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46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EMS 显不器(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Display :微机电系统显不器) 是被期待能够取代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器(参照日本特开2008 - 197668号公报)。该显示 器与利用偏振光的液晶光闸方式不同,利用具有光闸的光闸单元机械式地使光的透过窗开 关,由此显示明暗。详细地说,在形成有固定开口的遮光膜的上方,配置有具有驱动开口的 光闸。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8 — 197668号公报的结构中,光闸被第一梁(first beam)与 第二梁(second beam)之间的静电力驱动。第一梁在其一端连接有光闸,在另一端固定有 固定部件。第一梁在固定点的周围变形,由此光闸移动。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光闸通过与遮光膜隔开间隔地配置而能够驱动,在固定开口和驱动开口连通时, 与画面垂直地进入的光透过固定开口和驱动开口。相对于此,即使固定开口和驱动开口连 通,倾斜进入固定开口的光也被光闸遮挡。而且,当固定开口和驱动开口为长条状时,沿着 长度方向倾斜进入的光通过驱动开口,但沿着短边方向倾斜进入的光偏离驱动开口,被光 闸遮挡。由此,存在根据观察方向的不同亮度不同的视野角特性的问题。
此外,日本特开2008-197668号公报的结构中,从矩形的光闸的相对边分别延伸 出第一梁,光闸的一边中,从其中央部沿着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一对第一梁。由此, 一个第一梁的长度短至一边的一半以下。此外,与第一梁相应地第二梁也变短,第一梁与第 二梁间的静电力变小。进一步,第一梁和第二梁间的刚性变高,因此存在光闸难以移动,光 闸的可移动距离变短,或者为了使光闸移动期望的距离,需要使第一梁与第二梁间的电位 差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视野角特性的问题,或者确保光闸的可动距离。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I)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有光透过的固定开口的遮光膜;具 有驱动开口,控制上述光的透过和遮挡的光闸;和使上述光闸与上述驱动开口沿作为规定 方向的移动线移动的驱动部,上述固定开口至少具有沿与上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与 正交于上述规定方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隙缝,上述驱动开口至少具有沿上述固 定隙缝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驱动隙缝。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了视野角特性的具有光 闸的显示装置。
(2)在(I)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固定开口具有在位于夹着上述 移动线的位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分别配置的第一固定隙缝和第二固定隙缝,上述驱动开口具有分别配置于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一驱动隙缝和第二驱动隙缝, 上述第一固定隙缝和上述第一驱动隙缝以沿着第一线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第二固定隙缝 和上述第二驱动隙缝以沿着与上述第一线交叉的第二线延伸的方式形成。根据本发明,第 一固定隙缝和第一驱动隙缝所延伸的方向与第二固定隙缝和第二驱动隙缝所延伸的方向 交叉,因此能够使两方向中的视野角扩大,在这些方向提高亮度。
(3)在(2)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多个像 素的各自的形状是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对边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对边形成的矩 形,多个像素各自具有一个上述光闸和至少一个上述固定开口,上述光闸具有至少一个驱 动开口,上述第一方向是上述第一线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上述第二线的方向,上述移动 线的上述规定方向是上述矩形的对角线的方向。
(4)在(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移动线是将上述第一线 和上述第二线所成的角二等分的方向。而且,其特征可以是,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所成 的角为90度。
(5)在(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第一固定隙缝 和上述第二固定隙缝以端部连接且一体呈L字或V字形状的方式形成,上述第一驱动隙缝 和上述第二驱动隙缝以端部连接且一体呈L字或V字形状的方式形成。
(6)在(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第一固定隙缝 和上述第二固定隙缝具有规定间隔地分开形成,上述第一驱动隙缝和上述第二驱动隙缝具 有规定间隔地分开形成。
(7)在(2) (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具有矩阵状配置的 多个像素,多个像素各自具有一个上述光闸和多个上述固定开口,上述光闸具有多个上述 驱动开口。而且,其特征可以是,上述多个上述固定开口和上述多个上述驱动开口的数量相 同。或者,其特征可以是,上述多个上述固定开口的数量大于上述多个上述驱动开口的数量。
(8)在(2) (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具有相对配置的一 对基板,上述驱动部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形成,上述驱动部具有对上述光闸以 与上述一个基板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支承的第一电极;和在上述第一电极的与上述光 闸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电极,利用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 极之间的电位差,使上述光闸移动。
(9)在(8)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以夹着上述光闸的方式设置有一对 上述第二电极,上述一对上述第二电极的各个沿着上述移动线配置在上述光闸的两侧,在 上述一对上述第二电极的各个与上述光闸之间设置有上述第一电极。
(10)在(9)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第一电极具有一对第一梁,该 一对第一梁以具有与外接于上述光闸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的邻接的两边分别相邻 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对第二梁,该一对第二梁以具有与上述一对第一 梁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一个上述第一梁和一个上述第二梁相互相对。
(11)在(10)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各个上述第一梁具有与相邻的 一个上述第二梁相对的中间部分;从上述中间部分的一端延伸、与上述光闸连接的连接部; 和在上述中间部分的与上述连接部相反的一侧,上述一个基板上的位置被固定的固定点,从上述连接部到与上述第一电极相邻的上述两边间的角的距离小于从上述固定点到上述 角的距离。
(12)在(11)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分与上述一个上述第 二梁的间隔,在接近上述固定点的一侧小于接近上述连接部的一侧。
(13)在(11)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上述 光闸的上述平面外形相对的相对区域,并且在上述相对区域与上述固定点之间具有延伸区 域。
(14)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形成有光透过 的固定开口的遮光膜;具有驱动开口,控制上述光的透过和遮挡的光闸;和使上述光闸与 上述驱动开口沿作为规定方向的移动线移动的驱动部,上述驱动部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 个基板上形成,上述驱动部具有对上述光闸以与上述一个基板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 支承的一对第一电极;和在上述一对第一电极的各个的与上述光闸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 上述一对第一电极的各个相对的一对第二电极,上述一对第一电极各自沿着上述移动线配 置在上述光闸的两侧,利用相互相对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使上 述光闸移动,上述一对第一电极以具有与外接于上述光闸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的对 角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各个上述第一电极具有一对第一梁,该一对第一梁以具有 与夹着上述对角中的一方的两边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各个上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对 第二梁,该一对第二梁以具有与上述一对第一梁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一个上述第 一梁和一个上述第二梁相互相对。根据本发明,以与光闸的两边相邻的方式配置一对第一 梁,因此与沿着光闸的一边配置一对第一梁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各个第一梁变长。由此,在 相同电压下,与现有结构相比较,能够使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静电力变大。此外,第一梁 和第二梁的长度比现有结构长,因此与现有结构相比刚性也降低,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光闸 移动。进一步,由于能够使第一梁的长度变长,从而也能够具有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使光闸 的可动距离变长的效果。
( 15)在(14)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多个 像素的各自的形状为矩形,上述移动线的上述规定方向是上述矩形的对角线的方向。
(16)在(14)或(15)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各个上述第一梁具有与 相邻的一个上述第二梁相对的中间部分;从上述中间部分的一端延伸、与上述光闸连接的 连接部;和在上述中间部分的与上述连接部相反的一侧,上述一个基板上的位置被固定的 固定点,从上述连接部到与上述第一电极相邻的上述对角内的一个角的距离小于从上述固 定点到上述一个角的距离。
(17)在(16)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分与上述一个上述第 二梁的间隔,在接近上述固定点的一侧小于接近上述连接部的一侧。
(18)在(16)或(17)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分具有与上述 光闸的上述平面外形相对的相对区域,并且在上述相对区域与上述固定点之间具有延伸区 域。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遮光膜的图。
图4是表示光闸及其驱动部的图。
图5是表不光闸和遮光膜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固定隙缝和第一驱动隙缝的纵截面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固定隙缝和第二驱动隙缝的纵截面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遮光膜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光闸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遮光膜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光闸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板;12基板;14密封件;16切□ ; 18终端密封;20油;22遮光膜;24固定开口 ;26第一固定隙缝;28第一线;30第二固定隙缝;32第二线;34移动线;36光闸;38驱动开口 ;40背光源;42第一驱动隙缝;44第二驱动隙缝;46驱动部;48第一电极;50对角; 50a角;50b角;52第一梁;54两边;54a边;56第一固定部件;58连接部;60中间部分;62 第二电极;64第二梁;66第二固定部件;122遮光膜 ;124固定开口 ;126第一固定隙缝;130 第二固定隙缝;136光闸;138驱动开口 ;142第一驱动隙缝;144第二驱动隙缝;LV光士光; 1^2光;P固定点;Q四边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光透过性的一对基板10、12(例如玻璃基板)。一对基板10、12以隔开间隔相对的方式配置。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2中将上侧的基板10以假想线表示从而表示内部结构。
—对基板10、12利用图2所不的密封件14隔开间隔而固定。密封件14与一对基板10、12的相对面彼此紧贴。此外,如图2所示,密封件14以具有切口 16且包围空间的方式形成。终端密封18堵塞密封件14的切口 16,对密封件14所包围的空间进行密封,形成密封空间。在密封空间中充满油20 (例如硅油)。在一对基板10、12由玻璃形成的情况下, 如果使用折射率与玻璃接近的油20,则通过充满油20,能够减少在与一对基板10、12的分界面的光的反射。
图3是放大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在一对基板10、12的一个基板上,在与另一个基板相对的一侧形成有遮光膜22。在遮光膜22形成有光分别透过的多个固定开口 24。另外,遮光膜22的背光源40 (参照图1)侧的表面成为高反射膜,使得固定开口 24以外的区域能够将从背光源40照射的光向背光源40侧反射。被反射的光回到背光源40侧,再次作为通过固定开口 24的光被利用。另一方面,遮光膜22的对置基板侧(或背光源40的相反侧)的表面中,从防止不需要的光的绕回的观点出发,优选固定开口 24以外的区域成为低反射膜。
固定开口 24包含第一固定隙缝26。第一固定隙缝26以沿着第一线28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线28是直线。多个第一固定隙缝26分别沿着相互平行的多个第一线28延 伸。
固定开口 24包含第二固定隙缝30。第二固定隙缝30以沿着第二线32延伸的方 式形成。第二线32是直线。第二线32与第一线28交叉。第一线28与第二线32间的角 度例如是90度。多个第二固定隙缝30分别沿着相互平行的多个第二线32延伸。
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二固定隙缝30以端部相连接且一体形成为L字或V字形状 的方式形成。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二固定隙缝30分别配置在夹着图4所示的光闸36的 移动线(移动线路)34的两侧的区域。移动线34是直线。移动线34的方向优选是将交叉 的第一线28和第二线32间的角度二等分的方向。
图4是放大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另一部分的平面图。显示装置具有光闸36。光 闸36设置在一对基板10、12的一个基板。另外,在图3和图4中,表不了在一对基板10、 12的一个基板设置光闸36,在另一个基板形成遮光膜22的结构,但也可以将光闸36和遮 光膜22这两者都设置在一对基板10、12的一个基板。
图5是表不光闸36和遮光膜22的图。多个光闸36与遮光膜22隔开间隔地配置。 光闸36具有与固定开口 24对应的驱动开口 38,与固定开口 24相对应地控制光的透过和遮 挡。即,通过连通固定开口 24和驱动开口 38,使光透过,在光闸36的驱动开口 38以外的部 分光被遮挡。光从与基板10、12重叠的背光源40 (参照图1)被供给。
驱动开口 38具有第一驱动隙缝42。第一驱动隙缝42以沿着第一线28延伸的方 式形成。多个第一驱动隙缝42分别沿着第一线28延伸。驱动开口 38具有第二驱动隙缝 44。第二驱动隙缝44以沿着与第一线28交叉的第二线32延伸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二驱 动隙缝44分别沿着多个第二线32延伸。
第一驱动隙缝42和第二驱动隙缝44分别配置在夹着光闸36的移动线34的两 侦U。第一驱动隙缝42和第二驱动隙缝44以端部连接且一体形成为L字或V字形状的方式 形成。
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以在光闸36位于透过光的位置时连通的方 式配置。同样,第二固定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以在光闸36位于透过光的位置时连通 的方式配置。
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具有使光闸36在透过光的位置与遮挡光的位置之间沿着移 动线34移动的驱动部46。驱动部46具有支承光闸36 (即将光闸36的主面保持在与遮光 膜22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的第一电极48。一对第一电极48沿着光闸36的移动线34相 互在相反侧分别支承光闸36。一对第一电极48,以具有与外接(外切)于光闸36的平面外 形的最小的四边形Q的对角50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第一电极48具有一对第一梁52 (first beam)。一对第一梁52以具有与外接于 光闸36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Q的邻接的两边54 (夹着对角50的一方的两边54)分 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即该一对第一梁52以具有与邻接的两边54分别相邻的部分的 方式配置,其中两边54外接于光闸36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Q)。光闸36被第一梁52 支承,从基板10或12浮起(即光闸36的主面位于与遮光膜22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利 用多个(在图4中为4个)第一梁52支承光闸36。第一梁52由第一固定部件56固定于基 板10或12。第一梁5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以能够在与光闸36的主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变形(移动)的方式配置。
第一梁52具有与光闸36连接的连接部58。中间部件60从连接部58延伸。在中间部件60的与连接部58相反的一侧,第一梁52的端部具有固定点P,位置固定在固定点P。 即,在固定点P设置有第一固定部件56。与固定点P相比,连接部58更接近与第一电极48 相邻的两边54之间的角50a (与一对第一电极48相邻的对角50的一方)。与连接部58相 t匕,固定点P更接近夹着与中间部件60相邻的一方的边54a、位于两边54之间的角50a的附近的另一角50b。中间部分60中,固定点P侧的端部以超过与相邻边54a的相对区域的方式延伸。
驱动部46具有第二电极62。第二电极62在与第一电极48相比更远离光闸36的一侧与第一电极48相对。一对第二电极62在一对第一电极48的与光闸3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一对第一电极48隔开间隔地分别相对。第二电极62具有以具备与一对第一梁52 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梁64 (second beam)。一个第一梁52和一个第二梁64相互相对。
第二梁64被设置于基板10或12的第二固定部件66支承。第二梁64与相邻的第一梁52的中间部分60相对。相邻的中间部分60与第二梁64的间隔,在接近连接部58 侧(图4的(I1)较宽,在接近固定点P侧(图4的d2)较窄。(S卩,Cl1 > d2。)以夹着光闸36的方式,在沿着光闸36的移动线34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第二电极62。在各个第二电极62与光闸36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极48。
规定的电位施加于相对的一个第一电极48和一个第二电极62的各个上,根据相对的一个第一电极48与一个第二电极62之间的静电引力的强弱(换言之,电位差的强弱), 伴随第一电极48的移动使光闸36移动。如果光闸36的驱动开口 38与遮光膜22的固定开口 24连通则光通过,当由于光闸36的移动,遮光膜22的固定开口 24被遮挡时,光被遮挡。 换言之,光闸36被机械驱动,以控制对遮光膜22的固定开口 24的光的透过和遮挡。由构成一个单元的具有驱动开口 38的光闸36、与该驱动开口 38和光闸36对应的固定开口 24 和驱动部46构成一个像素,由多个像素显示图像。因此,设置有复数个(多个)光闸36 (即多个上述单元)
如图2所示,在密封空间中充满有油20 (例如硅油)。光闸36和驱动部46配置在油20内。通过充满油20,能够提高介电常数,使利用静电引力将光闸36移动到期望的位置的驱动电压(即施加于第一电极48、第二电极62的电压)下降。利用油20能够抑制光闸 36和驱动部46的动作引起的振动,也能够防止第一梁52和第二梁64的粘连。
图6是表不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的纵截面的图。图7是表不第二固定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的纵截面的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透过固定开口 24的光有相对于固定开口 24 (相对于遮光膜22 的表面)垂直行进的光Lv (参照图5);和相对于固定开口 24 (相对于遮光膜22的表面)倾斜行进的光。倾斜行进的光包括向第一线28的方向倾斜的光L1 (在与遮光膜22的表面垂直的面,且沿与第一线28平行的面前进的光,参照图6);向第二线32的方向倾斜的光L2 (在与遮光膜22的表面垂直的面,且沿与第二线32平行的面前进的光,参照图7)。
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连通时,垂直(在与遮光膜22的表面正交的方向)透过第一固定隙缝26的光 Lv进而透过第一驱动隙缝42 (参照图5)。向第一线28的方向倾斜的光L1也从第一固定隙缝26向第一驱动隙缝42的长度方向倾斜,因此透过第一 驱动隙缝42 (参照图6)。
第二固定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也连通,因此垂直(在与遮光膜22的表面正 交的方向)透过第二固定隙缝30的光Lv进而透过第二驱动隙缝44 (参照图5)。向第二线 32的方向倾斜的光L2也从第二固定隙缝30向第二驱动隙缝44的长度方向倾斜,因此透过 第二驱动隙缝44 (参照图7)。
由此,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延伸的方向(第一线28的方向)与第二 固定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延伸的方向(第二线32的方向)交叉,因此与现有的具有矩 形(长方形)的形状的固定开口、驱动开口的结构(参照日本特开2008 - 197668号公报的 图2)相比较,左右、上下的视野角特性的平衡变好。即,能够提高视野角特性,因此能够实 现显示装置的高品质化。另外,在具有沿与光闸36的移动线34不同的一个方向延伸的固 定隙缝和驱动隙缝的结构,即仅形成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不具有第二固定 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的结构,与现有结构(参照日本特开2008 - 197668号公报的图 2)相比较,也能够提高视野角特性。
在现有结构中(参照日本特开2008 - 197668号公报的图2),沿着光闸的一边(与 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一边54a相当)从中央部沿着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一对第 一梁,因此一个第一梁的长度短至光闸的该一边的一半以下。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以与外接于光闸36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Q的邻接的两边54相邻的方式配置一 对第一梁52,因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梁52的长度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长至接近两倍。此 夕卜,与第一梁相应地第二梁也能够变长,因此相互相对的第一梁和第二梁的相对面积也增 大,在同一电压下,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使第一梁与第二梁间的静电力变大。此外,第一梁 和第二梁的长度比现有结构长,因此与现有结构相比刚性也下降,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光闸 36移动。进一步,由于能够使第一梁的长度变长,从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具有与现有结构相 比能够使光闸36的可动距离变长的效果。
图8是表不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遮光膜的图。图9是表不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的光闸的图。在本变形例中,遮光膜122的固定开口 124和光闸136的驱动开口 138的形 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即,第一固定隙缝126和第二固定隙缝130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 第一驱动隙缝142和第二驱动隙缝144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所 说明的内容相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有各种变形。即,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 构能够置换成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能够达到相同作用效果的结构和能够达成相同目的的结 构。
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单元中的形成于遮光膜的固定开口的数量和形成于光闸的 驱动开口的数量相同,但是该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如图10、图11所示,可以使一个单元 中的固定开口 224的数量为3个,使驱动开口 238的数量为2个。即使固定开口 224的数 量比驱动开口 238的数量多,在遮挡光时只要以光闸的主面覆盖固定开口 224,则能够成为 不从对应的像素射出光的状态。此外,在透过光时,只要没有遮挡从固定开口 224射出的光 的部件,则即使固定开口 224和驱动开口 238不连通,也能够成为从对应的像素射出光的状 态。由此,图10、图11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因为固定开口 224和驱动开口 238并非必须连通,因此相应地能够使光闸的面积变小。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有光透过的固定开口的遮光膜; 具有驱动开口,控制所述光的透过和遮挡的光闸;和 使所述光闸与所述驱动开口沿作为规定方向的移动线移动的驱动部, 所述固定开口至少具有沿与所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与正交于所述规定方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隙缝, 所述驱动开口至少具有沿所述固定隙缝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驱动隙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开口具有在位于夹着所述移动线的位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分别配置的第一固定隙缝和第二固定隙缝, 所述驱动开口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一驱动隙缝和第二驱动隙缝, 所述第一固定隙缝和所述第一驱动隙缝以沿着第一线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二固定隙缝和所述第二驱动隙缝以沿着与所述第一线交叉的第二线延伸的方式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 多个像素的各自的形状是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对边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对边形成的矩形, 多个像素各自具有一个所述光闸和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开口, 所述光闸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 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线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所述第二线的方向, 所述移动线的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矩形的对角线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线是将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所成的角二等分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所成的角为90度。
6.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隙缝和所述第二固定隙缝以端部连接且一体呈L字或V字形状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驱动隙缝和所述第二驱动隙缝以端部连接且一体呈L字或V字形状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隙缝和所述第二固定隙缝具有规定间隔地分开形成, 所述第一驱动隙缝和所述第二驱动隙缝具有规定间隔地分开形成。
8.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 多个像素各自具有一个所述光闸和多个所述固定开口, 所述光闸具有多个所述驱动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所述固定开口和所述多个所述驱动开口的数量相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所述固定开口的数量大于所述多个所述驱动开口的数量。
11.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形成, 所述驱动部具有对所述光闸以与所述一个基板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支承的第一电极;和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与所述光闸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电极,利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使所述光闸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夹着所述光闸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一对所述第二电极的各个沿着所述移动线配置在所述光闸的两侧, 在所述一对所述第二电极的各个与所述光闸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一对第一梁,该一对第一梁以具有与外接于所述光闸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的邻接的两边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对第二梁,该一对第二梁以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一梁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一个所述第一梁和一个所述第二梁相互相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第一梁具有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梁相对的中间部分;从所述中间部分的一端延伸并与所述光闸连接的连接部;和在所述中间部分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一个基板上的位置被固定的固定点, 从所述连接部到与所述第一电极相邻的所述两边间的角的距离小于从所述固定点到所述角的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一个所述第二梁的间隔,在接近所述固定点的一侧小于接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分具有与所述光闸的所述平面外形相对的相对区域,并且在所述相对区域与所述固定点之间具有延伸区域。
17.—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 形成有光透过的固定开口的遮光膜; 具有驱动开口,控制所述光的透过和遮挡的光闸;和 使所述光闸与所述驱动开口沿作为规定方向的移动线移动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形成, 所述驱动部具有对所述光闸以与所述一个基板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一对第一电极;和在所述一对第一电极的各个的与所述光闸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一对第一电极的各个相对的一对第二电极, 所述一对第一电极各自沿着所述移动线配置在所述光闸的两侧, 利用相互相对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使所述光闸移动,所述一对第一电极以具有与外接于所述光闸的平面外形的最小的四边形的对角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各个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一对第一梁,该一对第一梁以具有与夹着所述对角中的一方的两边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各个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对第二梁,该一对第二梁以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一梁分别相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一个所述第一梁和一个所述第二梁相互相对。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 多个像素的各自的形状为矩形, 所述移动线的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矩形的对角线的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第一梁具有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梁相对的中间部分;从所述中间部分的一端延伸并与所述光闸连接的连接部;和在所述中间部分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一个基板上的位置被固定的固定点, 从所述连接部到与所述第一电极相邻的所述对角中的一个角的距离小于从所述固定点到所述一个角的距离。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一个所述第二梁的间隔,在接近所述固定点的一侧小于接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分具有与所述光闸的所述平面外形相对的相对区域,并且在所述相对区域与所述固定点之间具有延伸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视野角特性的问题,或者确保光闸的可动距离。固定开口(24)具有分别在夹着移动线(34)的两侧的区域中配置的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二固定隙缝(30)。驱动开口(38)具有分别在夹着移动线(34)的两侧配置的第一驱动隙缝(42)和第二驱动隙缝(44)。第一固定隙缝(26)和第一驱动隙缝(42)以沿着第一线(28)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光闸(36)位于透过光的位置时连通的方式配置。第二固定隙缝(30)和第二驱动隙缝(44)以沿着与第一线(28)交叉的第二线(32)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在光闸(36)位于透过光的位置时连通的方式配置。
文档编号G02B26/02GK103018891SQ2012103522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西泽重喜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