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8779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显示器,尤其涉及该塑料显示器中的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及该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中,轻量化、薄型化和耐冲击能力日趋受到用户和研发人员的重视。从某种角度来说,未来的显示器大致存在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一是如何以低成本制造轻、薄以及可挠曲(flexible)的显示器,其二是期望显示器的相关电子元件能够具有移动速度快、反应速度快等特性。然而,目前的平面显示器多制作于玻璃基板上,该制作方法可实现大面积和批量生产的优点,但是,玻璃基板的重量相对较大,而且不具备可挠曲的特点,若要达到上述轻薄和可挠曲的规格要求,必须改变基板的材料。在现有技术中,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于,使用 塑料基板(plastic substrate)取代玻璃基板,例如,塑料基板使用聚酰亚胺系树脂或环氧树脂系树脂那样的热固化树脂或聚碳酸酯等热可塑性树脂形成。不过,为了在塑料基板上形成电路元素(如电极、配线、半导体元件等)的各种工序特别是在成膜工序中,处理的低温化是有限度的,而且热感应型(thermal type )框胶材料在可挠曲测试中容易引起基板或框胶剥离。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于使用光感应型(photosensitive type)框胶材料(如紫外光),虽然其热应力和热固密封剂的缩水测试之表现均要优于热感应型框胶材料,但是其与基板间的黏性较差,可靠性不高,而且容易被水气穿透。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新颖的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热感应型框胶或光感应型框胶各自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高框胶在塑料基板上的黏着强度与可靠度,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塑料基板的框胶结构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以及该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包括—第一框胶部,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以及一第二框胶部,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其中,第二框胶部位于第一框胶部的两侧,以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并且第一框胶部的使用面积小于第二框胶部的使用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复合型框胶结构进行固化处理时,第一框胶部的形变力刚性释放,第二框胶部的形变力弹性释放。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框胶部与第二框胶部的使用比例是可调节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框胶部与第二框胶部设为多重复合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塑料基板为一可挠性基板。进一步,该可挠性基板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依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框胶部,该第一框胶部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提供一第二框胶部,该第二框胶部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提供一框胶分配器,将第一框胶部与第二框胶部沿一预设方向运动;在塑料基板的上方形成该复合型框胶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与基板的表面相接触。在一实施例中,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与基板的表面具有一间隔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塑料基板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采用本发明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将热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一框胶部与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二框胶部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使第二框胶部位于第一框胶部的两侧,并且第一框胶部的使用面积远小于第二框胶部的使用面积,从而可藉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塑胶材料各自的优势互补来提高框胶在塑料基板上的黏着强度与可靠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图I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框图;图4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图5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以及图6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发明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如前所述,单纯使用热感应型(thermal type)塑胶材料制成的框胶或者使用光感应型(photosensitive type)塑胶材料制成的框胶,均具备各自固有的优势与不足。例如,热感应型框胶在可挠曲测试中容易引起基板或框胶剥离,而光感应型框胶与基板间的黏性较差,且容易被水气穿透。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塑料基板中的框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图I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图I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参照图I,该复合型框胶结构包括一第一框胶部30 (如图I虚线所示)和一第二框胶部20。具体地,第一框胶部30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10的上方。第二框胶部20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10的上方。第二框胶部20包围第一框胶部30,从而形成一复合型框胶结构,亦即,第一框胶部30位于该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内侧,第二框胶部20位于该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外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高效整合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和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发挥这两类材料各自的优势,在本发明的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第一框胶部30的使用面积小于第二框胶部20的使用面积。这是因为,第一框胶部30在进行固化时,其形变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第一框胶部30与基板10相接触的表面结构,而过多的使用该第一框胶部30势必会对整个复合型框胶造成危害,因此,该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30的使用面积小于第二框胶部20的使用面积。换言之,仅需借助少量的第一框胶部30即可增强其与基板的黏性,降低水气穿透的几率。此外,还可根据基板10的自身特性,在不同的实际情形下,弹性调整第一框胶部30与第二框胶部20的使用比例,以优化该复合型框胶的整体性能。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复合型框胶结构进行固化处理时,第一框胶部30的形变力 刚性释放,第二框胶部20的形变力弹性释放。由此可知,第一框胶部30(S卩,热感应型塑胶材料)无法吸收外力,第二框胶部20 (即,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可瞬间吸收外力,因而可藉由使用较大面积的第二框胶部20来增强整个复合型框胶的弹性。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塑料基板10为一可挠性基板。例如,该可挠性基板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参照图2,该复合型框胶结构的截面图中,第一框胶部30位于整个框胶结构的内侦牝而第二框胶部20位于整个框胶结构的外侧,即,第二框胶部20的左侧部分与第二框胶部20的右侧部分将第一框胶部30夹持在中间。如此一来,既可利用第一框胶部30来增强复合型框胶结构与基板10之间的黏合力,又可规避第一框胶部30无法吸收外力的缺陷,而改由该第一框胶部30两侧的第二框胶部20来弹性释放形变力。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框图。参照图3,该制造方法对应于上述图I的复合型框胶结构。详细地,在该制造方法中,首先执行步骤S31,提供一第一框胶部30,该第一框胶部30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然后执行步骤S33,提供一第二框胶部20,该第二框胶部20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应当理解,步骤S31和S33之间并无先后顺序,也就是说,第一框胶部30和第二框胶部20的提供顺序并不构成对于该制造方法本身的任何限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甚至还可在同一步骤中提供该第一框胶部30和第二框胶部20。接着,执行步骤S35,提供一框胶分配器(dispenser),藉由该框胶分配器将第一框胶部30与第二框胶部20沿一预设方向运动。最后,在步骤S37中,于塑料基板10的上方形成该复合型框胶结构。例如,该塑料基板10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图4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4(a)为形成前的状态示意图,图4(b)为形成后的状态示意图。参照图4(a)和4(b),可提供第一框胶部30和第二框胶部20,并将二者设置为第一框胶部30在内侧,第二框胶部20在外侧的外形,然后利用框胶分配器将所设置的整体沿预设方向运动,最后形成图4(b)所示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30与基板10的表面具有一间隔距离。图5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图5(a)为形成前的状态示意图,图5(b)为形成后的状态示意图。参照图5(a)和5(b),可将第一框胶部30与第二框胶部20采用多重复合的形式。具体地,提供两个第二框胶部20,并将第一框胶部30设置在这两个第二框胶部20之间,然后利用框胶分配器将所设置的整体沿预设方向运动,最后形成图5(b)所示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框胶部30设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框胶部30之间,第一框胶部30的左侧与一第二框胶部20部分重叠,而第一框胶部30的右侧与另一第二框胶部20部分重叠。容易知晓,该复合型框胶结构同样能够利用第一框胶部30来增强复合型框胶结构与基板10之间的黏合力,并利用第一框胶部30两侧的第二框胶部20来弹性释放形变 力。图6示出采用图3的制造方法形成复合型框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图6(a)为形成前的状态示意图,图6(b)为形成后的状态示意图。参照图6(a)和6(b),可提供彼此分离的第一框胶部30和第二框胶部20,然后利用框胶分配器将所设置的整体沿预设方向运动,最后形成图6(b)所示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30与基板10的表面相接触。采用本发明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将热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一框胶部与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二框胶部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使第二框胶部位于第一框胶部的两侧,并且第一框胶部的使用面积远小于第二框胶部的使用面积,从而可藉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塑胶材料各自的优势互补来提高框胶在塑料基板上的黏着强度与可靠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包括 一第一框胶部,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所述塑料基板的上方;以及 一第二框胶部,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所述塑料基板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二框胶部位于所述第一框胶部的两侧,以形成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并且所述第一框胶部的使用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框胶部的使用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进行固化处理时,所述第一框胶部的形变力刚性释放,所述第二框胶部的形变力弹性释放。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胶部与所述第二框胶部的使用比例是可调节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胶部与所述第二框胶部设置为多重复合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基板为一可挠性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基板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
7.一种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框胶部,该第一框胶部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 提供一第二框胶部,该第二框胶部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 提供一框胶分配器,将所述第一框胶部与所述第二框胶部沿一预设方向运动; 在所述塑料基板的上方形成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与所述基板的表面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框胶结构中的第一框胶部与所述基板的表面具有一间隔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基板由多分子塑胶或薄化玻璃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基板的复合型框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复合型框胶结构包括一第一框胶部,由热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以及一第二框胶部,由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制成,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其中,第二框胶部位于第一框胶部的两侧,以形成该复合型框胶结构,并且第一框胶部的使用面积小于第二框胶部的使用面积。采用本发明,将热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一框胶部与紫外光感应型塑胶材料构成的第二框胶部设置于塑料基板的上方,藉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塑胶材料各自的优势互补来提高框胶在塑料基板上的黏着强度与可靠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文档编号G02F1/13GK102809832SQ2012102925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
发明者李文渊, 邱品翔, 黄泰翔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