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个光学薄板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08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两个光学薄板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关于具有两个光学薄板的 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 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 器,且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也显着地降低。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 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背光模块的主要功用在于提供光源供液晶显 示器使用。
请参照图1,图1所绘示为一现有的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100主要由壳体 110、冷阴极焚光灯管120、扩散板130、光学膜140与多个顶针150所构成。冷 阴极荧光灯管120放置在壳体110内,且壳体IIO之内表面还加装有反射片(未绘 示),以有效地利用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所发出的光线。扩散板130的功用主要是 将冷阴极荧光灯管110所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使照射至液晶面板(未绘示) 的光线能还佳均匀,而较不会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上产生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顶针150则是用以支撑扩散板130,以避免扩散板130应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翘曲。
此外,光学膜140包括扩散膜142与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俗称BEF) 144。由于扩散板130往往不足以完全克服亮度不均匀的现象,所以 需加上扩散膜142,以使光线更均匀地扩散。另外,由于扩散膜142所射出的光 线的出光角度较大,因此需在扩散膜142的上方加上增亮膜144,此增亮膜144 的厚度约0.062mm 0.375mm。由于增亮膜144的上方设有多个菱镜结构144a,故 具有聚光的效果,可让增亮膜144所射出的光线的出光角度变小,进而增加背光 模块100在视角范围内所呈现的亮度。
然而,由于制程与材质的关系,增亮膜144的成本往往是背光模块100中最 高的。因此,为了降低背光模块IOO整体的成本,有些技术人员使用较便宜的菱镜片来取代增亮膜144,但菱镜片的厚度较厚,往往会使背光模块100整体的厚
度也需加厚。因此,如何在设置菱镜片的情况下还不会使背光模块100的厚度增
加,是值得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去思量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具有两个光学薄板,且此背 光模块的整体厚度不会增加。
根据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一 壳体、多个光源、多个顶针、多个支撑部、 一第一光学薄板、 一第二光学薄板与 多个第一微型结构体。光源配置在壳体内,顶针设置在壳体的底面,而支撑部则 设置在顶针上。此外,第一光学薄板支撑在顶针的顶部,而第二光学薄板则位于 第一光学薄板的下方且具有多个穿孔,顶针穿过这些穿孔,且第二光学薄板支撑 在支撑部上。而且,第一微型结构体配置在第一光学薄板或第二光学薄板上,第 一微型结构体具有聚光的功效。
在上述的背光模块中,顶针与支撑部的表面具有反射性质。
在上述的背光模块中,顶针与支撑部是由透明材质所构成。
在上述的背光模块中,还包括多个插件,这些插件贯穿壳体的侧壁,且插件 的一端抵靠在第二光学薄板的上方表面。
在上述的背光模块中,顶针还包括一针身与一针头,这些支撑部是设置在针 身上,针头为可挠性的结构,所述的针头的底部与支撑部的距离为第二光学薄板 的厚度,当针头未受外力施压时,针头的外径是大于第二光学薄板上的穿孔之内 径。而且,针头包括一顶板与多个弯曲板,这些弯曲板连接在顶板与针身之间。
在上述的背光模块中,第一微型结构体是配置在第一光学薄板上,第一光学 薄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且穿透率为90%以上,第二光学薄板的厚度为0.5mm 以上且穿透率为50%~70%。此外,第一微型结构体为菱镜结构。
根据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 一壳体、多个光源、多个顶针、 一第一光学薄板、 一第二光学薄板与多个第一微 型结构体。光源配置在壳体内,顶针设置在所述的壳体的底面且具有一锥面。此 外,第一光学薄板支撑在顶针的顶部,第二光学薄板位于第一光学薄板的下方且 具有多个穿孔,且顶针穿过上述的穿孔,而第二光学薄板则支撑在顶针的锥面上。另外,第一微型结构体则是配置在第一光学薄板或第二光学薄板上,且第一微型 结构体具有聚光的功效。其中,顶针与穿孔是呈紧配关系。
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设置有两个光学薄板,且第二光学薄板上具有多个穿 孔,这些穿孔可供顶针穿过,而使第二光学薄板位于背光模块的下腔体中,故本 发明的背光模块即使使用两个光学薄板,其总厚度仍不会增厚。


图1所绘示为一现有的背光模块; 图2所绘示为第 一 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图3所绘示为背光模块的第二光学薄板; 图4所绘示为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图5所绘示为图4的顶针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光模块;110-壳体;120-冷阴极荧光灯管;130-扩 散板;140-光学膜;142-扩散膜; 144-增亮膜;144a-菱镜结构; 150-顶针; 152-螺丝;160-上盖;200、 200,-背光模块;202-下腔体; 210-壳体;220-光源; 230-第二光学薄板;232-穿孔;250、 250,-顶针;252,-尾端;254、 254,-针身;255,-底座;256,-支撑部;258,-针头;258a,-顶板;258b,-弯曲板; 270-第一光学薄板; 270a-第一微型结构体;280-插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2、图3,图2所绘示为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图3所绘示为背光 模块的第二光学薄板。此背光模块200包括壳体210、光源220、第一光学薄板 270、第二光学薄板230与多个顶针250所构成。其中,光源220为冷阴极焚光灯 管,其是配置在壳体210内,当然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将冷阴极焚光灯管替 换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在本实施例中,顶针250设置在壳体210 的底面,顶针250具有一针身254与一底座255,此针身254为一锥状体。第一 光学薄板270是支撑在顶针250的顶部,且第一光学薄板270上配置有多个第一 微型结构体270a,这些第一微型结构体270a呈菱镜结构,其外形具有聚光功能。 当然,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以将第一微型结构体27()a设计成其它可发挥聚光效果的形状,如圓锥状。
请继续参照图2与图3,第二光学薄板230上设置有多个穿孔232,这些穿孔 232的表面呈锥状或圓柱状,并与顶针250的针身254相契合,且穿孔232与针 身254呈紧配关系。从图2可知,由于第二光学薄板230是承靠在顶针250的针 身254的锥面上,所以第二光学薄板230是位于背光模块200的下腔体202(图2 未标示)中。因此,相较在图1的背光模块100,背光模块200即使多了第二光学 薄板230,其厚度仍不会増厚。而且,由于穿孔232与锥面254是呈紧配关系, 因此即使改变背光模块200的放置状态,例如将背光模块200直放或倒置,也 不会使第二光学薄板230松脱。此外,还可在背光模块200的侧边设置多个插件 280,这些插件280是穿设过壳体210的侧壁并抵接在第二光学薄板230的上方表 面,这些插件280的设置可使第二光学薄板230更加稳固。当然,本领域具有通 常知识者也可依据情况而不设置插件280。
另外,第一光学薄板270与第二光学薄板230主要是由透明材质所构成,且 掺杂有多个光扩散粒子,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与透明材质相异,故光线在经过第 一光学薄板270与第二光学薄板230时,便会不断地在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通 过,而造成光线的折射、反射与散射,而达到光线扩散的效果。其中,第二光学 薄板230中的光扩散粒子的数量较第一光学薄板270多,故其穿透率较低。透明 材质例如为聚曱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 )、聚碳 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PS)、曱基丙烯 酸甲酯与苯乙烯单体的共聚物((Methyl Methacrylate) Styrene,简称MS)、聚丙烯 (Polypropene,简称PP)、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聚对苯二曱酸乙 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此外,第一光学薄板270中也可 不添加任何光扩散粒子。在此实施例中,例如是使用日本商-计测技术研究所 (KEISOKU GIKEN)-所生产的光学测量器(型号为NDH 2000 )来测定第一光学 薄板270与第二光学薄板230的穿透率。而且,第一光学薄板270与第二光学薄 板230例如是使用押出成型(extruding)的方法进行成型。
请继续参照图2,由于第一光学薄板270与第二光学薄板230之间具有一空 间,光线可在此空间进行较充分的混合。而且,若第一光学薄板270掺杂有少量 的光扩散粒子,也可使光线作还进一步的扩散。因此,背光模块200中在不设置 扩散膜142的情况下,也能使光线进行均匀地扩散,从而使背光模块200的整体成本降4氐。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微型结构体270a是设置在第一光学薄板270上,但本 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将第一微型结构体270a改设在第二光学薄板230上。而 且,除了在第一微型结构体270a的出光面外,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同时在 其它处设置微型结构体,例如第一光学薄板270的入光面、第二光学薄板230 的出光面或第二光学薄板230的入光面。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薄板 270具有较高的穿透率,第二光学薄板230具有较低的穿透率;但本领域具有通 常知识者也可依情况进行调整,而使第二光学薄板2 3 0具有较高的穿透率。
在第一实施例中,是通过穿孔232与锥面254相紧配,以固定第二光学薄板
230。当然,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_用其它的方式来固定第二光学薄板230, 以下将举实施例说明的。
请参照图4与图5,图4所绘示为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图5所绘示为图4 的顶针的立体图。由图5可知,顶针250,包括有一针身254,、 一针头258,与一支 撑部256'。其中,支撑部256,是设置在针身254,上,针头258,为可挠性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例中,针头258,具有一顶板258a,与多个弯曲板258b',这些弯曲板 258b,连接在顶板258a,与针身254,之间。而且,针头258,的底部与支撑部256,的 距离约为第二光学薄板230的厚度,当针头258,未受外力施压时,此针头258,的 外径是大于第二光学薄板230上的穿孔232之内径。由于针头258,为可挠性的结 构,因此背光模块200,的制造者在组装第二光学薄板230时,可通过对针头258, 施压,而使第二光学薄板230组装在针头258,的底部与支撑部256,之间。而且, 也因为针头258,在不施加一定的外力时,其外径是大于第二光学薄板230上的穿 孔232之内径,故可发挥固定第二光学薄板230的效果。因此,即使改变背光模 块200,的放置状态,也不会使第二光学薄板230松脱。
另夕卜,请继续参照图4与图5,顶针250,还可包括一底座255,与一尾端252,, 此尾端252,的结构与针头258'的结构相同,同为可挠性的结构。此外,尾端252, 与底座255,间的距离约为壳体210的厚度,因此使用者可通过施加一定的外力在 尾端252,上,而使顶针250,固定在壳体210的底面。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顶针250 、 250,都可由透明材质所构成, 或者可在顶针250、 250,与支撑部256'的表面涂上反射材质,如此则可增进光源 220的^吏用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i兌明性的,而非限 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 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壳体;多个光源,配置在所述的壳体内;多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的壳体的底面;多个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的这些顶针上;一第一光学薄板,支撑在所述的这些顶针的顶部;一第二光学薄板,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下方且具有多个穿孔,且所述的这些顶针穿过所述的这些穿孔,而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则支撑在所述的这些支撑部上;以及多个第一微型结构体,配置在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或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上,所述的第一微型结构体用以聚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顶针与所述的 这些支撑部的表面具有反射性质。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顶针与所述的这些 支撑部是由透明材质所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插件,所述的 这些固定插件贯穿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且所述的这些固定插件的 一 端抵靠在所述 的第二光学薄板的上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针还包括一针身 与一针头,所述的这些支撑部是设置在所述的针身上,所述的针头为挠性结构, 所述的针头的底部与所述的支撑部的距离为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的厚度,当所述 的针头未受外力施压时,所述的针头的外径是大于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上的穿孔 的内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头包括一顶板与 多个弯曲板,所述的这些弯曲板连接在所述的顶板与所述的针身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穿 透率较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高。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穿 透率较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低。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与所 述的第二光学薄板的材质选自聚曱基丙烯酸曱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曱基丙 烯酸曱酯与苯乙烯单体的共聚物、聚丙烯、聚乙烯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构成 的族群。
10.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第一微型结构体 为菱镜结构。
11.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壳体;多个光源,配置在所述的壳体内;多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的壳体的底面,所述的顶针具有一锥面; 一第一光学薄板,支撑在所述的这些顶针的顶部;一第二光学薄板,位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下方且具有多个穿孔,且所述 的这些顶针穿过所述的这些穿孔,而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则支撑在所述的顶针的 锥面上;以及多个第一微型结构体,配置在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或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上, 所述的这些第一微型结构体用以聚光。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针与所述的穿 孔为紧配合关系。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顶针的表面 具有反射性质。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顶针由透明 材质所构成。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 穿透率较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的穿透率为高。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的 穿透率较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低。
17.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光学薄板与 所述的第二光学薄板的材质选自聚甲基丙烯酸曱酯、聚碳酸酯、聚苯乙歸、甲基 丙烯酸曱酯与笨乙烯单体的共聚物、聚丙烯、聚乙烯与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所构 成的族群。
18.根据权利要求11项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第 一微型结构 体为菱镜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壳体、多个光源、多个顶针、多个支撑部、一第一光学薄板、一第二光学薄板与多个第一微型结构体。光源配置在壳体内,顶针设置在壳体的底面,而支撑部则设置在顶针上。此外,第一光学薄板支撑在顶针的顶部,而第二光学薄板则位于第一光学薄板的下方且具有多个穿孔,顶针穿过这些穿孔,且第二光学薄板支撑在支撑部上。而且,第一微型结构体配置在第一光学薄板或第二光学薄板上,第一微型结构体具有聚光的功效。
文档编号G02B5/04GK101408695SQ20071016311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8日
发明者李振生, 林昭颖, 郑文峰 申请人: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