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28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中间转印带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上的调色图 像转印到转印介质的转印设备。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四重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四 个感光鼓位于单平面上的一行,每个感光鼓作为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承载对应于 黑、青、紫和黄色中每一个的特定颜色的调色图像。对应于每个感光鼓的主转 印辊将显影单元在感光鼓上形成的彼此重叠(使用胶印法)的调色图像转印到 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次转印辊接下来将作为重叠过程的结果获得的调色图像转 印到转印介质上。然后,定影设备通过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图像定影在转印介 质上。从而获得彩色图像。
在具有单彩色模式(例如单色模式)和全色模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不受机械磨损,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 附着/分离机构将对应于青、紫和黄色感光鼓的三个主转印辊,即除了在单色 模式使用的黑色感光鼓之外的感光鼓,从中间转印带分离。在附着/分离机构 中,例如,连接元件的一端以轴为轴心转动,从而连接元件以枢轴线为支撑点 旋转,并且主转印辊位于连接元件上。
然而,当包括在单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鼓的所有感光鼓都位于单平面的一 行时,将三个主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分离所需的距离(或当设置了全色模式时 将三个主转印辊附着到中间转印带所需的距离)变大。
下面参考图7详细描述上述问题。用于紫色的主转印辊C2位于沿中间转 印带的移动方向(即图7中箭头所指方向)距最上游第三的位置,C2移动距 离E以从中间转印带上分离。然而,位于最上游的用于黄色的主转印辊Y2移 动距离E,, E,大概是距离E的三倍。这就是当图像形成装置在单色模式和全 色模式之间切换时其在准备好能够转印之前需要长时间的原因,并且很难缩小
驱动电动机的大小,驱动电动机驱动附着/分离机构以将主转印辊附着到中间 转印带或从中间转印带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62776号揭示了一种转印设 备,其中如图8所示,单色模式中使用的用于黑色的感光鼓Bkl、匕全色模式 中使用的其它三个感光鼓C1、 M1和Y1距离中间转印带近。换句话i兌,用于 黑色的感光鼓Bkl的旋转轴(图8中以实线指示的平面B)位于比较靠近中间 转印带的位置,并偏离用于彩色的其它感光鼓C1、 M1和Y1的旋转轴所在的 平面(图8中以虛线指示的平面A)。根据上述技术,将主转印辊从中间转印 带分离所需的最大距离是E",这比图6所示的距离E,要小很多。
然而,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62776号揭示的技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其 中根据对应于彩色模式中使用的三个感光鼓的主转印辊是否从中间转印带上 分离,和单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鼓接触的中间转印带部分的宽度发生变化。更 具体地,如图9所示,当选择了全色模式时,即当主转印辊C2、 M2和Y2和 中间转印带接触并且和全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鼓C1、 M1和Y1相对时,指示 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用于黑色的感光鼓Bkl的部分的宽度的接触角度是6 1, 如图9中实线所示。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并且相对于全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 鼓C1、 Ml和Yl的主转印辊C2、 M2和Y2从中间转印带上分离时,接触角 度是62,如图9中虚线所示。这意味着和感光鼓Bkl接触的中间转印带部分 的宽度发生变化(6 1>62)。结果是,由于根据选择了哪个模式,将图像从设 置在单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鼓Bkl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条件发生变化,所以 图像质量也会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通过向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施加偏压将 形成在多个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中的每个上面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转印设 备,图像承载旋转元件包括位于沿转印带移动方向最上游的第一图像承载旋转 元件,转印设备包括对应于每个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每个 偏压施加旋转元件位于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相对的位置,转印带位于偏 压施加旋转元件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之间,且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用于向
转印带施加偏压从而将在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 带上,其中设置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使得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更 靠近转印带并偏离其它图傳_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在的线,和每个偏压施加 旋转元件沿转印带移动方向偏离的位于相应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下游,每个偏 压施加旋转元件的旋转轴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处的线垂至 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转印设备。 结合附图阅读下述关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会更好地理解本发 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重要性。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重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配
置的侧3见图2是显示当选择了全色模式时图1所示的转印设备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3是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转印设备的侧视图4是图3所示的转印设备的放大视图,用于显示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感 光鼓的部分的宽度和位于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清洁刮片相对的辊的部分的宽 度;
图5是显示和图1所示的转印设备相区别的另一转印设备的配置的侧视
图6是中间转印带的放大视图,着重于显示具有清洁单元的端部;
图7是显示根据现有技术的转印设备的配置的侧视图8是显示根据另一现有技术的转印设备的侧视图9是图8所示的中间转印带的放大视图,用于显示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 感光鼓的部分的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显示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
图1是显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示例的四重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整 体配置的侧视图。图2是显示当选择了全色模式时图1所示的转印设备的配置 的侧视图。图3是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图2所示的转印设备的配置的侧视图。
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
光学系统2、图像形成设备3、纸张提供单元5、传送通道6、定影单元7、和 排纸单元8。图像形成设备3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Bk、 C、 M和Y以及转 印设备IO。四个图像形成单元Bk、 C、 M和Y中的每个都具有从黑、青、紫 和黄色中选取的单个特定色剂并显影出潜在调色图像。转印设备10首先转印 由图像形成单元Bk、 C、 M和Y显影的单个特定颜色中的调色图像从而调色 图傳4皮此重叠,然后将重叠的调色图像转印到例如复印纸的转印介质上。
转印设备10包括四个感光鼓Bkl、 Cl、 Ml和Yl,中间转印带ll,四个 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 (其中每个主转印辊对应于感光鼓Bkl、 Cl、 Ml和Yl并向对应的感光鼓Bkl、 Cl、 Ml和Yl中之一施加偏压)以及清洁 中间转印带11的清洁单元13。在工艺墨盒中,感光鼓Bkl、 Cl、 Ml和Yl 分别和图像形成单元Bk、 C、 M和Y结合在一起。
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在感光鼓Bkl、 Cl、 M1和Y1中,只使用感光鼓 Bkl,即,只使用图像形成单元Bk显影图像。换句话说,当选择了单色模式 时,只有图像形成单元Bk和对应的感光鼓Bkl协作形成黑白图像。然而,其 它的安排也是可接受的,其中设置将其它感光鼓C1、 M1和Y1中任一使用在 单色模式中从而形成对应特定颜色的单彩色图像。作为这种情况的结果,形成 了调色图像,其色彩是对应于设置在单色模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单个特 定颜色。
如图2和3所示,设置在单色模式中使用的感光鼓Bkl的旋转轴比设置 在全色模式中使用的其它感光鼓C1、 Ml和Yl的旋转轴靠近中间转印带11。 在所有感光鼓Bkl、 Cl、 M1和Y1中,感光鼓Bkl位于沿中间转印带ll移动 方向的最上游。
中间转印带11是环形带元件,由驱动辊14和被驱动辊15桥接。驱动辊 14驱动中间转印带11以图1至图6所示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对应于每个感 光鼓Bkl、 Cl、 M1和Y1的每个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和对应的感光 鼓Bkl、 Cl、 M1和Y1相对,且中间转印带11在主转印辊Bk2、 C2、 M2和 Y2以及感光鼓Bkl、 Cl、 M1和Y1之间。次转印辊12和驱动辊14相对,中 间转印带11在次转印辊12和驱动辊14之间。偏压提供(图未示)连接至每 个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和次转印辊12,从而能够施加偏压。
在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中,通过使用现有技术附着/分离机构(图 未示)能够将设置在全色模式中使用的主转印辊C2、 M2和Y2附着到中间转 印带11或从中间转印带11分离。当选择了全色模式时,主转印辊ii2、 M2和 Y2从图3所示对应于单色模式的状态沿箭头指示方向移动,从而附着到图2 所示的中间转印带11。当中间转印带11的部分被推挤和拉伸时,中间转印带 11的部分和每个感光鼓Cl、 Ml和Yl接触。中间转印带11的部分和i殳置在 单色模式使用的主转印辊Bk2接触,而不包含在附着/分离机构的操作中。
每个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都偏离的位于对应的感光鼓Bkl、 Cl、 M1和Y1的下游。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沿着箭头指示的中间转印带 11的移动方向,并且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和对应的感光鼓Bkl、 Cl、 M1和Y1重叠。换句话说,每个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的S走转轴 偏离的位于对应感光鼓Bkl、 Cl、 Ml和Yl的旋转轴的下游。此外,主转印 辊Bk2、 C2、 M2和Y2中的每个的旋转轴和对应的感光鼓Bkl、 Cl、 Ml和 Yl中之一的旋转轴所形成的线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此外,主转 印辊Bk2、 C2、 M2和Y2中每个的外圆周和对应感光鼓Bkl、 Cl、 Ml和Yl 中之一的外圆周和中间转印带11的部分接触,并且当从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 方向看时彼此重叠。结果是,中间转印带11能够以具有足够宽度执行胶印转 印过程的部分和每个感光鼓Bkl、 Cl、 M1和Y1接触,即,可以通过中间转 印带11从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向感光鼓Bkl、 Cl、 Ml和Yl施加 执行胶印转印过程所需的足够的电荷。
如图3所示,平面X是除了设置用于单色模式的感光鼓Bkl的旋转轴之 外的感光鼓C1、 Ml和Yl的旋转轴所在的平面。在和桥4妄中间转印带11的 驱动辊14的外圆周表面和被驱动辊15的外圆周表面接触的平面中,平面Y 是距离感光鼓C1、 M1和Y1最近的平面。当中间转印带11在单色模式时, 平面X和平面Y彼此面对,其中当沿着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向下游移动 时,平面X和平面Y之间的距离变得略大。
清洁单元13包括清洁刮片16,相对于清洁刮片16的辊n(其中中间转 印带ll位于清洁刮片16和辊17之间),和色剂传送螺栓(screw) 18。清洁
刮片16和辊17能够附着到中间转印带11和从中间转印带11分离。辊17沿 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位于设置使用在单色模式中的感光鼓Bkl的稍微上 游,其能够获得在单色模式或全色模式下和中间转印带ll接触的具有预定宽 度的部分。
纸张提供单元5包括存储转印纸张的存纸盒50和纸张进给辊51。定影单 元7包括定影辊70和压力施加辊71。定影辊70包括在其中的电阻加热元件 72。排纸单元8包括一对纸张排出辊80和纸张接收托盘81 。
下面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操作。首先,图像形成设备3通过使用光学系统2 选择性地使充电的感光鼓Bkl、 Cl、 M1和Y1暴露在光下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用对应于图像形成单元Bk、 C、 M和Y中每个的特定颜色的色剂显影每个静 电潜在图像从而形成单色调色图像。然后以沿着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的 最上游Bk、 C、M和Y的顺序放置承载每个预定颜色的调色图像的感光鼓Bkl 、 Cl、 M1和Y1中的每个,并且和对应的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推挤和 拉伸的中间转印带11的部分接触。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施加偏压, 从而使用胶印法以彼此重叠的方式将单色调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表 面。结果是在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形成全色调色图像。
纸张进给辊51 —张一张地进给存纸盒50中的转印纸张。保护(resist) 辊52调节转印纸张的进给定时。将纸张传送到驱动辊14上的中间转印带11 和次转印辊12之间的转印夹持处。在转印夹处,通过次转印辊12施加偏压将 图像形成设备3形成的调色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1转印到转印纸张上。接下来, 通过传送通道6将纸张传送到定影单元7。定影单元7通过由电阻加热元件72 加热到预定温度的定影辊70和压力施加辊71之间的夹持处,施加热和压力将 转印的图像定影在转印纸张上。在通过传送通道6后,排纸单元8包括的一对 纸张排出辊80将转印纸张排出,纸张接收托盘81接收转印纸张。
下面详细显示转印设备10的操作。当选择了全色模式时,附着/分离机构 将如图3所示的处于单色模式的主转印辊C2、 M2和Y2沿图3中箭头所指方 向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外侧。每个主转印辊C2、 M2和Y2推挤和拉伸中间 转印带11从而将中间转印带11的部分和对应的感光鼓C1、 Ml和Yl之一接 触。结果是,如图2所示,能够执行胶印转印过程。当模式被切换到全色模式
时,对应于感光鼓Bkl的主转印辊Bk2并不移动并且保持在单色模式的位置。 换句话说,主转印辊Bk2通过中间转印带11保持和感光鼓Bkl的接触。
在全色模式,通过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施加偏压从而在中间转 印带旋转中将图像顺序转印地到中间转印带11上。更具体地,通过主转印辊 Bk2、 C2、 M2和Y2分别转印黑、青、紫和黄色图像。在主转印结束后,中 间转印带11继续旋转用于次(secondary)转印。
当选择了单色模式时,附着/分离机构将如图2所示的处于全色模式的主 转印辊C2、 M2和Y2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内侧(图2所示实线指示全色模 式中中间转印带11的位置,虚线指示单色模式中中间转印带11的位置)。结 果是,如图3所示,将中间转印带从感光鼓C1、 M1和Y1分离。当模式被切 换到单色模式时,对应于感光鼓Bkl的主转印辊Bk2并不移动并且保持在全 色模式中的位置。换句话说,主转印辊Bk2通过中间转印带11保持和感光鼓
在单色模式,通过主转印辊Bk2施加的偏压只将黑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 印带11上。此后,中间转印带11继续旋转用于次转印。由于其它主转印辊 C2、 M2和Y2不施加偏压,除了黑色图像之外的三个图像不会被转印到中间 转印带11上。
如上所述,在全色模式或单色模式中,如图4所示,设置使用在单色模式 中的感光鼓Bkl的旋转轴比彩色模式中使用的其它感光鼓C1、M1和Y1的旋 转轴更靠近中间转印带11。此外,在所有的感光鼓Bkl、 Cl、 M1和Y1中, 感光鼓Bkl位于沿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的最上游。由于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的每个都偏离对应的感光鼓Bkl、 Cl、 M1和Y1的下游,指示 和中间转印带ll接触的用于黑色的感光鼓Bkl的部分的宽度的接触角度没有 变化。更具体地,在如图9所示的现有转印设备中,全色模式中使用的主转印 辊C2、 M2和Y2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状态下的接触角度6 1和主转印辊C2、 M2和Y2从中间转印带11上分离状态下的角度6 2不相同(61>62)。另一 方面,在如图4所示的转印设备中,全色模式中使用的主转印辊C2、 M2和 Y2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状态下的接触角度6 3和主转印辊C2、 M2和Y2从中 间转印带11上分离状态下的角度64相同(63=64)。结果是,可以在全色模式或单色模式中保持图像质量的稳定,并且能够以稳定质量(不同于现有图 像的不稳定质量)转印图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设置在单色模式使用并更靠近中间转印带11
的感光鼓Bkl紧邻驱动辊14的下游,指示和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驱动辊14 的部分的宽度的接触角度变大。如图5所示,如果设置用于单色模式的感光鼓 Bkl不是更靠近中间转印带11,即感光鼓Bkl的旋转轴和全色模式中使用的 其它感光鼓C1、 Ml和Yl的旋转轴在一条线上时,指示和中间转印带11接 触的驱动辊14的部分的宽度的接触角度是al。另一方面,根据图6所示的本 实施例,指示和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驱动辊14的部分的宽度的接触角度是 a2,比角al大。结果是,由于和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驱动辊14的部分的宽 度变大,驱动辊14掌握中间转印带11的力提高,这使得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 11打滑从而平滑地转印图像。
进一步地,平面X和平面Y彼此面对,其中当沿着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 方向向下游移动时,平面X和平面Y之间的距离变得略大。这使得可以缩小 从中间转印带11分离主转印辊Y2所需的距离,在所有的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中主转印辊Y2位于最下游。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用于主转印辊 Y2的距离是用于主转印辊Bk2、 C2、 M2和Y2的距离中最大的。结果是,主 转印辊Y2从中间转印带11接收到的对于将中间转印带11推到和主转印辊 Y2接触的力的反作用力也变小。换句话说,在如图5所示的转印设备中(其 中平面X和平面Y相交的角度大),在主转印辊Y2推起中间转印带11之前 的中间转印带11的带表面5 (图5中虛线所示)和主转印辊Y2推起中间转 印带ll之后的中间转印带11的带表面(图5中实线所示)之间的角度是(3 1。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角01的角|32比卩l小((3 1>P2)。这意 味着从中间转印带11接收到的反作用力也较小。
此外,清洁单元13的辊17沿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紧邻在单色模式 中使用的感光鼓Bkl的上游,且感光鼓Bkl的旋转轴比全色模式中使用的其它 感光鼓Cl、 Ml和Yl的旋转轴更靠近中间转印带11。这就是在辊17紧邻感光 鼓C1、 Ml或Yl上游的情况下,指示和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辊17的部分的宽 度的接触角度Yl (图4中实线所示)比接触角度y2 (图4中虚线所示)大的
原因。换句话说,和中间转印带11接触的辊17的部分的宽度变大,即,和清 洁刮片16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1的区域较大。这使得可以提高清洁单元13的 清洁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感光鼓Bkl的主转印辊Bk2不移动以附着到中间转 印带ll或从中间转印带ll分离,并一直保持和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然而, 必要时可以接受将主转印辊Bk2从中间转印带11分离,例如,当关闭电力时。 同样,尽管作为例子显示了四重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单色模式和全色 模式之间自动或手动切换的任何类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都可使用,这些彩色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在单色模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单 元)。进一步地,图中所示的组成元件的形状和结构也只是示例。在不偏离权 利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化和变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转印设备中,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沿中间转印 带移动方向偏离的位于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下游。同样,偏压施加旋转 元件的旋转轴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位于的线垂至于中间转 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有图《象承载旋转元件中位于最上游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 之一 (下文中称为"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既用于单色模式也用于全色模 式。这使得指示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部分的宽度的接 触角度在全色模式或单色模式中都不会改变。结果是,获得的有益效果是可以 用稳定的质量转印图像。
此外,指示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驱动辊部分的宽度的角度变大,换句话说, 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驱动辊的部分的区域变大。这使得可以提高驱动辊控制中 间转印带的力。结果是,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打滑从而平滑地转印图像。
进一步地,指示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相对于清洁刮片的辊的部分的宽度的 角度变大,换句话说,和中间转印带接触的辊的部分的区域变大。这使得可以 提高清洁单元的清洁效果。
此外,可以提供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印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 尽管参考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完整和清楚的显示,在本发明揭示的
基本教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并不限定权利要求而是体现了所有的变
型和替代构造。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设备,其通过向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施加偏压而将形成在多个图像承载元件中每个之上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所述图像承载旋转元件包括位于沿转印带移动方向最上游的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所述转印设备包括对应于每个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位于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相对的位置,转印带位于偏压施加旋转元件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之间,且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用于向转印带施加偏压从而将在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其中设置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使得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更靠近转印带并偏离其它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在的线,和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沿转印带移动方向偏离的位于相应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下游,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的旋转轴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处的线垂至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承载第 一颜色的图像,所述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括将转印带从其它偏压施加旋转元件分 离从而只将第 一颜色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的机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第一颜色是黑色。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所述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旋转地支持转印带和驱动转印带的驱动辊,其中所述驱动辊位于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上游。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清洁转印带上残留色剂的清洁单元,其中所述清洁单元位于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和驱动辊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和转印带表面接触的清洁刮片和相对于所述清洁刮片的辊,转印带位于清洁刮片和该辊之间,和 该辊位于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上游。
7.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通过向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施加偏压而将形 成在多个图像承载元件中每个之上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转印设备,所述图 像承载旋转元件包括位于沿转印带移动方向最上游的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所述转印设备包括对应于每个图傳承载旋转元件的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 件位于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相对的位置,转印带位于偏压施加旋转元件和对应的图〗象承载4t转元件之间,且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用于向转印带施加偏压 从而将在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其中设置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使得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更靠近 转印带并偏离其它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在的线,和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沿转印带移动方向偏离的位于相应图像承载旋转 元件的下游,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的旋转轴和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 转轴所处的线垂至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承载第 一颜色的图像,所述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括将转印带从其它偏压施加旋转元件分离从而只 将第 一颜色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的机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第一颜色是黑色。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招,旋转地支持转印带和驱动转印带的驱动辊,且 所述驱动辊位于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上游。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设备进一步包括清洁转印带上残留色剂的清洁单元,和 所述清洁单元位于第一图像承载旋转元件和驱动辊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和转印带表面接触的清洁刮片和相对于所述清洁刮片 的辊,转印带位于清洁刮片和该辊之间,且 该辊位于第 一 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上游。
全文摘要
一种通过向图像承载旋转元件施加偏压而将形成在每个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转印设备。位于最上游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之一的旋转轴比其它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更靠近转印带。每个偏压施加旋转元件偏离的位于对应的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下游,偏压施加旋转元件的旋转轴和图像承载旋转元件的旋转轴所处于的线垂直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097422SQ200710112649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8日
发明者井上知史, 坂下武司, 畑山耕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