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13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相机,更详细地说是涉及具有这样一种摄影光学系统的照相机,该摄影光学系统具有一种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进行折射的反射装置。
这种过去的相机,为了使被摄体图像在规定位置上成像,其构成一般采用由多个透镜等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
过去的相机中的摄影光学系统,一般采用的形式是例如为了把通过多个透镜而射入到相机内部的被摄体光束引导到摄像器件或拍摄照片用的胶片等的规定的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受光面上,把反射镜等规定的反射装置布置在该光路中,使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弯曲到规定的方向,例如与入射光轴大体成直角的方向上。并且,其中,采用上述所谓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所构成的相机,例如在特开平9-281578号公报、特开平9-163206号公报等中已提出了多种方案。
由上述特开平9-281578号公报和上述特开平9-163206号公报等所公开的相机,在被摄体光束所透过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中,设置一种能把被摄体光束的光轴大体上弯曲到垂直方向上的反射装置,于是既确保了必要的光路长度,又使相机本身实现了小型化。
这样,采用这种在相机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中设置反射装置等的所谓弯曲光学系统,对于相机本身实现小型化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采用上述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其构成是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在支承结构透镜的支承件等的内壁面上,由于反射而产生的内面反射光线、从极端倾斜的方向射入到最靠近被摄体的透镜内的倾斜光线、以及在由反射装置反射的光线中不向规定方向反射的光线等无用光线容易到达规定的成像位置上。
所以,这些无用光线使取得的图像产生重影和闪烁等杂波,从而使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在相机的摄影光学系统中,配备所谓弯曲光学系统,需要对那些能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的无用光线采取遮挡或防止措施,(防止无用光线)。
但是,在上述特开平9-281578号公报和特开平9-163206号公报中均未说明上述防止无用光措施。所以,可以认为,过去在备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中没有充分考虑防止无用光的问题。
也就是说,例如,过去的相机的一般摄影光学系统,在构成上,没有反射装置,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内部没有弯曲,用于遮挡和防止无用光线的光圈构件,仅设置在一个或几个必要的部位上即可。因此,过去的弯曲光学系统,也可以被看作是只不过采取了这样一种防止无用光线的措施,该措施和不弯曲光路而构成的一般摄影光学系统相同。
但是,在一般的摄影光学系统中,为了调节被摄体图像的焦点使其在规定位置上成像,一般必须有焦点调节机构等。该焦点调节机构用于使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中的规定透镜在沿着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以此来调整被摄体图像的成像位置。
在这种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中,实现相机前后方向尺寸小型化即薄型化的有效手段是从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中对被摄体光束的光路进行弯曲之前的部分、即从布置在靠近被摄体处的前侧透镜组开始到反射装置止的长度尺寸设定得很短。
但是,在具有上述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中,如果使布置在被摄体光束光路弯曲以前的前侧透镜组的构成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焦点调节动作,那么,该透镜构成片数和透镜组数就增多。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用这种装置很难使相机实现小型化。
所以,为了减小相机前后方向的设定尺寸(减薄),前侧透镜组的透镜构成,最好是用必要的最小限度的透镜片数就能发挥必要的聚光能力。
考虑到这一情况,在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中,对前侧透镜组的构成透镜的相对位移加以固定,同时,对作为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摄像器件和拍照片用的胶片等规定构件之间的间隔进行位移,以此来进行焦点调节动作。
但是,利用摄像器件作为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相机,对该摄像器件附加上包括多个电气结构零件和布线等在内的电路板等,一般这些部分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为了焦点调节动作,对摄影光学系统侧进行固定,使摄像器件侧进行移动,在此情况下,附属于摄像器件的附属零件等也必须随该摄像器件的移动而进行机械移动。
并且,采用拍照片的胶片作为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相机,为焦点调节动作,对摄影光学系统侧加以固定,对拍照片的胶片侧进行移动,在此情况下,必须使为确保拍照片用的胶片的平面性而使用的多个构成零件等随拍照片用胶片的移动而进行机械移动。
若考虑这些因素,则下列措施不能算是最佳措施,即改变摄像器件或拍照片用的胶片等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侧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位置,来进行焦点调节动作,这并非上策。
而且,在上述特开平9-281578号公报和上述特开平9-163206号公报等中,对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中进行焦点调节动作所用的机构也没有说明。
并且,提供这样一种相机,即一方面采用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一方面能实现相机前后方向薄型化,有助于相机整体小型化的摄影光学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发明的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组透镜,它由多个透镜构成,其中射入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反射装置,用于使从被摄体侧射入通过上述第1组透镜的透射光在大体上与该第1组透镜的光轴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反射;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它被布置在由上述反射装置进行反射的光束形成的被摄体图像所成像的位置上,并与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焦点调节机构,用于通过改变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间隔来进行被摄体图像的焦点调节动作;以及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它形成在外壳零件上,其开口尺寸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同时,其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这样的状态,即无论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最短距离时还是被设定为最长距离时,均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
所以,采用第1发明的相机,在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射入到由多个透镜构成的第1组透镜内之后,由反射装置使通过该第1组透镜的透射光在与第1组透镜的光轴大体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反射。由该反射装置进行反射的光束形成被摄体图像,在其成像位置上设置一种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并使其与框架零件形成一体化。焦点调节机构通过改变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间隔来进行被摄体图像的焦点调节动作。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它形成在外壳零件上,其开口尺寸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同时,其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这样的状态,即无论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最短距离时还是被设定为最长距离时,均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
第2个发明的相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个发明的照相机中,上述被摄体光束入射窗的形成状态为在与上述第1组透镜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方向大体相垂直的方向上,其开口尺寸大体上等于被摄体的入射光束的直径尺寸。
第3个发明的相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个发明或第2个发明的照相机中,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呈细长形状,其长边的方向沿着上述第1组透镜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方向。
图2是零件布置图,它表示从正面一侧观看

图1的相机内部时的主要结构零件的布置。
图3是零件布置图,它表示从上面一侧观看图1的相机内部时的主要结构零件的布置。
图4是沿图2的Z-Z线的断面图,它表示图1的相机中的摄影透镜单元内部结构概况。
图5是平面图,它表示仅取出图1的相机中的摄影光学系统结构零件中的反射镜,表示出该反射镜的反射面一侧。
图6是平面图,它表示从图4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看时的第1防止反射构件的形状。
图7是平面图,它表示从图4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看时的第3防止反射构件的形状。
本发明的1个实施例的相机是一种所谓数码普通相机,即来自被摄体的光束(以下简称被摄体光束)射入到由多组透镜等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内,形成被摄体图像,该图像成像在电荷耦合元件(CCD)等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上,该CCD等作为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被布置在规定的位置上,通过这样成像而取得所需的被摄体图像,并能将其作为规定形态的图像数据而记录在规定的记录媒体上。并且,在该相机中,具有一种规定的显示装置,它能读取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规定形态的图像数据,将其作为图像显示出来。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相机。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相机的斜视图。并且,图2、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相机内部的主要构成件的布置,其中,图2表示从正面观看时的构件布置;图3表示从上面侧观看时的构件布置。
首先,根据图1~图3对本相机的大概构成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相机1的机壳由以下零件构成前盖11,用于覆盖保护内部结构零件(在图1中未示出,参见下述的图2、图3)的前面侧;后盖12,用于覆盖保护内部结构零件的后面侧;以及遮挡部件13等,其设置状态是相对于前盖11能沿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自如地滑动。
遮挡部件13被设置成相对于相机1的前盖11能在一定范围内自如地滑动,它能在以下2个位置之间移动自如一个是关闭位置,表示覆盖住前盖11的前面的大体中心部附近所设置的各种结构件的前面侧;另一个是拍照位置,表示曝露出上述结构件的前面侧(图1所示状态)。并且,遮挡部件13布置在相机1的内部,与主电源开关28(参见图2、图3)相连动,用于接通和断开本相机1的主电源。也就是说,通过使遮挡部件13进行开关动作,带动与其相连动的主电源开关28进行开关动作。
在前盖11前面大体中心部附近设置有构成摄影透镜单元14(在图1中未示出,参见下述图2、图3)的一部分的摄影光学系统的第1透镜14aa、构成取景器单元15(在图1中未示出,参见下述的图2、图3)的一部分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物镜15a、以及构成闪光发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窗16等。
而且,在外壳元件中的前盖11上,在摄影透镜单元14所面对的透镜14aa的规定位置上,形成一种透镜开口部11a作为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其开口尺寸能使射入第1组透镜14a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参见图4)。该透镜开口部11a的形状为细长,大体上呈长方形,其长边位于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上。
再者,这些结构件(第1透镜14aa、物镜15a、发光窗16等)的前面,当遮挡部件13位于图1所示的拍照位置时,如同图所示变成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当遮挡部件13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其前面被该遮挡部件13掩盖,因此被保护起来,免受外部影响。
另一方面,在相机1的上面,在靠近一个端部的规定位置上布置有快门释放钮17。该快门释放钮17与相机1内部的快门释放开关(无图示)相连动。
另一方面,在相机1的背面布置有各种操作零件(无图示)和显示装置27(参见图3)。
以下根据图2、图3,详细说明本相机1内部的主要结构零件的布置。
在本相机1中,主要的内部结构零件有由摄影光学系统构成的摄影透镜单元14、由观察光学系统构成的取景器单元15、以及多块电路板等。
其中,摄影透镜单元14被布置在本相机1的机壳内靠近一个端部的规定位置上,从相机1的正面侧来看位于右端部附近的规定位置上。在该摄影透镜单元14上侧的规定位置上布置有取景器单元15并使其与该摄影透镜单元14形成一体化。
在相机1中,在内部布置的多块电路板是位于靠近相机1前面的规定位置上的主电路板22、沿相机1的一个侧面布置在规定位置上,其上安装摄像器件23a等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摄像电路板23、连接在该摄像电路板23和主电路板22之间的连接用电路板24、安装那种用于连接本相机1和外部设备的各种接线端子25a的外部接口电路板25、以及与主电路板22的背面的大体中心部分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所设置的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等。
主电路板22如上所述被布置在靠近相机1前面的规定位置上,它具有把规定的一部分切掉的缺口部22d。该缺口部22d的设置目的在于确保一定的空间,以便布置摄影透镜单元14和取景器单元15等。
并且,与设置缺口部22d位置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在主电路板22的电路板面(相机1的前面)上安装存储卡驱动器22b。该存储卡驱动器22b是一种记录媒体,用于保存由本相机1取得的图像数据,例如一种薄片形状的卡式存储器等(无图示)能在相机1上装卸自如。并且,该存储卡驱动器22b对于其上安装的卡式存储器,它能记录(写入)由该相机1取得并进行了规定的信号处理的规定形态的图像数据;或者读出该卡式存储器等上所记录的图像数据等。
再者,在主电路板22的基板面即相机1前面侧的面上,布置有上述主电源开关28。该主电源开关28如上所述,与遮挡部件13相连动,在图1的箭头X方向上移动,进行开关动作(通断动作)。
摄像电路板23如上所述被布置在沿相机1的一个侧面的规定位置上,该电路板上安装摄像器件23a等电气零件。并且,该摄像电路板23通过摄像器件23a而与摄影透镜单元14形成一体化。
而且,摄像电路板23和主电路板22之间的连接通过连接用电路板24来进行。也就是说,摄像电路板23和连接用电路板24通过规定的扁平电缆23b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在连接用电路板24和主电路板22上分别设置连接用的连接器22a、24a,通过该连接器22a、24a和连接用电路板24来连接摄像电路板23和主电路板22。
另一方面,外部接口电路板25是小电路板,其上安装连接端子25a等电气零件,用于通过连接电缆来连接本相机1和外部设备。而且,这里的外部设备有例如与USB(Uniu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相对应的外部记录装置和与能接收视频信号输出的视频信号接口相对应的外部显示装置或外部记录装置等。此外,还有能接收来自外部电源装置等供给的电源的电源接口等。
并且,该外部接口电路板25通过能传输电信号的规定的引线等电缆零件等(无图示)来与主电路板22相连接。
另一方面,在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上安装有用于控制下述电力的电源电路,该电力来自装在电池安装室18内的电源电池18a或者安装在上述外部接口电路板25上的连接端子25a中的外部电源共给用连接端子。并且,在该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上安装用于控制闪光发光装置的闪光灯电路等,同时,利用电缆零件26a来连接闪光灯电容器26b,用于存储电力,使闪光发光装置的发光部16进行发光。
并且,在该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和主电路板22上分别设置有连接用连接器26c、22c,通过该连接器26c、22c来连接这两块电路板。
再者,在相机1的机壳内部,在靠近一端的规定位置上,从相机1的正面看是在左端部附近形成电池安装室18,其中可安装多个作为主电源的电源电池18a。在该电池安装室18内设置有电池连接片等电气零件(无图示),以便接受从该室内的电源电池18供给的电力。这些电气零件通过规定的一般连接方式(图中未示出)被连接到上述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上。这样,电源电池18a的电力就能供给到闪光灯电源电路板26上。
再者,在相机1的机壳内部,在背面的大体中央部的规定位置上布置了液晶显示器(LCD)等显示装置27,同时在其附近的规定位置上,布置了显示电路板(无图示),该板上安装用于控制该显示装置27的显示电路。并且,通过该显示电路板把显示装置27连接到主电路板22上。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相机1中的摄影透镜单元14内部所设置的摄影光学系统的构成。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相机1的摄影透镜单元14的内部构成概况的图,是沿着图2所示的Z-Z线的断面图。而且,在图2中,仅表示出涉及本发明的零件,即主要表示出摄影光学系统及其光路中所布置的结构零件的布置状态,省略了不直接涉及本发明的部分,即摄影透镜单元14的一部分结构零件等,目的在于防止附图复杂化。
在本实施例的相机1的摄影透镜单元14的内部,如图4所示,布置了由多个透镜等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
该摄影光学系统由多个透镜和反射镜33等构成,其中的反射镜33被布置在该透镜的光路中,能在规定方向上按照大约90(大体上成直角)来弯曲该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
多个透镜包括构成第1组透镜14a的二片透镜(第1透镜14aa、第2透镜14ab),其配置的位置比反射镜33更接近被摄体侧;构成第2组透镜14b的4片透镜(第3透镜14bb等),其配置的规定位置不是在反射镜33侧,而是在摄像器件23a侧。在此情况下,比反射镜33更接近被摄体侧的第1组透镜14a中被布置在相机1的最前面侧的透镜是第1透镜14aa。并且,第1组透镜14a中被布置在最接近反射镜33的位置上的透镜是第2透镜14ab。再者,配置位置比反射镜33更接近摄像器件23a的第2组透镜14b中被布置在最接近反射镜33的位置上的透镜是第3透镜14bb。
第1组透镜14a是由支承零件32进行支承。该第1组透镜14a被布置在机壳内部的规定位置上并使其光轴大体上垂直于包括本相机1的前面在内的面。而且,由支承零件32进行支承的第1组透镜14a中的第1透镜14aa被布置在前盖11的透镜开口部11a的紧后面的位置上。
在第1组透镜14a的后方,布置反射镜33并使其相对于光轴倾斜45度。该反射镜33由无图示的规定的支承零件从背面进行支承。而且,该反射镜33的反射面33a被布置成面向摄像器件23a一侧。
所以,从透镜开口部11a射入的被摄体光束通过第1组透镜14a之后,在反射镜33的反射面33a上利用其反射作用进行反射,使其光路被弯曲约90度(大体上垂直)。这样,该被摄体光束向第2组透镜14b侧前进,在通过该第2组透镜14b之后,被引导到摄像器件23a的受光面上。
也就是说,该反射镜33被设置在由第1、第2组透镜14a、14b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中,它具有所谓弯曲光学系统的作用,用于对该光路进行弯曲。
再者,在该反射镜33的作为反射装置的反射面33a上,在向该反射镜33射入的被摄体光束中应当射入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上,设置一种防止无用光反射装置构件33b(参见图5)作为防止无用光反射装置;用于防止光线反射。图5表示在本实施例的相机1的摄影光学系统的构成部分中仅抽出反射镜33加以表示,它表示出该反射镜33的反射面33a一侧。
如图5所示,在本反射镜33中,在分别与第1组透镜14a和第2组透镜14b相对的面的大体中央部,在规定范围内形成了反射面33a,另一方面,在本反射镜33的周缘部附近的规定部位上,在反射面33a以外的部位上,形成了防止无用光反射构件33b。也就是说,反射面33a作为该反射镜33的反射装置,仅被布置在用于形成被摄体图像的光束(被摄体光束)的射入的部分上。
在反射镜33附近,在被该反射镜33弯曲了的光线的光路上,布置了快门光圈单元34。该快门光圈单元34是由快门零件和光圈零件等构成的,这些零件用于限制射入该摄影光学系统内的被摄体光束等,并控制射入光量。
在该快门光圈单元34的后方布置有第2组透镜14b。该第2组透镜14b由上述4片透镜构成,各透镜并排地布置在规定位置上,其方向大体上垂直于本相机1的前面。在此情况下,各透镜由镜筒零件31支承,分别在镜筒内部保持在规定位置上。
并且,在该第2组透镜14b的后方布置了摄像器件23a。该摄像器件23a如上所述是安装在摄像电路板23上的,这样,从透镜开口部11a射入到摄影透镜单元14内部的被摄体光束经过第1组透镜14a、反射镜33、快门光圈单元34、第2组透镜14b,到达摄像器件23a,使被摄体图像在其受光面上进行成像。
这样构成的摄影透镜单元14的摄影光学系统,其设置状态能使用包括马达44在内的规定的焦点调节机构45等在圈4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上移动自如,这样即可进行焦点调节动作。
在此情况下,摄像器件23a和摄像电路板23在相机1的机壳内部和摄影透镜单元14的不动零件(框零件)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相机1的焦点调节动作的进行方法是利用上述焦点调节机构45等根据离开被摄体的距离大小来调节反射镜33和摄像器件23a之间的间隔。
也就是说,摄影透镜单元14,其中包括反射镜33、第1组透镜14a、第2组透镜14b、以及对其进行支承的支承零件32、镜筒零件31等,摄影透镜单元14中的可动零件,随着焦点调节动作而在图4的箭头X方向上相对于摄影透镜单元14的不动零件(框零件)进行移动。
摄影透镜单元14的可动零件构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体化的可动零件架设在一种导向棒(导向轴)35上,该导向棒35由形成在同一摄影透镜单元14的不动零件(框零件)上的臂部30进行轴支承。并且,在该可动零件和不动零件(框零件)之间架设一种具有收缩性的螺旋弹簧等弹性零件36。这样,有一种向图4所示的箭头X1方向的弹力始终作用于摄影透镜单元14的可动零件上。
并且,在镜筒零件31的后端部和摄像器件23a之间,设置一种焦点调节机构45,其中包括用于使摄影透镜单元14的可动零件整体移动的马达44,在收到了规定的指令信号,例如来自与快门释放钮17相连动的快门释放开关(无图示)的指令信号后,开始规定的焦点调节动作。
再者,利用规定的焦点调节机构45来使本相机1的摄影透镜单元14中的摄影光学系统为进行焦点调节动作而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其结果,第1组透镜14a的光轴向规定方向(图4的箭头X方向)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相机1中,与第1组透镜14a相对应的透镜开口部11a的开口形状大体上变成细长的长方形,其长边在沿箭头X的方向上。也就是说,作为被摄体光束入射窗的透镜开口部11a的开口尺寸能使射入到第1组透镜14a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同时该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的状态是随焦点调节动作而变化的反射镜33和摄像器件23a之间的距离无论是设定为最短距离还是设定为最长距离,均能使射入到第1组透镜14a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在图4中,反射镜33和摄像器件23a之间的距离为最短时的光线L1、以及反射镜33和摄像器件23a之间的距离为最长时的光线L2均能通过。
而且,透镜开口部11a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根据第1组透镜14a的移动范围来进行设定。
一般的趋势是由该摄影光学系统设定的焦点距离越短,即画面视角越宽,进行焦点调节动作时的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移动量越小。也就是说,众所周知,越是广角透镜,从透镜的无限远(∞)位置到最近位置之间进行焦点调节动作所需的透镜移动量越小。
并且,利用摄影光学系统能进行焦点调节动作的最近距离以设定得稍大一点为好,例如,设定为距离约1m时,与设定为比1m更近的距离时相比,利用小得多的透镜移动量就可以完成从无限远(∞)位置到最近位置的焦点调节动作,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1组透镜14a的光轴0在图4的X方向上相对于相机的机壳进行移动。考虑到上述情况,可以一方面在设计时要充分减小透镜移动量,另一方面确保必要的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动作。
但是,采用这样构成的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由于被反射镜33反射后的光束向不需要的方向反射等原因,造成对形成被摄体图像不利,容易产生会造成重影和闪烁等的有害光线等。
如本实施例那样,采用了具有反射镜33的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与光轴为直线的结构的过去一般形式的摄影光学系统相比,更容易产生有害光线,这是已知的。
所以,在本实施例的相机1中的摄影透镜单元14中,为了抑制在反射镜33附近产生有害光线,采取下述措施。
也就是说,在第1组透镜14a中最靠近反射镜33的位置上的第2透镜14ab与透镜33相对的面上,布置了如图6所示形状的作为第1光圈装置的第1防止反射零件41。该防止反射构件41由一种圆形的薄片材料制成,该圆形的直径大体上等于第2透镜14ab的外径尺寸,在其大体上中央部位上制作出大体上为四方形状的开口41a,其4个角部被切掉。而且,图6表示从图4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看时的第1防止反射构件41的形状。
并且,该第1防止反射构件41不切断的有用光线有助于由被摄体光束而形成的被摄体图像在摄像器件23a的成像面上进行成像,其余的无用光线,例如在图4中由符号W1表示的斜光线等被遮断。而且,在第1防止反射构件41的表面上进行无光泽(matte)处理等防止反射处理。
另一方面,在第2组透镜14b中在最靠近反射镜33的位置上的第3透镜14bb与反射镜33相对的面附近设置了第3光圈装置。该第3光圈装置用于切断无用光线,例如图4中符号W2所表示的斜光线等,不切断有助于形成被摄体图像的有用光线。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3光圈装置对反射镜33所反射的被摄体光束的一部分进行限制,仅使有助于形成被摄体图像的光线射入到第3透镜14bb内,为此利用具有一种开口部的第3防止反射构件43来构成。该第3防止反射构件43被设置在第3透镜14bb和反射镜33之间的空间内,在第3透镜14bb与反射镜33相对的一侧的面的附近。并且,该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的开口部的形状大体上与上述第1防止反射构件41的开口41a的形状相同。
在此情况下,在第3防止反射构件43和第3透镜14bb之间产生若干间隙,所以,通过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的开口部射入到第3透镜14bb内的光线中的一部分在该第3透镜14bb的外周缘部附近进行反射,于是,也有可能产生无助于形成被摄体图像的无用乱反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把第3透镜14bb的直径(图4所示的符号D1)设定为大于第3光圈装置(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的开口部内径尺寸(图4所示的符号D2)。这样一来,使射入到第3透镜14bb的光线在该第3透镜14bb的大体中央部附近通过,防止一部分入射光线在该第3透镜14bb的外周缘部附近进行反射。而且,对于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的表面也和上述第1防止反射构件41一样进行无光泽处理等防止反射处理。
另一方面,在第1组透镜14a和第2组透镜14b之间的空间内的规定壁面上,即对第1组透镜14a进行支承的支承零件32的外壁面上,在能接受来自反射镜33的反射光束的位置的壁面32a上,布置一种作为第2光圈装置的第2防止反射构件42。该第2防止反射构件42,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切断这样一种无用光线W3,该光线W3是指通过从第1组透镜14a射向反射镜33的被摄体光束、以及经反射镜33反射后射向第2组透镜14b的、被摄体光束各自的最外侧的光线交叉的规定位置(图4的符号Q所表示的位置)的外侧的光线。
该第2防止反射构件42如图7所示,利用一边有开口的沟道形状的薄片材料制成,并设有大体上呈圆弧形的缺口42a,该缺口大体上从中央部向开口部扩展。而且,图7表示从图4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看时的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的形状。
并且,这样形成的第2防止反射构件42要切断的光线是无用光线,例如图4中符号W3所表示的斜光线等,不切断的其他光线是,有助于来自被摄体的光束所形成的被摄体图像在摄像器件23a的成像面上进行成像的光线。而且,对第2防止反射构件42的表面也和对上述第1防止反射构件41一样进行无光泽处理等防止反射处理。
如上所述,若采用上述实施例,则把反射镜33布置在第1组透镜14a和第2组透镜14b之间的光路上,于是透过第1组透镜14a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大体上被弯曲成垂直状态,引向第2组透镜14b一侧,透过该第2组14b的透射光束被引向摄像器件23a的受光面上,使被摄体图像在此成像。在此情况下,从结构上,在由反射镜33对被摄体光束的光路进行弯曲之前的位置上所布置的第1组透镜14a的构成,能以必要的最少限度的片数来实现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聚光功能,同时能一边使摄影光学系统整体在图4的箭头X方向上进行移动,一边确保充分的焦点调节功能,所以,有助于相机1的机体在前后方向上实现薄型化,大大提高相机1的便携性。
并且,在被摄体光束射入到反射镜33紧前边的规定部位以及从反射镜33来的被摄体光束的反射光射出紧后边的规定部位上,布置一种多个的光圈零件(第1防止反射构件41、第2防止反射构件42、第3防止反射构件43),用于切断或防止无用光线,同时在反射镜33的反射面33a上布置防止无用光反射构件33b,采取了彻底的切断或防止无用光线措施,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取得良好状态的被摄体图像。
而且,把以摄像器件23a为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所谓普通数码相机作为例子,详细说明上述实施例的相机1。但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能很容易地适用于以照相胶片为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一般相机。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则能提供这样一种相机,其摄影光学系统具有一种在光学系统的光路中布置了反射装置的弯曲光学系统,在该相机中对射入的被摄体光束中形成被摄体图像时不需要的无用光线进行切断,即可使非常良好状态的被摄体图像成像在规定的成像面上。
并且,能提供这样一种相机,即一方面采用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另一方面能实现相机前后方向的薄形化,有助于使相机整体小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组透镜,它由多个透镜构成,其中射入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反射装置,用于使从被摄体侧射入通过上述第1组透镜的透射光在大体上与该第1组透镜的光轴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反射;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它被布置在由上述反射装置进行反射的光束形成的被摄体图像所成像的位置上,并与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焦点调节机构,用于通过改变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间隔来进行被摄体图像的焦点调节动作;以及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它形成在外壳零件上,其开口尺寸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同时,其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这样的状态,即无论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最短距离时还是被设定为最长距离时,均能使射入到上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被摄体光束入射窗的形成状态为在与上述第1组透镜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方向大体相垂直的方向上,其开口尺寸大体上等于被摄体的入射光束的直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被摄体光束入射窗呈细长形状,其长边的方向沿着上述第1组透镜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相机,采用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能实现相机前后方向薄型化和相机整体小型化的摄影光学系统。具有:第1组透镜14a;反射装置33,使通过第1组透镜的透射光在与光轴相垂直的方向上反射;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23a,布置在被摄体图像所成像的位置上;焦点调节机构45,通过改变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的间隔来进行焦点调节;被摄体光束入射窗11a,形成在外壳零件上,其开口尺寸使射入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其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无论随焦点调节动作而移动的上述反射装置和被摄体图像取得装置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最短距离时还是被设定为最长距离时,均能使射入到第1组透镜内的被摄体光束通过。
文档编号G03B19/12GK1374553SQ0210669
公开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5日
发明者小山高志, 伊东猛 申请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