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

文档序号:28412147发布日期:2022-01-08 02:3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


背景技术:

2.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3.而模型则是探求理想方案,完善设计构思,在建筑与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想法和理念仅仅通过图纸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设计往往是由草图和模型共同表达的,在设计的初级阶段,设计师们利用草图和模型作为探索初步想法的手段,而且在后期建筑施工过程中有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在平面图和立面图中都难以表达出来,或者施工人员无法正确理解,造成施工上的难度,为了使施工人员能够正确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保证施工,往往采用模型来展示建筑较复杂的结构部位,以便于指导施工。
4.目前,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大多数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结构复杂,零件较多,但是结构不稳定,容易松散变形,不便于长时间陈列放置,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
5.因此,发明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通过榫卯连接机构可以简化模型结构,减少零件的使用,且连接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和松散,便于长时间使用,给使用者提供更多地便利,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包括支撑底板和顶部置物板,所述顶部置物板设在支撑底板顶部,所述支撑底板和顶部置物板之间设有榫卯连接机构;
8.所述榫卯连接机构包括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分散在支撑底板和顶部置物板的四个拐角位置,四个所述支撑柱上均开设有第二榫卯口,所述支撑底板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榫卯口,四个所述第二榫卯口分别与四个第一榫卯口榫卯连接,四个所述支撑柱底端均固定设有底部支撑腿,四个所述底部支撑腿均设在支撑底板底端,四个所述支撑柱顶端均固定设有第一榫卯连接柱,所述顶部置物板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三榫卯口,四个所述第一榫卯连接柱分别与四个第三榫卯口榫卯连接,所述支撑底板和每个支撑柱之间均设有支撑组件。
9.优选的,四个所述支撑柱外端均套设有支撑托板,四个所述支撑托板顶端均固定设有环形榫卯连接板,四个所述环形榫卯连接板分别套设在四个支撑柱外端,所述顶部置物板底端开设有四个第四榫卯口。
10.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三榫卯口分别设在四个第四榫卯口内圈,四个所述第四榫卯口与四个环形榫卯连接板榫卯连接,四个所述支撑托板顶端均与顶部置物板底端接触。
11.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两个第二榫卯连接柱,两个所述第二榫卯连接柱分别设在支撑杆两端。
12.优选的,四个所述支撑柱和支撑底板上开设与多个第二榫卯连接柱数量一致的第五榫卯口,所述支撑杆两端的第二榫卯连接柱分别延伸至支撑底板上的第五榫卯口内部以及支撑柱上的第五榫卯口内部。
13.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一榫卯口一侧均设有密封组件。
14.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和弧形榫卯连接板,所述弧形榫卯连接板固定设在密封板一侧,所述弧形榫卯连接板与第一榫卯口榫卯连接。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通过将支撑柱上的第二榫卯口和支撑底板上第一榫卯口位置对准,然后将第二榫卯口和第一榫卯口榫卯连接起来,底部支撑腿可以和地面或桌面或工作台面接触,起到支撑的作用,然后将支撑柱顶端的第一榫卯连接柱和顶部置物板上的第三榫卯口榫卯连接起来,此时便通过支撑柱将支撑底板和顶部置物板连接起来,利用支撑柱对顶部置物板起到支撑的作用,利用支撑底板对四个支撑柱之间起到连接和平衡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榫卯连接机构可以简化模型结构,减少零件的使用,且连接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和松散,便于长时间使用,给使用者提供更多地便利;
17.2、通过支撑杆和第二榫卯连接柱连接支撑柱和支撑底板,避免支撑柱发生偏移,从而加固支撑柱和支撑底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支撑托板、环形榫卯连接板以及第四榫卯口增加支撑柱和顶部置物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榫卯不容易松脱,便于长久地使用,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计顶部置物板顶端纹路和图案,具有灵活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顶部置物板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的立体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的立体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板的立体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支撑底板、2第一榫卯口、3支撑柱、4第二榫卯口、5底部支撑腿、6第一榫卯连接柱、7顶部置物板、8第三榫卯口、9支撑托板、10环形榫卯连接板、11第四榫卯口、12第五榫卯口、13支撑杆、14第二榫卯连接柱、15密封板、16弧形榫卯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包括支撑底板1和顶部置物板7,所述顶部置物板7设在支撑底板1顶部,所述支撑底板1和顶部置物板7之间设有榫卯连接机构。
28.所述榫卯连接机构包括四个支撑柱3,四个所述支撑柱3分散在支撑底板1和顶部置物板7的四个拐角位置,四个所述支撑柱3上均开设有第二榫卯口4,所述支撑底板1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榫卯口2,四个所述第二榫卯口4分别与四个第一榫卯口2榫卯连接,四个所述支撑柱3底端均固定设有底部支撑腿5,四个所述底部支撑腿5均设在支撑底板1底端,四个所述支撑柱3顶端均固定设有第一榫卯连接柱6,所述顶部置物板7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三榫卯口8,四个所述第一榫卯连接柱6分别与四个第三榫卯口8榫卯连接,所述支撑底板1和每个支撑柱3之间均设有支撑组件。
29.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安装的时候,将支撑柱3上的第二榫卯口4和支撑底板1上第一榫卯口2位置对准,然后将第二榫卯口4和第一榫卯口2榫卯连接起来,底部支撑腿5可以和地面或桌面或工作台面接触,起到支撑的作用,然后将支撑柱3顶端的第一榫卯连接柱6和顶部置物板7上的第三榫卯口8榫卯连接起来,此时便通过支撑柱3将支撑底板1和顶部置物板7连接起来,利用支撑柱3对顶部置物板7起到支撑的作用,利用支撑底板1对四个支撑柱3之间起到连接和平衡的作用,然后再通过支撑组件连接支撑柱3和支撑底板1,对支撑柱3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加固支撑柱3和支撑底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支撑托板9、环形榫卯连接板10以及第四榫卯口11增加支撑柱3和顶部置物板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榫卯不容易松脱,便于长久地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榫卯连接机构可以简化模型结构,减少零件的使用,且连接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和松散,便于长时间使用,给使用者提供更多地便利,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结构复杂,零件较多,但是结构不稳定,容易松散变形,不便于长时间陈列放置,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的问题。
3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基于榫卯凹凸矢量模数制的可变化型模型,四个所述支撑柱3外端均套设有支撑托板9,四个所述支撑托板9顶端均固定设有环形榫卯连接板10,四个所述环形榫卯连接板10分别套设在四个支撑柱3外端,所述顶部置物板7底端开设有四个第四榫卯口11,四个所述第三榫卯口8分别设在四个第四榫卯口11内圈,四个所述第四榫卯口11与四个环形榫卯连接板10榫卯连接,四个所述支撑托板9顶端均与顶部置物板7底端接触,将支撑托板9和环形榫卯连接板10套设在支撑柱3的外端,然后当第一榫卯连接柱6和第三榫卯口8连接好之后,从支撑托板9的底端敲击支撑托板9,使得环形榫卯连接板10和第四榫卯口11连接起来,支撑托板9、环形榫卯连接板10以及第四榫卯口11是起到加固的作用,避免松动。
31.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13和两个第二榫卯连接柱14,两个所述第二榫卯连接柱14分别设在支撑杆13两端,支撑杆13和第二榫卯连接柱14的作用是连接支撑柱3和支撑底板1。
32.四个所述支撑柱3和支撑底板1上开设与多个第二榫卯连接柱14数量一致的第五
榫卯口12,所述支撑杆13两端的第二榫卯连接柱14分别延伸至支撑底板1上的第五榫卯口12内部以及支撑柱3上的第五榫卯口12内部,通过支撑杆13和第二榫卯连接柱14连接支撑柱3和支撑底板1,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支撑柱3发生偏移,结构更加稳固。
33.四个所述第一榫卯口2一侧均设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是对第一榫卯口2进行密封,避免第二榫卯口4从第一榫卯口2内部松脱。
34.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15和弧形榫卯连接板16,所述弧形榫卯连接板16固定设在密封板15一侧,所述弧形榫卯连接板16与第一榫卯口2榫卯连接,弧形榫卯连接板16对第一榫卯口2的空隙位置进行填充堵塞起来,避免第二榫卯口4从第一榫卯口2内部松脱,连接结构更加牢固,更加耐用。
35.所述顶部置物板7顶端依据使用需要进行设计不同纹路和图案,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计,具有灵活性。
36.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