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44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相机用的焦面快门。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中,已知有如下形式的焦面快门与银盐胶片相机用焦面快门一样,包括前叶片和后叶片这两个快门叶片,在拍摄时,使前叶片和后叶片朝同一方向依次动作,并利用在这两者之间形成的狭缝,从一方到另一方连续地对CCD等摄像元件的拍摄面曝光。另外,这些前叶片和后叶片与前叶片用驱动构件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相连,在相机刚释放后,对前叶片用电磁体和后叶片用电磁体的通电依次被切断,这些驱动构件受到各自的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依次地旋转,从而进行曝光动作。
另外,在曝光动作结束后,设定构件从初始位置起动作,使所述各驱动构件克服各驱动弹簧的施力旋转,与此同时,这些前叶片和后叶片朝设定位置动作。另外,在下一次拍摄时在相机的释放按钮被按下之前,所述设定构件并不朝初始位置复位而留在设定位置上,在下一次拍摄时在相机的释放按钮被按下、各驱动构件被所述各电磁体的吸引力可靠地保持后,所述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由此,在具有这种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中,由于在设定状态下摄像元件的拍摄面被前叶片覆盖,因此与银盐胶片相机一样,观察被拍物体图像的取景器需是光学式取景器。
然而,在进行如上所述的设定构件的设定动作时,虽然后叶片朝设定位置动作,但只要前叶片在曝光动作的结束位置被抑止,在设定状态下就可将被拍物体的光照到摄像元件的拍摄面上,因此可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器上显示、观察在拍摄面上成像的被拍物体图像。然而,在这样构成时,需采用如下构成若拍摄时释放按钮被按下,则首先解除对前叶片的抑止而使其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成为暂时覆盖摄像元件的拍摄面的状态,然后如上所述地使前叶片和后叶片依次地开始曝光动作。
这样构成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的一例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222059号公报中进行了公开。采用该结构,将现有的前叶片用驱动构件用连接前叶片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在曝光动作时利用驱动弹簧进行旋转的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构成,在设定动作时,设定构件在曝光动作的结束位置附近抑止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仅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朝设定位置动作,之后,在释放按钮被按下、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时,设定构件解除所述抑止,利用设定弹簧的弹压力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
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222059号公报所公开的焦面快门中,在相机的释放按钮被按下后而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时,在快到达该初始位置后解除对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抑止,并使前叶片从曝光动作结束位置附近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跳动(日文バウンド)后变为静止状态,但比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落后很多。因此,在设定构件复位到初始位置后无法使前叶片的曝光动作立即开始,从而从按下释放按钮到前叶片开始曝光动作为止的时间变长,在被拍物体运动时等,存在失去最佳镜头的可能性大的问题。
因此,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222928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与设定构件同轴、可旋转地安装有特殊的抑止构件,在设定动作时,该抑止构件代替设定构件在曝光动作结束位置附近立即抑止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在释放按钮被按下、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时,在该复位动作的初期阶段解除抑止,在设定构件复位到初始位置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在曝光动作开始跳动后变为静止状态。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222928号公报所公开的焦面快门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设定构件与抑止构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同一轴上,此外,在设定构件上设置有具有挠性并在前端形成有卡合部的钩部,在抑止构件的周面上形成有两个被卡合部。另外,在设定构件进行设定动作时,其钩部的卡合部与抑止构件的一个被卡合部卡合、拉引抑止构件使其旋转,抑止构件在可抑止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旋转的位置上与挡圈抵接后,通过钩部挠曲而该卡合脱开,从而仅设定构件继续旋转,在即将到达设定位置之前,钩部因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原形后停止。另外,在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进行复位动作时,钩部的卡合部与抑止构件的另一个被卡合部卡合、推压抑止构件而使其旋转,从而解除对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抑止,之后,若抑止构件与挡圈抵接,则通过钩部挠曲,该卡合脱开,在即将到达设定位置之前,钩部因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原形后停止。
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222928号公报所公开的焦面快门中,设定构件利用钩部的卡合部与抑止构件的两个被卡合部的卡合使抑止构件往复旋转,该卡合通过使钩部挠曲而解除。然而,在实际中量产这种结构的焦面快门极其困难。这是因为例如很难使钩部的弹性均匀,很难使卡合部的摩擦面与两个被卡合部的摩擦面成为规定的配置关系。
因此,在量产这种焦面快门时,即使可利用所述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使抑止构件旋转,在抑止构件的旋转停止时,也有时钩部无法很好地挠曲,从而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无法顺利地解除。另外,即使在抑止构件的旋转停止时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可顺利地解除,在使抑止构件旋转时,也有时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会在抑止构件在规定的旋转位置抵接挡圈之前解除。尤其是在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时,由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被抑止部因设定弹簧的弹压力而与抑止构件的抑止部压接,因此有时钩部会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抑止解除前产生挠曲,从而导致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另外,在设定构件反复旋转时,有时还会出现钩部在挠曲后无法恢复规定原形,从而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无法很好地进行,导致设定构件无法使抑止构件可靠地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该焦面快门包括前叶片和后叶片,前叶片的驱动机构包括与前叶片相连、利用设定弹簧的弹压力使前叶片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以及在曝光动作时利用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通过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使前叶片动作的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在设定构件从初始位置进行设定动作时,仅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克服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朝设定置动作,在释放按钮被按下、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动作的初期阶段之前,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被抑止构件来抑止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的动作,抑止构件始终与设定构件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与设定构件不同的角度,从而能可靠地进行设定状态下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抑止,并能抑制该抑止解除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抵接时的冲击,从而曝光动作可迅速地开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包括快门底板,具有曝光用开口部,立设有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具有被抑止部并与前叶片相连,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上;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上,在曝光动作时受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伴随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动作,使前叶片进行曝光动作;设定弹簧,至少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位于设定位置时提供用于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弹压力;后叶片用驱动构件,与后叶片相连,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在曝光动作时受到后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动作,使后叶片进行曝光动作;设定构件,具有突起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三轴上,在设定动作时从初始位置动作到设定位置,从而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克服所述各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动作到各自的设定位置,在相机释放时先于前叶片的曝光动作地朝初始位置复位;以及抑止构件,具有抑止部和卡合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四轴上,通过该卡合部与所述突起部卡合而与所述设定构件连动地往复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位于设定位置时,为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处于全开状态而使所述抑止部与所述被抑止部接触,从而抑止由所述设定弹簧的弹压力引起的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旋转,伴随所述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而解除该抑止。
此时,所述抑止构件可以构成为所述卡合部形成为叉状并夹持所述突起部。另外,也可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抑止构件受到弹簧的施力而朝一个方向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进行设定动作时将所述卡合部推压到所述突起部上、从而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压力进行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进行复位动作时利用所述弹簧的弹压力使所述卡合部跟随所述突起部地进行旋转。
另外,也可采用如下构成所述前叶片包括一端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臂部、以及枢轴支撑在该多个臂部上的至少一个叶片,另外,所述设定弹簧具有比所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小的弹压力,所述设定弹簧将一端搭(日文掛ける)在该多个臂部中的一个上,将另一端搭在所述底板上,以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形态施力。另外,也可采用如下构成所述设定弹簧将一端搭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上,将另一端搭在前叶片用第二构件上,仅在所述被抑止部被所述抑止部抑止时,提供朝着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向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方向的弹压力。
另外,也可构成为包括操作部,设于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上;前叶片用电磁体,通过在所述释放的初期阶段通电、并在所述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动作后切断该通电,可由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进行前叶片的曝光动作;后叶片用电磁体,通过在所述释放的初期阶段通电、并在前叶片的曝光动作开始后切断该通电,可由后叶片用驱动构件进行后叶片的曝光动作;以及开关构件,在前叶片的曝光动作结束时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在对前叶片用电磁体通电后经过规定时间而未被操作时,构成用于不使所述设定构件的下一次设定动作开始的信号源。这样,即使在电磁体的控制电路中出现问题,也不会在下一次的设定动作中在设定构件、抑止构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连动结构中产生故障。另外,此时,若将所述开关构件也作为故障显示用的信号源,则可立即确认出故障。
本发明的数码相机用的焦面快门,包括前叶片和后叶片,前叶片的驱动机构包括与前叶片相连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以及在曝光动作时利用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通过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使前叶片动作的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在设定构件的设定动作的初期阶段,利用抑止构件抑止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跟随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动作,在设定状态下敞开摄像元件的前表面,可利用液晶显示装置等观察被拍物体图像,其特征在于,抑止构件和设定构件安装在不同轴上,抑止构件始终与设定构件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但由于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在设定构件的设定状态下,能在曝光动作结束位置的附近可靠地抑止设定弹簧引起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动作,并在相机刚释放后而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跟随抑止构件动作,在设定构件即将到达初始位置之前该抑止解除,因此无需像在曝光动作结束位置的附近解除抑止的现有结构那样需要实现解除时的稳定化,且在解除抑止后,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抵接时的冲击小,可迅速地开始曝光动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将通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以明确。


图1是在安装在相机上的状态下从被拍物体侧看到的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是用双点划线表示印刷电路板的轮廓而使构成构件在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状态容易理解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俯视图,是为理解印刷电路板与安装在其上的开关机构而表示的图。
图3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与图1相同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2及图3的右侧看到的可便于理解地表示构成构件的重叠关系的剖视图。
图5是仅表示图3所示的构成构件的动作说明中所需要的主要构成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设定动作的初期阶段的状态。
图7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从图6的状态开始进行的设定动作的状态。
图8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设定动作的结束状态。
图9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时,在曝光动作前设定构件从设定位置向初始位置复位的初期阶段的状态。
图10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设定构件向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从图9的状态开始进行的状态。
图11是与图5相同的俯视图,表示设定构件停止在初始位置上的曝光动作即将开始前的状态。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动作的方框图。
图13是与图3相同的表示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状态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图13的右侧看到的可便于理解地表示构成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两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图12用于说明实施例1,图13及图14用于说明实施例2。
(实施例1)图1是在安装于相机内的状态下、从被拍物体侧看到的俯视图,通过用双点划线表示印刷电路板的轮廓,可容易地表示出构成构件在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状态。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俯视图,是为理解印刷电路板与安装在其上的开关机构而表示的图。图3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与图1相同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2及图3的右侧看到的可便于理解地表示构成构件的重叠关系的剖视图。图5~图11是仅表示图3所示的构成构件的动作说明中所需要的主要构成构件的俯视图。图5与图3相同,表示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状态。图7表示从图6的状态开始进行的设定动作的状态。图8表示设定动作的结束状态。图9表示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时,在曝光动作前设定构件从设定位置向初始位置复位的初期阶段的状态。图10表示设定构件向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从图9的状态开始进行的状态。图11表示设定构件停止在初始位置上的曝光动作即将开始前的状态。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动作的方框图。
首先,主要根据图1~图4对本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归根结底是为方便理解图1及图3所示的众多构成构件的重叠关系而简单表示的图。图1中,在快门底板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长方形的曝光用开口部1a。另外,众所周知,在快门底板1的背面侧空开规定的间隔依次安装有中间板2和罩板3,在快门底板1与中间板2间构成后叶片的叶片室,在中间板2与罩板3间构成前叶片的叶片室。而且,中间板2和罩板3上也形成有与开口部1a形状类似的开口部2a、3a,但在本实施例中,由开口部1a的形状来限制曝光开口。另外,中间板2未在图2~图4中表示,罩板3未在图2及图3中表示。
如图1及图3所公开的,开口部1a的左侧区域形成有圆弧状的两个长孔1b、1c,其下方端部分别安装有平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的公知的橡胶制的缓冲构件4、5。另外,罩板3的与长孔1b、1c重叠的区域也形成有大致相同形状的长孔3b、3c(参照图4)。快门底板1上立设有轴1d、1e、1f、1g、1h、1i、1j、1k。其中,轴1d、1e、1h、1i立设于快门底板1的表面侧,从图4中可知,轴1j、1k立设于快门底板1的背面侧,其前端插入形成于罩板3的孔内。另外,从图4中可知,轴1f、1g贯穿快门底板1,在快门底板1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均设有轴部,并将背面侧的轴部的前端插入形成于罩板3的孔内。从图4中可知,轴1i是具有圆盘状的头部的轴构件,其前端被压入形成于快门底板的孔内。
薄型的金属制的支撑板6和印刷电路板7以支撑板6靠近快门底板1侧的状态利用螺钉8、9安装于轴1d、1e的前端。如图2所示,印刷电路板7上安装有构成开关机构的两个接片构件7a、7b。这些接片构件7a、7b具有挠性,其一端部与形成于印刷电路板7的未图示的电路图形连接,将配置在快门底板1与印刷电路板7间的另一端部作为接点部。图1及图3中,仅用双点划线表示该印刷电路板7的轮廓。
另外,支撑板6的形状与日本专利特开平9-133944号公报所公开的“安装基板”类似,除具有各自形成为折弯部的两个棘爪6a、6b及弹簧座部6c外,利用多个折弯部安装有前叶片用电磁体和后叶片用电磁体。而且,这些折弯部中,两个棘爪6a、6b如图4所示的其一部分,在前端各形成有两个爪部6a-1、6a-2、6b-1、6b-2。另外,前叶片用电磁体和后叶片用电磁体具有相同结构,由具有两个脚部的U字形的铁心构件10、11和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14、15构成。铁心构件10、11在一个脚部上嵌装有绕线管14、15,将各自的两个脚部的前端作为磁极部。
从图4中可知,轴1f、1g各自在快门底板1的表面侧的轴部具有直径较大的部位和直径较小的部位,将前端插入设置在支撑板6和印刷电路板7上的孔内。而且,轴1f在形成于快门底板1侧的直径较大的部位上可旋转地安装有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在形成于支撑板6侧的直径较小的部位上可旋转地安装有棘爪构件18。轴1g在形成于快门底板1侧的直径较大的部位上可旋转地安装有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在形成于支撑板6侧的直径较小的部位上可旋转地安装有棘爪构件20。
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包括筒部17a、被推动部17b、安装部17c、推动部17d、以及设置在安装部17c的印刷电路板7侧的操作部17e(参照图1及图2),将其筒部17a可旋转地与形成于轴1f的所述直径较大的部位嵌合。所述接点构件7a配置在操作部17e的动作轨迹内,只有在被操作部17e推动时才与接点构件7b接触。另外,如图3中将一部分剖切所示的,安装部17c的内部收容有铁片构件21和压缩弹簧22。铁片构件21在轴部21a的一端具有呈圆盘状的头部21b,在轴部21a的另一端安装有铁片部21c,利用嵌装于轴部21a的压缩弹簧22对铁片部21c进行推压,使铁片部21c从安装部17c内突出。
另外,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包括筒部16a、被抑止部16b、被推动销16c及驱动销16d,从图4中可知,将其筒部16a可旋转地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筒部17a的外周嵌合。而且,被推动销16c设于支撑板6侧,可由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推动。驱动销16d设于快门底板1侧,插入在快门底板1的长孔1b内。如图4所示,该驱动销16d形成为根基侧的直径稍大于前端侧的直径,从而可与所述缓冲构件4抵接。另外,直径较小的前端侧的部位如下所述地在叶片室内与前叶片相连,将其前端插入在罩板3的长孔3b内。
从图4中可知,所述棘爪构件18的外周形成有两个棘齿18a、18b。这些棘齿18a、18b均以相同齿距形成,但相位错开半个齿距,棘齿18a可与所述棘爪6a的爪部6a-1卡合、脱离,棘齿18b可与所述棘爪6a的爪部6a-2卡合、脱离。另外,如图4所示,在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筒部17a松弛地嵌装有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将一端搭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将另一端搭在棘轮18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图1及图3中,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众所周知,该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可通过改变棘轮18的旋转位置来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可旋转地安装于轴1g的所述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包括筒部19a、安装部19b及驱动销19c,且可旋转地安装有滚筒19d,并将筒部19a可旋转地与形成于轴1g的所述直径较大的部位嵌合。另外,如图1中将一部分剖切所示的,安装部19b的内部收容有铁片构件24和压缩弹簧25。而且,该铁片构件24与所述铁片构件21相同,在轴部24a的一端具有呈圆盘状的头部24b,在轴部24a的另一端安装有铁片部24c,利用嵌装于轴部24a的压缩弹簧25对铁片部24c进行推压,使铁片部24c从安装部19b内突出。另外,驱动销19c设于快门底板1侧,插入在快门底板1的长孔1c内。如图4所示,该驱动销19c也与所述驱动销16d相同,根基侧的直径稍大于前端侧的直径,从而可与所述缓冲构件5抵接。另外,直径较小的前端侧的部位如下所述地在叶片室内与后叶片相连,并将其前端插入在罩板3的长孔3c内。
另外,从图3中可知,所述棘爪构件20形成为与棘爪构件18相同的形状,其外周形成有两个棘齿20a、20b。这些棘齿20a、20b均以相同齿距形成,但相位错开半个齿距,棘齿20a可与所述棘爪6b的爪部6b-1卡合、脱离,棘齿20b可与所述棘爪6b的爪部6b-2卡合、脱离。另外,如图4所示,在所述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筒部19a松弛地嵌装有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将一端搭在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将另一端搭在棘轮20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图1及图3中,使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众所周知,该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可通过改变棘轮20的旋转位置来进行调整。
立设于快门底板1的所述轴1h上可旋转地安装有设定构件27。该设定构件27具有筒部27a、推动部27b、27c、被推动部27d及突起部27e,将筒部27a可旋转地与轴1h嵌合。推动部27b是推压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被推动部17b的部位,推动部27c是推压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滚筒19d的部位,被推动部27d是被未图示的相机本体侧的构件推压的部位。突起部27e设于快门底板1侧的面上,本实施例中,形成为圆柱形。筒部27a上松弛地嵌装有未图示的复位弹簧,将一端搭在设定构件27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将另一端搭在所述支撑板6的弹簧座部6c上,图1及图3中,使设定构件2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图1及图3表示了设定构件27在这种复位弹簧的弹压力作用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因设置于快门底板1侧的面上的未图示的销与设置于快门底板1的未图示的限制部抵接而被停止的状态。以下,设定构件27以此位置作为初始位置。
立设于快门底板1的所述轴1i上可旋转地安装有抑止构件28。该抑止构件28包括抑止部28a和卡合部28b。而且,该抑止部28a除设定构件27位于初始位置时和位于初始位置附近时以外,都处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内。卡合部28b呈叉状,夹持有设于设定构件27的所述突起部27e。因此,在图1及图3中,若设定构件2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该抑止构件28因卡合部28b受到突起部27e的推压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若设定构件2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因卡合部28b受到突起部27e的推压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下面,主要利用图5对配置于快门底板1的背面侧的前叶片和后叶片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除该图5外,在图6~图11中也省略了图1及图3所示的支撑板6、印刷电路板7、两个电磁体、两个棘爪构件18、20、两个铁片构件21、24及两个压缩弹簧22、25的图示。前叶片在快门底板1的背面侧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f上的臂部29;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j上的臂部30;朝向这些臂部29、30的前端部依次被枢轴支撑的三个叶片31、32、33,叶片33作为前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而且,众所周知,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驱动销16d的前端部与形成于臂部29的孔嵌合。快门底板1的轴1j上嵌装有设定弹簧34,将一端搭在设于快门底板1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将另一端搭在臂部30上,使臂部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
另一方面,后叶片在快门底板1的背面侧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g上的臂部35;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k上的臂部36;朝向这些臂部35、36的前端依次被枢轴支撑的三个叶片37、38、39,叶片39作为后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众所周知,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驱动销19c的前端部与形成于臂部35的孔嵌合。而且,快门底板1的轴1k上嵌装有弹簧40,将其一端搭在设于快门底板1的未图示的弹簧座部上,将另一端搭在臂部36上,使臂部3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和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的图示。
下面,主要利用图5~图12对本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5~图11中如上所述地省略了主要利用图1~图4进行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图5表示图1及图3所示的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停止状态。此时,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受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作用而跟随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驱动销16d与缓冲构件4抵接,从而维持所述停止状态。此时,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重叠地收纳于开口部1a的下方位置。另外,此时,如图2所示,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操作部17e推压接点构件7a而使其与接点构件7b接触。在拍摄时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后,图1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可根据来自CPU的信号进行规定时间的信号处理,但在此阶段,由于已经过了该规定时间,因此忽略构成开关机构的接点构件7a、7b的接通信号。
另一方面,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在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作用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驱动销19c与缓冲构件5抵接,从而维持所述停止状态。因此,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张开而覆盖开口部1a。另外,此时,设定构件27位于初始位置,利用其突起部27e使抑止构件2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抑止构件28的抑止部28a带动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外。然后,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b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被推动部17b离开,推动部27c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滚筒19d离开。
在这样的曝光动作结束状态下,若将拍摄信息传送到未图示的存储装置中,则设定马达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图12所示的CPU的信号使设定马达旋转规定时间,然后立即开始设定动作。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若使该设定马达旋转,则由此而动作的未图示的相机本体侧的构件会对设定构件27的被推动部27d进行推压,克服未图示的复位弹簧的弹压力使设定构件2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抑止构件28也因其卡合部28b受到设定构件27的突起部27e的推压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其抑止部28a处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内。
这样,若设定构件27和抑止构件28开始旋转,则首先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b推压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被推动部17b,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克服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而开始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操作部17e逐渐从接点构件7a离开,最后两个接点构件7a、7b的接触脱开,但此时的断开信号也像上述那样,被图12所示的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忽略。另外,像这样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通过前叶片被设定弹簧34施加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也跟随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而开始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之后,若前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3开始覆盖开口部1a,则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c开始推压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滚筒19d。图6表示的是此时的状态。
若设定构件27从图6的状态起继续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也克服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而逐渐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由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驱动销19c使后叶片的臂部35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朝上方移动。这样,图7表示的是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一边减小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朝上方移动、且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一边增加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朝上方移动的途中的状态。
比较图7的状态和图6的状态可知,在图7的状态下,抑止构件28的抑止部28a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距离在缩短。因此,若使抑止构件28和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从图7的状态开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这些抑止部28a和被抑止部16b接触。此时,由于使设定构件27旋转的力大于设定弹簧34的弹压力,因此在两者接触后,抑止部28a克服设定弹簧34的弹压力而推压被抑止部16b。因此,之后,和前面一样,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利用设定构件27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但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一边增加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朝开口部1a的下方位置返回。接着,若前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3从开口部1a后退,则后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9也从开口部1a后退,开口部1a变为全开。
这样,若开口部1a全开,则安装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上的铁片构件21、24的铁片部21c、24c相互前后地与前叶片用电磁体和后叶片用电磁体的铁芯构件10、11接触。接着,之后,设定构件27的旋转马上被停止,各驱动构件16、17、19的旋转停止。因此,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停止状态下,铁片构件21、24的铁片部21c、24c克服压缩弹簧22、25的弹压力而从图3的状态起被推入安装部17c、19b内,相反侧的头部21b、24b变为从安装部17c、19b离开的状态。另外,该状态就是图8所示的设定结束状态,在进行下一次拍摄前,设定构件27留在该设定位置上。另外,在该设定动作的结束状态下,只要不使相机的电源处于切断状态,则由于是下一次拍摄的待机状态,因此可用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器来观察在拍摄元件中成像的被拍物体图像。
在下一次拍摄时,若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则从图12所示的CPU同时产生三个信号。由此,线圈通电控制电路对前叶片用电磁体和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13通电,利用电磁力使铁片构件21、24吸附保持在铁芯构件10、11上。另外,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工作规定时间。另外,曝光时间控制电路开始对与测光电路得到的被拍物体的亮度对应的时间进行计时。若铁片构件21、24吸附保持在铁芯构件10、11上,则设定马达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CPU的信号使设定马达旋转规定时间,逐渐解除未图示的相机本体侧的构件对设定构件27的被推动部27d的推压力。因此,设定构件27利用未图示的复位弹簧的施力从图8的状态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朝初始位置复位。
另外,在该复位动作的初期阶段,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b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被推动部17b离开,推动部27c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滚筒19d离开。另外,由于可利用设定构件27使抑止构件28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弹簧构件16可利用设定弹簧34的施力使其被抑止部16b跟随抑止构件28的抑止部28a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图9中表示的是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开始覆盖开口部1a时的状态。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由于设定构件27离开,从而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利用各自的驱动弹簧23、26的弹压力和压缩弹簧22、25的弹压力而从图8所示的设定位置开始稍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这些安装部17c、19b与铁片构件21、24的头部21b、24b接触。图9所示的位置就是对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而言的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因此,对于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相连的后叶片而言也是曝光动作开始位置。
然而,众所周知,后叶片将三个叶片37~39可旋转地安装在两个臂部35、36的合计六个部位上。另外,由于在这些安装部位上分别设有公差,因此由于拍摄时相机姿态的不同,有时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的狭缝形成叶片39的姿势会稍微变化,从而无法稳定地得到规定的曝光时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弹压力比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小的弹簧40对臂部36始终施加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弹压力,从而在拍摄时狭缝形成叶片39可始终从相同的姿势起开始曝光动作。像这样设置弹簧40的技术是众所周知的,在本实施例中使臂部36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但应该知道使臂部36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若设定构件27从图9所示位置起继续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抑止构件28也继续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受到设定弹簧34的弹压力而继续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图10中表示的是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覆盖了开口部1a的大致三分之二的状态。此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很接近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之后,若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完全覆盖开口部1a,则抑止构件28继续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其抑止部28a朝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之外退出,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以比之前快的速度旋转,并在被推动销16c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抵接后停止。另外,图11表示的是之后设定构件27复位到初始位置而停止的状态,该位置就是对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而言的曝光动作开始位置。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伴随设定构件27朝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抑止构件28形成的抑止位置移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的设定构件27与抑止构件28的旋转速度不同。另外,像日本专利特开2001-222059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特开2003-222928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那样,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抑止在曝光动作结束位置附近解除时,被推动销16c与推动部17d抵接时的冲击变大,从而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稍作动作,使压缩弹簧22临时性地压缩。这种情况下,有时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在进行之后的复位动作时,安装部17c敲击铁片构件21的头部21b,从而使铁片部21c克服铁芯构件10的吸引力而从铁芯构件10离开。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抑止被解除是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接近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之后。因此,由于抑止解除后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旋转角度小,所以即使被推动销16c与推动部17d抵接,其冲击力也极小,从而完全不会影响铁片构件21对铁芯构件10的吸附状态。另外,即使被推动销16c与推动部17d抵接,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也几乎不跳动,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在设定构件27朝初始位置复位而停止时已经停止,从而随时可开始曝光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前叶片也将三个叶片31~33可旋转地安装在两个臂部29、30的合计六个部位上。因此,与所述后叶片时相同,由于拍摄时相机姿态的不同,有时在图11所示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狭缝形成叶片33的姿势会稍微变化,从而无法稳定地得到规定的曝光时间。然而,本实施例的设定弹簧34除了像这样起到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弹簧16和前叶片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作用外,还具有与所述弹簧40相同的作用。因此,对于前叶片,在拍摄时狭缝形成叶片33也可始终从相同的姿势开始曝光动作。
如图11所示,若设定构件27在初始位置停止,则之后图12所示的CPU中转来自曝光时间控制电路的信号而传送到线圈通电控制电路中,从而切断对前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的通电。另外,之后,在与被拍物体的亮度对应的曝光时间控制电路的计时结束时,CPU将该结束信号传送到线圈通电控制电路中,切断对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3的通电。若首先切断对前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的通电,则铁芯构件10对铁片构件21的吸引力消失,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受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而急速地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推动部17d推压被推动销16c而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克服设定弹簧34的弹压力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一边增加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逐渐朝下方移动,在狭缝形成叶片33的上端缘敞开开口部1a。
另一方面,若切断对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3的通电,则铁芯构件11对铁片构件24的吸引力消失,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受到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而急速地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一边减小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逐渐朝下方移动,在狭缝形成叶片39的下端缘覆盖开口部1a。之后,像这样,前叶片和后叶片利用在这些狭缝形成叶片31、39之间形成的狭缝从上到下地对摄像元件的拍摄面连续曝光。
接着,若到达曝光动作的最后阶段,则首先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操作部17e推压图2所示的开关机构的接点构件7a,使其与接点7b接触,从而产生接通信号。于是,图12所示的正常动作判断电路根据该接通信号得知前叶片的曝光动作已正常地进行,并将此事传递给CPU。这样,在开关机构产生接通信号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驱动销16d马上与缓冲构件4抵接,使前叶片用的两个驱动构件16、17和前叶片的动作停止。另外,在这之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驱动销19c马上与缓冲构件5抵接,使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和后叶片的动作也停止,成为图1~图3及图5所示的状态。若变为该状态,则由于从CPU发送信号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因此正常动作判断电路不进行信号检测。另外,若变为该状态,则在将被拍物体的拍摄信息从拍摄元件传送到存储装置中后,拍摄结束。
上述动作说明是前叶片和后叶片正常地进行了曝光动作时的说明。因此,下面在简化与上述说明重复的内容后对前叶片的曝光动作未正常地进行时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从图8所示状态下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后直至图11所示状态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同。另外,如图11所示,若设定构件27复位到初始位置而停止,则之后图12所示的CPU应该将来自曝光时间控制电路的信号传给线圈通电控制电路并切断对前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的通电,但在因某些原因而导致该信号并未传给线圈通电控制电路时,或虽然进行了传送但线圈通电控制电路没有正常工作时,并不切断对前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的通电。
这种情况下,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无法在规定时刻开始动作,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一起一直留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另一方面,在曝光时间控制电路的计时结束信号通过CPU正常地传给线圈通电控制电路、线圈通电控制电路根据该信号正常地动作时,对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3的通电被切断,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如上所述地正常地开始动作,但在因某些原因而没有切断对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3的通电时,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和后叶片也一直留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
另外,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未开始动作时,在规定时间内并没有从接点构件7a、7b收到接通信号,因此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判断为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动作异常,并将异常信号传给CPU。另外,若从正常动作判断电路接收到异常信号,则CPU使错误显示部显示异常情况,且无法从设定马达通电控制电路输出使设定马达旋转的信号。另外,错误显示部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器屏幕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利用LED等来独立显示的显示部。另外,也可以不仅显示异常情况,还发出警报声。
在此,预先对若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并不动作而留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的状态下使设定马达旋转、设定构件27从初始位置起开始设定动作则会发生何种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留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时,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也留在曝光动作开始位置上。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处于图11所示状态,设定构件27也变为图11所示状态。
若利用相机本体侧的构件使设定构件27从该状态起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可使抑止构件28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抑止构件28稍作旋转,其抑止部28a就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抵接。然而,如上所述,设定构件27本来用于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克服各自的驱动弹簧23、26的弹簧力而朝设定位置旋转,因此其旋转力极大。因此,抑止构件28因该强大的力而推压在停止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上,所以尤其是会导致设定构件27和抑止构件28的连接部产生破损,或连接关系混乱。另外,相同的现象也在从设定马达到设定构件27为止的连动结构中发生。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设定马达不能旋转。
另外,在下述实施例2的说明中省略了前叶片的曝光动作未正常进行时的动作说明,但实施例2的情况实质上也与本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动作说明中,将由两个接点构件7a、7b构成的开关机构作为用于不使下一次设定动作进行的信号源进行了说明,但不用说,也可将该开关机构兼作用于确定闪光拍摄时的闪光时机的信号源。
(实施例2)下面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与图3一样,图13是表示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状态的俯视图,但未剖切表示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安装部17c。另外,图14是从图13的右侧看到的使构成构件的重叠关系容易理解地进行表示的剖视图。另外,在实施例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2所示的结构中,除去抑止构件28也用于本实施例的说明。另外,在实施例1的动作说明中使用的上述图12也用于本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另外,本实施例的大部分构成构件都与上述实施例1的构成构件相同。因此,在图13及图14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件及相同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因此,在下面的结构说明中,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抑止构件41包括抑止部41a和卡合部41b,可旋转地安装在快门底板1的轴1i上。然而,该卡合部41b并不像实施例1的抑止构件28d的卡合部28b那样形成为叉状。另外,由图14可知,在本实施例中,轴1i形成得比实施例1时长,在其上卷绕有弹簧42。另外,弹簧42将其一端搭在抑止构件41上,将另一端搭在快门底板1上,从而在图13中使抑止构件41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地进行推压,使卡合部41b始终与设定构件27的突起部27e接触。
由图14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筒部16a形成得比实施例1时长。另外,本实施例的设定弹簧43并不像实施例1的设定弹簧34那样卷绕在轴1j上,而是卷绕在所述筒部16a上。另外,该设定弹簧43将一端搭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上,将另一端搭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上,仅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从图13所示状态起分离时,朝逆时针方向推压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并朝顺时针方向推压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另外,本实施例中并没有设置实施例1中卷绕在轴1k上的弹簧40。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时完全相同。
下面,按照上述实施例1的动作说明进行本实施例的动作说明,但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内容,则尽可能地简化后进行说明。首先,图13表示的是曝光动作刚结束后的停止状态。此时,设定构件27位于初始位置,抑止构件41利用弹簧42的弹压力而使其卡合部41b与设定构件27的突起部27e接触,并使抑止部41a位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之外。
若设定构件27从初始位置起开始设定动作,则其突起部27e推压卡合部41b,克服弹簧42的弹压力而使抑止构件41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抑止部41a逐渐位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内。接着,首先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b推压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被推动部17b,使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由于在前叶片用驱动构件16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之间搭有设定弹簧43,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也跟随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朝上方移动。另外,由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朝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操作部17e的推压被解除,两个接点构件7a、7b的接触脱开,但此时,图12所示的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并不进行信号检测。
之后,若前叶片的狭缝形成叶片33开始覆盖开口部1a,则设定构件27的推动部27c开始推压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滚筒19d,使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克服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而开始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也朝上方移动。另外,之后,若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与抑止构件41的抑止部41a接触,则之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利用设定构件27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但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将其被抑止部16b推压在抑止构件41的抑止部41a上而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返回,因此搭在这些驱动构件16、17之间的设定弹簧43张紧。另外,若开口部1a变为全开,铁片构件21、24的铁片部与铁芯构件10、11接触,则设定动作结束。
在下一次拍摄时,若按下相机的释放按钮,则如图12所示,线圈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CPU的信号对线圈12、13通电,使铁片构件21、24吸附保持在铁芯构件10、11上。另一方面,根据来自CPU的信号,正常动作判断电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信号检测,曝光时间控制电路开始对与测光电路得到的被拍物体的亮度对应的时间进行计时。接着,若设定马达通电控制电路根据来自CPU的信号使设定马达旋转规定时间,则设定构件27受到复位弹簧的弹压力而开始朝初始位置进行复位动作。
由此,由于弹簧42的弹压力,抑止构件41也在保持其卡合部41b与设定构件27的突起部27e接触的状态下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受到设定弹簧43的弹压力而逐渐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在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完全覆盖开口部1a时,抑止构件41的抑止部41a朝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抑止部16b的动作轨迹之外退出,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以比之前快的速度旋转,并在被推动销16c与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抵接后停止。另外,之后,设定构件27马上回到初始位置而停止。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伴随设定构件27朝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抑止构件41的抑止位置也产生移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抑止部41a对被抑止部16b的抑止被解除是在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被推动销16c靠近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推动部17d之后。因此,即使该抑止解除而被推动销16c与推动部17d抵接,其冲击力也极小,完全不会对铁片构件21对铁芯构件10的吸附状态产生影响。另外,即使被推动销16c与推动部17d抵接,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也几乎不跳动,因此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和前叶片在设定构件27复位到初始位置时已经静止,从而随时可开始曝光动作。
若设定构件27在初始位置停止,则首先切断对前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2的通电,在规定时间后切断对后叶片用电磁体的线圈13的通电。因此,若首先切断对线圈12的通电,则铁芯构件10对铁片构件21的吸引力消失,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受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23的弹压力而急速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此时其推动部17d推压被推动销16c从而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的三个叶片31~33一边增加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逐渐朝下方移动,在狭缝形成叶片33的上端缘敞开开口部1a。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弹簧43并不因该动作而张紧。
另一方面,若切断对线圈13的通电,则铁芯构件11对铁片构件24的吸引力消失,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受到后叶片用驱动弹簧26的弹压力而急速地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后叶片的三个叶片37~39一边减小相邻叶片之间的重叠一边逐渐朝下方移动,在狭缝形成叶片39的下端缘覆盖开口部1a。之后,利用在这些狭缝形成叶片33、39之间形成的狭缝,从上到下地对摄像元件的拍摄面连续曝光,但在到达该曝光动作的最后阶段时,首先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17的操作部17e推压图2所示开关机构的接点构件7a使其接触接点构件7b而产生接通信号。于是,图12所示的正常动作判断电路根据该接通信号得知前叶片的曝光动作已正常地进行,并将此事传递给CPU。
这样,在开关机构产生接通信号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16的驱动销16d马上与缓冲构件4抵接,前叶片用的两个驱动构件16、17和前叶片的动作停止。另外,之后,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的驱动销19c马上与缓冲构件5抵接,后叶片用驱动构件19和后叶片的动作也停止,复位到图13所示的状态。另外,若变为该状态,则由于从CPU发送信号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因此正常动作判断电路不进行信号检测。另外,若变为该状态,则在将被拍物体的拍摄信息从拍摄元件传送到存储装置中后,拍摄结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设定构件27上搭有未图示的复位弹簧,设定构件27的设定动作通过将被推动部27d推压到相机本体侧的构件上来进行,朝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伴随相机本体侧的构件的推压力被解除而利用未图示的复位弹簧的弹压力来进行,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没有复位弹簧,使设定构件的设定动作和复位动作都由相机本体侧的构件强制地进行。另外,也可不像上述各实施例那样使设定构件27与相机本体侧的构件直接连动,而是通过设于快门侧的其它构件进行连动。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前叶片和后叶片都分别具有三个叶片,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个数,可以分别具有一个,也可以使两者的个数不同。
权利要求
1.一种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快门底板,具有曝光用开口部及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具有被抑止部并与前叶片组件相连,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上;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轴上,在曝光动作时受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伴随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动作,使所述前叶片组件进行曝光动作;设定弹簧,至少在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位于设定位置时提供用于使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所述前叶片组件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弹压力;后叶片用驱动构件,与后叶片组件相连,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在曝光动作时受到后叶片用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动作,使所述后叶片组件进行曝光动作;设定构件,具有突起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三轴上,在设定动作时从初始位置动作到设定位置,从而使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和后叶片用驱动构件克服所述各驱动弹簧的弹压力而动作到各自的设定位置,在相机释放时先于所述前叶片组件的曝光动作地朝初始位置复位;以及抑止构件,具有抑止部和卡合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四轴上,通过该卡合部与所述突起部卡合而与所述设定构件连动地往复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位于设定位置时,为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处于全开状态而使所述抑止部与所述被抑止部接触,从而抑止由所述设定弹簧的弹压力引起的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旋转,伴随所述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的复位动作而解除该抑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抑止构件的所述卡合部为叉状并夹持所述突起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抑止构件受到弹簧的弹压而朝一个方向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进行设定动作时将所述卡合部推压到所述突起部上从而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压力进行旋转,在所述设定构件进行复位动作时利用所述弹簧的弹压力使所述卡合部跟随所述突起部地进行旋转。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叶片组件包括一端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臂部、以及枢轴支撑在该多个臂部上的至少一个叶片,另外,所述设定弹簧具有比所述前叶片用驱动弹簧小的弹压力,将一端搭在所述多个臂部中的一个上,将另一端搭在所述底板上,以使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组件朝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形态施力。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弹簧将一端搭在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上,将另一端搭在所述前叶片用第二构件上,仅在所述被抑止部被所述抑止部抑止时,提供朝着使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组件向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动作的方向的弹压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部,设于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上;前叶片用电磁体,通过在所述释放的初期阶段通电、并在所述设定构件朝初始位置复位动作后切断该通电,可由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进行所述前叶片组件的曝光动作;后叶片用电磁体,通过在所述释放的初期阶段通电、并在所述前叶片组件的曝光动作开始后切断该通电,可由所述后叶片用驱动构件进行所述后叶片组件的曝光动作;以及开关构件,在所述前叶片组件的曝光动作结束时利用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在对所述前叶片用电磁体通电后经过规定时间而未被操作时,构成用于不使所述设定构件的下一次设定动作开始的信号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构件也是故障显示用的信号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快门包括同轴地安装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及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搭有设定弹簧的前叶片用臂部、以及设定构件,该设定构件使抑止构件旋转,在设定位置上,在曝光动作结束位置附近抑止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在朝刚释放后的初始位置复位时,可使所述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一直跟随到曝光动作开始位置。在所述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因电路上的故障而不动作时,不会由所述设定构件进行下一次的设定动作。
文档编号G03B9/08GK101063788SQ200710102500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7日
发明者吉田克信, 井上信义 申请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