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透镜镜筒的图像摄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044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透镜镜筒的图像摄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级可回缩透镜镜筒的图像摄取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数字静物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图像摄取设备需要图像摄取透镜的高倍放大和 透镜镜筒的小型化,所述透镜镜筒构造为容纳图像摄取透镜。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 “JP”)2004-198499公开了具有称作两级可回缩结构 的透镜镜筒。在该透镜镜筒中,当电机旋转经由圆筒齿轮传递给旋转凸轮环并且旋转凸 轮环旋转时,直进筒体沿光轴方向移动,其包括与旋转凸轮环(固定/移动筒体)的周 壁上的三个凸轮凹槽接合的三个凸轮随动件。因为旋转凸轮环的三个凸轮随动件与固定 凸轮环周壁上的三个凸轮凹槽接合,在旋转凸轮环旋转时旋转凸轮环沿光轴方向移动。 因此,可以实现两级可回缩透镜镜筒,其中,直进筒体和旋转凸轮环可以从固定凸轮环 (或图像摄取设备主体)伸出或缩入其中。JP2004-198499中公开的透镜镜筒具有贯穿凹槽,其用于将圆筒齿轮布置在固定 凸轮环的周壁上。另外,沿光轴方向的固定凸轮环较长,以便沿圆周方向每隔一定间隔 在位于带孔凹槽外面的固定凸轮环的周壁上形成上述固定凸轮环的三个凸轮凹槽。为了缩短固定凸轮环沿光轴方向的长度,三个凸轮凹槽之一例如可以形成为使 其部分区域能由带孔凹槽去除。然而,当凸轮随动件在缺损区域(非接合区域)中从凸 轮凹槽滑出时,即使当其它凸轮随动件与其它两个凸轮凹槽接合时,旋转凸轮环也很可 能相对于光轴发生倾斜或偏心。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摄取设备包括透镜镜筒。透镜镜筒包括固定在图 像摄取设备主体上的固定筒体,所述固定筒体包括支撑构件和多个凸轮凹槽,包括被支 撑构件和多个凸轮随动件的运动筒体,所述被支撑构件设置在位于像平面一侧的运动筒 体的一部分上,所述运动筒体构造为随着凸轮随动件围绕光轴旋转而沿光轴方向移动; 和弹性构件。多个凸轮凹槽中的一个凸轮凹槽具有凸轮随动件不与所述一个凸轮凹槽接 合的非接合区域。当凸轮随动件位于非接合区域中时,固定筒体的支撑构件沿径向方向 支撑运动筒体的被支撑构件,并且比被支撑构件更靠近被摄体一侧的运动筒体的一部分 由固定筒体经由弹性构件沿径向方向支撑。在参考附图阅读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下列描述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 得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摄取设备的透镜镜筒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缩回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广角端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望远端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直进导向筒体和驱动凸轮环的剖视图。图6A和6B是透视图,显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二保持框架、光 阑/快门单元、移位单元和第四保持框架。图7是展开视图,显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驱动凸轮环的外圆周表 图8是展开视图,显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驱动凸轮环的内圆周表 图9是展开视图,显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固定凸轮环的内圆周表图1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透视图。图11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固定凸轮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字静物照相机(图像摄取设备)的 分解的多级(两级)可回缩透镜镜筒。图2、3和4显示了透镜镜筒的回缩状态、广角端 状态和望远端状态的剖视图。在图2和3中,附图标记100表示照相机主体(图像摄取 设备主体),附图标记101表示图像摄取装置,其构造为将由透镜镜筒中的图像摄取光学 系统形成的物像进行光电转换。在图1中,Ll表示第一透镜单元,L2表示第二透镜单元。L3表示第三透镜单 元,其起到图像稳定光学系统的作用,所述图像稳定光学系统构造成在与光轴垂直的平 面内移位并且用于图像稳定校正。L4表示第四透镜单元,L5表示第五透镜单元,其构 造为沿光轴方向移动以便对焦。第一透镜单元Ll到第五透镜单元L5以及随后描述的光 阑/快门单元构成图像摄取光学系统。附图标记1表示第一透镜镜筒,其构造为保持第一透镜单元Li。附图标记2表 示第二保持框架,其构造为保持第二透镜单元L2。附图标记3表示移位单元,其构造为 使第三透镜单元L3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内移位。附图标记4表示第四保持框架,其构 造为保持第四透镜单元L4。附图标记5表示第五保持框架,其构造为保持第五透镜单元 L5。保持第一透镜单元Ll的第一镜筒1还称作第一光学单元。各个保持第二透镜单 元L2的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6、移位单元3以及保持第四透镜单元L4的第 四保持框架4被称作第二光学单元。附图标记6表示光阑/快门单元,其构造为调节光量。附图标记11表示图像摄 取装置支架,图像摄取装置101和变焦电机单元17附接于其上。附图标记8a和8b是作为杆状导向构件的导向杆,其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引导第五 保持框架5。设置在第五保持框架5上的套筒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8a接合,形 成在第五保持框架5上的U形凹槽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8b接合。由于U形凹槽与导向杆池接合,从而防止第五保持框架5围绕导向杆8a旋转。
附图标记27表示作为驱动源的对焦电机,其构造为使第五保持框架5沿光轴方 向移动。导螺杆形成在对焦电机27的输出轴上,附接于第五保持框架5上的齿条5a与 导螺杆接合。因此,导螺杆的旋转转换为第五保持框架5的直进。
附图标记35表示光断路器,其构造为检测第五保持框架5的初始位置。当形成 在第五保持框架5上的遮光件插入光断路器35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的空间时,检 测到第五保持框架5向初始位置的移动。
附图标记13是固定到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上的后部镜筒,对焦电机27和光断 路器35旋接于其上。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支撑每个导向杆8a和池的一端。
附图标记15表示固定凸轮环(固定筒体或第一凸轮筒体),其经由多个螺钉固定 到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上。附图标记7表示驱动凸轮环(旋转筒体或第二凸轮筒体), 其可以围绕光轴旋转并且沿光轴方向移动。多个凸轮凹槽(固定凸轮)15a形成在固定凸 轮环15的周壁的内圆周表面上并且构造为使驱动凸轮环7沿光轴方向移动。尽管该实施 例设置了三个凸轮凹槽15a,但也可以设置四个或以上的凸轮凹槽。
三个凸轮凹槽15a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轨迹),如图9所示。另外,构造为将 设置在驱动凸轮环7上的三个凸轮销(凸轮随动件)7b引入凸轮凹槽15a的凸轮销插入口 15c形成在固定凸轮环15的周壁的后端。
如图10所示,变焦电机单元17的输出齿轮17a与正齿轮16接合并且给正齿轮 16传递旋转运动。正齿轮16与运动齿轮19接合并且给运动齿轮19传递旋转运动,所述 运动齿轮19与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上的凸轮齿轮7a接合。因此,驱动凸轮环7围绕光 轴旋转。
当驱动凸轮环7旋转时,其凸轮销7b与固定凸轮环15的凸轮凹槽15a接合的驱 动凸轮环7按照缩回位置、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位置的顺序或相反的顺序沿光轴方向移 动。缩回位置是容纳位置,其中,驱动凸轮环7容纳在固定凸轮环15(或照相机主体100) 中。广角端位置是图像摄取待机位置,在该位置,驱动凸轮环7从固定凸轮环15(照相 机主体100)伸出以便在照相机开机之后准备图像摄取(变焦)。
驱动凸轮环7围绕光轴可旋转地支撑在作为直进筒体的直进导向筒体9的外圆周 表面上。通过附接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前端上的键环12(被摄体一侧的零件)和形成在 直进导向筒体9的后端上的凸缘(像平面一侧的零件)防止驱动凸轮环7相对于直进导向 筒体9沿光轴方向的运动。杆支架10固定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后端上。
直进导向筒体9、驱动凸轮环7、键环12和杆支架10组成运动筒体(运动筒体 单元),其构造为作为整体沿光轴方向随驱动凸轮环7(凸轮销7b)围绕光轴的旋转一起运 动。第一镜筒1可以包括在运动筒体(运动筒体单元)中。
三个直进键IOa(其中每个作为被支撑构件)沿圆周方向以120°固定间隔设置在 杆支架10上。这些直进键IOa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三个直进凹槽15b(每个作为支撑 构件)相接合,三个直进凹槽1 沿圆周方向以120°固定间隔形成在固定凸轮环15的内 圆周表面上。由于直进键IOa和直进凹槽1 之间的接合,确定直进导向筒体9和驱动 凸轮环7的径向位置,使得直进导向筒体9和驱动凸轮环7不能相对光轴偏心。
运动齿轮19通过运动齿轮保持板20附接到杆支架10上。当驱动凸轮环7旋转5时,驱动凸轮环7与直进导向筒体9、杆支架10、键环12和驱动齿轮19 一起沿光轴方向 移动到由凸轮凹槽15a确定的位置。每当透镜镜筒缩回和伸出时,运动齿轮19与正齿轮 16接合,并且正齿轮16长到足以保持沿光轴方向的接合。正齿轮16围绕由固定凸轮环15和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保持的正齿轮轴18在恒 定位置旋转。变焦电机单元17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到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上。当驱动凸 轮环7上的遮光件(未显示)插入固定于图像摄取装置支架11上的光断路器26的光发射 器和光接收器之间的空间中时,检测变焦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用于第一镜筒1的六个凸轮凹槽(外周凸轮)21沿圆周方向以60° 固定间隔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的周壁的外圆周表面上。六个凸轮凹槽21中的三个用于使 第一镜筒1沿光轴方向移动(如稍后描述的那样)。但六个凸轮凹槽21仅是说明性的, 凸轮凹槽21的数目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构造为使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6、移位单元3和第四 保持框架4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凸轮凹槽(内周凸轮)22、23、24和25均设置在驱动凸轮 环7的周壁的内圆周表面上。但是凸轮凹槽22、23、24和25均为说明性的,凸轮凹槽 的数目不限于此。形成在固定凸轮环15上的凸轮凹槽15a与驱动凸轮环7的凸轮销7b接合,如上 所述。驱动凸轮环7相对于固定凸轮环15沿光轴方向移动,同时驱动凸轮环7围绕光轴 旋转,随着驱动凸轮环7围绕光轴旋转,第一镜筒1、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 6、移位单元3和第四保持框架4相对于彼此沿光轴方向移动。因此,在图3所示广角端 状态和图4所示望远端状态之间执行倍率变化(变焦),透镜镜筒可以从广角端状态移动 到图2所示缩回状态。如图9所示,形成运动齿轮凹槽15d以便保持运动齿轮19的运动空间,所述运 动齿轮构造为与驱动凸轮环7 —起沿光轴方向从固定凸轮环15的前端移动到中间位置。现在参考图5、6A和6B,将对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6、移位单元3 和第四保持框架4的支撑结构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杆接收器9a到9d形成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前端附近,这些杆接收 器9a到9d保持作为杆状导向构件的导向杆14a到14d的一端。另外,杆接收器IOb到 IOe也形成在杆支架10上,这些杆接收器IOb到IOe保持导向杆14a到14d的另一端。如图6A到6B所示,第二保持框架2的套筒2c与导向杆14d接合,U形凹槽2b 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14b接合。光阑/快门单元6的套筒6c与导向杆14b接 合,U形凹槽6b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14d接合。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彼此接 触的第二保持框架2和光阑/快门单元6使与套筒2c和6c接合的导向杆相对。另外,移位单元3的套筒3c与导向杆14c接合,U形凹槽(未显示)与可沿光 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14a接合。第四保持框架4的套筒4c与导向杆14a接合,U形凹槽 4b与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导向杆14c接合。因此,移位单元3和第四保持框架4使与套 筒3c和4c接合的导向杆相对。
作为凸轮随动件的凸轮销2a设置在第二保持框架2上靠近套筒2c的位置。凸 轮销6a设置在光阑/快门单元6上靠近套筒6c的位置。凸轮销3a设置在移位单元3上 靠近套筒3c的位置。凸轮销4a设置在第四保持套筒4中靠近套筒4c的位置。
这些凸轮销2a、3a、6a和4a穿透形成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周壁上并且沿光轴方 向延伸的四个直进凹槽9e。这些凸轮销与图8所示第二保持框架凸轮凹槽22、光阑/快 门单元凸轮凹槽23、移位单元凸轮凹槽24和第四保持框架凸轮凹槽25接合。因此,当 驱动凸轮环7围绕光轴(围绕直进导向筒体9)旋转时,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 6、移位单元3和第四保持框架4通过凸轮凹槽23到25的提升沿光轴方向被驱动。
本实施例描述了四个导向杆14a到14d,其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引导四个第二光学 单元,诸如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6、移位单元3和第四保持框架4。然而, 不必设置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引导这四个第二光学单元的四个导向杆,可以设置三个或更 少的导向杆。例如,第二保持框架2的套筒2c和第四保持框架4的套筒4c可以与同一 导向杆接合。接下来,将对第一镜筒1的支撑结构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三个键12a沿圆 周方向(以120°固定间隔)形成在固定于直进导向筒体9的前端上的键环12的外周上。 这三个键12a与沿圆周方向形成在第一镜筒1的周壁的内周表面上的三个直进凹槽(未显 示)接合,并且沿光轴方向引导第一镜筒1同时确定其径向位置,使得第一镜筒1不能相 对光轴偏心。每一键环12和杆支架10是与直进导向筒体9分开的构件,但是与直进导向筒体 9 一体地固定。因此,可以认为键12a和杆接收器IOb到IOe设置在直进导向筒体9上。如图1和2所示,六个凸轮销Ia(每个作为凸轮随动件)沿圆周方向(以60°固 定间隔)设置在第一镜筒1的内圆周表面的后端上,并且各个凸轮销Ia与形成在驱动凸 轮环7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各个凸轮凹槽21接合,如上所述。因此,当驱动凸轮环7围绕 直进导向筒体9旋转时,第一镜筒1通过凸轮凹槽21的提升沿光轴方向移动。第一镜筒1、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6、移位单元3和第四保持框架4 沿光轴方向的位置由因固定凸轮环15的凸轮凹槽15a引起的驱动凸轮环7的驱动量和驱 动凸轮环7的凸轮凹槽21到25的驱动量的组合决定。凸轮销la、2a、6a和4a可以与第一镜筒1、第二保持框架2、光阑/快门单元 6和第四保持框架4 一体地形成或者与其分别形成并且通过压配合或粘接进行固定。然 而,在本实施例中,如随后所述的那样,凸轮销3a需要制造为与移位单元3分开的构 件。在本实施例中,望远端状态下第一透镜单元Ll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沿光轴方 向的距离大于广角端状态下的距离,构造为保持第一透镜单元Ll的第一镜筒1在直进导 向筒体9和驱动凸轮环7前方伸出。因此,例如,对于保持在第一镜筒1上的导向杆支 撑第二支架2的结构来说需要非常长的导向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镜筒1通过设置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外周前端(键环 12)上的键12a和形成在第一镜筒1的内圆周表面上的直进凹槽之间的接合而被引导。其 它四个光学单元2、6、3和4通过保持在线性运动导向筒体9的内部的导向杆14a到14d 沿光轴方向被引导。该结构可以避免与使用长导向杆相关的透镜镜筒的大尺寸,并且避 免因第一镜筒1和/或第二保持框架2的偏心和倾斜引起的光学性能下降。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有效防止第一镜筒1和其它四个光学单元2、6、3和4之间 的偏心和倾斜(或者有必要将偏心和倾斜降低到容许范围内的水平)。因此,第一镜筒1包括用于该目的的偏心/倾斜调节机构(未显示)。另外,由导向杆14a到14d支撑的 四个第二光学单元2、6、3和4还要求对于偏 心和倾斜的高精度,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很少或只有两个部件构造为支撑导向杆14a到 14d,例如,直进导向筒体9和杆支架10。因此,四个第二光学单元2、6、3和4可以沿 光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偏心和倾斜。本实施例描述了由直进导向筒体9和固定在直进导向筒体9上的杆支架10保持 的导向杆14a到14d。可选的,与杆支架10对应的零件可以整体地形成在直进导向筒体 上,并且导向杆14a到14d可以仅由直进导向筒体保持。现在参考图8,将对用于第二保持框架、光阑/快门单元、移位单元和第四保持 框架的凸轮凹槽22、23、24和25进行描述。在图8中,下侧对应于像侧(后侧),上侧 对应于被摄体侧(前侧)。如上所述,第二保持框架凸轮凹槽22、光阑/快门单元凸轮凹槽23、移位单元 凸轮凹槽24和第四保持框架凸轮凹槽25均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的内圆周表面上。每个 凸轮凹槽具有构造为使相应的光学单元沿光轴方向按照缩回位置、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 位置的顺序或相反顺序移动的形状(轨迹)。凸轮销插入口 22a、23a和25a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的周壁后端,从而将凸轮销 2a、6a和4a引入第二保持框架凸轮凹槽22、光阑/快门单元凸轮凹槽23和第四保持框 架凸轮凹槽25中。凸轮销插入口 22a、23a和25a连接到凸轮凹槽22、23和25的望远 端一侧(与缩回位置一侧相反)。凸轮销插入口 24a形成并且用作穿透孔,用于将移位单元3的凸轮销3a引入移 位单元凸轮凹槽24中从而使凸轮销3a穿透驱动凸轮环7的周壁。凸轮销插入口 24a连 接到凸轮凹槽24的缩回位置一侧(与望远端位置相反)。在移位单元3装配到驱动凸轮 环7中之后,凸轮销3a固定到移位单元3上并且通过将凸轮销3a经由凸轮销插入口 24a 压配合到形成于移位单元3中的孔中而将凸轮销3a引入凸轮凹槽24中。凸轮凹槽22、23、24和25的缩回位置、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位置沿圆周方向形 成,使得它们的相位可以移位45°,与凸轮销2a、6a、3a和4a沿圆周方向的45°固定间 隔相对应。现在参考图7,将对第一镜筒凸轮凹槽21进行描述。在图7中,下侧对应于像 平面一侧(后侧),上侧对应于被摄体一侧(前侧)。如上所述,六个第一镜筒凸轮凹槽21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的外圆周表面上,并 且与设置在第一镜筒1上的六个凸轮销Ia接合。然而,这六个凸轮凹槽21中的三个驱动凸轮凹槽以120°间隔布置并且用于 使第一镜筒1沿光轴方向按照缩回位置、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位置的顺序或相反顺序移 动。另外三个凸轮凹槽21是防冲击凸轮凹槽,其用于在第一镜筒1接收沿像平面方向的 冲击等时保持防冲击性以及凸轮销Ia和驱动凸轮凹槽之间的接合。防冲击凸轮凹槽在正 常操作时间与凸轮销Ia形成有预定间隙。驱动凸轮凹槽具有使第一镜筒1沿光轴方向按 照缩回位置、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位置的顺序或相反顺序移动的形状(轨迹)。设置在第一镜筒1上的凸轮销Ia通过形成在驱动凸轮环7的前端表面中的凸轮 销插入口 21a被引入凸轮凹槽21中。凸轮销插入口 21a连接到位于望远端位置一侧(与缩回位置一侧相反)上的凸轮凹槽21。
在图9所示固定凸轮环15中,形成运动齿轮凹槽15d,使得运动齿轮凹槽15d经 过位于三个凸轮凹槽15a中的一个凸轮凹槽的缩回位置和广角端位置之间的空间并且沿光 轴方向延伸。所述一个凸轮凹槽15a中由运动齿轮凹槽15d穿过的部分是作为凸轮销7b 不与该凸轮凹槽构件15a接合的非接合区域的缺损区域。在该缺损区域中,驱动凸轮环7 的凸轮销7b从凸轮凹槽15a滑出。当凸轮销7b滑出时,驱动凸轮环7的支撑会变得暂 时不稳定,因为驱动凸轮环7仅通过两个凸轮销7b和另两个凸轮凹槽15a之间的接合相 对于固定凸轮环15被支撑。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形成在杆支架10上的直进键(被支撑构件)IOa和形成在 固定凸轮环15的内圆周表面上的直进凹槽(支撑构件)15b之间的接合确定驱动凸轮环 7 (或运动筒体)的后端的径向位置。
另外,如图2和3所示,在缩回状态和广角端状态之间,固定凸轮环15通过植 绒纸51支撑第一镜筒1的外圆周表面,所述植绒纸起到弹性构件的作用并且在前端附近 粘附到内表面上。如上所述,固定在直进导向筒体9的前端上的键环12的键1 与形成 在第一镜筒1的内圆周表面上的直进凹槽接合。因此,通过植绒纸51对第一镜筒1的支 撑相当于对驱动凸轮环7的前端(位于直进键IOa前面的部分)的支撑。因此,驱动凸 轮环7 (或运动筒体)可以确定前端的径向位置。
因为驱动凸轮环7的后端侧和较为靠近前端侧的部分沿径向方向被支撑,在凸 轮销7b滑出时可以限制驱动凸轮环7的倾斜。因为凸轮凹槽15a的缺损区域在本实施例 中位于缩回位置和广角端位置之间,由于植绒纸51的弹性变形即使驱动凸轮环7发生轻 微倾斜时也不会影响广角端状态和望远端状态之间的图像摄取。
植绒纸51布置在固定凸轮环15的内圆周表面上沿圆周方向的三个区域上。作 为照相机外部的第一镜筒1的外圆周表面相对于植绒纸51滑动。通过对植绒纸51使用 高弹性材料可以保护第一镜筒1的外圆周表面经受这种滑动。由于这种弹性,即使当曾 经滑出的凸轮销7b与凸轮凹槽15a再次接合时,也会由于多重接合而不阻止变焦。即使 当使用刚性材料时,由于确定了布置在图像摄取装置一侧上的三个凸轮销和位于镜筒被 摄体一侧上的外圆周表面上的两个点的位置,也发生多重接合。多重接合会增加镜筒的 负荷并且对变焦产生不利影响。
图11显示了固定凸轮环15的横截面。在凸轮凹槽15a中位于由运动齿轮凹槽 15d形成的凸轮凹槽15a的缺损区域附近的区域1 在下文称作复位引导区域。复位引导 区域1 具有锥形形状或曲面形状,其具有比凸轮凹槽15a中位于缩回位置和望远端位置 之间的另一部分更宽的宽度。当凸轮销7b从凸轮凹槽15a滑出时,即使当驱动凸轮环7 倾斜并且凸轮销7b从凸轮凹槽15a的轨迹移出时,由复位引导区域15e的锥形形状或曲 面形状引导的凸轮销7b可以与凸轮凹槽15a顺畅地再次接合。
因此,当凸轮销7b在操作时间经过位于缩回位置和广角端位置之间的凸轮凹槽 15a的缺损区域时,可以限制凸轮销7b的钩挂或驱动凸轮环7的倾斜不稳定性。
本实施例能够提供图像摄取设备,即使当凸轮随动件在凸轮凹槽的非接合区域 滑出时,所述图像摄取设备也可以限制运动筒体的倾斜和偏心。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例如,代替用于上述实施例的植绒纸51,可以使用其它弹性构件,诸如毡和橡 胶环。尽管本实施例描述了位于缩回位置和广角端位置之间的凸轮凹槽15a的缺损区域, 缺损区域也可以位于广角端位置和望远端位置之间。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与最广义的解释一致,从而涵盖所有这类改进、等效结构 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括透镜镜筒的图像摄取设备,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固定在图像摄取设备主体上的固定筒体,所述固定筒体包括支撑构件和多个凸轮凹槽;包括被支撑构件和多个凸轮随动件的运动筒体,所述被支撑构件设置在位于像平面 一侧的运动筒体的一部分上,所述运动筒体构造为随着凸轮随动件围绕光轴旋转而沿光 轴方向移动;和 弹性构件,其中,所述多个凸轮凹槽中的一个凸轮凹槽具有凸轮随动件不与所述一个凸轮凹槽 接合的非接合区域,以及当所述凸轮随动件位于所述非接合区域中时,固定筒体的支撑构件沿径向方向支撑 运动筒体的被支撑构件,并且比被支撑构件更靠近被摄体一侧的运动筒体的一部分由固 定筒体经由弹性构件沿径向方向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摄取设备,其中,所述非接合区域设置在凸轮凹槽中位于 能够使运动筒体容纳在固定筒体中的位置和能够使运动筒体从固定筒体向图像摄取待机 位置伸出的位置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摄取设备,还包括引导区域,其邻近凸轮凹槽中的非 接合区域并且构造为引导非接合区域中的凸轮随动件与凸轮凹槽接合。
全文摘要
图像摄取设备包括透镜镜筒。透镜镜筒包括固定在图像摄取设备主体上并设置有多个凸轮凹槽的固定筒体和设置有多个凸轮随动件并构造为随着凸轮随动件围绕光轴旋转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运动筒体。一个凸轮凹槽包括不与凸轮随动件接合的非接合区域。当凸轮随动件位于非接合区域中时,固定筒体的支撑构件沿径向方向支撑设置在位于像平面一侧的运动筒体的一部分上的被支撑构件,并且比被支撑构件更靠近被摄体一侧的运动筒体的一部分由固定筒体沿径向方向经由弹性构件支撑。
文档编号G03B17/14GK102023367SQ20101028443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及川庆纪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