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05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盒,处理盒中有彼此能够接触并且彼此能够分开的电子照相 感光鼓和能够作用于电子照相感光鼓的显影辊,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 式安装在其上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工艺的成像设备中,处理盒类型是常规的,其中电子照相感 光鼓和能够作用于电子照相感光鼓的显影辊整合为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 装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通过这种类型的处理盒,不需要服务人员即可有效地执行设备的 维修操作。因此,这种类型的处理盒广泛地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领域中。当进行成像操作时,显影辊一直被以预定的压力推向电子照相感光鼓。在显影操 作期间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接触显影系统中,显影辊的弹性层以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的 表面接触。因此,当处理盒长时间地不用且处理盒保持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时,显影 辊的弹性层可能变形。如果发生变形,则在所形成的图像中可能产生不均勻性。由于显影 辊与感光鼓接触,因此显影剂可以从显影辊沉积到感光鼓上,因为即便在不进行显影操作 时感光鼓和显影辊也以彼此接触的方式旋转。作为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当不进行成像操作 时,一种机构作用在处理盒上,以将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分开(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2003-167499)。在这个申请公开文件所公开的设备中,四个处理盒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成像设备 的主组件。该处理盒包括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部件单元,和用于支撑以可摆动方式设置在感 光部件单元中的显影辊的显影单元。通过移动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的间隔板,设置 在显影单元中的受力部分接受来自间隔板的力。通过相对于感光部件单元移动显影单元, 显影辊移动远离感光鼓。在该常规的例子中,用于将显影辊与感光鼓分开的受力部分从显影单元的外部结 构突出。因此,当使用者操作处理盒并且/或当运输处理盒时,受力部分往往易于损坏。该 受力部分的存在可能影响处理盒(其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彼此能够接触并且彼此 能够分开)和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 尺寸的减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尺寸减小的、其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 彼此能够接触并且彼此能够分开的处理盒和一种尺寸减小的、其上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在处理盒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彼 此能够接触并且彼此能够分开;利用这种处理盒,在处理盒被操作或处理盒被运输时,受力 部分不被损坏。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电子照相成 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所述主组件包括开口、能够在用于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和用于打 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门、能够随着所述门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 移动而移动的第一施力部件、以及能够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而移动的第二施力部件, 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用于显影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 电潜像;包含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单元;显影单元,其包含所述显影辊,并且相对于所 述鼓单元能够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显影辊能够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 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分开的分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受力装置, 其包括第一受力部分,所述第一受力部分用于在所述处理盒通过所述开口安装于设备的 主组件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门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移动而接受来自所述第一 施力部件的力;以及第二受力部分,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在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施 力部件的力所引起的移动而从待命位置移动,其中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处在突出位置,以用 于接受来自第二施力部件的力从而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分开位置, 所述突出位置高于所述待命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 备,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其中,所述设备包括(i)开口 ;(ii)能够在关闭所述 开口的关闭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门;(iii)能够随着所述门从所述 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移动而移动的第一施力部件;(iv)能够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 动力而移动的第二施力部件;(ν)用于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处理盒的安装装置,所述处理盒 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用于显影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包含 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单元;显影单元,其包含所述显影辊,并且相对于所述鼓单元能 够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显影辊能够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 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分开的分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受力装置,其包括第 一受力部分,所述第一受力部分用于在所述处理盒通过所述开口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的状 态下,通过所述门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移动而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 力;以及第二受力部分,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在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力 所引起的移动而从待命位置移动,其中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处在突出位置,以用于接受来自 第二施力部件的力从而使所述显影单元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分开位置,所述突出位 置高于所述待命位置;以及用于供给记录材料的供给装置。在考虑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白。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9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更换。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受力装置的透视图。图2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其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第一受力 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作用于第一受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2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2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的操作。图2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施力部件的操作。图2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图3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图3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更换。图3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更换。图3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3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3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中的分开操作。图3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中的分开操作。
图3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中的分开操作。图3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4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图4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第一施力操作部件的操 作。图4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的操作的图示。图4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的操作的图示。图4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的操作的图示。图4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图4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 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4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 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49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 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 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5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5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5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部件的操作。图55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6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当沿着感光鼓的轴向观察时处理盒的剖视图,示 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5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当从驱动侧观察时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图6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当从驱动侧观察时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图61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图62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图6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11
图64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视图。图65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66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67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图68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示出处理盒的受力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4,图1至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 设备。图1示出包括以可拆卸方式安装的处理盒(盒)50y、50m、50c、50k的电子照相成 像设备(设备的主组件)100。盒50y、50m、50c、50k分别包含或容纳黄色调色剂(显影剂)、 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剂)、青色调色剂(显影剂)和黑色调色剂(显影剂)。图2是盒自身 的侧面剖视图;图3和图4是从设备的主组件100移去盒50y、50m、50c、50k的视图。[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如图1所示,设备的主组件100、电子照相感光鼓(感光鼓)307、30111、30(3、3(^暴 露于由激光扫描器10按照图像信号调制的激光光束11,使得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静 电潜像由显影辊42显影成位于感光鼓30的相应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显影的图像)。通 过对转印辊18y、18m、18c、18k施加电压,形成在感光鼓30y、30m、30c、30k上的相应颜色的 调色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转印带19上。其后,形成在转印带19上的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 3转印到由供给辊1(供给装置)供给的记录材料P上。其后,记录材料P被供给至定影单 元6,定影单元6包括驱动辊和包含加热器的定影辊。在这里,通过对记录材料P加热和加 压,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因此,其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由 一对排放辊7排放到排放部分9。[处理盒的总体布置]下面将参考图1、图2、图5和图22、图29、图30描述这个实施例的盒50y、50m、50c 和50k。由于盒50y、50m、50c、50k除了包含在其中的颜色彼此不同之外其他都是相同的,因 此下面只对盒50y进行描述。盒50y包括感光鼓30、能够作用于感光鼓30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充电辊 32,其用作为感光鼓30充电的充电装置;显影辊42,其用作使形成在感光辊30上的潜像显 影的显影装置;以及/或刮刀33,其用作除去剩余在感光鼓30的表面上的剩余调色剂的清 洁装置。盒50y包括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41。[鼓单元的结构]如图2、图10所示,鼓单元31包括感光鼓30、充电装置32、清洁装置33、剩余调色 剂容纳部分35、鼓框架34以及覆盖部件36、37。如图9所示,感光鼓30的一个纵向端由覆 盖部件36的支撑部分36b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如图11至图14所示,感光鼓30的另一个 纵向端由覆盖部件37的支撑部分37b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覆盖部件36、37在鼓框架34的 相对纵向两端处固定于鼓框架34。如图9、图10所示,感光鼓30的一个纵向端具有连接部 件30a,连接部件30a用于接受用于旋转感光鼓30的驱动力。当盒50y安装于设备的主组
12件100时,连接部件30a与图4和图30中所示的第一主组件连接部件105接合。通过从设 置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给连接部件30a的驱动力,感光鼓30 沿着图2中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旋转。充电装置32支撑在鼓框架34上,并且借助于与充 电装置32接触的感光鼓30旋转。清洁装置33由鼓框架34支撑并且与感光鼓30的外周 表面接触。覆盖部件36、37具有支撑孔部分36a、37a,支撑孔部分36a、37a用于以可旋转方 式(以可移动方式)支撑显影单元41。[显影单元的结构]如图2所示,显影单元41包含显影辊42、显影刮刀43、显影装置框架48、支承单 元45以及覆盖部件46。显影装置框架48包括用于容纳待供应给显影辊42的调色剂的调 色剂容纳部分49,和用于调整显影辊42外周表面的调色剂层厚的显影刮刀43。如图9所 示,支承单元45固定于显影装置框架48的一个纵向端侧,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其端部具 有显影辊齿轮69的显影辊42。支承单元45具有连接部件67、用于将驱动力从连接部件67 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的中间齿轮68。覆盖部件46固定于支承单元45的纵向外侧,以便覆 盖连接部件67和中间齿轮68。覆盖部件46具有突出到覆盖部件46的表面之外的圆柱形 部分46b。连接部件67通过圆柱形部分46b的内部开口露出。在这里,当盒50y安装于设 备的主组件100中时,连接部件67与图30所示的第二主组件连接部件106接合,从而传递 来自设置于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如图9、图11至图14所示,当显影单元41和鼓单元31彼此组装时,在一端侧,圆 柱形部分46b的外圆周与支撑孔部分36a接合;而在另一端侧,从显影装置框架48突出设 置的突出部分48b与支撑孔部分37a接合。这样,显影单元41相对于鼓单元31以可旋转 方式支撑。如图2所示,显影单元41被推力弹簧95 (弹性部件)推压,使得显影辊42绕圆 柱形部分46b和突出部分48b旋转,以接触感光鼓30。更具体地说,显影单元41沿着箭头 G的方向被推力弹簧95的推力所推压,使得显影单元41接收到绕圆柱形部分46b和突出部 分48b的转矩H。由此,显影辊42能够以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30接触。此时显影单元41 的位置是“接触位置”。如图10所示,这个实施例的推力弹簧95设置在如下的端部该端部与具有用于感 光鼓30的连接部件30a并具有用于显影辊齿轮69的连接部件67的一个纵向端相对。由 于这种结构,由设置在所述一个纵向端上的受力装置90 (这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一受力部 件75所接受的、来自第一施力部件61的力g(图6)将产生绕显影单元41中的圆柱形部分 46b的转矩。换句话说,在所述一个纵向端,这样产生的转矩h以预定的压力有效地将显影 辊42推压至感光鼓30。在另一端,推力弹簧95用来以预定的压力将显影辊42推压至感光 鼓30。[受力装置]如图2所示,盒50y具有受力装置90,用于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实现显影辊42 和感光鼓30之间的接触和分开。如图9、图15和图19所示,受力装置90包括第一受力部 件75、第二受力部件70和弹簧73 (推力装置)。如图9所示,第一受力部件75通过第一受力部件的接合部分75d与支承单元45 的导向部分45b接合而安装于支承单元45。另一方面,第二受力部件70通过第二受力部件的轴70a与支承单元45的导向部分45a接合而安装于支承单元45。因此具有第一受力部 件75和第二受力部件70的支承单元45固定于显影容纳部分48,然后如图10所示,固定覆 盖部件46以沿着支承单元45的显影辊42的轴向从外侧覆盖支承单元45。在盒50y安装 于设备的主组件100的状态下,第一受力部件75和第二受力部件70位于盒50y的上方。受力装置90的操作将在后文详细描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抽屉式部件]下面将对作为抽屉式部件的盒托架13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盒托架13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100能够沿着基本水平的(Dl、D2方 向)直线移动(插入和抽出)。更具体地说,盒托架13能够在图1所示的、位于设备的主组 件100中的安装位置和图4所示的、位于设备的主组件100外部的抽出位置之间移动。如 图4所示,在盒托架13处于抽出位置的状态下,盒50y、50m、50c、50k由操作者基本竖直地 (箭头C)安装在盒托架13上。盒50y、50m、50c、50k彼此平行地设置,以使其纵向(感光 鼓30和显影辊42的轴向)基本垂直于盒托架13的移动方向。使盒50y、50m、50c、50k在 承载于盒托架13上的同时进入设备的主组件100。此时,盒50y、50m、50c、50k移动,且感 光鼓30与设置在这些盒下方的中间转印带19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间隙f2)(图5)。当盒 托架13位于安装位置时,盒50y、50m、50c、50k由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定位部 分IOla定位在其位置。该定位部分将在后文中详细地描述。因此,通过使盒托架13进入 并且关闭门12,使用者能够确实地将盒50y、50m、50c、50k安装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因 此,与盒50y、50m、50c、50k被使用者逐个地安装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结构相比,可操作 性得到改进。下面将参考图23至图25以及图36至图38描述盒托架13的操作。在这里,为了简化盒托架13的操作的说明,盒被省去。盒托架13相对于托架保持部件14以能够抽拉的方式被支撑。托架保持部件14 能够与门12(打开和关闭部件)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门12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上 并且能够绕旋转中心12a旋转。当从设备的主组件100中取出盒时,门12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随着门12 的移动,设置在门12上的接合部分15绕旋转中心12a顺时针移动。于是,如图24所示,接 合部分15在设置于托架保持部件14中的细长孔14c中从下端14c2向上端14cl移动。与 这个操作一道,接合部分15沿着方向zl移动保持部件14。此时,如图25所示,从托架保持 部件14突出的突出部分14dl、14d2由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导向狭槽或凹槽107引 导。如图26所示,导向凹槽包括水平部分107al、与水平部分107al连续并且向上倾斜的倾 斜部分107a2以及与倾斜部分107a2连续的水平部分107a3。因此,如图24所示,当门12 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突出部分14dl、14d2沿着水平部分107al、倾斜部分107a2以及水平部 分107a3以这个顺序被引导。因此,托架保持部件14沿着zl的方向移动并且沿着箭头yl 的方向移动远离转印带19。在这种状态下,如图25所示,盒托架13能够沿着箭头D2的方 向通过开口 80朝着设备的主组件100的外面被抽动。图30是这种状态的局部剖开的透视 图。下面将描述将盒安装到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情况。在门12处于图25所示的打 开位置的情况下,使盒托架13沿着箭头Dl的方向通过开口 80进入设备的主组件100中。其后,如图23所示,将门12移动到关闭位置。随着门12的移动,设置在门12上的接合部 分15绕旋转中心12a逆时针移动。然后,如图23所示,接合部分15沿着设置在托架保持 部件14中的细长孔14c朝着细长孔14c的下端14c2移动。与这种操作一道,接合部分15 沿着方向z2移动保持部件14。因此,如图23所示,当门12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突起14dl、 14d2由水平部分107a3、倾斜部分107a2以及水平部分107al以这个顺序被引导。因此,托 架保持部件14沿着方向z2移动,并且沿着箭头y2的方向朝着转印带19移动。[处理盒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定位]下面将参考图5、图15以及图19、图27、图29、图30对盒50y、50m、50c、50k相对 于设备的主组件100的定位进行描述。如图30所示,设置有定位部分101a,用于将盒50y、50m、50c、50k定位在设备的主 组件100中。定位部分IOla的设置使得转印带19相对于纵向设置在定位部分IOla与各 个盒50y、50m、50c、50k之间。如图27中(a)和图27中(b)所示,第一施力部件61由设备 的主组件100的支撑轴5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该支撑轴55与位于托架保持部件14上方位 置处的支撑孔61d接合。如图27中(a)和图27中(b)所示,第一施力部件61随着门12从打开位置向关 闭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如图20所示,设置在第一施力部件61上的突出部分61f推压设置 在鼓框架34的上表面部分上的突起31a。由此,盒50y沿着箭头P的方向(图19)被推压, 使得设置在鼓单元31y上的、待定位的部分31b (图7)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的定 位部分IOla抵接,由此盒50y被定位到位(图6)。邻近相对的纵向端进行同样操作。而 且,对于其它盒50m、50c、50k进行同样的操作。下面将描述用于使第一施力部件61与门12的联动的机构。第一施力部件61与跟 门12联动的连接部件62接合。如图15至图19所示,连接部件62包括与支撑轴55接合的 支撑孔62c、与突出部分61f接合的孔62a、与设置在托架保持部件14中的细长孔14b (图 27中(b))接合的支撑销62b。如图27所示,通过门12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托 架保持部件14沿着箭头y2的方向移动(图27)。由此,与细长孔14b接合的支撑销62b 也接受到沿着箭头y2方向的力。因此,连接部件62沿着箭头ζ的方向绕支撑孔62c旋转 (图27)。如图19所示,在第一施力部件61和连接部件62之间设置有弹簧66。弹簧66由 支撑轴55支撑,并且与设置在连接部件62上的突起62e和设置在第一施力部件61上的突 出部分61f接触。由于弹簧66的推力,突出部分61f沿着箭头P的方向推压设置在鼓框架 34上的突起31a,以将盒50y、50m、50c、50k定位到设备的主组件100的定位部分101a。如图21所示,突起31a可以直接被弹簧66推压。因此,用于使连接部件62与门 12联动的结构与图15至图20的相同。当门12在打开位置时,弹簧66的一端66b与设置 在连接部件62上的钩部62e接合,而弹簧66的另一端66a与设置在连接部件62上的突起 62f接合。通过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另一端66a变得远离突起62f,并且直接 推压突起31a以将盒50y、50m、50c、50k定位到设备的主组件100的定位部分101a。[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分开机构]下面将参考图5至图8以及图11至图19,对用于操作设置在盒50y上的受力装置 90的机构进行描述。图5至图8是沿着感光鼓30的轴向观察时盒的剖视图,而图11至图 14是从盒50y的非驱动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5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11所示的状态和图15所示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12所示的状态和图16所示的状态。图7所示的 状态对应于图13所示的状态,而图8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14所示的状态。正如在前面所描述的,随着门12从打开位置开始的关闭操作,第一施力部件61绕 支撑轴55从图5、图11和图15的状态运动到图6、图12和图16的状态。此时,第一施力 部件61不仅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100将盒50y定位,而且还作用于盒50y的第一受力部 件75。更具体地说,第一施力部件61的推压部分61e抵接第一受力部件75的第一被推压 部分。其后,第一受力部件75推压设置在第二受力部件70上的凸轮面70c (第三被推压部 分),由此,第二受力部件70绕轴70a旋转。于是,第二受力部件70从图5、图11和图15 所示的待命位置移动到盒50y的显影单元41的外部,即,远离显影单元41的旋转轴线46b。 利用图21所示的结构,从连接部件62突出的突出部分62g起到第一施力部件61的作用。下面将参考图28对第二施力部件60的操作进行描述。来自设置于设备的主组件100上的马达110 (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齿轮111传 递给齿轮112。接受驱动力的齿轮112沿着箭头L的方向旋转,以沿着箭头L的方向转动与 齿轮112 —体地设置的凸轮部分112a。凸轮部分112a与设置在第二施力部件60上的偏移 受力部分60b接合。因此,随着凸轮部分112a的旋转,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头E或B的 方向移动。图28在(a)中示出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并且显影辊42和感 光鼓30仍然彼此接触的情况(图7)。图28在(b)中示出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头B的 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受力部件70接受来自接合肋60y的力的情况。这样,显影单元41绕旋 转轴线46b旋转(运动),因此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变成相互分开,此时显影单元41的位 置是分开位置。如图15所示,第二施力部件60具有细长孔部分60c,以允许支撑轴55移动,其中 第一施力部件61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支撑轴55上。因此,即便在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 头B (图8)的方向或沿着箭头E (图7)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施力部件60能够不受第一施力 部件61干扰地移动。类似于第一施力部件61,第二施力部件60面向盒的移动路径设置,以 位于盒托架13上的、进入设备的主组件100的盒50y、50m、50c、50k的上方。在盒50y、50m、 50c、50k移动进入设备的主组件100的步骤中,第二受力部件70保持在待命位置(图15)。 因此,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二施力部件60能够非常靠近盒50y、50m、50c、50k,只要它们不 与盒干扰,从而能消除浪费的空间。因此,设备的主组件100相对于盒50y的竖直方向和纵 向(感光鼓30的轴向)能够减小尺寸。下面将详细地描述操作。[将处理盒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以及受力装置的操作]下面将针对从把盒50y、50m、50c、50k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00到使 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开的一系列操作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盒50y、50m、50c、50k沿着箭头C的方向从顶部安装到抽出至抽出位 置的盒托架13上。通过沿着箭头Dl的方向移动盒托架13,盒50y、50m、50c、50k通过开口 80进入设 备的主组件100中。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盒50y、50m、50c、50k沿着基本垂直于感光鼓30 的轴向的方向插入设备的主组件100中。
16
如图31、图32所示,盒50y安装在盒托架13中相对于插入或进入方向最下游的 位置。盒50y在能够作用于盒50m、50c、50k的第一施力部件61k、61c、61m和第二施力部件 60的接合肋60k、60c、60m的下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盒50m安装在盒托架13上自相对于进入方向的下游侧算起的第二位置。盒50m在 能够作用于盒50c、50k的第一施力部件61k、61c和第二施力部件60的接合肋60k、60c的 下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盒50c安装在盒托架13上从相对于进入方向的下游侧算起的第三位置。盒50c 在能够作用于盒50k的第一施力部件61k和第二施力部件60的接合肋60k的下方从上游 侧向下游侧通过。在盒托架13上相对于进入方向最上游的盒50k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进入,使得其第 二受力部件70在能够作用于盒50k的第一施力部件61的下方通过。对于盒50y、50m、50c而言,第二受力部件70在第一施力部件61k下方从上游侧向 下游侧通过的情形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当在第二受力部件70突出的情况下插入处理盒时,第一施力部件61和 第二施力部件60必需位于较上的部位,以避免第二受力部件70与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二 施力部件60相干扰。但是,如果第二受力部件70处于待命位置,则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 二施力部件60能够在无需考虑第二受力部件70突出程度的情况下靠近盒50y、50m、50c、 50k设置。因此,设备的主组件100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减小。此外,如图31、图32所 示,受力装置90、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二施力部件60的位置使得在鼓的轴向上,受力装 置90与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二施力部件60重叠,因此,盒的纵向尺寸能够减小。当盒托架13插入设备的主组件100中时,在第二施力部件60和受力装置90之间 保留间隙fl,如图5所示。而且,在感光鼓30和转印带19之间保留间隙f2。因此,盒50y、 50m、50c、50k能够进入而不与设备的主组件100发生干扰。因此,如图23所示,通过将门12移动到关闭位置,托架保持部件14沿着靠近转印 带19的方向(箭头y2)移动。沿着箭头y2的方向的移动距离的竖直分量是f2。这样,如 图6所示,盒50y、50m、50c、50k也移动,使得感光鼓30的表面与转印带19的表面接触。在 这种情况下,受力装置90和第二施力部件接合部分60之间的间隙fl扩大为fl+f2。此外,通过将门12移动到关闭位置,第一施力部件61移动,使得设置在鼓框架34 的上表面部分上的突起31a被突出部分61f推压。由此,如图6所示,盒50y、50m、50c、50k 的定位部分31b抵接至设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上的相应的定位部分101a,因此盒50y、50m、 50c,50k定位于设备的主组件100中。通过使设置在图10所示的覆盖部件36上的轴36d与设置在盒托架13上的防旋 转部分13a接合,防止盒50y、50m、50c、50k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沿着箭头a(图1)的方 向移动。第一施力部件61的推压部分61e接触并推压定位在第一位置(图15)的第一受 力部件75的被推压部分75a(图15)。因此,第一受力部件75沿着箭头r的方向移动以被 定位在第二位置(图16)。在第二位置,推压部分75b推压第二受力部件70的凸轮面70c,如图15所示。这 样,第二受力部件70绕轴70a的轴线从待命位置旋转到位于盒50y、50m、50c、50k的显影单元41外部的位置,即,沿着远离显影单元41的旋转轴线46b的方向旋转。不过,此时,第二受力部件70的上表面70与位于原始位置的第二施力部件60的 接合肋60y的下表面相干扰,由此,第二受力部件70的运动被接合肋60y(图6,图12)管 制。此时第二受力部件70的位置称为管制位置。在这里,使这个位置变成原始位置,理由如下在盒50y、50m、50c、50k被安装在设 备的主组件100中之后,一直到进行成像操作之前,状态如图8所示。更具体地说,第二施 力部件60已经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因此接合肋60y推压第二受力部件70。在这种状 态下,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彼此分开。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将盒50y、50m、50c、50k从设 备的主组件100拆下。因此,当盒50y、50m、50c、50k再一次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100时,第 二施力部件60处于图8所示的位置,因此,当第二受力部件70从待命位置移动时,它与肋 60y接触。如图8所示,由第一受力部件75从第一施力部件61接受的力的方向(箭头J)与 由第二受力部件70从第二施力部件60接受的力的方向基本相反。第二受力部件70的、从 第二施力部件60接受力的表面面向盒50y、50m、50c、50k进入设备的主组件100的方向。通 过选择接受的力的方向,当第二受力部件70从第二施力部件60接受力时,能够确保显影单 元41相对于鼓单元31有效且确定地移动。另外,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分开的状态能够 稳定地保持。但是,即使第二受力部件70的移动被接合肋60y限制,包括第二施力部件60和第 二受力部件70的受力装置90也不会损坏。如图22(a)所示,由于第二受力部件70的移动 被管制,用于推压凸轮面70c的推压部分75b的移动也被管制。即便第一施力部件61的推 压部分61e进一步推压被推压部分75a,设置在第一受力部件75上的、弓形形式的弹性部分 75c弯曲(弹性变形)。因此,即便第二受力部件70的移动被管制,受力装置90也不会损 坏。并且,当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图7、图13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从图6、图12的位 置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0向盒50y的外部移动,以进入接合肋60y的移动路径。此时第 二施力部件60的位置叫做突出位置。因此,当第二施力部件60处在突出位置时它突出超 过上面所述的待命位置。在突出位置,第二受力部件70的突出程度大于间隙fl+f2,以便与 第二施力部件60接合。在盒50y、50m、50c、50k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100之后,在图像形成 之前进行第二施力部件60的操作。然后,如图8、图14所示,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使得侧表面 70b (其为进入移动路径的第二受力部件70的第二被推压部分)接受来自接合肋60y的力。 这样,显影单元41绕旋转轴线46b旋转(运动),使得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开一间隙 a。第二受力部件70接受来自处在突出位置的第二受力部件70的力。因此,与第二受力 部件朝着处理盒移动并与显影单元接合以使显影装置分开的结构相比,到显影单元41的 旋转轴线46b的距离能够变大。因此,用于使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开所需要的驱动力 矩能够变小。此外,通过第二施力部件60沿着箭头B方向的移动,第一受力部件75被第一施力 部件61推压的位置和第二受力部件70接受来自接合肋60y的力的位置相对于水平方向改 变。换句话说,在图7所示的距离I和图8所示的距离II之间的关系是距离I >距离II。这种距离的变化被设置在第二受力部件70上的弹性部分75c调节。如图22中(a)所示, 弹性部分75c是柔性弓形结构的形式。在弹性部分75c的内侧设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 76。弹簧76防止弹性部分75c的弯曲超过必要程度并且用来使弯曲的弹性部分75c恢复。 弹性部分75c并非必需是弓形结构,并且弹性部件可以是简单的弹性部件。为了实现成像操作,通过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第二施力部件60使显影辊42与 感光鼓30接触。由此,如图7、图13所示,第二受力部件70进入不从接合肋60y接受力的 状态。因此,通过设置在显影单元41和鼓单元31之间的弹簧95的推力,显影辊42和感光 鼓30彼此接触,使得盒50y、50m、50c、50k变得能够形成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在显影辊42 与感光鼓30接触之前,感光鼓30旋转,并且显影辊42也接受来自设备的主组件100的驱 动力并且旋转。这是通过提供与圆柱形部分46b共轴的连接部分67a实现的,使得即便显 影单元41绕圆柱形部分46b运动,连接部分67a的位置也不改变。因此,在显影辊42与感 光鼓30彼此接触之前,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旋转。因此,当显影辊42开始与感光鼓30 接触时,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速度差能够变小,因此,能够减少感光鼓 30和显影辊42的磨损。当图像形成完成时,如前所述,通过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第二施 力部件60,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彼此分开。在分开之后,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的旋转停 止。因此,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速度差减小,因此能够减少感光鼓30 和显影辊42的磨损。所以,能够改善图像质量。弹性部分能够用图33、图34、图35所示的结构代替。在这里,受力装置190包括第 一受力部件179和第二受力部件178。如图34、图35所示,第一施力部件165具有滑动部 分165a (倾斜表面),而第一受力部件179具有滑动部分179a (倾斜表面)。图33示出第 一施力部件165移动之前的状态。图34示出了由于第一施力部件165移动到抵接第一受 力部件179而使得第二受力部件178从盒150y突出的状态。图35示出第二施力部件164 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之后的状态。由于滑动部分179a和滑动部分165a之间的可滑动性以及第一受力部件179在图 35所示箭头F方向上的可滑动性,能够实现图34、图35所示的第一受力部件179和第二受 力部件178之间的距离从距离I到距离II的这种变化。在用于描述这个实施例的盒50y中,为了使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相对于彼此接 触和分开,显影单元41相对于鼓单元31是可旋转的。但是,图36示出一种替代结构,其中 被引导部分544是方形柱结构的形式,而鼓单元531具有能够与被引导部分544接合的细 长孔536a,其中显影单元541相对于鼓单元531是能滑动的。更具体地说,如图37所示,当第二施力部件560不作用于第二受力部件570时,显 影辊542被推力弹簧(未示出)(弹性部件)推压,以使显影辊542接触感光鼓。然后,如 图38所示,第二施力部件560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以作用于第二受力部件570。由此,显 影单元541相对于鼓单元531沿着方向H滑动,使得显影辊542和感光鼓530分开间隙g。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受力装置590包括第一受力部件575和第二受力部件570。下面将对用于将盒50y、50m、50c、50k从设备的主组件100取出的操作进行描述。随着门12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第一施力部件61从图6、图12的位置移动 到图5、图11的位置。由此,第一受力部件75不再受到第一施力部件61的推力,因此第一 受力部件75从图6、图12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图5、图11所示的状态。更具体地说,第二受力部件70不再被第一受力部件75的推压部分75b所推压。如图5所示,第二受力部件70 也在图19所示的弹簧73的力的作用下沿着箭头A的方向绕轴70a返回到待命位置(非操 作位置)。随着门12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托架保持部件14上升远离转印带19,如图 3、图4所示。由此,盒50y、50m、50c、50k上升,因此,感光鼓30与转印带19分开。如前所述,用于移动显影单元41的第二受力部件70构造成使得当盒50y、50m、 50c,50k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100并且门12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第二受力部件70从显影 单元41向外突出。因此,盒50y、50m、50c、50k能够减小尺寸。此外,由于是在第二受力部 件70处于待命位置时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因此在设备的主组件100中用于移动盒50y、50m、 50c、50k所需要的空间可以小。换句话说,开口 80的尺寸可以小,并且第一施力部件61和 第二施力部件60可以靠近盒50y、50m、50c、50k。因此,设备的主组件100的竖直方向上的 尺寸能够减小。此外,当沿着设备的主组件100的竖直方向观察时,如图31、图32所示,受 力装置90在鼓轴向上与第一施力部件61和第二施力部件60重叠,因此,盒的纵向尺寸能 够减小。当盒50y、50m、50c、50k被使用者操作时或当它们被运输时,第二受力部件70能够 放置在待命位置,因此第二受力部件70不容易被损坏。(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盒50y、50m、50c、50k沿着基本垂直于感光鼓30的轴线的方向 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100。在实施例2中,盒450y、450m、450c、450k沿着基本平行于电子 照相感光鼓(感光鼓)430的轴向的方向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设备的主组 件)401。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如图39、图41所示,设备的主组件401沿着与感光鼓430的轴向(纵向)基本平 行的方向装有盒450y、450m、450c、450k。在这个实施例中,盒450y、450m、450c、450k沿着箭 头K的方向安装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401中的安装部件480c中。盒450y、450m、450c、 450k分别容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颗粒(显影剂)。盒450y、450m、450c、450k均具有受力装置490,受力装置490具有第一受力部件 475和第二受力部件470。在设备的主组件401的、相对于盒进入方向的后侧设置有第一 施力部件461和第二施力部件460,其分别能够作用于第一受力部件475和第二受力部件 470。如图42所示,设备的主组件401具有用于允许盒450y、450m、450c、450k进入设备的 主组件401的开口 408,和能够在关闭该开口 408的关闭位置和打开开口 408的打开位置之 间移动的门412。门412能够绕旋转轴线412a旋转。如图45所示,安装部件480 —体地 包括用于分别保持盒450y、450m、450c、450k的保持部分480c,用于移动第一施力部件461 的操作部件480b,以及用于将操作部件480b和门412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480a。如图42 所示,连接部分480a和门412通过设置在连接部分480a上的细长孔80g和设置在门412 上的突起412b之间的接合而彼此连接。因此,随着门412沿着箭头m的方向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设置在连接部分 480a上的突起480d、480e沿着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401上的导向槽401a、401b移动,如图 42所示。因此,与操作部件480b —体的保持部分480c沿着箭头η的方向移动。因此,支撑
20在保持部分480c上的盒450y、450m、450c、450k的感光鼓430从图47所示的与转印带419 分开的位置移动到如图48所示的与转印带419接触的位置。同时,设置在鼓单元431上的 待定位部分431b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401中的定位部分401a抵接,由此,盒450y、450m、 450c、450k被正确地定位。通过使设置在覆盖部件436上的轴436d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401上的防旋转 部分485a接合,防止了盒450y、450m、450c、450k的每个在设备的主组件401中沿着如图39 中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当盒450y、450m、450c、450k从设备的主组件401拆卸时,其操作与安装操作相反。[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二施力部件的操作]下面将参考图40至图45描述第一施力部件461的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第 一施力部件461与跟操作部件480b的操作联动的连接部件462接合。连接部件462的结 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图40和图42中(a)以及图43示出了门412处于打开位置并 且操作部件480b处于上部位置的状态。图41、图42中(b)和图44示出门412处于关闭位 置的状态。当门412关闭时,操作部件480b向下移动(沿着箭头η的方向)。如图43、图 44所示,设置在连接部件462上的突起462b与设置在安装部件480中的细长孔480h相接 合。因此,随着操作部件480b的移动,连接部件462沿着箭头Q的方向绕旋转中心461d旋 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第一施力部件461随着连接部件462的旋转而旋转。当门412从 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其操作与上面所述的操作相反。其它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施力部件460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处理盒的总体布置]下面将对这个实施例的处理盒的结构进行描述。盒450y、450m、450c和450k的结 构是相同的,因此下面将参考图46只对盒450y进行描述。盒450y包括感光鼓430、能作用于感光鼓30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充电辊 432,其用作为感光鼓430充电的充电装置;显影辊442,其用作使形成在感光鼓430上的潜 像显影的显影装置;以及/或刮刀433,其用作除去剩余在感光鼓430表面上的剩余调色剂 的清洁装置。盒450y包括鼓单元431和显影单元441。鼓单元431和显影单元441的结构以及鼓单元431和显影单元441之间的连接结 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受力装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如图47所示,盒450y包括用于使显影辊442和感光鼓430彼 此之间接触并用于使其彼此之间分开的受力装置490。其具体结构与图9、图15至图19所 示的结构相同。如图47所示,这个实施例的受力装置490包括第一受力部件475、第二受力 部件470和作为推压装置的弹簧(未示出)。[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分开机构和用于处理盒的推压机构]图49示出在第二施力部件460沿着箭头E的方向从原始位置(图48)移动之后 的状态,其中显影辊442和感光鼓430彼此仍然接触。图50示出在第二施力部件460沿着 箭头B的方向移动之后的状态,其中显影辊442和感光鼓430彼此分开。类似于第一实施 例,第二施力部分460具有细长孔部分460c,用于避开第一施力部件461的旋转轴线461d。 即便在第二施力部分460沿着箭头E或箭头B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施力部件460能够不与第一施力部件461发生干扰地移动。如图39、图40所示,第一施力部件461和第二施力部件460设置在进入设备的主 组件401的盒450y、450m、450c和450k的上方。在盒450y、450m、450c和450k处于进入设 备的主组件401的过程中时,第二受力部件470保持在待命位置。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当盒450y、450m、450c和450k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401并 且门412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第二受力部件470向显影单元441的外部突出。这样,由于盒 450y、450m、450c和450k在第二受力部件470处于待命位置时被插入,盒450y、450m、450c 和450k进入所需空间可以变小,因此盒450y、450m、450c和450k能够减小尺寸。换句话 说,开口 408的尺寸可以小,并且第一施力部件461和第二施力部件460能够靠近盒450y、 450m、450c和450k。因此设备的主组件401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减小。由于该设置使 得当沿着竖直方向观察时,在鼓的轴向上,受力装置490与第一施力部件461和第二施力部 件460重叠,因此盒的纵向尺寸能够减小。当盒450y、450m、450c、450k被使用者操作时或当它们被运输时,第二受力部件 470能够设置在待命位置,因此第二受力部件470不容易被损坏。(第三实施例)这个实施例涉及受力装置的改型。下面也将以容纳黄色显影剂的黄色盒250y作为示例性的盒来描述这个实施例。如图51至图54所示,显影单元241具有受力部件277 (受力装置)。受力部件277包括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显影装置框架248上的轴部分277c、第一 施力部件261能够作用于其上的第一受力部分277a、第二施力部件263能够作用于其上的 第二受力部分277b。受力部件277由第一受力部分和第二受力部分一体地构成。弹簧298 具有固定在受力部件277的一端和固定在显影装置框架248的另一端。受力部件277由弹 簧298保持在图51所示的状态。如图52所示,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门(未示出)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 动,第一施力部件262与受力部件277的第一受力部分277a接触。这样,受力部件277沿 着图52所示的箭头S的方向绕轴277c旋转。受力部件277的第二受力部分277b向显影 单元241的外部移动。其后,如图53所示,第二施力部件263通过来自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力沿着箭头B 的方向移动,以接触受力部件277的第二受力部分277b。而且,当第二施力部件263沿着箭 头B的方向移动时,显影单元241绕连接部分246b相对于鼓单元231旋转,由此显影辊242 与电子照相感光鼓230分开一个间隙Y。此时,如图53所示,受力部件277的待锁定部分 277d与显影装置框架248的锁定部分248a接触,以如图52所示管制受力部件277沿着箭 头S方向的移动。因此,通过第二施力部件263沿着箭头E的方向的移动,显影单元241相 对于鼓单元231旋转。通过第二施力部件263沿着箭头B的方向的移动,受力部件277的第 一受力部分277a在第一施力部件262的自由端部分262a上滑动,并且使自由端部分262a 从图54中的由实线所示的形状变形到由虚线所示的形状。为了实现这种滑动和变形,第一 施力部件262的自由端部分262a能弹性地变形。此外,第一受力部分277a构成能够相对 第一施力部件262滑动的滑动表面。即便第二施力部件263在图53所示的状态下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第一施力部件262的自由端部分262a的能弹性变形性质也确保受力部件277对锁定部分248a的推压。至于显影辊242和感光鼓230之间的接触,通过第二施力部件263从图53所示的 状态沿着图53中箭头E方向的移动、由第二施力部件263引起的第二受力部件277的移动 来实现。通过弹簧295的推力,显影单元241旋转以使显影辊242接触感光鼓230。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受力部件277之外,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盒50y 的结构相同。在这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261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61 或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461的操作相同。如前所述,在这个实施例的受力装置中,零件的数目少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受力装 置90的零件的数目。(第四实施例)这个实施例涉及受力装置的改型。下面同样将以容纳黄色显影剂的黄色盒250y作为示例性的盒来描述这个实施 例。如图55至图58所示,显影单元341具有受力装置370。受力装置370包括第一受力部 件370a、第二受力部件370b、第一弹簧370c以及第二弹簧370d。受力装置370以可移动方 式支撑在导向器341a中,导向器341a设置在显影装置框架348中。第二弹簧370d在设置 于导向器341a —端的锁定部分341c和设置于第二受力部件370b上的锁定部分370e之间 设置。第一弹簧370c设置在第一受力部件370a和第二接受部件370b之间。当门(未示出)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受力部件370b由于第二弹簧370d的推力 而缩回到如下的位置(待机位置)在该位置,如图55所示,锁定部分370e接触设置在导 向器341a中的第二锁定部分341b。此时,在第二受力部分370b和设置于设备的主组件侧 的第二施力部分360之间形成间隙fl。换句话说,由于第二受力部件370b不从第二施力部 件360接受力,因此感光鼓330和显影辊342彼此接触。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门(未示出)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如图56所 示,第一施力部件361与第一受力部件370a的第一被推压部分370al接触。这样,第二受 力部件370b通过弹簧370c被推压,从而使第二受力部件370b移动到显影单元241的外部 (箭头P)。此时,第二施力部件360与第二受力部件370b的上表面370bl接触以对进一步 的移动进行管制。不过,由于弹簧370c弹性变形,即便第一施力部件361在第二受力部件 370b的移动被管制的情况下继续地挤压第一受力部件370a,受力装置370也不被损坏。如图57所示,当第二施力部件360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370b 由于弹簧370c的推力而进一步移动进入第二施力部件360的移动路径。于是,如图58所示,通过第二施力部件360沿着箭头B方向的移动,设置在第二受 力部件370b上的侧表面370b2(第二被推压部分)接受来自第二施力部件360的力。而且, 当第二施力部件360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时,显影单元341绕连接部分346b相对于鼓单 元331旋转,由此,显影辊342与电子照相感光鼓330分开一间隙δ。在这里,第一受力部 件370a被第一施力部件361推压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第二受力部件370b由于第二施力 部件360沿着图58所示箭头B方向的移动而移动。因此,第一受力部件370a和第二受力 部件370b之间的距离I以及第一受力部件370a和第二受力部件370b之间的距离II满足 距离I >距离II。在这个实施例的受力装置370中,距离的变化能够被弹簧370c以及第一 施力部件361相对于第一受力部件370a的滑动所调节。
通过第二施力部件360从图58所示的位置沿着图57中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 允许第二受力部件370b在第二施力部件360的作用下移动。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设置 在盒350y上的推力弹簧395,显影辊342和感光鼓330彼此接触。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受力装置370之外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盒 50y的结构相同。在这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361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 部件61或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461的操作相同。(第五实施例)这个实施例涉及受力装置的支撑结构的修改实例(图59、60)。这个实施例也将以容纳黄色显影剂的黄色盒650y作为示例性的盒来进行描述。盒650y具有用于使显影辊642与感光鼓630之间接触和分开的受力装置690。类 似于第一实施例,受力装置690包括图59、图60所示的第一受力部件675、第二受力部件 670。通过设置在第一受力部件675上的接合部分675d与鼓框架634的导向部分638接 合,第一受力部件675安装在鼓框架634上。通过设置在鼓框架634上的管制部分639,防 止了安装在鼓框架634上的第一受力部件675与鼓框架634脱离。第二受力部件670的轴670a与设置在支承单元645上的导向部分645a接合。包 括第二受力部件670的支承单元645固定于显影装置框架648的一个纵向端,并且以可旋 转方式支撑端部具有显影辊齿轮669的显影辊642。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支承单元645具有 用于接收来自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的连接部件667,和用于将驱动力从连接部件 667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69的中间齿轮668。覆盖部件646固定于支承单元645的纵向外 侧,以便覆盖连接部件667和中间齿轮668。覆盖部件646具有突出到覆盖部件646的表面 之外的圆柱形部分646b。连接部分667通过圆柱形部分646b的内部开口露出。[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如图59、图60所示,当组装显影单元641和鼓单元631时,在一端处,圆柱形部分 646b的外圆周与支撑孔部分636a接合。另一方面,在另一端处,支撑孔部分637a与从显影 装置框架648突出设置的突出部分648b接合。示于图11至图14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覆盖 部件37对应于这个实施例的覆盖部件637,并且图11至图14所示的支撑孔部分37a对应 于这个实施例的支撑孔部分637a。在第一实施例中从显影装置框架48突出设置的突出部 分48b对应于这个实施例中从显影装置框架648突出设置的突出部分648b。这样,显影单元641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鼓单元631上。图60示出了显影单元 641和鼓单元631已经相互组合的盒650y。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这种组装使得第一受力部 件675的推压部分675b能够作用于设置于第二受力部件670上的凸轮面671 (第三被推压 部分),并且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能够实现电子照相感光鼓630和显影辊642之间的接触和 分开。因此,能够提供类似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第六实施例)这个实施例涉及受力装置的改型。这个实施例也将以容纳黄色显影剂的黄色盒750y作为示例性的盒来进行描述。 如图61至图63所示,显影单元74具有受力装置790。受力装置790包括第一受力部件775 和第二受力部件770。第一受力部件775包括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显影装置框架748上的 支撑部分775c。
类似于图15至图1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受力部件770被推压装置(未示出) 正常地推压,以提供图61所示的状态。换句话说,由于第二受力部件770不从第二施力部 件760接受力,感光鼓730与显影辊742彼此接触。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门(未示出) 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第一施力部件761与第一受力部件775的第一被推压部分 775a从顶侧接触,如图62所示。由此,第一受力部件775绕支撑部分775c旋转,第一受力 部件775的推压部分775b作用于第二受力部件770的第三被推压部分770b。于是,第二 受力部件770移动到显影单元741的外部(箭头P)。此时,第二受力部件770的上表面部 分770c抵接第二施力部件760以防止进一步移动。此时第二受力部件770的位置叫做管 制位置。不过,即便在通过接合肋760防止第二受力部件770移动时,包括第二施力部件 760和第二受力部件770的受力装置790也不会损坏。这是由于由设置在第一受力部件775 上的薄部分所形成的弹性部分775d弯曲(弹性变形),如图62所示。因此,即便第二受力 部件770的移动被管制,受力装置790也不被损坏。如图63所示,当第二施力部件760沿着箭头E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施力部件760不 再进行管制。于是,第一受力部件775的弹性部分775d从弹性变形位置恢复到原来位置, 以允许推压部分775b向外移动第二受力部件770b。于是,第二受力部件770b移动进入第 二施力部件760的移动路径。如图64所示,通过第二施力部件760沿着箭头B的方向的移动,侧表面770d (第 二被推压部分)接受来自第二施力部件760的力。而且,当第二施力部件760沿着箭头B 的方向移动时,显影单元741绕连接部分746b相对于鼓单元731旋转,由此,显影辊742与 感光鼓730分开一间隙λ。在这里,第一受力部件775被第一施力部件761推压的位置是 固定的,并且第二受力部件770由于第二施力部件760沿着图64所示箭头B方向的移动而 移动。因此,第一受力部件775和第二受力部件770b之间的距离I以及第一受力部件775 和第二受力部件770b之间的距离II满足距离I >距离II。在这个实施例的受力装置790 中,距离的变化能够被第一施力部件761相对于第一受力部件775a的滑动、以及由设置在 第一受力部件775上的薄部分所形成的弹性部分775d的变形所调节。通过第二施力部件760从图64所示的位置沿着图63中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 允许第二受力部件770b通过第二施力部件760的作用而移动。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设 置在盒750y上的推压弹簧795,显影辊742和感光鼓730彼此接触。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受力装置790之外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盒 50y的结构相同。在这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761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 部件61或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施力部件461的操作相同。这个实施例的受力装置790提 供类似第一实施例的有利效果。第七实施例图65至图68示出这个修改实例的修改实例。这个实施例也将以容纳黄色显影剂的黄色盒850y作为示例性的盒来进行描述。 图65是从感光鼓830的连接部件830a侧观察时处理盒850y的透视图,其中设备的主组件 的推压部件820已经沿着图67所示的箭头V的方向(向上)移动。图66是从与感光鼓 830 (其状态与图65相同)的连接部件830a相对的一侧观察时处理盒850y的透视图。图67是从感光鼓830的连接部件830a侧观察时处理盒850y的透视图,其中设备的主组件的 推压部件820已经沿着图67中的箭头U的方向移动。图68是从与感光鼓830 (其状态与 图67相同)的连接部件830a相对的一侧观察时处理盒850y的透视图。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65、图66所示,设备的主组件包括用于将盒850y推压到设 置于设备的主组件中的定位部分801a的推压部件820。感光鼓830具有用于接收驱动力 的连接部件830a,而显影辊具有显影辊齿轮869,显影辊齿轮869则设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 连接部件867,并且推压部件820在一纵向端处推压盒850y,其中该纵向端与设置有连接部 件830a和连接部件867的另一个纵向端相对。推压部件820具有导向部分820a、推压部分 822以及推压弹簧821。推压部分822由导向部分820a支撑,以朝着盒850y移动。推压部分822被推压弹簧821沿着图67中的箭头U的方向推压。推压部件820 的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施力部件61的操作;随着设备的主组件的门的打开操作, 推压部件820沿着图67中的箭头V的方向移动,并且随着设备的主组件的门的关闭操作, 它沿着图67中的箭头U的方向移动。因此,当推压部件820沿着箭头U的方向移动时,推 压部分822与盒850y接触以通过推压弹簧821的力来推压盒850y。由于这个推力,通过 将设置在鼓框架834上的突起831a定位于设备的主组件的定位部分801a,将盒850y相对 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00定位,这一点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将盒50y定位于设备的主组件 100的定位操作。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65、图66所示,显影单元841具有受力装置890。受力 装置890包括第一受力部件875、第二受力部件870和杆872。在这个实施例中,鼓框架834 具有杆872,并且设置在杆872上的孔872a与设置在鼓框架834上的轴834a接合,而杆872 以可绕孔872a转动的方式支撑在鼓框架834上。杆872由弹簧840的压力沿着图65中箭 头S的方向推压。换句话说,由于第二受力部件870b不接受来自第二施力部件860的力, 因此感光鼓830与显影辊842彼此接触。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门(未示出)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推压部分 822接触盒850y并且通过推压弹簧821的力推压盒850y,如图67所示。此时,推压部分 822的接触部分822a相对于接触部分822a移动杆872的接触部分872a,以使杆872绕孔 872a旋转。如图67、图68所示,杆872的操作部分872b沿着箭头W的方向移动移动第一 受力部件875。当第一受力部件875沿着箭头W的方向移动时,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受 力部件870从待命位置向盒850y的显影单元841的外部移动(突出)。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个实施例的处理盒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50y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个实施例的 第二施力部件860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施力部件60的操作相同。这个实施例的受 力装置790提供类似第一实施例的有利效果。根据本发明,其中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相对于彼此能够接触和分开的处理 盒、以及其中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这种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尺寸能够减小。此 外,当处理盒被操作和/或当处理盒被运输时,用于将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彼此分开 的受力部分不容易损坏。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尺寸减小的处理盒(其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
26影辊相对于彼此能够接触和分开)以及尺寸减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处理盒能够以 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其中)。 虽然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提出的细 节,并且本申请旨在覆盖出于改进的目的或者是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作的这些修改和变 化。
权利要求
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所述主组件包括允许插入所述处理盒的开口、能够关闭和打开的盖(12)、以及分开力施加部件(61),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该显影辊用于在其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感光部件上的静电图像进行成像;分开力接收部分(70d),其能够突出到突出位置以从分开力施加部件接收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开的力;以及弹性部分(75c、76、370c、775d),其能够随着盖的关闭运动而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以使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突出至突出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盒,还包括包含所述感光部件的感光部件单元(31)以及包含 所述显影辊的显影单元(41),其中所述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46b)旋转的方式被连 接,以使得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彼此接触以及使得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彼此 分开。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70d)远离所述旋转轴线 (46b)地突出至突出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处理盒,还包括分开力接收部件(70),该分开力接收部件包括 (I)所述分开力接受部分(70d)、(II)由所述显影单元可旋转地支撑的旋转轴(70a)、(III) 用于接收使所述分开力接收部件(70)旋转的力的被抵靠部分(70c),其中所述分开力接受部分(70d)随着所述分开力接收部件(70)在所述被抵靠部分 (70c)所接收的力的作用下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旋转而突出至突出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被抵靠部分(70c)比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 (70d)布置成更靠近所述旋转轴(70a)。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70d)设在所述分开力接收部 件(70)的一端上,所述旋转轴(70a)设在所述分开力接收部件(70)的另一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被抵靠部分(70c)是凸轮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70d)所接收的力的方向大体 平行于所述分开力接收部件(70)的所述旋转轴(70a)。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处理盒,还包括突出力接收部件,其包括(I)用于接收盖的关闭 运动所产生的力的突出力接受部分(75a)、(II)所述储存部分(弹性部分75c和/或76)、以 及(III)抵靠部分(75b),其用于抵靠所述分开力接收部件(70)的所述被抵靠部分(70c) 以使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70d)突出至突出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单元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突出力 接收部件(75)。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突出力接收部分(75a)设在所述突出力接收 部件(75)的滑动方向的一端上,其中所述储存部分(弹性部分75c和/或76)设在所述突 出力接收部件(75)的滑动方向的另一端上,并且所述抵靠部分(75b)沿所述突出力接收部 件(75)的滑动方向设在所述储存部分(弹性部分75c和/或76)和所述抵靠部分(75b)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突出力接收部分(75a)接收所述盖的关闭运动 所产生的力,该力沿着从所述突出力接收部分(75a)到所述抵靠部分(75b)的方向施加。
13.根据权利要求9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开力施加部件施加在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 (70d)上的力的方向与所述盖的关闭运动产生的施加在所述突出力接收部分(75a)上的力 的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储存部分(弹性部分75c和/或76)包括弹 簧(76)。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弹簧(76)在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70d)未突 出至突出位置、同时所述突出力接收部分接收随着所述盖的关闭运动所产生的力且所述抵 靠部分(75b)抵靠所述被抵靠部分(70c)时被压缩。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处理盒,还包括另一弹簧(73),其用于使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 (70d)从突出位置朝着所述显影单元的旋转轴线(46b)缩回。
17.—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其通常被朝向所述感光部件推压;可突出部件(70),其能够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突出位置中所述可突出 部件向外突出以允许接收一力以抵抗所述显影辊的推压将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 开,在缩回位置中所述可突出部件相对于突出位置向内缩回;操作部件(75,775),其与所述可突出部件(70)相互关联,所述操作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在正常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移动,在推压位置中所述操作部件将所述可突出部件朝向 突出位置推压;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5)包括弹性部分,该弹性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 (75)采取推压位置的同时允许所述可突出部件(70)采取缩回位置,该弹性部分能够从弹 性变形状态弹性恢复以在所述操作部件保持推压位置的同时使得所述可突出部件突出到 突出位置。
18.—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部件单元(31),其包括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单元(41),其包括显影辊(42),所述显影单元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46b)旋转的 方式与所述感光部件单元连接,以使所述显影辊接触到所述感光部件以及使所述显影辊与 所述感光部件分开;可突出部件(70),其能够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突出位置中所述可突出 部件远离所述旋转轴线(46b)地向外突出以允许接收一力以抵抗所述显影辊的推压将所 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开,在缩回位置中所述可突出部件相对于突出位置向内缩回;操作部件(75,775),其与所述可突出部件(70)相互关联,所述操作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在正常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移动,在推压位置中所述操作部件将所述可突出部件朝向 突出位置推压;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5)包括弹性部分,该弹性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 (75)采取推压位置的同时允许所述可突出部件(70)采取缩回位置,该弹性部分能够从弹性变形状态弹性恢复以在所述操作部件保持推压位置的同时使得所述可突出部件突出到 突出位置。
19.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其通常被朝向所述感光部件推压;可突出部件(70),其能够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突出位置中所述可突出 部件向外突出以允许接收一力以抵抗所述显影辊的推压将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 开,在缩回位置中所述可突出部件相对于突出位置向内缩回;弹簧(73),其提供弹簧力以将所述可突出部件(70)朝着缩回位置推压; 操作部件(75,775),其与所述可突出部件(70)相互关联,所述操作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在正常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移动,在推压位置中所述操作部件将所述可突出部件朝向 突出位置推压;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5)包括弹性部分,该弹性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 (75)采取推压位置的同时允许所述可突出部件(70)采取缩回位置,该弹性部分能够从弹 性变形状态弹性恢复以在所述操作部件保持推压位置的同时使得所述可突出部件突出到 突出位置。
20.—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其通常被朝向所述感光部件推压;可突出部件(70),其能够绕着一轴线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旋转,在突出位置中 所述可突出部件向外突出以允许接收一力以抵抗所述显影辊的推压将所述显影辊与所述 感光部件分开,在缩回位置中所述可突出部件相对于突出位置向内缩回;操作部件(75,775),其与所述可突出部件(70)凸轮接触,所述操作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在正常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移动,在推压位置中所述操作部件通过凸轮接触将所述可 突出部件朝向突出位置推压,其中所述凸轮接触的位置比所述可突出部件(70)接收所述 力的位置更靠近所述轴线;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5)包括弹性部分,该弹性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 (75)采取推压位置的同时允许所述可突出部件(70)采取缩回位置,该弹性部分能够从弹 性变形状态弹性恢复以在所述操作部件保持推压位置的同时使得所述可突出部件突出到 突出位置。
21.—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其通常被朝向所述感光部件推压;可突出部件(70),其能够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突出位置中所述可突出 部件向外突出以允许在第一受力部分(70d)处接收一力以抵抗所述显影辊的推压将所述 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开,在缩回位置中所述可突出部件相对于突出位置向内缩回,所 述可突出部件(70)包括第二受力部分(70b);操作部件(75,775),其包括用于接收力的第三受力部分(75a)并与所述可突出部件 (70)相互关联,所述操作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正常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移动,在推压位置中所述操作部件通过在第三受力部分(75a)处接收所述力而将所述可突出部件朝向 突出位置推压;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5)包括弹性部分,该弹性部分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 (75)采取推压位置并且所述第二受力部分(70b)接收力的同时允许所述可突出部件(70) 采取缩回位置,该弹性部分能够从弹性变形状态弹性恢复以在所述操作部件保持推压位置 的同时一旦所述第二受力部分(70b)从所述力释放就使得所述可突出部件突出到突出位置。
22.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所述主组 件包括开口、可移动的第一施力部件、以及能够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而移动的第二施 力部件,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其构造和定位成使得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显影框架,其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且相对于所述鼓框架能够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显影辊 能够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 感光鼓分开的分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受力装置,其包括第一受力部分,所述第一受力部分构造和定位成在所述处理盒通过 所述开口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移动而接收来自所述第 一施力部件的力;以及第二受力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在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施力部 件的力所引起的移动,所述第二受力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从自操作位置缩回的缩 回位置移动至所述操作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处在所述操作位置以接收来自第二施 力部件的力从而使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分开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受力 部分处在所述缩回位置以允许所述处理盒进入所述主组件。
23.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式 安装于所述设备,所述设备包括⑴开口 ;( )可移动的第一施力部件;(iii)能够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而移动的第二施力部件;(iv)用于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处理盒的安装装置,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其构造和定位成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显影框架,其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且相对于鼓框架能够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显影辊能够 在所述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分开的 分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受力装置,其包括第一受力部分,所述第一受力部分构造和定位成在所述处理盒通过 所述开口安装于设备的主组件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移动而接收来自第一施 力部件的力;以及第二受力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在接受来自第一施力部件的力所引起的移动,所述第二受力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从自操作位置缩回的缩回位置移 动至操作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处在所述操作位置以接收来自第二施力部件的力从 而使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分开位置,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处在所述缩回 位置以允许所述处理盒进入所述主组件。
24.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所述处理 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其用于使得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鼓框架,其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框架,其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框架能够相对于所述鼓框架在所述显影辊与 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分开的分开位 置之间绕着旋转轴线旋转;以及受力装置,其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外力的第一受力部分;以及用于接收第二外力的第 二受力部分,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在接收所述第一外力,所述第二受力部分能够相 对于所述显影框架从自操作位置缩回的缩回位置移动至所述操作位置,其中在操作位置中 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受力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缩回位置中的所述距离,在操作位置 中,所述第二受力部分通过接收所述第二外力而使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 述分开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受力装置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分,所 述弹性部分构造和定位成当所述第二受力部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时允许所述第二受力 部分处在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接触、从而对所述第二受力部分的移动进行管制的管制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弹性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受力部分上。
27.根据权利要求25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弹性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和所述第 二受力部分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还包括推压装置,所述推压装置构造和定位成沿着使 所述第二受力部分朝着所述缩回位置移动的方向推压所述受力装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受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受力部分设置在所述鼓框架上,并且所 述第二受力部分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
31.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受力部分和所述第二受力部分彼此是一 体的。
32.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构造和定位成朝着所 述接触位置推压所述显影框架。
33.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够以可拆卸方式 安装于其上,所述设备包括(i)安装装置;( )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至所述安装装置,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显影辊,其构造和定位成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显影框架,其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且相对于所述鼓框架能够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显影辊 能够在所述显影辊接触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 光鼓分开的分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受力装置,其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外力的第一受力部分和用于接收第二外力的第二受力 部分,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分接受所述第一外力,所述第二受力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 显影框架从自操作位置缩回的缩回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其中在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旋转 轴线与所述第二受力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在所述缩回位置时的所述距离,并且,在所述操 作位置时,所述第二受力部分通过接收所述第二外力而将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 动到所述分开位置;以及(iii)用于供给记录材料的供给装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设备,还包括抽屉式部件,所述抽屉式部件能够在位于所述设 备的主组件内的安装位置和被抽出所述安装位置的抽出位置之间移动。
35.根据权利要求33的设备,其中所述抽屉式部件能够安装多个处理盒。
36.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盒,其中所述鼓框架借助覆盖部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述 感光鼓。
37.根据权利要求1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框架借助支承部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 述显影辊。
38.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鼓框架借助覆盖部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述 感光鼓。
39.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框架借助支承部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 述显影辊。
全文摘要
一种处理盒,其能够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所述主组件包括允许插入所述处理盒的开口、能够关闭和打开的盖(12)、以及分开力施加部件(61),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部件(30),静电图像要形成于该感光部件上;显影辊(42),该显影辊用于在其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感光部件上的静电图像进行成像;分开力接收部分(70d),其能够突出到突出位置以从分开力施加部件接收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分开的力;以及弹性部分(75c、76、370c、775d),其能够随着盖的关闭运动而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以使所述分开力接收部分突出至突出位置。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963779SQ20101028456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1日
发明者吉村明, 新谷进, 村山一成, 沼上敦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