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模块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87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聚光模块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聚光模块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及聚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具备轻薄、节能、无辐射等诸多优点,因此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目前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高清晰数字电视、台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 用过笔记本电脑或液晶台式显示器的人都会发现,显示屏存在一定的视角,即从垂直于显示平面的方向(即法线方向)观测电脑或显示器,亮度(业界又称"辉度")较高;但从偏离法线一定角度观测,会发现亮度不是很高。这也合乎用户的使用要求,因为笔记本电脑或液晶台式显示器通常是个人使用,这要求本来分散的光通过一些方法集中到中心观测的一定角度,使在轴中心辉度大大增加。这种效果是因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采用了棱镜片(prism film,也称聚光片),来提高光效率而产生的。 棱镜片,顾名思义,其表面是很多个棱形结构,这些棱形结构通常是结构相同的,而且非常微小,以至于棱镜片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看起来像一层薄膜,装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不会增加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因此,棱镜片有时也被称为棱镜膜,而这些微小棱形结构通常被称为微结构。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棱镜片微结构的光学作用示意图。棱镜片微结构的出射表面通常包括两个相交的斜面,呈倒V字形状。当光源(light source)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片(diffuser)的扩散作用射入到棱镜片,由于棱镜片通常是透明的光密介质,根据光学定律,超过一定角度的光线在经过微结构的出射表面时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在棱镜片中发生多次全反射而基本不衰减,发生全反射的光线被重复反射至扩散片,所以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棱镜片与扩散片之间被多次重复利用,最终以较集中光束以及较高的利用率射出。根据折射和全反射原理,棱镜片的作用让分散的光集中在大约法线附近70度的轴中心范围内出光,而大于70度射出的光又反射回来再次被利用,可使在轴中心亮度增加110%。由于光线最终以较集中的光束出射,所以当使用者以近似液晶面板法线的方向观察液晶面板时,观察到的显示图像的亮度较高;当使用者以一定角度偏离液晶面板法线的方向观察液晶面板时,亮度较低。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棱镜片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其可用来解释观察到的显示图像的亮度降低的原理。如图中所示,横坐标定义为观察角度,定义为观察者的视线与液晶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夹角。纵坐标定义为该观察角度对应的亮度值(也可称作辉度值),由图2中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观察角度越小,则其对应的亮度值就越大;观察角度越大,则其对应的亮度值就越小。通常,把最大亮度值一半的亮度值(即辉度半幅值)对应的观察角度称为"辉度半幅角",技术上以辉度半幅角来表述棱镜片的集光效果的高低。如果辉度半幅角小,则棱镜片集光效果比较强,如果辉度半幅角大,则棱镜片集光效 果比较弱。图2所示是一种辉度半幅角为约28度的棱镜片,对于这种棱镜片,观察角度为 0度时,观察到的亮度最大,亮度值大概是136坎德拉/平方米。如果观察角度超过28度, 观察到的亮度将小于最大亮度的一半,亮度值大概是68坎德拉/平方米以下。从136坎德 拉/平方米变化到68坎德拉/平方米,人眼可以明显感觉到亮度的降低。
结合参考图3,图中显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由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通常 为有几何长度的长方形,当从右侧30度的角度观察时,实际上,对左边区域的实际观察角 度^大于30度,图示为大约45度,而右边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e^小于30度,图示为大约 12度。根据图2所示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左边区域45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40 坎德拉/平方米,右边区域12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128坎德拉/平方米。这样左边区域 与右边区域的亮度差距非常大,会明显影响从液晶显示装置观察到的显示图像。而且根据 TC099,2003标准(由"瑞典专业雇员联盟(the Swedish Confederation of Professional Employees)"制定的针对液晶显示器产品的一种质量认证标准)中对于依视角而定的发光 均匀度(X咖inance imiformity-angular dependence)的要求,水平方向倾斜30度时,右 边区域与左边区域的最大最小亮度比(PKA\)在1.7以内,及垂直方向倾斜15度时,顶部 区域与底部区域的最大最小亮度比在1. 5以内。根据前述,右边区域与左边区域的亮度比 (PK/PJ为128/40 = 3. 20,故,采用图2所示辉度半幅角为约28度的棱镜片的液晶显示装 置不能通过按照TC099,2003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测试。 结合参考图4所示观察角度,当从液晶显示装置下方15度的角度观察时,实际上 对顶部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e T大于15度,图示为大约45度,而对底部区域的实际观察角 度9e小于15度,图示为大约-6度。根据图2所示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顶部区 域45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40坎德拉/平方米,底部区域-6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132 坎德拉/平方米。顶部区域与底部区域的最大最小亮度比(PB/PT)为132/40 = 3. 30,也超 过了 TC099,2003标准的要求的1. 5以内。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棱镜片及背光模组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聚光模块及背光模
组,能够保证液晶显示装置的中心辉度值较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聚光模块及背光模
组,能够保证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均匀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光模块,其包括出光面及多个聚光微结构,该出光面具有几何 中心,每个聚光微结构的光线在一定方向具有最大射出亮度,光线射出方向与前述一定方 向的夹角为辉度半幅角时亮度降低到最大射出亮度的一半,其中,聚光微结构从出光面的 几何中心向远离几何中心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的几何中心,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 越大。这样的聚光模块在出光面的边缘区域的聚光微结构辉度半幅角较大,光线亮度值随 角度的变化的幅度比较小,故,即使两边缘区域的观察角度相差较大,其亮度比不会太大, 使用这种聚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看起来亮度将比较均匀,也容易通过按照TC099,2003 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测试。
优选地,在出光面内分布有多条凸肋,凸肋形成聚光微结构,每条凸肋包括有两个 基本为平面状的出射平面,该两个出射平面相互成一定角度。聚光模块设置成多条凸肋结 构,两个出射平面相互成一定角度而不是平行或共面设置,可以利用棱镜全反射及折射的 光学定律,使光线在出光面可以比较集中地射出,保证液晶显示装置的中心辉度值较高,而 且成本低。 优选地,各个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的夹角向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方向渐变,越 靠近出光面几何中心,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的夹角越接近90度。根据棱镜全反射及折射 的光学定律,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的夹角越接近90度,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越小, 光线在中心区域的利用率越高,有利于提高亮度值。反之,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聚光微 结构的出射平面的夹角越大或者越小,则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越大,即使观察角度较 大,其亮度值减小不会太大,容易产生亮度均匀的观察效果。 优选地,至少部分凸肋还包括有出射弧面,出射弧面光滑连接两个出射平面,出射 弧面相对于出射平面的宽度的比值向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 心,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弧面宽度相对于出射平面宽度的比值越大。根据光线的全反射及折 射的定律,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比例越大,棱镜聚光的效应越明显,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 幅角越小,光线在中心区域的利用率越高,有利于提高亮度值。故,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 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越大,即使观察角度较大,其亮度值减小不会太大,容易产生亮度 均匀的观察效果。 优选地,各条凸肋等间距平行排列。平面的显示装置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各条 凸肋等间距平行排列,有利于均匀的出光,进而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优选地,每条凸肋是实质上沿直线平直延伸的,各条凸肋聚光微结构的形状沿与 所述直线垂直的方向渐变。平直延伸的凸肋容易制造,垂直于凸肋延伸方向渐变,可以获得 很好的、改变辉度半幅角的效果,进而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下方向上有利于解决依视角而 定的发光均匀度技术问题。 优选地,各条凸肋的聚光微结构从该条凸肋的中间向远离中间的两端方向渐变为
不同于该中间的聚光微结构的形状。进一步改变凸肋上聚光微结构辉度半幅角的效果,进
而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左右方向上有利于解决依视角而定的发光均匀度技术问题。 优选地,各条凸肋的聚光微结构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同时向垂直于凸肋的延伸
方向以及向沿着凸肋的延伸方向两侧渐变,进一步改变凸肋上聚光微结构辉度半幅角的效
果,进而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下、左右方向上有利于解决依视角而定的发光均匀度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灯管及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聚光模块,聚
光模块位于灯管上方,用于将下方灯管发出的光线集中到上方一定角度范围出光。 使用这种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心辉度值较高,看起来亮度将比较均匀,也
容易通过按照TC099,2003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测试,同时制造成本不高。 以下通过参考附图详细说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更明显地揭露本发明的其他方
面和特征。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因
为范围的限定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仅力图概念地
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不必要依比例绘制。

图1为现有技术中棱镜片微结构的光学作用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棱镜片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其中显示从右侧30度角度观察的情况; 图4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右侧视图,其中显示从底侧15度角度观察的情况;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聚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7A-7C为图6中的聚光模块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分别显示P0、P1及
P2三处聚光微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7D及图7E类似于图7B及图7C,分别显示Pl及P2两处的聚光微结构的第二实 施例; 图7F及图7G类似于图7B及图7C,分别显示Pl及P2两处的聚光微结构的第三实 施例; 图8为图6所示聚光模块聚光微结构一实施例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9a为图6所示聚光模块中微结构沿与凸肋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渐变的一实施 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6所示聚光模块中微结构沿凸肋延伸方向渐变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 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背光模组 1 背板 2 反射片 3 导光板 4 下扩散片 5 聚光模块 50 、50' 、50〃 凸肋 52 、52' 、52〃 出射平面 54 出射弧面 6 上扩散片 7 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 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说明的方 便,假设该背光模组100水平放置。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反射片(reflector) 2、导光 板(LGP:Light Guide Panel) 3、下扩散片4、聚光模块5、上扩散片6以及灯管7。其中,灯 管7设置于背板1上,其可以是直下式的,也可以是侧边式的。该灯管7为线光源,例如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导光板3将灯管7发出的 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光源向上方依次穿过下扩散片4、聚光模块5及上扩散片6,最终出射 到液晶显示面板(图中未示出)。反射片2可将通过导光板3向下射到该反射片2的光线 向上反射回导光板3,从而减少光损失。较优的,反射片2的材质为具有高反射率的反射材 质。下扩散片4可以使从灯管7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以消除导光板3上形成的亮区。光 自下扩散片4射出后指向性差,必须修正光的方向,提高正面的亮度。聚光模块5就是用于 将来自下扩散片4的光线向上方的轴中心区域集中,以提高光线在液晶显示面板垂直方向 附近区域的利用率。上扩散片6还有防止聚光模块5被刮伤的保护效果。
聚光模块5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6以及图7A-7C。其中,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 的背光模组100中聚光模块5的俯视图,聚光模块5的下面为进光面(未标号),上面为出 光面(未标号),图6所示,出光面具有几何中心P0。出光面分布有多条沿左右方向直线延 伸的凸肋50,这些凸肋50等间距平行排列。 沿图6中A-A'线剖切,P0、 Pl及P2三处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分别如图7A-7C 所示,其分别显示了相应位置的聚光微结构的剖面。结合图9a参考图6及图7A-7C,其中, 图9a为图6所示聚光模块中微结构沿与凸肋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渐变的一实施例的立体 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肋50形成聚光微结构,图7A中所示在P0所指的中 心区域,每条凸肋50包括有两个基本为平面状的出射平面52,该两个出射平面52相互相交 成90度的角度,实质上形成具有90度内角的棱镜。如图7B及图7C所示,在Pl及P2处,凸 肋50还包括有出射弧面54,出射弧面54光滑连接两个出射平面52,出射弧面54的宽度是 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边缘逐渐加宽的,相应地,出射平面52的宽度逐渐縮窄。总体上, 出射弧面54的宽度相对于出射平面52的宽度的比值向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PO方向渐变, 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PO,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弧面54宽度相对于出射平面52宽度的比值 越大。为了说明方便,这里只描述了P0、P1及P2三处的局部结构,实际上,聚光模块5的凸 肋50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是对称分布的,Pl及P2关于几何中心P0的对 称位置也具有与Pl及P2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这些凸肋50是沿凸肋50的延伸方向的 垂直方向,从几何中心P0向出光面两侧渐变的。 根据棱镜聚光的光学原理,两个出射平面52的夹角为90度的聚光微结构的集光 性最佳,出光面的垂直角度观察到的亮度最高,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最小。出射弧面54 的宽度是从出光面几何中心P0向边缘逐渐加宽的,相应地,出射平面52的宽度逐渐縮窄, 棱镜的集光性减弱,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逐渐增大。请参考图8所示,其显示图6所示 聚光模块聚光微结构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由于P0、 Pl及P2三处的局部聚光 微结构的差异,P0、P1及P2三处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曲线也存在差异。几何中心P0 处的辉度半幅角最小,约为28度,Pl处的辉度半幅角稍大,约为34度,P2处的辉度半幅角 最大,约为52度。 结合参考图4所示观察角度,当从液晶显示装置下方15度的角度观察时,实际上 对顶部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9T为大约45度,对底部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9B为大约-6 度。根据图8所示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示意图,顶部区域P2曲线对应45度观察角度的 亮度约为66坎德拉/平方米,由于聚光模块5的凸肋50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0在上下 方向上是对称分布的,底部区域的曲线与顶部区域P2曲线相同,底部区域的曲线对应_6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97坎德拉/平方米。顶部区域与底部区域的最大最小亮度比(PB/PT) 为97/66 " 1. 47,符合TC099, 2003标准的要求的1. 5以内。 同理,结合参考图3,当从右侧30度的角度观察时,对左边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 e^为大约45度,对右边区域的实际观察角度%为大约12度。若用相同设置的聚光模块 5对光线聚光处理,则可以观察到,左边区域45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66坎德拉/平方米, 右边区域12度观察角度的亮度约为95坎德拉/平方米。右边区域与左边区域的亮度比 (PR/PL)为95/66 " 1. 44,也符合TC099, 2003标准的要求的1. 7以内。
根据棱镜聚光的光学原理,当出射平面52夹角向大于90度方向逐渐增大或向小 于90度方向逐渐减小时,聚光微结构的集光性逐渐减弱,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逐渐增 大。因此,聚光模块5可以做成图7D及图7E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还可以做成图7F及图7G 所示的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7D及图7E,其类似于图7B及图7C,分别显示Pl及P2两处的聚光微结 构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P0所指的中心区域凸肋50'的聚光微结构仍如图7A 所示,但凸肋50'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是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边缘逐渐增大的。 如图7D所示,P1处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大于几何中心P0处的90度。如图7E所 示,P2处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大于P1处的角度。也就是说,凸肋的聚光微结构的出 射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上下方向逐渐增大。 请参见图7F及图7G,其类似于图7B及图7C,分别显示Pl及P2两处的聚光微结 构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P0所指的中心区域凸肋50"的聚光微结构仍如图7A 所示,但凸肋50"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是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边缘逐渐减小的。 如图7F所示,Pl处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小于几何中心P0处的90度。如图7E所 示,P2处的出射平面52"之间的夹角小于P1处的角度。也就是说,凸肋的聚光微结构的出 射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上下方向逐渐减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揭示了出光面几何中心PO位置的凸肋具有出射平面之间的夹 角为90度的聚光微结构,从而其集光性最佳,辉度半幅角最小,出光面的垂直角度观察到 的亮度最高;并且凸肋的聚光微结构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向垂直于凸肋的延伸方向 两侧逐渐渐变,聚光微结构的渐变包括从几何中心PO位置处的90度棱角逐渐向两侧进行 角度渐变,即棱角逐渐向两侧增大或减小,也包括从几何中心PO位置处的90度棱角逐渐向 两侧渐变为弧形,从而其集光性逐渐减弱,辉度半幅角逐渐减小。 将这种结构的聚光模块5应用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可以确保液晶显示
装置的中心辉度值较高,同时也确保了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发光均匀度。 同理,针对图6所示聚光模块5,还可以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在凸肋50的延
伸方向,即左右方向上,设置聚光微结构的渐变。也就是说,在出光面几何中心PO位置的凸
肋具有出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的聚光微结构,从而其集光性最佳,辉度半幅角最小,
出光面的垂直角度观察到的亮度最高;并且同一根凸肋的聚光微结构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
心PO向沿着该凸肋的延伸方向两侧逐渐渐变,聚光微结构的渐变同样包括从几何中心PO
位置处的90度棱角逐渐向两侧进行角度渐变,即棱角逐渐向两侧增大或减小,也包括从几
何中心PO位置处的90度棱角逐渐向两侧渐变为弧形,从而其集光性逐渐减弱,即使辉度半
幅角逐渐变大。例如,在出光面几何中心PO位置的同一根凸肋上的两个区域P3及P4(如图6所示),分别沿着图6中的B-B'和C-C'线剖切,P3及P4区域的聚光微结构也可以依 照例如图7A-7G所述的三种实施例进行渐变。结合图9b参考图6以及图7A-7G,其中,图 9b为图6所示聚光模块中微结构沿凸肋延伸方向渐变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 中所示,从一条凸肋50的中间向远离中间的两端方向渐变为不同于该中间的聚光微结构 的形状,从而对称地改变同一根凸肋50的左右方向上亮度的分布。从而同样达到如图8所 示的聚光模块聚光微结构的亮度与观察角度的关系图。 更进一步地,聚光模块5的凸肋的聚光微结构可以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O同时 向垂直于凸肋的延伸方向两侧以及向沿着凸肋的延伸方向两侧渐变。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 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聚光模块(5),其包括出光面及多个聚光微结构,该出光面具有几何中心(P0),每个聚光微结构的光线在一定方向具有最大射出亮度,光线射出方向与前述一定方向的夹角为辉度半幅角时亮度降低到最大射出亮度的一半,其特征在于聚光微结构从出光面的几何中心(P0)向远离几何中心(P0)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的几何中心(P0),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越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在出光面内分布有多条凸肋(50、50' 、50〃 ),凸肋(50、50' 、50〃 )形成聚光微结构,每条凸肋(50、50' 、50〃 )包括 有两个基本为平面状的出射平面(52、52' 、52〃 ),该两个出射平面(52、52' 、52〃 )相互成一定角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越靠近出光面几何中心(P0),聚 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52、52' 、52〃 )的夹角越接近90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各个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 (52、52' 、52〃 )的夹角向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P0)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 (P0),聚光微结构的出射平面(52、52' 、52〃 )的夹角越大或者越小。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凸肋(50)还包括有出 射弧面(54),出射弧面(54)光滑连接两个出射平面(52),出射弧面(54)相对于出射平面 (52)的宽度的比值向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P0)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几何中心(P0),聚 光微结构的出射弧面(54)宽度相对于出射平面(52)宽度的比值越大。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各条凸肋(52、 52' 、52〃 )等间距平行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每条凸肋(52、52' 、52〃 )是实 质上沿直线平直延伸的,各条凸肋(52、52' 、52〃 )聚光微结构的形状沿与所述直线垂直 的方向渐变。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各条凸肋(52、52' 、52〃 )的聚 光微结构从该条凸肋(52、52' 、52〃 )的中间向远离中间的两端方向渐变为不同于该中间 的聚光微结构的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光模块(5),其特征在于凸肋(52、52' 、52〃 )的聚光微 结构相对于出光面几何中心(P0)同时向垂直于凸肋的延伸方向以及向沿着凸肋的延伸方 向两侧渐变。
10. —种背光模组(100),其包括灯管(7),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前述1至9任一项所述的聚光模块(5),聚光模块(5)位于灯管(7)上方,用 于将下方灯管(7)发出的光线集中到上方一定角度范围出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光模块及一种使用该聚光模块的背光模组,聚光模块包括出光面及多个聚光微结构,该出光面具有几何中心,每个聚光微结构的光线在一定方向具有最大射出亮度,光线射出方向与前述一定方向的夹角为辉度半幅角时亮度降低到最大射出亮度的一半,其中,聚光微结构从出光面的几何中心向远离几何中心方向渐变,越远离出光面的几何中心,聚光微结构的辉度半幅角越大。使用这种聚光模块及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看起来亮度比较均匀。
文档编号G02B5/00GK101706081SQ200910198649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1日
发明者赖信杰, 陈世宪 申请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