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74328发布日期:2020-10-20 13:0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课堂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教学板即从事教育行业书写演示所使用的器具,通常教学板是放置在教室中或会议室中的板面,用粉笔或者水性笔书写内容,起到讲解演示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板只能是固定大小的板块,如此一来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所书写的内容便很有限了,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且目前使用的教学板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话,对于后排的学生来说,观看不便,不利于学生的教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包括底座、平衡板、升降装置、支撑板、教学板,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可锁止的减震万向轮,所述平衡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两侧,所述平衡板包括固定板、移动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板的内部中空,所述移动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内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丝杆、控制手柄、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固定连接一侧的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侧的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其外侧,所述控制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设置在所述固定板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丝杆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杆的上方,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侧壁,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反方向的螺纹,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上均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滑座,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二丝杆的表面对称分布的滑座通过连接杆交错连接,所述连接杆于所述滑座之间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相交处通过连接轴固定安装,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导轨,所述教学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教学板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导槽。

进一步,所述导轨设置有三组,三组所述导轨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教学板包括第一教学板、第二教学板、第三教学板,所述第一教学板的后壁一侧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教学板的前壁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对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教学板的后壁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同一侧设置有第三磁铁,所述第三教学板的前壁与所述第三磁铁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四磁铁,所述第四磁铁与所述第三磁铁相互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教学板未设置第一磁铁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把手。

进一步,所述第三教学板于所述第一把手相对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把手。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设置有绞轴,所述绞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板的顶端设置有扣件,所述扣件包括扣板、支杆,所述扣板的底部铰接在所述限位板的顶端,所述支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教学板的顶部,所述扣板与所述支杆相互配合。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升降装置,方便对教学板的高度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保证了后排的学生也能够看清教学板,方便了学生的教学,并且升降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通过设置了平衡板,保证了升降装置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了支撑板出现摇晃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组教学板,极大方便了老师的使用,书写整版不需要进行擦除,通过拉开第一教学板与第三教学板,方便再次进行书写,从而方便了学生做笔记,提高学生的上课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教学板的两侧设置限位板,对教学板进行了有效的限位,当需要对其进行打开时,限位板还对教学板提供了支撑的功能,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教学板打开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教学板及支撑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教学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平衡板、3升降装置、4支撑板、5教学板、11万向轮、21固定板、22移动板、31第一丝杆、32控制手柄、33第二丝杆、34第一轴承、35第二轴承、36滑座、37连接杆、38连接轴、41导轨、51导槽、52第一教学板、53第二教学板、54第三教学板、55第一磁铁、56第二磁铁、57第三磁铁、58第四磁铁、6第一把手、7第二把手、42安装板、43限位板、44扣件、45扣板、46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包括底座1、平衡板2、升降装置3、支撑板4、教学板5,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可锁止的减震万向轮11,所述平衡板2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两侧,所述平衡板2包括固定板21、移动板22,所述固定板2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板21的内部中空,所述移动板22设置在所述固定板21的内部,所述升降装置3包括第一丝杆31、控制手柄32、第二丝杆33,所述第一丝杆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34,所述第一轴承34固定连接一侧的所述固定板21,所述第一丝杆31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侧的所述固定板21并延伸至其外侧,所述控制手柄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31设置在所述固定板21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丝杆33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杆31的上方,所述第二丝杆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承35,所述第二轴承35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22的侧壁,所述第一丝杆31与所述第二丝杆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反方向的螺纹,所述第一丝杆31与所述第二丝杆33上均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滑座36,所述第一丝杆31与所述第二丝杆33的表面对称分布的滑座36通过连接杆37交错连接,所述连接杆37于所述滑座36之间铰接,两个所述连接杆37的相交处通过连接轴38固定安装,所述支撑板4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3的上方,所述支撑板4的下表面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22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导轨41,所述教学板5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的上方,所述教学板5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导轨41相配合的导槽51。

进一步,所述导轨41设置有三组,三组所述导轨41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板4的上表面,所述教学板5包括第一教学板52、第二教学板53、第三教学板54,所述第一教学板52的后壁一侧设置有第一磁铁55,所述第二教学板53的前壁与所述第一磁铁55相对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56,所述第一磁铁55与所述第二磁铁56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教学板53的后壁与所述第一磁铁55相同一侧设置有第三磁铁57,所述第三教学板54的前壁与所述第三磁铁57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四磁铁58,所述第四磁铁58与所述第三磁铁57相互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教学板52未设置第一磁铁55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把手6。

进一步,所述第三教学板54于所述第一把手6相对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把手7。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4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安装板42,所述安装板42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43,所述限位板43的底部设置有绞轴,所述绞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42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板43的顶端设置有扣件44,所述扣件44包括扣板45、支杆46,所述扣板45的底部铰接在所述限位板43的顶端,所述支杆46设置在所述第二教学板53的顶部,所述扣板45与所述支杆46相互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使用的课堂教学装置,使用时将底部的万向轮锁止,通过旋转控制手柄,从而调节教学板的高度,将教学板调节为合适高度,之后开始使用,当第一教学板上已经书写完成之后,打开一侧的限位板,通过第一把手拉动第一教学板,直至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后,开始书写在第二教学板上,之后打开另一侧的限位板,通过第二把手拉动第三教学板,使用第三教学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