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82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属于通信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配线的迅速发展,用于完成光纤终端配线的连接模块或单元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在现有技术中,有一种适配器座可左右滑动而出进行终端操作的连接模块,它虽然在排布适配器时较紧凑,但因受结构的限制,一个适配器座只能安装4个适配器,对12芯带状尾纤排布只能采用分散连接;而且连接后部的尾纤时由于不能看见适配器插孔显得操作不方便;另外由于适配器座只完成尾纤对接,后部的尾纤(不论12芯带状尾纤或单芯尾纤)都需集中在模块后部一齐盘绕(一般多达96芯),使尾纤管理较凌乱。也有一种适配器座板绕固定在模块框体上的轴上下旋转而出进行终端操作的连接模块,它对前后尾纤连接时都需旋转打开一定角度;由于适配器是倾斜安装的,在适配器座板旋转一定角度后,适配器前后插孔都较难看见,这对前后尾纤的对准连接很不方便;且因受其结构的限制这种适配器座板只能安装8个适配器,对于12芯带状尾纤的排布也只能采用分散连接,尾纤的保护欠缺;另外由于这种适配器座板内不设尾纤盘绕空间,后部的尾纤如前述一样需集中盘绕而显得较凌乱,故对常用的12芯带状尾纤较难进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光纤配线的对接方便、排布尾纤清晰、配线密度高、尾纤管理保护完善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包括设置在框体内的多个并排的连接盘、固定在框体内的多个支座、卡装在每个连接盘上的多个适配器、框体上还设置有前盖和侧盖,其结构特征在于呈P形结构的连接盘通过紧固在连接盘根部的销安装在支座上,连接盘相对支座可先作移动再旋转。
上述的支座呈U形结构,两侧边分设导向槽,销设置在导向槽内,销在导向孔内可先移动和后旋转。
上述的导向槽呈一L字型或者J字型结构。
上述的连接盘顶部设置有卡钩,卡钩与框体的折弯边配合,限定连接盘从移动转换成旋转的行程点。
上述的连接盘顶部卡钩旁边设置有孔,限位杆设置在孔内。
上述的连接盘的上半部内设置有圆柱壁。
上述的销设置在连接盘根部孔中。
上述的销为两个,并排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由于连接盘相对支座可先作移动再旋转,正好针对连接模块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功能分工。通常连接模块前端为交叉连接的跳纤,调度操作会较多,后端多为与外部设备线缆连接的尾纤,初始安装完后一般不动。对前端尾纤操作时本实用新型连接盘只需向前移出约35mm,适配器虽然上下倾斜安装但由于只作了移动,故适配器前方插孔大部分仍可看见,连接前端尾纤不存在问题,操作完成后可将连接盘移回原位而不需再旋转,从而使后端尾纤避免过多的移动;当要对后端尾纤连接时连接盘才需移动后旋转约60°,这时适配器后方插孔全部可见,大大方便了尾纤的连接。同时,由于连接盘移动后可依靠连接盘顶部的卡钩卡住框体折弯边和用限位杆固定在连接盘顶部的孔内,从而插拔前端尾纤时可防止连接盘晃动;而且,由于连接盘呈P字形,使连接盘后下部有足够的空间让手操作后部尾纤穿进其中一个旋转打开的连接盘内。另外,由于连接盘设置有可供盘绕冗余尾纤的圆柱壁,使每12芯带状尾纤或束状尾纤都可单独在一个连接盘中固定管理,从而能更加清晰地排布和维护尾纤。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模块打开前盖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盘和支座组装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座放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盘的主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盘的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盘移动后、并拆去前盖和侧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盘旋转后、并拆去前盖和侧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本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包括设置在框体2内的8个并排的连接盘1、固定在框体2上的8个支座3、卡装在每个连接盘1上的12个适配器4、框体2上还设置有前盖5和侧盖6。适配器4与垂直线成30°倾斜安装,且垂直于连接盘1的移动轨迹线。呈P形结构的连接盘1通过紧固在连接盘1根部孔中的两个销7安装在支座3上,连接盘1相对支座3可先作移动再旋转。对连接盘1进行跳纤调度操作时可旋转打开前盖5,要对连接模块内部进行尾纤操作时可打开侧盖6。
参见图2和图3,支座3呈U形结构,两侧边分设导向槽301,两个并排设置销7设置在导向槽301内,销7在导向槽301内完成移动和旋转。导向槽301呈一L字型或者J字型结构。两个销7移动和旋转的结构也可采用一个扁方轴的结构来实现同样功能,但它在加工和效果上稍逊。连接盘1也可做成移动和旋转同时进行的结构形式,但它结构实现较复杂。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作出的改性和等同的变化应该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图中4为适配器。
参见图4-图8,连接盘1顶部设置有卡钩101,卡钩101与框体2的折弯边201配合,其结合处为限定连接盘1从移动转换成旋转的行程点。连接盘1顶部卡钩101旁边设置孔102,限位杆8可固定在孔102内。连接盘1的上半部内设置有圆柱壁103。卡钩101的凹槽在连接盘1向前移动约35mm后刚好卡住框体2的折弯边201上,再加上限位杆8的定位作用,可使连接盘1固定在移动后的位置,以对前端跳纤进行稳定连接。连接盘1的圆柱壁103使冗余的尾纤得以盘绕,并可以12芯尾纤为单位在盘中排布管理且可让12芯带状尾纤较幼细的分线部分在连接盘1内盘绕固定保护。模块的框体2固定有隔线柱9用于分隔每个连接盘1出来的尾纤,框体2的后方固定有绕线柱10用于限定尾纤走线的曲率半径。图中,3为支座,4为适配器,5为前盖。
参见图9,连接盘1只有在初始安装要对后端尾纤连接时才需把连接盘1旋转打开约60°,具体操作时从连接模块后部利用其他连接盘1的P字形下半部空间较大的位置把尾纤放进旋转开的连接盘1中,尾纤头部连接入适配器4的插孔内,冗余的尾纤在圆柱壁103的圆周上盘绕。
图中,2为框体,3为支座,7为销,9为隔线柱,10为绕线柱,101为卡钩,103为圆柱壁。
本实用新型只对配置室内缆结构的连接模块作详细表述。在本技术领域采用中间配线的连接模块也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结构。应用本实用新型连接模块的光纤配线架(或箱)一般将连接模块分左右两垂直列分布,配线架中间为供交叉连接跳纤盘绕和出线的挂线槽,后部对应每层左/右连接模块有可供跨架跳纤走线的水平槽。为适应中间连接的要求,连接模块可做成配室内缆的结构或中间配线的结构且在配线架上可混装,配线架中间的挂线槽反面可做成供模块后端中间尾纤盘绕的分线槽,使形成正面走交叉连接跳纤、背面走外部设备端尾纤的完善管理布局。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包括设置在框体(2)内的多个并排的连接盘(1)、固定在框体(2)内的多个支座(3)、卡装在每个连接盘(1)上的多个适配器(4)、框体(2)上还设置有前盖(5)和侧盖(6),其特征在于呈P形结构的连接盘(1)通过紧固在连接盘(1)根部的销(7)安装在支座(3)上,连接盘(1)相对支座(3)可先作移动再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3)呈U形结构,两侧边分设导向槽(301),销(7)设置在导向槽(301)内,销(7)在导向孔(301)内可先移动和后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槽(301)呈一L字型或者J字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盘(1)顶部设置有卡钩(101),卡钩(101)与框体(2)的折弯边(201)配合,限定连接盘(1)从移动转换成旋转的行程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盘(1)顶部卡钩(101)旁边设置有孔(102),限位杆(8)设置在孔(102)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盘(1)的上半部内设置有圆柱壁(10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销(7)设置在连接盘(1)根部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销(7)为两个,并排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光纤配线的连接模块,包括设置在框体内的多个并排的连接盘、固定在框体内的多个支座、卡装在每个连接盘上的多个适配器、框体上还设置有前盖和侧盖,呈P形结构的连接盘通过紧固在连接盘根部的销安装在支座上,连接盘相对支座可先作移动再旋转。支座呈U形结构,两侧边分设导向槽,销设置在导向槽内,销在导向孔内可先移动和后旋转。导向槽呈一L字型结构。本实用新型对前端跳纤连接时只需将连接盘移出一定距离便可操作,对后端尾纤操作时才需将连接盘旋转打开,避免了尾纤过多的挪动,操作面直观,尾纤对接方便;连接盘提供了既适应带状和束状尾纤又适应单芯尾纤的盘绕空间和固定位置,使尾纤排布清晰,维护方便。
文档编号G02B6/38GK2888467SQ200620056619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3日
发明者田继清, 李伟明, 黄大星 申请人:广东天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