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9281发布日期:2019-03-22 19:28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石、水钻的点钻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



背景技术:

装饰件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其中,许多装饰件为增加其闪耀美感会粘设有许多钻石、水钻、钻形锆石、塑料钻等小配件,这些小配件尺寸多较小,通常在0.8~3mm之间,且很多装饰件的表面布满这些小配件,为此,生产这种装饰件就十分麻烦。现有的多数这种装饰件是通过人工一颗一颗地进行点钻操作,也存在着自动点钻机替代人工进行点钻操作。

现有的自动化点钻机都只能达到一次打一个孔的胶水和点一颗钻,即其点钻工艺也是一颗一颗地进行点钻操作,通过机械臂的高速运行,相对人工点钻,其点钻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但是每小时的生产效率基本只能达到5000~8000颗钻的点钻加工,在市场应用中发现大批量生产时,这些设备和技术不能达到目前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以克服现有的点钻工艺和点钻装置的吸钻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包括靠模主体,靠模主体的每个钻位与待点胶工件的钻位一一对应地分布,靠模主体内设有负压室和真空机接口,吸钻靠模的每个钻位内均设有与负压室连通的吸孔,靠模主体的钻位与钻的根部吻合配适。

上述靠模主体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定位、对位的定位孔。

上述靠模主体上均设有一套或者多套与待点钻工件相配适的模位,每套模位对应处理一个待点钻工件。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吸钻靠模可一次同步吸取一个工件或者多个工件点钻所需的钻量,该吸钻靠模的使用可以是人工、人工+机器、全智能自动设备择一,相对现有的吸钻操作,吸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点钻装置的吸钻靠模的工位分布示意图。

图2为工件靠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工件靠模在图2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点胶靠模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点胶靠模在图4中B-B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吸钻靠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吸钻靠模在图6中C-C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点钻靠模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点钻靠模在图8中D-D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吸钻靠模的高效点钻装置,该点钻装置包括操作台7以及设于操作台7上的上工件工位1、上胶工位2、点钻工位3、补钻工位4、扶钻工位5和取工件工位6。上述操作台7呈直线型或者如图1所示的圆盘型,圆盘型的操作台7的上述上工件工位1和上述取工件工位6为同一工位。上工件工位1用于将待点钻的工件摆放至操作台7上,取工件工位6用于将已点钻的工件移送至指定位置。

参照图1、图2、图3,上述上工件工位1配置有工件靠模11,工件靠模11设有工件放置槽111和取放口112,取放口112与工件放置槽111连通,取放口112的配置便于工件放入工件放置槽111及工件的取出操作。上工件工位1装配待点钻工件时,待点钻工件放置于工件放置槽111内。

参照图1、图2、图3,上胶工位2配置有上胶靠模21,上胶靠模21包括依次依次叠合连接的底板211、回弹层212和顶板213。底板211配置有若干个点胶针214,如图3所示,点胶针214为上端具有膨大部位结构,且点胶针214的上端的膨大部位夹设于底板211与回弹层212之间,点胶针214的下端贯穿底板211并延伸外侧,该点胶针214与待点胶工件的钻位一一对应地分布。上述回弹层212优选为高弹海绵、高弹硅胶或者高弹橡胶,也可以采用以下替换结构:每一个点胶针214配置一个伸缩弹簧,伸缩弹簧固定夹设于点胶针214与上述顶板213之间。

参照图1、图6、图7,点钻装置配置有至少一个点钻工位3,一个点钻工位3用于一种型号的钻的点钻处理,即一个工件上配置多少种规格或者形状不同的钻,就配置对应数量的点胶工位3。每个点钻工位3配置有吸钻靠模31(即靠模主体)和点钻靠模32。参照图1、图6、图7,吸钻靠模31内设有吸钻负压室310和吸钻真空机接口311,吸钻靠模31的每个钻位内均设有与吸钻负压室310连通的吸钻吸孔312,吸钻靠模31的钻位与钻的根部吻合配适。将钻铺放于吸钻靠模31的上方,吸钻时可以配置摇钻盒,摇钻盒设有与吸钻靠模31相配适的安装口,吸钻靠模31装入该安装口,然后将钻倒入摇钻盒;钻的根部对位装入相配适的钻位内的,钻在负压下会被吸住固定在钻位上,而钻的面部装入或者倾斜装入钻位的,钻位不会吸住钻,通过摇动或者震动摇钻盒和吸钻靠模31而改变钻的装入方位,直至钻位都装有相配适的钻时完成吸钻工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吸钻靠模31可一次同步吸取一个工件或者多个工件点钻所需的钻量,该吸钻靠模31的使用可以是人工、人工+机器、全智能自动设备择一,相对现有的吸钻操作,吸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参照图1、图8、图9,点钻靠模32内设有点钻负压室320和点钻真空机接口321,点钻靠模32的每个钻位内均设有与点钻负压室320连通的点钻吸孔322,点钻靠模32的钻位与钻的面部吻合配适。吸钻靠模31的钻位均吸有钻后即移至点钻靠模32并合模,此时,吸钻靠模31的吸钻负压室310的负压撤销,而点钻靠模32的点钻负压室320启动负压,点钻靠模32的钻位将对应的吸钻靠模31的钻位上的钻吸住;将点钻靠模32压在待点钻工件上,点钻靠模32上的钻同步装入待点钻工件的对应钻位上,然后点钻靠模32的点钻负压室320的负压撤销;待胶液凝固时即完成一次点钻操作。

继续参照图1,补钻工位4用于对空缺钻位进行单点补钻,补钻工位4可配置拍照识别装置和现有的自动点钻装置,拍照识别装置通过摄像头对工件的拍照对比并识别钻位上是否存在缺钻,自动点钻装置将拍照识别装置传送的缺钻的钻位进行单点逐一补钻。扶钻工位5配置有扶钻靠模,扶钻靠模实际上与点钻靠模32的构造相似,扶钻靠模不需要配置点钻负压室320和点钻吸孔322,即扶钻靠模设有与工件的钻位一一对应的扶钻位,扶钻位的形状与钻的面部相配适;扶钻工位5用于对点钻完成的工件作最后一次的扶正工作,使得所有的钻能够无倾斜、无走位地标准装配在钻位上。实际生产中,补钻工位4和扶钻工位5可不进行配置,因为经过本发明的点胶工艺制备的工件基本上都能够满钻且钻的安装端正。

参照图2、图4、图6、图8,每个上述靠模上均设有一套或者多套与待点钻工件相配适的模位8,图中每个靠模均设有4套位置相对应的模位8,每套模位8对应处理一个待点钻工件;即,每个靠模可以同步处理一个或者多个待点钻工件,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且如图所示,上述工件靠模11、上述上胶靠模21、上述吸钻靠模31、上述点钻靠模32、扶钻靠模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10,各靠模之间的配合通过该定位孔定位、对位。

高效点钻工艺,包括依次进行的下述步骤:

A.制作靠模:分别制作与待点钻工件的形状、钻位相吻合配适的点胶靠模、吸钻靠模31和点钻靠模32;点胶靠模配置有若干根点胶针214,点胶针214与待点胶工件的钻位一一对应;吸钻靠模31内设有负压室,吸钻靠模31的每个钻位内均设有与负压室连通的吸孔,吸钻靠模31的钻位与钻的根部吻合配适;点钻靠模32内设有负压室,点钻靠模32的每个钻位内均设有与负压室连通的吸孔,点钻靠模32的钻位与钻的面部吻合配适;

B.点胶:若干点胶针214同步蘸取胶液并同步对位插入待点钻工件的钻位内;点胶针214的粗细与钻位的大小相对应,钻位较大则使用较粗的点胶针214,较粗的点胶针214蘸胶量较大,而较细的点胶针214蘸胶量较小;

C.吸钻:将钻铺放于吸钻靠模31的上方;钻的根部对位装入相配适的钻位内的,钻在负压下会被吸住固定在钻位上,而钻的面部装入或者倾斜装入钻位的,钻位不会吸住钻,通过摇动或者震动吸钻靠模31而改变钻的装入方位,直至钻位都装有相配适的钻时完成吸钻工序;

D.点钻:吸钻靠模31移至点钻靠模32并合模,此时,吸钻靠模31的负压室的负压撤销,而点钻靠模32的负压室启动负压,点钻靠模32的钻位将对应的吸钻靠模31的钻位上的钻吸住;将点钻靠模32压在待点钻工件上,点钻靠模32上的钻同步装入待点钻工件的对应钻位上,点钻靠模32的负压室的负压撤销;待胶液凝固时即完成一次点钻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点钻工艺是一个工件或者多个工件进行一次同步点胶和一次同步点钻操作,该工艺的实施可以是人工实施,也可以通过机器辅助完成,也可以是全智能设备自动完成点钻工艺,相对现有的点钻工艺,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工点钻每天可达到1.5~2.5万颗钻,而机器点钻能够达到每小时3~10万颗钻的点钻加工,其点钻数量还与单个工件的钻位数量相关,工件钻位数量越大,日点钻数量就越大。另外,本申请的点钻工艺实施成本低,容易施行,点钻效率高、效果好。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