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06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尤指一种可限制电磁干扰现象的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显示技术不断的蓬勃发展,经过持续的研究开发之后,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新产品,已逐渐商业化并应用于各种尺寸以及各种面积的显示装置。目前整个显示器业界,无不朝向高亮度以及高效率化发展,以期能制作出更具商业价值的显示器产品。而在显示器的各种关键零组件当中,用来供应光源的背光组件,对显示器整体的发光效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当背光组件本身具有优良的发光效率时,不仅可以提高显示器的亮度,也提供了显示器中其它组件设计以及制造上的弹性,但是当背光组件本身的发光效率不佳时,所能提供的光源有限,往往限制了显示器产品的亮度表现。
背光组件的结构一般分为侧光式及直下式二种,且二者应用的范围有所不同。侧光式只采用一支冷阴极管,置于组件的侧边,再利用楔型构造使光源均匀反射至整片组件,这样的结构因为可以减少组件的厚度,适合于笔记型计算机这类可携式产品,不过在亮度的均一性就较难控制;直下型结构则是将灯管全面置于组件,且灯管数在二支以上,因而可获得较大的亮度,不过耗电量会随着灯管数增加而相对提高,组件的厚度也会跟着加大不少,因此直下型适合运用于LCD监视器及液晶电视用的面板组件。
参考图1至图3,图1至图3为公知技术中直下式背光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公知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包括一金属背板12,且金属背板12的正面14之上设置有多个提供光源的灯管(未显示)。金属背板12具有两相对的一第一边缘16以及一第二边缘18,一斜面22以及一斜面24分别设置于第一边缘16以及第二边缘18,以将部份自灯管(未显示)发射出来的光线反射,再使光线进入上方的光学膜(未显示),最后产生均匀的面性光源。由于金属背板12尚需被组装至显示器产品中的其它零件,因此,金属背板12中另设置有一延伸板26以及一延伸板28分别连接至斜面22以及斜面24,以便于尔后做组装时,可以通过延伸板26、28上的各种设计将金属背板12轻易连接至其它的零件。
如果从金属背板12的背面32观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斜面22、24以及延伸板26、28分别构成了凹槽结构34、36,且凹槽结构34、36分别与第一边缘16以及第二边缘18相连。金属背板12上另包括多个突起物38以及螺丝孔42,突起物38用来架高印刷电路板(未显示),以防止其与金属背板12短路;而部份的螺丝孔42是先对金属背板12做开孔44,再制作而成,以用来锁定印刷电路板(未显示)。
如图2所示,直下式背光组件10另包括一控制板46,控制板46是为一印刷电路板,并与软性印刷电路板48相连。控制板46设置于突起物38之上以防止前述的短路现象,其主要是靠被锁附至螺丝孔42而固定(一并参考图1),并经由软性印刷电路板48与掌管控制的电路讯号板(未显示)相连,以传达各种讯号。软性印刷电路板48绕折至延伸板26的侧面,再外罩壳体50。如图3所示,一用来防止电磁干扰的封盖52设置于金属背板12之上,并覆盖住控制板46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48(请一并参考图2),以防止电磁干扰的现象。封盖52被锁附至金属背板12,内含控制板46,以防止电磁波干扰,并保护控制板46。
在公知技术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中,是完全利用金属背板12来作为支撑,以锁附控制板46,并使软性印刷电路板48反折至延伸板26的侧面,外罩壳体50之后,再盖上封盖52。在这样的结构中,虽然已经对电磁干扰现象做了若干防护,但是却不尽理想。因为,斜面22以及延伸板26于金属背板12的背面32形成了如前所述的凹槽结构34,所以即使封盖52被设置于金属背板12之上用来遮蔽控制板46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48,当讯号经由软性印刷电路板48不断在控制板46与电路讯号板(未显示)之间传输时,电磁波仍然会从凹槽结构34中散出(如图3的箭头所示),达不到全面防护的功效。尤其是当控制板46与软性印刷电路板48表面电路非常复杂,走线很多,操作频率高时,问题更容易被突显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形,一般的解决方法是视需要涂布具有防护电磁干扰作用的银胶,但所收到的效果仍然有限。
此外,公知技术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中,是先对金属背板12做破坏性是的开孔44,再制作螺丝孔42,以锁附控制板36,这种方法无庸置疑地会降低结构体的机械强度。而在一些公知技术中,也采用将控制板46直接锁附在金属背板12上的方法,但仍然会降低结构体的机械强度。因此,如何发展出一种新的直下式背光组件结构,其不仅能有效限制电磁干扰现象,结构体又能具有理想的机械强度,便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一反射背板,该反射背板的至少一边缘设置有一反射斜面以及一延伸板,且该反射斜面以及该延伸板构成一凹槽结构;一横跨于部份的该凹槽结构之上的桥接物,至少一设置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之上的电路板;以及一设置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之上并覆盖该电路板的盖板,且该盖板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构成一密闭空间。
由于本发明的背光组件是利用一桥接物在背板的凹槽结构的上架桥,以覆盖部份的凹槽结构,并利用桥接物上的螺丝孔来固定控制板,因此于封盖盖上之后,封盖、背板以及桥接物将形成密闭的空间以容置控制板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并防止电磁波溢出以达到防护电磁干扰现象的目的。此外,本发明的背光组件不仅仅利用背板来作为支撑,亦利用桥接物来提供额外的实体结构,不但可以加强整个结构体的机械强度,亦可以在桥接物之上制作螺丝孔,以利用螺丝将控制板固定于桥接物之上,避免了对背板做破坏性的开孔以锁定控制板的需要,所以不至于影响结构体的机械强度。


图1至图3为公知技术中直下式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7为本发明中直下式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10、100直下式背光组件12金属背板14、104正面16、106第一边缘18、108第二边缘22、24、112、114斜面
26、28、116、118延伸板32、122背面34、36、124、126凹槽结构38、128突起物42螺丝孔44开孔46、136控制板48、138软性印刷电路板50、140壳体52、144封盖102背板132桥接物134、146螺丝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4至图7,图4至图7为本发明中直下式背光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包括一背板102,背板102的正面104之上设置有多个提供光源的灯管(未显示),且灯管(未显示)是为一直管或是一U管。背板102具有两相对的一第一边缘106以及一第二边缘108,一斜面112以及一斜面114分别设置于第一边缘106以及第二边缘108,以将部份自灯管(未显示)发射出来的光线反射,再使光线进入上方的光学膜(未显示),最后产生更大更均匀的面性光源。由于背板102尚需被组装至显示器产品中的其它零件,因此,背板102中另设置有一延伸板116以及一延伸板118分别连接至斜面112以及斜面114,以便于以后做组装时,可以通过延伸板116、118上的各种设计将背板102轻易连接至其它的零件。另外,背板102包括一铝板、一铝合金板或是一其它导电金属板。
如果从背板102的背面122观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斜面112、114以及延伸板116、118分别构成了凹槽结构124、126,且凹槽结构124、126分别与第一边缘106以及第二边缘108相连。事实上,背板102可能为一一体成型的结构,或为一经过焊接而成的结构。背板102之上另包括多个突起物128,用来架高印刷电路板(未显示),以防止其与背板102短路。
如图5所示,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包括一桥接物132,横跨于部份的凹槽结构124之上,并且透过螺丝134被固定于背板102之上。如图6所示,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另包括一控制板136,控制板136是为一印刷电路板,并与软性印刷电路板138相连。控制板136是设置于突起物128之上以防止上述的短路现象,其主要是通过螺丝(未显示)被固定于桥接物132之上,并经由软性印刷电路板138与掌管控制的电路讯号板(未显示)相连,以传送各种讯号。值得一提的是,软性印刷电路板138是经由至少一连接器(未显示)与控制板136以及电路讯号板(未显示)相连,而连接的方法包括一般的焊接连接,或是表面黏着。软性印刷电路板138绕折至延伸板116的侧面,再外罩壳体140。
如图7所示,一用来防止电磁干扰的封盖144设置于背板102以及桥接物132之上,并覆盖住控制板136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138(一并参考图6)。封盖144视实际的需要,可以被锁附至背板102、桥接物132或是控制板136,于图7中是利用螺丝146被锁附至控制板136。此时,封盖144与桥接物132以及背板102构成一密闭空间,以容置控制板136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138,因此,封盖144下方的凹槽结构124,不再成为电磁干扰防制上的死角,对于电磁干扰现象的防护,有莫大的功效。
换言之,在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0中,并非完全利用背板102来作为支撑,而是利用桥接物132在凹槽结构124的上架桥(此位置位于部份的软性印刷电路板的下方),使桥接132覆盖住部份的凹槽结构124,于封盖144盖上之后,形成密闭的空间,以防止电磁波漏出,进而达到防护电磁干扰现象的目的。而在另一方面,桥接物132提供了额外的实体结构,其不仅加强了整个结构体的机械强度,亦可以在其上制作螺丝孔,以利用螺丝锁定并且固定控制板136,完全避免了公知技术中需先对金属背板12做破坏性的开孔44,再制作螺丝孔42,以锁定控制板46,以致于降低结构体的机械强度的情形(参考图1与图2)。因此,本发明的结构完全符合减少在结构主体上开孔以增加结构体机械强度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凡利用一桥接物来与封盖以及背板构成一密闭空间,以容置各电路板,均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例如,本发明中桥接物与背板可为一体的结构。
由于本发明的背光组件,是利用一桥接物在背板的凹槽结构的上架桥,以覆盖部份的凹槽结构,并利用桥接物上的螺丝孔来固定控制板,因此于封盖盖上之后,封盖、背板以及桥接物将形成密闭的空间以容置控制板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进而防止电磁波溢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达到防护电磁干扰现象的目的,又可以加强结构体的强度。利用本发明的结构于一实际生产线时,将可以生产出具有优良电磁干扰遮蔽性以及优良机械强度的背光组件。
与公知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背光组件是利用一桥接物在背板的凹槽结构的上架桥,以覆盖部份的凹槽结构,并利用桥接物上的螺丝孔来固定控制板,因此于封盖盖上之后,封盖、背板以及桥接物将形成密闭的空间以容置控制板以及软性印刷电路板,并防止电磁波漏出以达到防护电磁干扰现象的目的。同时,本发明的背光组件不仅仅利用背板来作为支撑,亦利用桥接物来提供额外的实体结构,不但可以加强整个结构体的机械强度,亦可以在桥接物之上制作螺丝孔,以利用螺丝将控制板固定于桥接物之上,完全避免了对背板做破坏性的开孔以锁定控制板的需要,所以不至于影响结构体的机械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一反射背板,该反射背板的至少一边缘设置有一反射斜面以及一延伸板,且该反射斜面以及该延伸板构成一凹槽结构;一横跨于部份的该凹槽结构之上的桥接物;至少一设置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之上的电路板;以及一设置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之上并覆盖该电路板的盖板,且该盖板与该桥接物以及该反射背板构成一密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背板包括一铝板、一铝合金板或一其它导电金属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背板具有相反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该凹槽结构位于该第一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背板的该第二表面之上设置有多个灯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灯管包括直管或是U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固定于该桥接物之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是为一控制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经由至少一软性印刷电路板与至少一印刷电路板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经由至少一连接器与该电路板以及该印刷电路板相连。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背板,背板的至少一边缘设置有斜面与延伸板,且斜面与延伸板构成凹槽结构,桥接物横跨于部分的凹槽结构之上,电路板设置于桥接物与背板之上,以及一盖板设置于桥接物与背板之上并覆盖电路板,且盖板、桥接物与背板构成一密闭空间。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560677SQ20041000745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4日
发明者赖清坤, 郭建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