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22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CC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数码静像相机以及数码录像机等摄像装置逐渐普及,其中,数码静像相机作为取代银盐照相机的摄像装置已广为普及。随着摄像装置中固体摄像元件像素数量的日益增多,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摄像镜头的成像镜头的光学性能。而从便于携带的观点出发,则要求摄像装置在具备高性能的同时还必须小型化。进而,随着摄影速度的提高,还要求摄像镜头更加明亮。 关于数码相机的摄像镜头的视角,目前比较受欢迎的视角为适于进行抓拍等随意拍摄程度的大小,具体以35mm镜头换算时相当于“焦距 40mm”所得到的这类视角的半视角范围大致为“27度 ”。以35mm镜头来换算普通的“高斯结构”大口径摄影镜头的焦距时,该焦距一般约为 50mm。近年来趋于将大口径镜头也构成为广角单焦点镜头,但是在广角时将焦距缩短到小于50mm时,存在彗星像差或像面弯曲变得显著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难控制。对于以35mm镜头换算得到的焦距为小于50mm的镜头,专利文献I 3 (JP特开2000-321490、特许第4217040、特开2010-39088号公报)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专利文献I和2公开的成像镜头虽然为大口径镜头,但是射出光瞳位置接近像面,如果考虑到进行摄像的固体摄像元件CCD或CMOS的大小,则有可能产生阴影。专利文献3公开的成像镜头相对明亮,F值为I. 9,在大口径方面具有优势,但是,镜头全长为最大像高的九倍以上,因此需要对小型化方面作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对焦时光学全长发生变化的前方镜片组伸出方式成像镜头系统利用镜片组伸出使得成镜片组之间间隔变化来减少像差变动,然而镜头系统全长变化不利于操作性,因而该镜头的操作处理相对复杂。而在对焦时前方镜片组固定的内部对焦方式成像镜头系统中,对焦时像差会发生变化,尤其在近距离一方容易发生像散或像散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出光瞳远离像面且具有大口径的小型化高性能前方固定方式成像镜头。进而,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成像镜头、并且性能良好、结构紧凑、便于操作的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首先,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如图I所示,在从物方(图I左侧)到像方(图I右侦D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通过固定第一镜片组Grl并使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I.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上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I)和(2),O. 5 < F2/F3 < I. 6(1)6. O < |F11/F < 20. 0(2)在此,F为无限远合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F1、F2以及F3分别为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以及第三镜片组的焦距。2.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对焦时第二镜片组Gr 2的移动量与第三镜片组G r3的移动量不同,而且满足以下条件(3), O. 063 XI <1.2(3)在此,D1W^bi)为成像倍率-1/16倍时第一镜片组与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1)为成像倍率-1/16倍时第二镜片组与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3.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对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移动,使得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的间隔同时缩小,而且满足以下条件(4),I O. 143 X {0^(^^)/0^3(=0^2)} I < 1-2(4)在此,D1M^b2)为成像倍率-1/7倍时第一镜片组与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2)为成像倍率-1/7倍时第二镜片组与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4.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第一镜片组以三片镜片构成,该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为凹面,而且满足以下条件(5)和
(6),O. 7 < |fl/f2_3l < I. 2(5)O. O < R1/R3 < 2. O (6)在此,f I为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位置的镜片的焦距,f2_3为第一镜片组中位于第二以及第三接近物方的镜片的合成焦距,Rl为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R3为第一镜片组中位于第三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5.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第二镜片组以多片镜片构成,其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为正镜片,并且满足以下条件(7),O. 2 < R6/f4 <0.6 (7)在此,f4为该正镜片的焦距,R6为该正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6.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第三镜片组以两片以上负镜片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8),O. 6 < FhAV2 < I. I (8)在此,F3^1为第三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负镜片的焦距,F3_2为第三镜片组中位于第二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负镜片的焦距。7.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以及第三镜片组均具有两片以上d线折射率为1.7以上的透镜,而且满足以下条件(9),3. O < 0AL/Y,< 5. 0(9)在此,OAL为第一镜片组中从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的镜面到像面之间的距离,Y’为最大像闻。8.基于上述I的成像镜头的特征还在于,满足以下条件(10),Gr 3 (Nd* y (I)ang ^ Gr2 (Nd* Y d)舰;< Gr I (Nd* y (I)ang (10)在此,Grl (Nd* Y d)ANG为第一镜片组中各片镜片的d线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Gr2(Nd* Y (I)ang为第二镜片组中各片镜片d线的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 Gr3 (Nd* Y (I)ang为第三镜片组中各片镜片的d线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9.其次,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为提供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上述(I)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作为摄影用光学系统。10.进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上述(9)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作为具有照相机功能的单元。显然,图I所示的镜头结构只是一个示例而已,本发明在结构上并不受图I限制。以下对上述说明作进一步补充。首先说明上述I所述的成像镜头中的条件⑴和条件⑵。条件(I)和条件(2)均为射出光瞳位置远离像面的大口径小型高性能成像镜头的必要条件如果成像镜头的F2/F3的值为条件⑴的下限值以下,则第二镜片组的正折射能量过大,彗星像差趋于显著。相反,如果F2/F3的值为条件(I)的上限值以上,则第三镜片组的正折射能量过大,倍率色像差以及子午彗星像差趋于显著。条件⑵的|F1|/F为第一镜片组的能量与整个系统的能量之比,其既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条件(2)决定第一镜片组相对于成像镜头整个系统的适当能量范围。如果|F1|/F的值为条件⑵的上限值以上或下限值以下,则倍率色差以及散光像差将增大。上述2所述的成像镜头是在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以不同移动量移动的情况下,进行成像倍率为-1/16这样的近距离对焦时,通过调节条件(3)与条件(I)以及(2)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大口径高性能且射出光瞳位置远离像面的小型成像镜头。条件⑶的I O. 063X {D卜2(co_b1)/D2_3卜_B1)} |中的表示当成像镜头的成像倍率为-1/16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对焦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1)表示当成像镜头的成像倍率为-1/16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对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在从无限远向成像倍率为-1/16对焦的情况下,当设定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均向物方移动时,D1M0^bi)和D2_3(co_b1)的值均增大,但如果成像镜头满足条件(3),则能够在第二镜片组的焦距和第三镜片组的焦距之间取得平衡,使各种像差得到良好的补偿。如果I O. 063 XI的值在条件⑶上限值以上,则第二镜片组的移动量相对增大,第二镜片组的焦距和第三镜片组的焦距之间失去平衡,容易对各种像差产生影响。条件(3)的下限值为O. 00比较合适。上述3所述的成像镜头是在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移动使得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同时减小的情况下,进行成像倍率成为-1/7的焦距对焦时,通过调整条件(4)与条件(I)和(2)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大口径高性能且射出光瞳位置原理像面的小型成像镜头。条件⑷的I O. 143X {Dh(00_B2)/D2_3(00_B2)} |中的D1M00-B2)表示当成像镜头的成像倍率为-1/7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对焦时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2)表示当成像镜头的成像倍率为-1/7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对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在从无限远向成像倍率-1/7对焦的情况下,当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如上所述地移动时,D1^2i^_B2)和D2_3(co_B2)的值均增大,但如果成像镜头满足条件(4),则能够在第
二镜片组的焦距和第三镜片组的焦距之间取得平衡,使各种像差得到良好的补偿。相反,如果I O. 143 X {0^2(^^)/0^3(=0^2)} I的值在条件⑷上限值以上,则第二镜片组的移动量相对增大,第二镜片组的焦距和第三镜片组的焦距之间失去平衡,容易对各种像差广生影响。关于上述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的条件(5)和(6)有效于倍率色差以及彗星像差的补偿。条件(5)是在用三片透镜构成第一镜片组的情况下,最接近物方的第一镜片的能量与此后的第二镜片以及第三镜片两者合成能量之间优化关系的条件,条件(6)决定了影响第一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镜面的折射能力的曲率半径R1、和影响第二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镜面的折射能力的曲率半径R3之间的关系。如果|fl/f2_3|的值在条件(5)下限值以下,则最接近物方的镜片能量大小不当,倍率色差和彗星像差显著,而在条件(5)上限值以上,则容易发生较严重的倍率色差和彗
星像差。对于条件(6)的R1/R3,超过上下限值范围均容易发生较严重的倍率色差和彗星像差。关于上述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的条件(7)有效于抑制轴方向色差和彗星像差的发生。如果R6/f4的值在条件(7)的下限值以下,则第二镜片组中最接近物方的镜片的能量与该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折射能力之间失去平衡,物方一侧镜面的折射能力增大,容易发生轴向色差。而如果R6/f4的值在条件(7)的下限值以上,则最接近物方的镜片的能量相对于该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折射能力增大,容易发生彗星像差。关于上述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的条件(8)是有效抑制倍率色差和轴向色差发生的条件,该条件使得以两片以上的负镜片构成第三镜片组中能够在最接近物方的第一片负镜片的能量和位于第二接近物方的负镜片的能量之间取得平衡,有利于有效补偿倍率色差、轴向色差、正切彗星像差、矢状彗星像差以及球面像差。如果Fp1AV2的值在条件⑶的下限值以下,则容易发生倍率色差和轴向色差,而如果Fp1AV2的值在条件(8)的上限值以上,则正切彗星像差和矢状彗星像差均容易变得显著,而且还容易出现过度的球面像差。
关于上述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 第三镜片组均具有折射率为I. 7以上的两片以上的透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0AL/Y’的值满足条件(9)的范围,则不但能够有效补偿倍率色差和彗星像差,而且能够减小整个成像镜头的长度。如果0AL/Y’的值在条件(9)的下限值以下,则倍率色差和彗星收差容易变得显著,而如果在条件(9)的上限值以上,则各种像差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成像镜头的整个长度增大。关于上述8所述的条件(10)有利于倍率色差和轴向像差的补偿。如果成像镜头不满足条件(10),则轴向色差和倍率色差同时增大。对于对焦时前方镜片组固定方式的成像镜头,上述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有利于射出光瞳位置远离像面,实现大口径小型化高性能成像镜头。


图I是实施例I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I的成像镜头在无限远合焦是的像差曲线图。图3是实施例I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16时的像差曲线图。图4是实施例I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7时的像差曲线图。图5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在无限远合焦是的像差曲线图。图7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16时的像差曲线图。图8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7时的像差曲线图。图9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剖视图。图10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在无限远合焦是的像差曲线图。图11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16时的像差曲线图。图12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7时的像差曲线图。图13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剖视图。图14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在无限远合焦是的像差曲线图。图15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16时的像差曲线图。图16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7时的像差曲线图。图17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剖视图。图18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在无限远合焦是的像差曲线图。图19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16时的像差曲线图。图20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在成像倍率为-1/7时的像差曲线图。图21是一例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2是图21所示的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系统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Grl第一镜片组,Gr2第二镜片组,Gr3第三镜片组,Stop光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I、图5、图9、图13、图17分别显示了五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实施方式,并对应以下将要叙述的五个实施例I 5。为了简化,上述附图中采用通用标记,图中的左方为物方,右方为像方。各例中的成像镜头均以10片镜片构成,者写景片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被标注为LI LlO。此外,光圈以标记“Stop”表示。在各附图中,透明平行平板的位置最接近像方。成像镜头与数码静画相机相同,在采用CX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照相机装置中至少设置低通滤光器、红外线滤镜以及用于保护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面的盖玻璃等其中 之一 O在上述各图中以一片光学性能等价的透明平板玻璃来表示这些插入光学板。图I显示上述成像镜头处于无限远对焦状态时的镜片设置状态。图I所示的成像镜头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Stop。第一镜片组Grl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LI、以及以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二镜片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L3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镜片L4、以及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五镜片L5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六镜片L6结合构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的像方一侧设置光圈Stop,在此之后设置第三镜片组Gr3,该第三镜片组包括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七镜片L7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八镜片L8以及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九镜片L9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以及设于像方一侧并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十镜片LlO。对焦时如图I所示,第一镜片组Grl固定,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各自向物方一侧移动。图5所示的成像镜头显示当下述实施例2所对应的实施形态为无限远合焦状态时的镜片设置。如图所示,图5的成像镜头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设置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第一镜片组Grl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LI、以及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二镜片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L3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镜片L4、以及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五镜片L5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六镜片L6结合构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的像方一侧设置光圈Stop,在此之后设置第三镜片组Gr3,该第三镜片组包括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七镜片L7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八镜片L8以及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九镜片L9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以及设于像方一侧并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十镜片LlO。对焦时如图5所示,第一镜片组Grl固定,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各自向物方一侧移动。图9所示的成像镜头显示当下述实施例3所对应的实施形态为无限远合焦状态时的镜片设置。如图所示,图9的成像镜头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设置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第一镜片组Grl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LI、以及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二镜片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L3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镜片L4、以及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五镜片L5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六镜片L6结合构成的结合镜片。
第二镜片组Gr2的像方一侧设置光圈Stop,在此之后设置第三镜片组Gr3,该第三镜片组包括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七镜片L7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八镜片L8以及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九镜片L9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以及设于像方一侧并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十镜片LlO。对焦时如图9所示,第一镜片组Grl固定,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各自向物方一侧移动。图13所示的成像镜头显示当下述实施例3所对应的实施形态为无限远合焦状态时的镜片设置。如图所示,图13的成像镜头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设置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第一镜片组Grl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LI、以及以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二镜片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L3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镜片L4、以及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五镜片L5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六镜片L6结合构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的像方一侧设置光圈Stop,在此之后设置第三镜片组Gr3,该第三镜片组包括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七镜片L7、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八镜片L8以及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九镜片L9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以及设于像方一侧并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十镜片LlO。对焦时如图13所示,第一镜片组Grl固定,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各自向物方一侧移动。图17所示的成像镜头显示当下述实施例5所对应的实施形态为无限远合焦状态时的镜片设置。如图所示,图17的成像镜头从物方一侧开始依次设置依次设置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l、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Gr2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第一镜片组Grl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LI、以及以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二镜片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L3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构成为从物方一侧开始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镜片L4、以及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五镜片L5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六镜片L6结合构成的结合镜片。第二镜片组Gr2的像方一侧设置光圈Stop,在此之后设置第三镜片组Gr3,该第三镜片组包括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七镜片L7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八镜片L8以及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九镜片L9结合形成的结合镜片、以及设于像方一侧并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十镜片LlO。对焦时如图17所示,第一镜片组Grl固定、第二镜片组Gr2和第三镜片组Gr3各自向物方一侧移动。以下参考图21和图22说明一个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21显示照相机装置(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照相机功能部单元)的外观,图22显示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系统结构。如图22所示,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30具有摄影镜头31以及受光元件45,该受光元件45是以二维排列1000万 1600万像素构成的固体摄像元件,读取摄影镜头31拍摄的被摄体图像。摄影镜头31采用上述“发明内容”中阐述的本发明I 8的成像镜头,更具体地说采用下述实施例I 5示出的成像镜头。受光元件45输出的信号经过受中央运算装置40控制的信号处理装置42的处理,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而后,该数字图像信息经过受中央运算装置40控制的图像处理装置41对其施加规定的图像处理后,被保存到半导体存储器44中。液晶显示器38既可显示正在图像处理装置41接受图像处理的摄影中图像,也可以显示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44中的图像。进而可用通信卡等向外部发送保存到半导体存储器44中的图像。图像处理装置41具有阴影电子补偿或图像中心部修剪等功能。如图21所示,在携带时,摄影镜头31处于图21A所示的被收藏状态,而当用户操作电源开关36接通电源后,则摄影镜头31如图21B所示向外伸出。此时,镜筒内部进行变焦的各组镜头呈现与被摄物间距为无限远的设置,而后,通过半按快门35来进行与被摄物间距有限距离的对焦。对焦动作如上所述,第一镜片组固定,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分别移动不同的伸出量。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44中的图像可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8上或利用通信卡向外部发送。半导体存储器或通信卡等可分别插入专用或通用的插口 39A、39B中使用。摄影镜头31在收藏状态时并不一定需要将其中的各组镜片组沿光轴排列,例如,可将镜头构成为收藏时第一镜片组或第二镜片组离开光轴并与其他镜片组并列,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的厚度。上述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通过采用照相装置来实现摄影功能,用实施例I 5的成像镜头31作为摄影镜头31,具有1000万像素以上的受光元件45,实现带照相功能的高画质小型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以下例举五个有关成像镜头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的标记意义如下。F :整个系统的焦距Fno :光圈孔径系数R :曲率半径D :镜面间距Nd:折射率vd:阿贝数K:非球面圆锥常数A4:四次方非球面系数A6:六次方非球面系数A8:八次方非球面系数Altl :十次方非球面系数非球面形状用公知的下式表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镜头,其构成为在从物方(图I左侧)到像方(图I右侧)的方向上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并在该第二镜片组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通过固定该第一镜片组并使该第二镜片组和该第三镜片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该成像镜头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⑴和(2),O.5 < F2/F3 < I. 6(1)6.ο < Ifi I/f < 20.0(2) 其中,F为无限远合焦时该成像装置整个系统的焦距,FU F2以及F3分别为所述的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以及第三镜片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对焦时所述第二镜片组的移动量与所述第三镜片组的移动量不同,而且满足以下条件(3),0.063X 出卜2(…B1)/D2_3卜 _B1)} I < I. 2(3) 在此,D1^2i^_B1)为成像倍率-1/16倍时该第一镜片组与该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该第一镜片组和该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1)为成像倍率-1/16倍时该第二镜片组与该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该第二镜片组和该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对焦时所述第二镜片组和所述第三镜片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镜片组和所述第二镜片组之间的间隔以及该第二镜片组和该第三镜片组之间的间隔同时缩小,而且满足以下条件(4), O.143 X {Dh(…B2)/D2_3(00_B2)} I < 1.2(4) 在此,D1M^b2)为成像倍率-1/7倍时该第一镜片组与该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该第一镜片组和该第二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D2_3(co_B2)为成像倍率-1/7倍时该第二镜片组与该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与无限远合焦时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之间间隔的差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组以三片镜片构成,该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为凹面,而且满足以下条件(5)和 ¢),O.7 < f l/f2_3 < I. 2(5)O.O < R1/R3 < 2. 0(6) 在此,Π为所述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位置的镜片的焦距,f2-3为该第一镜片组中位于第二以及第三接近物方的镜片的合成焦距,Rl为该第一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R3为该第一镜片组中位于第三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组以多片镜片构成,其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为正镜片,并且满足以下条件(7),O.2 < R6/f4 < O. 6 (7) 在此,f4为该正镜片的焦距,R6为该正镜片中位于物方一侧的镜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片组以两片以上负镜片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8),O.6 < F3VF3_2 < I. 1(8) 在此,F3^1为该第三镜片组中位于最接近物方的负镜片的焦距,F3_2为该第三镜片组中位于第二接近物方的镜片中面对物方一侧的镜面的负镜片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以及第三镜片组均具有两片以上d线折射率为I. 7以上的透镜,而且满足以下条件(9),3.O < OAL/Y,< 5. 0(9) 在此,OAL为该第一镜片组中从位于最接近物方的镜片的镜面到像面之间的距离,Y’为最大像闻。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10),Gr3 (Nd* Y d) ANG ( Gr2 (Nd* y d) ANG < Grl (Nd* YcDang (10) 在此,Grl (Nd* Y d)ANG为所述第一镜片组中各片镜片的d线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Gr2 (Nd* Yd)·为所述第二镜片组中各片镜片d线的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Gr3(Nd*Yd)AN(;为所述第三镜片组中各片镜片的d线折射率和阿贝数的乘积的平均值。
9.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I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作为摄影用光学系统。
10.一种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相机装置作为具有照相机功能的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射出光瞳远离像面且具有大口径的小型化高性能前方固定方式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构成为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镜片组(Gr1)、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镜片组(Gr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镜片组(Gr3),并在第二镜片组和像面之间设置光圈(Stop),通过固定第一镜片组并使第二镜片组和第三镜片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并且满足条件0.5<F2/F3<1.6和6.0<|F1|/F<20.0,其中,F为无限远合焦时成像装置整个系统的焦距,F1、F2以及F3分别为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以及第三镜片组的焦距。
文档编号G02B13/00GK102841433SQ20121018462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
发明者窪田高士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