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1794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影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
摄影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
站贵顿+成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摄影透镜、具有该摄影透镜的光学设备及使用 了该摄影透镜的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单反照相机等中,作为视角为50r左右的摄影透镜,在高
斯类型的物体侧配置有负透镜(例如参照JP特开昭50-045627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照相机的数字化,从胶片向CCD、 CMOS等摄像元 件变化。在这些数码相机中,为了使摄像元件顺利地取入光线,优选 使光线和摄像元件的法线方向的角度不太大。即,需要使出射光瞳的 长度(从摄像面开始到出射光瞳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 较长。
但是,JP特开昭50-045627号公报所示的摄影透镜存在出射光瞳 的距离较短、只是焦距的0.5倍左右、不适于数码相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良好地矫正各 像差、视角为50『左右、出射光瞳较长的摄影透镜。
综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此说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优点和新颖 的特征。无需根据本发明的任意具体实施例来实现所有这样的优点。 因而,本发明可以下述方式具体化或实施,即,在不必实现可在此启 示或提出的其他优点的情况下,实现或最优化在此所启示的一个或多 个优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摄影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有一 个负透镜成分;正透镜成分;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 分;孔径光阑;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和正透 镜成分,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 的曲率半径为Rl、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状系数为SF1 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0.75<SF1<1.60
其中,SF1=(R1+R2)/(R1-R2)。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分, 设该正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il、像侧的透镜面的 曲率半径为Ri2、形状系数为SFi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0.9<SFi<-0.8
其中,SFi=(Ril+Ri2)/(Ril-Ri2)。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设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 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s-l,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 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s+l时,满足下式的条

0.5< I Rs-1/Rs+1 I <1.5。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在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 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正透 镜成分。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 负透镜成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均构 成为复合透镜。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 成分和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多个 正透镜成分。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 成分的焦距为fn,该摄影透镜全系的焦距为f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1.0<(-fn)/f<2.3。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中优选,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 述负透镜成分的像侧配置的具有屈光力的光学元件,均具有正屈光力。
此外,本发明的光学设备,其具有上述摄影透镜的任意一种。
此外,本发明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包括从物体侧依次配置以 下部件的步骤 一个负透镜成分;正透镜成分;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 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孔径光阑;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 透镜成分;和正透镜成分,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 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 状系数为SF1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0.75<SF1<1.60
其中,SF1=(R1+R2)/(R1-R2)。
此时,使用了这种摄影透镜的成像方法,优选在对焦时,孔径光 阑沿着光轴移动。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具有该摄影透镜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
造方法如上构成时,可以良好地矫正各像差,可以获得视角为5cr左右、 出射光瞳较长的摄影透镜及光学设备。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摄影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3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摄影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摄影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7A是搭载本发明的摄影透镜的电子静态照相机的正面图。
图7B是搭载本发明的摄影透镜的电子静态照相机的背面图。
图8是沿着图7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l所示, 本摄影透镜CL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包括具有一个负透镜成分 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透镜成分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在像侧形成 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的第三透镜组G3,该凹面的曲率的绝 对值大于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的绝对值;孔径光阑S;具有在物体侧 形成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的第四透镜组G4,该凹面的曲率 的绝对值大于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的绝对值;具有正透镜成分的第五 透镜组G5;和最靠近像侧配置、具有一个正透镜成分的第六透镜组G6。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增长出射光瞳的长度(如上所述为从摄像面开始到出 射光瞳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另外,构成各透镜组G1 G6的透镜成 分,可分别为一个单透镜,也可为将多个单透镜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
在这种摄影透镜CL中,在最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分(第六透 镜组G6)和在物体侧形成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第四透镜组 G4)之间配置的正透镜成分(第五透镜组G5)可以省略,从而可以构成 为在该物体侧形成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的像侧配置一个 正透镜成分、即在第四透镜组G4的像侧配置第六透镜组G6。此外, 在物体侧形成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第四透镜组G4)和最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分(第六透镜组G6)之间配置正透镜成分(第五透 镜组G5)时,优选通过1 3个正透镜成分构成该第五透镜组G5,此时 优选正透镜成分为单透镜。进而在这种摄影透镜CL中,在物体侧形成 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第四透镜组G4)的像侧配置的具有屈 光力的光学系统(图1的情况下为第五透镜组G5及第六透镜组G6)优选 仅为正透镜成分。
此外这种摄影透镜CL中,夹着孔径光阑S配置的一对负透镜成 分(构成第三透镜组G3的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 和构成第四透镜组G4的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 优选分别构成为将在孔径光阑S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图 1的情况下为负凹凸透镜L4或双凹透镜L5)和正透镜(图1的情况下为 正凹凸透镜L3或双凸透镜L6)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通过将这些负透 镜成分(第三透镜组G3及第四透镜组G4)构成为复合透镜,可以使结构 更为简单。此外可以对贴合面的曲率增加自由度,透镜材料的选择增 加自由度。此时,更优选为在与孔径光阑S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负透 镜的复合透镜。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CL中,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 (第一透镜组G1)和在像侧形成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第三透 镜组G3)之间配置的第二透镜组G2,优选由1 3个正透镜成分构成, 此时优选正透镜成分为单透镜。
此外,第一个负透镜成分(第一透镜组Gl)可以为凸面朝向物体侧 的负凹凸透镜、或双凹透镜。此外也可以为复合透镜。
接下来对用于构成这种摄影透镜CL的条件进行说明。首先,该 摄影透镜CL中,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第一透镜组G1, 在图1中为负凹凸透镜L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1中为第1面)的曲率 半径为R1、像侧的透镜面(图1中为第2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状系数为SF1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l)。
0.75<SF1<1.60 (1) 其中,SF1=(R1+R2)/(R1-R2)
条件式(l)是用于规定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第一个负透镜成分(第 一透镜组Gl)的形状的条件。在条件式(l)的下限值以下时,难以矫正 彗差、特别是视角大的下侧的彗差,因此不优选。相反,在条件式(l) 的上限值以上时,难以矫正球面像差,因此不优选。另外,为了更切 实地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将条件式(l)的下限值设定为0.80,将 上限值设定为1.55。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中,最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 分(第六透镜组G6),设该正透镜成分(图1中为双凸透镜L8)的物体侧 的透镜面(图1中为第14面)的曲率半径为Ril、像侧的透镜面(图1中 为第15面)的曲率半径为Ri2、形状系数为SFi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 的条件式(2)。
-0.9<SFi<-0.8 (2)
其中,SFi=(Ril+Ri2)/(Ril-Ri2)
条件式(2)是用于规定最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分(第六透镜组 G6)的形状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2),最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分 (最终透镜)成为凸面朝向物体侧、像面侧的曲率较小的形状。通过为该 形状可以进行出射光瞳较远时的像差矫正。在条件式(2)的上限值以上 时,像面侧的曲率半径变小,难以矫正球面像差,因此不优选。相反, 在条件式(2)的下限值以下时,难以矫正上侧的彗差,因此不优选。
该摄影透镜CL中,进一步设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 镜成分(第三透镜组G3)的该凹面(图1中为作为负凹凸透镜L4的像侧 的面的第7面)的曲率半径为Rs-l,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 透镜成分(第四透镜组G4)的该凹面(图1中为作为双凹透镜L5的物体
11侧的面的第9面)的曲率半径为Rs+1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
0.5<|Rs-l/Rs+l I <1.5 (3)
条件式(3)是用于表示夹着孔径光阑S配置的负透镜成分(第三透 镜组及第四透镜组)的彼此相对的凹面的曲率半径的比的条件。通过满 足该条件式(3),夹着孔径光阑S配置的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对称性变强, 可以矫正各像差。此外,条件式(3)的值越接近1.0,越可以保持夹着孔 径光阑S配置的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对称性,特别是可以良好地矫正球 面像差。另外,为了更切实地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将条件式(3) 的下限值设定为0.8,将上限值设定为1.3。
此外在这种摄影透镜CL中,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 (第一透镜组G1的负凹凸透镜L1)的焦距为fn,该摄影透镜CL全系的 焦距为f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4)。
1.0<(-fn)/f<2.3 (4)
条件式(4)是用于规定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第一透镜 组Gl)的焦距、和摄影透镜CL全系的焦距的比的条件。在条件式(4) 的上限值以上时,出射光瞳从像面远离时会导致系统全体的大型化, 因此不优选。相反,在条件式(4)的下限值以下时,第一个负透镜成分(第 一透镜组G1)的能力变强,从而可以期待小型化,但相对地,除了第一 个负透镜成分以外,在孔径光阑S的前侧的正的能力变强,从而难以 矫正畸变像差,因此不优选。另外,为了更切实地实现本实施例的效 果,优选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1.1,将上限值设定为2.0。
本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构成为如下对焦透镜组使单个或多个 透镜成分或透镜成分的一部分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 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此时,对焦透镜组也可以适用于自动聚焦,适 于自动聚焦用的(超声波马达等)马达驱动。另外在这种对焦中,优选构成为孔径光阑S沿着光轴移动。
本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是在35mm胶片规格换算下的焦距为 35 60mm左右的标准透镜。此外,本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在从最 靠近像侧配置的正透镜成分(第六透镜组G6)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距离(后 焦距)最小的状态下,较优选为10 30mm左右。
另外以下记载的内容在无损光学性能的范围内可以适当釆用。
首先透镜面可以为非球面。此时,可以是磨削加工的非球面、以 玻璃为模而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型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上将树 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的任意的非球面。优选最终透镜 成分(图1中为构成第六透镜组G6的双凸透镜L8)的物体侧的透镜面、 孔径光阑S的前后的凹面为非球面。此外透镜面可以为衍射面,透镜 可以是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此外,孔径光阑S优选配置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 成分(第三透镜组G3)和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第四 透镜组G4)之间,也可以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用透镜的框代 替其作用。
进而在各透镜面上通过施加在较宽的波长区域具有高透过率的防 反射膜,可以实现闪烁及重影减少、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以下参照图9说明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的概要。
首先,将各透镜组装到圆筒状的镜筒内。在将各透镜组装到镜筒 内时,可以沿光轴依次逐个地将各透镜组装到镜筒内,也可以用保持 部件一体地保持一部分或者全部透镜,然后再组装到镜筒部件中。在 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中,各透镜的配置从物体侧开始依次排列具有一个负透镜成分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透镜成分的第二透 镜组G2;具有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的第三透镜组 G3;孔径光阑S;具有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的 第四透镜组G4;和具有正透镜成分的第六透镜组G6。优选将各透镜组 装到镜筒内后,确认将各透镜组装到镜筒内的状态下是否能够形成物 体的像。
如上所述将摄影透镜组装好后,对摄影透镜的各种动作进行确认。 作为各种动作的一例,包括进行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的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对焦动作;使至少一部分透镜移动以具有 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手抖动矫正动作等。此外,各种动作的确 认顺序是任意的。
在图7A、图7B及图8中作为具有上述摄影透镜CL的光学设备 示出了电子静态照相机l(以后简称为照相机l)的构成。该照相机1在 按下未图示的电源按钮时,摄影透镜CL的未图示的快门打开,通过摄 影透镜CL聚集来自未图示的被拍摄体的光,并在配置于像面I的摄像 元件C(例如CCD、 CMOS等)上成像。成像在摄像元件C上的被拍摄 体像在配置于照相机1背后的液晶监视器2上显示。摄影者在观看液 晶监视器2的同时决定了被拍摄体像的构图后,按下释放按钮3而通 过摄像元件C对被拍摄体像摄影,并记录保存到未图示的存储器中。
在该照相机1中配置有在被拍摄体较暗时发出辅助光的辅助光 发光部4;以及用于进行照相机1的各种条件设定的功能按钮6等。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对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 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l、图3及图5
14是示出各个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CL1 CL3)的构成的剖视图,在这些 摄影透镜CL1 CL3的对焦中,用箭头示出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 焦时使该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的方向。如该图l、图3及图5所示,本 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1 CL3的任一个均如上所述,沿着光轴从物体 侧依次包括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透镜成
分的第二透镜组G2;由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构成 的第三透镜组G3;孔径光阑S;由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 透镜成分构成的第四透镜组G4;具有正透镜成分的第五透镜组G5;由
一个正透镜成分构成的第六透镜组G6;和过滤器组FL。另外,过滤器 组FL由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构成。像面I如图8所示在摄 像元件C(例如胶片、CCD、 CMOS等)上成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1的构成的图。在该 图1的摄影透镜CL1中,第一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负 凹凸透镜L1构成,第二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2构成,第三透镜组 G3由从物体侧依次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和在像侧具有 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凹凸透镜L4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第四透镜 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将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5 和双凸透镜L6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第五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 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7构成,第六透镜组G6由双凸透镜L8构成。
在下述表1中,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在该表1中,f 为焦距、FNO为F号码、2"为视角。进而,面序号为沿光线的行进方 向、从物体侧开始的透镜面的序号,面间隔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光学 面为止在光轴上的间隔,折射率和阿贝数分别为相对于d线(入 二587.6nm)的值。其中,下面所有的各参数值中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 径、面间隔以及其他长度的单位一般釆用"mm",然而由于成比例地 放大或者成比例地縮小光学系统也能够得到同等的光学性能,因此单 位并不限定于此。此外,曲率半径0.0000表示平面,空气的折射率为1.00000被省略了。另外,这些符号的说明以及各参数表的说明在以后 的实施例中也是相同的。
(表l)
f =18.4
F.NO =1.41
2 co =50.39
像高=8.50
透镜全长=48.00
从像面看的出射光瞳的位置
-41.45
面序号曲率半径面间隔 折射率阿贝数
1145.51871.0000 1.6398034.47
215.44915.3679
319.08034.1720 1.8160046.62
4-97.5071(dl)
12,58732.9537 1.8830040.76
625.87431.3636 1.5814440.75
78.42404.1109
80.00003.8528
9-8.46570.8000 1.8466623.78
1029.53803.9532 1.6968055.53
11-12.25930.2000
12 -5668.66432.8710 1.8830040.76
13-25.43870.2000
1430.37753.0034 1.8830040.76
15-352.0344(d2)
160.0000l扁0 1.5168064.10
170.00001.5000
180.00001.8700 1.5168064.10
(孔径光阑)19 0.0000 0.4000
20 0.0000 0.7000 1.51680 64.10
21 0.0000 0.5000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摄影透镜CL1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第一透镜组Gl和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一体移动,第三透镜组G3 第六透镜组G6沿着光轴一体移动。因此,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 组G3的轴上空气间隔dl、及第六透镜组G6和过滤器组FL的轴上空 气间隔d2,在对焦时变化。下述表2中示出了无限远、及物像间距离 (400mm)下的可变间隔。另外,对焦时第一及第二透镜组Gl、 G2的移 动速度比第三 第六透镜组G3 G6的移动速度快。
(表2)
无限远 dl 0.681 d2 7.5
物像间距离(400mm) 0.317 8.5
下述表3示出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条件式对应值。另外在该表3 中,SF1表示由(R1+R2)/(R1-R2)定义的形状系数。此时,Rl表示最靠 近物体侧配置的负凹凸透镜L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1的第1面)的曲 率半径,R2表示该负凹凸透镜L1的像侧的透镜面(图1的第2面)的曲 率半径。此外SFi表示由(Ril+Ri2)/(Ril-Ri2)定义的形状系数。此时, Ril表示最靠近像侧配置的双凸正透镜L8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1的第 14面)的曲率半径,Ri2表示该双凸正透镜L8的像侧的透镜面(图1的 第15面)的曲率半径。此外Rs-l表示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 凹凸透镜L4的该凹面(图l的第7面)的曲率半径,Rs+1表示在物体侧 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5的该凹面(图1的第9面)的曲率半 径。进而fn表示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第一透镜组Gl)的焦 距,f表示摄影透镜CLl的全系的焦距。(表3)
(1) SF1 = 1.24
(2) SFi = -0.84
(3) I Rs-l/Rs+1 I =0.995
(4) (-fn)/f=1.47
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像差图。在各像差 图中,FNO表示F号码,A表示与各像高相对的半视角,d表示d线(入 =587.6nm), g表示g线(入=435.6nm), C表示C线(入=656.3nm), F表 示F线(A:486.1nm)。此外,在示出像散的像差图中,实线表示矢状像 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进而,在示出球面像差的像差图中,实线表 示球面像差,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另外,该像差图的说明在以下示出 的各实施例中也是相同的。由各像差图可以知道,在第一实施例中, 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具有优良的成像性能。
(第二实施例)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2的构成的图。在该 图3的摄影透镜CL2中,第一透镜组Gl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负 凹凸透镜LI构成,第二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2 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 依次将双凸透镜L4和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5结合 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第四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将在物体侧具有 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6和双凸透镜L7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 成,第五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8及双凸透镜L9 构成,第六透镜组G6由双凸透镜L10构成。
下述表4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
(表4) f = 18.4F.NO =1.41 2 co =50.31 像高=8.50 透镜全长=50.17
从像面看的出射光瞳的位置=-55.91
'序号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
175.41631.0000 1.5638460.67
215.71604.2734
370.53412.2卯3 1 8830040.76
4731.45420.7225
19.18122.7503 1 8830040.76
684.11670.2000
716.37504.4071 1,.8348142.71
8-28.3247O.細O 1.6668033.05
99.06412.7262
100.00004.9154
11-8.5939O.腸O 1.8466623.78
1296.79893.5648 1.7432049.34
13-13.46050.2000
14-67.16142.7139 1.8830040.76
15-21.68750.2000
16139.62612.6087 1.8160046.62
17-52.8255(dl)
1841.05642.6903 1.8160046.62
19-617.98477.6915
200細01.0000 1.5168064.12
210.00001.5000
220.00001.8700 1.5168064.12
230.00000.4000
(孔径光阑)24 0.0000 0.7000 1.51680 64.12
25 0扁0 0.5000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摄影透镜CL2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第六透镜组G6固定,第一透镜组Gl 第五透镜组G5沿着光轴一体移 动。因此,第五透镜组G5和第六透镜组G6的轴上空气间隔dl在对焦 时变化。下述表5中示出了无限远、及物像间距离(400mm)下的可变间 隔。
(表5)
无限远 物像间距离(400mm) dl 0.234 2.067
下述表6表示该第二实施例的各条件式对应值。另外在该表6中 符号的说明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Rl表示最靠近 物体侧配置的负凹凸透镜L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3的第1面)的曲率 半径,R2表示该负凹凸透镜L1的像侧的透镜面(图3的第2面)的曲率 半径。此外,Ril表示最靠近像侧配置的双凸透镜LIO的物体侧的透镜 面(图3的第18面)的曲率半径,Ri2表示该双凸透镜L10的像侧的透 镜面(图3的第19面)的曲率半径。此外Rs-l表示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 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5的该凹面(图3的第9面)的曲率半径,Rs+1表示 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6的该凹面(图3的第11面) 的曲率半径。
(表6)
(1) SF1 = 1.53
(2) SFi = -0.88
(3) I Rs-lZRs+l I =1.055
(4) (-fn)/f=1.93图4示出了该第二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像差图。由该像 差图可以知道,在第二实施例中,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具有优良 的成像性能。
(第三实施例)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影透镜CL3的构成的图。在该 图5的摄影透镜CL3中,第一透镜组G1由一个双凹透镜L1构成,第 二透镜组G2由双凸透镜L2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将双凸透镜L4和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 的凹面的双凹透镜L5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第四透镜组G4由从 物体侧依次将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凹凸透镜L6和凸面朝 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7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第五透镜组G5由 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8及双凸透镜L9构成,第六透镜组G6 由双凸透镜L10构成。
下述表7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
(表7)
f = 18.4
F.NO =1.41
2(0=50.29
像高=8.50
透镜全长=52.00
从像面看的出射光瞳的位置=-46.38
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
188.2024 0.8000 1.72916 54.68
18.1673 4.2292
22.4450 5.3522 1.77250 49.60
-56.7984 0.2000
面序号
1
2
4
215 21.4436 2.4934 1.83400 37.16
6 43.7411 0.4192
7 17.9535 5.2572 1.60311 60.64
8 -15.4934 0細0 1.61293 37.00
9 9.2953 2.7000
100細0(dl)
11-7.66120.8000 1.8466623.78
12-72.71883.0963 1.8830040.76
13-12.36440.2000
14-51.35242.5665 1.8160046.62
15-20.03940.2000
16133.23472.5741 1.7550052.32
17-48.2728(d2)
1837.53682.7066 1.7291654.68
19-454.78097.5000
200.0000l細0 1.5168064.10
210.00001.5000
220細01.8700 1.5168064.10
230.00000.4000
240細00.7000 1.5168064.10
250.00000.5000
(孔径光阑)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摄影透镜CL3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第六透镜组G6固定,第一透镜组Gl 第三透镜组G3沿着光轴一体移 动,第四透镜组G4及第五透镜组G5沿着光轴一体移动。另外孔径光 阑S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因此,孔径光阑S和第四透镜组G4 的轴上空气间隔dl、及第五透镜组G5和第六透镜组G6的轴上空气间 隔d2,在对焦时变化。下述表8中示出了无限远、及物像间距离(400mm) 下的可变间隔。另外,对焦时第一 第三透镜组G1 G3的移动速度比 第四及第五透镜组G4、 G5的移动速度快。(表8)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3</formula>
下述表9表示该第三实施例的各条件式对应值。另外在该表9中 符号的说明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Rl表示最靠近 物体侧配置的双凹透镜L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5的第1面)的曲率半 径,R2表示该双凹透镜L1的像侧的透镜面(图5的第2面)的曲率半径。 此外,Ril表示最靠近像侧配置的双凸透镜LIO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图5 的第18面)的曲率半径,Ri2表示该双凸透镜丄10的像侧的透镜面(图5 的第19面)的曲率半径。此外Rs-l表示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 双凹透镜L5的该凹面(图5的第9面)的曲率半径,Rs+1表示在物体侧 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凹凸透镜L6的该凹面(图5的第ll面)的曲率 半径。
(表9)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3</formula>图6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像差图。由该像差 图可以知道,在第三实施例中,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具有优良的 成像性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 对其构成要素做出各种变更和修改。而且,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构成要 素可以任何组合,用于具体化本发明。例如,构成要素中的一些可以从在所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构成要素中省略。此外,可以适当地组 合不同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具有一个负透镜成分;正透镜成分;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孔径光阑;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和正透镜成分,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状系数为SF1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75<SF1<1.60其中,SF1=(R1+R2)/(R1-R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分,设该正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 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il、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i2、形状系数 为SFi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9<SFi<-0.8其中,SFi=(Ri 1 +Ri2)/(Ri 1隱Ri2)。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设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 半径为Rs-l,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S+1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5< I Rs-1/Rs+1 I <1.5。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在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正透镜成分。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 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均构成为复合透镜。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和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 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多个正透镜成分。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焦距为fn,该摄影透镜 全系的焦距为f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1.0<(-fn)/f<2.3。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透镜,其中,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像侧配置的具 有屈光力的光学元件,均具有正屈光力。
9. 一种光学设备,其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透镜。
10. —种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体侧依次配置以下部件的步骤 一个负透镜成分;正透 镜成分;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孔径光阑;在物 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和正透镜成分,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 率半径为Rl、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状系数为SF1时,满 足下式的条件0.75<SF1<1.60其中,SF1=(R1+R2)/(R1-R2)。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分,设该正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il、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i2、形状系数 为SFi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0.9<SFi<-0.8其中,SFi=(Ril+Ri2)/(Ril-Ri2)。
12.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s-l,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该凹面的曲率半径为Rs+1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5<|Rs-l/Rs+l卜1.5。
13.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最靠近像侧配置的上述正透镜成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正透镜成分。
14.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和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均构成为复合透镜。
15.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和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之间,具有多个正透镜成分。
16.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焦距为fn,该摄影透镜全系的焦距为f时,满足下式的条件 1.0<(-fn)/f<2.3。
17.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上述负透镜成分的像侧配置的具有屈光力的光学元件,均具有正屈光力。
18. —种光学设备,其具有通过权利要求IO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 出的摄影透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透镜、具有摄影透镜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摄影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有一个负透镜成分;正透镜成分;在像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孔径光阑;在物体侧具有曲率较大的凹面的负透镜成分;和正透镜成分,设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负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2、形状系数为SF1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75<SF1<1.60其中,SF1=(R1+R2)/(R1-R2)。
文档编号G02B15/16GK101526665SQ200910007199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4日
发明者山本彩恭子 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