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27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其包含在成像设备中,用于执行显影剂图像从并排地布置的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次转印,并且然后执行显影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到记录介 质上的二次转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含这种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具有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的串联式全色成像设备包括被配置为经由中间转印带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装置。转印装置被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的预定区域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方式包含在成像设备中。转印装置包括在中间转印带的另一侧与各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多个转印部件。在具有从各图像承载部件偏移地定位的转印部件的传统转印装置中,所有的转印部件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从各图像承载部件向下游偏移(例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No. 2008-9011)。这种转印装置被设计成使得在单色成像中,单色图像转印部件呈现它的挤压位置,而彩色图像转印部件呈现它们的分离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在被从彩色图像承载部件分离的同时与单色图像承载部件形成接触。另一方面,在全色成像中,所有的转印部件呈现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与所有的图像承载部件形成接触。以此方式,转印部件沿着例如用于抵着图像承载部件挤压中间转印带的方向或者沿着例如用于从图像承载部件分离中间转印带的方向移动从而满足单色成像和全色成像。近年来,存在对于降低成像设备的尺寸的需求。这种需求之一是降低转印装置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尺寸。然而,在传统转印装置的情况下,当在中间转印带围绕其被夹带的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之间减小间隔从而降低转印装置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尺寸时,在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一端处的该转印部件与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中相邻的一个之间的间隔以及在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另一端处的转印部件与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中相邻的一个之间的间隔也被减小。因此,当转印部件以满足单色成像或者全色成像的方式移动时,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相对端处的每一个转印部件可能与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中的相应的一个碰撞。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和一种成像设备,两者都能够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降低尺寸。

发明内容
一种转印装置,包含在成像设备中,用于执行显影剂图像从并排地布置的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次转印,并且然后执行显影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该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多个转印部件和转印部件移动机构。中间转印带被围绕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夹带以形成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环形移动路径。该多个转印部件在中间转印带的另一侧与各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用于当转印部件被施加电压时执行在各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显影剂图像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次转印。转印部件移动机构被配置为在多个转印部件的用于抵着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挤压中间转印带的各挤压位置和多个转印部件的用于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分离中间转印带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该多个转印部件。当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具有从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的旋转轴线,该最上游侧转印部件是该多个转印部件中在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区域内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上游的一个,该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是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中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上游的一个;而当最下游侧转印部件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最下游侧转印部件具有从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的旋转轴线,该最下游侧转印部件是该多个转印部件中在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区域内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下游的一个,该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是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中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下游的一个。在该构造中,中间转印带被围绕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夹带。因此,必须在不降低中间转印带与该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范围的情况下降低在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之间的间隔,从而降低转印装置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尺寸。因为在初次转印期间以所需方式使得转印部件在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和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以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不能位于转印部件在其中移动的区域中。然而,因为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从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最上游侧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而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从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最下游侧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所以能够在避免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和最下游侧转印部件与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中相应的一个碰撞的同时降低在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之间的间隔。 因此,本发明使得能够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降低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尺寸。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了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的截面前视图;图2A到2C是图示了在感光鼓和中间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具体地,图2A 图示了在备用状态中的位置关系,图2B图示了在单色成像状态中的位置关系,并且图2C图示了在全色成像状态中的位置关系图3是图示了在最上游侧感光鼓和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4是图示了在最下游侧感光鼓和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5A到5C是图示了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布置的视图,具体地,图5A图示了在备用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5B图示了在单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并且图5C图示了在全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6A和6B是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一个部分的放大视图,具体地,图6A图示了在分离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并且图6B图示了在挤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图7A到7C是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另一个部分的放大视图,具体地,图7A图示了在备用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7B图示了在单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 并且图7C图示了在全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以及
图8是图示了张力辊的布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印装置10的成像设备 100。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被配置为根据从文件读取的图像数据在预定记录片材 (即,记录介质)上形成多色或者单色图像。为此目的,成像设备100包括在设备本体的顶部上的图像读取装置120和设置在设备本体内侧的成像部110和片材进给部130。图像读取装置120包括扫描器单元70、文件压板71和自动文件进给器72。扫描器单元70被配置为在复印操作期间从放置在文件压板71的顶表面上的文件的图像承载侧读取图像数据。由硬质玻璃板形成的文件压板71被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设备本体的顶部上。文件压板71的顶表面能够被自动文件进给器72暴露和关闭。自动文件进给器72 被配置为一张接一张地将放置在文件托盘上的文件进给到文件收集托盘。在至文件收集托盘的路径上,扫描器单元70从每一文件的图像承载侧读取图像数据。
成像部110包括中间转印带单元40、成像站30A到30D、二次转印单元50、曝光单元60和定影单元80。中间转印带单元40包括作为环状带的中间转印带41、第二夹带辊42、第一夹带辊 43和张力辊44。中间转印带41围绕第一夹带辊43和第二夹带辊42被以可旋转方式夹带。 中间转印带41使用具有大约60 μ m到大约150 μ m的厚度的膜形成。例如,第二夹带辊42 形成驱动辊,而第一夹带辊43形成从动辊。张力辊44的作用是调节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成像站30A到30D具有多个感光鼓(即,图像承载部件),该多个感光鼓包括用于在其上承载黑色显影剂的单色成像感光鼓(即,单色图像承载部件),以及用于在其上承载各彩色显影剂的彩色成像感光鼓(即,彩色图像承载部件)。该多个感光鼓被并排地布置从而与中间转印带41的预定区域相对。在本实施例中,成像站30A到30D分别使用具有颜色即黑色、青色、洋红色和黄色的显影剂来执行电子照相成像。成像站30B到30D每一个具有与成像站30A相同的配置。 成像站30A到30D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即,二级扫描方向)并排布置。成像站 30A例如具有围绕感光鼓3IA设置的静电充电器32A、显影装置33A、中间转印辊34A和净化器装置35A。成像站30A到30D具有各自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每一个所述中间转印辊形成转印部件。中间转印带单元40和各成像站30A到30D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包括在转印装置10中。转印装置10被以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表面与感光鼓31A到31D相对的方式设置。中间转印辊34A包括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并且具有8mm到IOmm的直径的轴,和覆盖轴的表面的导电弹性材料(例如,氨基甲酸酯泡沫)。中间转印辊34A在中间转印带41的另一侧与相关联的感光鼓31A相对。当被施加电压时,中间转印辊34A均勻地向中间转印带41施加电压以执行在感光鼓31A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到中间转印带41上的初次转印。中间转印辊34A可以被设计成能够沿着不同于与感光鼓31A的周表面垂直的方向,即,感光鼓3IA的径向方向的方向移动。
曝光单元60被配置为基于与由图像读取装置120读取的各颜色即黑色、青色、洋红色和黄色对应的图像数据项来驱动半导体激光器,以将与各颜色对应的激光图像分配到成像站30A到30D。曝光单元60可以采用除了半导体激光器之外的光源,例如,配置为基于图像数据而被驱动的LED(发光二极管)阵列。 例如在成像站30A中,感光鼓31A的周表面被静电充电器32A以静电方式均勻地充电,并且然后根据黑色图像数据项而被曝光于从曝光单元60分配的激光。这引起根据黑色图像数据项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31A的周表面上形成。此后,显影装置33A向感光鼓31A 的周表面供应黑色显影剂,以将静电潜像可视化为黑色调色剂图像。利用被施加有初次转印偏压的中间转印辊34A,如此在感光鼓31A的周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表面上,该初次转印偏压具有与被以静电方式充电的调色剂的极性(例如,负极性)相反的极性(例如,正极性)。保留在感光鼓31A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被净化器装置35A移除。在单色成像中,仅仅单色成像站30A执行上述成像过程。在全色成像中,成像站 30B到30D以及成像站30A对相应的颜色即青色、洋红色和黄色如成像站30A那样执行相同的过程。禾Ij用被施加初次转印偏压的各成像站30A到30D的中间转印辊34A,所产生的黑色、 青色、洋红色和黄色调色剂图像被顺序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在彼此之上迭加以形成一个图像。片材进给部130包括片材进给盒81、人工进给托盘82、主片材进给路径83和副片材进给路径84。片材进给盒81在其中容纳具有被以相对高的频率使用的尺寸和类型的多张记录片材。人工进给托盘82在其上携带具有被以相对低的频率使用的尺寸和类型的记录片材。主片材进给路径83被形成为通过经过中间转印带41和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并且穿过定影单元80而从片材进给盒81和人工进给托盘82延伸到输出部90。二次转印单元50具有二次转印辊50A,并且被配置为利用被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50A而将在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该二次转印偏压具有与被以静电方式充电的调色剂的极性(例如,负极性)相反的极性 (例如,正极性)。二次转印单元50被包括在转印装置10中。定影单元80被配置为加热和加压承载被转印于此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为了将在二次转印单元50的二次转印辊50A和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夹压压力保持在预定值,二次转印辊50A和第二夹带辊42之一包括硬质材料(例如金属等),并且另一个包括具有弹性的柔软材料(例如弹性橡胶辊、膨胀树脂辊等)。副片材进给路径84被形成为从在定影单元80和片材输出辊91之间的主片材进给路径83上的中间点延伸到在主片材进给路径83上的、在二次转印单元50上游的点。在于记录片材的两侧上形成图像时,在记录片材已经在其第一侧上形成图像并且然后经过定影单元80之后,副片材进给路径84将记录片材引导到中间转印带41和第二转印辊50A之间。在记录片材被进给到副进给路径84中之前,记录片材被片材输出辊91前后地反置。参考图2到图4,将对于在成像部110中在感光鼓31A到31D和中间转印辊34A到 34D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在图2A到图2D中所示,中间转印带41被围绕第二夹带辊42和第一夹带辊43 夹带以形成预定的环形移动路径。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表面,感光鼓31D、31C、31B和 31A沿着在与感光鼓31A到31D相对的区域内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上游侧顺序地设置。第二夹带辊42和第一夹带辊43沿着移动方向C分别位于下游侧和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A到34D设置成在中间转印带41的另一侧与相应的感光鼓31A到31D相对。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41位于感光鼓34A到34D上方。假设如在图2A中所示在备用状态中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与水平方向相一致,则在备用状态中第二夹带辊42和第一夹带辊43的最下部以及中间转印辊34A到34D 的最下部定位在同一直线中。第二夹带辊42和第一夹带辊43的最下部定位成高于感光鼓 3IA到3ID的最上部。中间转印辊34A到34D被设计成能够利用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而在中间转印辊 34A到34D的用于抵着多个感光鼓31A到31D挤压中间转印带41的各自的挤压位置和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的用于从感光鼓31A到31D分离中间转印带41的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见图5)。例如,中间转印辊34A到34D能够分别朝向和远离与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相对的感光鼓31A到31D沿着与在备用状态中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垂直的竖直方向移动。S卩,中间转印辊34A到34D通过朝向感光鼓31A到31D移动而抵着感光鼓31A到31D 挤压中间转印带41,并且通过远离感光鼓31A到31D地移动而从感光鼓31A到31D分离中间转印带41。在全色成像期间,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在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中定位所有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在单色成像期间,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在它的挤压位置中定位用于单色成像的中间转印辊34A,用于单色成像的中间转印辊34A是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在该多个中间转印辊34A到34D中的最上游或者最下游的一个。与之同时地,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将其它中间转印辊34B到34D定位在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中。如在图2A中所示,所有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在备用状态期间呈现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并且因此,中间转印带41从感光鼓31A到31D分离。在备用状态期间,感光鼓 31A到31D的旋转轴线共线地定位,并且同样地,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的旋转轴线共线地定位。感光鼓31A到31D的旋转轴线的对准方向和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的旋转轴线的对准方向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位于最下游的中间转印辊34A被用于单色成像,如在图2B中所示。在单色成像期间,用于单色成像的中间转印辊34A(即, 单色图像转印部件)呈现它的挤压位置以抵着感光鼓31A挤压中间转印带41,而用于彩色成像的中间转印辊34B到34D (即,彩色图像转印部件)呈现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以将中间转印带41从感光鼓3IB到3ID分离。在单色成像中,通过向中间转印辊34A施加初次转印偏压,调色剂图像被初次从感光鼓31A转印到沿着移动方向C移动的中间转印带41上。当记录片材在第二夹带辊42 和二次转印辊50A之间经过时,通过向二次转印辊50A施加二次转印偏压,调色剂图像被二次地从中间转印带41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在全色成像期间,所有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呈现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以抵着感光鼓3IA到3ID挤压中间转印带41,如在图2C中所示。 在全色成像中,通过向中间转印辊34A到34D施加初次转印偏压,调色剂图像被顺序地从感光鼓31A到31D转印到沿着移动方向C移动的中间转印带41上,从而在彼此之上迭加以形成一个图像。当记录片材在第二夹带辊42和二次转印辊50A之间经过时,通过向二次转印辊50A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所产生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地从中间转印带41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如在图3中所示,在挤压位置中,作为多个中间转印辊34A到34D中的最上游的一个的中间转印辊34D(即,最上游侧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与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在该多个感光鼓31A到31D中的最上游的一个的感光鼓31D (即,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距离Ll地布置在下游。如在图4中所示,在挤压位置中,作为多个中间转印辊34A到34D中的最下游的一个的中间转印辊34A(即,最下游侧转印部件)的旋转轴线与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在该多个感光鼓31A到31D中的最下游的一个的感光鼓31A(即,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距离L2地布置在上游。在挤压位置中,除了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D和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之外的中间转印辊34B和34C的旋转轴线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与其相对的感光鼓 31B和31C的旋转轴线相距相应的距离L3和L4地布置在下游。注意,附图省略了距离L3 和L4。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i、L2、L3和L4彼此相等。因为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最上游侧感光鼓31D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在挤压位置中的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线,而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 C从最下游侧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在挤压位置中的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所以即使当在第一夹带辊43和第二夹带辊42之间的间隔降低而不降低中间转印带41与该多个感光鼓31A到31D相对的范围时,在初次转印操作中在它们的挤压位置和它们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中间转印辊34A和34D也能够避免与第一夹带辊43和第二夹带辊42中相应的一个碰撞。因此,能够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降低转印装置10 的尺寸。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位于第二夹带辊42上游的第一夹带辊43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交迭最上游侧感光鼓31D。即使第一夹带辊43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交迭感光鼓31D,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感光鼓31D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在挤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线的布置也能够避免中间转印辊34D与第一夹带辊43的碰撞。因此,第一夹带辊43和感光鼓31D能够设置成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相互交迭。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第一夹带辊43和第二夹带辊42之间的间隔,这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 41的移动方向C进一步降低转印装置10的尺寸成为可能。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位于第一夹带辊43下游的第二夹带辊42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交迭最下游侧感光鼓31A也是可能的。即使第二夹带辊42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交迭感光鼓31A,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在挤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的布置也能够避免中间转印辊34A与第二夹带辊42的碰撞。因此,第二夹带辊42和感光鼓31A能够设置成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部分地相互交迭。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第一夹带辊43和第二夹带辊42之间的间隔,这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 41的移动方向C进一步降低转印装置10的尺寸成为可能。在挤压位置中,中间转印辊34D沿着与移动方向C垂直的方向V与相对的感光鼓 31D部分交迭,沿着方向V交迭的距离为HI。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辊34D的最下周缘部定位成比感光鼓 31D的最上周缘部低沿着方向V的距离HI。在挤压位置中,中间转印辊34A沿着与移动方向C垂直的方向V与相对的感光鼓 31A部分交迭,沿着方向V交迭的距离为H2。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辊34A的最下周缘部定位成比感光鼓31A的最上周缘部低沿着方向V的距离H2。被定义为在感光鼓31A的最上周缘部和相对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最下周缘部之间沿着方向V的距离的距离H2例如是1mm。通过使得它的自身承载部(未示出)与保持感光鼓31A的保持器部件(未示出)形成接触,中间转印辊34A正确地呈现它的挤压位置。在挤压位置中,中间转印辊34B沿着与移动方向C垂直的方向V与相对的感光鼓 31B部分交迭,沿着方向V交迭的距离为H3。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辊34B的最下周缘部定位成比感光鼓31B的最上周缘部低沿着方向V的距离H3。在挤压位置中,中间转印辊34C以沿着与移动方向C垂直的方向V与相对的感光鼓31C部分交迭,沿着方向V交迭的距离为H4。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辊34C的最下周缘部定位成比感光鼓31C的最上周缘部低沿着方向V的距离H4。注意,附图省略了距离H3 和H4。沿着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垂直的方向V,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D的挤压位置和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的挤压位置与其它中间转印辊34B和34C的挤压位置相比被设定成更靠近感光鼓31D和31A。在本实施例中,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D的挤压位置和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的挤压位置沿着方向V被设定成低于其它中间转印辊34B和 34C的挤压位置。换言之,距离Hl和H2大于距离H3和H4。距离Hl到H4被设置成使得在感光鼓31A到31D和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夹压宽度彼此相等。通过沿着方向V更靠近感光鼓31D和31A地设置中间转印辊34D和34A的挤压位置,抵着中间转印带41挤压的量增加。由中间转印辊34A到34D中的每一个挤压的量被定义为中间转印辊从当中间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41形成接触时的时间直至中间转印辊呈现它的挤压位置的移动的量。虽然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感光鼓31D的旋转轴线的下游布置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线,但是由中间转印辊34D挤压的增加的量能够防止在感光鼓31D和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夹压宽度降低。同样地,虽然沿着中间转印带41 的移动方向C从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的上游布置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但是由中间转印辊34A挤压的增加的量能够防止在感光鼓31A和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夹压宽度降低。因此,能够在抑制转印不良发生的同时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降低转印装置 10的尺寸。因为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相对的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所以从全色成像状态到单色成像状态的状态改变并不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形成接触的角度变化,并且反之亦然。因此,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降低转印 装置10和成像设备100的尺寸以及在全色成像和单色成像这两者中保证良好的初次转印是可能的。此外,因为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最上游侧感光鼓31D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线,所以如与从感光鼓31D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线的布置相比,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的过度升高较不可能。类似地,因为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从最下游侧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所以如与从感光鼓31A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中间转印辊 34A的旋转轴线布置相比,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的过度升高较不可能。因此,由于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41上凝聚而引起的初次转印不良的发生例如字符丢失能够得到抑制。因为感光鼓31D被供应有与其转印不良不显眼的颜色(黄色)对应的显影剂,所以即使当在中间转印带41的另一侧抵着感光鼓31D被挤压的中间转印辊34D引起由于调色剂的凝聚而造成的转印不良时,在二次转印步骤中的转印不良也是不显眼的。如上所述,除了中间转印辊34D之外,在不增加部件数目的情况下,具体地,在不在感光鼓31D的上游侧上设置单独的辊用于抵着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位于最上游侧上的感光鼓31D挤压中间转印带41的情况下,转印装置10能够抑制图像质量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将对于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的布置进行说明。图5A到图5C是图示了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的布置的视图,具体地,图5A图示了在备用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图5B图示了在单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并且图5C图示了在全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如在图5A到图5C和图6A和图6B中所示,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包括第一联结部件21、第二联结部件22、凸轮23以及第一臂24A到第四臂24D。第一臂24A到第四臂24D每一个都是L形的。第二臂24B到第四臂24D类似于第一臂24A。第一臂24A具有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中间转印带单元40的未图示的框架上的第一端部241A。第一臂24A具有支撑中间转印辊34A以旋转的第二端部242A。同样地,第二臂24B到第四臂24D每一个均具有支撑中间转印辊34B到34D中相应的一个以旋转的第二端部。第一联结部件21具有与中间转印辊34A相关联的沿着竖直方向细长的狭缝25。 第二联结部件22具有沿着竖直方向细长的狭缝,每一个狭缝与中间转印辊34B到34D中相应的一个相关联。第一臂24A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设有与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线平行地突出的突出部243A。突出部243A能够在第一联结部件21的狭缝25内移位。第二臂24B到第四臂24D具有它们各自的突出部,每一个突出部均能够在第二联结部件22的狭缝中相应的一个之内移位。当第一联结部件21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朝向上游侧移动时,突出部 243A在狭缝25内下降以使中间转印辊34A降低到它的挤压位置中。因此,中间转印带41 被抵着感光鼓31A挤压。另一方面,当第一联结部件21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 朝向下游侧移动时,突出部243A在狭缝25内上升以将中间转印辊34A升高到它的分离位置中。因此,中间转印带41被从感光鼓31A分离。
同样地,当第二联结部件22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朝向上游侧移动时, 中间转印辊34B到34D下降到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中。当第二联结部件22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朝向下游侧移动时,中间转印辊34B到34D上升到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中。中 间转印辊34A的挤压位置是根据狭缝25的尺寸、狭缝25在第一联结部件21中的位置、第一臂24A的长度等而设置的。类似地,各中间转印辊34B到34D的挤压位置是根据相应的狭缝的尺寸、相应的狭缝在第二联结部件21中的位置、第二臂24B到第四臂24D 的长度等而设置的。图7A图示了在备用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图7B图示了在单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并且图7C图示了在全色成像状态中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如在图7A到图7C中所示,凸轮23包括偏心凸轮。第一联结部件21和第二联结部件22被朝向凸轮23偏压。当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处于如在图7A中所示的备用状态中时,凸轮23被沿着第一方向定向。被如此定向的凸轮23引起第一联结部件21和第二联结部件22这两者在沿着移动方向C的下游侧上定位,从而中间转印辊34A到34D呈现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当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处于如在图7B中所示的单色成像状态中时,凸轮23被沿着从备用状态在图7B中以90°旋转的第二方向定向。被如此定向的凸轮23引起第一联结部件21在沿着移动方向C的上游侧上定位,从而中间转印辊34A呈现它的挤压位置。第二联结部件22保持在沿着移动方向C的下游侧上,从而中间转印辊34B到34D保持在它们各自的分离位置中。当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处于如在图7C中所示的全色成像状态中时,凸轮23被沿着从备用状态在图7C中以180°旋转的第三方向定向。被如此定向的凸轮23引起第一联结部件21和第二联结部件22这两者在沿着移动方向C的上游侧上定位,从而中间转印辊 34A到34D呈现它们各自的挤压位置。如在图8中所示,张力辊44被抵着中间转印带41的内周表面挤压。张力辊44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臂441的顶端部上。臂441具有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中间皮带单元 40的未图示的框架上的基端部。臂441沿着诸如用于抵着中间转印带41挤压张力辊44的方向被弹簧442偏压。因此,张力辊44以预定的弹性力朝向外侧偏压中间转印带41。因此,如在图2A到图2C中所示,张力辊44的位置以用于满足备用状态、单色成像状态或者全色成像状态的方式而与各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的位置相对应地改变。具体地, 处于单色成像状态中的张力辊44被定位成比在全色成像状态中更加向外地扩展中间转印带41 ;并且处于备用状态中的张力辊44被定位成比在单色成像状态中更加向外地扩展中间转印带41。由此,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在所有状态,即备用状态、单色成像状态和全色成像状态均保持恒定。沿着移动方向C位于最上游侧上的中间转印辊34D可以被用于单色成像。虽然前面的实施例使用具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但是即使当本发明被应用于使用具有更大数目的颜色例如六种颜色或者八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布置时,本发明也能够实现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降低转印装置10和成像设备100的尺寸的效果。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不限于用于沿着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垂直的竖直方向移动中间转印辊34A到34D的布置。只要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能够在中间转印辊34A 到34D的用于抵着多个感光鼓31A到31D挤压中间转印带41的挤压位置和中间转印辊34A 到34D的用于从感光鼓31A到31D分离中间转印带41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中间转印辊34A 到34D,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可以被设计成沿着除了与移动方向C垂直的竖直方向之外的任何方向移动中间转印辊34A到34D。
前面的实施例在所有点上应该被理解成是说明性的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不是由前面的实施例限定。此外,本发明的范围旨在包括权利要求的范围和在等价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可能的改变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包含在成像设备中,用于执行显影剂图像从并排地布置的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次转印,并且然后执行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所述转印装置包括所述中间转印带,所述中间转印带被围绕第一夹带辊和第二夹带辊夹带,以形成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环形移动路径;多个转印部件,所述多个转印部件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另一侧与各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用于当所述转印部件被施加电压时执行在所述各图像承载部件上承载的所述显影剂图像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初次转印;以及转印部件移动机构,所述转印部件移动机构被配置为在所述多个转印部件的用于抵着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挤压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各挤压位置和所述多个转印部件的用于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分离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转印部件,其中当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所述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具有从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的旋转轴线,所述最上游侧转印部件是所述多个转印部件中在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区域内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上游的一个,所述最上游侧图像承载部件是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中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上游的一个;而当最下游侧转印部件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所述最下游侧转印部件具有从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的旋转轴线,所述最下游侧转印部件是所述多个转印部件中在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所述区域内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下游的一个,所述最下游侧图像承载部件是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中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最下游的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沿着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最上游侧转印部件和所述最下游侧转印部件的挤压位置被设定成与其它转印部件的挤压位置相比更靠近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
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该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和多个中间转印辊。当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具有从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最上游侧感光鼓的旋转轴线下游布置的旋转轴线,而当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处于它的挤压位置中时,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具有从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最下游侧感光鼓的旋转轴线上游布置的旋转轴线。
文档编号G03G15/01GK102213936SQ201110087559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2日
发明者仲野久仁昭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