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电位控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21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电位控制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电位控制板。
背景技术
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8-262114公开了一种高压仓(scorotron)充电装置,其包括沿感光鼓的曲线设置的网屏电极。如该公开的图5中所示,在这种高压仓充电装置中,网屏电极23包括多个开口 231和图案线232,它们设置在短边方向上并且二者之间具有恒定间隔。在长边方向上,用于伸展网屏电极23的挂钩部分233A和233B与网屏电极23在网屏电极23的两个端部处一体形成。挂钩部分233A和233B中的每一个包括要被钩挂的主体部233a和在短边方向上延伸以便向外扩展的一对臂部233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其中可以靠近待充电部件布置电位控制板的结构,以及减少所述待充电部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充电装置,包括沿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延伸的放电电极,所述待充电部件具有圆筒形状或圆柱形状;以及电位控制板,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外周面弯曲。所述电位控制板包括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这些结构线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呈直线延伸;以及多个连接部,这些连接部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每个连接部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两条或更多条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至少部分互不相同。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每一个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仅两条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个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彼此相邻。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充电装置中,由所述多个 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与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相邻的另一个连接的结构线中的所有结构线互不相同。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之一的充电装置中,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连接部以恒定节距(Pitch)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之一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电位控制板由于施加到所述电位控制板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的力而弹性地变形,以便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外周面弯曲,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以比在所述电位控制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的两端处更低的密度布置在所述电位控制板的中心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所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之一的充电装置还包括对所述电位控制板进行清洁的清洁部件,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结构线成基本上20度或更大角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之一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电位控制板在所述电位控制板未附接至所述充电装置时为平板形状,而在所述电位控制板附接至所述充电装置时被张力施加部件和弯曲调节部件弯曲,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对所述电位控制板施加张力,并且所述弯曲调节部件设置在所述电位控制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的两端处。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电位控制板借助于插入在所述弯曲调节部件与面向所述弯曲调节部件的弯曲维持部件之间而维持弯曲形状。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八方面的充 电装置、以及感光体,该感光体是所述待充电部件,并且该感光体由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并具有外涂层。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一种电位控制板,包括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布置在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并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呈直线延伸;以及多个连接部,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上,每个连接部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连接的结构线至少部分互不相同。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连接部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电位控制板布置得更为靠近所述待充电部件并且可以减少所述待充电部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二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二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待充电某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三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三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待充电部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四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待充电部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五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五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所述电位控制板可以更容易地在所述轴向上均匀地弯曲。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六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六方面的机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所述清洁部件会被损坏的风险。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七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七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所述电位控制板可以更容易地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外周面均匀地弯曲。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八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八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所述电位控制板可以更容易地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外周面均匀地弯曲。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九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九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当无法靠近所述待充电部件布置所述电位控制板时或者当发生所述待充电部件的不均匀充电时所造成的图像缺陷。
利用本发明的所述第十方面,与其中未提供所述第十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电位控制板布置得更为靠近所述待充电部件,并且可以减少所述待充电部件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


将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I图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2图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体周围的区域的结构;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的透视图;图4A和图4B图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的附接结构;
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网屏(grid)的平面图;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网屏的平面图;图7A和图7B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8A和图8B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9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IOA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IOB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1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12A和图12B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3A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13B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4A是根据第五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14B是根据第五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5是根据第六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16A是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图16B是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网屏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17是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网屏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首先,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I是图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纸张储存单元12,其中储存作为记录介质示例的多张记录纸P ;图像形成单元14,其位于纸张储存单元12之上,并且在从纸张储存单元12馈送的多张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始文档读取单元16,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4之上,并且读取原始文档G。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该控制器2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每个部件的操作。在以下描述中,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IOA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将分别被称为箭头V的方向和箭头H的方向。
纸张储存单元12包括在其中储存具有不同尺寸的多张记录纸P的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24和第三储存单元26。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24和第三储存单元26中的每一个都设有馈送辊32,该馈送辊32将所储存的多张记录纸P馈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输送路径28。在每个馈送辊32的下游的区域中,沿输送路径28设置一对输送棍34和36,其一次一张地输送多张记录纸P。在多张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上,在输送路径28上、输送辊36的下游位置处设置一对定位辊38。定位辊38以预定时序暂时停止每张记录纸P并将该纸张朝二次转印位置馈送,这将在下文描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视图中,输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在箭头V的方向上从纸张储存单元12的左侧延伸到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输送路径28的下游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延伸到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的纸张输出单元15。双面打印输送路径29连接至输送路径28,该双面打印输送路径29被设置以 用于在双面打印过程中反转及输送每张记录纸P。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视图中,双面打印输送路径29包括第一切换部件31、反转单元33、输送单元37以及第二切换部件35。第一切换部件31在输送路径28与双面打印输送路径29之间进行切换。反转单元33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下部分沿纸张储存单元12的右侧在箭头V的方向上呈直线延伸。输送单元37接收已被输送到反转单元33的每张记录纸P的尾端,并在箭头H的方向上输送该纸张。第二切换部件35在反转单元33与输送单元37之间进行切换。反转单元33包括设置为之间具有间隔的多对输送辊42,输送单元37包括设置为之间具有间隔的多对输送辊44。第一切换部件31具有三角柱的形状,并且第一切换部件31的点端由驱动单元(未示出)移动至输送路径28和双面打印输送路径29中之一。因此,每张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得以改变。类似地,第二切换部件35具有三角柱的形状,并且第二切换部件35的点端由驱动单元(未示出)移动至反转单元33与输送单元37中之一。因此,每张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得以改变。输送单元37的下游端通过在输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中的输送辊36前面的位置处的引导部件(未示出)连接至输送路径28。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上设置可折叠的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可以从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将多张记录纸P馈送到输送路径28上的定位辊38。原始文档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输送装置52,其一次一张地输送多张原始文档G ;稿台玻璃54,其位于文档输送装置52之下,并且在其上一次一张地放置多张原始文档G ;以及原始文档读取装置56,其在每张原始文档G被文档输送装置52输送或者放置在稿台玻璃54上的同时对该纸张进行扫描。文档输送装置52包括输送路径55,沿该输送路径55设置有多对输送辊53。输送路径55的一部分被设置为使得每张原始文档G沿着稿台玻璃54的顶面移动。原始文档读取装置56对由文档输送装置52输送同时静止在稿台玻璃54的左边缘处的每张原始文档G进行扫描。另选地,原始文档读取装置56对被放置在稿台玻璃54上同时在箭头H的方向上移动的每张原始文档G进行扫描。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圆筒或圆柱状感光体62,作为待充电的圆筒或圆柱状部件的示例。感光体62布置在装置本体IOA的大体中央区域中。感光体62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在由箭头+R所示的方向上(在图I中为顺时针)旋转,并且携带用光照射形成的静电潜像。此外,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进行充电的高压仓充电装置100设置在感光体62之上,以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在下文中将会描述充电装置100的详细结构。感光体62包括具有高耐磨性但是由于充电装置100所产生的放电生成物而容易造成图像劣化的外涂层。在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上充电装置100的下游位置处设置曝光装置66,以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由曝光装置66基于与墨粉的每种颜色对应的图像信号用光照射(曝光)感光体62的已被充电装置100充电的外周面。因此,形成了静电潜像。在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上由曝光装置66用曝光光照射感光体62的位置的下游设置旋转切换显影装置70。显影装置70通过用每种颜色的墨粉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如图2中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与各自的颜色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这些颜色分别是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以该顺序布置在周向上(逆时针)。显影装置70借助作为旋转单元的示例的电机(未示出)以60°的步幅进行旋转。因此,选择性地使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要执行显影处理的一个显 影单元与感光体62的外周面相对。每个显影单元与感光体62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是显影位置,显影处理在该显影位置处执行。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将仅对显影单元72Y进行描述,而将省略对其他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显影单元72Y填充有显影剂(未示出),该显影剂包括墨粉和载体。通过墨粉供应通道(未示出)从墨粉盒78Y (见图I)供应显影剂。显影单元72Y设置有显影辊74,该显影棍74具有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外周面。显影辊74将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上的显影剂层移动至显影套筒74A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因此,墨粉附着到形成于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潜影(静电潜影)。因此,潜像得以显影。六个显影辊74被包括在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并且沿周向方向布置,以便在中心角方面彼此间隔60°。当显影单元72被切换时,使新选择的显影单元72中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中间转印带68设置在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上显影装置70的下游并且位于感光体62之下。形成于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墨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是环形带,并且围绕借助控制器20旋转的驱动辊61、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63、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被旋转驱动的多个输送辊65、以及在二次转印位置(将在下文中描述)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被旋转驱动的辅助辊69卷绕。当驱动辊61旋转时,中间转印带68在箭头-R所示的方向上(在图2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相对,而中间转印带68介于它们之间。一次转印辊67执行一次转印处理,其中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在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上、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的位置的下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一次转印辊67从电源(未示出)接收电,使得在一次转印辊67与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执行将感光体62上的墨粉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8上的一次转印处理。作为转印单元的示例的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相对,而中间转印带68介于它们之间。二次转印辊71执行二次转印处理,其中将已在一次转印处理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充当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二次转印辊71从电源(未示出)接收电,使得在二次转印辊71与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执行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
清洁装置60是显影剂收集装置的示例,其与驱动辊61相对,而中间转印带68介于它们之间。清洁装置60收集在二次转印处理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墨粉。清洁装置60包括接触中间转印带68以从中间转印带68清除墨粉的清洁刮板64。清洁装置60的清洁刮板64和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面分开,直到各颜色的墨粉图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处理)然后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处理)。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中间转印带68之外的位置处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上的预定基准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83输出位置检测信号,该位置检测信号充当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时间的基准。在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上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设置清洁装置73。清洁装置73清除在一次转印处理中残留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而不是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墨粉等。清洁装置73利用与感光体62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刮板和刷辊来收集残余墨粉等。在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上清洁装置73的上游及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设置擦除装置81。擦除装置81通过朝感光体62的外周面放电来消除一次转印辊67所留下的电荷遗史。擦除装置81在残余墨粉等被清洁装置73收集之前朝感光体62的外周面放负电。因此,消除了由一次转印辊67所留下的正电荷的遗史,并且防止了下一周期的图像形成处理受到电荷的影响。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及充电装置100的上游设置擦除单元75,该擦除单元75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面以消除负电荷的遗史。如图I中所示,墨粉图像被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是在上述输送路径28的中间位置处。在输送路径28上、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位置处设置定影装置80。定影装置80对已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墨粉图像进行定影。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压辊84。加热辊82布置在记录纸张P的形成墨粉图像的一侧(上侧),并且包括热源,当向该热源供电时,该热源产生热量。压辊84被定位在加热辊82之下,并且将记录纸张P压向加热辊82的外周面。在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定影装置80下游的位置处设置输送辊39,该输送辊39将记录纸张P输送到纸张输出单元15或者反转单元33。分别包含黄色⑴墨粉、品红色(M)墨粉、青色(C)墨粉、黑色⑷墨粉、第一特定颜色(E)的墨粉以及第二特定颜色(F)的墨粉的墨粉盒78Y、78M、78C、78K、78E和78F以可更换的方式按照水平方向布置在原始文档读取装置56之下及显影装置70之上的区域中。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可以选自除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以外的特定颜色(包括透明色)。另选地,不选择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当选择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六种颜色(这些颜色为Y、M、C、K、E和F)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当不选择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四种颜色(这些颜色为Y、M、C、K)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描述在其中使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作为示例。然而,作为另一示例,可以使用Y、M、C、K、以及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中之一的五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充电装置100的结构现在将描述充电装置100的结构。如图2中所示,充电装置100包括作为外壳示例的由铝制成的屏蔽罩102,其在与感光体62相对的一侧敞开。屏蔽罩102具有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延伸的长方块形状(见图3)。如图2中所示,在屏蔽罩102中设置隔板104,以便在屏蔽罩102的中心位置处在宽度方向(感光体62的周向方向)上划分其内部空间。放电线106和108是放电电极的示例,它们布置在屏蔽罩102中、隔板104的各一侦U。放电线106和108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延伸。放电线106和108由以钨等制成的金属线形成。放电电极可以替代地为由涂有树脂的线、或者金属板形成的放电部件,并且只要放电电极能够放电则不受限制。当从电源(未示出)向放电线106和108施加电压时,放电线106和108产生负电荷,并且执行向感光体62的表面供应负电荷的放电操作。作为该放电操作的结果,感光体62被充电。网屏110是电位控制板的示例,其布置在屏蔽罩102的敞开侧、感光体62与放电线106和108之间。网屏110沿感光体62的轴向延伸。网屏11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延伸。换言之,网屏110的长边方向沿感光体62的轴向延伸,而网屏110的短边方向沿感光体62的周向延伸。网屏110由在其中形成有多个开口 119的金属板形成(例如,见图7A和图7B)。开口 119被形成为通过以梁140 (将在下文中描述)切割结构线127至130之间的狭缝128 (将在下文中描述)而获得的空间。由放电线106和108所产生的负电荷通过网屏110中形成的开口 119供应到感光体62。通过网屏110的负电荷的量由网屏电压所控制,而该网屏电压受控于控制器(未示出)。因此,感光体62的电荷电位受到控制。更具体而言,在网屏110的电压(电位)高于感光体62的电位的情况下,由于感光体62与网屏110之间的电位差,负电荷移向感光体62。因此,大量的负电荷穿过网屏110。当负电荷被供应到感光体62时,感光体62与网屏110之间的电位差减小。因此,穿过网屏110的负电荷量减小。由此,当网屏110的网屏电压高时,相比于网屏电压低的情况,穿过网屏110的负电荷量增加,并且感光体62的电荷电位相应地增大。如图3中所示,充电装置100包括清洁部件126,该清洁部件126通过在与放电线106和108以及网屏110接触的同时沿感光体62的轴向移动来对放电线106和108以及网屏110进行清洁。清洁部件126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从网屏110的两面夹住网屏110的部分。清洁部件126可以例如由诸如海绵之类的多孔材料或者刷状清洁刷形成。网屏110的附接结构如图3中所示,充电装置100包括附接部件112和114,它们是弯曲调节部件的示、例,在屏蔽罩102的长边方向上位于屏蔽罩102的两端处。附接部件112和114用于附接(保持)网屏110。附接部件112在长边方向上设置在屏蔽罩102的一端(图3中的左下端),而附接部件114在长边方向上设置在屏蔽罩102的另一端(图3中的右上端)。在图3中,由箭头D示出的方向是网屏110的长边方向,由箭头S示出的方向是网屏110的短边方向,而由箭头T示出的方向是网屏110的厚度方向。由箭头D、S和T示出的方向彼此正交。如图5中所示,网屏110具有板的形状(在平面图中为矩形,而在侧视图中为板状),其在未施加负载时具有在感光体62(见图2)的轴向上的长边方向(由箭头D示出的方向)。网屏110在有负载施加于其上时弹性变形及弯曲。网屏110包括沿网屏110的长边方向布置并且相互形成一体的具有宽度Wl的附接部分104A、具有宽度W2的电极部分104B以及具有宽度W3的附接部分104C。
网屏110在长边方向上在其两端被保持于拉紧状态,并且由馈电单元(未示出)向网屏110施加电压。在此,具有板状的部件并不限于平板状部件,并且包括当在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观看时稍微弯曲的部件。附接部分104A具有附接孔116A和116B,它们是在网屏1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附接部分104A的通孔。附接孔116A和116B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网屏110的短边方向(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形成,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隔。附接部分104C上形成有在网屏110的长边方向上向外凸出的附接件118。附接件118包括两个支撑部分118A和挂钩部分118B,两个支撑部分118A在平面图中朝向彼此倾斜,而挂钩部分118B在平面图中是成角度的U形并且与两个支撑部分118A中的每个在该支撑部分118A的一端(图5中的右端)一体形成。每个支撑部分118A的另一端(图5中的左端)与网屏110的一端处的表面104D(图5中的右端面)在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的其中心部分一体形成。参照图4A,附接部件112包括弯曲面112A和侧面112C。弯曲面112A布置在网屏110与放电线106和108之间(见图2),并且沿感光体62的外周面(见图2)延伸。侧面112C从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弯曲面112A的末端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延伸。在弯曲面112A上形成有两个L形挂钩部分112B,它们朝向感光体62凸出(图4中向上)并且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向外(图4中朝向左上)弯折。两个挂钩部分112B的尺寸被设置成使得挂钩部分112B可以插入到附接孔116A和116B中。挂钩部分112B由板簧形成,并且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向外(图4中朝向左上)牵拉网屏110。因而,挂钩部分112B充当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对网屏110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凸出物112D用于固定板簧122(将在下文中描述),凸出物112D从附接部件112的侧面112C(仅示出了侧面112C中之一)凸出。挂钩部分112B与网屏110中的附接孔116A和116B的边缘啮合,使得网屏110的第一端被定位。网屏110通过作为弯曲维持部件的示例的板簧122所施加的推动力而保持在其第一端,使得网屏110沿感光体62的外周面弯曲。板簧122包括相互一体形成的弯曲部分122A和附接部分122B。弯曲部分122A在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延伸,并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图4A中向下)弯曲成凸状。附接部分122B从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弯曲部分122A的端部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延伸。附接部分122B中形成啮合孔122C,凸出物122D与该啮合孔122C啮合。弯曲部分122A的凸面充当与网屏110接触的接触面122D。参照图48,附接部部件114包括弯曲面114么、侦_1148以及附接面114(。弯曲面114A布置在网屏110与放电线106和108 (见图2)之间,并且沿感光体62 (见图2)的外周面延伸。侧面114B从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弯曲面114的端部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延伸。附接面114C设置在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的第二端,使得附接面114C低于弯曲面114A。
在附接面114C上形成有L形挂钩部分114D,该挂钩部分114D朝向感光体62凸出并且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向外(图4B中朝向右下)弯折。挂钩部分114D在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附接面114C的中心区域处形成在附接面114C上。挂 钩部分114D的尺寸被设置成使得网屏110的挂钩部分118B可以与挂钩部分114D啮合。挂钩部分114D由板簧形成,并且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向外(图4B中朝向右下)牵拉网屏110。因而,挂钩部分114D充当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向网屏110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凸出物114E用于固定板簧124(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凸出物114E从附接部件114的侧面114B(仅示出了侧面114B中之一)凸出。网屏110的挂钩部分118B与挂钩部分114D啮合,使得网屏110的第二端被定位。网屏110通过由作为弯曲维持部件的示例的板簧124所施加的推动力而保持在其第二端。因此,网屏110沿感光体62的外周面弯曲的状态得以维持。板簧124包括相互一体形成的弯曲部分124A和附接部分124B。弯曲部分124A在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图4B中向下)弯曲成凸状。附接部分124B从箭头S所示方向上弯曲部分124A的端部在箭头T所示的方向上延伸。附接部分124B中形成啮合孔124C,凸出物114E与该啮合孔124C啮合。弯曲部分124A的凸面充当与网屏110接触的接触面124D。形成在附接部件122和124上的凸出接触部分(未示出)与设置在感光体62 (见图2)的端部处的支架(未示出)的顶部相接触,使得感光体62与网屏110之间的距离维
持在一定距离。挂钩部分112B和114D可以朝向放电线106和108(在图4A和4B中向下)牵拉网屏110,以便通过将网屏110推向弯曲面112A和114A而使网屏110弯曲。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作为弯曲维持部件的示例的板簧122和124。网屏110的电极部分104B的结构现在将描述网屏110的电极部分104B的结构。图6至图8B图示了网屏110的电极部分104B的结构。在图3至图5中,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细线130未被示出。如图6和图7A中所示,网屏110的电极部分104B包括多条(至少三条)细线130。细线130沿感光体62的周向(箭头S所示的方向)布置,并且沿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呈直线延伸。线状部分127和129设置在网屏110的短边方向上(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网屏110的两端。线状部分127和129沿感光体62的轴向成直线延伸,而所有的细线130都布置在它们之间。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线状部分127和129以及细线130充当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成直线延伸的结构线。在以下描述中,有时将线状部分127和129以及细线130称为结构线127至130。线状部分127和129以及细线130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固定至附接部分104A,而另一端固定至附接部分104C。因此,细线130被包括线状部分127和129以及附接部分104A和104C在内的框形结构所包围。如图7A中所示,网屏110的电极部分104B包括多个梁140,这些梁140是连接结构线127至130中在感光体62的周向(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的连接部的示例。更具体而言,每个梁140连接结构线127至130中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两条结构线。多个梁140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梁140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结构是其中梁140中的一个与梁140中的另一个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不同位置的结构。因此,其中梁140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结构包括其中梁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而其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的结构。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电极部分104B中的梁140,使得提供了各自包括多 个梁140的多个梁群150。在每个梁群150中,梁14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从线状部分127连续地布置到线状部分129。如图6中所示,梁群150包括两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了八个梁群。梁群沿感光体62的轴向以150A、150B、150C、150D、150A、150B、150C和150D的顺序布置。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例如包括十个梁140。在图6中,以简化的方式绘制了梁群150A、150B、150C和160D。在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梁140沿感光体62的周向以恒定节距布置。换言之,梁140被布置成在其间具有相同数目的狭缝128 (相同数目的细线13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梁140被布置成在其间有三个狭缝128和两条细线130。更具体而言,在两个梁群150A中的每一个中,从图7A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A将从图7A中的底部起的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五和第六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C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九和第十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三个狭缝128被布置在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图7A中,仅图示了靠近附接部分104C的梁群150A。在两个梁群150B中的每一个中,从图7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D将从图7B中的底部起的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E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六和第七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F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十和第i^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三个狭缝128被布置在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两个梁群150C中的每一个中,从图8A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G将从图8A中的底部起的第三和第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H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七和第八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1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i^一和第十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三个狭缝128被布置在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两个梁群150D中的每一个中,从图8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J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8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K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四和第五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L跳过三个狭缝128并将第八和第九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三个狭缝128被布置在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在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之间布置有三个狭缝128。换言之,在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将全都互不相同的成对的细线130连接起来。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例如是梁群150A中的梁140A和140B或者梁140B 和 140C。在梁群150A与150B之间的连接区中,梁群150A的终止端(图7A中的左端)处的梁140M和梁群150B的起始端(图7B中的右端)处的梁140D之间布置有一个或多个狭缝(更具体地,32个狭缝)128。梁140M和梁140D将全都互不相同的成对·的细线130连接起来。这还适用于梁群150B与梁群150C之间的连接区、梁群150C与梁群150D之间的连接区以及梁群150D与梁群150A之间的连接区。由于梁140的上述布置,没有任何细线130是被独立设置的,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被一个或多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两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两个位置处的梁14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梁140以恒定间隔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此外,在梁群150A与梁群150B之间的连接区中,在梁群150A的终止端(图7A中的左端)处的梁140M与梁群150B的起始端(图7B中的右端)处的梁140D之间的间隔等于在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的梁140之间的间隔。这还适用于梁群150B与梁群150C之间的连接区、梁群150C与梁群150D之间的连接区以及梁群150D与150A之间的连接区。梁140相对于细线130成60度角度。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当梁140相对于细线130的角度基本上是20度或更大角度或者是20度或更大角度时,防止了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之间的部分刮擦。通过将清洁部件126在网屏110的长边方向上实际移动预定次数并且目视检查清洁部件126是否已被刮擦来确定防止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0之间的部分刮擦的角度。为了有效地防止清洁部件126被刮擦,可以将梁140与细线130相交之处的部分形成为弯曲的形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现在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与在其中未设置梁140而仅设置细线130的结构相比,可以增加网屏110的强度。因此,在利用制造工艺中进行蚀刻来形成网屏110的情况下,可以使网屏110容易地从模具脱离。结果,可以提高产量。此外,由于在附接网屏110时细线130不容易被缠住,因此可以很容易处理网屏110。当将网屏110附接到屏蔽罩102时,可以减少由网屏110与感光体62之间的电场所产生的网屏110的振动。因此,减少了当网屏110与感光体62相接触时导致的漏电。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与在其中未设置梁140而仅设置细线130的结构相比,可以将细线130之间的间隙(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狭缝128的开口宽度)沿感光体62的轴向制作得更加均匀。因此,可以减少感光体62在其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的发生。此外,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的结构中,梁140分散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并且还分散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因此,可以抑制当梁140阻碍从放电线106和108向感光体62行进的电荷时所造成的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不均匀充电。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可以将梁140相对于细线130的角度设置成比防止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0之间的部分刮擦的角度(亦即,基本上20度或者20度)更大的角度。更具体而言,可以将梁140相对于细线130的角度设置成60度。因此,即使在网屏110被清洁部件126清洁时,仍可以防止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0之间的部分刮擦。由此,可以防止清洁部件126被损坏。在其中将梁140布置于细线130之间的布置并不限于上述布置。例如,可以替代地如下所述地对梁140进行布置。在以下描述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网屏110的部分类似的部分,并且因此省略其说明。网屏110的第一变型例在网屏110中,梁140相对于细线130成60度的角度。相反,根据第一变型例的网屏160,梁140相对于细线130成90度的角度,如图9中所示。网屏160的其他结构类似于网屏110的结构。根据第一变型例的一个方面,可以将梁140相对于细线130的角度设置成比防止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0之间的部分刮擦的角度(亦即,基本上20度或者20度)更大的角度。更具体而言,可以将梁140相对于细线130的角度设置成90度。因此,即使在网屏160被清洁部件126清洁时,仍可以防止清洁部件126被细线130与梁140之间的部分刮擦。由此,可以防止清洁部件126被损坏。此外,根据第一变型例的一个方面,在其中网屏160沿感光体62的周向(图9中箭头S所示的方向)弹性地变形的状态中,梁140沿感光体62的周向延伸。因此,可以减小试图使网屏160在偏向感光体62的周向的方向上变形的力。网屏110的第二变型例
在网屏110中,梁群150包括两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八个梁群。相反,在根据第二变型例的网屏210中,梁群150包括单一一组梁群150AU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四个梁群,如图10中所示。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以该顺序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在图10中,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以简化的方式绘制。除了梁14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间隔大于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梁14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间隔之外,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具有与网屏110的这些梁群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网屏2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个梁140连接与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相应梁140所连接的细线130相同的细线130。因此,在根据第二变型例的网屏210中,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单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单一位置处的单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梁140的数目比网屏110中梁140的数目少,并且梁140分散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网屏110的第三变型例在网屏110中,梁群150包括两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八个梁群。相反,在根据第三变型例的网屏310中,梁群350包括四组梁群350A和350B,并且总共设置八个梁群,如图11中所示。梁群350A和350B以该顺序交替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在图11中,梁群350A和350B以简化的方式绘制。在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梁140布置成之间布置有三个狭缝128。相反,在网屏310的四组梁群350A和350B中的每一个中,梁140布置成之间布置有单个狭缝128。更具体而言,在四个梁群350A中的每一个中,从图12A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A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12A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C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四和第五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图12A中,仅图示了最靠近附接部分104C的梁群350A。
在四个梁群350B中的每一个中,从图12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D将从图12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E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三和第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三梁140F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五和第六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第三变型例中,由于梁140以上述方式布置,因此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四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四个位置处的四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根据第三变型例,与网屏110相比,增加了梁140的数目,并且梁140更加密集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及周向上。网屏110的第四变型例在网屏110中,梁群150包括两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八个梁群。相反,在根据第四变型例的网屏410中,设置八个梁群450,如图13A中所示。梁群450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在图13A中,梁群450以简化的方式绘制。在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将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全都互不相同的成对的细线130连接起来。相反,在网屏410的每个梁群450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各自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使得两条细线130中的一条在梁140之间共有,而两条细线130中的另一条在梁140之间不同。更具体而言,在每个梁群450中,从图13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A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13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将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而第三梁140C将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将在图13B中向上错开单个狭缝128的位置处的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图13B中,仅图示了最靠近附接部分104C的梁群450。在第四变型例中,由于梁140以上述方式布置,因此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八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八个位置处的八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根据第四变型例,与网屏110相比,增加了梁140的数目,并且梁140更加密集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及周向上。网 屏110的第五变型例在网屏110中,梁群150包括两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并且总共设置八
个梁群。相反,在根据第五变型例的网屏510中,设置四个梁群550,如图14A中所示。梁群550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在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将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全都互不相同的成对的细线130连接起来。相反,在网屏510的每个梁群550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各自将两条细线130连接起来,使得两条细线130中的一条在梁140之间共有,而两条细线130中的另一条在梁140之间不同。更具体而言,在每个梁群550中,从图14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04A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14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将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而第三梁140C将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将在图14B中向上错开单个狭缝128的位置处的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图14B中,仅图示了最靠近附接部分104C的梁群550。在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的每一个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按照其间具有间隔而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相反,在网屏510的每个梁群550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梁140沿直线布置,而在其间没有间隔。更具体而言,例如,梁140A的一端(图14B中为左端)和梁140B的一端(图14B中为右端)在从图14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上的同一位置相互连接起来,并且梁140A和140B沿直线布置。因此,在每个梁群550中,梁140沿偏向细线130的直线布置。梁140相对于细线130成例如30度的角度。在第五变型例中,由于梁140以上述方式布置,因此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四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四个位置处的四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根据第五变型例,与网屏110相比,增加了梁140的数目,并且梁140更加密集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及周向上。网屏110的第六变型例在网屏110中,梁群150包括四种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相反,在根据第六变型例的网屏610中,梁群650包括九种梁群650A、650B、650C、650D、650E、650F、650G、650H和6501,如图15中所示。在网屏110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梁群140被布置成有三个狭缝128布置于其间。相反,在网屏 610 的梁群 650A、650B、650C、650D、650E、650F、650G、650H和 6501
中,梁140被布置成有八个狭缝128布置于其间。更具体而言,在梁群650A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A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九和第十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B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C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五和第六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D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四和第十五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C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E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F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和第i^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D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G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六和第七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H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五和第十六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E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1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J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i^一和第十二细线 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F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K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七和第八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L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六和第十七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G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M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三和第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N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二和第十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H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0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八和第九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P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七和第十八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6501中,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Q将从图15中的底部起的第四和第五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R跳过八个狭缝128并将第十三和第十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八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虽然没有示出,但梁群650A、650B、650C、650D、650E、650F、650G、650H 和 6501 以该顺序重复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并且在网屏610中设置八组梁群650A、650B、650C、650D、650E、650F、650G、650H和 6501。在第六变型例中,由于梁140以上述方式布置,因此在细线130之间的每个狭缝128中设置八个梁140,并且彼此相邻的细线130由八个位置处的八个梁140相互连接起来。根据第六变型例,与网屏110相比,增加了梁140的数目,并且梁140更加密集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及周向上。网屏110的第七变型例在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网屏710中,如图16A和图16B中所不,设置了分割部分720以在电极部分104B在网屏710的短边方向(箭头S所示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分割电极部分104B。在分割部分720的一侧(图16A和图16B中的上侧)设置梁群750A和梁群750B,并且在分割部分720的另一侧(图16A和图16B中的下侧)设置梁群750C和梁群750D。梁群750A和750B以该顺序交替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梁群750C和750D以该顺序交替地布置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在图16A中,梁群750A、750B、750C和750D以简化的形式绘制。在梁群750A中,从图16B中的顶部起的第一梁140A将线状部分129和从图16B中的顶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B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750B中,从图16B中的顶部起的第一梁140D将从图16B中的顶部起 的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E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三和第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750C中,从图16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G将线状部分127和从图16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H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二和第三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750D中,从图16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梁140J将从图16B中的底部起的第一和第二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第二梁140K跳过单个狭缝128并将第三和第四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梁140在有单个狭缝128被布置于梁140之间的位置处将两条细线130相互连接起来。在梁群750A和750B中,梁140随着其位置从线状部分129向分割部分720移位而偏向附接部分104C移位。在梁群750C和750D中,梁140随着其位置从线状部分127向分割部分720移位而偏向附接部分104C移位。因此,梁140的布置方向在被布置于分割部分720的一侧的梁群750A和750B与被布置于分割部分720的另一侧的梁群750C和750D之间存在不同。如上所述,在第七变型例中,梁140的布置方向在被布置于分割部分720的一侧的梁群750A和750B与被布置于分割部分720的另一侧的梁群750C和750D之间存在不同。在该结构中,梁群750A和750B以及梁群750C和750D可由网屏110的梁群150、网屏310的梁群350、网屏410的梁群450、网屏510的梁群550或者网屏610的梁群650所取代。在第七变型例中,可以省略分割部分720。网屏110的第八变型例在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网屏810中,如图17中所示,设置根据第四变型例的梁群450来代替网屏110中接近附接部分104C的梁群150A和150B以及接近附接部分104A的梁群150C和150D。在图17中,梁群150A、150B、150C、150D和450以简化的方式绘制。被设置于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的中心区处的梁群150A、150B、150C和150D中梁140的数目小于被设置于感光体62的轴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处的梁群450中梁140的数目。因此,在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网屏810中,梁140的密度在感光体62的轴向方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的中心区中较低。因此,在网屏810如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那样由于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施加到其两个端部的力而弹性地变形时,网屏810可以在网屏810的轴向上均匀地弯曲。在第八变型例中,将网屏810的中心区处梁140的数目设置成低于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两端处梁140的数目。然而,作为用以降低网屏81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中心区中梁140的密度的另一方式,可以例如与网屏810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的两端处梁140的厚度相比,减少在网屏810的中心区中梁140的厚度。此外,梁140的密度可以如第八变型例中那样阶梯式地改变,或者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从网屏810的中心区向其两端逐渐地改变。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各种变型、改变和改进是可能的。例如,上述变型例可以结合地应用。此外,尽管充电装置100包括两条放电线106和108,但充电装置100亦可包括一条放电线或者三条或更多条放电线。此外,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每个梁140连接两条细线130,但每个梁140亦可连接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数目比结构线127至130的总数少的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127至13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从特定梁140错开的任何梁140均被定义为与该特定梁140不同的梁140。因此,连接在感光体62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数目比结构线127至130的总数少的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127至130的梁140限于在与细线130正交的方向上连接细线130的梁140。在梁140以相对于结构线127至130成角度而连接结构线127至130的情况中,可能存在看起来单个梁140连接在感光体62的轴向上彼此相邻的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127至130的情况,如图14B中所示。然而,在该情况中,将两条结构线127至130之间连接这两条结构线127至130的线定义为单个梁140。已经出于说明及描述的目的而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文描述。其并不旨在穷举或者旨在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实施方式被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针对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型例而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以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放电电极,其沿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延伸,所述待充电部件具有圆筒形状或圆柱形状;以及 电位控制板,其布置于所述待充电部件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外周面弯曲, 其中所述电位控制板包括 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呈直线延伸,以及 多个连接部,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每个连接部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周向上彼此相邻, 其中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至少部分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每一个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仅两条结构线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周向上彼此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以及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连接部相邻的另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中的所有结构线均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在所述多个连接部中,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彼此相邻的连接部以恒定节距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周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位控制板由于施加到所述电位控制板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两个端部的力而弹性地变形,以便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外周面弯曲,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以比所述电位控制板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两端处低的密度布置在所述电位控制板的中心区。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 清洁部件,其清洁所述电位控制板, 其中所述多个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结构线成基本上20度或者更大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位控制板在所述电位控制板未附接至所述充电装置时为平板形状,并且在所述电位控制板附接至所述充电装置时被张力施加部件和弯曲调节部件弯曲,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对所述电位控制板施加张力,并且所述弯曲调节部件设置在所述电位控制板的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两端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电位控制板借助于插入在所述弯曲调节部件与面向所述弯曲调节部件的弯曲维持部件之间而维持所述弯曲形状。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以及感光体, 所述感光体是所述待充电部件,所述感光体由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并且具有外涂层。
10.一种电位控制板,所述电位控制板包括 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其布置在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呈直线延伸,以及 多个连接部,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每个连接部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周向上彼此相邻, 其中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至少部分互不相同。
全文摘要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电位控制板。一种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沿待充电部件的轴向延伸,所述待充电部件具有圆筒形状或圆柱形状;以及电位控制板,其布置于所述待充电部件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外周面弯曲。所述电位控制板包括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周向上并且沿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呈直线延伸;以及多个连接部,其布置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轴向上,每个连接部将所述三条或更多条结构线中的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两条或更多条结构线在所述待充电部件的所述周向上彼此相邻。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与由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另一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线至少部分互不相同。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707600SQ2011103500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大塚晃次, 田中有周, 田中邦明, 长森由贵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