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4444发布日期:2020-05-22 16:41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教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



背景技术: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成为数据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到来,海量数据分析处理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挑战,同时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遇,有助于进一步地提升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目前我国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第四阶段,即知识共享和信息共享的智能化时代。然而目前的校园生态管理平台很多不足之处,如传统的校园生态管理平台、应用数据孤岛、系统集成难度大、新应用接入时对原系统的整合分析难度大、老系统升级难、大数据技术运用不够带来的智能化不足,现有生态管理平台缺少整体的用户行为采集、大数据分析能力,不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主要完成各自业务处理,各系统用户操作行为要么没采集,要么采集不执行统一标准,要么没有介入大数据分析体系,造成智能化基础信息缺失,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建立用户行为采集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来支撑智能化的需求。

2、现有应用系统没有统一的业务处理接口,各应用系统集成难度大,给各部门的协作业务处理带来困难,学校开发技术平台、数据库、通信协议、运行环境不一样,没有统一的业务接口,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大,需要一个统一的业务处理接口管理方式和消息通信机制,来完成系统信息的通信。

3、学校应用系统和资源越来越多,没有统一的开发性平台,更新维护困难,随着学校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需要智能化的校园信息环境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提供面向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和扩展,通过开放性的平台进行持续改进,并能够实现更加方便的系统维护、管理、信息通信。

4、现有系统缺乏数据标准,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造成数据孤岛难消除,部门间协同难度加大,由于数据缺乏标准,现有的系统无法提供相互数据交换的功能,这使得某些数据需要跨部门使用时,还依赖于手工的传递或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半手工的传递。这种低效率的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各部门及时获取需要其他部门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进行跨应用的业务流程系统建设,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规范,实现校园数据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由数据储存服务器、数据应用服务器、数据分析服务器、智能化管理服务器和智能引擎中心构成,所述数据储存服务器包含师生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料数据库、学习文库和视频监控数据库,为全体师生提供信息查询和验证服务,教学资料查询和下载服务,学习资料查询和下载服务,视频监控查询服务,所述数据应用服务器包含教学模块、作业模块、考试模块和图书管理模块,为全体师生提供教学信息化服务,提供作业发放审批服务,为用户提供无纸化考试、考试信息服务,图书阅读服务,所述智能化管理服务器包含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块、安防报警模块、环境监控模块、校园广播模块和校园通管理模块,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教室分管、紧急情况预警、空气环境监测、校园广播播报和在线进行一卡通充值、挂失与认领服务。

优选的,所述教学模块包含视频回放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所述生活保障模块包含宿舍分管模块和考勤管理模块,所述考试模块包含考试信息查询模块和成绩查询模块,所述图书管理模块包含图书资料查询模块和电子图书阅读模块。

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服务器由考试阅卷模块、作业审批模块、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模块、教师综合水平测试模块和师生信息认证模块组成,考试阅卷模块为用户通过试卷的批阅和上传服务,作业审批模块为教师提供审批平台服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模块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定服务,教师综合水平测试模块为教师提供综合水平测定服务,师生信息认证模块为全体师生提供身份、职务信息的查询和认证服务。

优选的,所述校园通管理模块包括线上充值、在线阅读和资料查询、互娱互动交流服务。

优选的,所述智能引擎中心由数据云防火墙、网络管理系统、智能交互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和云端服务器组成,且智能引擎中心是为智能控制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的,是连接、汇聚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分析数据库服务器和综合分析计算集群各种信息的枢纽,数据云防火墙为数据库提供安全保障,网络管理系统为用户通过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智能交互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自然交互与共享,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对校园的公共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

优选的,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大数据处理模块,所述大数据处理模块为以中央处理器为运行载体、以olap(在线分析处理)系统为底层计算框架的大数据批处理系统,所述大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设有数据储存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大数据整合服务平台搭建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而智能化应用系统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基于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数字化、制度化、规范化,决策智能化、民主化、科学化;该种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与大数据管理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接口,实现信息标准化整合,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改进办学条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确保信息通讯安全、高效、完整以及及时,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数据分析服务器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智能引擎中心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终端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由数据储存服务器、数据应用服务器、数据分析服务器、智能化管理服务器和智能引擎中心构成,所述数据储存服务器包含师生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料数据库、学习文库和视频监控数据库,为全体师生提供信息查询和验证服务,教学资料查询和下载服务,学习资料查询和下载服务,视频监控查询服务,所述数据应用服务器包含教学模块、作业模块、考试模块和图书管理模块,为全体师生提供教学信息化服务,提供作业发放审批服务,为用户提供无纸化考试、考试信息服务,图书阅读服务,所述智能化管理服务器包含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块、安防报警模块、环境监控模块、校园广播模块和校园通管理模块,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教室分管、紧急情况预警、空气环境监测、校园广播播报和在线进行一卡通充值、挂失与认领服务,所述教学模块包含视频回放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所述生活保障模块包含宿舍分管模块和考勤管理模块,所述考试模块包含考试信息查询模块和成绩查询模块,所述图书管理模块包含图书资料查询模块和电子图书阅读模块,所述数据分析服务器由考试阅卷模块、作业审批模块、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模块、教师综合水平测试模块和师生信息认证模块组成,考试阅卷模块为用户通过试卷的批阅和上传服务,作业审批模块为教师提供审批平台服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模块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定服务,教师综合水平测试模块为教师提供综合水平测定服务,师生信息认证模块为全体师生提供身份、职务信息的查询和认证服务,所述校园通管理模块包括线上充值、在线阅读和资料查询、互娱互动交流服务,所述智能引擎中心由数据云防火墙、网络管理系统、智能交互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和云端服务器组成,且智能引擎中心是为智能控制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的,是连接、汇聚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分析数据库服务器和综合分析计算集群各种信息的枢纽,数据云防火墙为数据库提供安全保障,网络管理系统为用户通过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智能交互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自然交互与共享,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对校园的公共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大数据处理模块,所述大数据处理模块为以中央处理器为运行载体、以olap(在线分析处理)系统为底层计算框架的大数据批处理系统,所述大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设有数据储存中心。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