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9891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物镜光学系统中,在不使光学性能降低的情况下实现小型化。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St)、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作为负的单透镜的第一透镜(L1)和接合透镜(LS1)而成,该接合透镜(LS1)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G2)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作为正的单透镜的第四透镜(L4)和接合透镜(LS2)而成,该接合透镜(LS2)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该物镜光学系统以满足条件式(1):f1/f<-1.1的方式构成。其中,f1为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为透镜整个系统的合成焦点距离。
【专利说明】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光阑夹在之间而配置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用于观察体腔内的内窥镜装置所使用的高视场角的物镜光学系统要求小型化。在这样的物镜光学系统中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将光阑夹在之间的两侧分别配置接合透镜来对放大色差进行修正。而且,还公知如下这样的结构,即,减小比光阑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厚度,或代替接合透镜而使用单透镜来减小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尺寸,从而想要将物镜光学系统小型化,或者以降低在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中通过的光线的光线高度的方式进行设计,来减小光轴正交方向的尺寸(外径),由此想要将物镜光学系统小型化(参照专利文献1、2、3)。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257108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57109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05779号公报
[0008]【发明的概要】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为了使内窥镜装置进一步小型化,要求减小比上述高视场角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光阑靠像侧配置的透镜或光学构件、例如光路转换棱镜的光轴正交方向(径向)的尺寸。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需要在不减小视场角或不增大像差的产生的情况下减小比光阑靠像侧配置的接合透镜的外径,并降低从物镜光学系统向像侧射出并成像的光线的光线高度。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光学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小型化的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
[0012]【解决方案】
[0013]本发明的第一物镜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 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fl/f <-1.1...(1),其中,f1: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14]本发明的第二物镜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2.95 < f4/f…(2),其中,f4: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正的单透镜的焦点距离,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15]本发明的第三物镜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以下的条件式(3),f (RN)/f < -3.6...(3),其中,f (RN):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接合透镜中的负透镜的焦点距离,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16]本发明的第四物镜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同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5),-5
<f(RN)/f < -2…(4),L6 < f(RP)/f < 2...(5),其中,f(RN):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接合透镜中的负透镜的焦点距离,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17]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可以从物侧依次由像侧呈凸面的正透镜、负透镜构成。
[0018]构成所述第二透 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可以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凸面朝向像侧的负的凹凸透镜构成。
[0019]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可以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像侧呈凸面的正透镜构成。
[0020]所述第二、第三及第四物镜光学系统优选满足条件式(I):fl/f < -1.1。其中,fl为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为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21]所述第一~第四物镜光学系统优选满足条件式(6):1.92 < f2-6/f <3。其中,f2_6为除了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之外的其他的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
[0022]所述第一~第四物镜光学系统可以用于内窥镜用物镜光学系统。
[0023]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第一~第四中的任一个物镜光学系统。
[0024]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是实质上由两个透镜组构成的物镜光学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由两个透镜组构成的物镜光学系统”是指除了两个透镜组以外,实质上还包括具有不具备光焦度的透镜、光阑或玻璃盖罩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摄像元件、防抖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的物镜光学系统。
[0025]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是实质上由六片透镜构成的物镜光学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由六片透镜构成的物镜光学系统”是指除了六片透镜以外,实质上还包括具有不具备光焦度的透镜、光阑或玻璃盖罩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摄像元件、防抖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的物镜光学系统。[0026]这样,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既可以是仅由两个透镜组及六片透镜构成的物镜光学系统,或者也可以是除了两个透镜组及六片透镜以外,实质上还具有不具备放大率的透镜或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等的物镜光学系统。
[0027]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包含接合透镜时的透镜片数来说,将η片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作为由η片透镜构成的透镜来对其透镜片数进行计数。
[0028]单透镜是指一片透镜。即,单透镜是指未接合的单独的透镜。
[0029]在物镜光学系统中使用非球面的情况下,非球面的凹凸、非球面的光焦度的正负以及非球面的曲率半径的正负由该非球面的近轴区域处的凹凸、光焦度的正负以及曲率半径的正负来规定。
[0030]需要说明的是,负透镜是指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正透镜是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
[0031]【发明效果】
[003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实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并且,关于第一物镜光学系统,以满足条件式(I):fi/f < -1.1的方式构成,关于第二物镜光学系统,以满足条件式(2):2.95 < f4/f的方式构成,关于第三物镜光学系统,以满足 条件式(3):f (RN) /f < -3.6的方式构成,因此,关于第一、第二、第三中的任一个物镜光学系统,都能够减小比光阑靠像侧配置的接合透镜的外径,并且能够降低从物镜光学系统向像侧射出并成像的光线的光线高度,能够在不降低光学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小型化。
[0033]并且,通过将第一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第一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以满足条件式(I):fl/f < -1.1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大视场角化(130度~140度)。
[0034]当超过条件式(I)的上限时,虽然能够增大视场角,但在最靠物侧配置的负的单透镜中通过的光线的光线高变高,从而必须增大该单透镜的外径。另一方面,当低于条件式(I)的下限时,视场角变小,对要求的广角化不起作用。
[0035]另外,通过将第二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第二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以满足条件式⑵:2.95 < f4/f的方式构成,从而能够实现比光阑靠像侧配置的接合透镜的小径化。
[0036]当超过条件式⑵的上限时,视场角变小,对要求的广角化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时,在配置于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正的单透镜的像侧的接合透镜中通过的光线的光线高变高,从而必须增大该接合透镜的外径,因此难以实现比光阑靠像侧配置的接合透镜的小径化。
[0037]另外,通过将第三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第三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以满足条件式(3):f(RN)/f<-3.6的方式构成,从而能够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并且能够减小负透镜的外径,该负透镜构成配置在光阑像侧的接合透镜。该负透镜与其他的透镜相比,像面弯曲相对于焦点距离的变化的灵敏度(像面弯曲的变化程度)大,因此需要同时进行该像面弯曲的修正和上述负透镜的小径化。需要说明的是,当超过该条件式(3)的上限时,像面弯曲变得过度(修正过度)。
[0038]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第四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且该第四物镜光学系统以同时满足条件式⑷:-5 < f(RN)/f < -2、(5):1.6 < f(RP)/f < 2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减小比光阑靠像侧配置的接合透镜的外径,且能够降低从物镜光学系统向像侧射出并成像的光线的光线高度,能够在不降低光学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小型化。
[0039]通过将第四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第四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以满足条件式(4):_5<f(RN)/f <-2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抑制像面弯曲的发生,并且能够减小负透镜的外径,该负透镜构成配置在光阑像侧的接合透镜。尤其是由于该负透镜与其他的透镜相比,像面弯曲相对于焦点距离的变化的灵敏度(像面弯曲的变化程度)大,因此需要同时进行该像面弯曲的修正和上述负透镜的小径化。另外,当超过该条件式(4)的上限时,像面弯曲变得变得过度(修正过度)。另一方面,当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时,后焦距变短,且像面弯曲变得不足(修正不足)。
[0040]将第四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第四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以满足上述条件式(4)的方式构成,并且还以满足条件式(5):1.6<f(RP)/f <2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满足要求的大视场角和后焦距。
[0041]当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时,视场角变小,对要求的广角化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当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时,后焦距减少,在物镜光学系统的像侧难以配置其他的光学构件、例如光路转换棱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的简要结构的首1J视图。
[0043]图2是将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44]图3是将实施例2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45]图4是将实施例3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46]图5是将实施例4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不的剖视图。
[0047]图6是将实施例5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不的剖视图。
[0048]图7是将实施例6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不的剖视图。
[0049]图8是将实施例7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50]图9是将实施例8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51]图10是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2]图11是实施例2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3]图12是实施例3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4]图13是实施例4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5]图14是实施例5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0056]图15是实施例6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7]图16是实施例7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0058]图17是实施例8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物镜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进行说明。
[0060]图1是将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至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的内窥镜装置这四种物镜光学系统及内窥镜装置的简要结构共通表示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箭头X、Y、Z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箭头Z方向表不与光轴Zl相同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光轴Zl是与在构成物镜光学系统的各透镜面的面顶通过的直线一致的轴。
[0061]需要说明的是,也将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对应的四种物镜光学系统101?104统称为物镜光学系统100。另外,也将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对应的四种内窥镜装置201?204统称为内窥镜装置200。
[0062]图示的内窥镜装置200具备CX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即摄像元件210和物镜光学系统101。需要说明的是,图1表示在内窥镜装置中向体腔内插入的部位的前端部。
[0063]沿着对于单焦点的物镜光学系统101确定的光轴Zl传播的光通过光路转换棱镜Pr而向朝着摄像元件210的方向折弯大致90度。摄像元件210的受光面210J相对于光轴Zl平行地配置。
[0064]摄像元件210将通过单焦点的物镜光学系统100而成像在该摄像元件210中的受光面210J上的表示被拍摄体I的光学像Im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表示该光学像Im的图像信号Gs输出。
[0065]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通过从物侧(图中箭头-Z方向侧)依次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St、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而成。第一透镜组Gl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第一透镜LI和接合透镜LSl而成,该第一透镜LI是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单透镜,该接合透镜LSl通过将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接合而成,第二透镜组G2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第四透镜L4和接合透镜LS2而成,该第四透镜L4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单透镜,该接合透镜LS2通过将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和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接合而成。
[0066]上述的物镜光学系统100不局限于内窥镜装置,也可以用作其他的装置中的物镜。
[006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1除了对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进行说明的结构之外,还满足条件式(I):fl/f <-1.1。其中,fl为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为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068]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1优选满足条件式(la):-l.5 < fl/f < -1.1,更优选满足条件式(lb):-l.4 < fl/f < -1.2。
[0069]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Ia)及(I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条件式⑴的情况相同。[0070]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2除了对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进行说明的结构之外,还满足条件式(2):。
[0071]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2优选满足条件式(2a):3 < f4/f < 6,更优选满足条件式(2b):3 < f4/f < 5。
[007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2a)及(2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条件式(2)的情况相同。
[0073]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3除了对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进行说明的结构之外,还满足条件式(3):。其中,f(RN)为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接合透镜中的负透镜的焦点距离。
[0074]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3优选满足条件式(3a):-5 < f(RN)/f
<-3.7,更优选满足条件式(3b):-4.5 < f(RN)/f < _3.8。
[0075]当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时,像面弯曲变得过度(修正过度)。另一方面,当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时,后焦距变短,并且像面弯曲变得不足(修正不足)。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3a)及(3b)的作用效果与条件式(3)的情况同样。
[0076]而且,第四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4除了对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进行说明的结构以外,构成第一透镜组Gl的接合透镜LSl作为整体而具有负的光焦度,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LS2作为整体而具有正的光焦度,且同时满足条件式(4)、(5)。
[0077]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4优选满足条件式(4a):_4.5 < f(RN)/f
<-2.5,更优选满足条件式(4b):-4.3 < f(RN)/f < -3。
[0078]另外,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物镜光学系统104优选满足条件式(5a):1.64 < f(RP)/f < 1.9,更优选满足条件式(5b):1.66 < f (RP)/f < 1.85。
[0079]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4a)及(4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条件式(4)的情况同样。另外,关于条件式(5a)及(5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条件式(5)的情况同样。
[0080]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0(101?104)中,构成第一透镜组Gl的接合透镜LSl可以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像侧(图中箭头+Z方向侧)呈凸面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而成。若第二透镜L2为像侧呈凸面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则能够充分延长后焦距,且能够更容易地向与后焦距对应的光路中插入光路转换棱镜Pr或滤光片Lf等不具有放大率的光学要素LL。
[0081]另外,物镜光学系统100(101?104)中,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LS2可以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凸面朝向像侧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凹凸透镜即第六透镜L6而成。若将接合透镜LS2这样构成,则能够得到良好的远心性,且能够使主光线相对于摄像元件210的受光面210J大致垂直地入射。
[0082]另外,物镜光学系统100(101?104)中,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LS2可以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像侧呈凸面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而成。若将接合透镜LS2这样构成,则与上述的情况同样,能够得到良好的远心性,且能够使主光线相对于受光面2IOJ大致垂直地入射。
[0083]另外,物镜光学系统102、103、104优选满足条件式⑴:fl/f < -1.1,更优选满足条件式(la):-l.5 < fl/f < -1.1,进一步优选满足条件式(lb):-l.4 < fl/f < -1.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I)、(la)、(Ib)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物镜光学系统101涉及的条件式(I)的作用效果相同。
[0084]另外,物镜光学系统100(101~104)优选满足条件式(6): 1.92 < f2_6/f < 3,更优选满足条件式^a):1.92 < f2-6/f < 2.6,进一步优选满足条件式^b):1.92 < f2_6/f < 2.2。其中,f2-6为仅将最靠物侧配置的第一透镜LI排除的其他的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即,f2-6为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的合成焦点距离。
[0085]在此,当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时,视场角变小,且变得难以实现该物镜光学系统101所要求的大视场角化。另一方面,在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时,后焦距变短,不具有放大率的光学要素LL (例如,光路转换棱镜Pr或滤光片Lf等)向与该后焦距对应的光路中的插入及配置变得困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条件式(6a)及(6b)的作用效果也与上述的情况同样。
[0086]【实施例】
[0087]接着,参照图2~9、图10~17、表1~8及表9,对本发明的表不物镜光学系统的具体的数值数据的实施例1~8进行统一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与表示上述的物镜光学系统100(101~104)的图1中的符号一致的图2~9中的符号表不相互对应的构成要素。
[0088]<实施例1>
[0089]图2是将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的简要结构与通过该物镜光学系统的光束的光路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0090]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对应,且满足全部的条件式
(I)~(6)。该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的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LS2与后述的实施例2的物镜光学系统不同,通过从物侧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凸面朝向像侧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凹凸透镜即第六透镜L6而成。
[0091]表1表示实施例1的物镜光学系统的透镜数据。在表1所示的透镜数据中,面编号i表示将最靠物侧配置的面设为第I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i = 1、2、3、…)个面Si的面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也包括开口光阑St、不具有放大率的光学要素LL(例如,光路转换棱镜或滤光片等)以及形成光学像Im的成像面而标注面编号。
[0092]表1中的符号Ri表示第i(i = 1、2、3、…)个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 (i=1、2、3、…)个面与第i+Ι个面的在光轴Zl上的面间隔。符号Ri及符号Di的编号与表示透镜面、光阑等的符号Si(i = 1、2、3、…)的编号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曲率半径及面间隔的单位为_,曲率半径以向物侧凸出的情况为正,以向像侧凸出的情况为负。
[0093]表1中的符号Ndj表示将最靠物侧的光学要素设为第I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j = 1、2、3、…)个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表示第j个光学要素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009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那样的光学系统通常即便对透镜等光学要素的尺寸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维持规定的性能,因此对于将上述透镜数据整体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后的物镜光学系统而言,也能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0095]【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fl/f < -1.1...(I) 其中, Π: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 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a),
-1.5 < fl/f < -1.1...(Ia)。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b),
-1.4 < fl/f < -1.2...(Ib)。
4.一种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95 < f4/f…(2) 其中, f4: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正的单透镜的焦点距离 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a),
3 < f4/f < 6...(2a)。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b),
3 < f4/f < 5...(2b)。
7.—种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以下的条件式(3), f (RN) /f < -3.6...(3) 其中, f (RN):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接合透镜中的负透镜的焦点距离 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a),
-5 < f (RN) /f < -3.7...(3a)。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b),
-4.5 < f (RN) /f < -3.8...(3b)。
10.一种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从物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通过将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而成,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同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5),
-5 < f (RN) /f < -2...(4)
1.6 < f (RP) /f < 2...(5) 其中, f (RN):构成第二透镜组的接合透镜中的负透镜的焦点距离 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a)、(5a),
-4.5 < f (RN) /f < -2.5...(4a)
1.64 < f (RP) /f < 1.9...(5a)。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b)、(5b),
-4.3 < f (RN) /f < -3 …(4b)
1.66 < f (RP) /f < 1.85...(5b)。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侧依次由像侧呈凸面的正透镜、负透镜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凸面朝向像侧的负的凹凸透镜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像侧呈凸面的正透镜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fl/f < -1.1...(1) 其中, Π: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焦点距离 f: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la)。
-1.5 < fl/f < -1.1...(1a)。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b),
-1.4 < fl/f < -1.2...(Ib)。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92 < f2-6/f < 3...(6) 其中, f2-6:除了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之外的其他的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a),
1.92 < f2-6/f < 2.6...(6a)。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b),
1.92 < f2-6/f < 2.2...(6b)。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用于内窥镜用的物镜光学系统。
23.一种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系统。
【文档编号】G02B13/04GK103907045SQ201280053395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日
【发明者】原田惠介, 石井良明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