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系统和使用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06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系统和使用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构思涉及一种背光系统和一种使用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的直下型背光系统。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众所周知为一种平板显示装置,是一种使用来自外部光源的入射光而不是使用自发光来形成图像的被动显示器。背光系统可被用在LCD装置中,并且可被置于LCD的背部以使光向着液晶面板照射。
背光系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直下型背光系统和边光型背光系统。在直下型背光系统中,光从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后面的多个光源发射,并向着液晶显示面板照射。在边光型背光系统中,光从置于导光板的侧壁上的光源发射,并被透射到液晶面板。直下型背光系统可将发射朗伯光的发光二极管用作点光源。
背光系统使用用于漫射从光源发射的光的漫射板,以使光均匀地照射到液晶面板上。
在将发光二极管用作光源的直下型背光系统的情况下,透射漫射板置于该光源之上。
如果将透射漫射板与光源布置得太近,则用作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的颜色显得如同来自该发光二极管的光点一样。
因此,为了将从光源发射的光漫射得更均匀,必须增加光源和透射漫射板之间的距离,这会导致背光系统的厚度增加。
然而,当背光系统厚时,采用这种背光系统的LCD,例如,LCD TV,也厚,因而不能满足薄的设计要求。
在直下型背光系统的情况下,多个发光二极管按两条或更多条线布置,每条线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当这些线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出现不期望的亮线。因此,这些线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足够近以使不出现所述亮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总体构思提供了一种背光系统和采用该背光系统的LCD。该背光系统可以是被制作以适应特定的厚度设计要求的直下型背光系统。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该背光系统提供足够宽的发光装置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光被均匀照射。
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前述和/或其它方面可通过提供一种背光系统来实现,该背光系统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形成多条线;和导光板,具有侧壁和散射区域,所述侧壁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相隔,从而通过内反射来分散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入射的光,所述散射区域形成为与基板相邻,从而入射到该散射区域中的光被不规则地反射以发射远离基板。
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另外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阐述,部分从该描述中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通过实施本发明总体构思来了解。
所述散射区域可被不连续地形成,并且可包括具有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距离成比例增加的宽度的至少一个组件。所述散射区域还可包括被形成以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散射图案或被涂覆以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漫射材料。
以上背光系统还可包括透射漫射板,用于漫射和透射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并在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上传播并穿过所述导光板的光。
以上背光系统还可包括部分阻挡构件,用于通过减小传播的光的量来部分透射从所述发光装置发射并在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上传播的光。
所述部分阻挡构件可包括具有多个孔的反射构件。所述部分阻挡构件还可具有包括透光构件和形成在该透光构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漫射材料区域的结构。
所述背光系统还可包括用于增强从所述透射漫射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的亮度增强膜和用于增强偏振效率的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发光装置可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用于产生光;和准直仪,用于使从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入射的光准直。
所述准直仪可以是圆顶形准直仪和使得入射光在近似侧向传播的侧发射器中的任何一个。
所述导光板的形状可以是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中的至少一条平行布置的长块,并被置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的外部以及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之间。所述导光板可由透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形成。
所述散射区域可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基板相邻的表面。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前述和/或其它方面可通过提供一种LCD来实现,该LCD包括液晶面板和用于使光向着该液晶面板照射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背光系统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形成多条线;和导光板,具有侧壁和散射区域,所述侧壁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相隔,从而通过内反射来分散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入射的光,所述散射区域形成为与基板相邻,从而入射到该散射区域中的光被不规则地反射以在远离基板的方向上发射。
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前述和/或其它方面可通过提供一种设备来实现,该设备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通过内反射发射光;和至少一个导光板,引导由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的光,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组件的散射区域,所述至少两个组件的宽度基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之间的距离而变化。
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前述和/或其它方面可通过提供一种设备来实现,该设备包括至少两条发光装置线,表示为‘n’,置于基板上,其中,每条线包括至少两个发光装置;和多个导光板,引导由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的光,其中,导光板的数量是‘n+1’。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和更易于理解,其中图1和图2是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实施例的背光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实施例的导光板和发光装置的布置的透视图;图4是图1的发光装置的详细示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实施例的可被用作背光系统中的光源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在图1的导光板内的光传播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图1的部分阻挡构件的示例的示图;图8是示出图1的部分阻挡构件的另一示例的示图;和图9是示出采用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实施例的背光系统的LCD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实施例,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部件。以下描述实施例以通过参考附图来解释本发明总体构思。
图1和图2是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导光板和发光装置的布置的透视图,图4是图1的发光装置的详细示图。具体地讲,图1是沿发光装置的长度截取的截面图,图2是沿与图1的发光装置的长度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参考图1到图4,背光系统100包括被布置为在基板101上形成两条或更多条发光装置线的多个发光装置10,具有侧壁111的导光板110与该多个发光装置10相隔,散射区域115形成为靠近基板101。此外,背光系统100包括置于多个发光装置10之上的透射漫射板140以漫射和透射入射光。贯穿该详细描述,向上方向表示光从背光系统100出射的方向(即,远离基板101的方向)。然而,应该理解,贯穿本公开所涉及的“向上方向”仅表示基准方向,并且可选择为其它方向,例如,如果背光系统安装在直立/垂直位置,可选择为侧向或水平方向。
基板101用作在其上多个发光装置可形成多条发光装置线的基底。
基板101可以是被安装以使发光装置10的每个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1电连接的印刷电路板(PCB),例如,金属芯PCB(MCPCB)。或者,背光系统100可具有包括与基板101类似的基板和按该基板上的两条或更多条线设置的多个长板形PCB的结构。示例结构可包括每个具有按线布置的多个发光装置的长板形PCB。
参考图3,多个发光装置10布置在基板101上以形成两条或多条发光装置线,例如,五条或六条线。图3示出五条发光装置线的示例。实际上,所述多条发光装置线的每条上的发光装置10的数量可远大于图3中所示的发光装置的数量。如图3所示,每条发光装置线上的多个发光装置10可密集布置,并且发光装置线之间的间距比按每条线布置的发光装置之间的间距宽。发光装置线的数量、发光装置线之间的间距和每条发光装置线中发光装置10的数量可全部被改变以适应变化的设计考虑。
如前所述,多个发光装置10被布置在基板101上以形成两条或更多条发光装置线。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可以是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红(R)、绿(G)和蓝(B)),但是不仅限于这些示例颜色。发光装置10可发射R、G和B颜色光,可在每条线上以各种不同的配置布置R、G和B发光装置。在这个示例中,R、G和B发光二极管芯片被用作R、G和B发光装置。可根据正从R、G和B发光装置的每种发射的R、G和B光的量来改变每条线中的R、G和B发光装置的每种的数量。
从R、G和B发光装置的每种发射的R、G和B光的量可不同。例如,从G发光装置发射的G光的量可小于从R和B发光装置发射的R和B光的量。考虑以上示例,R和B发光装置可设置为相同的数量,G发光装置可设置为大于R和B发光装置的数量的两倍。此外,R、G和B发光装置可以顺次布置(如,R、G、G和B或B、G、G和R的顺序)。或者,发光装置10可使用每个发射白光的发光二极管芯片。
与以上示例相同,多个发光装置10可使用发射R、G和B光的R、G和B发光二极管芯片或者使用发射白光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各种不同的配置布置。因此,使用背光系统100的LCD可显示,例如,白色或彩色图像。
图4中更详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0。发光装置10的每个可包括可发射光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1和使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入射的光准直的准直仪。图4显示使得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的入射光向着准直仪的近似侧向传播的侧发射器13的示例。
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可与基12上的侧发射器13相连。侧发射器13可与发光二极管芯片11紧密接触。通过侧发射器13和发光二极管芯片11之间紧密接触,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然后入射到侧发射器13中的光的量可被最大化。
侧发射器13具有由透光材料形成的透光体。如图4所示,侧发射器13可包括反射面14,形同漏斗且相对于中心轴(C)成倾斜角;第一折射面15,相对于中心轴(C)成倾斜角以折射和透射由反射面14反射的入射光;和第二折射面17,从侧发射器13的底部延伸到第一折射面15,且为凸形。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然后向着侧发射器13的反射面14传播的光被反射面14反射,向着第一折射面15传播,透射穿过第一折射面15,然后向着近似侧向传播。此外,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的光向着凸形的第二折射面17传播,透射穿过第二折射面17,然后向着近似侧向传播。
侧发射器13可具有各种形状,只要侧发射器13向着近似侧向发射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入射的光。
图1到图3以及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设置有发光装置10和用作准直仪的侧发射器13。背光系统100还可设置有包括如图5所示的圆顶形准直仪23的发光装置10。以下,为描述方便,将描述设置有包括侧发射器13的发光装置10的背光系统100。
参考图2和图3,包括侧壁111和散射区域115的导光板110漫射从发光装置10入射并通过侧壁111的光。侧壁111与发光装置10分隔,通过光的内反射产生光漫射,其中,光的内反射的理想情况是全内反射。内反射的光可包括入射光,可被不规则地反射到散射区域115中,并向着与基板101相对的方向发射。
导光板110可由透光材料,例如,透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形成。导光板110形成为与发光装置10相邻,并可部分包围发光装置10。
图3示出具有长块型导光板110的背光系统100,长块型导光板110的每个具有各自的侧壁111且与发光装置10的线平行布置。如图3所示,当背光系统具有长块型导光板110时,导光板110置于发光装置线之间以及在最外面的发光装置线外的两侧边。因此,如果发光装置线的数量是n,则长块型导光板110的数量是n+1。
虽然图3示出了多个分离的长块型导光板110与发光装置线平行布置,但是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可具有单体的导光板。例如,导光板可被设计为具有在与多个发光装置相应的位置形成的多个通孔,或者可被设计为具有在与多条发光装置线相应的位置形成的多个通孔和在发光装置线的末端形成的连接部分。
图6是示出光在图1的导光板110内传播的路径的示意图。
参考图2和图6,散射区域115形成在导光板110的与基板101靠近的侧面,例如,在导光板110的面向基板101的下表面。散射区域115不规则地反射在导光板110内传播的同时入射到散射区域115中的光,以使不规则反射的光向着与基板101的侧面相对的方向发射。如图2和图6所示,不连续地形成散射区域115。此外,散射区域115的组件具有基于从发光装置10的距离而增加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散射区域115在发光装置线之间的中间位置具有最宽的宽度。
通过在离发光装置10越远的位置具有越宽的散射区域115的组件,使得光在越宽的区域被不规则地反射,因而光在导光板110的向上方向上更均匀地发射。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离发光装置10越近,出现的光的量越大,而离发光装置10越远,出现的光的量越小。因此,通过在离发光装置线越远的距离具有越宽的散射区域115的组件,在导光板110的向上方向上不规则地反射的入射光的量可增加。
如以上所提到的,可通过形成用于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散射图案来获得散射区域115。或者,可通过涂覆用于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漫射材料来获得散射区域115。例如,当诸如白墨(white ink)的材料(对应于漫射材料)被相对厚地印刷在导光板110的下表面上来形成不连续的散射区域115时,散射区域115然后可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
一旦光从发光装置10入射到导光板110的内部,例如,以在导光板110内提供全内反射的角度入射,入射光就被导光板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完全内反射,然后远离发光装置10并沿着导光板110传播。在导光板110由具有在空气中大约1.5的折射率的PMMA形成的情况下,以大于41度的入射角入射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所有光被完全内反射。由于全内反射使得入射光遍及整个导光板110传播,因而背光系统100的整个厚度可减小。虽然一些入射光以不满足全内反射条件(对于该示例即41度)的角度出现,但是由于入射光的绝大多数光的量仍可通过内反射反射,所以入射光仍在导光板110内传播。图6中的部分‘A’示出全内反射。
一旦在导光板110内传播的光入射到靠近导光板110的基板101的位置,例如,入射到形成在导光板110的下表面的散射区域115中,入射光就被散射区域115不规则地反射,然后发射穿过导光板110的上表面。图6中的部分‘B’示出入射到散射区域115中的光的不规则反射。
由于导光板110中的内反射和不规则反射使得从发光装置10发射的光广泛传播,所以可将背光系统100设计得更薄,并且可在容许发光装置线之间的某距离的同时均匀地照射光。当增加发光装置线之间的距离时,可降低背光系统所需的发光装置线的总数量,因而减少发光装置10的数量。
从发光装置10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的大多数光向着侧向传播,然后入射到相邻的导光板110内。入射光可遍及导光板110广泛传播,但是穿过侧发射器13的反射面14然后在向上方向上传播的光也可存在。在侧发射器13的向上方向上传播的光的量可以是,例如,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的光的量的约20%。
例如,参考图4,虽然侧发射器13的反射面14被形成为满足全内反射条件,但是由于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1发射的光全方向地传播,所以对于所有光不可能都满足全内反射条件。因此,一些光可穿过侧发射器13并相对于图4中的侧发射器13的定位向上传播。此外,虽然通过反射涂覆来形成反射面14,但是反射面14的涂覆条件可能不提供绝对的全反射。为此,在理想情况下,反射面14被涂覆以获得合适的反射率。因此,在这些理想情况下,在侧发射器13的向上方向上传播的部分量的光可存在。
在从背光系统100的上部来看的位置,在侧发射器13的向上方向上传播的光可引起光点或亮线出现在发光二极管芯片11上。此外,当分别发射R、G和B光的R、G和B发光装置被布置以再现颜色时,从背光系统100的上部来看时还可出现某些颜色。
为了减小在发光二极管芯片11的位置出现光点、亮线或不期望的颜色的可能性,当设置有反射镜时,在与该反射镜的位置相应的部分可产生暗部。
因此,如图7所示,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还可设置部分阻挡构件120,该部分阻挡构件120降低从发光装置10发射的在远离基板101的方向上(即,向着透射漫射板140)传播的光的量。该部分阻挡构件还可允许由发光装置10产生的一些光穿过该部分阻挡构件120的一些部分。
如图7所示,部分阻挡构件120可包括具有多个微细孔225的反射构件220。反射构件220可具有包括形成在其至少一个表面部分上的反射面的结构,所述反射面具有多个微细孔。或者,反射构件220可具有完全穿透反射构件220的多个微细孔。
当部分阻挡构件120包括具有多个微细孔225的反射构件220时,入射光可以以预定量穿过部分阻挡构件120。因此,这种结构可减小在发光二极管芯片11的位置出现光点、亮线或不期望的颜色的可能性。此外,产生不期望的暗区的可能性也可减小。
或者,如图8所示,部分阻挡构件120可具有包括形成在透光构件23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漫射材料区域235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漫射材料区域235可为连续的或不连续的。
漫射材料区域235可以,例如,通过在透光构件23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印刷白墨来形成。当白墨被薄薄地印刷或涂覆在透光构件230的表面上时,获得高透射率。相反,当白墨被厚厚地印刷或涂覆在透光构件230的表面上时,获得高反射率。因此,通过以合适的厚度印刷或涂覆白墨,可使得期望的光的量在发光装置10的向上方向上传播。
部分阻挡构件120可以,例如,仅置于发光装置线上。部分阻挡构件120可与导光板110相连,其连接方式为部分阻挡构件120仅置于放置发光装置的空间上。
此外,部分阻挡构件120可形成在透光板(未显示)的一个表面上,以使它被置于发光装置线上,并且使用透光隔板(未显示)使透光板与导光板110分隔。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导光板110或基板101,透光隔板支撑透光板。透光板和透光隔板可由透光PMMA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透光板还执行透射漫射板140的功能。
透射漫射板140被置于与背光系统100的下部分隔预定距离。透射漫射板140漫射并透射从发光装置10和导光板110发射并在远离基板101的方向上传播的光。
如果,例如,透射漫射板140与发光装置10太近,则发光装置10所在的区域显得比发光装置10不在的剩余区域亮,从而亮度的均匀性可降低。此外,随着透射漫射板和发光装置10之间的距离增加,背光系统的相对厚度也增加。因此,透射漫射板140和包括发光装置10的背光系统的下部之间的分隔距离在光可通过光漫射被混合到期望的程度的值达到最佳。
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还可设置有亮度增强膜(BEF)150以增强从透射漫射板140发射的光的方向性。此外,背光系统100还可设置有偏振增强膜170以增强偏振效率。
BEF 150折射从透射漫射板140发射的光并对其进行聚焦以增强光的方向性,从而增强亮度。
偏振增强膜170,例如,透射p偏振光或反射s偏振光,从而大多数入射光以一种偏振状态例如p偏振状态发射。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中,从发光装置10侧向发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10中。入射光在导光板110的内部通过内反射广泛传播,理想情况是通过全内反射广泛传播,并且在散射区域115中被不规则地反射,并向着透射漫射板140发射。
由于入射光在导光板110的整个区域上广泛传播然后被发射,所以可减小发光装置10和透射漫射板140之间的间距,从而可减小背光系统100的相对厚度。此外,可容许发光装置线之间的足够宽的间距。
图9是示出采用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的LCD的示意图。
参考图9,该LCD包括背光系统100和置于背光系统100上的液晶面板300。如现有技术中所公知的,液晶面板300允许以一种状态线性偏振的光入射到液晶面板的液晶层中,并通过磁场驱动改变液晶指向矢的方向以改变穿过液晶层的光的偏振,从而显示图像信息。液晶面板300与驱动电路部分连接。由于液晶面板300的详细结构和显示操作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所以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随着入射到液晶面板300中的光接近一种偏振,可提高光使用效率。因而,通过给背光系统100设置偏振增强膜170,可增强光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可使得光的亮度分布在整个区域上变得均匀,同时降低背光系统100的厚度。因此,通过在LCD中采用这种背光系统100,在保持在LCD的整个区域上具有均匀亮度的最佳品质图像的同时,可减小LCD的整个厚度。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背光系统100中,从发光装置10侧向发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10中,在导光板内通过内反射广泛传播,并在散射区域中被不规则地反射并被发射。
作为背光系统100的运行结果,由于入射光在导光板110的整个区域上广泛传播,然后发射,所以可减小发光装置10和透射漫射板140之间的间隔,从而可减小背光系统100的厚度。此外,可容许发光装置线之间的足够宽的距离间隔,并且可照射均匀的光。
虽然已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总体构思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改变,本发明总体构思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系统,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形成多条线;和导光板,具有侧壁,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相隔,从而通过内反射来分散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入射的光;和散射区域,形成为与所述基板相邻,从而入射到该散射区域中的光被不规则地反射以使其远离所述基板发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散射区域被不连续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散射区域包括具有与离开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距离成比例增加的宽度的至少一个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散射区域包括被形成以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散射图案或被涂覆以不规则地反射入射光的漫射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透射漫射板,用于漫射和透射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并在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上传播并穿过所述导光板的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部分阻挡构件,用于通过减小传播的光的量来部分透射从所述发光装置发射并在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上传播的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部分阻挡构件包括具有多个孔的反射构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部分阻挡构件具有包括透光构件和形成在该透光构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漫射材料区域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用于增强从所述透射漫射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的亮度增强膜和用于增强偏振效率的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用于增强从所述透射漫射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的亮度增强膜和用于增强偏振效率的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用于产生光;和准直仪,用于使从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入射的光准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准直仪是圆顶形准直仪和使得入射光在近似侧向传播的侧发射器中的任何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到12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形状为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中的至少一条平行布置的长块,并被置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的外部以及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导光板由透光PMMA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散射区域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基板相邻的表面。
16.一种LCD,包括液晶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到12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背光系统,用于向着所述液晶面板照射光。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LCD,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形状为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中的至少一条平行布置的长块,并且被置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的外部以及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线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LCD,其中,所述导光板由透光PMMA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LCD,其中,所述散射区域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基板相邻的表面。
20.一种设备,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通过内反射发射光;和至少一个导光板,用于引导由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的光,所述导光板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组件的散射区域,所述至少两个组件的宽度基于离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每个的距离而变化。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散射区域还包括第一散射区域组件,被布置成距离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比距离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另一个更近;和第二散射区域组件,被布置成比所述第一散射区域组件更靠近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另一个之间的中间距离。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散射区域组件比所述第一散射区域组件宽。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形成至少两条线,每条线中具有至少两个发光装置,并且所述至少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比每各条线中的所述至少两个发光装置之间的距离宽。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发光装置是一种具有透光体、反射面和至少一个折射面的侧发射器,其在侧向上发射光。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侧发射器用作漏斗形准直仪和圆顶形准直仪之一。
26.一种设备,包括至少两条发光装置线,表示为‘n’,置于基板上,其中,每条线包括至少两个发光装置;和多个导光板,每个导光板沿各条发光装置线的侧面平行设置以引导由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发射的光,其中,导光板的数量是‘n+1’。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导光板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组件的散射区域,所述至少两个组件的宽度基于所述多条发光装置线的每条之间的距离而改变。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散射区域还包括第一散射区域组件,被布置成距离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比距离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另一个更近;和第二散射区域组件,被布置成比所述第一散射区域组件更靠近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多个发光装置中的另一个之间的中间距离。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散射区域组件比所述第一散射区域组件宽。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比每各条线中的所述至少两个发光装置之间的距离宽。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发光装置是一种具有透光体、反射面和至少一个折射面的侧发射器,其在侧向上发射光。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侧发射器用作漏斗形准直仪和圆顶形准直仪之一。
33.一种可与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系统一起使用的导光板,包括多个侧壁,其中,所述多个侧壁中的一对侧壁可容纳各发光装置;和多个散射区域,沿所述导光板的长度平行延伸以不规则地反射从所述发光装置发射并在其中被内反射的入射光,并将光投射出所述导光板的纵长侧。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导光板,其中,离所述侧壁越远的散射区域比离所述侧壁越近的散射区域宽。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部分阻挡构件,置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每对侧壁之间的正上方,每个部分阻挡构件包括反射构件,所述反射构件包括形成在其至少一个表面部分上的反射面和该反射面中的多个微细孔。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反射构件中的所述多个微细孔完全穿透所述反射构件。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部分阻挡构件,置于所述多个侧壁的每对侧壁之间的正上方,每个部分阻挡构件包括包含形成在透光构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漫射材料区域的结构。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漫射材料区域通过印刷在所述透光构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白墨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总体构思提供了一种背光系统和一种采用该背光系统的LCD。该背光系统包括多个发光装置,置于基板上以形成多条线,每条线包括多个发光装置;和导光板,具有侧壁和散射区域,所述侧壁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相隔,从而通过内反射来分散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入射的光,所述散射区域形成为与基板相邻,从而入射到该散射区域中的光被不规则地反射以在远离基板的方向上发射。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794060SQ20051013245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3日
发明者卢知焕, 郑镇吉, 郑一龙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