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74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地涉及适合用于利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的摄像元件的车载用摄像机、便携终端用摄像机、监视摄像机等的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小型化及高像素化正在进展。与此同时,具备这些摄像元件的摄像设备本体的小型化也发展,对搭载于此的摄像透镜,除了良好的光学性能以外,也要求小型化。例如,在搭载于车载用摄像机或监视摄像机等的透镜中,要求具有小型化及高耐气候性,可轻量且廉价构成。在上述领域中,作为过去公知的透镜片数比较少的摄像透镜,例如有在下述专利文献14所述的摄像透镜。在专利文献14记载有包括非球面透镜的4片结构的摄像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24403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5-22742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6-25970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7-206516号公报但是,在近几年,除了上述要求以外,对搭载于车载用摄像机或监视摄像机等的透镜的广角化的要求也日益高涨。然而,仅将过去的透镜广角化,由于最靠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直径伴随广角化变大,因此透镜直径变大,存在违反小型化的不良情况。尤其,在车载用摄像机或便携终端用摄像机中,有以不损坏外观的方式想要露出在外部的透镜的部分縮小的期望,因此强烈期望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而且,在监视摄像机等中,也因为尽量不想使摄像机的存在引人注目的理由,要求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即,逐渐要求满足广角化及径向的小型化这2个相反的期望的透镜系统。
发明内容本发明借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照不仅是广角且谋求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的方式紧凑地构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以及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第1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第1透镜;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负的第2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3透镜;光阑;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4透镜,并且,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f2/f<-4.5…(1)本发明的第2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第1透镜;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负的第2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3透镜;光阑;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4透镜,并且,在将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1,将第1透镜的中心厚度设为Dl时,满足下述条件式(2)。4.0<ED1/D1<15.0…(2)而且,在本发明的第l及第2摄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0)。另外,作为优选的方式也可以具有下述条件式(3)(10)中的任一个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组合任意2个以上的结构。DX3>1.Omm…(3)4.0<|RX3|/f...(4)0.7<R3/f<1.3…(5)7.5<L/f<11.0…(6)-8.0<fl/f<-3.0…(7)0.3<D2/f<0.6…(8)-3.5<fl2/f<-0.7…(9)15<Rl/f<30...(10)其中,DX3:在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中,有效直径端与面和光轴的交点相比在像侧时,从有效直径端下垂到光轴的垂线与光轴的交点和面的中心在光轴方向的距离f:整个系统的焦距RX3: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的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R3: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的在中心的曲率半径L:从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后截距部分设为空气换算长度)fl:第1透镜的焦距D2: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f12: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合成焦距Rl: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及第2摄像透镜中的"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对于非球面透镜来说在近轴区域考虑。而且,在本发明的第l及第2摄像透镜中的、如"负的"、"正的"光焦度(折射力)的符号在近轴区域考虑。另外,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的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在物侧为凸的情况设为正,将在像侧为凸的情况设为负。另外,"面的有效直径"在考虑有助于成像的全光线和透镜面的交点时,表示在径向的最外侧的点(最离开光轴的点)构成的圆的直径,"有效直径端"表示该最外侧的点。另外,在相对于光轴旋转对称的系统中,由上述的最外侧的点构成的图形成为圆;但在不旋转对称的系统中,存在不成为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考虑等效圆形而以该圆的直径为有效直径也可以。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摄像透镜。根据本发明的第1摄像透镜,在最少4片的透镜系统中,适当地设定第1透镜及第2透镜的形状,在从第2透镜到第4透镜的各透镜设置非球面,适当地设定整个系统的光焦度配置、光阑的位置等的构成,以满足条件式(1),因此可实现按照不仅是广角且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的方式紧凑地构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根据本发明的第2摄像透镜,在最少4片的透镜系统中,适当地设定第1透镜及第2透镜的形状,在从第2透镜到第4透镜的各透镜设置非球面,适当地设定在整个系统的光焦度配置、光阑的位置等的构成,以满足条件式(2),因此可实现按照不仅是广角且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的方式紧凑地构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摄像透镜。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由于具备本发明的第1摄像透镜或者本发明的第2摄像透镜,因此露出在外部的透镜的部分小、不仅可小型地构成而且以宽的视场角得到良好的像。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图10(A)图10(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1(A)图11(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2(A)图12(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3(A)图13(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4(A)图14(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5(A)图15(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6(A)图16(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7(A)图17(E)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用摄像装置的配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进行说明。在图l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透镜剖面图及来自位于无限远距离的物点的轴上光束2、在全视场角2"下的轴外光束3、4。在图1中,图的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在图1中,考虑摄像透镜l适用于摄像装置的情况,也图示有配置在包括摄像透镜1的像点Pim的像面Sim的摄像元件5。摄像元件5将由摄像透镜1形成的光学像变换成电信号,例如可以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另外,将摄像透镜1适用于摄像装置1时,按照装载透镜的摄像机侧的结构,优选设置盖玻璃或低通滤光片或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等,在图1中表示有将设想这些的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最靠像侧的透镜和摄像元件5(像面Sim)之间的例子。摄像透镜1就其基本结构而言从物侧依次具备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第1透镜L1;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负的第2透镜L2;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3透镜L3;孔径光阑St;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的正的第4透镜L4。另外,图1中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其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其在光轴Z上的位置。该摄像透镜通过由4片的较少的透镜片数来构成,可以谋求低成本化,并且谋求光轴方向的总长的小型化。通过将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4透镜L4的3片透镜设为非球面透镜,能够不仅是较少的透镜片数、而且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还兼顾小型化和高光学性能。通过将配置在物侧的2片透镜的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均设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的弯月形状,能够捕捉宽的视场角的光线,并能够使透镜系统广角化。而且,通过将负透镜设为2片,可以用这些2片透镜来分担负透镜所要求的各像差的校正,并且可良好地进行像差校正。通过将第3透镜L3和第4透镜L4均设为具有正的光焦度,至少一侧的面为非球面的透镜,可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也称场曲)。而且,通过在像侧配置第3透镜L3和第4透镜L4的2片正透镜,可以用这些2片透镜来分担用于在像面成像的收束作用及正透镜所要求的各像差的校正,并且可以良好地进行像差校正。通过在第3透镜L3和第4透镜L4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t,与在第4透镜L4的像侧配置孔径光阑St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第1透镜L1的光线高,能够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另外,也容易进行像面弯曲、倍率色像差(也称倍率色差)的校正。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除了上述基本结构以外,具备以下所述的第1方式及第2方式的双方。第1方式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L2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f2/f<-4.5…(1)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上限,可防止第2透镜L2的光焦度变得过大,在第2透镜L2光线弯曲很大的现象消失,因此可抑制在第1透镜Ll中的光线高,其结果可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另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20.0<f2/f<-5.0…(1-2)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上限,更容易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下限,可以防止第2透镜L2的光焦度极端变小,设为适当的值,所以广角化变得容易,并且也容易使后截距增长。而且,若第2透镜L2的光焦度极端变小,则为了广角化在第1透镜Ll急剧地弯曲光线,所以也难以进行畸变的校正。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广角化、后截距的确保和畸变的校正更加容易,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12.0<f2/f<-5.2…(1-3)第2方式在将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1,将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设为Dl时,满足下述条件式(2)。[0074]4.0<ED1/D1<15.0…(2)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变大,透镜系统的径向变得大型化或者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变得过小,而使第1透镜Ll容易破碎。例如作为车载摄像机用透镜而使用时,要求耐受各种冲击的透镜,因此优选第1透镜L1厚且不易破碎。若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则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变得容易,但第1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变得过小,难以分离轴上光线和轴外光线,难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畸变,或者第1透镜L1变得过厚,透镜系统的光轴方向变得大型化。为了使进行透镜系统的径向及光轴方向的小型化、像面弯曲、畸变的校正比满足条件式(2)时更容易,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5.0<ED1/D1<12.0…(2—2)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及光轴方向的小型化、像面弯曲、畸变的校正比满足条件式(2-2)时更容易,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3)。6.0<ED1/D1<11.0…(2-3)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及光轴方向的小型化、像面弯曲、畸变的校正比满足条件式(2-3)时更容易,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4)。7.0<ED1/D1<10.0…(2-4)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及光轴方向的小型化、像面弯曲、畸变的校正比满足条件式(2-4)时更容易,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5)。8.0<ED1/D1<9.5…(2-5)另外,具有上述第1方式的摄像透镜也可以兼备上述第2方式的结构或者上述第2方式所涉及的优选的结构。同样地,具有上述第2方式的摄像透镜也可以兼备上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优选的结构。而且,具有上述第1或第2方式的摄像透镜优选具有以下所述的结构。另外,作为优选的方式可以具有以下任一个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组合任意2个以上的结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按照其有效直径端同该面与光轴的交点相比位于像侧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将从有效直径端下垂到光轴Z的垂线与光轴Z的交点和面的中心在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DX3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3)。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中,点X3是第2透镜L2的物侧面的有效直径端的点,点XH3是从点X3下垂到光轴Z的垂线与光轴Z的交点,点C3是中心的点。DX3>1.Omm…(3)通过将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设为满足条件式(3)的形状,可将该面上的光线与面的法线所成的角抑制得小,可以不很大地弯曲光线,所以容易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2)。DX3>1.2mm…(3-2)为了使透镜系统的径向更加小型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3)。DX3>1.3mm…(3—3)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上述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设为RX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另外,对于RX3在后详细地叙述。4.0<|RX3|/f...(4)[0095]若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则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RX3变得过小,该有效直径端的光线与面的法线所成的角变大,因此由该面折射的光线很大地弯曲,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难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另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6.0<IRX3|/f<100.0…(4-2)若超过条件式(4-2)的上限,则难以进行广角化或者为了实现广角化在第1透镜Ll很大地弯曲光线,因此难以进行畸变的校正,周边的图像被縮小而成像,所以即使由摄像元件摄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放大,分辨率也低,不能防止图像质量的下降。通过满足条件式(4-2)的下限,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4)而得到的效果。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3)。6.0<|RX3|/f<50.0…(4-3)通过满足条件式(4-3)的上限,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4-2)的上限而得到的效果。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上述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0.7<R3/f<1.3…(5)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则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在中心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大。如后述,优选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随着向周边移动而其光焦度变小,所以在第2透镜L2的中心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大时则周边部的曲率半径也变得过大。因此,尤其在周边而光线对面的入射角变大,光线在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弯曲大,所以通过第1透镜Ll的光线的高度变大。难以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若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则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在中心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则难以进行加工。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0.85<R3/f<1.2…(5-2)通过满足条件式(5-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5)而得到的效果。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从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另外,在计算L时,后截距份为空气换算长度。即,在最靠像侧的透镜和像面Sim之间有盖玻璃或滤光片等时,盖玻璃或滤光片的厚度为利用空气换算的值的厚度。7.5<L/f<11.0…(6)若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则系统变得大型化。若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则广角化不充分,或者若想要广角化则由于在畸变上视场角赋予而使成像区域周边的像的畸变变大,或者为了总长变短而各透镜也随此变小而使制作困难或成为成本上升的原因。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8.0<L/f<10.0…(6-2)通过满足条件式(6-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6)而得到的效果。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Ll的焦距设为f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8.0<fl/f<-3.0…(7)[0116]若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则第1透镜L1的光焦度变大,因此容易进行广角化,但在物侧的面而周边的光线急剧弯曲,而使进行畸变校正困难;或者在像侧的面而光线弯曲大,而使在物侧的面的光线高变大,透镜系统的径向变得大型化。若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则第1透镜Ll的光焦度变得过小,难以进行广角化,不能得到充分的视场角。[0117]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2)。[0118]-7.0<f1/f<-3.5…(7-2)通过满足条件式(7-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7)而得到的效果。[0120]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3)。[0121]-6.3<f1/f<-4.0…(7-3)通过满足条件式(7-3),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7-2)而得到的效果。[0123]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8)。[0124]0.3<D2/f<0.6…(8)若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则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的间隔变大,而使第1透镜L1的直径变大;或者为了径向的小型化,第l透镜的光焦度变得过大,难以进行畸变的校正。若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则第1透镜L1和第2透镜L2过于接近,轴上光线和周边光线的分离不充分,难以进行像面弯曲的校正。[0126]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0127]0.35<D2/f<0.45...(8-2)通过满足条件式(8-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8)而得到的效果。[0129]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的合成焦距设为f1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0130]-3.5<f12/f<-0.7…(9)若超过条件式(9)的上限,则容易实现广角化,但像面弯曲变大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像。若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则配置在最靠物侧的2片负透镜的光焦度变小,而使光线较大弯曲不可能,难以实现广角化;或者为了实现广角化,透镜系统变得大型化。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2)。满足条件式(9-2)的下限时,更容易实现广角化,并且谋求透镜系统的小型化。-3.0<fl2/f<-0.7…(9-2)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3)。满足条件式(9-3)的下限时,更容易实现广角化,并且谋求透镜系统的小型化。[0135]-2.4<fl2/f<-0.7…(9-3)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5<Rl/f<30...(10)若超过条件式(10)的上限,则第1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变大,可容易实现径向的小型化的目的,但因光线急剧弯曲,所以畸变变大,在成像区域的周边的图像被縮小而成像,因此即使用摄像元件摄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放大,分辨率也低,不能防止图像质量的下降。若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则第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为了广角化需要在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或者在第2透镜L2很大地弯曲光线,因此第1透镜LI的物侧的面的光线高变大,难以进行小型化。而且,为了在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很大地弯曲光线,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变小,所以难以进行加工或者成为成本上升的原因。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2)。[0140]18<Rl/f<25...(10-2)通过满足条件式(10-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0)而得到的效果。[0142]另外,还更加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3)。[0143]19.5<Rl/f<24.0…(10-3)通过满足条件式(10-3),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0-2)而得到的效果。[0145]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4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0146]0.8<D4/f<1.8…(11)若超过条件式(11)的上限,则透镜系统的光轴方向的长度变长,并且第1透镜L1的外径也变大,系统整体变得大型化。若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则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间隔变小,若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间隔变小,则限制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非球面形状,难以进行像面弯曲和畸变的校正。[0148]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0149]0.9<D4/f<1.4…(11-2)通过满足条件式(11-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1)而得到的效果。[0151]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设为D3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0.7<D3/f<1.3…(12)若超过条件式(12)的上限,则第2透镜L2的厚度变得过大,透镜系统变得大型化。若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则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变得过小,小型化变得容易,但周边部的厚度比(透镜周边部相对于透镜中心厚度在光轴方向的厚度)变大,因此难以进行透镜的成型。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2)。[0155]0.9<D3/f<1.2…(12-2)通过满足条件式(12-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2)而得到的效果。[0157]将在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3,将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在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4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0158]0.1<(R3-R4)/(R3+R4)<0.5…(13)若超过条件式(13)的上限,则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之差变大,因此光线在第2透镜L2很大地弯曲,径向的小型化变得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则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过于接近,第2透镜L2的光焦度变得过小,难以进行广角化。另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2)。0.2<(R3-R4)/(R3+R4)<0.42...(13-2)[0162]通过满足条件式(13-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3)而得到的效果。[0163]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设为D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0.7<Dl/f<1.8…(14)若超过条件式(14)的上限,则第1透镜L1的厚度变得过大,而导致透镜系统的光轴方向及径向的小型化变得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4)的下限,则第1透镜L1的厚度变得过小,小型化变得容易,但对于各种冲击变弱。例如,作为车载摄像机用透镜或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而使用时,第1透镜L1由于露出在外部,因此要求耐抗各种冲击,所以不优选第l透镜L1的厚度变得过小。另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2)。[0167]0.8<Dl/f<1.3…(14-2)通过满足条件式(14-2),可进一步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4)而得到的效果。[0169]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从最靠像侧的透镜(在图l所示的例中为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Bf时,优选Bf/f在1.02.4之间。通过设为1.0<Bf/f<2.4,容易抑制透镜系统的大型化,并且确保充分的后截距。而且,更优选设为2〈Bf/f<2.4。另外,Bf使用空气换算长度。S卩,在最靠像侧的透镜和像面Sim之间有盖玻璃或滤光片等时,盖玻璃或滤光片的厚度是利用空气换算的值的厚度。[0170]优选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为非球面。优选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是在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且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设为这种形状,可以将在有效直径端上光线和面的法线所成的角抑制得小,可由该面将光线在不较大弯曲的状态下聚光,容易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和畸变。在此,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上述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进行说明。在图1中,点C3是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中心,是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图2的点X3是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的点,是轴外光束4所包含的最靠外侧的光线6与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交点。此时,如图1所示,将在点X3的透镜面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3,将连接点X3和点P3的线段X3-P3定义为在点X3的曲率半径RX3,将线段X3-P3的长度|X3_P3|定义为曲率半径RX3的绝对值IRX3I。S卩,是IX3-P3|=|RX3|。而且,将在点C3的曲率半径即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3,将该绝对值设为|R3|(在图1中不图示)。上述的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在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是指包含点C3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而且,上述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是指点P3位于比点C3靠像侧、在点X3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3|大于在点C3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3|的形状。在图1中,为了帮助理解,用虚线描绘以半径|R3|且通过点C3并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CC3,用双点划线描绘以半径|RX3|且通过点X3并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CX3。圆CX3成为比圆CC3大的圆,明示有|R3|<|RX3|。优选在点X3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3|为在点C3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3|的6倍以上,在此时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变得容易。优选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优选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是中心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负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设为这种形状,周边的光线不必急剧地弯曲而将光传送到第3透镜L3并且由后续的正透镜聚光,因此可以良好地校正畸变。而且,在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不急剧地弯曲周边的光线,所以容易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上述形状可以与使用图1说明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如下考虑。在透镜剖面图中,将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设为点X4,将在该点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4时,将连接点X4和点P4的线段X4-P4设为在点X4的曲率半径,将连接点X4和点P4的线段的长度|X4-P4|设为在点X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4I。即,IX4-P4I=IRX4|。而且,将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即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C4。并且,将在点C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4|。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负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是指在包括点C4的近轴区域为凹形状,点P4比点C4位于像侧,并且,在点X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4|大于在点C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4|的形状。优选在点X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4|和在点C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4|满足下述条件式(15)。若低于条件式(15)的下限,则难以良好地校正畸变,而且,难以使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化。5.0<|RX4|/|R4h.(15)另外,更加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2)。10.0<|RX4|/|R4|<50.0…(15—2)通过满足条件式(15-2)的上限,可防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大,广角化变得容易,并且也容易进行像面弯曲的校正。通过满足条件式(15-2)的下限,更能提高通过满足条件式(15)而得到的效果。而且,优选在点X4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4|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的5倍以上的值。通过将|RX4|设为f的5倍以上,容易进行畸变和像面弯曲的校正。[0185]优选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设为非球面。优选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是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大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设为这种形状,可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像差。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上述形状可以与利用图1说明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如下考虑。在透镜剖面图中,将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设为点X5,将在该点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5时,将连接点X5和点P5的线段X5-P5设为在点X5的曲率半径,将连接点X5和点P5的线段的长度|X5-P5|设为在点X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5I。由此,成为IX5-P5I=IRX5|。而且,将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即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C5。并且,将点C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IR5I。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的"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大于中心的形状"是指在包含点C5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5比点C5位于像侧,并且在点X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5|小于在点C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5|的形状。优选在点X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5|是在点C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5|的0.9倍以下,在此时能够进行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而且,优选在点X5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5|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的1.5以上、3倍以下的值。通过将|RX5|设为f的1.5倍以上,3倍以下,容易进行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优选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设为非球面。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是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设为这种形状,可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上述形状可以与利用图1而说明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如下考虑。在透镜剖面图中,将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设为点X6,将在该点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6时,将连接点X6和点P6的线段X6-P6设为在点X6的曲率半径,将连接点X6和点P6的线段的长度|X6-P6|设为在点X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6I。由此,成为IX6-P6I=IRX6|。而且,将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即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C6。并且,将在点C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6|。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是指在包括点C6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6比点C6位于物侧,并且在点X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6|大于在点C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6|的形状。[0193]优选在点X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6|是在点C6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6|的7倍以上,在此时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另外,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可以构成为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具有负的光焦度,在此时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形状"是指在包含点C6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在有效直径端为凹形状(点P6比点C6位于像侧)。优选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设为非球面。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是中心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负的光焦度大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设为这种形状,可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上述形状可以与利用图1说明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如下考虑。在透镜剖面图中,将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设为点X8,将在该点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8时,将连接点X8和点P8的线段X8-P8设为在点X8的曲率半径,将连接点X8和P8的线段长度|X8-P8|设为在点X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8|。由此,成为|X8-P8|=|RX8|。而且,将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即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C4。并且,将在点C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8|。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的"中心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其负的光焦度大于中心的形状"是指在包括点C8的近轴区域为凹形状,点P8比点C8位于物侧,并且在点X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8|小于在点C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8|的形状。[0199]优选在点X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8I是在点C8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8|的0.5倍以下,在此时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优选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设为非球面。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是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通过将第4透镜L4设为这种形状,可以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也称球差)和像面弯曲。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上述形状可以与利用图1说明的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的形状同样如下考虑。在透镜剖面图中,将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端设为点X9,将在该点的法线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点P9时,将连接点X9和点P9的线段X9-P9设为在点X9的曲率半径,将连接点X9和P9的线段长度|X9-P9|设为在点X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9|。由此,成为|X9-P9|=|RX9|。而且,将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和光轴Z的交点即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中心设为点C9。并且,将在点C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设为R9|。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的"中心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有效直径端正的光焦度小于中心的形状"是指在包括点C9的近轴区域为凸形状,点P9比点C9位于物侧,并且,在点X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9|大于在点C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9|的形状。[0203]优选在点X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9|是在点C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9|的1.3倍以上,在此时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而且,优选在点X9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9|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的1.1倍以上的值。通过将|RX9|设为f的1.1倍以上,容易进行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校正。另外,关于有效直径或有效直径端虽然如以手段在项目中所述那样,但例如,将长方形的摄像元件配置在像面且在该摄像元件上成像时,将向摄像元件的对角端入射的光线和透镜面相交的点中的、最外侧的点作为有效直径端,考虑包含该最外侧的点的圆,将该圆的直径设为有效直径也可以。优选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为12mm以下,通过将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12mm以下,可以縮小露出在外部的部分。在要求广角化时,优选将摄像透镜的全视场角设为180°以上,在此时也优选将全视场角设为180。以上的同时,将第l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12mm以下。例如,作为车载摄像机用透镜而使用时,以全视场角超过180°的鱼眼透镜,并且以不扰乱车的外观的方式要求透镜系统的径向为小型。通过全视场角为180°以上且第1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12mm以下,能够制作露出在外部的部分縮小、且广角的透镜系统。更优选地全视场角为180°以上且将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llmm以下。[0208]而且,为了光轴方向的小型化,摄像透镜将从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L时,优选L为13mm以下。为了进一步谋求小型化,优选L为12mm以下。另外,L是后截距分利用空气换算长度的距离。优选第1透镜Ll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40以上,由此,将轴上色像差(也称轴向色差)的发生抑制在实用上无问题的范围,并且可以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0210]优选第2透镜L2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40以上,由此,将轴上色像差的发生抑制在实用上无问题的范围,并且可以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优选第3透镜L3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40以下,由此,将轴上色像差的发生抑制在实用上无问题的范围,并且可以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另外,优选第3透镜L3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30以下,在此时,可以更加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而且,优选第3透镜L3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27以下,可以更进一步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优选第4透镜L4的材料在d线的阿贝数设为40以上,由此,将轴上色像差的发生抑制在实用上无问题的范围,并可以良好地校正倍率的色像差。优选第3透镜L3为双凸形状,通过将第3透镜L3设为双凸透镜,容易进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并且也可以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优选第4透镜L4是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通过将第4透镜L4设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可以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优选第1透镜Ll的材料是玻璃。摄像透镜例如在车载用摄像机或监视摄像机用等的严峻的环境使用时,配置在最靠物侧的第1透镜Ll要求使用耐抗由风雨引起的表面劣化、由直射日光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且,耐抗油脂、洗涤剂等化学药品的材料,即,耐水性、耐气候性、耐酸性、耐药品性等高的材料,而且,要求使用坚固且难以破碎的材料。通过将材料设为玻璃,可满足这些要求。而且,作为第1透镜L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透明的陶瓷。[0217]例如,在车载用透镜中,第1透镜Ll要求相对于各种冲击的强度。因此,优选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为0.8mm以上。若第1透镜Ll的中心厚度为0.8mm以下,则第1透镜Ll容易破碎。另外,为了提高第1透镜L1的强度,优选将第1透镜L1的中心厚度设为1.lmm以上。另外,可以在第1透镜L1的物侧的面施加用于提高强度、耐伤性、耐药品性的保护措施,此时,也可以将第1透镜L1的材料设为塑料。这种保护措施可以是硬涂层,也可以是防水涂层。在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4透镜L4中的任一个或者在这些当中的任意组合中,优选将其材料设为塑料。通过将材料设为塑料,可以廉价且轻量地构成透镜系统,并且可以正确地制作非球面形状,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在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4透镜L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用塑料材料时,作为其材料,可以使用在塑料上混合小于光的波长的粒子、所谓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根据混合的粒子的种类或量,可以使材料的折射率和阿贝数变化。通过使用纳米复合材料,例如可制作用目前为止的塑料材料所不能够得到的高折射率的材料或阿贝数小的材料等,由此可以制作良好的光学性能的透镜。另外,根据摄像透镜1的用途,可以在透镜系统和摄像元件5之间插入截止如从紫外光至蓝色光的滤光片、或者如截止红外光的IR(InfraRed)截止滤光片。也可以将具有与上述滤光片相同的特性的涂层涂布在透镜面。或者作为任意的透镜材料也可以使用吸收紫外光或蓝色光、红外光等的材料。在图1中表示有在透镜系统和摄像元件5之间配置设想各种滤光片等的光学部件PP的例子,但代之可以在各透镜之间配置这些各种滤光片。或者也可以在摄像透镜具有的任意透镜的透镜面施加具有与各种滤光片相同的作用的涂层。另外,由于通过各透镜间的有效直径外的光束成为杂散光而到达像面,存在成为重影的忧虑,所以根据需要优选设置遮断该杂散光的遮光机构。作为该遮光机构,例如可以在透镜的有效直径外的部分施加不透明的涂料或设置不透明的板材。而且,也可以在成为杂散光的光束的光路设置不透明的板材作为遮光机构。或者也可以在最靠物侧的透镜的更靠物侧配置遮断杂散光的如遮光罩的部件。作为一例,在图1中表示将遮光机构11、12分别设置在第1透镜Ll、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外的例子。另外,设置遮光机构的部位不限于图1所示的例,也可以配置在其它透镜或透镜之间。另外,也可以在各透镜间配置在周边光量比实用上没问题的范围下遮断周边光线的光阑等的部件。周边光线是在来自光轴Z外的物点的光线中的、通过光学系统的入瞳的周边部分的光线。这样通过配置遮断周边光线的部件,可以使成像区域周边部的图像质量提高。而且,通过用该部件遮断发生重影的光,可减少重影。接着,对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将实施例1实施例8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分别示于图2图9。在图2图9中,图的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也一起图示有孔径光阑St、光学部件PP。各图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其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其在光轴Z上的位置。在各实施例中,透镜剖面图的符号Ri、Di(i=1、2、3、…)与在以下说明的透镜数据的Ri、Di对应。将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及各种数据示于表l,将非球面数据示于表2,将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示于表3。同样地,将实施例2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及各种数据、非球面数据分别示于表4表24。在以下,取实施例1为例对表中的符号的意义进行说明,但对实施例28也基本相同。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Si的栏表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因素的面作为第1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个(i=1、2、3、…)的面号码,Ri的栏表示第i个的面的曲率半径,Di的栏表示第i个的面和第i+l个的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另外,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在物侧为凸的情况设为正,将在像侧为凸的情况设为负。而且,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Ndj的栏表示将最靠物侧的透镜作为第1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的光学因素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的栏表示第j个的光学因素对d线的阿贝数。另外,在透镜数据中,也包括表示有孔径光阑St和光学部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阑St的面的曲率半径的栏上记载有(孔径光阑)的语句。在表1的各种数据中,Fno.为F号码(也称F数),2"为全视场角,L为从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到像面Sim的光轴Z上的距离(后截距份为空气换算长度),Bf为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到像面Sim在光轴Z上的距离(相当于后截距、空气换算长度),f为整个系统的焦距,fl为第1透镜Ll的焦距,f2为第2透镜L2的焦距,f3为第3透镜L3的焦距,f4为第4透镜L2的焦距,ED1为是第1透镜Ll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f12为第1透镜Ll和第2透镜L2的合成焦距。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非球面的面号码附加有*号,作为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有近轴曲率半径(中心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2的非球面数据表示非球面的面号码和有关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表2的非球面数据的数值的"E-n"(n:整数)是指"X10—n","E+n"是指"X10n"。另外,非球面系数为由以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RBm(m=3、4、5、...20)的值。[数l][0232]<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formula>[0233]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Y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到非球面顶点相切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的垂线长度)Y: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C: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的倒数KA、RBm:非球面系数(m=3、4、5、...20)在表3的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中,利用上述的说明的符号表示有面号码、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RX3|是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lRX3l/lR3是第2透镜L2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RX4|是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4|/|R4|是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比。|RX5|是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5l/lR5l是第3透镜L3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RX6|是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iRX6l/lR6l是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RX8|是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8|/|R8|是第4透镜L4的物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RX9|是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RX9|/|R9|是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与中心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之比。另外,在表1表3记载有以预定的位数总结的数值。作为各数值的单位对于表1的2"使用"度",对于长度使用"mm"。但是,这些为一例,光学系统即使按比例放大或按比例縮小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所以也可以使用其它适当的单位。[表1]实施例1透镜数据实施例1各种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024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表2]实施例1非球面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024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表3]实施例1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0250][表4]实施例2透镜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column></row><table>[0259]<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2</column></row><table>[0260][表7]实施例3透镜数据[表8]实施例3非球面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2</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0270][表10]实施例4透镜数据实施例4各种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表ll]实施例4非球面数据2.82u154.0L10.97Bf2.14f1.29fl-5.42f2-9.84f33.76f42.00EDI10.09fl2-2.3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5</column></row><table>[表12]实施例4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7</column></row><table>[0288][表15]实施例5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column></row><table>[030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0302][表19]实施例7透镜数据[表20]实施例7非球面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1</column></row><table>[0308][表21]实施例7有关曲率半径的数据面号码有效直径端有效直径端和中心之比<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1</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2</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3</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4</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5</column></row><table>[0329]将上述实施例1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也称像散)、畸变(畸变像差)、倍率色像差、横像差的像差图分别示于图10(A)图10(E)、11(A)图11(E)、12(A)图12(E)、13(A)图13(E)、14(A)图14(E)、15(A)图15(E)、16(A)图16(E)、17(A)图17(E)。在此,将实施例1的像差图取为例进行说明,但对其它实施例的像差图也同样。作为实施例l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纵像差的像差图,将球面像差、非点像差、畸变(畸变像差)、倍率色像差(倍率的色像差)的像差图分别示于图10(A)、图10(B)、图10(C)、图IO(D),作为横像差的像差图表示图IO(E)。在各像差图表示以d线(587.5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但在球面像差图及倍率色像差图也表示对F线(波长486.13nm)、C线(波长656.27nm)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是F号码,其它像差图的"是指半视场角。畸变的图使用整个系统的焦距f、视场角小(变数处理,0《小《"),将理想像高设为fXtan(小),表示与其的偏移量。在图10(E)中各半视场角中的子午方向、弧矢方向的5个像差图归纳后作为横像差图表示。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8的摄像透镜由4片的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可以小型且廉价地制作,而且构成为F号码小到2.8且全视场角达到153°184°的宽的视场角,并且第1透镜L1的物侧的有效直径为12mm以下且露出在外部的部分小,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这些摄像透镜可适当地使用在用于拍摄监视摄像机、汽车的前方、侧方、后方等的影像的车载用摄像机等。在图18作为使用例表示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搭载于汽车100的样子。在图18中,汽车100具备用于拍摄其副驾驶席侧的侧面的死角范围的车外摄像机101、用于拍摄汽车100的后侧的死角范围的车外摄像机102、安装在后视镜的背面且用于拍摄与驾驶者同样的视野范围的车内摄像机103。车外摄像机101和车外摄像机102和车内摄像机10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和将由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变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元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具有上述优点,所以车外摄像机101U02及车内摄像机103在不损坏车的外观的状态下,可以小型且廉价地构成,具有宽的视场角,可得到良好的影像。以上,例举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的值不限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的值,可以取其它的值。而且,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适用于车载用摄像机的例以图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用途,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移动终端用摄像机或监视摄像机等。权利要求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第1透镜;负的第2透镜,是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正的第3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光阑;正的第4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并且,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2透镜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f2/f<-4.5…(1)。2.—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第1透镜;负的第2透镜,是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且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正的第3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光阑;正的第4透镜,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并且,在将上述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1,将上述第1透镜的中心厚度设为D1时,满足下述条件式(2):4.0<ED1/D1<15.0…(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按照其有效直径端同该面与光轴的交点相比位于像侧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将从上述有效直径端下垂到光轴的垂线与光轴的交点和面的中心在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DX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3):DX3>1.Omm…(3)。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在其有效直径端的曲率半径设为RX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4):4.0<|RX3|/f...(4)。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2透镜的物侧的面在中心的曲率半径设为R3时,满足下述条件式(5):0.7<R3/f<1.3…(5)。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从上述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到像面为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L时,满足下述条件式(6):7.5<L/f<11.0…(6)。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1透镜的焦距设为fl时,满足下述条件式(7):-8.0<fl/f<-3.0…(7)。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l透镜和上述第2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设为D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8):0.3<D2/f<0.6…(8)。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1透镜和上述第2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1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9):-3.5<f12/f<-O.7…(9)。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上述第1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l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0):15<Rl/f<30...(10)。1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透镜,该摄像透镜按照不仅是广角且透镜系统的径向小型的方式紧凑地构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摄像透镜(1)从物侧依次具备负的第1透镜(L1),其是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负的第2透镜(L2),其是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正的第3透镜(L3),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光阑;正的第4透镜(L4),其至少一方的面为非球面,并且,在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L2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1)f2/f<-4.5…(1)。文档编号G02B13/00GK201535837SQ20092017911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发明者浅见太郎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