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与其相关的方法

文档序号:281096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及与其相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将从动部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 的装置主体上的方法以及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单元 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果旋转没有用于图像形成的感光鼓,则会加速由清洁刮板等
造成的感光鼓的磨损。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181773,提出了 这样一种技术即,通过改变齿轮的布置状态来切换待驱动的感光 鼓。
给出这样的情况即,将从动部件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
形成装置的主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仅允许从动部件具有多 种状态,而且还允许装置主体具有多种状态,则可以按照除了预先 设定的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来布置从动部件和装置主体。结果,在 一些情况下可能难于执行所期望的操作。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 主体,其包括驱动源;从动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 上;第一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 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件; 以及第二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从动部件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 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 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任一个包括从其基 体突出的突出部分,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中的另一个 包括位于其基体中的接收口。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在将所述从动部件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当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 述第一传动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预先设定的角度时,允许所述接 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而当所述旋转角度不是预先设定的角度时 不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 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的所述预先设定的角度被设定为 一个角度而不是多个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或第 二方面中,所述突出部分单独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偏心,并且 所述接收口单独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偏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至第三方 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其中,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 中至少之一设置成相对于另一个传动部件进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至第四方 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接收口形成为其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突出部 分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至第五方 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当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向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传 递驱动力时,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接收口在多个部位彼此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至第六方 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突出部分具有带三个顶点的横截面形状, 当连接所述三个顶点时形成等腰三角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至第六方 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突出部分具有箭头状的横截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 形成部分,其包括多个图像载体;设定机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部 分设定为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将 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停止向所 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传递旋转驱动力;带单元,其可拆卸地设 置在装置主体上,并且包括带部件、布置机构以及接收部件,其中所述带部件布置成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接触,所述布置机构将所述
带部件布置为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分离的第一布置状态或
者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接触的第二布置状态,并且所述接
收部件接收将由所述布置机构使用的驱动力;以及传动部件,其与 所述带单元的接收部件接合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接收部件。在
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阻止所 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 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以及所述图像形 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方面中, 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允许 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 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以及所述图像 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方面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接合单元。所述接收部件和所述传动部 件布置成可旋转,并且当所述接收部件和所述传动部件分别处于预 先设定的相位状态时允许两者彼此接合,并且,在所述接合受到阻 止的状态下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之后,所述接合单 元通过旋转所述传动部件从而使所述传动部件与所述接收部件接 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至第十 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从单个电动机向多个图像载体传递旋转驱 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至第十 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从共用的驱动源供给当所述设定机构将所 述图像形成部分设定为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时所使用的驱动力和由所述传动部件向所述接收部件传递的驱动 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传动部件设置为可以与所述设定机构 联动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 个图像载体,其设置成可旋转,用于分别保持调色剂图像;多个载 体侧接收部件,其分别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对应设置,并且分别接 收用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的对应一个的驱动力;多个驱动侧传动 部件,其分别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对应设置,分别与所述多个载体 侧接收部件中的对应一个相接合,并且分别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多 个载体侧接收部件中的对应一个;解除部件,其对与所述多个图像
载体中任一个相对应的所述多个载体侧接收部件的任一个和所述多
个驱动侧传动部件中的对应一个的接合进行解除;带单元,其包括 中间转印带、分离机构以及接收部件,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成 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接触,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 上,所述分离机构使得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 个分离,并且所述接收部件接收所述分离机构所使用的驱动力;以 及驱动力供给部件,其设置成可以与所述解除部件和接收部件联动 地移动,用于向所述解除部件和所述接收部件供给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五方面 中,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设置成可以通过与所述接收部件接合的接 合部件而与所述接收部件联动地移动,并且,在将可拆卸地设置在 装置主体上的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 况下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接合部件的接合5卩,所述解除部件 解除了所述接合并且所述分离机构没有进行分离;以及所述解除部 件没有解除所述接合并且所述分离机构进行了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五方面 或第十六方面中,设置有多个所述解除部件,并且从由所述多个解 除部件所共用的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向所述多个解除部件中的每一 个供给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七方面 中,所述多个解除部件沿一定方向大致平行布置,并且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通过沿所述一定方向滑动而向大致平行布置的所述多个解 除部件中的每一个供给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五至第 十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形成为板状且通过滑动来供给驱动力的 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包括位于一个侧面上的第一接触部分和位于另 一个侧面上的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与所述多个解除部 件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与所述接收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提供一种将从动部件安装到图像形 成装置中的装置主体上的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述装置 主体,其包括驱动源;所述从动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 主体上;第一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并包括可绕旋转 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 件;以及第二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从动部件中并包括可绕旋转 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 从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任一个包括从 其基体突出的突出部分,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 的另一个包括位于其基体中的接收口,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 分,所述将从动部件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主体上的方 法包括在将所述从动部件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当所述第二 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预先设定的角度时 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当所述旋转角度不是预先 设定的角度时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形 成装置中的带单元的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分, 其包括多个图像载体;设定机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部分设定为第 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将旋转驱动力 传递到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停止向所述多个图像 载体中任一个传递旋转驱动力;所述带单元,其可拆卸地设置在装
置主体上,并且包括带部件、布置机构以及接收部件,其中所述带 部件布置成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接触,所述布置机构将所述带部件布置为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分离的第一布置状态或者与所 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接触的第二布置状态,并且所述接收部件 接收将由所述布置机构使用的驱动力;以及传动部件,其与所述带 单元的接收部件接合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接收部件,所述将驱 动力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单元的方法包括在将所述带单元 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允许所述接收部件与 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 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以及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 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在所述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形成 装置中的带单元的方法的第二十一方面中,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 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 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 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以及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 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当分别设置到装置主体和从动部件上 的突出部分和接收口之间形成的旋转角度不是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 时,可以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所获得的效果之外,可 以更加可靠地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将单一角度设定为所述预先设定 的角度。从而,当分别设置到所述装置主体和所述从动部件上的所 述突出部分和所述接收口之间形成的旋转角度不是所述预先设定的 旋转角度时,可以更加可靠地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 抑制当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时可能会在部件中出现的 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横截面形状不是相互匹配的情况相 比,可以更加精确地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由所述接收口施加到所述突出部分上的载荷得到分散。从而,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 例如在所述突出部分上可能出现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 抑制例如在布置所述传动部件时的布置错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 抑制例如在布置所述传动部件时的布置错误。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当所述图像形成部分的模式与所述带 部件的布置状态不是处于预先设定的关系时,可以阻止所述接收部 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从而,例如可以防止出现这种故障艮P, 所述带部件无法与任何图像载体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当所述图像形成部分的模式与所述带 部件的布置状态处于预先设定的关系时,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 部件彼此接合从而可以执行常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即使在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 动部件的接合的状态下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所述 接收部件和所述传动部件也可在其相位吻合的情况下相接合。这使 得所述接收部件和所述传动部件可以执行常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例如可不必进行调节电动机之间的 旋转特性的控制。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例如从第二模式到第 一模式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可以减少驱动源的数量。结果,可 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例如通过将驱动力供给到所述设定 机构从而从所述传动部件向所述接收部件供给驱动力。从而,可以 减少驱动源的数量,因此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不需要为所述解除部件和所述接 收部件分别设置驱动源的情况下将驱动力供给到所述解除部件和所 述接收部件。结果,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例如可以抑制出现这样的故障艮P, 所述中间转印带无法与任何图像载体分离。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可以减少驱动源的数量,结果,可 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与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不沿一定方 向滑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向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的两个侧面 施加载荷。从而,与仅向一个侧面施加载荷的情况相比,所述驱动 力供给部件可以稳定地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当分别设置到所述装置主体和所述 从动部件上的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接收口之间形成的旋转角度不是 所述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时,可以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 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当所述图像形成部分的模式和所 述带部件的布置状态处于预先设定的关系时,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 传动部件彼此接合从而可以执行常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当所述图像形成部分的模式和所 述带部件的布置状态不是处于预先设定的关系时,可以阻止所述接 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从而,例如可以防止出现这样的故 障即,所述带部件无法与任何图像载体分离。


基于下面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2A和2B为示出带单元的视图3为示出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的视图4示出了进退部件旋转之后的状态;
图5示出了收容部分的内部;
图6示出了从装置主体的后侧看去的第二驱动单元; 图7示出了从背面侧看去的可移动板; 图8示出了从装置主体的前侧看去的第二驱动单元; 图9示出了第二驱动单元中的传动机构的一部分;图IO为示出传动机构的视图11为示出传动机构的视图12为示出传动机构的视图13A和13B为示出传动侧接合部件的视图14A 14C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的其他构造实例;以及
图15A 15C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与凸轮侧接合部件之间的
关系。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为所谓串联型的电子照相数字彩色打印 机。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装置的主体(装置主体)1A,并且在装 置主体1A的内部设置有根据各颜色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形成的图 像形成处理器20。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控制器68,该控制 器68用于控制设置在装置主体1A内部的各个单元和装置的操作。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l还设置有图像处理器69,其对例如从个人 计算机(PC) 3、扫描仪4等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 以及主存储器(图中未示出),其例如由其中存储有处理程序、图 像数据等的HDD (硬盘驱动器)实现。
在图像形成处理器20中,沿着横向以一定间隔平行地布置有四 个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 30C以及30K(在下文中,也统称为"图 像形成单元30")。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设置有作为图像载体实 例的感光鼓31,其在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同时形成静电潜像;充 电辊32,其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显影装置33,其利用各颜色 的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鼓清洁器 35,其在转印之后清洁感光鼓31的表面。在此构造中,每个图像形 成单元30设置成可以从装置主体1A中更换(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 主体1A上)。例如,当感光鼓31达到其寿命周期时,将图像形成 单元30作为整体进行更换。应当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 30C和30K视为图像形成部分。 充电辊32由这样的辊部件形成其中导电弹性体层和导电表面 层层叠在由铝、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导电芯棒上。充电辊32接收从 充电电源(图中未示出)供给的充电偏压,并且在被驱动而相对于 感光鼓31旋转的同时将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成预定电压。
显影装置33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中保持有由磁性载体和黄 色(Y)调色剂、品红色(M)调色剂、蓝绿色(青色)(C)调色 剂以及黑色(K)调色剂中任一颜色调色剂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并 且利用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 影。
鼓清洁器35具有由诸如聚氨酯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的板状部 件,并且使该板状部件与感光鼓31的表面接触从而去除附着在感光 鼓31上的调色剂、纸粉等。
此外,图像形成处理器20设置有激光曝光装置26,该激光曝 光装置26对设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0中的感光鼓31进行曝光。激 光曝光装置26从图像处理器69获取各颜色的图像数据,并且利用 基于所获取的图像数据而受到发光控制的激光扫描并曝光每个图像 形成单元30的感光鼓31的表面。
此外,图像形成处理器20设置有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带单元 50。这里,带单元50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A上(可从 装置主体1A朝向前侧(图的正面侧)拆卸)以便进行维护等操作, 并且便于安装新的带单元50。带单元50设置有作为带部件实例的中 间转印带51; —次转印辊52y、 52m、 52c和52k;驱动辊53;以及 空转辊54。
这里,中间转印带51为环带部件。中间转印带51在至少被空 转辊54和驱动辊53张紧的同时,通过具有良好的恒速性能的电动 机(图中未示出)所驱动的驱动辊53而进行循环移动。形成在图像 形成单元30的各感光鼓31上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叠加地转印在中 间转印带51上。
各个一次转印辊52y、 52m、 52c和52k布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内侧并且位于与各感光鼓31相对的位置上。通过在各一次转印辊
52y、 52m、 52c和52k与对应的感光鼓3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各一 次转印辊52y、 52m、 52c和52k在一次转印部分Tl依次将图像形成 单元30中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 上。
此外,图像形成处理器20设置有二次转印辊80,其在二次 转印部分T2将已经转印在带单元50的中间转印带51上的叠加的调 色剂图像共同地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记录纸张)的 纸张P上;以及定影装置81,其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
此外,图像形成处理器20设置有回收容器83,该回收容器83 用于回收由鼓清洁器35和带清洁器55 (后面将说明)去除且经由传 送路径(图中未示出)传送的调色剂、纸粉等。这里,回收容器83 以可被朝向装置主体1A的前侧拉出的方式安装在装置主体1A上。 换言之,回收容器83布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A上。例如, 当调色剂等填满回收容器83时,由用户等拉出回收容器83,然后将 新的回收容器83推入装置主体1A中。回收容器83设置有用于收容 回收的调色剂等的容器主体83a和传送部件83b。传送部件83b形成 为螺旋状,并且该传送部件83b通过受到来自驱动源(图中未示出) 的驱动力而沿着图中所示的箭头C方向旋转从而对容器主体83a中 的调色剂等进行传送。
此外,图像形成处理器20在装置主体1A的后侧(背面侧)设 置有第一驱动单元40,该第一驱动单元40使图像形成单元30的各 感光鼓31受到驱动而旋转。图像形成处理器20还设置有第二驱动 单元60,该第二驱动单元60在使中间转印带51与一部分感光鼓31 分离(退避)的同时使来自第一驱动单元40的驱动力不被传递到该 一部分感光鼓31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处理器20在 控制器68的控制之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具体而言,从PC3、扫描 仪4等输入的图像数据受到图像处理器69的预定图像处理,并且将 所得到的数据发送到激光曝光装置26。然后,例如在蓝绿色(C)图像形成单元30C中,激光曝光装置26利用基于来自图像处理器
69的图像数据而受到发光控制的激光扫描并曝光被充电辊32均匀充电为预定电位的感光鼓31的表面,于是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33对所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进而在感光鼓31上形成蓝绿色(C)调色剂图像。类似于该操作,在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和30K中,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然后,从转印电源(图中未示出)对其施加有预定一次转印偏压的一次转印辊52y、 52m、 52c和52k将各图像形成单元30中所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静电地转印到沿图1中箭头B方向循环移动的中间转印带51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然后,随着中间转印带51的移动将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设置有二次转印辊80和驱动辊53的二次转印部分T2。
另一方面,用于纸张传送的拾取辊72从纸张保持部分71中取出作为转印介质实例的纸张P,并且沿着传送路径R1将纸张P传送到用于调节纸张P的位置的定位辊74的位置处。与叠加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的时刻同步地将纸张P从定位辊74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通过在施加有二次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80与驱动辊53之间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共同地将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静电地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应当注意的是,也可经由用于双面打印的传动路径R2或者源于手动纸张保持部分75的传动路径R3将纸张P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
其后,从中间转印带51上剥离其上已经静电地转印有叠加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并且将该纸张P传送到定影装置81。定影装置81利用热量和压力通过定影处理将已被传送到定影装置81的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将其上已经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P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的纸张堆叠单元91上。另一方面,通过与中间转印带51接触布置的带清洁器55去除二次转印之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转印残留调色剂)等,进而中间转印带51为下一个图像形成循环做准备。应当注意的是,如上所述经由图中未示出的传送路径将由带清洁器55去除的调色剂等传送到回收容器83中。
接下来,将更加详细地说明带单元50。这里,图2A和2B为示出带单元50的视图。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利用黄色(Y)图像形成单元30Y、品红色(M)图像形成单元30M、蓝绿色(C)图像形成单元30C以及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30K进行图像形成时,换言之,当进行全色图像形成时,中间转印带51设置成与所有的感光鼓31接触。作为另一种选择,当仅利用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30K进行图像形成时,换言之,当进行单色图像形成时,中间转印带51设置成与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和30C的感光鼓31分离。应当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全色图像形成的情况视为第一模式,而将单色图像形成的情况视为第二模式。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后面要说明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驱动侧接合部件43、进退部件70以及可移动板61视为设定机构。此外,可将后面也要说明的凸轮563、第二支撑部件562以及螺旋弹簧564视为布置机构。此外,可将后面也要说明的凸轮563和第二支撑部件562视为分离机构。
更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单元50在中间转印带51的内周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部件561,其可旋转地支撑一次转印辊52k;以及第二支撑部件562,其可旋转地支撑一次转印辊52y、 52m以及52c。此外,带单元50设置有凸轮563,其设置为允许进行至少180度旋转的状态并且受到第二驱动单元60的旋转(摇摆)驱动;以及螺旋弹簧564,其朝向图像形成单元30按压第二支撑部件562。
这里,第二支撑部件562设置在通过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相对的位置上。此外,第二支撑部件562在图像形成单元30C上方设置有贯通孔部分565,凸轮563设置在该贯通孔部分565内部。在第一支撑部件561与第二支撑部件562之间设置有用于相对于第一支撑部件561旋转(摆动)第二支撑部件562的支点56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利用图像形成单元30K进行单色图像形成时,第二驱动单元60沿着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563,进而凸轮563克服螺旋弹簧564的压力向上按压第二支撑部件562。由此,第二支撑部件562围绕作为旋转中心的支点566沿着图中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结果,如图2B所示,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30Y、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分离(第一布置状态)。
随后,当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分离时,感光鼓31 (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随着中间转印带51的移动而进行的旋转停止。尽管后面将给出详细的说明,但当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30Y、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分离时,第二驱动单元60也停止对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的旋转驱动。
为了使中间转印带51与感光鼓31再次接触,换言之,为了设定第二布置状态S卩,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各感光鼓31接触,沿着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处于图2B所示状态中的凸轮563,并且螺旋弹簧564沿着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支撑部件562。
图3为示出第一驱动单元40和第二驱动单元60的视图。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和第二驱动单元60设置在装置主体1A的后侧。应当注意的是,在该图中示出了图像形成单元30C的侧视图(图像形成单元30C的后侧)。
如图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30C在其侧部设置有连接到感光鼓31上且与感光鼓31联动旋转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 (在下文中也称为"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
另一方面,第一驱动单元40设置有电动机M1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c (在下文中也称为"驱动侧接合部件43"),其中该驱动侧接合部件43c与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对应设置且由电动机Ml中产生的驱动力旋转驱动。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侧接合部件43c与对应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接合。结果,图像形成单元30C的感光鼓31受到来自电动机M1的驱动力并且被旋转驱动。应当注意的是,电动机Ml向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所有感光鼓3K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以及30K的所有感光鼓31)供给驱动力。换言之,所有的感光鼓31受到来自单个电动机M1的驱动力。
这里,第一驱动单元40设置有齿轮41c,其由电动机M1旋转;轴42c,其与齿轮41c联动旋转;销44,其设置成被轴42c贯穿。销44的两边缘部分从轴42c的外周表面突出。另外,第一驱动单元40设置有上述驱动侧接合部件43c。
销44设置在驱动侧接合部件43c的内部,并且设置成当电动机Ml旋转驱动轴42c时与形成在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内部的触碰表面45触碰。结果,驱动侧接合部件43c也随着轴42c的旋转而联动地旋转。
驱动侧接合部件43c设置成可沿着轴42c的轴向滑动。更具体而言,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c设置有贯通孔部分46,该贯通孔部分46的直径大于轴42c的直径并且设置成从靠近第一驱动单元40的一侧贯通到靠近图像形成单元30C的一侧。轴42c设置在贯通孔部分46的内部。另外,如上所述驱动侧接合部件43c设置有触碰表面45。该触碰表面45形成为平坦状并且沿着轴42c的轴向设置。此外,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在靠近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的一侧设置有向贯通孔部分46内侧突出的向内突出部分47。当驱动侧接合部件43c朝向第一驱动单元40滑动时,向内突出部分47触碰轴42c的端部。
此外,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在比触碰表面45更靠近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的一侧设置有凹槽部分48,该凹槽部分48从贯通孔部分46向驱动侧接合部件43c的外侧形成并且设置成包围轴42c的外周表面。当驱动侧接合部件43c朝向第一驱动单元40滑动并且向内突出部分47到达轴42c的端部时,销44可旋转地设置在凹槽部分48中。此外,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在其外周部分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向外突出部分49。
另一方面,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驱动单元60设置有进退部件70c (在下文中也称为"进退部件70"),该进退部件70c与后面将详细说明的可移动板61 (参考图6)的滑动联动地前进到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或从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退避。进退部件70c以可旋转的状态收容在收容部分63c (在下文中也称为"收容部分63")中,该收容部分63c形成在第二驱动单元60的壳体62中。这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进退部件70c在形成为环形的环形部分70a的内周表面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向内突出部分70e。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c设置在环形部分70a的内部。图中未示出的螺旋弹簧推压驱动侧接合部件43c,结果,在向外突出部分49触碰向内突出部分70e的同时,进退部件70c触碰壳体62。结果,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定位在收容部分63c中预先设定的预定位置上。此外,在驱动侧接合部件43c的端部从进退部件70c露出的同时,该端部与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接合。应当注意的是,通过装配下述两个部件来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其中一个部件是与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接合的接合部件19a,另一个部件是支撑接合部件19a的支撑部件19b。
这里,图4示出了进退部件70c旋转之后的状态。此外,图5示出了收容部分63c的内部。
尽管在图3中省略了说明,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驱动单元60设置有突出部分66 (在图4中省略示出),如图5所示该突出部分66形成为肋形且从收容部分63c的底部突出。突出部分66具有形成为逐渐远离收容部分63c底部的倾斜面66a。当进退部件70c随着可移动板61的滑动而旋转时,通过该倾斜面66a引导进退部件70c以使其沿着远离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的方向移动(后退)。之后,如图4所示,当进退部件70c沿着远离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的方向移动时,驱动侧接合部件43c也沿着远离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的方向移动(滑动)。结果,如图所示,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c与驱动侧接合部件43c之间的接合解除。此外,通过此操作,由驱动侧接合部件43C引起的感光鼓31的旋转停止。应当注意的是,在
这种状态下,因为销44位于凹槽部分48的内部,因此驱动侧接合部件43c的旋转也停止。
应当注意的是,图像形成单元30Y和30M的各侧部(图像形成单元30Y和30M的后侧)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30C的侧部构造相似。反之,图像形成单元30K设置有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但是没有设置进退部件70。
因此,当可移动板61滑动时,在解除与各图像形成单元30Y、30M以及30C对应设置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与驱动侧接合部件43之间的接合的同时,保持与图像形成单元30K对应设置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与驱动侧接合部件43之间的接合。结果,当可移动板61滑动时,仅有图像形成单元30K的感光鼓31受到旋转驱动,从而利用图像形成单元30K进行图像形成即单色图像形成。
应当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出于说明的目的,将与图像形成单元30Y对应设置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称为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y,并且将与图像形成单元30Y对应设置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称为驱动侧接合部件43y。类似地,分别将与图像形成单元30M对应设置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称为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m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m。此外,分别将与图像形成单元30K对应设置的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称为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k和驱动侧接合部件43k。应当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将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驱动侧接合部件43以及进退部件70视为载体侧接收部件、驱动侧传动部件以及解除部件。
图6示出了从装置主体1A的后恻看去的第二驱动单元60。
如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60设置有可移动板61 (驱动力供给部件的实例)和进退部件70。另外,第二驱动单元60设置有用于支撑这些部件的壳体62。
壳体62在分别对应于各图像形成单元30的位置处设置有四个收容部分63y、 63m、 63c以及63k。在这四个收容部分63y、 63m、63c以及63k之中的收容部分63y、 63m以及63c中,收容有分别与各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对应设置的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
这里,各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设置有上述环形部分70a,其在中心处具有贯通孔部分且形成为环形;臂部70b,其从环形部分70a向外突出;以及贯通孔部分70d,其在臂部70b的端部形成为长孔形。
另一方面,可移动板61形成为长的薄板状并且布置成可沿着图像形成单元30 (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的排列方向滑动。此外,可移动板61在一个端部设置有第一突出部分611,该第一突出部分611布置成贯穿进退部件70y的贯通孔部分70d。除此之外,可移动板61从一个端部到另一端部依次设置有第二突出部分612和第三突出部分613。这里,第二突出部分612设置成贯穿进退部件70m的贯通孔部分70d,并且第三突出部分613设置成贯穿进退部件70c的贯通孔部分70d。此外,可移动板61在另一端部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B啮合的第一齿条614,该驱动齿轮1B受到来自作为驱动源实例的电动机M2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
如图所示,当可移动板61从壳体62伸出时,如图4所示每个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处于朝向第一驱动单元40滑动的状态。这样,每个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y、 18m以及18c与对应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y、 43m以及43c之间的接合处于解除状态。结果,可在此状态下进行利用图像形成单元30K的图像形成即单色图像形成。此外,当可移动板61沿着图中箭头D所指示的方向滑动时,换言之,作为进一步说明,当可移动板61沿着平行布置的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的排列方向滑动时,每个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借助于来自可移动板61 (共用的可移动板61)的压力而旋转。通过此操作,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y、 18m以及18c分别与驱动侧接合部件43y、 43m以及43c接合,于是可进行全色图像形成。
这里,图7示出了从背面侧看去的可移动板61。作为附带说明,图7示出了从装置主体1A的前侧观看可移动板61的状态。
如图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可移动板61在与设置有第一突出部分611至第三突出部分613 (第一接触部分)的侧面相反的侧
面且在第三突出部分613的背面侧上设置有第二齿条615(第二接触 部分)。
随后,将说明第二驱动单元60。
图8示出了从装置主体1A的前侧看去的第二驱动单元60,并 且图9示出了第二驱动单元60中的传动机构65的一部分。
这里,如图8所示,第二驱动单元60具有开口部分621,该开 口部分621大致为矩形形状并且设置成从后侧向前侧贯穿壳体62。 开口部分621沿着可移动板61的滑动方向设置。另外,在开口部分 621中布置有可移动板61的第二齿条615。此外,第二驱动单元60 具有传动机构65,该传动机构65将驱动力从可移动板61传递到设 置在带单元50中的凸轮563 (参考图2)。这里,上述第二齿条615 在传动机构65中将与齿轮652 (后面将详细说明)处于啮合状态。
这里,传动机构65设置有传动侧接合部件651 (第一传动部件、 传动部件以及接合部件的实例),该传动侧接合部件651通过与可 移动板61的滑动联动地旋转从而将驱动力传递到凸轮563。应当注 意的是,如图9所示,传动侧接合部件651通过与凸轮侧接合部件 567 (第二传动部件和接收部件的实例)接合从而将驱动力传递到凸 轮563,其中该凸轮侧接合部件567设置成与凸轮563联动地移动。
如图8所示,当可移动板61从壳体62伸出时,如图2B所示, 凸轮563变为向上的状态,于是中间转印带51变为与图像形成单元 30Y、 30M以及30C的各感光鼓31分离的状态。另外,当可移动板 61从壳体62伸出时,如上所述,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变为 朝向第一驱动单元40滑动的状态(参考图4),并且每个感光体侧 接合部件18y、 18m以及18c与对应的驱动侧接合部件43y、 43m以 及43c之间的接合变为解除状态。换言之,在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 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各感光鼓31分离的同时,驱动力不 会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各感光鼓31上。更具 体而言,在图像形成单元30K的感光鼓31与中间转印带51彼此接 触的同时,只有图像形成单元30K的感光鼓31可旋转。也就是说,可进行单色图像形成。
另一方面,当可移动板61通过电动机M2 (参考图6)从图8 所示的状态朝向由图中箭头F指示的方向滑动而被推入壳体62时, 传动侧接合部件651沿着图中箭头G所指示的方向旋转180度。结 果,再次如图2A所示,所有的感光鼓31与中间转印带51彼此接触。 另外,进退部件70y、 70m以及70c在旋转的同时分别朝向感光体侧 接合部件18y、 18m以及18c滑动。结果,感光体侧接合部件18y、 18m以及18c分别与驱动侧接合部件43y、43m以及43c接合。因此, 可进行全色图像形成。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作为共 用的驱动源的电动机M2向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进退部件70y、70m 以及70c供给驱动力。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考虑将传 动侧接合部件651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即,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 由进退部件70、可移动板61等构成的上述设定机构联动地移动。
这里,图10 图12为示出传动机构65的视图。
如图10所示,传动机构65设置有传动侧接合部件651、齿轮 652、轴653、第一销654、螺旋弹簧655以及轴承656。另外,如图 ll所示,传动机构65设置有第二销657。
这里,如图10所示,传动侧接合部件651设置有基体部分 651b,其具有端面651a且形成为圆筒状;以及卡合部分651c (突出 部分的实例),其设置在端面651a上且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卡合。 此外,基体部分651b设置有长孔部分651d,该长孔部分651d沿着 基体部分651b的轴向形成且设置成从基体部分651b的内周表面向 外周表面贯穿基体部分651b。
如图12所示,齿轮652形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盘状。在该齿轮 652的中心处设置有可将轴653插入其中的中心孔部分652a。围绕 中心孔部分652a设置有第一突出部分652b。第一突出部分652b从 齿轮652的侧面成圆筒状突出。另外,围绕第一突出部分652b设置 有第二突出部分652c。第二突出部分652c也从齿轮652的侧面成圆 筒状突出。应当注意的是,第二突出部分652c与第一突出部分652b 布置成相距一定距离。这样,在第一突出部分652b与第二突出部分652c之间形成环状槽部652d。另外,如图ll所示,齿轮652在另 一侧面(背面侧)具有凹槽部分652e,该凹槽部分652e形成为贯穿 中心孔部分652a。应当注意的是,齿轮652的齿数是第二齿条615 的齿数的两倍。因此,如上所述,当第二齿条615滑动时,齿轮652 (传动机构65)旋转180度。
如图10所示,轴653在端部侧设置有第一贯通孔部分653a, 该第一贯通孔部分653a设置成沿着与轴65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贯穿 轴653。另外,如图11所示,在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贯通孔部分653b。 第二贯通孔部分653b也设置成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贯穿轴653。 如图IO所示,在将轴653的一端部侧插入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基 体部分651b中的同时,将轴653的另一端部侧插入齿轮652的中心 孔部分652a。此外,通过基体部分651b的长孔部分651d将第一销 654按压入第一贯通孔部分653a,并且将第二销657插入第二贯通 孔部分653b。这里,第一销654在防止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从轴653 滑脱的同时,引导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相对于轴653进行滑动。另 外,第一销654允许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轴653联动地移动。另 一方面,第二销657在被插入第二贯通孔部分653b之后布置在齿轮 652中的凹槽部分652e的内部,从而允许齿轮652与轴653彼此联 动移动。
如图10所示,螺旋弹簧655布置在轴653的周围且位于齿轮 652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之间,并且螺旋弹簧655沿着远离齿轮 652的方向偏压传动侧接合部件651。这里,螺旋弹簧655靠近齿轮 652的端部布置在齿轮652的槽部652d (参考图12)的内部,于是 可调节螺旋弹簧655的位移。此外,由于螺旋弹簧655布置在齿轮 652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之间,因此当利用可移动板61旋转齿轮 652时,螺旋弹簧655与齿轮652和传动侧接合部件651联动地(同 步)旋转。
如图10所示,轴承656形成为环状。轴承656设置在齿轮652 中的第二突出部分652c (参考图12)的周围。此外,轴承656具有 自润滑功能,于是轴承656构造为所谓的滑动轴承。此外,轴承656在其外周表面的一些部分具有被切除部分,并且处于该一些部分受 到所谓D切割的状态。应当注意的是,在安装传动机构65之后,将
用于保持传动机构65的盖体安装到壳体62上。然而,在图中省略 示出该盖体。在安装上盖体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由于盖体与齿轮 652之间的摩擦导致的齿轮652磨损。为了避免这点,在本示例性实 施例中,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将轴承656布置在盖体与齿轮652 之间,于是齿轮652不会与盖体直接接触。
这里,图13A和13B为示出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视图。 应当注意的是,图13A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透视图, 而图13B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顶视图。
如上所述且参考图13A,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传动侧接合部 件651具有圆筒状基体部分651b和卡合部分651c。另外,基体部分 651b设置有贯通孔部分651e,该贯通孔部分651e沿着轴向贯穿端 面65la。
如图13A所示,卡合部分651c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即,卡合部 分651c从基体部分651b的端面651a突出。此外,卡合部分651c 形成为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为箭头状(箭形)。作为
附带说明,卡合部分651c的横截面形成为类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 此外,如图13B所示,卡合部分651c布置成这样的状态即,卡合 部分651c的横截面的中心(参考图13B中的J)与基体部分651b的 旋转中心(旋转轴)(参考图13B中的K)不相吻合。换言之,卡 合部分651c相对于基体部分651b偏心布置。
此外,如图13A所示,形成为箭头形状的卡合部分651c具有 尖端部分651f,其布置成指向基体部分651b的外周;以及第一顶部 651g和第二顶部651h,其布置在比尖端部分651f更加靠近轴心的位 置上。此外,卡合部分651c具有底部651j,该底部651j位于第一顶 部651g与第二顶部651h之间且为连接第一顶部651g和第二顶部 651h的朝向尖端部分651f弯曲的弯曲部分。此外,卡合部分651c 设置有第一平坦面651k,其通过连接尖端部分651f和第一顶部651g 而形成;第二平坦面651m,其通过连接尖端部分651f和第二顶部651h而形成;第三平坦面651n,其通过连接第一顶部651g和底部 651j而形成;以及第四平坦面651p,其通过连接第二顶部651h和底 部651j而形成。
同时,如上所述,贯通孔部分651e设置在基体部分651b的端 面651a上。贯通孔部分651e设置成沿着基体部分651b的轴向贯穿 端面651a,并且贯通孔部分651e允许基体部分651b内部与外部之 间的空气流通。更具体而言,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从图IO所示状 态朝向齿轮652滑动时,轴653与基体部分651b之间的空气被排出 到基体部分651b的外部。
应当注意的是,在上述说明中,采用通过贯通孔部分651e将空 气排出到外部的构造。然而,例如也可利用如下构造来排出空气。
这里,图14A 14C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其他构造实 例。例如,如图14A和14B所示,在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中,可在 内周表面651r上设置沿轴向形成的凸起部分651s。凸起部分651s 的横截面例如为半圆形。应当注意的是,图14B示出了沿着图14A 中线XIVB-XIVB截取的截面。在该构造实例中,通过轴653与内周 表面651r之间形成的空隙排出空气。应当注意的是,在该构造实例 中沿着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有三个凸起部分651s,但是也可以 设置多于三个的凸起部分651s。另外,如图14B所示,在每个凸起 部分651s靠近插入开口的端部,优选的是设置其高度朝向插入开口 逐渐降低的锥形部分651t。作为另一种选择,如图14C所示,可以 在内周表面651r上设置沿轴向形成的凹槽部分651w。凹槽部分651w 的横截面例如为半圆形。在该构造实例中,通过凹槽部分651w排出 空气。
这里,图15A 15C示出了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 部件567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些图中示出了传动侧接 合部件651在纸张背面侧的构造和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在纸张正面 侧的构造。
这里,将参考图15A说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本示例性实施 例的凸轮侧接合部件567设置有类似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卡合部分567a (用虚线表示)。然而,卡合部分567a不同于传动侧接合 部件651的卡合部分,并且,如图9所示,卡合部分567a不是从基 体部分567b突出,而是形成为从基体部分567b的端面567c凹进。 这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卡合部分567a用作接收作为突出部分实例 的卡合部分651c的接收口。
卡合部分567a也布置为这样的状态g卩,卡合部分567a的横 截面的中心与基体部分567b的旋转中心(旋转轴)不相吻合。换言 之,卡合部分567a相对于基体部分567b偏心布置。应当注意的是,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基体部分567b布置成其旋转中心与基体部分651b 的旋转中心相吻合。另外,卡合部分567a的外形对应于传动侧接合 部件651的卡合部分651c的外形。具体而言,卡合部分567a形成 为箭头形状(箭形)。作为附带说明,卡合部分567a的横截面形状 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卡合部分651c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这样,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卡合部分567a也设置有尖端部分 567d、第一顶部567e、第二顶部567f以及底部567g。另外,卡合部 分567a设置有第一平坦面567h、第二平坦面567j、第三平坦面567k 以及第四平坦面567m。应当注意的是,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卡合 部分567a形成为尺寸比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卡合部分651c的尺 寸大。因此,即使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轴心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 的轴心不相吻合,但两者也可以彼此接合。
这里,如上所述,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卡合部分651c和凸轮 侧接合部件567的卡合部分567a均相对于各自的基体部分651b和 567b偏心设置。通过此构造,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 件567均变为这样的状态B卩,这两者沿圆周方向的相位仅在预先 设定的一个位置处变成相等进而彼此卡合。作为附带说明,当凸轮 侧接合部件567相对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旋转角度为预先设定 的角度时,允许卡合部分567a接收卡合部分651c。作为进一步的附 带说明,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处于预先设 定的相位状态时,允许卡合部分567a接收卡合部分651c,进而卡合 部分567a与卡合部分651c彼此接合。这里,卡合部分651c和567a分别为偏心且单独设置。因此,预先设定的角度不是被设定为多个 状态(角度)而是一个状态。应当注意的是,如后面所述,当凸轮
侧接合部件567相对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旋转角度不是预先设 定的角度时,防止卡合部分567a接收卡合部分651c。
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从该状态例如沿着图15A的箭头M所示 方向旋转时,卡合部分651c的第一平坦面651k、第二平坦面651m 以及第三平坦面651n (参考图13A)分别按压卡合部分567a的第一 平坦面567h、第二平坦面567j以及第三平坦面567k。换言之,传动 侧接合部件651将在三个接触部分按压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在这种 情况下,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施加到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上的载 荷不会集中在一个位置而是分散开。
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沿着相反方向旋转时,卡合部分651c的 第一平坦面651k、第二平坦面651m以及第四平坦面651p分别按压 卡合部分567a的第一平坦面567h、第二平坦面567j以及第四平坦 面567m。
结果,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联动地旋转, 进而凸轮563 (参考图2)也与传动侧接合部件651联动地旋转。因 此,随着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旋转,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 元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接触,或者中间转印带51与图 像形成单元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分离(参考图2)。
应当注意的是,如图15B所示,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 侧接合部件567欲在其相位沿圆周方向偏离例如约45度的状态下彼 此接合时,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尖端部分651f、第一顶部651g以 及第二顶部651h将触碰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端面567c(参考图9)。 结果,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的接合受到 阻止。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克服螺旋弹簧655 的偏压力朝向齿轮652退避(参考图10)。应当注意的是,也可以 采用凸轮侧接合部件567退避的构造。
如图15C所示,当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件567 欲在其相位沿圆周方向偏离例如约180度的状态下接合时,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尖端部分651f、第一顶部651g以及第二顶部651h 将触碰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端面567c。结果,同样在这种情况下, 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的接合受到阻止。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单元50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到 装置主体1A上。这里,可在多种时机进行带单元50的拆装。例如, 存在这种情况g卩,在第二驱动单元60处于单色模式(图8所示的 状态)的状态下关闭电源之后安装处于全色模式的新的带单元50(图 2A所示状态下的带单元50)。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在本示例性实 施例中利用凸轮563向上按压第二支撑部分562以将带单元50设定 为单色模式(图2B中的状态)之后,由于在维修等时机解除凸轮 563产生的向上的力,使得模式切换为全色模式。然后,可将其模式 切换为全色模式的带单元50按压入被设定为单色模式的第二驱动单 元60。
同时,如上所述,如果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件 567在第二驱动单元60的模式与带单元50的模式不相同的状态下彼 此接合,则将导致这样的状态即,中间转印带51与图像形成单元 30Y、 30M以及30C的感光鼓31接触,同时解除向这些感光鼓31 传递驱动力。
此外,如果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彼此接 合,那么本来所期望的操作将变得困难。例如,如果传动侧接合部 件651和凸轮侧接合部件567在第二驱动单元60处于如图8所示的 单色模式且带单元50处于如图2A所示的全色模式的状态下彼此接 合,那么本来所期望的操作将变得困难。具体而言,如果欲通过推 动图8中的可移动板61来使凸轮563旋转,由于凸轮563触碰第二 支撑部分562,因此凸轮563将无法旋转。此外,由于第二齿条615 触碰壳体62,因此从壳体62沿着拉出方向滑动可移动板61也是困 难的。因此,由于可移动板61、凸轮563等变为锁定状态,因此本 来所期望的操作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果传动侧接合部件651和 凸轮侧接合部件567欲在第二驱动单元60的模式不同于带单元50的模式的状态下彼此接合,那么已如图15B和15C所示,传动侧接
合部件651的尖端部分651f、第一顶部651g以及第二顶部651h触 碰凸轮侧接合部件567的端面567c。也就是说,传动侧接合部件651 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的接合受到阻止。
应当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 执行初始化操作以便通过滑动可移动板61来旋转传动侧接合部件 651,从而进行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的接 合。通过该操作,第二驱动单元60的模式与带单元50的模式变为 同步状态。应当注意的是,通过作为接合单元实例的控制器68、电 动机M2等来进行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的 接合。
应当注意的是,装配过程中的装配误差等可能会引起在第二驱 动单元60的模式不同于带单元50的模式的状态下传动侧接合部件 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567之间发生接合。例如,如果在传动机构 65从图8所示的状态沿着圆周方向旋转180度的状态下将传动机构 65安装到壳体62上,那么传动侧接合部件651与凸轮侧接合部件 567将在这些模式不相同的状态下彼此接合。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 例中,在操作者视觉上可检查的位置上形成每个组件在装配时的安 装基准。更具体而言,首先,如上所述传动侧接合部件651的卡合 部分651c形成为箭头形状(箭形)。此外,如图IO所示,在齿轮 652中形成齿轮侧标记652h。这里,这样形成齿轮侧标记652h:即 通过使形成为圆形的凹部652f的外周表面652g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 以使其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
此外,如图IO所示,在第二齿条615的侧面形成板侧标记615a。 该板侧标记615a形成为三角形且为凹状。应当注意的是,将板侧标 记615a布置成其顶部指向第二齿条615的齿部。
然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者将可移动板61和传动机构 65安装到壳体62上使得板侧标记615a与卡合部分651c的尖端部分 651f彼此相对,更具体而言,使得板侧标记615a定位于卡合部分651c 所指向的方向。应当注意的是,可以参考齿轮侧标记652h来进行安装。也就是说,可以这样进行安装即,使板侧标记615a与齿轮侧 标记652h彼此相对。
应当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实例 即,利用可移动板61、传动机构65等使中间转印带51与感光鼓31 接触或分离。然而,这些构造仅是实例,并且可移动板61和传动机 构65的构造例如也可用于在采用所谓四循环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中用于使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或者使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 印带分离的机构。作为另一种选择,例如也可将可移动板61和传动 机构65的构造用于使清洁器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或使清洁器与中间转
印带分离的机构。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
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 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 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 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 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包括驱动源;从动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第一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件;以及第二传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从动部件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任一个包括从其基体突出的突出部分,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中的另一个包括位于其基体中的接收口,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在将所述从动部件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当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预先设定的角度时,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而当所述旋转角度不是预先设定的角度时不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允许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的所述预先设定的角度被设定为一个角度而不是多个角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单独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偏心,并且 所述接收口单独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偏心。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至少之一设置成相对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口形成为其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突出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向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传递驱动力时,所 述突出部分和所述接收口在多个部位彼此接触。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具有带三个顶点的横截面形状,当连接所述三个顶点时形成等腰三角形。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分具有箭头状的横截面形状。
9.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多个图像载体;设定机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部分设定为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中的任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多个图 像载体,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停止向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传递 旋转驱动力;带单元,其可拆卸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且包括带部件,其 布置成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接触;布置机构,其将所述带部件布置为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分离的第一布置状态或者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接触的第二布置状态;以及接收部件,其接收 将由所述布置机构使用的驱动力;以及传动部件,其与所述带单元的接收部件接合并且将驱动力传递 到所述接收部件,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 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以及所述 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 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允许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 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以及所述 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 态。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接合单元,其中,所述接收部件和所述传动部件布置成可旋转,并且当所述接收 部件和所述传动部件分别处于预先设定的相位状态时允许两者彼此 接合,并且在所述接合受到阻止的状态下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 体上之后,所述接合单元通过旋转所述传动部件从而使所述传动部 件与所述接收部件接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从单个电动机向多个图像载体传递旋转驱动力。
13.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从共用的驱动源供给当所述设定机构将所述图像形成部分设定为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时所使用的驱动力和 由所述传动部件向所述接收部件传递的驱动力。
14.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传动部件设置为可以与所述设定机构联动地移动。
15.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载体,其设置成可旋转,用于分别保持调色剂图像; 多个载体侧接收部件,其分别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对应设置, 并且分别接收用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的对应一个的驱动力;多个驱动侧传动部件,其分别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对应设置, 分别与所述多个载体侧接收部件中的对应一个相接合,并且分别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多个载体侧接收部件中的对应一个;解除部件,其对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相对应的所述多个载体侧接收部件的任一个和所述多个驱动侧传动部件中的对应一 个的接合进行解除;带单元,其包括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 接触,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分离机构,其使 得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分离;以及接收部 件,其接收所述分离机构所使用的驱动力;以及驱动力供给部件,其设置成可以与所述解除部件和所述接收部 件联动地移动,用于向所述解除部件和所述接收部件供给驱动力。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设置成可以通过与所述接收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而与所述接收部件联动地移动,并且在将可拆卸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 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接合部件的 接合即,所述解除部件解除了所述接合并且所述分离机构没有进 行分离;以及所述解除部件没有解除所述接合并且所述分离机构进 行了分离。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解除部件,并且从由所述多个解除部件所共用的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向所述多 个解除部件中的每一个供给驱动力。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解除部件沿一定方向大致平行布置,并且 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通过沿所述一定方向滑动而向大致平行布置的所述多个解除部件中的每一个供给驱动力。
19. 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形成为板状且通过滑动来供给驱动力的所述驱动力供给部件包 括位于一个侧面上的第一接触部分和位于另一个侧面上的第二接触 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与所述多个解除部件接触,并且所述第二 接触部分与所述接收部件接触。
20. —种将从动部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主体上的方 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述装置主体,其包括驱动源;所述 从动部件,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第一传动部件,其 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 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件;以及第二传动部件,其 设置在所述从动部件中并包括可绕旋转轴旋转的基体,用于将来自 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 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任一个包括从其基体突出的突出部分,所 述第一传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中的另一个包括位于其基体中 的接收口,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所述将从动部件安装到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主体上的方法包括在将所述从动部件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当所述第二传动 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预先设定的角度时允许 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当所述旋转角度不是预先设定 的角度时阻止所述接收口接收所述突出部分。
21. —种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单元的方法,所 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分,其包括多个图像载体;设定 机构,其将所述图像形成部分设定为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任一 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多个图像载体,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停止向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传递旋转驱动 力;所述带单元,其可拆卸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且包括带部件、 布置机构以及接收部件,其中所述带部件布置成与所述多个图像载 体接触,所述布置机构将所述带部件布置为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 任一个分离的第一布置状态或者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任一个接触 的第二布置状态,并且所述接收部件接收将由所述布置机构使用的 驱动力;以及传动部件,其与所述带单元的接收部件接合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接收部件,所述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 中的带单元的方法包括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 允许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 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态;以及所述 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 态。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 中的带单元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带单元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在下述任一情况下 阻止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传动部件的接合即,所述图像形成部分 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布置状态;以及所述 图像形成部分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带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布置状 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将从动部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方法以及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单元的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驱动源的装置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从动部件;第一传动部件,其位于装置主体中并包括可旋转的基体,以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部件;以及第二传动部件,其位于从动部件中并包括可旋转的基体,以将来自第一传动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部件。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中任一个包括突出部分,而另一个包括接收口。在将从动部件安装到装置主体上时,当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预定角度时接收口接收突出部分,而当旋转角度不是预定角度时接收口不接收突出部分。
文档编号G03G13/00GK101546140SQ20081018640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6日
发明者仁枝弘晃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