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22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面内切换 (In-Plane Switching, IPS)型液晶显示面板及具有该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 不器。
背景技术
TFT-IXD具有画质好、体积小、重量轻、低驱动电压、低功耗、无辐射和制造成本相 对较低的优点,目前在平板显示领域占主导地位。TFT-LCD非常适合应用在台式计算机、掌 上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 PDA)、便携式电话、电视和多种 办公自动化和视听设备中。液晶显示面板是液晶显示器的主要组件,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是由一片薄膜晶体 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基板,与另一片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基板贴合,并 在两基板之间再滴入液晶而形成。传统的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 TN)型液晶显示面 板,因其液晶分子是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被驱动,其缺点在于视角较狭窄,大约为90°,因此,之后人们提出了一种面内切换(IPS)型液晶显示面板,因其液晶分子是在 平行于基板的方向上被驱动,从而可以使视角提高到甚至超过170°。近来,因为蓝相液晶分子具有可根据施加的电压的大小而将各向同性折射率转变 为各向异性折射率的特性,并且,由于其分子结构决定了采用其的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快 的响应速度和广视角,因蓝相液晶分子本身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因而采用蓝相液晶分子 的液晶显示面板的LED背光支持场序驱动,由此可以省去彩色滤光片,同时,采用蓝相液晶 分子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两个基板上无需涂布配向膜对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因而,采用蓝相 液晶分子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改善视角、大幅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减少 制程、节约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图Ia是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关态下的部分截面图。如图Ia所示, 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为一种单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10、 第二基板20以及夹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由多个蓝相液晶分子30构成的液 晶层,在第一基板10上设置有交替排布的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在第一基板10的背 离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下偏光片40,在第二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上偏光片 50,并且,下偏光片40和上偏光片50的吸收轴相互垂直。当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处于图Ia所示的关态情况下,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 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均未被施加电压信号或者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 二者所施 加的电压信号差值为零,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之间未形成水平电场,因而在关态的情 况下,蓝相液晶分子30保持圆球形。当背光(未图示)从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 基板10的一侧入射时,光线经过下偏光片40后,仅偏振状态为垂直于下偏光片40的吸收 轴的光线可以通过,而此时的圆球形的蓝相液晶分子30保持各向同性折射率,光线通过蓝 相液晶分子30后不改变其偏振状态,之后透过第二基板20至上偏光片50,由于下偏光片40与上偏光片50的吸收轴相互垂直设置,因此光线在通过上偏光片50之后被全部吸收,透 射率为零。图Ib是与图Ia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由图Ib可见,在此关态情况下, 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各个位置处的穿透率均为零,无背光光线通过。图2a是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开态下的部分截面图。图2b是与图2a 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如图2a所示并结合参照图2b,当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 处于开态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分别被施加不同的电 压信号,因此,在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之间形成水平电场E。此时,位于该水平电场E 中的蓝相液晶分子30在该水平电场E的作用下就会沿着电力线方向被“水平拉伸”,从原来 的圆球形转变为椭球形,由各向同性折射率转变为各向异性折射率。当偏振状态为垂直于 下偏光片40的吸收轴的光线经过蓝相液晶分子30时,由于此时的蓝相液晶分子30保持各 向异性折射率,因此,经过蓝相液晶分子30后的光线发生扭转,改变其偏振状态,光线可以 透过上偏光片50,有背光光线通过,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不为零。由于蓝相液 晶分子30的折射率取决于施加到蓝相液晶分子30上的电场的大小,因此可以通过施加于 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光线的通过。然而,位于像素电极11和公 共电极12的正上方区域的蓝相液晶分子,由于其受到左右两侧的水平电场E的水平电场分 量相互抵消,仅受到水平电场E的竖直电场分量的缘故,此处的蓝相液晶分子仅被竖直拉 伸,光线经过该处的蓝相液晶分子时不改变其偏振状态,因此,这使得背光光线无法通过, 导致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对应于像素电极11和公共电极12的正上方区域的穿透率为 零,进而导致整个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的下降,影响其像素开口率的提高。另 外,单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较大的驱动电压。当然,对于除蓝相液晶之外的普通液晶材料来说,也会同样存在以上的技术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型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液晶显示 器,其能够提高像素开口率,进而提高整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降低驱动电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 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由多个液晶分子构 成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上具有多个第一像素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内设置多个 第一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一公共电极相互 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第一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所述第二基板对应于 所述第一像素区域内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二 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公共电极相互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第二水平电场的多 个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与所述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相互平行 且彼此错位排布。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 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电路,并且,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采用LED背光。采用本发明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液晶显示器,因其在第一基板和第二 基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产生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和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第一基板上设置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与第二基板上设置的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之间 相互错位排布,从而使得整个液晶分子位于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的两种水平电场的 共同作用下,可以使驱动电压大大降低,降低能耗,同时其能够提高像素开口率,进而提高 整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降低驱动电压。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 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 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 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图Ia是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关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Ib是与图Ia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图2a是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开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2b是与图2a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图3是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关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4a是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开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4b是与图4a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图5a是本发明的第一像素电极和第二像素电极所接收的像素电压信号的时序 图。图5b是本发明的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所接收的公共电压信号的时序 图。图6是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采用不同电极厚度的ITO电极时的穿透 率-驱动电压关系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 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其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不依一般比 例作局部放大,而且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 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包括面内切换(IPS)型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与液晶显示面板 连接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为了提高IPS型液晶显示面板的响应速度,优选地,本发明的IPS型液晶显示面板 为一种采用蓝相液晶分子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发明的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中, 液晶分子将仅以蓝相液晶分子为示例进行阐述,然而,这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限制。很显 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蓝相液晶分子,对于除蓝相液晶分子之外的其他普通液晶分子来说, 本发明的创作概念同样可以适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图示的清楚起见,本发明的附图仅揭示了与本发明的创 作点相关的结构特征,而对于其他的结构特征则进行了省略。为了说明的方便,本申请中使用了技术术语“水平,,表示相对方向,而不是绝对的水平方向。如果没有特别声明,本申请 中的技术术语“水平”表示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基板平行的方向。图3是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关态下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 示,本发明的面内切换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以及夹于第一基 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由多个蓝相液晶分子30构成的液晶层。在第一基板10的背离 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下偏光片40,在第二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上偏光片50, 并且,下偏光片40和上偏光片50的吸收轴相互垂直。第一基板10包括多条第一扫描线(未图示)、与多条第一扫描线大致垂直交叉排 布的多条第一数据线(未图示)、由多条第一扫描线和多条第一数据线交叉排列所限定的 多个第一像素区域(未图示)、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内并且相互交替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 电极11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12、以及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内用于控制第一像素电极11的 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未图示)。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位于多条第一扫描线和多条第一数 据线的交叉区域附近,并且,每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对应的第一扫描线、源极连 接至对应的第一数据线、漏极连接至对应的第一像素区域中的第一像素电极11。多个第一 像素电极11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12呈条形并大致平行排列。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 共电极12构成用于形成第一水平电场El (如图4a所示)的第一水平电极对。第二基板20对应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像素区域内的位置设置有相互交替排布的 多个第二像素电极21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22,多个第二像素电极21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 22呈条形并大致平行排列。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构成用于形成第二水平 电场E2(如图4a所示)的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第二水平电极对与第一水平电极对相互 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即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与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 一像素电极11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公共电极22与位于第 一基板10上的第一公共电极12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像 素电极21具有与多个第一像素电极11相同的排布结构,多个第二公共电极22具有与多个 第一公共电极12相同的排布结构。如图3所示,本发明中电极间距L指的是同一基板上相 邻的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的间隙宽度,即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二 者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图3中第一公共电极12的右侧边缘122与第一像素电极11的左 侧边缘111之间的水平距离L即为第一公共电极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之间的电极间距; 本发明中电极宽度W指的是条形的像素电极或公共电极的宽度,以图3中第一公共电极12 为例,其电极宽度W为第一公共电极12的左侧边缘121与第一公共电极12的右侧边缘122 之间的水平距离;本发明中错位距离D指的是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上相对应的像素电极之 间的水平错位的距离,同样也指的是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上相对应的公共电极之间的水平 错位的距离,以图3中第一公共电极12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公共电极22为例,错位距离D为 第一公共电极12的左侧边缘121与第二公共电极22的左侧边缘221之间的水平距离。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为一种双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即在第 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产生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和多个 第二水平电极对。对于现有的单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由于仅在构成液晶显示面板 的其中一个基板上设置产生水平电场的水平电极对,因此,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分子仅 能受到一侧的电压驱动,由于靠近电场一侧的液晶分子受到的电场作用力较强,而远离电场一侧的液晶分子则受到的电场作用力较弱,从而使得靠近电场一侧的液晶分子能够快速 响应,而远离电场一侧的液晶分子的响应速度较慢,为此,通常通过采用提高驱动电压的方 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相对于现有的这种单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采用本发明的这 种双边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在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两个基板上均设置水平电极 对,因此,可以同时从液晶显示面板的上下相对两侧分别驱动液晶分子,液晶分子在上下相 对两侧的电场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较小的驱动电压下快速响应,从而可以降低液晶显示 面板的驱动电压。当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处于图3所示的关态情况下,位于第一基板 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均未被施加电压信号或者第一像素电极11和 第一公共电极12 二者所施加的电压信号差值为零,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 和第二公共电极22也均未被施加电压信号或者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 二者 所施加的电压信号差值为零,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之间以及第二像素电极 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均未形成水平电场,因而在关态的情况下,蓝相液晶分子30保持 圆球形。当背光(未图示)从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10的一侧入射时,光线 经过下偏光片40后,仅偏振状态为垂直于下偏光片40的吸收轴的光线可以通过,而此时的 圆球形的蓝相液晶分子30保持各向同性折射率,光线通过蓝相液晶分子30后不改变其偏 振状态,之后透过第二基板20至上偏光片50,由于下偏光片40与上偏光片50的吸收轴相 互垂直设置,因此光线在通过上偏光片50之后被全部吸收,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各 个位置处的穿透率均为零,无背光光线通过。图4a是本发明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开态下的部分截面图。如图4a所 示,当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处于开态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 和第一公共电极12上均被施加不同的电压信号,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 第二公共电极22上也均被施加不同的电压信号,此时,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 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之间形成第一水平电场E1,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 和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形成第二水平电场E2。优选地,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二像素电极 12接收相同的像素电压信号VpiMl,第一公共电极21与第二公共电极22接收相同的公共电 压信号V·,从而确保第一水平电场El和第二水平电场E2的电场分布均勻性,以保证蓝相 液晶分子30受到第一水平电场El和第二水平电场E2的均勻驱动。在此情况下,位于第一 基板10附近的蓝相液晶分子30受到第一水平电场El的作用,位于第二基板20附近的蓝 相液晶分子30受到第二水平电场E2的作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蓝相液晶分子30由于受到 第一、第二水平电场E1、E2的共同作用下,由各向同性转变为各向异性,蓝相液晶分子30被 “水平拉伸”,此时允许背光穿过液晶显示面板。以上所产生的第一水平电场El和第二水平电场E2是以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二 像素电极21所接收的像素电压信号大于第一公共电极12和第二公共电极22所接收的公 共电压信号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当然,对于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所接收的像 素电压信号小于第一公共电极12和第二公共电极22所接收的公共电压信号的情况,上述 结论同样适用,此处不再赘述。为了保证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开态下,在第一基板10上由第一像素电极11 和第一公共电极12产生的第一水平电场E1,以及在第二基板20上由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产生的第二水平电场E2两个电场的均勻性,使得蓝相液晶分子30能够受到 上下电场的均勻驱动,优选地,第一像素电极11、第一公共电极12、第二像素电极21以及第 二公共电极22具有相同的电极宽度W。更优选地,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一公共电 极12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21与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具有相同的电极间距L,并 且,电极间距L等于电极宽度W。更优选地,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之 间以及相邻的第一公共电极12和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具有相同的错位距离D,并且,错位 距离D等于电极宽度W。由于本发明的第一基板10上设置的第一水平电极对和第二基板20上设置的第二 水平电极对相互错位排布,使得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分别 对应于第二基板20上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21与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的电极间距L处,同 样地,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分别对应于第一基板10上相 邻的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一公共电极12之间的电极间距L处,因此,第一基板10上的第 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的正上方区域的蓝相液晶分子30可以由第二基板20上 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构成的第二水平电场E2来补偿其受到的水平电场 分量,同样地,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的正下方区域的蓝相 液晶分子30可以由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构成的第一水平 电场E2来补偿其受到的水平电场分量。具体地,例如,对于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 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的正上方区域的蓝相液晶分子30来说,靠近第一基板10 —侧 的蓝相液晶分子30由于其受到左右两侧的第一水平电场El的水平电场分量相互抵消,仅 受到第一水平电场El的竖直电场分量的缘故,此处的蓝相液晶分子仅被竖直拉伸,当偏振 状态为垂直于下偏光片40的吸收轴的光线经过靠近第一基板10 —侧的蓝相液晶分子30 时,光线不改变其偏振状态,然而,位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 12的正上方区域的蓝相液晶分子30会同时受到由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 二公共电极22构成的第二水平电场E2的作用,靠近第二基板20 —侧的蓝相液晶分子30 在第二水平电场E2的水平电场分量的作用下,蓝相液晶分子30被水平拉伸,虽然偏振状态 为垂直于下偏光片40的吸收轴的光线经过靠近第一基板10 —侧的蓝相液晶分子30后不 改变其偏振状态,但是,当偏振状态为垂直于下偏光片40的吸收轴的光线经过靠近第二基 板20 —侧的蓝相液晶分子30后,光线改变其偏振状态,这使得光线可以透过上偏光片50, 有背光光线通过,因此,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对应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 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的区域内的穿透率不为零。对于位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 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的正下方区域的蓝相液晶分子30与上类似,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 板在对应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的区域内的穿透率也不 为零。图4b是与图4a相对应的穿透率-位置关系图,由图4b可见,液晶显示面板在各 位置均具有较大的穿透率且穿透率分布均勻,消除了图2b所示的现有的IPS型蓝相液晶显 示面板中对应于像素电极或公共电极的正上方区域的穿透率较低的情况,提高了像素的开 口率,从而提高了整个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考虑到本发明的第一基板10上设置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分别 与第二基板20上设置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之后,会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以及第二 基板20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公共电极12之间分别产生竖直电场,因 此,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一公共电极12之间的电极间距L以及相邻的第二像素电 极21与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的电极间距L均应小于液晶层的盒厚d,从而大大增强水平电 场而削弱竖直电场,减小竖直电场对于液晶分子的影响。图5a是本发明的第一像素电极和第二像素电极所接收的像素电压信号的时序 图。图5b是本发明的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所接收的公共电压信号的时序图。如 图5a和5b所示,优选地,多个第一像素电极11和多个第二像素电极12所接收的像素电压 信号Vpixel与多个第一公共电极21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22所接收的公共电压信号V。。m之 间相差1/2波长的相位,S卩,当第一像素电极11、第二像素电极12上的像素电压信号Vpijrel 处于高电平(对应于波峰位置)时,第一公共电极11、第二公共电极12上的公共电压信号 Vcoffl处于低电平(对应于波谷位置),反之,当第一像素电极11、第二像素电极12上的像素 电压信号Vpixel处于低电平(对应于波谷位置)时,第一公共电极21、第二公共电极22上的 公共电压信号V。。m处于高电平(对应于波峰位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一 公共电极12之间以及第二像素电极12与第二公共电极22之间具有较大的电压差,进而可 以实现以施加较小的驱动电压即可产生较强的第一、第二水平电场E1、E2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和第一公共电极12以及第二基板20 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可以采用双边驱动电路形式驱动或者单边驱动电 路形式驱动。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采用双边驱动电路形式驱动,即第一基板10和第二 基板20分别采用不同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时,本发明的第二基板20和第一基板10需要分 别单独进行驱动,在本发明的第二基板20上还需要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基板10的多条第一 扫描线、多条第一数据线、以及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的位置相对应的多条第二扫描线(未 图示)、多条第二数据线(未图示)以及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未图示)。多条第二扫描线 与多条第二数据线相互交叉限定出与第一基板10的第一像素区域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像 素区域。第二薄膜晶体管位于第二像素区域中,其用于控制第二像素电极21,并且,每个第 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对应的第二扫描线、源极连接至对应的第二数据线、漏极连接 至对应第二像素区域中的第二像素电极21。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采用单边驱动电路形式驱动,即仅第一基板10采用 驱动电路进行驱动,通过第一基板10将驱动信号引入到第二基板20上时,则在每个第一像 素区域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导电颗粒或其他导电物质,使得第 一基板10上的第一像素电极11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像素电极21电性连接,第一基板 10上的第一公共电极12与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公共电极22电性连接、从而将第一基板 10上的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传递到第二基板20上,进而,不必在第二基板20上设置用于控 制第二像素电极21的第二扫描线、第二数据线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因此,可以大大减少 第二基板20的制程,节约工序和成本。优选地,第一基板10的驱动电路和/或第二基板20的驱动电路采用GIA (Gate driver In Array)技术,即将驱动电路设置在基板上的技术,从而可以简化外部驱动电路, 并且,节省驱动电路芯片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
当本发明的IPS型液晶显示面板选用蓝相液晶分子时,优选地,本发明的IPS型液 晶显示面板采用LED (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背光,并且,LED背光可以采用 场序驱动方式,因场序驱动方式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采用场序驱动的LED背 光,可以省去现有的第二基板20上设置的彩色滤光片,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二基板20的 制程、节省成本。优选地,本发明的第一像素电极11、第一公共电极12、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 公共电极22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均由ITOa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或 IZOd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形成,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第一像素电极11、 第一公共电极12、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均为ITO电极。图6是本发明的I 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采用不同电极厚度的ITO电极时的穿透率-驱动电压关系曲线图。 其中图6中示出了电极厚度H分别取2μπι、1.0μπι、0. 5μπι以及0. 05 μ m时的四条穿透 率_驱动电压关系曲线,由图6可见,当电极厚度为2 μ m时,液晶显示面板的平均穿透率较 低,当厚度逐渐减小至0. 05 μ m时,液晶显示面板的平均穿透率有明显提升,因此,优选地, 本发明的第一像素电极11、第一公共电极12、第二像素电极21和第二公共电极22的电极 厚度在0-2 μ m范围内,并且所述电极厚度H在该范围内越小,液晶显示面板的平均穿透率 越高。当电极厚度H增大时,液晶显示面板的平均穿透率有所下降,但其驱动电压会很快地 下降到20V以下,因此,可以根据对驱动电压和平均穿透率的不同要求适当设置各个电极 的电极厚度H。采用本发明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因其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分 别设置有用于产生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和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第一基 板10上设置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与第二基板20上设置的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之间相互 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即第二基板20上的多个第二像素电极21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22分 别与第一基板10上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11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12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 排布,从而使得整个液晶分子位于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的两种水平电场的共同作用 下,可以使驱动电压大大降低,降低能耗,同时可以使得整个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中像 素的开口率提高,使得整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提高。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IPS型蓝相液晶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 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 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 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由多个液晶分子构成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上具有多个第一像素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内设置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一公共电极相互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第一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对应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域内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公共电极相互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第二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与所述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多条第一 扫描线、多条第一数据线及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由所述多条第一扫描线和所述多条第一 数据线交叉排列限定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域,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 域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在每一个第一像素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呈条形并大致平行 的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第二基板设置有对应数量的多个呈条形并 大致平行的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和所述 多个第二公共电极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一公共电极的排布结构相 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所述第一 公共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的电极宽度均相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一 公共电极之间的电极间距等于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与第二公共电极之间的电极间距,并 且,所述电极间距等于所述电极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和第二 像素电极之间的错位距离等于相邻的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之间的错位距离,并 且,所述错位距离等于所述电极宽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分别与所 述第一基板的多条第一扫描线、多条第一数据线以及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的位置相对应的 多条第二扫描线、多条第二数据线以及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用于控 制所述第二像素电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与所述第 一像素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一 公共电极之间的电极间距以及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与第二公共电极之间的电极间距小于 所述液晶层的盒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所述第一 公共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的电极厚度在0-2 ym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液晶分子 为蓝相液晶分子。
1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中,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内切换型液晶 显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电路,并且,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采用LED背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LED背光采用场序驱动方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 像素电极接收相同的像素电压信号,所述多个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公共电极接收 相同的公共电压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像素电压信号与所述公共电压信号 之间相差1/2波长的相位。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驱动电路采用GIA技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于第一基板上设置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一公共电极,第一像素电极和第一公共电极相互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多个第一水平电场的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第二基板对应于第一像素区域内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和多个第二公共电极,第二像素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相互交替地间隔排布构成用于形成多个第二水平电场的第二水平电极对,并且,多个第二水平电极对与多个第一水平电极对相互平行且彼此错位排布。采用该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提高像素开口率,进而提高整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降低驱动电压。
文档编号G02F1/133GK101943829SQ20101025102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1日
发明者陈超平 申请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