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762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特别是所述成像镜头的纵向色像差已经从可见光范围 校正到近红外范围,并且所述成像镜头适合用于在白天和夜晚进行监控及类似操作。此外,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面已经安装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为对称的光学系统的高斯镜头以及改进的高斯镜头用作中长焦级的定焦 镜头。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文献第7(1995)-199066号(专利文献1)公开了涉及 中长焦摄影镜头的发明,所述中长焦摄影镜头采用高斯镜头的前组部分作为所述摄影镜头 的第一透镜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摄影镜头采用内对焦式聚焦法,在所述内对焦式聚焦 法中,内透镜组为可移动组。除了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摄影镜头外,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 开文献第2008-107391(专利文献2)也公开了一种定焦镜头,所述定焦镜头在用于内窥镜 的物镜光学系统中采用内对焦式聚焦法。由于用于监控及类似操作的镜头通常在白天和夜晚都要使用(同一个镜头用于 白天和夜晚),因此需要将纵向色像差从可见光范围校正到近红外范围。此外,由于近年来 网络照相机变得广泛使用,并且传感器(成像装置)的分辨率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监控 用途还增加了对可以应付5兆像素或类似像素的大像素数的成像镜头的需求。因此,对于 宽波长范围需要以极好的方式限制纵向色像差。同时,如上所述,被称作高斯镜头且为对称 的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过去通常用作中长焦级的定焦镜头。然而,使用高斯镜头对宽波长 范围很难校正纵向色像差。另外,在高斯镜头中,像差随着摄像距离发生的变化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中长焦级的成像镜头,所述成 像镜头可以获得高分辨率性能,其中对于宽波长范围抑制纵向色像差及类似现象,并且所 述成像镜头可以抑制随着距离改变的像差变化。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 面安装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为下述的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组;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二组和所述第三组从所 述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组包括孔径光阑,其中所述第二组包括正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其中所述第三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构成,并且其中满足下述公式(1)0. 5 ^ f2/f ^1.2 (1),其中[0014]f 所述成像镜头的整个系统的焦距,和f2 所述第二组的焦距。由于如上所述构造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对从可见光范围到近红 外范围的宽波长范围抑制各种像差,例如纵向色像差。此外,可以很容易地抑制像差随距离 发生的变化。另外,通过适当地采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的下述结构可以充分地抑制各像差并 提高性能。理想的是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公式O)-7. 7 ^ f3/f 1 ^ 15. 0 0),其中fl 所述第一组的焦距,和f3 所述第三组的焦距。此外,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组由负透镜、多个正透镜、孔径光阑以及胶合透镜组成, 所述负透镜的图像侧表面的负折光力强于所述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负折光力,所述胶合 透镜由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所述负透镜、所述多个正透镜、所述孔径光阑以及所述胶 合透镜从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另外,当构成所述胶合透镜的所述双凹透镜和 所述双凸透镜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值为vl时,理想的是满足下述公式(3)65 ( vl (3)。此外,当所述第二组中的负透镜和所述第三组中的负透镜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平 均值为v23n时,理想的是满足下述公式50 ( v23n (4)。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理想的是所述第二组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朝着所述 成像镜头的物体侧移动,以使所述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物体上。本发明的成像设备为下述的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以及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输出与由所述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相对应的成像信号。由于本发明的成像设备使用本发明的高分辨率成像镜头,因此可以对于宽波长范 围获得高分辨率的摄影性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包括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 组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二组和所述第三组从所述 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此外,所述组中的每一组的结构被最优化。因此,可以获得高 分辨率性能,其中能够对宽波长范围抑制纵向色像差。另外,可以实现中长焦级的成像镜 头,其中能够抑制像差随距离发生的变化。由于本发明的成像设备使用本发明的具有高分辨率性能的成像镜头,因此对宽波 长范围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性能。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一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 对应于实例1的镜头的横截面;
4[0034]图2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二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2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3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三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3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4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四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4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5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五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5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6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六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6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7是显示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七实例的视图,所述视图为对应于实例7的镜头 的横截面;图8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8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8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9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9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9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IO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IO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IO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Il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Il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Il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12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12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图;图12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13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1 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13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14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14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14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15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15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15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16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16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16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17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17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17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18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18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18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0073]图19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19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19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20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 视图;图20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视 图;图20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无限聚焦在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视 图;图21A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 差的视图;图21B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散光的 视图;图21C是显示当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的物体上时的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畸变的 视图;图2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成像系统)的结构的实例的方框图; 以及图23是显示用于监控的网络系统的实例的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镜头结构]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第一实例的视图。该实 例对应于稍后将说明的数值的第一实例的镜头结构。图1对应于光学系统在光学系统无限 聚焦时的结构。类似地,图2-7为显示镜头结构的第二至第七实例的横截面的视图。镜头 结构的第二至第七实例分别对应于稍后将说明的数值的第二至第七实例。在图1-7中,标 记“Ri”表示构成成像镜头的元件的最靠近物体侧表面为第一表面且表面的编号朝着图像 侧(图像形成侧)依次增加时第i个表面的曲率半径。标记“Di”表示在光轴Zl上第i表 面与第(i+Ι)表面之间的间距。成像镜头包括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G1、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组G2 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G3。第一组Gl、第二组G2和第三组G3沿着光轴Zl 从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光学孔径光阑^设置在第一组Gl中。成像镜头为适于用作中长焦镜头的定焦镜头。例如,成像镜头适于安装在用于监 控白天和夜晚的摄影设备上。基于上面安装成像镜头的摄影机的摄影单元的结构的部件布 置在成像镜头的图像侧。例如,诸如CCD(电荷耦合装置)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的成像装置100布置在成像镜头的图像形成侧(成像侧)。成像装置100输出与成像
7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相对应的成像信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至少包括成像镜 头和成像装置100。此外,各光学部件GC根据上面安装镜头的摄影机的结构可以布置在最 后一个透镜组(第三透镜组与成像装置100之间。例如,可以布置平面光学部件,例如 用于保护成像平面的防护玻璃和红外线截止滤光片。成像镜头为通常所说的内对焦镜头,所述内对焦镜头通过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朝 着成像镜头的物体侧滑动(移动)第二透镜组G2聚焦到短距离物体上。第一组Gl由多个正透镜(例如,三个正透镜L11、L12和L13)、负透镜L14、孔径光 阑St和胶合透镜LlO组成,所述多个正透镜、负透镜、孔径光阑和胶合透镜从成像镜头的物 体侧依次布置。胶合透镜LlO由从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的双凹透镜L15和双凸透镜 L16组成。负透镜L14的图像侧表面的负折光力强于负透镜L14的物体侧表面的负折光力。 这意味着负透镜L14具有凹面,所述凹面在负透镜L14的图像侧具有强折光力。例如,可以 包括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是负透镜L14的图像侧表面为凹面而负透镜L14的物体侧表 面为凸面(具有面对图像侧的凹面的凸凹透镜形式),另一种情况是负透镜L14的图像侧表 面为凹面而负透镜L14的物体侧表面为平面(平凹形式)。此外,可以包括一种情况,其中 负透镜L14具有双凹形式,并且负透镜L14的图像侧凹面的折光力强于负透镜L14的物体 侧凹面的折光力。第二透镜组G2由正透镜L21和胶合透镜L20组成。胶合透镜L20由正透镜L22和 负透镜L23组成。在图1中所示的结构的第一实例中,胶合透镜L20布置在正透镜L21的 图像侧。此外,正透镜L21、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从物体侧依次布置。在图2_7中所示 的结构的第二至第七实例中,胶合透镜L20布置在正透镜L21的物体侧。另外,负透镜L23、 正透镜L22和正透镜L21从物体侧依次布置。第三组G3由正透镜L31和负透镜L32的胶合透镜L30构成。理想的是成像镜头任选地满足以下公式0. 5 ^ f2/f ^1.2(1),和-7. 7 ^ f3/f 1 ^ 15. 0 0),其中f 成像镜头的整个系统的焦距,Π 第一组Gl的焦距,和f2 第二组G2的焦距,和€3:第三组63的焦距。此外,理想的是成像镜头任选地满足以下公式65 ^ vl(3),和50 ^ v23n其中vl 构成第一组Gl中的胶合透镜LlO的双凹透镜L15和双凸透镜L16对于d线的 阿贝数的平均值,以及v23n 第二组G2中的负透镜L23和第三组G3中的负透镜L32对于d线的阿贝数 的平均值。[成像设备的结构]图2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成像系统)的实例的视图。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102、模拟信号处理单元103、A/D转换单元104、驱动单元105、数字信号处 理单元106、压缩/解压处理单元107、显示器接口(I/F)108、显示单元109、系统控制单元 110、内存储器113、(记录)介质接口(I/F) 111、记录介质112和操作单元115。数字信号 处理单元106、压缩/解压处理单元107、显示器接口 108、系统控制单元110、内存储器113 和介质接口 111连接到系统总线114。成像单元102包括成像镜头101和成像装置100。成像装置100例如为(XD,并且 根据成像镜头101形成的目标的图像输出模拟成像信号。模拟信号处理单元103对从成像 单元102发出的成像信号执行预定的模拟信号处理。A/D转换单元104将已经由模拟信号 处理单元103处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用作成像 镜头101时,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模拟成像信号。此外,根据高分辨率的模拟成像信号可以 在后面的电路中产生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例如,当设定预定的摄影模式(可以对目标进行摄影且可以记录摄影图像数据的 模式)时,驱动单元105通过根据从系统控制单元110供应的驱动脉冲供应预定的脉冲来 驱动成像装置100、模拟信号处理单元103和A/D转换单元104。摄影模式可以为例如静止 图像摄影模式或运动图像摄影模式。在静止图像摄影模式下可记录静止图像数据,而在运 动图像摄影模式下可记录运动图像数据。此外,驱动单元105在聚焦期间驱动成像镜头101 中预定的可移动组。数字信号处理单元105包括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105通过 根据由操作单元115设定的操作模式对从A/D转换单元104发出的数字信号执行预定的数 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而产生摄影图像数据。压缩/解压处理单元107对数字信号处理 单元106产生的摄影图像数据执行压缩处理。此外,压缩/解压处理单元107对从记录介 质112获得的已压缩的图像数据执行解压处理。显示单元109为例如IXD(液晶显示器)或类似装置。显示单元109可以根据摄 影图像数据显示图像,其中已经对所述摄影图像数据执行数字信号处理。此外,显示单元 109可以根据通过对记录介质112上记录的已压缩的图像数据执行解压处理获得的图像数 据显示图像。另外,显示单元109可以显示数码相机的各种状态、关于操作的信息、成像设 备被设定在摄影模式时的通常所说的“通过图像(through image)”(通过照相机图像、通 过镜头图像或类似图像)以及类似信息。系统控制单元110包括通过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CPU (中央处理单元)。系统控制 单元110控制整个设备的包括成像(摄影)操作的操作。内存储器113为例如DRAM(动态 随机存取存储器)。内存储器113用作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单元106和系统控制单元110的 工作存储器。此外,内存储器113可以用作临时储存将储存在记录介质112中的已成像的 图像数据的缓冲存储器,或者用作将显示在显示单元109上的用于显示的图像数据的缓冲 存储器。介质接口 111用于将数据输入到记录介质112,例如存储卡,并且从所述记录介质 112输出数据。操作单元115在使用所述成像设备时执行各种操作。操作单元115包括未 显示的释放按钮(快门释放按钮或类似按钮)以指示进行成像。图2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个实例的视图。在图23 中所示的成像系统中,成像系统被构造成用作用于监控的网络系统。在图23中,监控摄像 机202、显示设备203和监控器控制设备204连接到网络201,例如LAN(局域网),或者连接到类似设备。显示设备203为例如液晶显示监控器或类似设备。监控器控制设备204为计 算机(计算机设备),用于监控的软件已经安装在所述计算机上。多个监控摄像机202可以 连接到网络201。由监控摄像机202获得的图像或视频图像在监控器控制设备204的控制 下被显示在显示设备203上,并且可以在远距离位置处监控图像。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 成像镜头安装在成像系统的监控摄像机202上时,例如对于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获得高分辨 率的监控图像(视频图像)。因此,极好的监控在白天和夜晚都是可能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将说明如上所述构造而成的成像镜头的作用和效果。在所述成像镜头中,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G1、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 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G3从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此外,每 组的结构都被最优化。因此,可以获得高分辨率性能,其中对宽波长范围抑制了纵向色像差 或类似现象。另外,可以实现中长焦级的成像镜头,其中抑制了像差随距离发生的变化。此 外,由于使用高分辨率的成像镜头,因此上面安装有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设备对宽波长范 围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性能。在所述成像镜头中,根据高斯式镜头的前组部分构造第一组Gl的前侧(孔径光阑 St的前侧)。此外,多个胶合透镜L10、L20和L30布置在孔径光阑M的图像侧。成像镜 头的这种结构有利于校正纵向色像差。在所述成像镜头中,第一组Gl的前侧由多个正透镜 以及紧跟在正透镜之后的负透镜L14组成。另外,负透镜L14的图像侧表面形成预定形状 (具有强负折光力的凹面)。在这种情况下,轴向射线通过第一透镜组Gl的前侧的多个正 透镜聚集成会聚射线,并且所述会聚射线进入负透镜L14。由于负透镜L14的图像侧表面形 成预定形状,因此可以防止高次(high-order)球面像差。此外,所述成像镜头采用内对焦法,在所述内对焦法中,为中间组的第二透镜组G2 移动以使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物体上。因此,与例如滑动(移动)整个镜头系统的方法 相比,可以抑制像差根据摄影距离发生的变化。公式(1)涉及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2。当f2/f值低于公式(1)的下限时,第二透 镜组G2的焦距f2变小,并且整个系统的后焦距Bf变短。因此,需要增加第三透镜组G3的 负折光力以补偿减小的后焦距Bf。因此,图像平面趋向于变为通常所说的“越过(over)”, 这意味着图像平面朝着镜头系统的后侧偏离。当f2/f值超过公式(1)的上限时,第二透镜 组G2的正折光力变得较弱。因此,图像平面趋向于通常所说的“越过侧(over side)”,所 述越过侧为镜头系统的后侧。此外,第二组G2中的每个透镜的焦距变长。因此,消色差的 效果变弱,并且增加了纵向色像差的次级光谱。为了获得较高的光学性能,理想的是由公式⑴限定的f2/f的数值范围满足以下 公式(1')0. 57 ^ f2/f ^1.2 (1')。为了获得甚至更高的性能,理想的是f2/f的数值范围如下0. 59 彡 f2/f 彡 0. 85 (1 〃)。公式O)限定了需要调节成像镜头组之间的折光力的平衡的条件。当第一组Gl 具有负折光力时,如果f3/fl值低于公式O)的下限,则第一组Gl的焦距Π变短。因此, 后透镜组的正折光力增加,并且彗形象差增加。当第一组Gl具有正折光力时,如果f3/f值低于公式(2)的下限,则第三组G3的负折光力降低。因此,整个系统的后焦距Bf变短。当 第一组Gl具有负折光力时,如果f3/f值超过公式O)的上限,则第三组G3的负折光力降 低。因此,整个系统的后焦距Bf变短。当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光力时,如果f3/f值超 过公式O)的上限,则第一透镜组Gl的正折光力增加。因此,整个系统的后焦距Bf变短, 并且彗形象差往往会增加。为了获得较高的光学性能,理想的是由公式(2)限定的f3/fl的数值范围满足以 下公式O')-7. 5 ≤ f3/f 1 ≤ 15. 0(2')。为了获得甚至更高的性能,理想的是f3/fl的数值范围如下-5. 0 ≤ f3/f 1 ≤ 5. 0(2")。公式(3)涉及构成第一透镜组Gl中的胶合透镜LlO的双凹透镜L15和双凸透镜 L16的透镜材料。公式(3)限定对于宽波长范围以极好的方式维持纵向色像差的条件。当 Vl值变得低于公式(3)的下限时,无法充分地校正纵向色像差的次级光谱。为了更有效地校正纵向色像差,理想的是由公式(3)限定的Vl的数值范围满足以 下公式(3')70 ≤ vl(3')。此外,为了甚至更有效地校正纵向色像差,理想的是Vl的数值范围如下73 ≤ vl(3〃)。公式(4)涉及负透镜L23和负透镜L32的透镜材料。负透镜L23构成第二组G2 中的胶合透镜L20,而负透镜L32构成第三组G3中的胶合透镜L30。公式限定对于宽 波长范围以极好的方式维持纵向色像差的条件。当v23n值低于公式(4)的下限时,无法充 分地校正纵向色像差的次级光谱。[实例]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数值的具体实例。在以下说明的一 部分中,将共同来说明一些实例。[数值实例1][表1]显示了与图1中所示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相对应的具体的镜头数据。在表1 中所示的镜头数据中,表面编码列Si表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第i (i = 1-22)表面的 表面编码。在列Si中,构成成像镜头的元件的最靠近物体侧表面(最靠近物体的表面)为 第一表面,并且表面编码朝着图像侧依次增加。此外,曲率半径列Ri显示从物体侧开始第i 表面的曲率半径(mm)。列Ri中的曲率半径对应于图1中的标记Ri (i = 1-22)。表面间距 列Di显示当从物体侧计算表面时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第i表面Si与第(i+Ι)表面Si+1 之间的间距(mm)。列Ndi显示当从物体侧计算表面时第i表面Si与第(i+Ι)表面Si+Ι之 间对于d线(587. 6nm)的折射率。此外,列vdj显示当从物体侧计算光学元件时第j光学 元件的阿贝数。[表1]
权利要求1.一种成像镜头,包括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 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组;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二组和所述第三组从所述成 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组包括孔径光阑,其中所述第二组包括正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其中所述第三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构成,并且其中满足下述公式(1)0. 5 ^ f2/f ^ 1. 2(1),其中f 所述成像镜头的整个系统的焦距,和f2 所述第二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还满足下述公式O) -7. 7 ^ f3/f 1 ^ 15. 00),其中fl 所述第一组的焦距,和 f3 所述第三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由负透镜、多个正透镜、 孔径光阑以及胶合透镜组成,所述负透镜的图像侧表面的负折光力强于所述负透镜的物体 侧表面的负折光力,所述胶合透镜由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所述多个正透镜、所述负透 镜、所述孔径光阑以及所述胶合透镜从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并且其中,当构成所述第一组中的所述胶合透镜的所述双凹透镜和所述双凸透镜对于d线 的阿贝数的平均值为Vl时,满足下述公式(3) 65 彡 vl(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组中的负透镜和所述第 三组中的负透镜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值为v23n时,满足下述公式50 彡 v23n(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 上朝着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体侧移动,以使所述成像镜头聚焦在短距离物体上。
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输出与由所述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相对应的成像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一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组以及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三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从成像镜头的物体侧依次布置。第一组包括孔径光阑,第二组包括正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第三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胶合透镜构成,并且满足下述公式(1)0.5≤f2/f≤1.2(1),其中f成像镜头的整个系统的焦距,和f2第二组的焦距。
文档编号G02B13/18GK201903688SQ20102066979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6日
发明者堤胜久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