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3653发布日期:2021-07-27 15:3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火箭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型火箭用稳定保护塔。



背景技术:

卫星是国家战略首要资源,且现有许多军事发烧友喜欢研究制作可以发射的火箭模型,但火箭模型造价昂贵,且模型发射时若出现角度偏差将会导致模型发射方向偏差,造成模型无法顺利升空造成模型损坏,甚至可能造成火箭冲向人群或居民区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以解决模型火箭在发射时因重心不稳造成角度偏移造成航道偏离甚至坠毁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包括底托、支撑柱、稳定板、发射场、充气装置、移动轮组件,所述底托左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拖钩,且底托顶部开设有立槽,所述立槽中心呈贯通设置,且立槽底部设有火焰引导口,所述火焰引导口右侧内壁中轴承连接有气动转轴,且火焰引导口右侧外壁上轴承连接有动力转杆,同时动力转杆一端延伸至火焰引导口右侧内壁中并与气动转轴轴心啮合连接,所述底托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充气装置,且充气装置左侧与动力转杆贯穿连接,所述底托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且底托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轮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内部设有内置气道,且内置气道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同时内置气道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气道,所述支撑柱左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稳定板,且稳定板右侧与连接气道贯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板中心开设有稳定口,且稳定板内部设有环形气道,同时环形气道与连接气道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口上开设有活动齿槽,且活动齿槽内活动连接有稳定柱,所述稳定柱内部呈空心结构,且稳定柱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管,同时伸缩管末端与环形气道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柱柱身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且限位板底部与稳定口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稳定柱顶部设有顶球,且顶球为橡胶材质,同时顶球表明开设有孔洞,所述稳定柱内部设有移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备板、驱动扇,所述设备板内部呈空心结构,且设备板顶部轴承连接有驱动扇,所述设备板内部轴承连接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两端延伸至活动齿槽内,同时转动杆两端固定连接有齿盘,所述转动杆杆身中段开设有螺纹槽,且螺纹槽与驱动扇啮合连接,所述设备板板身上开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装置四角固定连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末端与底托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充气装置右侧内壁中设有进气口,且充气装置内部设有气腔,所述气腔上下两端设有密封滑槽,所述气腔底部的密封滑槽内轴承连接有螺杆,且密封滑槽内活动连接有压缩板,所述充气装置左侧内壁中设有单向出气阀门,且充气装置内壁中设有导气道,同时单向出气阀门与导气道贯穿连接,所述导气道上固定连接有导气管,且导气管延伸至充气装置外。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压缩板正面底部中心开设有螺杆通孔,且螺杆通孔内与螺杆贯穿连接,所述压缩板正面顶部左侧开设有转向柱开口,且转向柱开口中活动连接有转向柱,所述压缩板正面设有单向活门,且压缩板背面内壁中轴承连接有驱动杆。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驱动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盘,且驱动杆杆身上设有螺纹,所述转向柱底部开设有齿槽,且齿槽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所述驱动齿盘活动连接于齿槽内并与驱动齿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开口顶部设有顶啮合螺纹,且螺杆开口底部的压缩板两侧内壁中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活动连接有底板,且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啮合螺纹块,所述啮合螺纹块中的螺纹与顶啮合螺纹呈相反设置,所述底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导轮组,且底板左侧内壁上设有侧啮合螺纹,同时侧啮合螺纹与驱动杆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轮组件包括通气管、支柱,所述支柱内侧之间贯穿连接有通气管,且支柱内壁上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活动连接有活动舱板,且密封槽底部的支柱内固定连接有底舱板,所述底舱板与活动舱板之间形成压缩舱,所述密封槽与底舱板之间的支柱内壁中设有输气管,且输气管末端固定连接有伸缩地插,所述支柱右侧内壁上设有放气装置,且支柱底部转动连接有移动轮。

进一步的,所述放气装置包括螺槽、放气杆,所述螺槽内啮合连接有放气杆,且放气杆内部呈空心结构,同时放气杆左端杆身内壁上设有出气口,所述放气杆杆身上设有螺纹,且放气杆左端固定连接有拧动盘,同时放气杆右侧贯穿连接有密封盘,所述密封盘内部呈空心结构,且密封盘内侧内壁上开设有放气口。

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立槽和气动转轴,利用立槽稳定模型火箭保持稳定并利用模型火箭发射产生的气流带动气动转轴旋转,实现充气装置提供动力的效果。

(2)通过设有稳定板,利用其中的稳定口和稳定柱防止模型火箭发生偏移,同时在模型火箭发射后稳定柱将向稳定板内部收缩且顶球中喷射出气流,实现保证模型火箭静止和发射时保证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底托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稳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充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压缩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压缩板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转向柱底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移动轮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3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底托、101-拖钩、102-立槽、103-火焰引导口、104-气动转轴、105-动力转杆、2-支撑柱、201-内置气道、202-连接气道、3-稳定板、301-环形气道、302-稳定口、303-伸缩管、304-稳定柱、305-限位板、306-弹簧、307-顶球、308-活动齿槽、309-移动装置、310-设备板、311-通气孔、312-转动杆、313-齿盘、314-螺纹槽、315-驱动扇、4-发射场、5-充气装置、501-进气口、502-固定座、503-气腔、504-密封滑槽、505-螺杆、506-单向出气阀门、507-导气道、508-导气管、509-压缩板、510-螺杆通孔、511-转向柱开口、512-转向柱、513-单向活门、514-驱动杆、515-驱动齿盘、516-齿槽、517-驱动齿、518-顶啮合螺纹、519-活动槽、520-底板、521-导轮组、522-啮合螺纹块、523-侧啮合螺纹、6-移动轮组件、601-通气管、602-压缩舱、603-密封槽、604-底舱板、605-活动舱板、606-移动轮、607-输气管、608-伸缩地插、609-放气装置、610-螺槽、611-放气杆、612-出气口、613-拧动盘、614-密封盘、615-放气口、616-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13所示:一种模型火箭发射用稳定保护塔,包括底托1、支撑柱2、稳定板3、发射场4、充气装置5、移动轮组件6,其中,底托1左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拖钩101,且底托1顶部开设有立槽102,立槽102中心呈贯通设置,且立槽102底部设有火焰引导口103,火焰引导口103右侧内壁中轴承连接有气动转轴104,且火焰引导口103右侧外壁上轴承连接有动力转杆105,同时动力转杆105一端延伸至火焰引导口103右侧内壁中并与气动转轴104轴心啮合连接,底托1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充气装置5,且充气装置5左侧与动力转杆105贯穿连接,底托1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且底托1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轮组件6。

其中,支撑柱2内部设有内置气道201,且内置气道201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508,同时内置气道201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气道202,支撑柱2左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稳定板3,且稳定板3右侧与连接气道202贯穿连接。支撑柱2起到固定稳定板3的效果并利用内置气道201和连接气道202为稳定板3内部提供气流的效果。

其中,稳定板3中心开设有稳定口302,且稳定板3内部设有环形气道301,同时环形气道301与连接气道202固定连接,稳定口302上开设有活动齿槽308,且活动齿槽308内活动连接有稳定柱304,稳定柱304内部呈空心结构,且稳定柱304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管303,同时伸缩管303末端与环形气道301固定连接,稳定柱304柱身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05,且限位板305底部与稳定口302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306,稳定柱304顶部设有顶球307,且顶球307为橡胶材质,同时顶球307表明开设有孔洞,稳定柱304内部设有移动装置309。伸缩管303与环形气道301连接为稳定柱304提供气流使移动装置309运作,此时气流通过顶球307表面的孔洞吹向模型火箭,同时稳定柱304两侧的限位板305配合弹簧306使稳定柱304在移动装置309停止运作时将稳定柱304稳定柱304回到原位。

其中,移动装置309包括设备板310、驱动扇315,设备板310内部呈空心结构,且设备板310顶部轴承连接有驱动扇315,设备板310内部轴承连接有转动杆312,且转动杆312两端延伸至活动齿槽308内,同时转动杆312两端固定连接有齿盘313,转动杆312杆身中段开设有螺纹槽314,且螺纹槽314与驱动扇315啮合连接,设备板310板身上开设有通气孔311。当有气流通过设备板310时气流经过通气孔311达到稳定柱304顶部的顶球307处,同时设备板310顶部的驱动扇315将旋转并利用螺纹槽314使转动杆312旋转,此时转动杆312两端的齿盘313与活动齿槽308内壁中的齿啮合,带动稳定柱304进行收缩。

其中,充气装置5四角固定连接有固定座502,且固定座502末端与底托1内壁固定连接,充气装置5右侧内壁中设有进气口501,且充气装置5内部设有气腔503,气腔503上下两端设有密封滑槽504,气腔503底部的密封滑槽504内轴承连接有螺杆505,且密封滑槽504内活动连接有压缩板509,充气装置5左侧内壁中设有单向出气阀门506,且充气装置5内壁中设有导气道507,同时单向出气阀门506与导气道507贯穿连接,导气道507上固定连接有导气管508,且导气管508延伸至充气装置5外。当压缩板509移动时将气腔503内部的气体挤入导气道507内,其中单向出气阀门506保证进入导气道507内部的气流不回流,并利用导气管508将气流输送至支撑柱2和移动轮组件6内。

其中,压缩板509正面底部中心开设有螺杆通孔510,且螺杆通孔510内与螺杆505贯穿连接,压缩板509正面顶部左侧开设有转向柱开口511,且转向柱开口511中活动连接有转向柱512,压缩板509正面设有单向活门513,且压缩板509背面内壁中轴承连接有驱动杆514。压缩板509利用螺杆通孔510内部结构与螺杆505啮合使压缩板509在气腔503内活动,同时转向柱511使压缩板509移动到一侧顶端时将控制压缩板509向反方向移动。

其中,驱动杆514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盘515,且驱动杆514杆身上设有螺纹,转向柱512底部开设有齿槽516,且齿槽516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517,驱动齿盘515活动连接于齿槽516内并与驱动齿517啮合连接。当转向柱512受挤压移动时将利用齿槽516中的驱动齿517带动驱动齿盘515和驱动杆514旋转。

其中,螺杆开口510顶部设有顶啮合螺纹518,且螺杆开口510底部的压缩板509两侧内壁中开设有活动槽519,活动槽519内活动连接有底板520,且底板520顶部固定连接有啮合螺纹块522,啮合螺纹块522中的螺纹与顶啮合螺纹518呈相反设置,底板520底部固定连接有导轮组521,且底板520左侧内壁上设有侧啮合螺纹523,同时侧啮合螺纹523与驱动杆514啮合连接。当驱动杆514旋转时底板520左侧的侧啮合螺纹523与驱动杆514啮合使底板520在驱动杆514的带动下向上或向下移动,当底板520向上移动时其顶部的啮合螺纹块522将与螺杆505啮合,并将压缩板509整体向上顶起使顶啮合螺纹518与螺杆505解除啮合,达到压缩板509转向移动的效果。

其中,移动轮组件6包括通气管601、支柱616,支柱616内侧之间贯穿连接有通气管601,且支柱616内壁上开设有密封槽603,密封槽603中活动连接有活动舱板605,且密封槽603底部的支柱616内固定连接有底舱板604,底舱板604与活动舱板605之间形成压缩舱602,密封槽603与底舱板604之间的支柱616内壁中设有输气管607,且输气管607末端固定连接有伸缩地插608,支柱616右侧内壁上设有放气装置609,且支柱616底部转动连接有移动轮606。当支柱616内部充入气体时将活动舱板605将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向底舱板604方向进行移动缩小压缩舱602,使压缩舱602内的气体通过输气管607进入伸缩地插608内,当伸缩地插608有气体灌入时其内部的插针将伸出插入地表,防止移动轮606移动保持整体稳定。

其中,放气装置609包括螺槽610、放气杆611,螺槽610内啮合连接有放气杆611,且放气杆611内部呈空心结构,同时放气杆611左端杆身内壁上设有出气口612,放气杆611杆身上设有螺纹,且放气杆611左端固定连接有拧动盘613,同时放气杆611右侧贯穿连接有密封盘614,密封盘614内部呈空心结构,且密封盘614内侧内壁上开设有放气口615。当需要解除伸缩地插608限制时,转动拧动盘613使放气杆611在螺槽610中螺纹的作用下向支柱616内部移动,此时放气杆611右侧的密封盘614内侧将与支柱616内壁分离并露出放气口615,当放气口615露出时支柱616内顶部的气体将通过放气口615进入放气杆611内部,最后通过出气口612排出,此时支柱616内部的气压减少活动舱板605失去顶部的压力将回位,同时伸缩地插608也将回到初始。

工作原理:首先利用拖钩101将本申请整体拖至发射场指定位置。

将模型火箭放置在立槽102内部并使模型火箭整体限位在稳定板3中的稳定口302内,当模型火箭点火发射时其尾部产生的气流将带动气动转轴104和动力转杆105旋转为充气装置5提供动力,当动力转杆105旋转时将带动螺杆505旋转,使与螺杆505啮合的压缩板509在密封滑槽504中往复运动。

当压缩板509利用螺杆通孔510内部结构与螺杆505啮合使压缩板509在气腔503内活动,

当压缩板509移动到密封滑槽504尽头时其顶部的转向柱512受挤压移动时将利用齿槽516中的驱动齿517带动驱动齿盘515和驱动杆514旋转,当驱动杆514旋转时底板520左侧的侧啮合螺纹523与驱动杆514啮合使底板520在驱动杆514的带动下向上或向下移动,当底板520向上移动时其顶部的啮合螺纹块522将与螺杆505啮合,并将压缩板509整体向上顶起使顶啮合螺纹518与螺杆505解除啮合,达到压缩板509转向移动的效果,同时压缩板509移动时将气腔503内部的气体挤入导气道507内,其中单向出气阀门506保证进入导气道507内部的气流不回流,并利用导气管508将气流输送至支撑柱2和移动轮组件6内。

当支撑柱2利用内置气道201和连接气道202为稳定板3内部提供气流时将气流传输至环形气道301内,伸缩管303与环形气道301连接为稳定柱304提供气流使移动装置309运作,此时气流通过顶球307表面的孔洞吹向模型火箭,当有气流通过设备板310时气流经过通气孔311达到稳定柱304顶部的顶球307处,同时设备板310顶部的驱动扇315将旋转并利用螺纹槽314使转动杆312旋转,此时转动杆312两端的齿盘313与活动齿槽308内壁中的齿啮合,带动稳定柱304进行收缩,同时稳定柱304两侧的限位板305配合弹簧306使稳定柱304在移动装置309停止运作时将稳定柱304稳定柱304回到原位

当支柱616内部充入气体时将活动舱板605将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向底舱板604方向进行移动缩小压缩舱602,使压缩舱602内的气体通过输气管607进入伸缩地插608内,当伸缩地插608有气体灌入时其内部的插针将伸出插入地表,防止移动轮606移动保持整体稳定。

当需要解除伸缩地插608限制时,转动拧动盘613使放气杆611在螺槽610中螺纹的作用下向支柱616内部移动,此时放气杆611右侧的密封盘614内侧将与支柱616内壁分离并露出放气口615,当放气口615露出时支柱616内顶部的气体将通过放气口615进入放气杆611内部,最后通过出气口612排出,此时支柱616内部的气压减少活动舱板605失去顶部的压力将回位,同时伸缩地插608也将回到初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