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和电子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724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器和电子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反射部和透过部的反射型显示器或半透过型显示器,以及包括该显示器的电子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诸如移动电话和电子纸之类的移动单元的显示器已被不断地需求,并且注意力已经集中在反射型显示器上。反射型显示器通过由反射板反射外部的入射光(环境光)来执行显示,并且不需要背光。因此,功率消耗减少了背光的功率;因此,与使用了透过型显示器的移动单元相比,使用了反射型显示器的移动单元能够被驱动更长的时间。此外,当不需要背光时,能够相应地减小显示器的尺寸和重量。在反射型显示器中,为了使用外部光来执行显示,在该显示器中必须包括具有散射功能的层。例如,在日本专利No. 277139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在反射电极上形成凸起和凹入来向该反射电极提供散射功能的方法。此外,日本专利No. 3629991以及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 No. Η11-326895、Η11-7007、Η11-326884 和 H11-109348 公开了一种在玻璃基底的顶面上提供散射膜的方法,来代替在反射电极上提供凸起和凹入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发射型显示器中,黑暗地方的可视性很低;因此,在该反射型显示器中优选包括辅助光源。但是,在反射型显示器包括沿散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的、前向散射膜作为上述散射膜的情况下,存在辅助光源的位置受到限制的问题。期望提供一种能够自由地放置辅助光源的显示器,以及包括该显示器的电子单
J Li ο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显示器,其中第一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被配置在该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该辅助光源通过该光散射层向该显不面板供应光。该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该光散射层具有与该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该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该第一特定角和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其中该第三角度范围是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入射角对称角度范围,该入射面对称角与该第二特定角对称。该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该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该显不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该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该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该光反射层。在此,“入射面对称角度范围”是指相对于入射面与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角度范围,其中光从特定方向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角度射入。“入射面对称角”是指相对于入射面与第二特定角对称的角度,其中光从特定方向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角度射入。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包括显示器的第一电子单元,其中该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被配置在该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该辅助光源通过该光散射层向该显不面板供应光。该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该光散射层具有与该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该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该第一特定角和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其中该第三角度范围是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入射角对称角度范围,该入射面对称角与该第二特定角对称。该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该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该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该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该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该 光反射层。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器和第一电子单元中,第二角度范围与第一角度范围单独设置。此外,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第一特定角和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其中该第三角度范围是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入射角对称角度范围,该入射面对称角与该第二特定角对称。在此,当第二角度范围被用作为使用来自辅助光源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散射范围时,并且当第一角度范围被用作为使用环境光来显示图像的散射范围时,不必将辅助光源放置为使光主要射入第一角度范围(除了第三角度范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显示器,其中第二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被配置在该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该辅助光源通过该光散射层向该显不面板供应光。该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该光散射层具有与该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该第一角度范围和该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该第一特定角和该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该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该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该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该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该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该光反射层。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包括显示器的第二电子单元,其中该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被配置在该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该辅助光源通过该光散射层向该显不面板供应光。该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该光散射层具有与该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该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该第一角度范围和该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该第一特定角和该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该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该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该显不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该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该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该光反射层。
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显示器和第二电子单元中,第二角度范围与第一角度范围单独设置。此外,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第一特定角和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在此,当第二角度范围被用作为使用来自辅助光源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散射范围时,并且当第一角度范围被用作为使用环境光来显示图像的散射范围时,不必将辅助光源放置为使光主要射入第一角度范围(除了第二角度范围)。在第一、第二显示器和第一、第二电子单元中不必将辅助光源放置为使光主要射入第一角度范围(除了第二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因此,能够自由地放置该辅助光源。
应理解,上面的概括描述和下面的具体描述均为示例性的,并且意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理解。


附图提供了对该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包含在本说明书中,构成了该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和说明书一起来阐述实施例,用以解释技术原理。图I是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器的构造的示例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最下层的构造及功能的示例的视图。图3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中间层的构造及功能的示例的视图。图4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最上层的构造及功能的示例的视图。图5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辅助光源的光散射层的构造及功能的示例的视图。图6是示出图I中的相应光散射层的散射范围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视图。图7是示出在图I的显示器中使用环境光来进行图像显示的示例的概念视图。图8是示出在图I的显示器中使用来自辅助光源的光来进行图像显示的示例的概念视图。图9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最下层的构造及功能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图10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中间层的构造及功能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图11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环境光的三个光散射层中的最上层的构造及功能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图12是示出图4及图9至图11中的相应光散射层的散射范围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视图。图13是示出图I中显示器的构造的第一修改例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图I中显示器的构造的第二修改例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图I中显示器的构造的第三修改例的截面图。图16是示出图I中显示器的构造的第四修改例的截面图。图17是示出图I中显示器的构造的第五修改例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用于图I中的辅助光源的光散射层的构造及功能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图19是示出图18及图3至图5中的相应光散射层的散射范围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视图。图20是示出图18及图9至图11中的相应光散射层的散射范围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应用示例的电子单元的构造的示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将按照以下次序进行描述。I.实施例(显示器)2.修改例(显示器)3.应用示例(电子单元)(I.实施例)[构造]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器I的截面构造的示例。注意,图I是概要图解,并且该图解中的维度和形状不必与实际维度和形状相同。例如,如图I所示,显示器I包括液晶显示面板10、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0的顶面上的光学层压板20、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0的驱动电路60、以及辅助光源70。在显示器I中,光学层压板20的顶面为图像显示面,并且在液晶显示面板10后未配置诸如背光之类的光源。注意,显示器I与本技术中的“显示器”的具体示例相对应,并且液晶显示面板10与本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具体示例相对应。此外,辅助光源70与本技术中的“辅助光源”的具体示例相对应。(液晶显示面板10)液晶显示面板10是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液晶面板。例如,如图I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下基底30、上基底40、以及被夹持在下基底30与下基底30之间的液晶层50。(液晶层5O)液晶层50例如由向列型(nematic)液晶制成。液晶层50基于图像信号被驱动,并且具有通过施加基于该图像信号的电压而使入射到液晶层50的光通过其中或阻挡各个像素中的光的调制功能。注意,通过改变液晶的光透过水平来调节各个像素的灰度。(下基底30)例如,如图I所示,下基底30包括其上形成有TFT(薄膜晶体管)等的驱动板31、覆盖该TFT等的绝缘层32、被电连接到该TFT等的反射电极层33、以及形成在反射电极层33的顶面上的配向膜34。驱动板31在例如由玻璃基底制成的透明基底上包括例如像素电路,该像素电路包括TFT或电容器件等。该透明基底可以由除了玻璃基底以外的材料,如半透明树脂基底、石英或硅基底制成。反射电极层33利用配置在上基底40中的透明电极层42(后述)来驱动液晶层50,并且由例如二维排列在平面内的多个像素电极构成。当将电压施加到透明电极层42时,在像素电极与透明电极层42之间产生了与像素电极和透明电极层42之间的电势差相对应的电场,并且根据该电场的大小来驱动液晶层50。与其中显示器I中的各像素电极与透明电极层42彼此面对的部分相对应的这部分是通过施加在像素电极与透明电极层42之间的电压来部分地驱动液晶层50的最小单元。最小单元与液晶显示面板10的像素相对应。此外,反射电极层33用作为朝向液晶层50反射入射到其上的环境光使其穿过液晶层50的反射层。反射电极层33由反射可见光的导电材料,如金属材料Ag制成。反射电极层33的表面例如是镜面。配向膜34使液晶层50中的液晶分子沿预定方向配向,并且与液晶层50直接接触。配向膜34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并且通过在被涂覆的聚酰亚胺等上执行研磨处理来形成。(上基底40)例如,如图I所示,上基底40从靠近液晶层50的一侧开始依次包括配向膜41、透明电极层42、滤色(CF)层43、以及透明基底44。·
配向膜41使液晶层50中的液晶分子沿预定方向配向,并且与液晶层50直接接触。配向膜41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并且通过在被涂覆的聚酰亚胺等上执行研磨处理来形成。透明电极层42被配置为面向相应的像素电极,并且例如是形成在整个平面内的层状电极。当透明电极层42被配置为面向相应的像素电极时,透明电极层42用作各像素的共同电极。透明电极层42由对环境光透明的导电材料,例如ITO(氧化铟锡)制成。CF层43包括位于面向像素电极的区域中的滤色镜43A和位于不面向像素电极的区域中的遮光膜43B。在滤色镜43A中,将已经通过液晶层50的光分离成例如红、绿和蓝三种主要颜色的滤色镜被排列为与相应的像素相对应。遮光膜43B具有例如吸收可见光的功能。遮光膜43B形成在像素之间。透明基底44由对环境光透明的导电材料,例如ITO(氧化铟锡)制成。(光学层压板2O)例如,如图I所示,光学层压板20在透明基底44的顶面上从靠近液晶层50的一侧开始依次包括光散射层21至24、1/4 λ板25、1/2λ板26、以及偏光板27。光散射层21至24、1/4λ板25、1/2λ板26和偏光板27分别通过粘着层或胶层结合到邻接层。光散射层21至23是用于环境光的光散射层,并且光散射层24是用于辅助光源70的光散射层。光散射层21至24为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特定角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特定角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上述特定方向例如是与主视角方向平行的方向。在此,主视角方向与其中当用户使用显示器I时,显示器I的用户观看图像显示面的方向相对应,并且当图像显示面呈正方形时,主视角方向与最靠近图像显示面的用户正交的方向相对应。在光散射层21至24中,散射光的散射分布例如具有各向同性。注意,在光散射层21至24中,散射光的散射分布可以沿主视角方向具有各向同性。图2至图5概要地示出了光散射层21至24的光学功能的示例和光散射层21至24的截面构造的示例。例如,如图2所示,光散射层21为各向异性散射膜,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其底面入射的光L2中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特定角范围Φ I 土 α I内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其它光成分(例如,图中的光LI)。光散射层21具有与特定角范围Φ 1± α I内的特定角相对应的散射中心轴。例如,如图2所示,光散射层21具有散射中心轴AX1,其中当光L2以入射角Ψ I从其底面射入时,光L2的散射达到顶峰。注意,“入射角”表示光的光轴与光入射面的法线之间的角度。此外,“当光L2以入射角Ψ1射入时,光L2的散射达到顶峰”是指当光L2被光散射层21散射以出射到光散射层21的顶面时,光L2的入射角为Ψ1,其中散射光的散射范围最大。因此,散射中心轴AXl表示以角度Ψ1沿与光散射层21的法线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散射中心轴AXl的角度Ψ1例如为30°。
例如,如图3所示,光散射层22为各向异性散射膜,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其底面入射的光14中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特定角范围Φ2土 α 2内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其它光成分(例如,图中的光L3)。光散射层22具有与特定角范围Φ2土 α2内的特定角相对应的散射中心轴。例如,如图3所示,光散射层22具有散射中心轴ΑΧ2,其中当光L4以入射角Ψ2从其底面射入时,光L4的散射达到顶峰。注意,“当光L4以入射角Ψ2射入时,光L4的散射达到顶峰”是指当光14被光散射层22散射以出射到光散射层22的顶面时,光L4的入射角为Ψ2,其中散射光的散射范围最大。因此,散射中心轴ΑΧ2表示以角度Ψ2沿与光散射层22的法线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散射中心轴ΑΧ2的角度Ψ2例如为45°。例如,如图4所示,光散射层23为各向异性散射膜,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其底面入射的光L6中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特定角范围Φ3土 α 3内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其它光成分(例如,图中的光L5)。光散射层23具有与特定角范围Φ3土 α3内的特定角相对应的散射中心轴。例如,如图4所示,光散射层23具有散射中心轴ΑΧ3,其中当光L6以入射角Ψ3从其底面射入时,光L6的散射达到顶峰。注意,“当光L6以入射角Ψ3射入时,光L6的散射达到顶峰”是指当光L6被光散射层23散射以出射到光散射层23的顶面时,光L6的入射角为Ψ3,其中散射光的散射范围最大。因此,散射中心轴ΑΧ3表示以角度Ψ3沿与光散射层23的法线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散射中心轴ΑΧ3的角度Ψ3例如为10°。例如,如图5所示,光散射层24为各向异性散射膜,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其底面入射的光L7中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特定角范围Φ4土 α 4内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其它光成分(例如,图中的光L8)。光散射层24具有与特定角范围Φ4土 α4内的特定角相对应的散射中心轴。例如,如图5所示,光散射层24具有散射中心轴ΑΧ4,其中当光L7以入射角Ψ4从其底面射入时,光L7的散射达到顶峰。注意,“当光L7以入射角Ψ4射入时,光L7的散射达到顶峰”是指当光L7被光散射层24散射以出射到光散射层24的顶面时,光L7的入射角为Ψ4,其中散射光的散射范围最大。因此,散射中心轴ΑΧ4表示以角度Ψ4沿与光散射层24的法线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散射中心轴ΑΧ4的角度Ψ4例如为85°。光散射层22的散射中心轴ΑΧ2的角度Ψ2大于其它光散射层21和23的散射中心轴AXl和ΑΧ3的角度Ψ1和Ψ3以加宽视角,其中光散射层22是三个光散射层21至23中的中间层。此外,光散射层23的散射中心轴ΑΧ3的角度Ψ3小于其它光散射层21和22的散射中心轴AXl和ΑΧ2的角度Ψ I和Ψ2以增强前方亮度,其中光散射层23是三个光散射层21至23中的最上层。光散射层24的散射中心轴ΑΧ4的角度Ψ4大于三个光散射层21至23的散射中心轴AXl至AX3的角度Ψ 至Ψ3。例如,如图2所示,光散射层21包括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种区域(第一区域21Α和第二区域21Β)。同样,例如,如图3所示,光散射层22包括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种区域(第一区域22Α和第二区域22Β)。例如,如图4所示,光散射层23包括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种区域(第一区域23Α和第二区域23Β)。例如,如图5所示,光散射层24包括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种区域(第一区域24Α和第二区域24Β)。光散射层21至24可分别具有百叶窗构造或柱状构造(未示出)。第一区域21Α和第二区域21Β被形成为沿光散射层21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的方向倾斜。同样,第一区域22Α和第二区域22Β被形成为沿光散射层22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的方向倾斜。第一区域23Α和第二区域23Β被形成为沿光散射层23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的方向倾斜。第一区域24Α和第二区域24Β被形成为沿光散射层24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的方向倾斜。光散射层21至24通过从倾斜方向向树脂薄片施加紫外光来形成,其中该树脂薄片由折射率彼此不同的两种或多种光聚合性单体或低聚物的混合物制成。注意,光散射层21至24可分别具有与上述构造不同的构造,或者可以通过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方法来构造。光散射层21至24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不同的构造。图6概要地示出了光散射层21至24的散射特性。在图6中,第一角度范围20Β是由光散射层21至23的角度范围Φ 1± α I、φ2± α 2和Φ3± α 3(未不出)结合而成的角度范围。散射中心轴AX4'与散射中心轴AX4沿入射面20A的法线方向相对于入射面20A对称。第二角度范围20C与光散射层24的角度范围Φ4土 α4相对应。第三角度范围20D与光散射层24的角度范围Φ4土 α 4沿入射面20Α的法线方向相对于入射面20Α对称,重合角度范围20Ε是第一角度范围20Β与第三角度范围20D彼此重合的角度范围。尽管重合角度范围20Ε是第一角度范围20Β中的小区域,但是重合角度范围20Ε占据了第三角度范围20D的相对较大的比例。在图6中,第一角度范围20Β和第三角度范围20D在不包括散射中心轴AXl至ΑΧ3及ΑΧ4'的子角度范围(重合角度范围20Ε)中彼此重合。因此,光散射层24将入射到其顶面上的光散射在重合角度范围20Ε沿入射面20Α的法线方向相对于入射面20Α对称的角度范围内。此外,光散射层21至23的一者或多者将入射到其底面上的光散射在重合角度范围20Ε内。但是,如上所述,对第一角度范围20Β而言,重合角度范围20Ε是小区域。因此,当几乎不具有第一角度范围20Β中的重合角度范围20Ε的成分的光(通常为环境光)射入光散射层24的顶面时,光散射层24不会对该光产生影响,并且使该光通过其中。因此,尽管光散射层24有效地散射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但是光散射层24不会对几乎不具有重合角度范围20Ε的成分的光,如环境光产生影响。(驱动电路60)(辅助光源70)驱动电路60例如通过向被包括在反射电极层33中的相应像素电极施加基于图像信号的电压来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0中的相应像素。当环境光的亮度不够充分(例如,夜间或室内)时,辅助光源70被用来补偿环境光的匮乏。辅助光源70被配置在不面向图像显示面的区域中,例如,如图I所示,辅助光源70被配置在图像显示面后方。辅助光源70例如包括具有指向性的LED (发光二极管),并且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射入整个图像显示面。辅助光源70向液晶显示面板10供应光,以使其通过包括光散射层21至24的光学层压板20。更具体而言,辅助光源70被构造使来自其中的光主要在第二角度范围20C内射入光散射层24。换言之,不必将辅助光源70放置为使来自其中的光射入利用环境光来进行图像显示的第一角度范围20B(除了重合角度范围20E之外)内。在此,因为第二角度范围20C是与光散射层24的角度范围Φ4土 α 4相对应的角度范围,所以从辅助光源70到图像显示面或光散射层24的光的入射角也极大。此外,从辅助光源70到光散射层24的光的入射角在靠近辅助光源70处较小,在远离辅助光源70处较大。换言之,从辅助光源70到光散射层24的光的入射角具有相对较大的宽度。[功能和效果]接着将参考图7及图8,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显示器I的功能及效果的示例。图7概 要地示出了利用环境光的图像显示。图8概要地示出了利用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的图像显示。注意,图7及图8并未示出1/4 λ板25、1/2 λ板26、以及偏光板27。(利用环境光的图像显示)从特定方向以特定范围内的角度(例如,30°的入射角)入射的环境光La被偏光板27转换成线性偏振光,并且被1/4 λ板25和1/2 λ板26进一步转换成圆形偏振光,以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已经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的环境光La中的、入射到未被施加电压的像素上的光被液晶层50转换成线性偏振光,以到达反射电极层33。被反射电极层33反射的光(反射光Lb)通过倒置路径被再次转换成圆形偏振光。该圆形偏振光被1/2 λ板26和1/4λ板25再次转换成线性偏振光,并且经过偏光板27。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像素是明亮的。此外,已经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的环境光La中的、入射到被施加了电压的像素上的光以圆形偏振光的形式到达反射电极层33,并且被反射电极层33反射以变成圆形偏振光。尽管光被1/2 λ板26和1/4 λ板25再次转换成线性偏振光,但是该线性偏振光的偏光轴与偏光板27的透过轴正交。因此,该线性偏振光被偏光板27吸收。因此,该像素是黑暗的。环境光La经过光散射层21至24,并且接着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但是,光散射层21至24的散射密度具有入射角依存性,因此环境光La很难被光散射层21至24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1至24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另一方面,反射光Lb经过光散射层21至24,并且接着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同时,因为反射光Lb以例如30°的入射角射入了光散射层21的底面,所以反射光Lb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因为在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的光中以较小的入射角(约10° )入射到光散射层22底面上的散射光Lc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2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c很难被光散射层22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另一方面,在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的光中以较大的入射角(约60° )入射到光散射层22底面上的散射光Ld被光散射层22强烈散射。很难被光散射层22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的散射光Lc以较小的入射角(约10° )射入光散射层23的底面。因此,散射光Lc被光散射层23强烈散射。被光散射层23强烈散射的光被转换成朝向前方的散射光Lf,以射入光散射层24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f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4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f很难被光散射层24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4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另一方面,被光散射层22强烈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的散射光Le以较大的入射角(大于10° )射入光散射层23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e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3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e很难被光散射层23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3射入光散射层24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e也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4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f也很难被光散射层24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4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尽管使得被液晶显示面板10反射以从底面侧射入的环境光(散射光Lb)的散射范围受到了光散射层21的限制,但是可以使得通过光 散射层22及23来扩展该散射范围,以使其比光散射层21,即最下层的散射范围更宽。此外,也能够减少最高散射密度与最低散射密度之间的边界处的密度变化。因此,能够显示视觉上很自然的图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光散射层23的散射中心轴AX3的角度Ψ3小于光散射层21和22的散射中心轴AXl和ΑΧ2的角度Ψ1和Ψ2,所以能够显示图像模糊较少的自然图像。此外,能够显示白色亮度较高的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从环境光La中产生的散射光Le和Lf很难受到光散射层24的影响,并且能够经过光散射层24。换言之,光散射层24不会对利用环境光的图像显示起到任何作用。(利用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的图像显示)接着,下面将描述利用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的图像显示。从特定方向以特定范围内的角度(例如,85°的入射角)入射的、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光源光Lg)被偏光板27转换成线性偏振光,并且被1/2 λ板26和1/4 λ板25进一步转换成圆形偏振光,以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已经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光源光Lg中的、入射到未被施加电压的像素上的光被液晶层50转换成线性偏振光,以到达反射电极层33。被反射电极层33反射的光(反射光Lb)通过倒置路径被再次转换成圆形偏振光。该圆形偏振光被1/4 λ板25和1/2 λ板26再次转换成线性偏振光,并且经过偏光板27。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像素是明亮的。此外,已经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光源光Lg中的、入射到被施加了电压的像素上的光以圆形偏振光的形式到达反射电极层33,并且被反射电极层33反射以变成圆形偏振光。尽管光被1/2 λ板26和1/4 λ板25再次转换成线性偏振光,但是该线性偏振光的偏光轴与偏光板27的透过轴正交。因此,该线性偏振光被偏光板27吸收。因此,该像素是黑暗的。光源光Lg主要在第二角度范围20C内射入光散射层24。因此,该光源光Lg被光散射层24强烈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1至23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0。被液晶显示面板10反射的光(反射光Lb)经过光散射层21至24,并且接着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通过,因为一部分反射光Lb以例如30°的入射角射入光散射层21的底面,所以这部分反射光Lb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因为在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的光中以较小的入射角(约10° )入射到光散射层23底面上的散射光Lc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2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c很难被光散射层22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另一方面,在被光散射层21强烈散射的光中以较大的入射角(约60° )入射到光散射层22底面上的散射光Ld被光散射层22强烈散射。很难被光散射层22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的散射光Lc以较小的入射角(约10° )射入光散射层23的底面。因此,散射光Lc被光散射层23强烈散射。被光散射层23强烈散射的光被转换成朝向前方的散射光Lf,以射入光散射层24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f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4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f很难被光散射层24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4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另一方面,被光散射层22强烈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2的散射光Le以较大的入射角(大于10° )射入光散射层23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e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3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e很难被光散射层23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3射入光散射层24的底面。因为散射光Le也没有射入光散射层24的散射范围,所以散射光Lf也很难被光散射层24散射并且经过光散射层24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射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非常大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源光被用于图像显示的光散射层24散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源70被构造为使来自其中的光主要在第二角度范围20C内射入光散射层24 ;因此,不必将辅助光源70放置为使来自其中的光主要射入第一角度范围20B (除了重合角度范围20E之外)。因此,可以在不受第一角度范围20B(除了重合角度范围20E之外)限制的情况下放置辅助光源70放置;因此,可以自由地放置辅助光源7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光源70被放置在不面向图像显示面的区域中;因此,可以·在显示器I中安装诸如触摸传感器之类的输入界面。(2.修改例)[第一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光散射层21至23被构造为当光被射出时散射光;但是,它们可被构造为当光射入时散射光。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9至图11所示,光散射层21至23可以强烈地散射在第二角度范围20C内入射到光散射层21至23上的光成分,并且可以微弱地散射在除第二角度范围20C以外的角度范围内入射到光散射层21至23上的光成分。在本修改例中,如图12所示,其中图12概要地示出了光散射层21至24的散射特性,第一角度范围20B和第二角度范围20C在不包括散射中心轴AXl至AX3及AX4的子角度范围(重合角度范围20E)中彼此重合。因此,光散射层21至23及光散射层24的一部分散射在重合角度范围20E内入射到底面上的光。但是,如上所述,对第一角度范围20B而言,重合角度范围20E是小区域。因此,当几乎不具有第一角度范围20B中的重合角度范围20E的成分的光(通常为环境光)射入光散射层24的顶面时,光散射层24不会对该光产生影响,并且会使该光通过其中。因此,尽管光散射层24有效地散射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但是光散射层24不会对几乎不具有重合角度范围20E的成分的光,如环境光产生影响。[第二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3所示,可以包括具有两个光散射层21和22的双重功能的单层光散射层61,来代替这两个光散射层21和22。同时,光散射层61具有散射中心轴AX1,其中当从光散射层21底面射入的光的入射角为Ψ1时,该入射光的散射到达顶峰。此外,光散射层61具有散射中心轴AX2,其中当从光散射层22底面射入的光的入射角为Ψ 2时,该入射光的散射到达顶峰。换言之,光散射层61具有散射中心轴AXl和散射中心轴AX2。例如,光散射层61包括块状区域和两种棒状区域。该块状区域和该棒状区域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率。两种棒状区域的一种具有与散射中心轴AXl相对应的形状,另一种具有与散射中心轴AX2相对应的形状。这两种棒状区域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不同的折射率。例如,光散射层61通过使这三种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方向倾斜来形成。[第三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4所示,可以包括具有两个光散射层23和24的双重功能的单层光散射层62,来代替这两个光散射层23和24。同时,例如,光散射层62具有散射中心轴AXl,其中当从光散射层23底面射入的光的入射角为Ψ 3时,该入射光的散射到达顶峰。此外,光散射层62具有散射中心轴AX4,其中当从光散射层24底面射入的光的入射角为Ψ4时,该入射光的散射到达顶峰。换言之,光散射层62具有散射中心轴AX3和散射中心轴AX4。例如,光散射层62包括块状区域和两种棒状区域。该块状区域和该棒状区域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率。两种棒状区域的一种具有与散射中心轴AX3相对应的形状,另一种具有与散射中心轴AX4相对应的形状。这两种棒状区域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不同的折射率。例如,光散射层62通过使这三种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沿预定方向倾斜来形成。[第四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5所不,可以包括光散射层61,来代替光散射层21和22,并且可以包括光散射层62,来代替光散射层23和24。·[第五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不包括光散射层21和22,并且可以只包括光散射层21,作为用于环境光的光散射层。[第六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7所示,可以将用于辅助光源的光散射层24配置在靠近用于环境光的光散射层21至23的底面的一侧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光散射层24构造为当光被射出时散射光。例如,如图18所示,在从液晶显示面板10入射的光中,光散射层24可以相对强烈地散射在第二角度范围20C内入射到光散射层24上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在除第二角度范围20C以外的角度范围内入射的光成分。在本修改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可以将光散射层21至23构造为当光被射出时散射光。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其中图19概要地示出了光散射层21至24的散射特性,第一角度范围20B和第二角度范围20C在不包括散射中心轴AXl至AX3及AX4的子角度范围(重合角度范围20E)中彼此重合。因此,尽管光散射层24有效地散射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但是光散射层24不会对几乎不具有重合角度范围20E的成分的光,如环境光产生影响。此外,在本修改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可以将光散射层21至23构造为当光射入时散射光。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0所示,其中图20概要地示出了光散射层21至24的散射特性,第一角度范围20B和第二角度范围20C也在不包括散射中心轴AXl至AX3及AX4的子角度范围(重合角度范围20E)中彼此重合。因此,尽管光散射层24有效地散射来自辅助光源70的光,但是光散射层24不会对几乎不具有重合角度范围20E的成分的光,如环境光产生影响。(3.应用示例)接着将描述根据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例任一者的显示器I的应用示例。图21是示出根据应用示例的电子单元100的概要构造的示例的立体图。电子单元100是移动电话,例如,如图21所示,电子单元100包括主体部111以及可相对于主体部111打开和闭合的显示体部112。主体部111包括操作按钮115和发送部116。显示体部112包括显示器113和接收部117。显示器113在其显示屏114上显示用于电话通信的各种指示。电子单元100包括控制部(未示出),以控制显示器113的操作。例如,控制部向显示器113输出图像信号。控制部被配置在主体部111或显示体部112中,作为控制整个电子单元100的控制部的一部分,或不同于控制整个电子单元100的控制部的控制部。显示器113与根据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例任一者的显示器I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当将辅助光源70自由地放置在显示器113中时,电子单元100也具有设计自由度。此夕卜,在电子单元100中,可以将诸如触摸传感器之类的输入界面放置在显示器I中。此外,当显示器I被用作为显示器113时,能够显示视觉上很自然的图像。在将其中光散射层22的散射中心轴AX2的角度Ψ2小于光散射层21和23的散射中心轴AXl和AX3的角度Ψ I和Ψ3的显示器I用作显示器113的情况下,能够显示图像模糊较少的自然图像。另外,能够显不白色売度较闻的图像。注意,除了上述移动电话之外,还可以将根据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例任一者的显示 器I应用到包括个人计算机、液晶电视、取景器型或监视器直视型录像机、车辆导航系统、传呼机、电子记事本、电子计算机,文字处理器、工作台、视频电话和POS终端等的电子单元中。此外,本技术可以具有下列构造。(I) 一种显不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是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入射角对称角度范围,所述入射面对称角与所述第二特定角对称,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2)根据(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与所述第二特定角对称的所述入射面对称角大于所述第一特定角。(3)根据⑴或⑵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散射层包括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以及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4)根据(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的顶侧上,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5)根据(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的底侧上,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6)根据(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由一个或多个分别具有单个散射中心轴的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构成。(7)根据⑶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包括具有多个散射中心轴作为所述第一散射中心轴的第三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以及具有单个散射中心轴作为所述第一散射中心轴的第四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8)根据⑴或⑵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单层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9)根据⑴至⑶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以及相对强烈地散射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相对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10)根据⑴至⑶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以及相对强烈地散射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相对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11) 一种显不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12) 一种包括显示器的电子单元,所述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
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13) 一种包括显示器的电子单元,所述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本发明包含于2011年8月16日向日本特许厅递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1-177827涉及的主题,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包含在本说明书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同范围的前提下,取决于设计要求及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改变、组合、子组合以及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显不器,包括 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 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 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其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是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对称的入射角对称角度范围,所述入射面对称角与所述第二特定角对称,并且 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与所述第二特定角对称的所述入射面对称角大于所述第一特定角。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光散射层包括 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以及 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的顶侧上,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二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的底侧上,并且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由一个或多个分别具有单个散射中心轴的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一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包括 具有多个散射中心轴作为所述第一散射中心轴的第三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以及具有单个散射中心轴作为所述第一散射中心轴的第四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光散射层是单层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光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以及相对强烈地散射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相对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器,其中 所述光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以及相对强烈地散射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相对侧入射的光中的、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所述光散射层的光成分,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成分。
11.一种显不器,包括 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 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 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 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12.一种包括显示器的电子单元,所述显示器包括 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 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 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 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13.一种包括显示器的电子单元,所述显示器包括 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 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 辅助光源,所述辅助光源通过所述光散射层向所述显示面板供应光,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所述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并且相对微弱地散射入射在除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内的光, 所述光散射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第一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一散射中心轴和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二特定角相对应的第二散射中心轴,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不包括所述第一特定角和所述第二特定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并且 所述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所述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的光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所述光反射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和电子单元。该显示器包括反射型或半透过型显示面板;光散射层,该光散射层被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上;以及辅助光源。该光散射层是各向异性前向散射层,其相对强烈地散射从特定方向入射在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二角度范围内的光。该光散射层具有第一散射中心轴和第二散射中心轴。该第一角度范围和第三角度范围在不包括第一特定角和与第二特定角对称的入射面对称角的子角度范围内彼此重合。该辅助光源被构造为使来自该辅助光源的光从靠近该辅助光源的一侧入射,或者从靠近该显示面板的一侧入射,以使其主要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射入该光反射层。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2955284SQ2012102868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6日
发明者矢田龙也, 三井雅志, 渡边义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