源结构包覆在内,沿整个显示组件的侧面包覆。

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源结构包括自显示面板结构侧面向外依次设置的光源121、背光背板122以及背光框架123;其中,光源121连接第二连接线32,背光框架123外侧预设有用于柔性电路板132走线的安装凹槽。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线32的第二连接部的端部与光源121相连接,实现控制电路板2与光源121之间的电性连接。

优选地,连接电路板131背离显示面板结构的一侧设置有覆盖连接电路板131的保护盖14。如图5所示,连接电路板131在显示面板111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连接线32的第二连接部以及部分第一连接部在显示面板111上的投影,依照上述第二连接线32与连接电路板131以及光源121的连接方式,保护盖14不但能够保护连接电路板131,还能够覆盖第二连接线32与连接电路板131、光源121的连接区域,起到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上述保护盖14位于整个显示组件侧面的部分与上述显示前框116相抵接。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思路,如图6和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整机前框4、整机后壳5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显示模组;其中,整机前框4和整机后壳5可扣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安装显示模组的容纳腔,且整机前框4设置有用于露出显示模组正面的窗口。

其中,整机前框4和整机后壳5的连接处位于显示模组的侧边。如图所示,由于上述显示模组的结构能够具有较为轻薄的边缘,所以,整机前框4和整机后壳5的连接处也较为轻薄,降低了整个显示装置边缘厚。

如图7所示为一种具体的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的底部还设置有底座6。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