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17103发布日期:2020-09-23 01:4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包含软性载体膜层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发展,利用显示面板作为显示界面的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及智能型手机等,普及于消费市场已久。为了缩小装置尺寸及因应窄边框的设计趋势,许多显示面板与其控制元件分别被配置于机体的前侧及后侧,且借由弯折并延伸于所述前侧与后侧之间的软性载体膜层而相互连接。在此种配置方式之下,软性载体膜层的非弯折区段一般借由双面胶而胶合于机体,然而软性载体膜层因弯折而产生的应力容易使双面胶在高温高湿的状态下分离于软性载体膜层或机体。若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在软性载体膜层的弯折区段以填胶的方式来加强胶合力,则胶材可能溢流至双面胶处而使双面胶丧失黏性,或溢流至装置的其他部位而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可使软性载体膜层稳固地设置于承载主体。

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包括一承载主体、一软性载体膜层、一双面胶及一胶层。软性载体膜层包括一第一接合区段、一第二接合区段及一弯折区段。第一接合区段及第二接合区段分别配置于承载主体的相对两侧,弯折区段连接于第一接合区段与第二接合区段之间。软性载体膜层具有相对的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内表面在弯折区段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软性载体膜层上具有一显示层。至少部分显示层在第二接合区段连接外表面。双面胶设置于第一接合区段与承载主体之间。胶层在弯折区段设置于内表面与承载主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区段沿一第一方向从第二接合区段往第一接合区段延伸,至少一第一凹槽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凹槽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内表面在弯折区段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至少一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性载体膜层具有两边缘区域,至少一第一凹槽位于两边缘区域之间,至少一第二凹槽位于至少一边缘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内表面在弯折区段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至少一第二凹槽从弯折区段往第二接合区段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胶层包括至少两胶合部,至少两胶合部分别位于内表面上的不同位置且彼此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区段沿一第一方向从第二接合区段往第一接合区段延伸,至少两胶合部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分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胶层包括至少两胶合部,至少两胶合部分别位于内表面上的不同位置,且至少两胶合部的材质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设备更包括一膜层,其中膜层配置于第一接合区段,双面胶设置于膜层,膜层的一末端朝向弯折区段,至少一第一凹槽与膜层的末端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设备更包括一膜层,其中膜层配置于第一接合区段,双面胶设置于膜层,膜层具有至少一第三凹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区段沿一第一方向从第二接合区段往第一接合区段延伸,至少一第三凹槽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区段沿一第一方向从第二接合区段往第一接合区段延伸,弯折区段包括一第一子区段及一第二子区段,第一子区段连接于第二接合区段与第二子区段之间,第二子区段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子区段沿第二方向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主体具有一端面,端面朝向弯折区段且不位于弯折区段所形成的一凹陷空间内,胶层设置于端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胶层的体积为软性载体膜层与承载主体之间的可填充空间的体积的50%~7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主体具有一端面及从端面延伸出的一凸出部,端面朝向弯折区段且不位于弯折区段所形成的一凹陷空间内,至少部分凸出部位于凹陷空间内,胶层设置于凸出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区段沿一第一方向从第二接合区段往第一接合区段延伸,内表面在弯折部形成一凹弧面,凹弧面的曲率半径为r,胶层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πr/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性载体膜层在该弯折区段具有至少一穿孔。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中,除了利用双面胶将软性载体膜层的接合区段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更利用胶层将软性载体膜层的弯折区段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以稳固地对软性载体膜层的整体进行固定,如此可避免接合区段因弯折区段的弯折应力而分离于承载主体。此外,软性载体膜层在其弯折区段具有可在特定方向上限制胶材的流动范围的凹槽,故可避免胶材溢流至双面胶处而使双面胶丧失黏性的情况发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图。

图2a及图2b绘示图1的软性载体膜层胶合至承载主体的流程。

图3是图2a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软性载体膜层增设第二凹槽。

图5绘示图4的软性载体膜层增设更多第二凹槽。

图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胶材以分段的方式提供于软性载体膜层上。

图7绘示对应于图6所示结构的显示设备。

图8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胶材以分段的方式提供于软性载体膜层上。

图9绘示对应于图8所示结构的显示设备。

图10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性载体膜层上具有不同材质的胶材。

图11绘示图10的胶材流动并固化而形成胶层。

图1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性载体膜层上具有不同材质的胶材。

图13绘示图12的胶材流动并固化而形成胶层。

图14绘示图3的膜层增设第三凹槽。

图15绘示本图3的弯折区段的局部加宽。

图1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显示设备

110:承载主体

110c:端面

110d:凸出部

120:软性载体膜层

120a:内表面

120a1:第一凹槽

120b:外表面

120c、120c’、120c”:第二凹槽

122:第一接合区段

122a:保护膜层

124:第二接合区段

126:弯折区段

126a:第一子区段

126b:第二子区段

128:显示层

140、140a、140b、174:胶层

140’、1401’、1402’、1403’、1404’、1405’:胶材

1401、1402、1403、1404、1405:胶合部

150:膜层

150a:末端

150b:第三凹槽

160:双面胶

170:支撑膜层

172:支撑材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曲率半径

s:凹陷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00包括一承载主体110、一软性载体膜层120、一胶层140、两膜层150及一双面胶160。软性载体膜层120由绝缘膜、金属膜等构成且其上有电路元件及显示介质(如后述的显示介质132)。软性载体膜层120包括一第一接合区段122、一第二接合区段124及一弯折区段126。第一接合区段122及第二接合区段124分别配置于承载主体110的相对两侧,弯折区段126连接于第一接合区段122与第二接合区段124之间。

软性载体膜层120具有相对的一内表面120a及一外表面120b。软性载体膜层120上具有一显示层128,显示层130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第二接合区段124连接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外表面120b。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层128可延伸至弯折区段126,且更可延伸至第一接合区段122,本发明不对显示层128在软性载体膜层120上的位置加以限制。显示层130包括配置于第二接合区段124上的一显示介质132、一保护盖板134及胶合于显示介质132与保护盖板134之间的一胶层136,保护盖板134为软性保护膜层。膜层150的材质例如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两膜层150分别配置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第一接合区段122及第二接合区段124。一支撑膜层170位于承载主体110与第二接合区段124上的膜层150上,支撑膜层170包括一支撑材172及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材172与膜层150之间的一胶层174。双面胶160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第一接合区段122处的膜层150与承载主体110之间,且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材172与主体110之间。胶层140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与承载主体110之间,且胶层140亦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第二接合区段124与承载主体110之间。第一接合区段122上具有一保护膜层122a。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除了利用双面胶160将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第一接合区段122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更利用胶层140将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及第二接合区段124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以稳固地对软性载体膜层120的整体进行固定,如此可避免第一接合区段122因弯折区段126的弯折应力而分离于承载主体110。

图2a及图2b绘示图1的软性载体膜层胶合至承载主体的流程。在制作显示设备100的过程中,可如图2a所示提供胶材140’于尚未弯折的软性载体膜层120上,接着如图2b所示将软性载体膜层120往上弯折至图1所示状态,使胶材140’因软性载体膜层120的推挤而往承载主体110的上下两侧流动。本实施例的胶材140’例如是热固化胶材,在上述过程中,可逐步加热胶材140’而使其固化成图1所示的胶层140。所述热固化胶材较佳为低温热固化胶材。在其他实施例中,胶材140’可为光固化胶材或湿气固化胶材等其他种类的胶材,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图3是图2a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3,本实施例的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在弯折区段126具有多个第一凹槽120a1。弯折区段126沿一第一方向d1从第二接合区段124往第一接合区段122延伸,各第一凹槽120a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且这些第一凹槽120a1沿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借此配置方式,第一凹槽120a1可在第一方向d1上限制胶材140’的流动范围,以避免胶材140’溢流至双面胶160处而使双面胶160丧失黏性的情况发生。此外,第一凹槽120a1可在第二方向d2上导引胶材140’流动,使胶材140’均匀分布。

请参考图1,进一步而言,膜层150的一末端150a朝向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且最靠近膜层150的第一凹槽120a1与膜层150的末端150a之间具有间距。借此,除了第一凹槽120a1具有限制胶材140’流动的作用,膜层150的末端150a亦具有进一步限制胶材140’流动的作用。此外,第一凹槽120a1的相对两末端(即图3所示的第一凹槽120a1的左右两端)亦有限制胶材140’流动的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0a1的延伸方向可不垂直于第一方向d1,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在弯折区段126可具有沿其他方向延伸的凹槽,以下借由图式对此举例说明。

图4绘示图3的软性载体膜层增设第二凹槽。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在弯折区段126可如图4所示具有多个第二凹槽120c,各第二凹槽120c沿第一方向d1延伸。具体而言,这些第一凹槽120a1位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两边缘区域1201之间,这些第二凹槽120c分别位于两边缘区域1201,以借由这些第二凹槽120c对胶材140’的流动范围的限制来避免胶材140’从两边缘区域1201溢流至软性载体膜层120外。

图5绘示图4的软性载体膜层增设更多第二凹槽。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在弯折区段126可如图5所示具有更多第二凹槽120c’、120c”,第二凹槽120c’、120c”从弯折区段126(标示于图1)往第二接合区段124(标示于图1)延伸,使胶材140’借由第二凹槽120c’、120c”的导引而往第二接合区段124流动。第二凹槽120c’例如是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交会于部分第一凹槽120a1,第二凹槽120c”例如是沿倾斜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这些第二凹槽120c,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延伸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胶材140’的用量,可在软性载体膜层120上以分段的方式来提供胶材140’,以下借由图式对此举例说明。

图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胶材以分段的方式提供于软性载体膜层上。图7绘示对应于图6所示结构的显示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以分段的方式在软性载体膜层120上提供胶材1401’、1402’。在软性载体膜层120借由胶材1401’、1402’而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之后,由胶材1401’、1402’固化而成的胶层140a如图7所示包括两胶合部1401、1402,两胶合部1401、1402分别位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上的不同位置且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分离。

图8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胶材以分段的方式提供于软性载体膜层上。图9绘示对应于图8所示结构的显示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以分段的方式在软性载体膜层120上提供胶材1401’、1402’、1403’。在软性载体膜层120借由胶材1401’、1402’、1403’而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之后,由胶材1401’、1402’、1403’固化而成的胶层140b如图9所示包括三胶合部1401、1402、1403,三胶合部1401、1402、1403分别位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上的不同位置且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分离。

如上述般使胶层分为彼此具有间距的多个胶合部,可提供胶材更多的流动空间,故亦具有防止胶材溢流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胶材可包含更多数量的彼此分离的胶合部,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此外,在前述实施例中,胶层为单一材质,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以下借由图式对此举例说明。

图10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性载体膜层上具有不同材质的胶材。图11绘示图10的胶材流动并固化而形成胶层。需说明的是,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11未将软性载体膜层120绘示为弯折并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然此仅为示意,实际上在软性载体膜层120弯折并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如图1所示的软性载体膜层120的状态)之后,才会形成图11所示的胶层140c。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软性载体膜层120上提供不同材质的胶材1404’、1405’。在软性载体膜层120借由胶材1404’、1405’而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110之后,由胶材1404’、1405’固化而成的部分胶层140c如图11所示包括两胶合部1404、1405,两胶合部1404、1405分别位于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上的不同位置而沿垂直于第二方向d2依序排列,且两胶合部1404、1405的材质不同。

进一步而言,若软性载体膜层120在胶合部1404所在处的走线较靠近内表面120a而较远离外表面120b(如图1所标示),则胶合部1404可选用硬度较高的材质,以抵抗软性载体膜层120弯折而作用于所述走线的挤压力。反之,若软性载体膜层120在胶合部1404所在处的走线较靠近外表面120b(如图1所标示)而较远离内表面120a,则胶合部1404可选用硬度较低的材质,以避免因胶合部1404过硬而使软性载体膜层120弯折后作用于所述走线的张力过大。类似地,若软性载体膜层120在胶合部1405所在处的走线较靠近内表面120a而较远离外表面120b(如图1所标示),则胶合部1405可选用硬度较高的材质,以抵抗软性载体膜层120弯折而作用于所述走线的挤压力。反之,若软性载体膜层120在胶合部1405所在处的走线较靠近外表面120b(如图1所标示)而较远离内表面120a,则胶合部1405可选用硬度较低的材质,以避免因胶合部1405过硬而使软性载体膜层120弯折后作用于所述走线的张力过大。

图1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性载体膜层上具有不同材质的胶材。图13绘示图12的胶材流动并固化而形成胶层。图12及图13所示实施例与图10及图11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在图12中配置了更多量的胶材1405’,使得胶材1404’、1405’固化而成的胶合部1404、1405如图13所示彼此相连。

图14绘示图3的膜层增设第三凹槽。图14所示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图14的膜层150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50b。各第三凹槽150b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这些第三凹槽150b沿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借由第三凹槽150b的设置,可进一步在膜层150处限制胶材140’的流动。

图15绘示本图3的弯折区段的局部加宽。图15所示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图15的软性载体膜层150的弯折区段126包括一第一子区段126a及一第二子区段126b,第一子区段126a连接于第二接合区段124(如图1所标示)与第二子区段126b之间,且第二子区段126b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大于第一子区段126a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借此,更可确保胶材140’不会溢流至软性载体膜层120外。

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例如是借由雷射加工局部地移除软性载体膜层的30%~70%的厚度而形成,或是借由在软性载体膜层上形成虚设(dummy)的走线而形成,或是借由紫外光照射、雷射光照射、电浆处理、氟素涂布等表面处理方式而形成的表面微结构,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亦可借由相同或相似于此的方式而形成。

请参考图1,承载主体110具有一端面110c及从端面110c延伸出的一凸出部110d,端面110c朝向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且不位于弯折区段126所形成的一凹陷空间s内,至少部分凸出部110d位于凹陷空间s内,胶层140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凸出部110d。借由在承载主体110的端面110c增设凸出部110d,可增加整体结构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处的结构强度。从而,胶层140具有适当硬度即可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举例来说,本实施例的胶层的杨氏系数例如介于1mpa与20gpa之间。

图1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图。图16所示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图16的承载主体110未在其端面110c增设凸出部110d,胶层140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端面110c。相应地,胶层140的杨氏系数例如介于1gpa与20gpa之间而具有较高的硬度,以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处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端面110c可如图16所示为平面或为弧面,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在前述任一实施例中,胶材140’的黏度例如介于3000cp与30000cp之间以使其易于操作。胶材140’的黏度亦可介于100cp与3000cp之间,并对其进行微加工或局部紫外光照射等表面前处理,以使其易于操作。此外,若胶材140’含有挥发性溶剂,则可预先在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弯折区段126形成孔径例如为1~50微米的多个穿孔,使挥发性溶剂能够透过所述穿孔而逸散出。

此外,可依据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宽度、软性载体膜层120与承载主体110之间的间距、弯折区段126的曲率等条件来估计胶材140’所需用量。举例来说,胶层140的体积例如为软性载体膜层120与承载主体110之间的可填充空间的体积的50%~70%。更具体而言,软性载体膜层120的内表面120a在弯折部126形成一凹弧面,此凹弧面的曲率半径为r(标示于图1),半径r可估计为图1所示的第一接合区段122与第二接合区段124的间距的二分之一。胶层140沿第一方向d1的延伸长度例如大于等于πr/2,使胶层140在弯折部126处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并且,相较于图1所示设有凸出部110d的情况,在图16所示的未设有凸出部110d的情况下,可增加胶材140’的用量以提升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显示设备中,除了利用双面胶将软性载体膜层的接合区段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更利用胶层将软性载体膜层的弯折区段以胶合的方式设置于承载主体,以稳固地对软性载体膜层的整体进行固定,如此可避免接合区段因弯折区段的弯折应力而分离于承载主体。此外,软性载体膜层在其弯折区段具有可在特定方向上限制胶材的流动范围的凹槽,故可避免胶材溢流至双面胶处而使双面胶丧失黏性的情况发生。另外,软性载体膜层上的膜层亦可具有在特定方向上限制胶材的流动范围的凹槽,且软性载体膜层的弯折区段可局部加宽,以进一步避免胶材溢流。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