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以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4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定装置以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固定装置,并且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可以 用于背光模块以调整发光单元位置并且使接触点的电气特性更稳固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各种可携式信息产品相
继出现于市面并且快速发展,例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mobilephone)以及 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显示器由于体积大、重量重以及需求电量高,并不适用于这 些可携式信息产品。因此,具有薄型化、轻量化、较低耗电量等优点的液晶 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便因应这股数字信息化的趋势而成为显 示器的主流。
目前市面上被广泛应用的液晶显示器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而 是借由背光模块发出的光通过面板上的液晶分子而呈现各种色阶以显示影 像。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发光源有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热阴极管(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HCFL)、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以及电致发光片(Electro-Luminscence, EL)等,其中冷阴 极管具有高辉度、高效率、寿命长以及圓柱管外型等特性而成为目前背光模 块所使用的主流光源。
大尺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面积大,相对地所需的冷阴极管的数量 较多并且长度也较长。在背光模块的装配上,冷阴极管的两电极端分别装设 而固定在背光模块底座的相对的两侧,以横跨整个背光模块而提供液晶显示 器面板各部分的背光源。
然而,在背光底座的设计上,其两侧用于固定灯管(冷阴极管)两电极端 的固定装置在制造时常与预定的位置有误差,而固定装置与电极端连接的方向却不变,因此固定装置会对电极端造成多余应力,甚至可能造成灯管电极 端损伤甚至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可旋转地固定发 光单元的电极端并且使连接的电气特性更稳定,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一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包括连接构件、底座以及转
轴构件。此外,此固定装置用于背光模块,并且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基板以 及发光单元。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构件可连接发光单元的电极端,此外,连接构 件的底部延伸形成挡止部以接触电极端,并且其具有第一孔洞。底座则设置 在连接构件的底部与基板的上表面间并可固定在上表面,其可用以承接连接 构件。转轴构件可贯穿第一孔洞而可旋转地固定连接构件在底座上,致使连 4妄构件可相对于底座转动。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可相对于底座转动,并且当发光单元的电^f及端固定 在上述固定装置时,发光单元的电极端会抵压挡止部进而使挡止部抵压底 座,致使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紧密接触。由于连接构件可借由旋转来调 整连接的位置,因此发光单元的电极端不会受到不当应力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紧密接触,并且固定装置可以导电材料制成, 因此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间的电气特性会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可旋转地固定发光 单元的电极端的固定装置,可避免发光单元的电极端受到不当应力影响,并 且使接触点的电气特性更稳定。
根据一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包括基板、发光单元以及固
定装置,其中,固定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构件、底座以及转轴构件。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构件可连接发光单元的电极端,此外,连接构 件的底部延伸形成挡止部以接触电极端,并且具有第一孔洞。底座则设置在 连接构件的底部与基板的上表面间并可固定在上表面,其可用以承接连接构 件。转轴构件可贯穿第一孔洞而可旋转地固定连接构件在底座上,致使连接
构件可相对于底座转动。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可相对于底座转动,并且当发光单元的电极端固定座,致使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紧密接触。由于连接构件可借由旋转来调 整连接的位置,因此发光单元的电极端不会受到不当应力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紧密接触,并且固定装置可以导电材料制成, 因此电极端、挡止部以及底座间的电气特性会更稳定。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附图得 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所示为才艮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固定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才艮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的左侧固定装置连接发光单元的电极端的剖面示意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具体实施例的左侧固定装置连接发光 单元的电极端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2:固定装置 12、 22、 342:转轴构件 100、 200、 3400:第一孔洞 120、 220、 3420:固定轴 140、 3440:第二孔洞 30:基板 34:.左侧固定装置 300:上表面 304:下表面 C2:第二接触点
10、 20、 340:连接构件 14、 24、 344:底座 102、 202、 3402:挡止部 122、 222、 3422:顶部 3:背光模块 32:发光单元 36:右侧固定装置 302:第三孔洞 Cl:第一接触点 Fl、 F2: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的示意图。本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用于背光模块中,以连接发光单元与
背光模块的基板。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1包括连接构件10、转轴构件12 以及底座14。
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图1的固定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连接构件10的底部具有第一孔洞100,并且其底部进一步延伸形成挡止部 102。底座14可用以承接连接构件10,其包括与第一孔洞100相对应的第二 孔洞140。转轴构件12则进一步包括固定轴120以及设置在固定轴120 —端 的顶部122,其中,固定轴120贯穿第一孔洞100以及第二孔洞140。在本 具体实施例中,顶部122的尺寸大于第一孔洞IOO的尺寸,因此,可防止转 轴构件12自第一孔洞100以及第二孔洞140滑落出来。
在实务中,固定装置1可设置在背光模块的基板(例如,但不受限于印 刷电路板)上。举例而言,基板上可进一步包括与第一孔洞100以及第二孔 洞140对应的第三孔洞,并且,转轴构件12的固定轴120可以贯穿第一孔 洞100、第二孔洞140以及基板上的第三孔洞至基板的下表面,再借由对固 定轴120贯穿出基板下表面的部分以及下表面焊锡,进而将固定装置1固定 在基板的相对于下表面的上表面。借此,连接构件IO可借由转轴构件12相 对于基板旋转。此外,若底座14以焊锡、表面粘着技术或其他适当制程固 定在基板的上表面,连接构件也可借由转轴构件12相对于底座14旋转。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挡止部102如图2所示,大体上呈「几」字型或「 Q J 字型,然而在实务中,挡止部102的外观可根据使用者或设计者需求而定, 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当连接构件10连接背光模块的发 光单元(例如,但不受限于冷阴极管)的电极端时,由于发光单元的重量将会 4氐压挡止部102,挡止部102进一步4氐压底座14,因此,电才及端、挡止部102 以及底座14三者将会互相紧密接触。
如上所述,当发光单元的电极端与连接构件10连接时,三者紧密接触 形成较大的摩擦力以阻止连接构件10相对于底座以及基板旋转,因此可固 定发光单元的位置。在实务中,连接构件10可先旋转至一预定位置后再连 接电极端,使连接构件10以及发光单元固定在此预定位置。
在实务中,固定装置1可以导电材料(例如,但不受限于金属)构成,因 此,发光单元可借由固定装置1与基板电性连接。此外,当固定装置1的连 接构件IO连接电极端时,三者紧密接触使电极端至基板间的电气特性更为稳定,因此基板可通过固定装置1有效驱动发光单元发光。
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 2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固定装置2包括连接构件20、转轴构件22 以及底座24。连接构件20的底部具有第一孔洞200,并且其底部进一步延 伸形成挡止部202。底座24可用以承接连接构件20,转轴构件22则进一步 包括固定轴220以及设置在固定轴220 —端的顶部222,其中固定轴220贯 穿第一孔洞200。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顶部222的尺寸大于第一孔洞200的 尺寸,因此,可防止转轴构件22自第一孔洞200滑落出来。
本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2与上一具体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本具体实施 例的固定轴220另一端设置在底座24上。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固定轴220、 顶部222以及底座24是一体成形。然而,在实务中,此三者可以焊锡、焊 接或其他适当制程连接成一体。
在实务中,当底座24以焊锡、表面粘着技术或其他适当制程固定在基 板的上表面,连接构件20可借由转轴构件22相对于底座24旋转。同样地, 挡止部202可大体上呈「几」字型或「 Q」字型,当连接构件20连接发光 单元的电极端并且固定装置2是以导电材料制成时,电极端、挡止部202以 及底座24三者紧密接触,使电极端至基板间的电气特性更为稳定,因此基 板可通过固定装置2有效驱动发光单元发光。
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 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背光模块3包括基板30、发光单元32、左侧固定 装置34以及右侧固定装置36。其中,左侧固定装置34以及右侧固定装置 36设置在基板30的上表面300,并且左侧固定装置34以及右侧固定装置36 分别连接发光单元32的两电才及端以固定发光单元32。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位置F1为图4的右侧固定装置36原本预定设置的 位置,然而,在制程中,天然或人为的因素可能改变右侧固定装置36的位 置,而令右侧固定装置36位于图4的位置F2。请注意,在实务中左侧固定 装置34也可能因为同样的因素而与原先预定的位置有误差,但在本具体实 施例中为了图面简洁起见,假设左侧固定装置34设置在其预定位置。
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图4的左侧固定装置34连接发光单元32的电 极端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左侧固定装置34包括连接构件340、转轴 构件342以及底座34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左侧固定装置34的连接构件340的底部具有第一 孔洞3400,并且其底部进一步延伸形成挡止部3402。底座344可用以7 义才妻 连接构件340并且以焊锡或其他适当制程固定在基板30的上表面300,其包 括与第一孔洞3400相对应的第二孔洞3440。此外,基^反30也进一步包括对 应第一孔洞3400以及第二孔洞3440的第三孔洞302。转轴构件342则进一 步包^fe固定轴3420以及i殳置在固定轴3420 —端的顶部3422,其中固定轴 3420贯穿第一孔洞3400、第二孔洞3440以及第三孔洞302而凸出于基4反30 的下表面304。借由对固定轴3420凸出于下表面304的部分以及下表面304 焊锡可将左侧固定装置34固定在基板30。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左侧固定装置34的连接构件340可相对于右侧固 定装置36旋转至对应位置,另一方面,右侧固定装置36的连接构件也可相 对于左侧固定装置34旋转至相对位置。请注意,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右侧 固定装置36与左侧固定装置3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左侧固定装 置34以及右侧固定装置36的连接构件均旋转至对应位置时,发光单元32 的两电极端可分别与左侧固定装置34以及右侧固定装置36的连接构件连 接。在实务中,连接构件340可以,但不受限于4夹持方式连接发光单元32 的电纟及端。
如上所述,由于左侧固定装置34的连接构件340可相对于底座344以 及基板30旋转至对应位置以连接发光单元32的电极端,因此,发光单元32 的电4及端不会因为固定装置位置的误差而受到不当应力影响。
请再参阅图5,当发光单元32的电极端连接至左侧固定装置34的连接 构件340时,发光单元32及其电极端将会4氐压挡止部3402,致使电才及端与 挡止部3402在第一接触点Cl紧密接触。此外,挡止部3402也会因发光单 元32以及电极端施加于其上的压力而抵压底座344,致使挡止部3402与底 座344在第二接触点C2紧密接触。
在实务中,由于挡止部3402与底座344在第二接触点C2紧密4妻触,因 此第二接触点C2上可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防止连接构件340因非预期因素 而旋转至其他位置。另一方面,若左侧固定装置34的各部分以导电材料制 成,电极端、挡止部3402以及底座344在第一接触点Cl以及第二接触点 C2紧密接触致使电极端至基板30间的电气特性更稳定。借此,基板可通过 本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有效驱动发光单元发光。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左侧固定 装置34连接发光单元32的电极端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 例与上一具体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本具体实施例的底座344并无第二孔洞 3440,并且基板30也无第三孔洞302。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固定轴3420贯 穿第一孔洞3400并且其一端设置在底座344上。
同样地,本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构件340可借由转轴构件342相对于底座 344以及基板30旋转,以调整与发光单元32的电极端连接的位置。另外, 当发光单元32的电极端与连接构件340连接时,电极端、挡止部342以及 底座34在第一接触点Cl以及第二接触点C2紧密接触,致使连接构件340 借由摩擦力固定在相对应的位置,并且若左侧固定装置34是以导电材料制 成,三者间紧密接触可使电极端至基板30间的电气特性更稳定。
与先前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的连接构件可相对于底座以 及基板旋转,因此,当固定装置设置的位置与预定位置有误差时,借由旋转 连接构件可使发光单元的电极端连接于固定装置而不受到多余应力影响导 致电极端损伤或断裂。此外,当固定装置连接发光单元的电极端时,电极端、 挡止部以及底座三者间紧密接触可提供摩擦力以固定连接构件在相对应位 置,并且若固定装置以导电材料制成,基板可借由三者紧密接触所提供的稳 定电气特性有效驱动发光单元发光。
借由以上优选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希望能更力。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 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优选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 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 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 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权利要求1. 一种固定装置,适用于一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基板以及一发光单元,该固定装置包括一连接构件,用以连接该发光单元的一电极端并固定该发光单元,该连接构件的一底部延伸形成一挡止部接触该电极端,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具有一第一孔洞;一底座,设置在该连接构件的底部与该基板的一上表面之间并固定在该上表面,用以承接该连接构件;以及一转轴构件,贯穿该第一孔洞,以可旋转地固定该连接构件在该底座上,致使该连接构件能相对于该底座转动;其中,当该连接构件连接该电极端时,该电极端抵压该挡止部使该挡止部抵压该底座,并且致使该电极端、该挡止部以及该底座紧密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转轴构件进一 步包括一固定轴,贯穿该第一孔洞,并且该固定轴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以及一 第二端,该第一端包括一顶部,该顶部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孔洞的尺寸,致使 该顶部能卡扣在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并且该第二端固定在该底座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以及该转 轴构件是一体成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是以焊锡 固定在该基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借由表面 粘着技术固定在该基板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进一步包 括对应该第一孔洞的一第二孔洞,该基板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一孔洞的一第 三孔洞,并且转轴构件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轴,自该连接构件的底部贯穿该第一孔洞、该第二孔洞以及该第 三孔洞,并且该固定轴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包括一 顶部,该顶部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孔洞的尺寸,致4吏该顶部能卡扣在该连接构 件的底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凸出于该基板的一下表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锡固定在该下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官。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底座以及该转轴构件是以导电材料制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才夹持方式固定该发光单元。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路板。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呈r几」字型或「 O」字型。
14.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 一发光单元,包括一电极端;以及 一固定装置,包括一连接构件,用以连接该发光单元的一电极端并固定该发光单元,该 连接构件的一底部延伸形成一挡止部接触该电极端,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具有 一第一孔洞;一底座,设置在该连接构件的底部与该基4反的该上表面之间并固定在 该上表面,用以7 义4妻该连4妄构件;以及一转轴构件,贯穿该第一孔洞,以可旋转地固定该连接构件在该底座 上,致使该连接构件能相对于该底座转动;其中,当该连接构件连4妻该电极端时,该电极端4氐压该挡止部使该挡止 部抵压该底座,并且致使该电极端、该挡止部以及该底座紧密接触。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转轴构件进 一步包括一固定轴,贯穿该第一孔洞,并且该固定轴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以及一 第二端,该第一端包括一顶部,该顶部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孔洞的尺寸,致佳L3其中该第二端是延伸 其中该第二端是以焊 其中发光单元是一灯 ,其中该连接构件、该 ,其中该连接构件是以 ,其中该基板是一印刷 ,其中该挡止部大体上该顶部能卡扣在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并且该第二端固定在该底座上。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以及该 转轴构件是一体成形。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是以焊 锡固定在该基板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借由表 面粘着技术固定在该基板上。
19.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进一步 包括对应该第 一孔洞的一第二孔洞,该基^反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 一孔洞的一 第三孔洞,并且转轴构件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轴,自该连4妄构件的底部贯穿该第一孔洞、该第二孔洞以及该第 三孔洞,并且该固定轴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包括一 顶部,该顶部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孔洞的尺寸,致使该顶部能卡扣在该连4妄构 件的底部。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端是延 伸凸出于该基板的一下表面。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端是以 焊锡固定在该下表面。
22.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发光单元是一 灯管。
23.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连接构件、 该底座以及该转轴构件是以导电材料制成。
24.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连接构 件是以挟持方式固定该发光单元。
2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是一印 刷电路板。
2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挡止部大体 上呈「几」字型或「 Q」字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以及应用该固定装置的背光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包括一连接构件、一底座以及一转轴构件。该连接构件用以连接该背光模块的一发光单元的一电极端并固定该发光单元,并且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具有一第一孔洞,此外,该连接构件的底部延伸形成一挡止部接触该电极端。该底座用以承接该连接构件,该转轴构件贯穿该第一孔洞以可旋转地固定该连接构件在该底座上,致使该连接构件可相对于该底座转动。当该连接构件连接该电极端时,该电极端、该挡止部以及该底座紧密接触。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247361SQ20082013055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6日
发明者何连任, 吕绍安 申请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