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76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通过在放置多个线圈部分的基座部分中形成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并把非放置区域的外周设置于预定位置,实现小型化。
背景技术
在成像设备(诸如,视频摄像机和静止照相机)中,存在设置有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一些设备,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通过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透镜来执行图像模糊校正。在成像设备中所提供的这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存在具有透镜单元的一些装置,透镜单元具有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并且第二方向是与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7-274056)。透镜单元通过利用第一回转轴作为回转点沿偏转(yaw)方向回转以及利用第二回转轴作为回转点沿俯仰(Pitch)方向回转来执行图像模糊校正。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7-274056中公开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分别具有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和磁轭的两个驱动电机(扁平电机)用作驱动部分以使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和俯仰方向回转。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沿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圆周方向)并排地布置,并且磁体的北磁极和南磁极沿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圆周方向)交替地磁化。每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向方向分别与第一回转轴和第二回转轴一致。驱动电机被构造为使得线圈部分和磁体布置为彼此面对,以使用当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通过线圈部分和磁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推进力使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和俯仰方向回转。一个驱动电机例如沿朝着垂直方向的方向布置在透镜单元的上表面侧,并被构造为当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根据电流供给的方向使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回转。另一个驱动电机例如沿朝着水平方向的方向布置在透镜单元的侧表面侧,并被构造为当电流被提供给线圈部分时根据电流供给的方向使透镜单元沿俯仰方向回转。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0.7-274056中公开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沿圆周方向按照规则间隔分开地布置,因此,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总体尺寸取决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圆形的尺寸。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可能难以使沿与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小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圆圈的尺寸,所以由线圈部分的存在引起朝着更大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具有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成像设备的趋势。
因此,在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中,希望克服上述问题,并实现透镜单元沿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和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回转的结构的小型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因此,根据线圈体的基座部分中的非放置区域的外周的位置设置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总体尺寸。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磁检测元件,执行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并布置在基座部分的非放置区域中。通过在基座部分的非放置区域中布置执行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的磁检测元件,不需要用于磁检测元件的专用空间。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磁检测元件布置在面对磁体的位置。通过把磁检测元件布置在面对磁体的位置,除了确保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小型化之外,可使用磁检测元件实现透镜单元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磁检测元件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通过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把磁检测元件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磁场的曲线的波动小的区域能够用于检测透镜单元的回转位置。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在线圈部分中设置的产生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分,其中按照以回转轴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推进力产生部分。通过在线圈部分中提供产生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分并且按照以回转轴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推进力产生部分,能够减少施加于透镜单元的推进力的损失。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被构造为是相同的。通过把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设置为相同,在每个线圈部分中产生的推进力能够均一化。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通过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把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在透镜单元的回转范围内,在每个线圈部分中产生的推进力能够均一化。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沿与光轴和第一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并且沿与光轴和第二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通过沿与光轴方向和第一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第一驱动电机的非放置区域并且沿与光轴和第二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第二驱动电机的非放置区域,非放置区域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位于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希望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放置在外壳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通过相对于外壳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来校正图像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置有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的第二驱动电机,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因此,根据线圈体的基座部分中的非放置区域的外周的位置设置成像设备的总体尺寸。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置有: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因此,线圈体的基座部分更小,并且可实现其中透镜单元沿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和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回转的结构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小型化。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执行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的磁检测元件布置在基座部分的非放置区域中。因此,不需要用于磁检测元件的专用空间,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
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磁检测元件布置在面对磁体的位置。因此,除了确保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小型化之外,可使用磁检测元件实现透镜单元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根据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磁检测元件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因此,可有效地使用磁场的曲线的波动小的区域来检测透镜单元的回转位置,并实现透镜单元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根据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在线圈部分中设置产生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分,并且按照以回转轴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推进力产生部分。因此,减少了施加于透镜单元的推进力的损失,提高了透镜单元的驱动效率,并且可通过把线圈部分的尺寸减小对应的量来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小型化。根据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被构造为是相同的。因此,在每个线圈部分中产生的推进力被均一化,并且可实现关于透镜单元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效率的提高。根据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因此,在透镜单元的回转范围内,在每个线圈部分中产生的推进力能够被均一化,并且可实现关于透镜单元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效率的提高。根据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沿与光轴和第一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并且沿与光轴和第二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因此,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的非放置区域被定位在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小型化,因为可减小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外形的尺寸。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设置有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放置在外壳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通过相对于外壳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来校正图像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置有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的第二驱动电机,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因此,线圈体的基座部分更小,并且可实现具有透镜单元沿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和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回转的结构的成像设备的小型化。


图1是成像设备的立体图并与图2至22 —起显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图2是在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看的状态下显示的成像设备的立体图。图3是显示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在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看的状态下显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在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看的状态下显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显示为分离成外框架、内框架、支撑框架和透镜单元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图8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概要放大剖视图。图9是第一驱动电机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10是驱动电机的放大剖视图。图11是第一驱动电机的线圈体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第二驱动电机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13是第二驱动电机的线圈体的放大平面图。图14是在已去除安装到内框架的第二驱动电机的一部分、内框架和外框架的状态下显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图15是在已去除安装到外框架的第一驱动电机的一部分和外框架的状态下显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图16是在从与图15不同的角度观看的状态下显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已去除安装到外框架的第一驱动电机的一部分和外框架。图17是显示在基准位置的磁体和线圈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8是显示沿偏转方向的一个方向的回转状态的概要平面图并且与图19 一起显示透镜单元沿偏转方向回转的回转状态。图19是显示沿偏转方向的另一方向的回转状态的概要平面图。图20是显示沿俯仰方向的一个方向的回转状态的概要平面图并且与图21 一起显示透镜单元沿俯仰方向回转的回转状态。图21是显示沿俯仰方向的另一方向的回转状态的概要平面图。图22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根据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优选实施例。
以下指示的优选实施例是应用于视频摄像机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和应用于安装在视频摄像机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各自的应用范围不限于视频摄像机和安装在视频摄像机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安装在各种类型的硬件(诸如,静止照相机、移动电话和PDA (个人数字助理))中的成像设备和安装在这种成像设备中的图像模糊校正
>j-U ρ α装直。以下的描述在用视频摄像机进行图像捕捉期间从用户的角度指示前、后、上、下、左和右的方向。因此,图像捕捉的被摄体侧是前方而用户侧是后方。另外,以下指示的前、后、上、下、左和右的方向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且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这些方向。另外,以下指示的透镜既包括由单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的含义又包括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的含义。成像设备的整体构成成像设备I由放置在外壳2内外的各种希望的零件形成(参见图1和2)。例如,以在纵向方向上较长的壳体形式形成外壳2,其前端部设置为前面板部分3,并且其后端部的上端部设置为存放壳体4,在存放壳体4的后部具有开口。麦克风5、5、接口盖6和操作开关7、7从外壳2的上表面2a的前侧起依次布置。操作开关7、7是例如变焦操纵 杆和图像捕捉按钮。各种类型的操作按钮8、8...(诸如,电源按钮和图像再现按钮)布置在外壳2的侧表面2b上。存储卡9布置在外壳2的侧表面2b中。各种操作按钮10、10 (诸如,模式切换按钮和记录按钮)布置在外壳2的后表面2c上。电池11安装到外壳2的后表面,并且电池11的一部分从外壳2的后表面2c的后部关出。闪光灯12布置在前面板部分3的上端部中。在夜间等的图像捕捉期间使用闪光灯12,并且从闪光灯12朝向前方输出辅助光。显示部分13可回转地且可旋转地连接到外壳2的侧部。显示部分13包括显示表面13a,显示部分13的前端部连接到外壳2。取景器14连接到成像设备I的后端部,并且取景器14相对于存放壳体4可沿纵向方向滑动并且可沿倾斜方向回转。取景器14可在存放位置和取出位置之间滑动,在存放位置取景器14的除了后端部之外的部分被存放在存放壳体4中,在取出位置取景器14被从存放壳体4取出。另外,在取出位置,取景器14可利用其前端部作为回转点沿倾斜方向回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构成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布置在外壳2内部(参见图3至8)。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包括外框架16、内框架17、保持框架18和透镜单元19。通过接合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1构成外框架16。
第一构件20由朝着垂直方向的第一表面部分22和朝着水平方向的第二表面部分23形成,并且第一表面部分22的右端部和第二表面部分23的上端部是连续的。插入通孔22a形成在第一表面部分22的中央部分。第二表面部分23包括:一对支柱部分24、24,位于第二表面部分23的前和后并基本上上下延伸;和连接部分25,连接支柱部分24、24的各自的下端部并前后延伸。支柱部分24、24的上端部设置为倾斜部分24a、24a,倾斜部分24a、24a倾斜以便在它们向上行进时向左移位,并且倾斜部分24a、24a的上端部分别与第一表面部分22的右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是连续的。第二构件21由朝着垂直方向的第一平面部分26和朝着水平方向的第二平面部分27形成,并且第一平面部分26的左端部和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下端部是连续的。放置孔26a形成在第一平面部分26的中央部分。插入放置孔27a形成在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中央部分。倾斜部分27b、27b设置在第二平面部分27的上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倾斜部分27b、27b倾斜以便在它们向上行进时向右移位。第一构件20中的第二表面部分23的下端部和第二构件21中的第一平面部分26的右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接合。内框架17布置在外框架16里面,并且通过接合第一支撑构件28和第二支撑构件29构成内框架17。第一支撑构件28由朝着垂直方向的顶侧部分30和朝着水平方向的右侧部分31形成,并且顶侧部分30的右端部和右侧部分31的上端部是连续的。插入放置孔30a形成在顶侧部分30的中央部分。插入孔31a形成在右侧部分31的中央部分。第二支撑构件29由朝着垂直方向的底侧部分32和朝着水平方向的左侧部分33形成,并且底侧部分32的左端部和左侧部分33的下端部是连续的。固定孔32a形成在底侧部分32的中央部分。放置孔33a形成在左侧部分33的中央部分。第一支撑构件28中的右侧部分31的下端部和第二支撑构件29中的底侧部分32的右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接合,并且第一支撑构件28中的顶侧部分30的左端部和第二支撑构件29中的左侧部分33的上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接合。保持框架18布置在内框架17里面,并且通过接合第一固定构件34和第二固定构件35构成保持框架18。第一固定构件34由朝着垂直方向的上表面部分36和朝着水平方向的右侧表面部分37形成,并且上表面部分36的右端部和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上端部是连续的。插入放置孔37a形成在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中央部分。第二固定构件35由朝着垂直方向的下表面部分38和朝着水平方向的左侧表面部分39形成,并且下表面部分38的左端部和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下端部是连续的。固定孔39a形成在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中央部分。第一固定构件34中的右侧表面部分37的下端部和第二固定构件35中的下表面部分38的右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接合,并且第一固定构件34中的上表面部分36的左端部和第二固定构件35中的左侧表面部分39的上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接合。透镜单元19布置在保持框架18里面,并包括:镜筒40 ;多个透镜41、41、...,在镜筒40里面前后并排地布置;和成像单元42,固定到镜筒40的后端部。以从前到后较长的形状形成镜筒40。成像单元42包括附图中未示出的成像元件,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在镜筒40的前表面上,盖子构件43固定到朝着前侧位于最远处的透镜41的外周侦U。盖子构件43以圆环形状形成,并且其前表面以前凸的球面形状形成。第一驱动电机44布置在透镜单元19上方(参见图4、6和8)。第一驱动电机44是例如扁平电机,被制造得在垂直方向上较薄,并包括固定板45、磁体46、线圈体47和目标固定板48 (参见图8至10)。固定板45朝着垂直方向,并且轴固定构件49固定到固定板45的大致中央部分。输出轴50的下端部固定到轴固定构件49,并且输出轴50的除下端部之外的部分从固定板45向上突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嵌合沟50a形成在输出轴50的上端附近的位置。固定板45用作磁轭。磁体46以圆环形状形成,固定到固定板45的上表面,并且北磁极和南磁极46a、46a、...沿圆周方向并排地交替磁化。磁体46例如按照60°的等间隔磁化为6个磁极,并且磁极46a、46a、...的边界形成为磁极边界46b、46b、...。线圈体47包括以环状形成的薄片状基座部分51和沿圆周方向分开布置在基座部分51的下表面上的多个线圈部分52、52...,并且线圈部分52、52...相继连接形成为一相。轴插入通孔51a形成在基座部分51的中央部分。放置线圈部分52、52...的放置区域53和未放置线圈部分52、52...的非放置区域54形成在基座部分51中。基座部分51形成为具有放置区域53作为与沿圆周方向大约300°的角度对应的区域,并且与大约60°的角度对应的其余区域形成为非放置区域54 (参见图9和11)。放置区域53的外周53a形成为基本上弧状,并且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形成为基本上直线状。线圈部分52、52...分别设置在放置区域53中,具有例如按照60°间隔的5个线圈部分52、52...,并沿圆周方向按照等间隔分开布置。每个线圈部分52由形成为平缓的弧状的外周部分52a、位于外周部分52a的内侧并形成为平缓的弧状的内周部分52b和分别连结外周部分52a的两个端部和内周部分52b的两个端部的推进力产生部分52c、52c形成。推进力产生部分52c、52c、...形成为基于基座部分51的轴插入通孔51a的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式。基座部分51的轴插入通孔51a的中心与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一回转轴一致,第一回转轴使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例如,霍尔效应装置作为磁检测元件55布置在基座部分51的非放置区域54中。磁检测元件55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的两侧距线圈部分52、52的距离相同。另外,磁检测元件55布置在它面对的磁体46的外周的内侧并存在于面对磁体46的位置。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位于连结线圈部分52、52...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参见图11)。电流经由柔性印刷线路板56被从附图中未示出的电流驱动电路提供给线圈体47的线圈部分52、52...和磁检测元件55,柔性印刷线路板56的一部分固定到基座部分51。目标固定板48朝着垂直方向,并且线圈体47中的基座部分51的上表面固定到目标固定板48的下表面(参见图8至10)。以大致圆筒状形成的保持构件57固定到目标固定板48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保持构件57的除下端部之外的部分从目标固定板48向上突出。圆环形状的第一轴承58、58和分隔件59分别被插入在保持构件57中并被保持在合适的位置。第一轴承58、58是例如滚珠轴承(轴承),并定位为上下包围分隔件59。压缩弹簧60布置在分隔件59内部,并且由压缩弹簧60在垂直方向上沿相互分离的方向使第一轴承58、58偏置。在第一轴承58、58、分隔件59和压缩弹簧60被插入在保持构件57中放置的状态下,从底部经第一轴承58、58、分隔件59和基座部分51的轴插入通孔51a插入输出轴50。输出轴50可旋转地支撑沿轴向方向分开布置的第一轴承58、58。输出轴50的上端部从保持构件57向上突出,并且紧固件61安装到输出轴50的嵌合沟50a以防止输出轴50从保持构件57脱出,由此构成第一驱动电机44。在构成第一驱动电机44的状态下,线圈体47的线圈部分52、52...和磁体46布置为上下面对彼此。第二驱动电机62布置在透镜单元19的右方(参见图4、6和8)。第二驱动电机62是例如扁平电机,被制造为在水平方向上较薄,并包括固定板63、磁体64、线圈体65和目标固定板66(参见图8、10和12)。固定板63朝着水平方向,并且轴固定构件67固定到固定板63的大致中央部分。输出轴68的左端部固定到轴固定构件67,并且输出轴68的除左端部之外的部分从固定板63向右突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嵌合沟68a形成在在输出轴68的左端附近的位置。固定板63用作磁轭。磁体64以圆环状形成,固定到固定板63的右表面,并且北磁极和南磁极64a、64a、...沿圆周方向并排地交替磁化。磁体64例如按照60°的等间隔磁化为6个磁极,并且磁极64a、64a、...的边界形成为磁极边界64b、64b、...。线圈体65包括以环状形成的薄片状基座部分69和沿圆周方向分开布置在基座部分69的左表面上的多个线圈部分70、70...,并且线圈部分70、70...相继连接形成为一相。轴插入通孔69a形成在基座部分69的中央部分。放置线圈部分70、70...的放置区域71和未放置线圈部分70、70...的非放置区域72形成在基座部分69中。基座部分69形成为具有放置区域71作为与沿圆周方向大约300°的角度对应的区域,并且与大约60°的角度对应的其余区域形成为非放置区域72 (参见图12和13)。放置区域71的外周71a形成为大致弧状,并且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线圈部分70、70...分别设置在放置区域71中,具有例如按照60°间隔的5个线圈部分70、70...,并沿圆周方向按照等间隔分开布置。每个线圈部分70由形成为平缓的弧状的外周部分70a、位于外周部分70a的内侧并形成为平缓的弧状的内周部分70b和分别连结外周部分70a的两个端部和内周部分70b的两个端部的推进力产生部分70c、70c形成。推进力产生部分70c、70c、...形成为基于基座部分69的轴插入通孔69a的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基座部分69的轴插入通孔69a的中心与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二回转轴一致,第二回转轴使透镜单元19沿俯仰方向回转。例如,霍尔效应装置作为磁检测元件73布置在基座部分69的非放置区域72中。磁检测元件73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的两侧距线圈部分70、70的距离相同。另外,磁检测元件73布置在它面对的磁体64的外周的内侧并存在于面对磁体64的位置。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位于连结线圈部分70、70...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部(参见图13)。电流经柔性印刷线路板74被从附图中未示出的电流驱动电路提供给线圈体65的线圈部分70、70...和磁检测元件73,柔性印刷线路板74的一部分固定到基座部分69。目标固定板66朝着水平方向,并且线圈体65中的基座部分69的右表面固定到目标固定板66的左表面(参见图8、10和12)。以大致圆筒状形成的保持构件75固定到目标固定板66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保持构件75的除左端部之外的部分从目标固定板66向右突出。圆环形状的第一轴承76、76和分隔件77分别被插入在保持构件75中并被保持在合适的位置。第一轴承76、76是例如滚珠轴承(轴承),并被定为为左右包围分隔件77。压缩弹簧78布置在分隔件77内部,并且由压缩弹簧78在水平方向上沿相互分开的方向使第一轴承76、76偏置。在第一轴承76、76、分隔件77和压缩弹簧78被插入在保持构件75中放置的状态下,从左方经第一轴承76、76、分隔件77和基座部分69的轴插入通孔69a插入输出轴68。输出轴68可旋转地支撑沿轴向方向分开布置的第一轴承76、76。输出轴68的右端部从保持构件75向右突出,并且紧固件79安装到输出轴68的嵌合沟68a以防止输出轴68从保持构件75脱出,由此构成第二驱动电机62。在构成第二驱动电机62的状态下,线圈体65的线圈部分70、70...和磁体64布置为左右面对彼此。对轴80固定到内框架17中的底侧部分32的固定孔32a(参见图8)。对轴80的上端部固定到固定孔32a,并且对轴80的除上端部之外的部分从底侧部分32向下突出。对轴81固定到保持框架18中的左侧表面部分39的固定孔39a。对轴81的右端部固定到固定孔39a,并且对轴81的除右端部之外的部分从左侧表面部分39向左突出。第二轴承82在插入状态下固定到外框架16中的第一平面部分26的放置孔26a。例如,滚珠轴承(轴承)能够用作第二轴承82。第二轴承83在插入状态下固定到内框架17中的左侧部分33的放置孔33a。例如,滚珠轴承(轴承)能够用作第二轴承83。每个零件的固定构造保持框架18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到透镜单元19的外周面(参见图8和14)。在保持框架18固定到透镜单元19的状态下,透镜单元1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从保持框架18的前后突出。第二驱动电机62的固定板63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到保持框架18中的右侧表面部分37的外表面,并且第二驱动电机62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右方。内框架17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外周侧(参见图8、15和16)。在内框架17布置在保持框架18的外周侧的状态下,固定到保持框架18的左侧表面部分39的对轴81由固定到内框架17的左侧部分33的第二轴承83可旋转地支撑。第二驱动电机62的目标固定板66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到内框架17中的右侧部分31的内表面。此时,在线圈体65的基座部分69中,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构造为处于这样的状态: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位于上端。因此,非放置区域72位于与透镜单元19的光轴正交并且与输出轴68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二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并位于外框架16的右上角。以这种方式,通过把非放置区域72 (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位于连结线圈部分
70,70...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部)定为在外框架16中的角部,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因为例如可使外框架16的角部倾斜并减小其尺寸。另外,指示了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位于上端并且非放置区域72位于外框架16的右上角的例子,但非放置区域72的外周72a可位于下端并且非放置区域72可位于外框架16的右下角。第二驱动电机62的保持构件75被插入到形成在内框架17的右侧部分31中的插入孔31a中,并向其右方突出。此时,固定到固定板63的轴固定构件67的一部分被放置在形成在保持框架18的右侧表面部分37中的插入放置孔37a中。因此,保持构件75仅向右突出很小的量,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第一驱动电机44的固定板45固定到内框架17的顶侧部分30的上表面,并且第一驱动电机44布置在内框架17的顶部。外框架16布置在内框架17的外周侧(参见图3、5和8)。此时,第二驱动电机62中的保持构件75的右端部从外框架16的第二表面部分23向右突出。在外框架16布置在内框架17的外周侧的状态下,固定到内框架17的底侧部分32的对轴80由固定到外框架16的第一平面部分26的第二轴承82可旋转地支撑。第一驱动电机44的目标固定板48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到外框架16中的第一表面部分22的下表面。此时,在线圈体47的基座部分51中,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构造为处于这样的状态: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位于左端。因此,非放置区域54位于与透镜单元19的光轴正交并且与输出轴50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一回转轴正交的方向),并位于外框架16的左上角。以这种方式,通过把非放置区域54 (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位于连结线圈部分
52,52..的外周的虚拟圆R的内部)定位在外框架16中的角部,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因为例如可使外框架16的角部倾斜并减小其尺寸。另外,以上指示了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位于左端并且非放置区域54位于外框架16的左上角的例子,但非放置区域54的外周54a可位于右端并且非放置区域54可位于外框架16的右上角。目标固定板48的左端部通过紧固螺钉等固定到外框架16中的第二平面部分27的倾斜部分27b、27b。因此,外框架16的第一表面部分22和第二平面部分27包围并接合第一驱动电机44的目标固定板48。第一驱动电机44的保持构件57被插入到形成在外框架16的第一表面部分22中的插入通孔22a中,并从其向上突出。此时,固定到固定板45的轴固定构件49的一部分被放置在形成在内框架17的顶侧部分30中的插入放置孔30a中。因此,保持构件57仅向上突出很小的量,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另外,对轴81被放置在外框架16中的第二平面部分27的插入放置孔27a中,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因为对轴81不从第二平面部分27向左突出。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连结第一驱动电机44的输出轴50的中心轴线和对轴80的中心轴线的轴线被设置为第一回转轴84,并且连结第二驱动电机62的输出轴68的中心轴线和对轴81的中心轴线的轴线被设置为第二回转轴85 (参见图8)。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动作以下,将描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模糊校正动作(参见图17至21)。
透镜单元19分别利用第一回转轴84作为其回转点沿偏转方向(第一方向)回转并且利用第二回转轴85作为其回转点沿俯仰方向(第二方向)回转。在透镜单元19处于沿偏转方向回转之前的基准位置(B卩,在沿偏转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一驱动电机44的磁体46的磁极边界46b、46b、...分别与线圈部分52、52...的周方向的中心线M、M、...一致(参见图17)。另外,此时,磁体46的一个磁极边界46b与设置在线圈体47中的磁检测元件55的中心一致。同时,在透镜单元19处于沿俯仰方向回转之前的基准位置(即,在沿俯仰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机62的磁体64的磁极边界64b、64b、...分别与线圈部分70、70...的周方向的中心线Μ、M、...一致(参见图17)。另外,此时,磁体64的一个磁极边界64b与设置在线圈体65中的磁检测元件73的中心一致。通过把电流施加于线圈部分52、52...以便在推进力产生部分52c、52c中产生沿用于校正模糊的方向的推进力,执行沿偏转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回转。此时,根据固定板45、磁体46和输出轴50的旋转,利用第一回转轴84作为回转点,透镜单元19与内框架17和保持框架18整体地相对于外框架16回转(参见图18和19)。在透镜单元19沿偏转方向回转时,由磁检测元件55执行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通过由磁检测元件55检测的伴随磁体64的旋转的磁通量的变化来执行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并且在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检测沿偏转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根据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如上所述,把电流施加于线圈部分
52.52...,以便在推进力产生部分52c、52c中产生沿用于校正模糊的方向的推进力。同时,通过把电流施加于线圈部分70、70...以便在推进力产生部分70c、70c中产生沿用于校正模糊的方向的推进力,执行沿俯仰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回转。此时,根据固定板63、磁体64和输出轴68的旋转,利用第二回转轴85作为回转点,透镜单元19与保持框架18整体地相对于外框架16和内框架17回转(参见图20和21)。在透镜单元19沿俯仰方向回转时,由磁检测元件73执行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通过由磁检测元件73检测的伴随磁体64的旋转的磁通量的变化来执行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并且在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检测沿俯仰方向的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根据磁体64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结果,如上所述,把电流施加于线圈部分
70.70...,以便在推进力产生部分70c、70c中产生沿用于校正模糊的方向的推进力。另外,以上指示了这样的例子:利用第二回转轴85作为透镜单元19的回转点,由内框架17可回转地支撑透镜单元19,并且利用第一回转轴84作为透镜单元19的回转点,由外框架16可回转地整体地支撑透镜单元19和内框架17。然而,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中,相反地,可以利用第一回转轴84作为透镜单元19的回转点,由内框架17可回转地支撑透镜单元19,并且可以利用第二回转轴85作为透镜单元19的回转点,由外框架16可回转地整体地支撑透镜单元19和内框架17。成像设备的实施例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根据实施例的视频摄像机的方框图显示在图22中。成像设备(视频摄像机)100 (对应于成像设备I)包括:透镜单元101 (对应于透镜单元19),具有成像功能;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02,执行捕捉的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诸如模数转换;和图像处理部分103,执行图像信号的记录和再现处理。另外,成像设备100设置有:图像显示部分104 (对应于显示部分13),诸如显示捕捉的图像的液晶面板等;读/写器(R/W) 105,执行把图像信号写到存储卡1000(对应于存储卡9)以及从存储卡1000读取图像信号;中央处理单元(CPU) 106,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00 ;输入部分107(对应于操作开关
7、操作按钮8、操作按钮10和操作部分17),由各种类型的开关等形成,通过输入部分107,用户执行所希望的动作;和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08,控制布置在透镜单元101中的透镜的驱动。透镜单元101由包括透镜组109 (对应于设置在透镜单元19中的透镜组)的光学系统、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成像元件110(对应于设置在成像单元42中的成像元件)等构成。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02对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执行各种信号处理,诸如转换成数字信号、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成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图像处理部分103在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执行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和扩展解码以及分辨率等的数据规格转换处理等。图像显示部分104具有显示由用户执行的输入部分107的操作的状态和捕捉的图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等的功能。R/W 105把由图像处理部分103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到存储卡1000以及读取存储在存储卡1000上的图像数据。CPU 106用作控制设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每个电路块的控制处理部分,并基于来自输入部分107的指令信号等控制每个电路块。输入部分107由例如用于快门操作的快门释放按钮和用于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开关等构成,并根据用户的操作把指令信号输出到CPU 106。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08基于来自CPU 106的控制信号控制附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透镜组109的每个透镜的电机等。存储卡1000是例如可从连接到R/W 105的插槽移除的半导体存储器。以下,将描述成像设备100中的操作。在图像捕捉待机状态下,在CPU 106的控制下,在透镜单元101中捕捉的图像信号被输出到图像显示部分104,并经由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02被显示为相机镜头直通图像。另夕卜,当从输入部分107输入用于执行变焦的指令信号时,CPU 106把控制信号输出到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08,并且在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08的控制下,移动透镜组109中的预定透镜。当根据来自输入部分107的指令信号移动透镜单元101的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快门时,捕捉的图像信号被从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02输出到图像处理部分103,被压缩编码并转换成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转换后的数据被输出到R/W 105并被写到存储卡1000。通过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08基于来自CPU 106的控制信号移动透镜组109的预定透镜,执行聚焦和变焦。在再现存储在存储卡1000上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根据输入部分107的操作,使用R/W 105从存储卡1000读取预定图像数据,并且在已由图像处理部分103执行扩展解码之后,再现图像信号被输出到图像显示部分104,并且显示再现图像。综述
如上所述,在成像设备I中,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52、52...、70、70、...的放置区域53、71和位于放置区域53、71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52、52...、70、70、...的非放置区域54、72被形成在第一驱动电机44和第二驱动电机62的基座部分51、69中,并且非放置区域54、72的外周54a、72a位于连结每个线圈部分52、52...、70、70、...的外周的虚拟圆R的内部。因此,基座部分51、69的尺寸减小,并且可实现其中透镜单元19沿第一回转轴84的转动方向和第二回转轴85的转动方向回转的结构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和成像设备I的小型化。另外,执行沿透镜单元19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的磁检测元件55、73布置在基座部分51、69的非放置区域54、72中。因此,不需要用于磁检测元件55、73的专用空间,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和成像设备I的进一步小型化。另外,通过把磁检测元件55、73布置在基座部分51、69的非放置区域54、72中,可减少由磁体46、64和线圈部分52、52...、70、70、...产生的磁场对磁检测元件55、73的影响,因此,可实现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另外,由于磁检测元件55、73布置在面对磁体46、64的位置,所以除了确保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和成像 设备I的小型化之外,可使用磁检测元件55、73实现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另外,在磁体46、64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46a、46a、...、64a、64a、...,并且在位于透镜单元19的每个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磁检测元件55、73被分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46b、64b。因此,可有效地使用磁场的曲线的波动很小的靠近磁极边界46b、64b的区域来检测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并实现透镜单元19的回转位置的检测精度的提高。另外,按照分别以第一回转轴84和第二回转轴85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线圈部分52、52...、70、70、...的推进力产生部分52c、52c、...、70c、70c、...。因此,减少了施加于透镜单元19的产生的推进力的损失,提高了透镜单元19的驱动效率,并且可通过把线圈部分52、52...、70、70、...的尺寸减小对应的量来实现成像设备I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5的小型化。另外,沿磁体46、64的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46a、46a、...、64a、64a、...的中心之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52、52...、70、70、...的中心之间的角度被配置为是相同的。因此,在每个线圈部分52、52...、70、70、...中产生的推进力是均一的,并且可实现第一驱动电机44和第二驱动电机62的关于透镜单元19的驱动效率的提高。另外,在位于透镜单元19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52、52...、70、70、...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定位为面对磁体46、64的磁极边界46b、46b、...、64b、64b、...。因此,在透镜单元19的回转范围内实现了在线圈部分52、52...、70、70、...中产生的推进力的均一化,并且可实现第一驱动电机44和第二驱动电机62的关于透镜单元19的驱动效率的提1 。
本技术可按照以下描述的方式构成本技术。(I) 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置有: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部。(2)根据(I)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磁检测元件执行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并被布置在基座部分的非放置区域中。(3)根据(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所述磁检测元件布置在面对磁体的位置。(4)根据(2)或(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磁检测元件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5)根据(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线圈部分中设置产生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分,并且推进力产生部分按照以回转轴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6)根据(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被构造为是相同的。( 7 )根据(6 )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8)根据(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沿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并且沿与所述光轴和第二回转轴都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 9 ) 一种成像设备,设置有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放置在外壳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通过相对于外壳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来校正图像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置有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的第二驱动电机,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部。本公开包含与2012年I月5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000757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范围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 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 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 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 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 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 磁检测元件,执行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位置检测并被布置在基座部分的非放置区域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所述磁检测元件布置在面对磁体的位置。
4.如权 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磁检测元件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还包括: 在线圈部分中设置的并且产生沿透镜单元的回转方向的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分, 其中推进力产生部分按照以回转轴为中心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在磁体中,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磁化为北极和南极的磁极,并且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磁极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和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线圈部分的中心之间的基于回转轴的角度被构造为是相同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在位于透镜单元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回转范围的中心的基准位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每个线圈部分的中心被定位为面对北极和南极的磁极边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其中沿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并且沿与所述光轴和第二回转轴都正交的方向定位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的线圈体中的非放置区域。
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有透镜单元和外壳,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透镜单元放置在外壳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通过相对于外壳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回转来校正图像模糊,第一方向是与透镜的光轴正交的第一回转轴的转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与所述光轴和第一回转轴都正交的第二回转轴的转动方向, 其中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一方向回转,和 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第二方向回转, 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设置有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基于基座部分和每个所述回转轴沿圆周方向以分开的状态布置在基座部分中的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 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位于放置区域的沿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并且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形成在基座部分中,并且 非放置区域 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沿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回转;以及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使透镜单元沿这两个方向回转,其中在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中设置了线圈体和磁体,线圈体具有多个线圈部分,磁体布置为面对所述多个线圈部分,形成放置所述多个线圈部分的放置区域和没有线圈部分的非放置区域,并且非放置区域的外周位于连结所述多个线圈部分中的各个线圈部分的外周的虚拟圆的内侧。
文档编号G02B27/64GK103200360SQ20121058373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5日
发明者中山立幸, 福田拓臣, 小林启史, 服部和广, 堀段笃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